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幽径悲剧   季羡林

⑴出家门,右转,只有二三十步,就走进一条曲径。有二三十年之久,我天天走过这一条路,到办公室去。因为天天见面,也就成了司空见惯,对它有点漠然了。

⑵然而,这一条幽径却是大大有名的。留在我记忆中的只是一点印象:这一条平平常常的路是有来头的,不能等闲视之。

⑶这一条路在燕园中是极为幽静的地方。一面傍湖,一面靠山,蜿蜒曲折,实有曲径通幽之趣。山上苍松翠柏,杂树成林。无论春夏秋冬,总有翠色在目。不知名的小花,从春天开起,过一阵换一个颜色,一直开到秋末。到了夏天,山上一团浓绿,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林中小鸟,枝头鸣蝉,仿佛互相应答。秋天,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几乎让人不辨四时了。

⑷小径另一面是荷塘,引人注目主要是在夏天。此时绿叶接天,红荷映日。仿佛从地下深处爆发出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

⑸不管是在山上,还是在湖中,一到冬天,当然都有白雪覆盖。可是松柏反而更加精神抖擞,绿色更加浓烈。人们置身其间,决不会感到冬天的萧索了。

⑹这一条神奇的幽径,情况大抵如此。

⑺在所有的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藤萝是一种受人喜爱的植物。每年春天,紫色的花朵开得满棚满架,引得游人和蜜蜂猬集其间,成为春天一景。

⑻但是,根据我个人的评价,在众多的藤萝中,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的这一棵。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因此,从下面看,除了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外,根本看不出是一株藤萝。每到春天,我走在树下,眼前无藤萝,心中也无藤萝。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抬头一看,在一团团的绿叶中——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萝叶,哪是其他树的叶子——,隐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直到此时,我才清晰地意识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顾而乐之了。

⑼经过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不但人遭劫,花木也不能幸免。藤萝们和其他一些古丁香树等等,被异化为“修正主义”,遭到了无情的诛伐。

⑽茫茫燕园中,只剩下了幽径的这一棵藤萝了。它成了燕园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惟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其中情味,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不足为外人道也。

⑾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决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今年春天,我走过长着这棵古藤的地方,我的眼前一闪,吓了一大跳: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它们还没有来得及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脱离了地面,再没有水分供它们生存了。它们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

⑿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我注定是一个渺小的人,也甘于如此,我甘于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这一棵古藤的灭亡在我心灵中引起的痛苦,别人是无法理解的。

⒀从此以后,我最爱的这一条幽径,我真有点怕走了。我不敢再看那一段悬在空中的古藤枯干,它真像吊死鬼一般,让我毛骨悚然。此时,我简直是悲哀至极,哪里还有什么闲情逸致来欣赏幽径的情趣呢?

⒁但是,眼睛虽闭,耳朵却是关不住的。我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辨。它在控诉无端被人杀害。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二三百年,同它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它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每天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它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它的灵魂死守在这里。每天月白风清之夜,它会走出来显圣的。在大白天,只能偷偷地哭泣。山头的群树,池中的荷花是对它深表同情的,然而又受到自然的约束,寸步难行,只能无言相对。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

⒂世界上像我这样没有出息的人,大概是不多的。古藤的哭泣声恐怕只有我一个能听到。在浩茫无际的大千世界上,燕园的这一棵古藤,实在渺小得不能再渺小了。你倘若问一个燕园中人,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决不会有任何人关心它的死亡的,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偏偏出了我这样一个人,偏偏让我住在这个地方,偏偏让我天天走这一条幽径,偏偏又发生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悲剧;所有这一些偶然性都集中在一起,压到了我的身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成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

⒃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

一九九二年九月十三日 (有删节)

【小题1】鲁迅先生曾给悲剧下了个经典的定义:“悲剧就是美的毁灭。”怎样理解文题中“悲剧”二字的含义?
【小题2】古藤萝的美不仅在于它的外表美,还在于它的内在美。据此简析古藤萝的形象。
【小题3】文章围绕“幽径悲剧”展开,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请梳理概括出来。并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小题4】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是如何看待“愚氓毁美”之事呢?联系本文及现实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60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52: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8年4月19日,《科技日报》推出新专栏“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专栏首篇文章以“是什么卡了我们的脖子”为引题,报道了中国在高端芯片制造领域所需要的顶级光刻机方面的落后状况。截至上述演讲之日,这个栏目已经推出29期,对中国各个行业的29项卡脖子技术做了比较全面的报道和分析。这些报道和分析,引起的社会反响之强烈超出了预期。

