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快乐的猪
韩振远
朋友说自己的愿望是做一只快乐的猪,我觉得像遇见一位哲人,从此喜欢上了她。人一生最痛苦的莫过于当牛做马,其他像如狼似虎,猥琐若鼠,绵善如羊,动若兔,敏如猴都相对容易,唯有想成为猪,难矣!若能成为快乐的猪,则幸之甚矣。
猪的哲学是安于现状,只看眼前,不想以后。人活到五十岁才知天命,猪从一出生就随遇而安乐天知命。世世代代都被人屠宰,从没有苦大仇深,永远是傻乎乎的样子。猪是人类最早的朋友,也是人类宰杀最多的动物,但猪与人类从没有恩怨情仇,谈不上痛恨,也谈不上感激,看似浑浑噩噩,憨态可掬,实际高明无比,看似糊涂,实乃聪明,这样,人就得老老实实伺奉,猪也乐得享受,根本不在乎平庸,可以无为,决不碌碌,在意的事只有长身体,因而心宽体胖。猪把忙忙碌碌、殚精竭虑之类的词统统让给了人类,人说:生命不息奋斗不已。猪不同意。人说:活着就要思考。猪也不会同意。猪不想当苏格拉底,也不想做洛克菲勒、乔布斯,要的只是当下快乐地生活。猪是入世的,只会接受,不会拒绝,无论忧郁还是悲愤,随你吧,猪才不在乎。至于回报嘛,猪有猪的讲究,不求过程,只要结果,快乐一生,最后用身体回报,供人宰割,做“庖厨之用”。猪的一生结束后,毋需哀荣,更不需永垂不朽,怎么评价是人的事。
许多人欣赏王小波那只特行独立的猪,是因为自己平庸,在为那只猪叫好之际,集体被王小波幽了一默。其实,只要做了猪就该顺应猪道,不然,会在不断地赶杀中失去自我,王小波的那只猪最后就变成了一只没人疼的野猪,风餐露宿流浪田野,实在可怜。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中,猪不堪忍受人类压迫,发动了一场革命,结果变成与人一样残忍的动物,将动物庄园弄得血腥味十足,完全没有猪味,着实可恶。
做一只快乐的猪并不容易。集体化时期,我曾当过两年饲养员,喂过一大群猪。我家也先后喂过许多只猪,因而,我深知猪之生活三味。给生产队喂猪时,我把猪分成两圈,一只即将分娩的女猪单独养在一座条件较好的猪舍里,像个佣人般天天打扫清理,如同伺候住在别墅里的贵妇。十几只克郎猪群养在一座条件极差的圈里,由他们泥里水里淌,任圈里臭气熏天并不理会。经常看到的情况是,那位别墅里的贵妇猪形单影只,落落寡合,而群养的平民猪则嬉闹追逐,嗷嗷欢嚎,好生快活。我把煮好的两种食物分别倒进槽里时,两边圈里的猪对食物的态度也大不一样。一边是精制美食,贵妇猪吃得十分秀气,像林黛玉一样煞起眉头,挑肥拣瘦,郁郁寡欢,连我都生出几分怜悯。另一边,不等食物落下,已集体欢呼,像梁山好汉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般个个表现出旺盛的食欲,吃得气吞山河。后来,等产下猪娃后,有一大群孩子相伴,那边的秀气猪才恢复了常态。由此我认为,猪和人一样不喜欢离群索居,居住空间不宜过大,宜居足矣;食物不宜过细,可口足矣。
我家喂猪有许多故事,其中一头猪是我用捡来的钱买的。15岁那年,我与同伴逛集市,地上一卷票子赫然进入视线,我像做贼一样捡起来,数了数一共二十多块。贫困让我们的情操都不很高尚,根本没想到失主的痛苦,也没有商量,不约而同想到用这些不义之财买两只猪娃。和人一番讨价还价后,两个人各抱一只白胖胖的猪娃回到家。那时候,连人也吃不饱饭,哪有食物喂猪,被我买来的猪娃可遭了大罪,经常处于饥饿状态。猪圈就在大门口,我常常望着饿得嗷嗷叫的猪束手无策,而猪呢,瘦得像只山羊一样身材苗条,但它并没有抱怨,经常瞪着一双渴望的眼睛与我对视。终于有一天,被饿得忍无可忍的猪逃走了。我不知道那么小的猪什么时候练出一身飞檐走壁本领,能从那么高的圈墙跳过,光凭这身手,其本领至少不在王小波那头特行独立的猪之下。此后几天,我走遍了周围的村庄,逢人便问看没看见我的猪,又走进田野,在疾风中不断呼唤。后来意识到,猪才不会到旷野里觅食,它需要人间烟火,而不是流浪天涯,一只在田野里踽踽独行的猪,想起来都可怜。最后,终于在离猪圈不到五十米的邻家红薯窖里找到了它。在深达一丈,暗无天日的红薯窖里,它生活得很快乐,我相信它是嗅到食物的气味自己跳进去的,因为从红薯窖的位置看,绝无失足可能。在食物和自由之间,它宁愿选择前者。
我养的猪都不快乐,这不能怨我,因为它们和我一样都出生在一个不快乐的年代。孔子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猪不需颜回那么高尚的情操,它的快乐虽是本能的,却也需要条件,首先要有快乐的环境和快乐的资源,不然只能像我的猪一样遭罪。可见,做猪易,想做快乐的猪大不易,但是,在现实社会中,想做快乐的猪的人太多,从网上输入“快乐的猪”查询,能获得上亿个网页,不知这些朋友是不是具备快乐的条件。
(选自《散文百家》2016年第6期)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认为想成为快乐的猪太难,因为环境条件的要求非常高。
B.用捡来的钱买猪,“我”的情操不很高尚,因而猪以出走作报复了。
C.王小波笔下的猪特立独行,并非猪们生活的常态。
D.作为饲养员,“我”非常熟悉猪的特性,按照猪的需求来养猪。
E. 关于活着就要思考,生命不息奋斗不已,还有身后哀荣、永垂不朽一类,猪是不会在乎的。
【小题2】第4段喂猪的故事运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把做猪与做其他动物、与做人相比较,有何意图?请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6 10:06: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科学大数据与数字地球

