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守望
叶敬之
泗阳人把用芦花编织、冬天穿了取暖的鞋子叫“毛窝子”,其他地方则称之为“芦花鞋”。毛窝子制作方式简单。用泪草编织鞋底,引出几根鞋茎,再以芦花编织鞋帮,最后拿鞋茎收口。穿的时候,用旧布缝鞋口,以防伤脚;鞋底垫上麦秸,以保暖和防水。
三十多年前,每到冬天,赶上逢集,半条街都是卖毛窝子的。农民们走来串去,一家家挑着、拣着,都想买一双既便宜,又结实、漂亮的毛窝子。
记得有一年冬天,逢集,风尘不起,天很蓝,太阳很温暖。母亲带着我来到李大爷那儿,拿起一双毛窝子,左看看,右看看,付了钱。李大爷红脸膛,尖下巴,眼睛下面各有两道深深的皱纹,像两道垄沟。他接钱、递毛窝子脸都带笑,顺便夸我两句:“这是你家大少爷啊?一脸福相!”嗓音清亮。
现在想起来,李大爷的毛窝子质量的确属于上乘。鞋型漂亮,不歪不斜,还结实;芦花磨光了,鞋茎还在,依旧端端正正。
毛窝子,最适宜陪伴山芋稀饭和咸菜。当人们的碗里有了大米饭、猪肉的时候,毛窝子渐渐被棉鞋取代,消失了踪影。有一年寒假,我带着孩子到街上闲逛。少有的寒冷,风呼呼地吹着,无意中看见李大爷还在卖毛窝子,但人们匆匆从他面前走过,没有一个人停下来,甚至连看都不看一眼……
李大爷还是红脸膛,尖下巴,只是眼睛下面的皱纹变成三道,而且更深了。他坐在地上,眼睛眯缝着,像在打盹,又像在思考着什么。
我在他面前停了下来,问:“大爷,还有人买毛窝子吗?”
他睁了睁眼睛,动了动身子,咳嗽一声对我说:“还是有人买的……我也放不下这门手艺。过去会打毛窝子的,一个个都走了;在的,也打不动了。唉,现在的小年轻,没有人愿意学这个手艺了。”
李大爷眼睛没有了早年的光亮,变得泛红和灰暗。
临走时,我买了一双毛窝子。路上,我告诉孩子:“这叫毛窝子。过去一到冬天,爸爸就穿着这个……”
“毛窝子……”儿子听了一阵大笑,“多难听。这也能穿吗?不扎脚啊?”
有一年暑假,我又上街闲逛,惊讶地发现,竟然有人在卖毛窝子!天啊,有夏天卖毛窝子的吗?很快,我认出了,卖主就是李大爷。不过,他的脸色已经变得黑紫,眼睛下面有四道皱纹了;整个脸盘好像被风干了一样,比过去缩小一半。眼睛半开半闭,眼睑有点溃烂泛红。
“夏天怎么卖起毛窝子啦?”我招呼道。李大爷没有反应。边上一个卖猪肉的中年人朝我摇摇手。“这个,听不见了,”他指指耳朵。“这个,有毛病了,”他指指脑袋。
中年人说:“前几年,乡长带几个人逛街,说是省里的。其中一个指着毛窝子说:‘这个可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李大爷高兴了,从那以后就整天惦念这件事情。以前光是冬天出来卖,现在夏天也来卖。他说:‘要是人家省里的人来找我找不到呢?’但几年过去了,也没见人来过。李大爷不甘心,一年四季,逢集就来。”
散集了。李大爷拎起毛窝子,要往肩上挂。胳膊抖抖的,挂不上去。中年人搭了把手才挂上,又把拐杖递给他。李大爷拄着拐杖,佝偻着身体,左脚往前迈一步,停下;等右脚上前,跟左脚平齐,才把左脚再向前迈一步……
赶集的几乎走光了,只有李大爷的背影在街心摇晃。望着李大爷的背影,我心里酸酸的。
暑假快结束了,我和孩子一起,骑着自行车上洪泽湖玩。走到东沙村,忽然看见不远处腾起一股浓烟。
“该不是失火了吧?”我们急忙赶往冒烟的地方。
只见一个空旷的场地,堆满了毛窝子——足有几百上千双毛窝子!正被人点着了火焚烧。一个中年男人,还在不停地从一间屋里往外面扔毛窝子。
“你们烧这个干吗呀?”我马上想起了李大爷,他就是东沙村的。
边上一个看热闹的说:“李大爷活着的时候,谁都不许进他的屋子。前几天死了,儿子打开门一看,一屋毛窝子。没法处理,就烧了。”
我捡起一双毛窝子。鞋型漂亮,不歪不斜,结结实实,芦花还在散发着清香。摸在手里,毛茸茸的,柔软舒适。
我带走了那双毛窝子。路上,回望东沙村上空,烟雾已经散尽,斜晖脉脉,蓝天澄碧。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7年第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毛窝子的制作方式和用途,一是为了交代李大爷制作毛窝子的生活环境,二是为了突出李大爷技艺高超。
B.小说中,用三十多年前人们对毛窝子的热爱和现在人们对毛窝子的不屑进行对比,小说意在感慨时代变化,表达对传统技艺流失的遗憾。
C.小说所写的故事时间跨度很大,“我”三次得到李大爷制作的毛窝子,表现了“我”对毛窝子的珍惜。
D.小说中写到李大爷制作精良的毛窝子却被他儿子一把大火烧了,这一情节引人深思,意在提醒我们如何去对待传统手工艺品。
【小题2】“守望”作为小说的标题有何含意?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中前文多次写到李大爷的毛窝子质量很好,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21 10:02: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外卖有多大?美团外卖、饿了么、百度外卖等互联网外卖平台公布的数据显示,三家外卖平台全国日订单量约在2000万单。由于送餐迅速、种类丰富、支付方便,很多在华外国人评价称,除了“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外,中国的外卖也该归于“新四大发明”之中。