而所谓超出“预期”的效果,却正是在一些常识性问题上产生的。不是吗,我们今天一些喜大普奔的科技成就,比如大飞机,人家半个多世纪前就有了。我们今天正在苦苦攻关的一些重大项目,比如载人登月,美国1969年就已大功告成,(差距)整整50年。因此,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反映了中国看待世界、看待自己的方式。

中国看待世界、看待自己的方式,实际上是中国与世界如何相处的思考基点,因而同样也为世界思考如何与中国相处提供了行为预期和思考基点。那些对于中国建设成就夸大其词的舆论,无论出于什么动机,都有百害而无一利,其结果是误国害民。

当然,问题更在于,中国正视差距,跟进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目的是什么。核心技术的掌握,有助于壮大国力,而国力的壮大,可为国民的教育、社保提供更坚实的物质基础,实实在在地增进中国人民的福祉。

(摘编自《核心技术固然重要,过好日子更重要》)

材料二:

在我国,高端科研仪器面临着一个尴尬的现状:一方面依赖进口,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国产科研仪器在实际推广和应用上难以得到用户信任的局面。而对于国产仪器设备来说,只有用才能改掉缺点,才能赶上世界上最好的仪器。同样的,常用的三种桌面操作系统安全性评估显示国产Linux系统最安全,Win10最差,Win7相对好一点。用户可能不够习惯国产操作系统,但从安全的角度,国产操作系统应该大力推广。

航空领域处处都是“卡脖子”,且已被卡了四五十年。这个领域不仅要有资金,还要有技术积累。事实上,我们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论文科研成果很多,但应用成果转换不多。在产业层面中国以引进为主,消化吸收不足;在评价体系方面,创新在经济中的贡献导向不足。

(摘编自《面对核心技术难题,中国科技如何赢得未来?》)

材料三:

“我们现在大国重器有了,但还没有‘精器’。也就是说,肌肉强壮了,骨骼长大了,但是心脏和脑子还要靠别人。这是不行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在接受采访时说。

中国科技正处在从跟跑到并跑的阶段,只是在某些领城冒了头,有了一些突破。完全实现突破,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我们需要突破的是基础和核心的部分。比如人工智能,现在聚焦的是应用,以机器代替人。有的公司就买一个在这方面做得好的外国公司,希望花钱抱个“金娃娃”回来,而对于人工智能中关键的芯片设计、算法等研究却很少。因为企业从成本考虑,觉得划不来。而对于科研人员来说,现在科研评价体系的导向是做出了什么东西、产值有多少、利润增加多少,不出产值、不出利润甚至赔钱的东西,单位不大愿意投入,领导也不会特别关注。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科技工作者的科研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现在需要的是加强对国家的责任感。”徐匡迪说,“科技工作者要把自己的聪明、智慧和精力都投到基础研究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中去,不计名,不计利,真正为国家振兴做出科技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摘编自《(突破核心技术还需砥砺前行》)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技日报》推出的“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专栏,对中国各个行业的29项卡脖子技术做了较全面的报道,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B.如何看待中国在大飞机、载人登月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反映了中国看待世界、看待自己的方式。
C.只有用才能改掉缺点,才能不断成熟完善。正是因为国人不信任,国产科研仪器使用率低,今天国产科研仪器生产水平才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
D.我国成功完成了大飞机、载人登月等一些科学工程,但我们的很多核心精密元器件还要从外国引进。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的报道产生了超出预期的效果,一些常识性问题需要普及,以帮助人们了解实际情况。
B.让中国人民过得更好,这是研发掌握核心技术的基本出发点,不能正视差距,把中国建设成就无限夸大,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C.虽然我们在航空发动机领域有很多论文科研成果,但仅仅这样还不行,还必须有技术积累,加强成果转换。
D.在人工智能发展中,我国企业聚焦于应用,不去研究人工智能中关键的芯片设计、算法等,这样虽然有一定的利润产值,但并没有掌握核心技术。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请就我国如何突破核心技术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十三五”时期是推动绿色城镇化落地,全面实现2020年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的关键时期。1月13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九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上,针对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高世楫表示,生态文明建设是走向新时代的重要领域,绿色是重要主题。

