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见 证
王 族
山脚下只有一户人家,房子是黄泥小屋,栅栏用石头垒就,显得孤独而又宁静。
我坐在离这户人家不远的地方抽烟,突然看见一只鹰从远处盘旋而来,落在了这户人家的屋顶上。我对同行的几位朋友说:“这家人的房顶上有鹰!”但他们因为没有看到刚才的一幕,都不相信鹰会落在房顶上,在他们的观念中,鹰因为高傲,是不会接近人的。但我不怀疑自己的眼睛,我确实看到一只鹰落到这户人家的屋顶上了。在这之前,我也和大多数人一样,不相信鹰会接近人,但今天无意间的一次目睹,却修正了我的看法。然而我又能如何让自己的这次目睹得到认可呢?大家的观点是从高原存在了多少年的事实中得来的,我说服不了他们。我感到孤独。
过了一会儿,我们准备离去。这时候,我看见从那个黄泥小屋里走出一个人,去屋后骑了一匹马向我们这边跑来。我们坐的是速度很快的越野车,很快便把他甩到了后面。我从倒车镜中看见他在车后的灰尘中慢慢变成了一个小黑点。我很想等他骑马近前后问问他,是不是有一只鹰落在了他家屋顶上,但我不敢肯定他要去的地方是否和我们处于同一方向,所以便一直观察着他,看他是否一直尾随在我们身后。后来,他不见了。我打消了向他询问的念头。
汽车在一个有平整积雪的大平滩上停下,大家下车赏雪。积雪很漂亮,将这个大平滩覆盖得像一面光滑的镜子。我想,大概从第一场雪开始,这里的雪便一直积了下来,以至于一场又一场的积雪,把这个大平滩覆盖得犹如帕米尔高原最具神韵的一面镜子。
这时候,我一扭头又看见了他。呵,他果然一直尾随在我们车后。他在大平滩边沿一下子勒住了马,似乎怕马踩脏了积雪似的。他跳下马向我们使劲挥手,似乎让我们等他。我按捺不住兴奋,对大家说:“看,那个人在向我们挥手!”大家看过去,但因为他已经上马,所以并没有发现他有挥手的迹象。但大家都看到了,他拨转马头沿大平滩外沿向我们这边跑来了。我断定他一直在追我们,只是我们的车子一脚油门下去很快就可以开到这里,而他骑马却要费一番工夫。我们耐心等待他到了跟前。这是一个五十开外的塔吉克族男人,脸因为长期受高原紫外线照射而呈赤青色,但一双眼睛却炯炯有神,看人时目光似乎锐利得像刀子一样。他从马上跳下来,指着一位同行的塔吉克朋友说:“你,我的朋友嘛!刚才,我房子门口你都到了,不进去,为啥?”
同行的塔吉克朋友一时想不起他,面露窘迫之色。
他的目光更锐利了,紧盯着他说:“刚才,我看见你这骑马的腿了!你忘了,十年前,你来这里,骑我的马,掉下来了,摔伤了。我的马,把你摔伤了,是我的事情嘛!我,还没有,给你赔不是。”
同行的塔吉克朋友一时想起了往事,噢了一声,说:“没事,我已经好了。”
他忙说:“不,你的腿,好了,是你的事情,我,要是不给你赔不是,那就是我的事情。”他总爱用“事情”二字来表达他心中想表达的东西,好在我们在新疆已经生活了好些年头,知道他说的好是“事情”,不好也是“事情”。
同行的塔吉克朋友被他还惦记着十年前的事感动了,而他也因为终于找到了十年前被自己的马摔伤的人而释然了。他和同行的塔吉克朋友握手,临了用手拍了一下他的腿,显得无比亲密。我想,这些帕米尔高原上的人,实际上在更多的时候就是因为这样的情景而成为朋友的。
我看他们之间的事情说得差不多了,便忍不住问他:“有一只鹰落在你家屋顶上了,你知道吗?”
他一下子用锐利的目光盯住我,问道:“是吗?”
我说:“我看见了,这些朋友没看见,他们不相信。”
他的目光变得更锐利了,而且由于他的个子很高,所以让我觉得有一种被什么从高处刺中的感觉。他说:“你,看见了,是你的事情;他们,不相信,是他们的事情。”他仍用他那好事坏事都是“事情”的理论回答了我,让我一时觉得如坠云雾,不知该如何再和他交流。他和同行的塔吉克朋友互道祝福,然后骑马走了。他用了十年时间,终于了却了一桩心事,而我只是在几小时前目睹到了一件意外的事情,时间这么短,我不可能得到答案。
他骑着马渐行渐远,在雪野里又变成了一个小黑点。他的头顶,似乎又有一只鹰在盘旋飞翔。
选自《西北军事文学》2012年第5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感慨塔吉克男人用了十年时间,终于了却了一桩心事,而“我”只是在几小时前目睹了一件意外的事情,时间那么短,“我”没有得到答案。因此,“我”感到失望和难过。
B.文章的结尾很有意境,与前文亦有照应。“他骑着马渐行渐远,在雪野里又变成了一个小黑点。他的头顶,似乎又有一只鹰在盘旋飞翔”。在“我”的心里,逐车的塔吉克男人就是像鹰一样的男人。没有得到答案,“我”也能坦然且无憾。
C.文中的那句“你,看见了,是你的事情;他们,不相信,是他们的事情。”这斩钉截铁的语言中似乎有着鹰与汉子之间的某种约定:鹰与汉子就是最简单的朋友,即使有不被理解的孤独。
D.本文叙述的故事是简单的,一个骑马追赶汽车的人,赶上汽车只是为了向一位朋友赔不是——尽管事情已过去十年,尽管当事人已经忘记,但在塔吉克男人心中是他的事情。
【小题2】文中第二段的末尾说“我感到孤独”,结合全文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小题3】小说中“塔吉克族男人”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9 04:55: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欢乐颂

