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转过山角,无声息地盘着一段古潭般______的河湾。一片暗绿扑上眉睫,浑身一阵清凉。溪水到这里更加澄,像一汪流动的绿玻璃。夹岸竹树环合,上面是翠盖郁,中间的藤柔,纠挽披。只有两头逆射出来的波光云影,参差画出流水的_______来。一棵倔强的老柳树,卧在河面,_____的枝叶梢头,立着一只鹭鸶,侧头睨着岸边的林子。
【小题1】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qiāo)无声息   盘(huán)  澄(chè)
B.(wēng)郁 (qiú)藤   柔(màn)
C.披(fú) 参(cī)    倔(ào)
D.(yǎn)卧 (wù)立    (pì)睨
【小题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深邃 蜿蜒  荒疏
B.幽邃 蜿蜒  稀疏
C.深邃 曲折  稀疏
D.幽邃 曲折  荒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18 10:24: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张充和:“她是真山真水之间的留白”
宋宇晟
民国时期,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这四位,就是著名的“合肥四姐妹”:大姐张元和,情系昆曲名家顾传玠;二姐张允和与语言学家周有光结为伉俪;三姐张兆和因为作家沈从文的追求而名声在外;四妹张充和,擅书法昆曲,成为汉学家傅汉思的夫人。
张充和1913年生于上海,祖籍合肥,是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由于身处灿若星辰的一众名家贤士之间,张充和的知交师友中有胡适之、沈尹默、章士钊、闻一多、沈从文、卞之琳、张大千等等。抗战年月,这位正当韶年、俏皮聪慧的“张家四小姐”,在一群“国粹”长者中间穿梭来去,恰如烽火战场间绽放的春兰秋菊,受到众星捧月般的疼爱和娇宠。
1933年,沈从文与三姐兆和在北京结婚,张充和去参加婚礼,随后就一直居京。家里人劝她考大学,她于是就到北大旁听。当时北大入学考试要考国文、史地、数学和英文,张充和的数学得了零分,但国文考了满分,尤其是作文《我的中学生活》写得文采飞扬,受到阅卷老师的激赏。试务委员会爱才心切,不得已“破格录取”了她。
那年代北大中文系名师济济,充和受益良多。三年级时充和患肺结核,不得不休学,无缘得到北大的学位。康复后,《中央日报》的储安平留英,正缺人手,张充和就到副刊《贡献》当编辑,写散文、小品和诗词,初露才华。
因为与沈从文一家接触较多,张充和对沈从文有着许多深刻的记忆。湘西凤凰沈从文的墓上就有张充和提的四语诔文:“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在这段诔文背后,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沈先生走的时候,北京的一个侄子给我打电话,让我写一副挽联,说第二天开追悼会就要用。”张充和说,“那天夜里,我怎么都睡不着,满脑子都是跟沈先生有关的事情。睡到半夜,干脆爬起来,研磨,写字,顺手就写下了这四句话。不折不从,说的是沈先生的坚守。”写好用传真机传真过去,大家都说好。“更神怪的事情还在后面呢!他们说,我把沈先生的名字也嵌在里面了。我倒大大吃了一惊!仔细一看——唉呀呀,可不是吗?四句话的尾缀,正是‘从文让人’!”
在重庆时,才貌双全的张充和尚待字闺中,石榴裙下尾随着一批追求者,用情最专最深的当数诗人卞之琳。当年卞之琳的名作《断章》传闻是为张充和而写,诗中的“你”就是卞之琳苦恋了几十年的“张充和”。虽然不及徐志摩与林徽因、张爱玲与胡兰成等几段著名的罗曼史,“卞张之恋”也算传扬久远了。可张充和却直言,“这可以说是一个无中生有的爱情故事,说苦恋都有点勉强。我完全没有跟他恋过,所以也谈不上苦和不苦。”