对于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黄汉权认为,一是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二是推动城乡的融合发展;三是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四是建设智慧、人文、生态、宜居的城市。体制机制方面,要由城乡二元体制向城乡一体化发展,包括土地、资金、劳动力要素、管理等;发展重点由注重城市空间的扩展转向提升城市功能;空间布局由原来的每个城市独立、孤岛、板块式发展转变为网络化,互相连接起来发展;治理要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助理程会强认为,新型城镇建设是把城市看作一个由生活、经济和自然形成的复合系统,新型城镇化主要是解决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问题。

材料二:

棕桐生态城镇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走出了“生态城镇”模式。“我们要为美丽中国的协调发展做点贡献。”董事长吴桂昌说。

“很多小城镇、农村拥有各自的优势,如何将优势挖掘出来?这是值得思考的。”吴桂昌说。2014年,棕榈股份紧随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步伐,率先展开生态城镇试点,从长沙浔龙河,到贵阳云漫湖、时光贵州……棕榈股份从多个角度审视生态城镇规划,因地制宜,根据区域特点引入体育、旅游、教育等产业,打造与镇情相匹配的特色小镇,探索出以乡村振兴为样板的“浔龙河模式”,以文旅为主的“贵安模式”等。

随着国家利好政策的出台,尤其是交通设施的改善,过去的“穷山恶水”变成“青山绿水”的后发优势,加上消费升级释放出来的巨大市场空间,为特色小镇的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契机。生态城镇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为生态资源和区位价值较优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提供的一种生态优先、兼顾民生和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吴桂昌表示,棕榈股份将推动更广域层面的生态城镇建设,让更多落后地区群众受益,实现美丽中国梦。

材料三:

生态城镇化是指在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前提下,以生态经济体系为核心,以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使城镇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实现最佳结果。它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体,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农村小城镇的生态化、集群化、现代化的发展,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生态城镇之路。

生态城镇化的“生态”就是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城镇化的过程中去,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的扩张,转变为以提升城镇的生态文明、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宜居宜业之所。生态城镇的“城镇”已不是一般概念的城镇,而是与其所处的区域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是人、自然与社会、环境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型可持续发展城镇。生态城镇化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的生态化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过程,是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材料四: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针对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高世楫表示生态文明建设是走向新时代的重要领域,绿色是重要主题。
B.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一个做法是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C.生态城镇化,要从多角度审视生态城镇规划,引入体育、旅游、教育等产业,打造与区域、镇情相匹配的特色小镇。
D.生态城镇化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的生态化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过程,是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小题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合理的一项是
A.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提到生态文明建设,可见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其中。
B.材料一中“绿色城镇化”与材料三中“生态城镇化”概念的内涵相同,都是指新时期“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C.材料一说“由注重城市空间的扩展转向提升城市功能”,“城市空间的扩展”也就是材料三中所说的“城市规模的扩张”。
D.“我们要为美丽中国的协调发展做点贡献。”吴桂昌所说“协调发展”是指“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小题3】根据上面四则材料,概括说明进行生态城镇化建设将会给民众带来哪些方面的好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将消逝的物语:油纸伞

李振南

每当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季节,深夜里听那浙淅沥沥、时断时续的春雨时,我的思绪便会穿越时空,抵达江南小镇的小巷和它的油纸伞。

在我的脑海里,油纸伞是江南最美丽也是最遥远的一个梦了。记得儿时,在滴滴答答的雨帘下,我们撑开油纸伞,一片片烟雨葱茏的天地近在眼前,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田园风光纷至沓来,让人恍然进入梦境。现在,这个梦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只有在那些发黄的典籍里,还能依稀看到它们的影子,也只有在以假乱真的影视画面里,能模糊地见到它们的赝品。

油纸伞,它于何时何地发明,又是哪一个独具慧心的匠人所造,现已无从考证。但我想,油纸伞的出现,一定是在江南,被潇潇暮雨氤氲着的江南,很容易使人产生创造的灵感。于是,一把把油纸伞,从江南仄仄的小巷里走出,伞下的人或是明眸皓齿的女子,或是一袭青衫的书生,静静地在雨中沉思、遐想或踟蹰彷徨,那么宁静,那么典雅。或是两把油纸伞交错而过,蓦一回首,便擦出了爱的火花,产生了如水的柔情。正像在《雨巷》里徘徊的诗人,苦苦等待着眼睛里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也正像民间传说中的《白蛇传》里,是油纸伞演绎了许仙、白娘子的一段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