郭东华等

①19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爆发,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以文字为载体的数据量大约每10年翻一番;从工业化时代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后,信息技术革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对社会、科技、经济变革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数据量以每3年翻一番的速度持续增长;近10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音频、视频、文字、图片等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数据大量涌现,社交网络、物联网、云计算被广泛应用,使得数据存储量、规模、种类飞速增长,大数据时代已悄然来临。2012年12月,IDC发布的“2020 年的数字宇宙”报告中指出(图1),数据量将 ,预计 全球数据总量达40ZB。

②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国内外学术界正在从各种角度来分析和理解大数据的概念与内涵。当前的大数据定义主要通过两种不同的视角试图刻画大数据的外部特征:一种是相对特征,即在用户可接受的时间范围内,使用普通设备不能获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另一种是绝对特征,即体量大、类型多、真实性、变化速度快。

③因此,与传统的逻辑推理研究不同,大数据研究是对数量巨大的数据做统计性的搜索、比较、聚类和分类等分析归纳,进行“相关分析”,重点关注所谓“相关性”,即2个或2个以上变量的取值之间存在某种规律性,目的在于找出数据集里隐藏的相互关系网。

④在科学研究数据与日俱增的今天,我们把与科学相关的大数据称之为科学大数据。科学大数据将复杂性、综合性、全球性和信息与通信技术高度集成性等诸多特点融于一身,其研究方法也正在从单一学科向多学科、跨学科方向转变,从自然科学向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充分融合方向过渡,从个人或者小型科研团体向国际科学组织方向发展。

⑤科学家不仅通过对广泛的数据实时、动态地监测与分析来解决难以解决或不可触及的科学问题,更是把数据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和工具,基于数据来思考、设计和实施科学研究。科学大数据正在使科学世界发生变化,科学研究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范式——数据密集型科学范式。近年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投入了大量资金支持数据密集型科学计算。其中, 由戴尔公司研发的超级计算机“Stampede”已正式服役,其综合处理能力、高可用性和高性能能力超群。美国南加州地震中心利用Stampede 预测了加州破坏性地震的频率。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利用StampedE.通过详细的数据建模更好地描述了从南极洲到海洋的冰川流动。

⑥人类已进入“大数据时代”。作为一种技术创新,大数据计算符合一般的技术创新、发展、成熟规律。按照技术成熟度曲线(见图2),近20 年来新科技的成熟演变速度及要达到成熟所需的时间一般分成5 个阶段。

⑦大数据研究面临着学科间的不平衡,当前大数据的技术与方法研究主要集中在互联网大数据和商业大数据的相关应用,而在产生科学大数据的典型学科中较少受到关注。事实上,以这些学科为代表的科学大数据具有异于互联网大数据的特征以及丰富内涵,对于科学大数据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建立大数据学科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框架。 