陈毓

天赐我一个婆婆,我婆婆赐给我一大串亲戚。缘着那条脉摸索去,一个,一个,又一个……我用了几年时间,总算弄明白彼此间复杂的称谓。

有个大妈,我最喜欢。每年清明前,大妈就会捎信来:今年的春茶下来了。油菜花黄了。再不来,林子里的笋子可老了。这些话经我婆婆转达,我会立即催促婆婆:明天我就陪您去一趟吧。

大妈表达亲情总是从饭桌上开始,清炒菜薹、油焖竹笋、韭黄爆河虾、桃花豆腐、白果焖腊肉、笋干煲鸭汤……只有我们吃满足,大妈才觉得我们是见过面了。

有什么吃什么,大妈总说。语气一定不是表达谦卑,是对生活的知足和感激。看见我们那么欢喜吃她做的饭菜,大妈的厨艺展示越发地才华横溢。一顿,又一顿。我感叹大妈把春天装进我身体里了。大妈说,你能多来就多来,这里的青山绿水,也不委屈你。

大妈像个磁场,在她身边,我就觉安静、快乐、知足。我想这好比香樟树的周围不滋生蚊虫,在大妈身边我就不浮躁不定了。

大妈爱唱歌,老了也没消弱这爱好,对人唱,对山唱,在菜地摘菜时唱,下河浣衣时也唱。是地道汉水民歌的调子,曲调婉转悠长,借景状物,从心所欲,真是情从心生,歌从口出,那么的自然而然,如万物生。蓝的天,白的云,山峰青,江水碧。简单却隽永的日子,我在那短暂的相逢里似乎过了一生,又恍惚只是打了个盹醒来。

所谓幸福,也不过是依着这个蓝本画的吧?我端着大妈自酿的米酒,迷迷糊糊地想。大妈像看透了我的心思,淡淡地说,留你久住这里,你也会不惯,会着急。你小住几天合适。

“妹是鲜花香千里,哥是蜜蜂万里来,蜜蜂见花团团转,花见蜜蜂朵朵开。”

不知谁的歌声从河面飘过来。

“太阳落坡四山黄,唱起山歌送阿郎,阿郎回家慢慢走,妹儿泪珠湿衣裳”。

立即就有另一歌者在后坡呼应。我倾耳听。在这悠长欲睡的春日午后。大妈停住针线,悠然起歌:“大路边上栽南瓜,我把萝卜当娃娃。四季豆儿两头尖,当中一个闪弯弯……”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我对身边咕咕啄食的小母鸡说。

这样的大妈让我们忽略她的年岁。

但是大妈七十三岁了,这年的春天我去看她,她告诉我她活不过七十四岁,谁都不在意她的话,我也不信,因为她依然清、瘦、硬朗。

大妈的身体忽然弱起来,大家才想起她春天的话,几个哥嫂都不明白是什么给了她暗示,但大妈的表情从容自然,如落叶树木进入冬天。初冬的第一场风过后,大妈躺下,大哥通知该通知的亲戚,其中有我,大哥说大妈疼爱的人,都得回来给她唱歌。我以为是那一带老人故去后守灵人唱的孝歌,说我不会。大哥说,就是唱歌,欢乐的歌。

我到时大妈已经弥留。大妈躺在床上,她要重新启程,回到三十一年前和她分别的大爹、四十年前从她怀抱离去的三弟身边。那是宋氏家族墓地,那里还长眠着大妈挚爱的她的婆婆,她在大妈五岁时收养了流落异乡的孤儿,养大妈到十八岁,然后从大妈的养母变成大妈的婆婆。没有通常人哀叹身世飘零的悲苦,大妈说,她从一个家走丢就是为了进另一家门的。现在,她回到她生命中几个重要的亲人那里,在那里继续看护她留在世上的亲人,她的遗言就是嘱咐她的亲人用歌声给她送行。

歌声在大妈弥留的那一刻响起。都是大妈熟悉喜欢的汉水民歌的调子。大哥、大嫂、二哥、二嫂、四妹、四妹夫一个接一个唱,直到这个家族的晚辈都加入到这唱歌的队伍里来,低缓、悠长、重重叠叠,让我再次看见那根血脉的藤,弯转绵延,生生不止。歌声伴大妈渐行渐远。