油纸伞走向乡下,肯定是《白蛇传》以后的事了。这种竹木结构,用纸糊成的雨伞,都无一例外地散发着桐油的漆味,芬芳但又有一丝刺鼻,那黄黄的颜色,温暖着打伞人的心。记得小时候乡下农人的家里,多半都是有一把油纸伞的。现在,我想起来,我家也有一把手柄长长的油纸伞,虽然不知道使用了多少个年头,伞面也已破旧,然而孩提时每每撑开,总会有山水的味道,有亲人的味道,在雨中一路追随陪伴。

我家的油纸伞属于祖传还是母亲陪嫁过来的,我至今仍不得而知。按照我们这里的乡风,油纸伞是“有子生”的谐音,是吉祥的象征。所以,过去在闺女出阁时,其父母总要送上一把油纸伞讨个吉利。我家门角里的这把油纸伞是不是母亲的陪嫁物,我一直没有问过,那时也不懂得问。

过去,乡下的油纸伞,一般是妇女和儿童的用品,成年男人的遮雨工具是箬笠、蓑衣,他们讲究的是实用,不需要诗情画意的伞。我儿时使用油纸伞都是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又大又笨重的油纸伞,它的重量和宽度早已压过我弱小的肩头,有时候需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能将它撑开。在斜风骤雨中,油纸伞和人都晃荡在乡间泥泞的土路上,这时,雨模糊了视线,风吹淡了田园的颜色,雨和伞构成一组天然的乐器,雨在伞背叮叮咚咚地敲打着音乐,此起彼落,使寂寥中的行人有了一份乐曲的慰藉。

油纸伞仅陪我走过童年和少年的时光,从尼龙雨衣出现,它便被搁置在每户人家的墙角、厨背而渐渐地破损、霉变,直到永远地消失。如今,油纸伞早已被式样繁多的自动伞、折叠伞所取代,它们做工精细,变化无穷,如五彩的花朵在大街上、小巷里、阡陌中次第开放。虽然我清楚地知道,它们也源于油纸伞的构想,是油纸伞的沿袭,但已缺乏了油纸伞的诗意。因为它们已没有了木质的温润,油纸的芬芳;没有了其张开时的热烈、坦诚和闭合时的羞涩、含情脉脉,已缺失了一个民族的古典情怀。所以,当若诗若梦的油纸伞逝去后,我们就再已无缘读到一首像《雨巷》那样的诗歌和《白蛇传》那样的故事。

(摘自《中国散文家》,有删改)

(文化传承)油纸伞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在很多名家的作品中都可见其身影。油纸伞在古人的生活中不单单是生活器具,更包含了许多深层次的文化内容。
“伞”是象形字,繁体“伞”由五个“人”和一个“十”组成,寓意多子多福。伞面制作用的油纸谐音是“有子”,婚嫁仪式中用的油纸伞,含有“早生贵子”的祝福。
在古代有一个习俗,就是赴京赶考或做官上任,背上包袱里除书本外,一定会带一把油纸伞,即“包袱伞”或“保福伞”,预祝路途平安、高中状元。
古人认为伞面涂上桐漆,可以驱邪杀鬼。传说红色与桐油可以消灾、辟邪、驱鬼、镇宅,有红色桐油的纸伞放在家中,可以保平安吉祥。潮汕一带的客家人,常常会在墙角和房梁悬挂油纸伞以驱除晦气。
自古油纸伞下演绎了许多经典爱情。《白蛇传》中,许仙与白素贞在西湖断桥以伞为媒,同伞风雨,结下千古奇缘的佳话。油纸伞成为一种爱情符号,情侣之间以伞相赠,表达愿意呵护一生,不离不弃的情愫。
显然,油纸伞在中国人的生活当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从诞生到落幕,油纸伞也如美人一样,经历了戏剧般的一生。如今的油纸伞,已不如往日,它既不是每家每户必需的生活用品,也不是登得上大雅之堂的主流收藏品。这些油纸伞,被生活抛弃,它所承载的情感、文化,也正在被现代人遗忘。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我”现在依稀能看到油纸伞的影子,是在梦境里,是在发黄的典籍里,是在以假乱真的影视画面里。
B.追忆小时候在乡下用过的油纸伞,作者印象深刻的是雨和伞敲打出的音乐。这样写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C.文中对于油纸伞是母亲陪嫁物的猜测,是虚实结合的写法,说明家里的这把伞在我的心中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D.文章最后把油纸伞和自动伞、折叠伞做对比,是为了说明即使现代各式各样的伞更精致更美好,而油纸伞所承载的古典情怀和诗意却是永远无法替代的。
【小题2】文中第三段提到《雨巷》和《白蛇传》有什么作用?
【小题3】请结合文本,探究油纸伞物语的丰富内涵,并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从字面来理解,就是就是以人为的力量来创造智能性的功能。具体来说,就是研究人类智能活动的规律,进而创建出一定智能的人工系统,研究如何使计算机替代需要人智力才能胜任的工作。也就是研究通过模拟人类的智能行为来设定计算机系统,使其能够完全按照人类的行为方式以及思维方式处理事务。
1956年,“人工智能”一词首次被提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人工智能的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尤其是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的出现,人工智能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场深刻的技术、社会革命,这场革命的意义和价值正在以颠覆性的方式显现出来。
(摘编自吴冠军《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
材料二:
2016年,咨询公司Venture Scanner对全球69个国家、957家人工智能公司进行了统计,其结果显示如下图。