⑧科学大数据是地球科学发现与知识创新的引擎,是人类认识行星地球的钥匙。科学大数据的发展应从顶层设计制定国家层面大数据战略,配置大数据研究资源,开展大数据基础理论研究,推动大数据在各领域的应用。科学大数据几乎涵盖了科学界的各领域,可运用到各行各业,它对科技、经济和社会的推动有着光明的前景。我国应加速发展大数据科学,有序组织科学大数据研究,以推动地球科学和相关科学技术的跨越性发展。数字地球是科学大数据的典型学科,数字地球学科中的数据获取与组织、分析、应用体现着科学大数据几乎全部特征。从科学大数据的角度分析,可以认为数字地球就是地球大数据,或者说数字地球就是基于地球大数据发展的学科方向。

(选自2014年《中国科学》,有删改)

【小题1】阅读第①段并根据图1填空:数据量将____,预计___全球数据总量达40ZB。
【小题2】阅读第②段,请给“大数据”下一个定义。
【小题3】请概括第③段的内容。
【小题4】第⑤段中,作者举超级计算机“Stampede”例子的目的是什么?
【小题5】阅读第⑥段,根据图2.用语言描述近20年来大数据发展的概况。
【小题6】下列对⑦⑧两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前大数据的技术与方法研究在产生科学中受到关注。
B.深入研究科学大数据有利于建立大数据学科理论体系。
C.科学大数据是知识创新的引擎,是人类认识行星的钥匙。
D.数字地球学科中的数据体现着科学大数据时代部分特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也谈文学与书法的关系
石戜
在书法传统中,书法与诗文本来就是一家,汉代扬雄的《法言》就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即把“言”与“书”并提。
书法与诗文的创作过程往往是同时的。我们习惯了说“写”书法,也说“写”诗文,书写工具都是毛笔,记录诗文的过程就是书法的书写过程,这体现为书法和诗文的顺序性。书法的笔顺、字序不能颠倒,时间的前进与书写的过程相一致。对于书法来说,笔画书写的先后顺序就是笔顺。先落笔画为“因”,后落笔画为“果”,因果相连形成“势”。汉字笔画前后有序衔接,使孤立、静止的笔画,连缀成气脉贯通、生气勃勃的运动结构序列,在强弱快慢中构成情感的旋律,达到笔断势连的视觉效果,产生来不可遏、去不可止的审美感受。书法的单向性和不可逆性表现为书法作品的一次性挥写,不能描补,并能通过保存下来的墨迹追溯创作过程。
书法与诗文运用统一的思维和情感。很多书法名篇都是书写的草稿,心中吞吐珠玉,笔下挥墨成文。颜真卿书《祭侄文稿》,国恨家仇郁结于胸,一注笔端,写至最后已无意点画,满腔愤懑倾泻而下。文辞沉郁痛切,书法润后复枯,这正是作者的情感达于文辞同时形成于笔墨的结果。
书法创作论对于“无意而为”的书写方式也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反对理性化的刻意安排。唐张怀瓘的“神会之间,其锋不可当也”,北宋米芾的“随意落笔,皆得自然”,都是注重书法的自然之趣,意会神通。而颠张狂素迷狂般的创作方式更受到人们的推崇,这种推崇固然有对张扬个性的追求,其实更有对任笔挥洒和“无意于佳乃佳”的书写方式的肯定。书法时间性、过程性的书写决定了书法作品的空间形式,而非事先设计出空间模式再随着时间的流动去完成它、修改它。因此,“不可复得”的书法乃是佳作,这种审美价值论正是从这个层面上提出的。
书法与诗文的欣赏过程也是同时的。在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时,远观其势,近读其文,再细赏其笔墨。未有将粗陋、不当之语悬挂厅堂之人。美文佳字,相得益彰,含英咀华之间,妙会笔墨之趣,向来是欣赏书法作品之习惯。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其文辞之美与书法之美使读者在文字之形与文字之音义方面,全方位地受到了感染。
书法与诗文的批评方式也是相通的。如“风骨”,是一种俊朗超拔的生命气象,最早用于品评人物。南朝齐梁间,“风骨”从对人的品格评价转向对艺术作品的审美判断。几乎在同时,“风骨”也运用于书法批评之中。“风骨”成为书法批评与文学批评共通的一种批评范畴,而且在评价时可以互相借用。
把书法与诗文结合起来观照,才更符合中国的文化传统与审美习惯。正如欧阳中石先生所说:“行文是为载道,书法能使‘文以载道’的‘文’焕发出孤光彩,书法还应追随时代,为时代服务,做到‘切时如需’。”
(选自《光明日报》2016.10)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孤立、静止的笔画连缀成所及贯通的结构序列,达到汉字笔画前后有序衔接,在强弱快慢中构成情感的旋律的效果。
B.颜真卿写《祭侄文稿》时,情感达于文辞同时形成于笔墨,使文辞沉郁痛切,书法润后复枯。
C.推崇张旭、怀素的书法创作方式,表现了人们对任意挥洒书写方式的肯定,更是对张扬个性的追求。
D.“风骨”本来是品评人物用语,后来也用于评价艺术和书法作品,成为三者共通的一种批评范畴。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通过汉代扬雄的话引出书法和诗文本来就是一家的论点。
B.文章从创作过程、思维情感、欣赏过程和批评方式等方面论述了书法和诗文的关系。
C.文章第四段引述张怀瓘和米芾的论断,佐证了书法创作追求自然之趣的观点。
D.全文论证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层次清晰;尾段在前文论证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与诗文运用统一的思维和情感,同一种思维或情感支配下可形成文辞、书写统一的作品。
B.书法创作论反对理性化的刻意安排,表明书法作品不讲究篇章布局和间架结构。
C.“不可复得”的书法乃是佳作,告诉我们好的书法作品不能事先设计然后再去完成、修改。