张充和回忆道,自己在进北大之前,就在校园见过卞之琳,又来又在沈从文家里碰见过,“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一见钟情,至少是有点一厢情愿吧。那时候,在沈从文家进出的有很多朋友,章靳以和巴金那时正在编《文学季刊》,我们一堆年轻人玩在一起。他并不跟大家一起玩的,人很不开朗,甚至是很孤僻的。可是,就拼命给我写信,至少有过几百封信吧。”在张充和眼里,卞之琳很收敛,又很敏感,不能惹,一惹就认真得不得了,因此从来没有跟他单独出去过。
抗战爆发,张充和随同沈从文一家流寓西南。那时来往的很多朋友都是西南联大的,跟闻一多很熟。张充和回忆说:“闻一多性子刚烈,朱自清则脾气很好,都说他是不肯吃美国面粉而饿死,我听着不太像,这不像他的秉性所为。”一年后她在重庆教育部下属的礼乐馆工作,整理礼乐。期间登台演唱的一曲昆曲《游园惊梦》,曾轰动大后方的杏坛文苑,章士钊、沈尹默等人纷纷赋诗唱和,成为抗战年间一件文化盛事。章士钊曾将张充和比作东汉末年的蔡文姬。这让张充和十分不悦,认为是“拟于不伦”:“我是因为抗战从苏州流落到重庆,怎么能跟因为被匈奴打败流落到西域嫁了胡人的蔡文姬相比。”
但最终,张充和还是被章士钊一语言中,1948年11月,张充和与德裔汉学家傅汉思喜结秦晋,次年1月双双赴美定居。傅汉思在耶鲁大学教中国诗词,张充和在该校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书法和昆曲,并从此致力于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教育家张武龄的女儿,张充和从小身处于一众名家贤士之间,耳濡目染给她未来的发展与成就带来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B.张充和考北大时数学零分,但依然被破格录取,是因为她的国文满分,尤其是作文写得很好,这体现了当时北大对人才的重视。
C.由于身体问题,张充和并没有拿到北大的学位,才到中央日报副刊《贡献》当了编辑,尝试写散文、小品与诗词,奠定了她文学创作之路的基础。
D.张充和为沈从文所写的诔文虽说是“顺手”而为,但从内容和情感来看,这体现了她对沈从文先生的深入了解以及对其人格、文格的崇敬赞扬。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才貌双全的张充和待字闺中,用情最专最深的诗人卞之琳以名作《断章》表达对她的深沉爱意,卞张之恋也成为佳话。
B.抗战爆发后,她曾在重庆教育部下属的礼乐馆工作,从事整理礼乐的事务,并有登台演唱昆曲的经历。
C.张充和在很多事情上都与别人的看法不同,如从朱自清的性格推断他不会不吃美国提供的面粉。
D.章士钊曾拿她和蔡文姬相比,引起了张充和的不满,是因为她认为蔡文姬是流落到西域嫁了胡人,而自己只是因抗战从苏州流落到重庆,二人不能类比。
E. 张充和与傅汉思结婚,并赴美定居,二人又同在耶鲁大学教中国诗词、书法以及昆曲等,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小题3】张充和被称为“民国最后一位才女”的具体表现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5G已不只是一门技术,而是推动其它产业发展的一项基础产业。从技术角度看,5G是在4G基础上继续发展的产物,本质上只是技术的变革。5G最根本的变革在于通信服务对象将发生变化。从lG到4G,通信服务的主体都是我们人类,但自5G时代开始,通信服务的主体将从人逐步迁移到物,而且这个比重会越来越高。工信部苗圩部长提到,将来20%左右的5G设施是用于人和人之间的通信,80%用于人与物,物与物的通信。