(资料于Venture Scanner的数据)
材料三:
人工智能作为一个高技术集群,其发展应用必定会对人产生影响,作用于人的生活方式并显示出一定价值。当前,人工智能已广泛应用于图像识别、股票分析、军事、医疗、无人驾驶、太空招航行以及生物控制等领域。
相比人类智慧,人工智能的确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比如,在数值计算,图形、语音、生物特征、行为姿态等方面的识别,甚至更加复杂的预测推理任务方面,人工智能都有超越人脑的优秀表现,这是因为人工智能算法应对数位和符号计算相比人脑更加精确快速、稳定可靠。特别是对于有确定规则的计算问题,人工智能可以远远超出人脑的计算速度,也更容易找到最优的解答。对此,《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甚至认为,随着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人机融合将在本世纪完全实现,人类未来生活将发生巨大改变,而未来大量的工作岗位将被智能机器取代,数十亿人将成为“无用阶层”。
(摘编自吴月辉《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人类》,2017年7月7日人民网)
材料四:
人工智能技术只是人类智慧创造的一种新型工具,它将帮助人类超越自我极限,就像在工业革命时代的蒸汽机,像信息时代的计算机。随着社会发展进入全新的认知时代,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可以在工作中大大减轻人类的体力劳动,甚至人工智能的一些“机器学习、记忆、自动推理”的功能,还可以极大地降低人类脑力劳动的强度,并辅助人类进行数据分析或事务决策。《人与技术》的作者盖伦说:“……省力的技术,它的作用是减轻器官的负担,摆脱他们,最后是节省劳力。”人工智能的目的就是想要用无机物构成的机器来部分取代人类有机大脑的部分功能,可以在体力和脑力上双重性地帮助人减轻劳动负担。人类拥有更多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闻,来完成其余亨务,这无疑都使得人类生活变得效率更高,更加自由。例如机器人和专家系统分别帮助人解放体力和脑力劳动。
(摘编自杜森《人工智能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及反思》)
【小题1】下列对人工智能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是研究如何使计算机替代需要人的智力才能胜任的工作,其本质是对人类智能行为的模仿。
B.从2006年开始,新创人工智能公司数量就进入了快速增长期,2013年达到顶峰,当年有近120家公司创立。
C.从2006年起人工智能行业的投资额也连续快速增长,至2015年以近12亿美元的总资金量位居第一。
D.人工智能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不可回避的话题,它正在以颠覆性的方式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已经扩大到图像识别、股票分析、军事。医疗、无人驾驶、太空船航行以及生物控制等,这与大数据、云计算的出现有关。
B.根据材料二可知,人工智能行业近几年在创业数量和投资额度上呈现不断增长态势,这说明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进入了新一轮快速发展期。
C.人工智能算法在应对数值和符号计算上更加精确快速,尤其对于有确定规则的计算问题,在计算速度上远远超出人脑,也容易找到优于人类的解答。
D.在尤瓦尔·赫拉利看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未来人类大量的工作岗位将被智能机器人取代,数十亿人将成为没有岗位的人。
E. 人工智能技术作为一种新型工具,它将帮助人类在全新认知时代的智慧创造中,超越自我极限,就像信息时代人类利用计算机进行创造一样。
【小题3】人工智能对人类生活有哪些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