外卖业务的爆发造成了餐盒的过量使用,有环保组织研究分析了100个外卖订单后发现,平均每单外卖会消耗3.27个一次性塑料餐盒或杯。这意味着,目前中国互联网订餐平台上,每天使用的塑料餐盒超过6000万个。

事实上,不只是餐盒,外卖送餐使用的塑料袋、塑料餐具、塑料外包等,都属于塑料垃圾。普通塑料餐盒和餐具的主要成分是聚丙烯,塑料袋主要成分是聚乙烯,均是不可降解的普通塑料。有报道称,外卖平台每天所用的塑料袋可覆盖42万平方米,大约15天即可覆盖一个西湖。

对很多餐饮企业来说,使用塑料餐盒也是无奈之举。有业内人士称,中餐食物多含汤水,油脂,使用塑料餐盒盛放更合适一些。虽然目前也有餐饮企业使用纸盒等包装,但大多数可降解餐盒并不适合中餐,容易渗水渗油,使米饭粘连,难以被消费者接受。此外,餐盒成本也是餐饮企业的考量因素,有餐饮企业负责人称,外卖包装约占整个成本的2%。

其实,目前外卖使用的塑料餐盒并非“一无是处”。记者调查发现,大多数塑料餐盒都印有可回收物标识,可以通过垃圾回收的流程,实现资源的再利用。但现实情况是,大多数消费者用完餐后,直接就把餐盒扔掉了。即使餐盒里有剩菜剩饭,也大多一“盖”了之。塑料垃圾与餐厨垃圾“混搭”,给外卖垃圾回收带来不少麻烦。

(原题为《餐盒堆成山   塑料回收难   外卖垃圾咋处理?》)

材料二:

在谈环保责任的时候,我们有必要在逻辑上区分清楚,外卖平台是在培养用户使用一次性餐具的消费习惯,还是更多在迎合用户已有的习惯?如果是后者,那么“0餐具”遇冷的局面就能够说通了。这并非是为外卖平台辩护,而是正如《外卖,正在毁灭我们下一代》文中说的那样,将义务都抛给平台,通过制造耸人听闻的污染困局来敦促环保,这种有害的逻辑无非是把消费者自身的责任开脱出去了。可以想象,或许那些转发《外卖,正在毁灭我们下一代》的人,他们在痛心疾首过后,依然会拿起手机,点一单外卖,然后将一次性餐具随手丢进垃圾桶。

多数人也许很难理解,环保并不是独立的行为,而是有完整的逻辑,完整的产业链。比如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使用一双一次性筷子,就有多少树木遭到砍伐云云。但实际上,一次性筷子的制造主要靠人工种植的速生树种,谈不上毁灭森林,反倒是拒绝使用,位于产业链上游的种植户会面临失业。洋垃圾运往中国,也一度被贴上环保殖民主义的标签,但实际上,垃圾处理填埋的产业链,养活了一大批乡镇。