正是由于这样根本性的变革,5G会催生出无数全新的领域,引发新一轮的产业变革,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动力。从1G到4G,基本只有面向人类消费者市场这一条发展主线,但到了5G时代,情况发生根本性变化。

一是面向需求侧的消费性主线,即5G加速生活娱乐、车联网、汽车电子、医疗电子、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规模化的消费类应用发展。二是面向供给侧的生产性主线,即5G与工业、农业、能源等传统行业深度融合,成为行业转型升级所需的基础设施和关键要素。而推动5G发展的源动力来自国家战略、运营商竞争态势、产业链上下游设备商推动、消费者诉求、行业数字化转型需求这五个方面因素的叠加。

(摘编自吴冬升《5G发展的五大动力和四大挑战》)

材料二:

表1中国运营商2019年建网规划

运营商

5G频段

2019年投资(人民币)

规划城市数量

中国移动

2.6G+4.9G

170亿

50

中国电信

3.5G

90亿

40

中国联通

3.5G

80亿

7+33+N

 

表2中国移动通讯新技术普及加速

技术更迭

GSM(2G)用户段

UMTS(3G)用户数

LTE(4G)用户数

5G用户数

1亿用户

突破时间

6年

(1992-1998)

5年

(2001-2006)

3年

(2010-2013)

2-3年

(2019.4-2022)

 

表3中国汽车行业网联化趋势

数量/时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5年

2030年

未联网汽车(万辆)

1900

1850

1800

1750

1300

650

0

联网汽车(万辆)

836

968

1170

1290

1900

2800

3800

 

表4中国5G投资规模预测

年份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2026

2027

2028

宏基站(万)

10

60

100

100

110

50

60

40

40

20

投资额(亿人民币)

340

1800

2700

2600

2500

2200

1400

900

900

450

 

材料三:

6月26日,2019世界移动大会在上海开幕,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的主题演讲指出,5G作为社会信息流动的主动脉、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构建数字社会的新基石已成为社会的广泛共识:一是加速技术融合、产业融通,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二是推进数据汇聚、资源共享,创造社会发展新机遇,5G将进一步打通跨居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数据孤岛和信息壁垒,促进社会资源在开放共享模式下的统筹利用、合理分配和高效协同。三是提供数字生活新体验。5G将进一步打破时空边界,促进人与物、物与物的自然交互、互联互通,催生全屋智能、无人驾驶、虚拟办公、远程医疗等智能化应用,深刻改变居家、出行、办公、医疗等工作生活方式,更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四是5G技术条件下,场景驱动特征明显,可以针对垂直领域的不同场景、不同服务对象按需提供定制服务。

(摘编自《福建日报》6月27日报道《“加快5G发展共促智联万物”》)

材料四:

8月下旬举办的第二十六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特别设置“5G·新阅读”展区,重点展示5G时代“万书互联、人书互动、纸电融合、人人阅读”的未来新阅读应用场景,读者可在此享受“5G+”新阅读体验。此外,无人值守智能书店、社区智慧书房等新型场景式体验产品和服务也将亮相书展。

(摘编自《中华读书报》2019年8月14日报道)

【小题1】下列有关5G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1G到4G,通信服务的主体都是人,但即使到了5G时代,服务于人也依然是5G通信的重要内容之一。
B.5G虽不能称为一场革命,但却将带来一场巨大的变革.主要表现为5G通信服务的主体将从人逐步迁移到物。
C.5G将打通数据孤岛,打破信息壁垒及时空边界等,进一步促进万物互联.激发经济增长,更好满足人们的需要。
D.第二十六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展示的未来新阅读应用场景,是在5G技术条件下出现的全新阅读方式和体验。
【小题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中国三大运营商2019年建网规划的投资额度和规划建设5G的城市数量比来看,中国移动的投资质量最高,接下来是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
B.随着移动通信技术越来越先进,从GSM(2G)发展到LTE(4G),技术普及呈加速态势,但从LTE4(4G)到5G的普及则有放慢速度的趋势。
C.预计到2020年,中国联网汽车将首次超越未联网汽车数量,之后再过10年,汽车将全部联网,这种变化与5G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基本同步。
D.据预测,中国5G建设在2021年到2024年进入一段高投资时期,而从2025年开始快速回落,这意味着在此之后5G的投资价值开始大幅下降。
【小题3】为什么说5G技术“是推动其它产业发展的一项基础产业”?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建筑大师贝聿铭:在文化缝隙中优雅摆渡