D.书法与诗文的欣赏过程也是同时的,表明读者可以同时获得文辞之美和书法之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葫芦谐音“福禄”,代表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季羡林提到,“我国民族确属兄弟民族,具有共同的原始葫芦文化传统”。葫芦外形柔和圆润、线条流畅,上下球体浑然天成,符合“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左瓢右瓢,可盛千百福禄;大肚小肚,能容天下万物”,葫芦蕴含着多层次的吉祥文化,幸福、平安、和谐、多子等。可以说,葫芦身上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其实,不仅我国人民喜爱葫芦,“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都对葫芦与葫芦文化有共同的情感基础。一般认为葫芦的原产地是非洲,我国人民与非洲人民均有源远流长的葫芦种植历史。同时,历史文献表明,印度人民对葫芦“多子多孙”的文化寓意与中国人民有共识,这一点可以由季羡林先生所翻译的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所记载的“须摩底呢,虎般的人!生出来了一个长葫芦,人们把葫芦一打破,六万个儿子从里面跳出”,给予证实。蒙古族的民间故事《金鹰》同样表明,葫芦在蒙古民间具有繁衍生息的含义。葫芦作为日用品和吉祥工艺品,受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广泛喜爱。中亚的阿富汗人惯用葫芦做喜庆场合用的化妆品容器和鼻烟壶。在以色列、土耳其和一些阿拉伯国家,常见葫芦用作烟具和装饰工艺品。甚至在美国、日本、南美洲诸国,均可见到葫芦文化的踪迹。
由此可见,葫芦文化可以成为连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纽带之一。众所周知,尽管“一带一路”的倡议是开放包容的,但沿线涉及许多个国家,且其范围还在不断扩大,各国在政治体制、宗教制度、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尚存在较大差异,亟需共同的文化载体作为交流与合作的桥梁。中国与其他各国在葫芦实体、葫芦工艺造型的爱好,以及葫芦文化内涵的审美习惯等各方面均存在共识,这种依附在葫芦载体上的文化“共通性”非常宝贵。以葫芦等传统文化作为切入点,加强民间交流,可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建立互信、开展合作奠定基础。
中国有着悠久而成熟的传统葫芦文化。在中国,葫芦的种植历史和被作为图腾崇拜的历史十分悠久。距今七千年前的浙江河姆渡遗址,曾出土过葫芦种子,而《诗经·大雅·绵》中有“绵绵瓜瓞,民之初生”的诗句记载。不仅国内学者有大量的葫芦文化研究文献,而且基于中国葫芦文化的影响力,国外的葫芦专家也非常重视研究中国的葫芦文化。如德国的吴森吉著有《葫芦在中国文化上的用途》一文,日本的小南一郎、田分直一分别写出关于中国葫芦神话的《壶中的宇宙》与《祭壶村——台湾民俗志》等文章。中国的传统葫芦文化已被公认为世界葫芦文化中的瑰宝。另外,目前中国葫芦文化产业在资本、市场以及人才方面均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中国的葫芦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存量大,主要包括葫芦栽培、剪纸、雕刻等领域的能工巧匠,以及设计师、画家、民俗学家、收藏家等葫芦文化方面的专家。中国葫芦原料的质量与工艺造型技术享誉海外,其文化产品的营销基础较好。
(摘编自扈庆学《一带一路与葫芦文化》,《光明日报》2018年7月6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葫芦”成为中国人向往美好生活的象征,这与它的谐音“福禄”的吉祥之意有关。
B.葫芦从外到里体现出“和”“同”“容”的理念,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C.葫芦源自非洲,作为日用品和吉祥工艺品,受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广泛喜爱。
D.中国学者有大量的葫芦文化研究文献,德国、日本等国的专家也重视研究中国的葫芦文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首句即提出了本段的论点,起到了承接首段的作用,通过采撷文学作品而用例证法进行论证。
B.作者举出《罗摩衍那》和《金鹰》,或引用或概述,目的是印证中印两国人民对葫芦有着“多子多孙”的共识。
C.第三段阐述民间交流引起了人们重视葫芦文化,导致葫芦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具有“共通性”。
D.第四段援引文物和文献,证实中国有着悠久而成熟的传统葫芦文化,它已被公认为世界葫芦文化中的瑰宝。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人们对葫芦的谐音和实际形态等认识来看,中华民族对自己所生存的环境中的事物怀有热爱之情。
B.中国和一些国家在葫芦文化审美习惯上存在共识,这给人的启示是,只有求同存异,才能促进不同国家间的文化交流。
C.在中亚、阿拉伯等国有葫芦制作的一些工艺品,葫芦文化可以作为共同的文化载体成为中外交流的桥梁。
D.目前中国葫芦文化产业在资本、市场以及人才方面均有基础,下一步就是要提高葫芦的产量和葫芦的质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梁启超面面观