我们无比心痛地看到,当下国人的环保观念,渗透着太多反环保的逻辑。一些人除了喊两句抵制的口号外,不会有更多作为——抵制塑料袋的不会抵制空调;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的,上下班还是会以车代步……拥护“0餐具”配送,也未必真的懂环保,或许只是刚好看到《外卖,正在毁灭我们下一代》一文里的可怕现实。大多数人可能都不会追问,那些选择使用一次性餐具的人,有没有将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分类的一次性餐具垃圾,有没有被分类运走;或者垃圾车分类打包后,回收站有没有分类处理一次性餐具垃圾的能力和技术。

环保观念的短视狭隘,使人们看不到自己在环境链条上的位置,以及与上下游的关系。当然和共享单车的遭遇一样,这不应该简单地归咎于公民的素质问题,更多还是城市管理和产业链不够完善的结果。因为,即便是在发达国家,培育国民梳理垃圾分类的观念也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另一方面,就像《海归女硕士进村推行垃圾分类,村民从不理解到明白造福下一代》的报道中揭示的问题,有时候,我们只是迷恋于抵制式的环保逻辑,寄望于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一劳永逸解决环保问题,以至于忘记了环境保护是个需要耐心和精耕细作的宏大工程。

(原题为《告赢“外卖三巨头”,我们就懂环保了?》)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外卖送餐使用的塑料餐盒”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团外卖等互联网外卖平台公布的数据显示,三家外卖平台全国日订单量约在2000万单左右,每天使用的塑料餐盒超过6000万个。
B.平均每100个外卖订单会消耗327个一次性塑料餐盒杯,环保组织的这一研究分析证实了餐盒的过量使用是外卖业务爆发造成的。
C.外卖送管使用的管盒和塑料袋、塑料餐具、塑料外包装等,都属于塑料垃圾,主要成分是聚丙烯和聚乙烯,均是不可降解的。
D.大多数可降解餐盒容易;水渗油、使米饭粘连,不适合多含汤水,油脂的中餐,餐饮企业使用纸盒等包装难以被消费者接受。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多数塑料餐盒印有可回收物标识,是可以通过垃圾回收的流程,实现资源再利用,而塑料垃圾与餐厨垃圾“混搭”,却让外卖垃圾回收遇到麻烦。
B.通过制造耸人听闻的污染困局来敦促环保,并把将义务都抛给平台,这是把消费者自身的责任开脱出去,因为外卖平台更多是在迎合用户已有的习惯。
C.环保并不是独立的行为,而是有完整的逻辑,当下国人的环保观念,渗透着太多反环保的逻辑,谈环保责任的时候,我们有必要区分清楚这两种逻辑。
D.使用一双一次性筷了,谈不上毁森林,一次性筷子的制造主要靠人工种植的速生树种,反倒是拒绝使用,会使位于产业链上游的种植户面临失业。
【小题3】根据材料,从四个相关方面,分别概括突破外卖垃圾困局的改进措施。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发现镍的时间不长,使用镍的时间却可以一直追溯到公元前三百年左右。我国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含镍成分的兵器及合金器皿。镍的名字“Nickel”带有迷信色彩,解作“小妖精”。镍矿看似铜矿,却无法冶炼出铜来,从前被看作是魔鬼搞的恶作剧。
镍这种银白色金属,具有良好的可塑性、耐腐蚀性、抗氧化性、耐高温性和磁性,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色金属原料,也是国民经济发展中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镍被广泛地用于制造飞机、坦克、舰艇、雷达、导弹、宇宙飞船、原子反应堆等多个领域的国防工业中;在民用工业中的机器制造、陶瓷颜料、防腐镀层、永磁材料、电子遥控等领域,镍也是不可或缺的。镍的最主要用途是生产不锈钢,其次是生产合金。全世界不锈钢生产所用的镍占到镍产量的60%以上。随着全球不锈钢需求的稳定增长,镍的需求量仍在不断提高。
1889年,詹姆斯·莱利向大不列颠钢铁协会提交了一篇具有历史意义的论文,对生产镍钢的可能性进行了全面评述。在这之前,先是法国,之后是意大利和英国,用镍钢生产出了装甲板。测试表明,含镍3%的钢具有极佳的抗炮弹炸毁性能,再加上极强的韧性,这种钢最适合做装甲板。莱利宣称,这类钢经过硬化和回火,强度几乎可以达到每平方毫米1500牛顿这样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他进一步证实,富镍钢实际上是不可腐蚀的。
莱利的报告震惊了全球军械界和工程界。从那以后,镍钢即开始被应用于制造车辆和飞机的部件以及大量高强度齿轮和轴系部件。
在不锈钢中加入镍,可以提高其强度和韧性,并改善不锈钢的机械加工性能;但不锈钢性能的差异并非只由镍元素含量决定,而是与其他几种主要元素如铬、碳、锰、氮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合金中添加入镍,可增强合金的抗腐蚀性。不同种类的镍合金具有不同的性能。如镍铬合金具有较高的耐热性,可用来做热电体电阻丝;镍钴合金是一种永磁材料,广泛用于电子遥控、原子能工业和超声工艺等领域;镍铜锰铁合金强度高,塑性好,耐腐蚀,是制造电器、海轮和医疗器械的重要材料;镍铁合金因其在弱磁场中具有良好的磁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电信、计算机、控制系统等领域;镍钛合金以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广泛应用于骨科、口腔科和其他临床科室;镍铜锌合金用于制造家具等。
(摘编自杜星星《镍——从“小妖精”到合金“好队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发现了镍,并开始使用含镍成分的兵器及合金器皿。