他擅长表达抽象的力量,在才华变成建筑品质的神秘工作里,精致、抒情和美丽使他的建筑充满人性的光芒。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当时任法国总统的密特朗邀请64岁的贝聿铭到巴黎参加卢浮宫重建时,整个巴黎大吃一惊。贝聿铭的儿子贝礼中回忆:“法国人目瞪口呆、恼羞成怒,大叫‘怎么叫一个华人来修我们最重要的建筑’。”

贝聿铭在巴黎改建卢浮宫的13年中,应对法国民众的质疑与批评就差不多耗费了两年。但是,贝聿铭一如既往地淡定,“批评是需要历史、需要时间的,要过几十年再看。今天做了,明天就说不好,这样的评价我觉得没有价值”。

贝聿铭以自信从容面对建筑生涯中最严峻的考验。法国人最终接受了贝聿铭设计的位于卢浮宫拿破仑庭院内的这座玻璃“金字塔”。“金字塔”成了法国新的骄傲。

1917年,贝聿铭出生于广州,父亲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上海外滩那幢独具中国民族特色却又简洁现代的中国银行大楼就是在其父督造下修建的。

大光明电影院是贝聿铭中学时代消磨时间的主要去处。很快他注意到:“在台球厅和电影院旁边是一座正在施工的大楼,人家说这幢楼要造24层,可我就是不相信。你想象一下,周围的楼都只有5层、6层、7层、8层,而这幢要有24层!所以每到周末我就去看它慢慢升高。”贝聿铭所指的大楼就是邬达克设计的国际饭店。

第一次,贝聿铭对父母的期许产生了不认同:他想成为一名建筑师,而不是像父亲那样的银行家。1935年,贝聿铭违背父亲希望他留学英国学习金融的意愿,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建筑。193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进入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成留校。

在纽约,贝聿铭度过了他的大部分职业生涯。他长袖善舞,与企业大老板、艺术家和国家元首交情不浅,但他的内心世界不是西方人所能了解的。决定加入美国籍于他而言是一个痛苦的抉择。“我成了一个美国公民,有一个美国家庭。我的孩子们都是美国人,但他们也都还是中国人。”

当时,欧洲正兴起一种新的建筑风格。贝聿铭面对国际化的潮流,很难全部接受下来,因为他来自另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在贝聿铭的学习过程中,哈佛大学的Mreel教授对他的影响极为深远。Mreel是太阳的崇拜者,认为太阳的光芒使得建筑有了生命,提出光线对建筑是最重要的。

1964年,贝聿铭修建了肯尼迪图书馆,真正成为公众人物。就在人们开始关注贝聿铭的时候,他设计的波士顿保险公司大楼三分之一的窗户玻璃被风吹落下来,玻璃碎片散落了整个街道。批评和责难蜂拥而至,贝聿铭几乎被推到悬崖边上。7年之后,调查证明门窗公司对这件事情负责。贝聿铭说:“那次事故以后,那些公司都愧见我。”

1978年,他设计的华盛顿国家艺术馆迎来了它的落成之日,被誉为“现代艺术与建筑充满创意的结合”。

贝聿铭在美国的生活就这样起起伏伏。但不管怎么起伏,贝聿铭从未放弃他的建筑梦。回到祖国后的他有机会完成了许多更重要的作品。

北京香山饭店,他表达出的不是一所迂腐的宫殿,而是寻常人家的白墙灰砖,他相信这绝不是过去的遗迹,而是告知现在的力量。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曾经的亚洲最高建筑,他试图使大厦的设计近乎纯真,一如他童年时的纯真。因为建筑赋予人类尊严,它必须要代表“中国人的雄心”。

贝聿铭不仅是杰出的建筑科学家,用笔和尺建造了许多华丽的建筑;他更是极其理想化的建筑艺术家,他善于把中国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现代最新技术熔于一炉,从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贝聿铭早期作品中有密斯的影子,不过他不像密斯那样以玻璃为主要建材,他喜欢混凝土。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主导了贝聿铭一生的作品,如美国大气研究中心、伊弗森美术馆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设置内庭,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联,使自然融于建筑。直至晚期,内庭依然是贝聿铭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只是更着重自然光的投入,使内庭成为光庭。“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贝聿铭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化以博取大众欢心,而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与历史负责。他持续地对形式、空间、建材与技术进行研究探讨,使作品更具多样性、更优秀。他从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从不自己执笔阐释解析作品观念,他认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