①梁启超很欣赏孔子所说的“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并以此自励。大智、大仁、大勇的梁启超为后人所铭记。

②在近现代学术史上,梁启超的成就和影响都非常大。他留下了1400多万字的著述,在33年的著述生涯中平均每年要写40多万字,他撰写《陶渊明年谱》,"三日而成”,他用一昼夜完成《戴东原先生传》,他最有名的著作《清代学术概论》,本是为别人作序,结果一发而不可收,用15天写成一本6万字的著作厖而这一切都是他在自戊成变法以后的政治运动无不参与的情况下完成的!梁启超的治学领域极其广泛,他的著作涉及哲学、史学、文学、图书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在学术研究上,他不动手则已,一动手便有极大的格局放在那里,不管能否成功。他喜于将某一件事物、某一国学术做一个通盘的打算,进行大规模的研究,永不肯安于小窄专门的精密工作。

③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把敢于进取冒险作为新国民应具备的品德之一,他一生至少有三次冒险,尤以1916年只身劝广东都督龙济光反袁护国最为惊险-此前梁启超好友汤觉顿前往劝说摇摆不定的龙济光时,竟被龙济光的部下开枪打死。梁启超强压悲愤,冒死犯险,与龙济光苦口婆心地谈了十几个钟头,龙济光当时表示心悦诚服,随后龙济光把他手下的军官聚集起來给梁启超开欢迎会,这帮军官个个挎枪带刀,一开始还客客气气,酒过三巡,凶相毕露。梁启超一看势头不妙,只得豁出去,他对龙济光吼道:“我单人独马,手无寸铁,跑到你千军万马里头,我本来不打算带命回去。我一来为中华民国前途求你们帮忙,二来也因为我是广东人,不愿意广东糜烂,所以我拼着一条命来换广州城里几十万人的安宁,来争全国四万万人的人格。既已到这里,自然是随你们的便,要怎样就怎样!"梁启超滔滔不绝地演说一个多钟头,声音之大就像打雷,一面说一面不停地拍桌子,把桌子上的玻璃杯震得叮当作响,一时举座皆惊,左右皆靡。梁启超这一吼,不仅救了自己一命,也逼着龙济光宣布了独立。

④梁启超一生经历过多次大风大浪,但他成不了一个老练的政治家,这与当时的政局有关,也是他的性格使然。梁启超特别看重趣味,他曾说:“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他在《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中也说:“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祗?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柢,我所做的事,常常失敗——严格的可以说没有一件不失败——然而我总是一面失败一面做,因为我不但在成功里头感觉趣味,就在失败里头也感觉趣味。”梁启超的学问涉及面广,就是因为他兴趣特别广泛。他曾对子女说:“我是学问趣味方面极广的人,我之所以不能专积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