B.因为镍最主要的用途是生产不锈钢,所以是国民经济发展中重要的战略物资。
C.不锈钢性能的差异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并不是只由其中的镍元素含量决定。
D.全球不锈钢需求增长会提高镍的需求量,我国镍的需求量会占到世界60%以上。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小妖精”和“好队友”两个维度阐释镍的特性,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者。
B.文章用大量篇幅介绍詹姆斯·莱利的研究,旨在论述他对军械界和工程界的贡献。
C.文章论述镍铬合金、镍钴合金等的性能,为镍是合金“好队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对于镍,文章先介绍它的使用、发现,接着论述它的性能,最后介绍它的广泛应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魔鬼搞恶作剧,那么人们就有可能从看着像铜矿的镍矿中提取出铜。
B.镍被广泛应用于国防工业和民用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C.如果用含镍3%的钢做装甲板,那么这种装甲车便具有极佳的抗炮弹炸毁性能。
D.镍之所以成为非常重要的有色金属原料,是因其具有许多良好的金属特性。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聂志红
肖伟从银行出来,打电话向老婆请示:“钱取出来了,现在就给汪宏明送去?”“你这木头,还犹豫什么?”老婆吼道。肖伟连连答应,准备离开时,忽然听见从旁边电话亭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一百万够不够?我现在就给爸爸送去,随便他买房也好,买车也好,也让他在那边享享福……”一百万?好大的口气!肖伟倒抽一口冷气,瞟了一眼,只见这个年轻女人果然提着一个鼓鼓的黑色塑料袋。若非亲耳听到,谁也不敢相信这个并不出众的女人居然用一个普通的塑料袋提着一百万的巨款!一个冲动的念头在肖伟的脑海浮起。
肖伟在对面商场买了礼品出来,在巴士站等车时又遇见了那个女人。肖伟站在她身后,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如果我有一百万,那何必低声下气求汪主任?为了一个分房指标,倾尽全部积蓄给他“上供”,谁知这两万元会不会打水漂?
车来了,女人上了车,肖伟鬼使神差地跟着她上了同一趟车。女人很随意地把塑料袋搁上行李架就坐了下来。真是天助我也!他瞥见车上果皮箱旁有备用黑色塑料袋,便悄悄取了一个,套在了自己装着钞票与礼品的袋子外面,然后走过去,也把袋子往行李架上一搁,和女人的袋子挤在一起,不仔细分辨还真辨不出彼此哩!
肖伟坐在车上,一点点积聚勇气,只待女人放松警惕。当汽车在第三站停下时,肖伟从容地站起来,从行李架上取下行李,堂而皇之地下了车。他知道自己没拿错,因为袋子的分量明显沉了许多。肖伟感觉心脏都快要蹦出来了,赶紧逃离这里,越快越好!他伸手拦了一辆的士,要司机火速送他到城南,然后又换车到城西,再换车到城东……最后,他爬上一辆大卡车出了城,也不知驶出多远,肖伟在一座山边下了车。看看四下无人,他提着袋子往山上走去。
肖伟确定这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除了坡顶上伫立着一座孤零零的坟。肖伟走过去,背靠着墓碑坐下,大口喘着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然后拿过那只鼓鼓的黑色塑料袋,开始小心地拆开它。就在这时,耳边突然响起一个声音:“终于找到你了!”肖伟回过头一瞧,只见墓碑后探出一颗头来,脸色惨白惨白的……他大惊失色,立即弹了起来,来者居然是那个携带巨款的女人!肖伟说了一句“我不认识你”,提起袋子往山下没命地跑。女人在后面喊道:“哎,你的东西,还有钱……”“你手里那钱……是我的,你拿了也没用……”最后一句话让肖伟不由得停下了脚步。你的钱我拿来没用?是美元?英镑?到底是什么?肖伟决定看个究竟。
当他拆开袋子,立即魂飞天外——我的妈呀!那全是一捆捆的纸钱!难怪这女人如此神通广大——即使我逃到这荒山野岭她也能神鬼莫测地在我身后出现,原来她是……鬼!
肖伟立刻四肢瘫软,哆嗦着爬回去,跪倒在女人的脚下,拼命地磕头:“求求您放过我吧,我有眼不识泰山,冒犯了您,您的钱全还给您,我以后一定常来给您烧纸钱,求求您……”
女人笑得直不起腰来,指着肖伟说:“你这是干什么呀?这钱是准备烧给我爸爸用的。”说着她指了指后面那座孤坟。
女人告诉肖伟,她父亲退休后,就来这郊外包了一片荒山,打算开垦出来栽种桃树。但因土质、气候及虫害等因素,一次次都失败了,直到前年,第一批桃树苗终于在老人全部心血的浇灌之下茁壮成长起来。但是,老人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儿女们遵照老人的遗言,将他葬在了这高高的山岗上。
“今天是爸爸的忌日,我想如果他看到了这满山盛开的桃花,一定会含笑九泉的。”女人一边说着一边点燃了手中的纸钱。
肖伟站起身举目一望,在山坡向阳的那一面以及山谷中,果然是漫山遍野嫣红一片。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肖伟进行刻画,心理描写颇多,比如激烈的思想斗争,拿到钱后的紧张,被女人追上后的吃惊与惧怕,从而生动地塑造了人物形象。
B.本文对比鲜明,一方面是肖伟为个人私利患得患失,谋取私利,甚至铤而走险;另一方面是老人为开垦荒山默默付出,无私奉献。
C.肖伟自认为得手后通过不停换车来到荒山的情节,既体现了人物的多疑谨慎,也为下文二人在荒山相遇做了铺垫,引出下文情节。
D.文中的女人虽然着墨不多,但她发现塑料袋故意拿错后,一直寻找失主,不贪不昧的形象也很鲜明,令人敬佩。
【小题2】当肖伟拆开袋子,发现里面都是纸钱,对于这种结果,前文有多处伏笔,请列出几处,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小题3】小说结尾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莎士比亚传