在美国,移民一般都会迷失在不同的文化中,贝聿铭是文化缝隙中的优雅摆渡者。他吸收西方最先锋的事物,同时又不放弃东方丰富的传统。就像在美国参加社交,他总是穿着在中国缝制的那套西服。他的建筑像竹子,比如香港中国银行大厦;他自己也像竹子,再大的风雨,也只是弯弯腰而已。

(选自《解放日报》,有刪改)

相关链接

①贝聿铭是在多重文化架构下孕育而成的建筑艺术家。他的衣着等择取了西方的范式——现代建筑、几何学等,他的血脉和基因却是东方华夏民族的自然融通、刚柔相济。

(《“拥有两个世界的精华”贝聿铭》)

②贝聿铭深知法国人对美国文化的不信任,他没有立即表示对这一计划的热情,而是礼貌又决绝地回复:“我年纪大了,不想再为了一个项目去搞竞争,要么直接把项目交给我,要么我放弃。”密特朗当机立断把这个项目单独交给贝聿铭。

(《贝聿铭:建筑界的外交家》)

③据美国媒体2019年5月16日报道,知名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在纽约曼哈顿一家医院逝世,享年102岁。贝聿铭有三子一女。贝定中、贝建中、贝礼中三个儿子的名字里都含有一个“中”字,寓意是:安定中国、建设中国、礼仪中国。贝聿铭原本不希望子女继承自己的志向,他告诉儿子们:建筑师是一种老年人的职业,只有到了四五十岁,才能取得成绩。但三个儿子都继承了父亲的事业。1990年,他和儿子贝礼中还因合作设计洛杉矶比利华山庄办公大厦而获得“洛杉矶美化奖”。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参与改建卢浮宫是贝聿铭建筑生涯中最严峻的考验。法国人因一位华人来修他们最重要的建筑而恼羞成怒;贝聿铭则从容应对,最终使“金字塔”成了法国新的骄傲。
B.贝聿铭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摒弃现代特色,也不把它建造成历史遗迹般的宫殿,而是使用寻常人家的白墙灰砖;他设计的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则代表“中国人的雄心”。
C.本文采用倒叙及叙议结合的方法,先写贝聿铭修建卢浮宫时的遭遇和成功,再写他的求学经历、职业生涯及成就,这样可以先声夺人,凸显贝聿铭的才华,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D.本文语言朴实无华,富有内涵,如结尾“他的建筑像竹子”“他自己也像竹子,再大的风雨,也只是弯弯腰而已”,不仅表现了贝聿铭的建筑特色,还写出了他坚韧的品格。
【小题2】怎么理解贝聿铭“在文化缝隙中优雅摆渡”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史学研究是史家对历史存在的考察,带有主观性,“思想”本身就是主观的产物,思想史研究的主观性更加突出。然而,“思想”作为历史的存在,其内涵和影响不会因为研究者认识的差异而改变,思想史研究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准确地把握这个存在。

达此目的,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把握思想与社会的关系,将思想者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考察其社会基础和历史基础,力戒就思想论思想之弊。“思想”属于上层建筑,但是思想家生活于现实之中,提出的各种主张,无不来自于对于社会生活的实际感受,直接间接地带着阶级或者阶层的历史印记,因而思想与社会是辩证的统一体。因此,研究古人思想,首先要厘清思想家所处的时代特点、思想家的社会地位和面临的问题,考察思想家个人及其群体对该思想主张的实践情况。唯其如此,才能明了思想家的主观追求与其所处的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才能真正认识到思想对当时社会提供了什么样的规范和支持,又在哪个层面为现实社会提供了辩解和批判。