⑤梁启超一生多变,世人皆知。他的多变颇遭时人及后人的诟病。有人认为他一生所为学问除文学外都无大的价值,不过于初学者有启迪之用,对他做学问不能精深而感到惋惜;有人说他政治上"反复无常”-与康有为始合终分,与孙中山合作又对抗,对袁世凯先拥后反。梁启超晚年对自己的学生说,他是有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的,绝不是望风转舵、随风而叙的投机者。郑振绎认为,梁启超最伟大之处,最足以表示他的光明磊落的人格处便是他的“善变",他的“屡变”。他的“变”不过是变化方法而已,他的宗旨、他的目的并未变,那就是爱国。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学术研究上,梁启超不管能否成功,都乐于创立大格局,着力于大规模的研究,而不肯安于小就,做一种狭窄专门的精密工作。
B.梁启超自戊戌以后的政治运动无不参与,但他始终成不了一个老练的政治家,这固然与他的性格有关,但更是当时的政局使然。
C.梁启超因多变而学问不能精深,郑振铎虽然为此感到惋惜,但又认为“善变"“屡变”是梁启超光明磊落人格的体现。
D.文章用了多种手法刻画梁启超形象,既有侧面描写,又有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从多个角度生动再现了梁启超的风貌。
【小题2】下列没有体现梁启超的“大智"的一项是(   )
A.在近现代学术史上,梁启超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著述颇丰。
B.劝龙济光反袁护国时,面对险境,急中生智,力挽危局。
C.汤觉顿劝龙济光反袁护国,却被龙济光部下枪杀,在这种情况下,梁启超仍只身赴虎穴。
D.他认为人要生活于趣味之中,这样的生活才有价值。
【小题3】文中多处引用了梁启超的话,有什么好处?

同类题5

材料一
近年来,部分科学家对气候变暖论提出挑战,认为:迄今为止全球气候已有十多年未呈变暖趋势了,符合地球气候冷暖周期交替变化的规律,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
但更多科学家认为: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总体存在变暖趋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该结论证据确凿。
研究显示,地球系统接受的太阳短波辐射的能量,有90%多进入了海洋。海水比大气的热容量大得多,上层海洋能量储存在增加,一定程度上消化了由于温室气体增加所吸收的热量。除此之外,太平洋年代际震荡(PDO)会使大气产生年代际波动。2000年以后,PD0转入了负相位,对气温上升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有科学家预计2030年到2035年PD0可能会转入正相位,届时,年代际增暖可能与温室气体增加一起向气候系统施加压力,气候变暖将变得更加猛烈。
另外,太阳的短波辐射在经过大气之后绝大部分可以到达地面,其中大部分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返回太空。这就可以解释,从地面到对流层,温度越往上越低。因为,加热大气的能量实际来自地表。然而,通过计算得出,到达地面的热量与真正反射后从大气顶部排出的热量并不相等。事实上,截留的长波辐射是被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了。随着温室气体的增加,从大气顶部排出的热量减少,温室效应就加强了,并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因此呈增长趋势。
近年来,西欧、北美、日本以及我国东北部地区冬季多次发生极端暴风雪天气,这些异常天气与北极地区和全球变暖有密切联系。用大气环流的变异理沦来解释,正常情况下,北极是寒冷的,而中纬度地区则相对温暖,南北存在温差。这个温差的存在,使得西风急流得以维持,而大气的波动会沿着西风急流传递。由于北极变暖非常强烈,温差变小,西风急流也变弱,大气环流南北向运动加大了,冷空气就会更容易自北向南爆发,导致这些地区冷空气异常强烈,出现暴风雪天气。
此外,根据定量统计,全球陆地和海洋冰川、格陵兰岛的陆地冰原的冰量减少,都是与全球变暖密切相关。近期发表在《自然》杂志上,来自哈佛大学的一项新研究在对海平面变化的基线数据重新进行校正后发现,在过去20年中海平面上升加速的情况可能比之前预想的更加严重。这既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有力证据,也是气候变暖所产生的最为重要的一个直接后果。
(取材于中国科学报《全球气候变暖遭“误解”?》)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科学家们已经对人类活动造成全球变暖达成共识
B.海洋的能量存储对全球气候变暖有着重要的影响
C.全球气候变暖与地球向太空排出的热量减少有关
D.温室气体的增加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因素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不是“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结果的一项是
A.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呈增长趋势
B.太平洋年代际震荡转入正相位
C.部分地区发生极端暴风雪天气
D.过去二十年中海平面上升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