在英国中部、伦敦西北面的沃里克郡,有一个普通的小镇,名叫斯特拉特福,莎士比亚就是诞生在这个小镇上。

7岁那年,莎士比亚进了镇上的文法学校。除了在学校读书以外,少年时代留给莎士比亚深刻印象的还有许多其他的东西。茂密荒凉的亚登森林从北方一直伸展到斯特拉特福镇周围,莎士比亚在童年时就听说过有关这个森林的许多故事。后来,莎士比亚在《皆大欢喜》这部喜剧里特别提到故事里的英雄罗宾汉。

莎士比亚在童年的时候还听过一些可怕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讲到有几个极其丑陋的巫婆,她们能预言人的未来。后来,莎士比亚在悲剧《麦克白》中生动地描写了三个巫婆的形象。

1575年7月,伊丽莎白女王到离斯特拉特福镇不远的肯尼沃斯城堡做客,欢迎仪式上,许多人装扮成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牧神、海神、河神和其他各种神怪,走在游行的队伍里。11岁的莎士比亚也见到了这次欢迎仪式的盛况。

当时英国已经有不少流浪的剧团多次到过斯特拉特福镇。少年时代的莎士比亚有很多机会观看戏剧演出;少年莎士比亚对演戏很感兴趣,也许这正是他把毕生贡献给戏剧的最初的原因。后来他在戏剧《哈姆莱特》里满怀亲切之感地描写了流浪剧团的演出情况。