第二,全面系统把握思想家的思想体系,将其体系置于历史的长河中考察其源流,在把握其本意的前提下,认识其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相互连贯,互为支持,上承前人的思想遗产,又为后世提供新的思想基础,同时有着具体的时代特征。同一主张、同一概念的内涵和功能因时而异,这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必须科学分析其具体含义,完整准确地理解其思想体系,才能不违古人。而思想史研究,因其主观性突出,研究者的爱好、情感、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研究结果,对同一个研究对象有不同的认识,司空见惯。但是,思想史毕竟是历史的一部分,有其客观性,并不能随意剪裁、望文生义。思想家之所以成为思想家,就是因为有着自己的思想体系,其理论、主张、逻辑、概念,有其具体的含义和指向,准确理解、系统把握是必须遵守的先决条件。否则,写出来的思想史著作,名为“思想史”,实际上和历史的属性相悖。

第三,站在时代高度,自觉分析今古。思想的价值就在于分析和批判,古代思想家的主张各不相同,但关注现实、论证现实或者批判现实则是相通的,和古人对话自然要充分注意古人关注现实、批判现实的责任担当。这要求研究者有关注现实的自觉,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这个责任和使命,不是从思想史的层面寻找、论证现实存在的合理性,更不是以古人思想武装现代人的头脑,是古非今,甚至是回到古代去,醉心于古人的“幸福生活”,而是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以现代绝大多数“人”的生活质量为核心,以科学的理性,分析现代社会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面向未来。

从这个高度出发,在和古人对话中,才能以常理、常情、常识理解古人,才能通古今之变。

(摘编自臧知非《史学视域中的思想史研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想是主观的产物,同时也是历史的存在,思想史研究既有主观性,也有客观性。
B.思想和社会辩证统一,思想对社会提供支持和批判,而社会生活影响思想的产生。
C.思想体系的历史价值,是指同一思想主张和概念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和功能。
D.对于史学研究者来说,他们所进行的思想史研究与其所生活的时代是紧密相关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针对如何尽可能地准确把握“思想”这个问题,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B.文章论述思想和社会的关系时,先提出如何把握关系,再分析其原因和意义。
C.文章论及思想的社会性、历史性和现实性,是按照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D.文章在结尾谈到思想史研究者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有其现实的导向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史家对历史存在的考察带有主观性,这会给思想史研究的结果带来不良影响。
B.厘清思想家与其所处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是避免就思想论思想之弊的前提。
C.要形成思想体系,就要让自己承袭前人的智慧,并为后人提供新的思想基础。
D.古代思想家和现代研究者对现实的关注虽有不同的侧重,但都是面向未来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鲁迅的本质精神是他对于中国社会、文化和中国人的深刻理解。只有理解了中国社会才能读懂鲁迅,而只有读懂了鲁迅才能理解中国社会。鲁迅与中国就是这样一种解不开的纠葛。他一生批判和挑战的不是哪一个个人,而是中国的一种文化传统、一种民族根性、一种社会状态。局限于鲁迅与周边人际关系和具体事件的纠葛,是不能真正理解鲁迅的价值和意义的。鲁迅是常读常新的,他已经成为一个世纪性的话题。我们这个民族花费了半个多世纪的时光也尚未真正读懂鲁迅,理解鲁迅。留在民族记忆里的鲁迅是中小学教科书中的鲁迅,是每逢某个重大政治节日便被装饰出来的鲁迅。毫无疑问,鲁迅已经远离了我们这个时代和我们自己。人们都认同鲁迅性格的本质是挑战强者并反抗,但是我们很少能细想为什么鲁迅能至死坚守这一性格?归根结底,就是鲁迅的人格所致,性格特征大多源自人格特征。

鲁迅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为“知识分子”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鲁迅精神在当代中国最大的价值,就是对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思想立场和人格境界的启示意义。夜深人静,我读到鲁迅的一些句子,总是惊出一身汗水来。这不只是为鲁迅的深刻而惊叹,也是面对鲁迅的深刻和挑战而自愧不如的结果。鲁迅的伟大在于其思想的深刻,而鲁迅的痛苦也在于其思想的深刻。我们心中不忘鲁迅,然而鲁迅让我们活得很累很沉重。而作为真正的鲁迅学人,最后的底线就是不能参与对于鲁迅本质精神的改造,因为曲解鲁迅就是背叛鲁迅。

鲁迅确立的现代人的思想人格境界,就是呼唤“真人”而揭露“伪士”。在人性的道德上,鲁迅始终是“复古”的——复归于人间的原点。鲁迅在担负起政治救亡、思想启蒙重任的同时,又担负起道德救赎的重任。鲁迅的真实让恶人作恶变得困难,特别是让伪善者暴露出恶的本质。他一生树敌过多,除了思想立场和政治倾向的差异之外,很大程度上是性格所致。而这性格也就是人格——不说假话和揭穿虚伪。这造成了他人际关系中最大的悲剧——自己不虚伪也不允许别人虚伪。

鲁迅的真诚与真实是当下中国最值得珍惜的精神资源,思想意识上的“独出”与道德人格上的“率真”,是鲁迅“致人性于全”的主要思考内容。鲁迅一生都在“力抗时俗”“力抗强者”。而今日之民众,在思想意识和道德人格上则往往表现为两重性:思想意识的觉醒与道德人格的滑落。由于历史的发展,一般民众逐渐疏离于僵化的意识形态,具有了被“喚唤醒”后的思想状态。但是正是这觉醒之后对现实所产生的失望,使人们丧失了理想主义和共同伦理精神,退而求其个人物质生活的发展,结果带来了道德心的淡化,造成政治意识的弱化与道德人格的滑落。

鲁迅的存在,为我们确立了一种人生境界和一面反省的镜子。他的存在,使我们不敢自我夸耀,使我们不敢轻易自称为“战士”,也不敢轻易把某人称为“伟人”。我们只要一直努力坚守这样一个底线:可以平凡,但是不能平庸;可以不崇高,但是不可以堕落。然而,这个人生底线的坚守是痛苦的,也可能是孤独的。最后,我想说:“我爱鲁迅,鲁迅害我。”

(摘编自张福贵《远离鲁迅让我们变得平庸》)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的本质精神是对于中国社会、文化和中国人的深刻理解,表现为对中国的旧文化传统、民族劣根性和畸形社会状态的批判和挑战。
B.鲁迅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为“知识分子”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鲁迅精神的最大的价值,就是对于知识分子思想立场和人格境界的启示意义。
C.由于历史的发展,一般民众具有了被“唤醒”后的思想状态。但是对现实的失望,使人们转而追求个人物质生活的发展,造成政治意识的弱化与道德人格的滑落,导致整个社会逐渐丧失道德底线。
D.鲁迅的存在,为我们确立了一种人生境界和一面反省的镜子,这种人生境界就是让我们强化政治意识,提升道德人格。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指出不要纠结于鲁迅与其周边某一个人的关系,否则,会阻碍我们真正理解鲁迅的价值和意义。
B.作者写中小学教科书中的鲁迅、每逢某个重大政治节日便被装饰出来的鲁迅,是举例论证鲁迅已经远离了我们这个时代和我们自己。
C.文章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详细阐述了鲁迅精神对于当今社会知识分子和普通人的意义。
D.原文标题便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作者结合社会现状提出的观点,具有启发性,极具现实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鲁迅让我们活得很累很沉重,但作为真正的鲁迅学人,绝不能对鲁迅的本质精神进行改造,因为曲解鲁迅就是背叛鲁迅。
B.鲁迅人际关系中最大的悲剧就是自己不虚伪也不允许别人虚伪,这由他不说假话和揭露虚伪的性格所致。
C.鲁迅性格的本质是挑战强者并反抗,这是鲁迅的人格所致,人格特征大多源自性格特征。
D.作者说“鲁迅害我”,是因为当代知识分子要坚守鲁迅确立的人格境界,会活得很累、很沉重、很孤独,这是深爱鲁迅的正话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