16世纪是文艺复兴时代,那个时代的精神是进取的、开放的,许多年轻人都不安于现状,想到外面的世界去寻找更广阔的天地。莎士比亚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气氛中离开他的故乡小镇,到外面的世界去寻找更多更大的发展机会的。1587年左右,莎士比亚来到伦敦,开始了他的新生活。他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1590—1600年)以写历史剧、喜剧为主,有9部历史剧、10部喜剧和2部悲剧;第二时期(1601—1607年)以写悲剧为主,写了3部罗马剧、5部悲剧和3部“阴暗的喜剧”或“问题剧”;第三时期(1608—1613年)倾向于妥协和幻想的悲喜剧或传奇剧。

莎士比亚已经逝世300多年了。几百年来,不同的民族都用各自的语言赞扬过莎士比亚,历代的大作家们几乎都将莎士比亚视为不可逾越的艺术高峰。他们都认为莎士比亚是不朽的。

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戏剧家本.琼生评价他:“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17世纪英国伟大的诗人、一个真正的清教徒——弥尔顿也对莎士比亚推崇备至。17、18世纪的一些古典主义作家,如德莱顿、蒲柏等人不得不赞美莎士比亚“有一颗通天之心,能够了解一切人物和激情”(德莱顿语)。

到了19世纪,莎士比亚更是风靡全欧洲。雨果、司汤达等人在与古典主义做斗争时,都高举莎士比亚的大旗。18、19世纪的许多大作家如伏尔泰、雨果、屠格涅夫、罗曼.罗兰等都曾或多或少地对莎士比亚作品进行模仿,在作品中留下了莎士比亚的影子。

到了20世纪,莎士比亚在国际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更加突出,出现了五花八门的莎学批评流派和令人眼花缭乱的莎剧舞台艺术。心理学、美学、语言学、社会学等新兴的学科都以莎士比亚的作品为研究对象,使莎士比亚的作品在新的时代产生了新的价值。

现在全世界有众多的莎学研究机构,每年都会举行世界性的莎士比亚研究会议,全世界还有各种研究莎士比亚的专刊,莎士比亚图书馆等。

在电影和电视出现以后,莎士比亚的戏剧更是不断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

世界文学史上那些不朽的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从总体上来说,莎士比亚的戏剧把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精神有机地融合为一体。莎士比亚的戏剧常常揭示出人类生活和人性的某些本质特征。莎士比亚的创作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真实性是他遵循的根本原则。莎士比亚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源于生活的材料写进作品,必然会唤起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真切感。

莎士比亚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又是与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相结合的。他常常以诗人般的激情,抒情的笔调和浪漫的风格,歌颂人文主义者理想中的社会和人际关系。这一点在他的喜剧创作中尤为突出。莎士比亚把现实的世界与幻想的世界相对照,以此鼓励人们去追求美好的生活。

(摘编自《莎士比亚传》)

相关链接

①莎士比亚独自来到伦敦后,最初是给到剧院看戏的绅士们照料马匹,后来他当了演员,演一些小配角。1588年前后开始写作,先是改编前人的剧本,不久开始独立创作。当时的剧坛为牛津、剑桥背景的“大学才子”们所把持,一个成名的剧作家曾以轻蔑的语气写文章嘲笑莎士比亚这样一个“粗俗的平民”“暴发户式的乌鸦”竟敢同“高尚的天才”一比高下。

(《莎士比亚的故事》)

②莎士比亚曾说:“勤劳一天,可得一日安眠;奋斗一生,可永远长眠。”“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我没有路,所以不需要眼睛;当我能够看见的时候,我也会失足颠仆,我们往往因为有所自恃而失之于大意,反不如缺陷却能对我们有益。”

(《莎士比亚经典名言》)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莎士比亚从小除了接受学校教育外还广泛接触到校外生活,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这为他以后的戏剧创作提供了一定的生活基础。
B.莎士比亚在悲剧《麦克白》中描写的三个巫婆的形象就是他童年时听说过的非常可怕的故事中能预言人的未来的极其丑陋的巫婆。
C.莎士比亚受到许多赞扬,古典主义作家德莱顿、蒲柏等人都不得不赞美莎士比亚“有一颗通天之心,能够了解一切人物和激情”。
D.莎士比亚曾在少年时代多次观看流浪剧团的戏剧演出,他对演戏很感兴趣,这是他把毕生贡献给戏剧并取得成就的真正原因。
【小题2】文中说“少年时代留给莎士比亚深刻印象的还有许多其他的东西”,“其他的东西”具体指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A.
【小题3】莎士比亚为什么能成为不朽的大家?请结合材料分析探究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