我忽然惭愧,大哥说我是大妈疼爱的人,我当然得给大妈唱歌,我搜索心海,想起不久刚学会的一首民歌,我在大妈床前的席子坐正身子,端庄而歌。

“太阳歇歇么?歇得呢。月亮歇歇么?歇得呢。女人歇歇么?歇不得。女人歇下来,火塘会熄掉呢。冷风吹着老人的头么,女人拿脊背去门缝上抵着。刺棵戳着娃娃的脚么,女人拿心肝去山路上垫着。有个女人在着么,老老小小就拢在一堆了。有个女人在着么,山倒下来男人就扛起了……”

灯火摇曳,我看见大妈脸上恍惚积满笑意,仿佛说,大妈喜欢这歌呢。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一项是()
A.大妈是小说主人公,作者用极俭省的笔墨写了她辛酸的过往,又不惜笔墨写了她辛苦劳作的生活现状,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妇女的深切关怀和同情。
B.本文作者在情节结构的安排上,巧妙自然地用了一段补叙,丰富了人物形象,但使叙述不够流畅。
C.小说末二段,引用“我”所唱的民歌内容,意蕴丰厚,既增添了作品浓郁的乡野气息,又揭示了大妈作为劳动妇女的悲剧命运。
D.本篇小说一反小说讽喻社会的传统,而转向对人性、人生的思考,超越并回避世俗的仇恨、争斗,而表达对纯粹而浪漫的情感及充实的精神生活的渴望和赞美。
【小题2】通览全文,理解并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我感叹大妈把春天装进我身体里了。
【小题3】概括“大妈”这一人物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给我一个支点
朱道能
我得承认,我能走出那座叫石头洼的小村庄,完全得益于一个姓阿的外国老头和一个叫刘青山的中国同桌。
说到这里,必须要提到一节物理课。当老师讲到阿基米德的“杠杆定律”时,提问道:杠杆原理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哪位同学能举例说明?就在我挠得头屑乱飞时,我的同桌刘青山却把手举得比旗杆还直。他的答案是:撬石头。
嗨——,教室里响起一片懊恼之声。要知道,当时我们学校的名字就叫石头洼学校,而班上叫石头的同学就有七个之多。在我们这山旮旯里,最不缺的就是石头。哪家若要盖房子,垒猪圈,砌护坡什么的,随便找个地方,大锤一抡,撬杆一别,石料就齐了。这撬石头,不就用的是杠杆原理吗?
表扬完刘青山后,老师又说,除了杠杆定律外,阿基米德还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说着,老师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吱吱有声地写道: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我咂了下嘴巴,乖乖,蚊子吹喇叭,口气不小哩!很快,我就听见后座的李老歪说了一句很流氓的话:吹牛B。我不知道如果那个外国老头听了会怎么样,反正老师当场脸就白了,她一拍桌子,李老歪,下课到我办公室来。然后抬手把那句很著名的话给擦去了。
第二天,我看见刘青山买了个新笔记本,那句“吹牛B”的话,竟然被他工工整整地抄写在扉页上,后面还打上一个大大的“!”。刘青山问我,你看这感叹号像什么?我很认真地瞅了瞅,摇摇头。于是,他便得意地一笑,像一根撬杆,正在撬地球哩。我拿起笔记本再仔细一瞄,嘿,还真像,就是地球小了一点。说着,我顺手又往下一翻,就看到了刘青山写下的两句话: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上大学!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当将军!
我笑嘻嘻地捣了刘青山一拳:你真行!
刘青山一把夺过笔记本,脸蛋红得像鸡冠一样,我写着玩的,你可别笑话我啊?我不笑了,挺严肃地说,看你说的,我笑话你干啥?哪个人不想当兵上大学,走出山沟沟哩?刘青山听了很激动,激动得像革命战友久别重逢一样,紧紧地握着我的手说,嗯,咱们一起努力,争取上大学、当将军!当然我也很激动,激动得第二天也买了一个新笔记本,也工工整整写上那句很牛的话,也打上大大的“!”,两个。
从那以后,我和刘青山的学习成绩,就像唱国歌时的红旗,嗖嗖往上升,不但在班里迎风飘扬,而且还在全校迎风飘扬。直到我随着转业的父亲一起转学,我这面旗帜才移到城里继续飘扬。
很快,我就收到刘青山的报喜信,他考上了我们县城一所重点高中。我也回信向他报喜,我同样也考上了这座大城市里最好的一所高中。刘青山在信中说,大学就像被撬下来的石头,咕噜噜地朝我们滚来了。
就在我们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时,我寄给刘青山的信却被退回来了,上面写着“查无此人”。我一下子懵了,便央求父亲以单位名义寄了一封“学校领导亲启”的查询信件。很快,我就收到回信,信上说,刘青山同学的父亲,在石场放炮时炸死了。因为他还有一个生病的母亲和两个幼小的弟妹,所以他选择了退学。那一天,我一封封地翻看着刘青山给我的来信,当再次看到“咕噜噜朝我们滚来时”,我的眼泪忍不住咕噜噜地滚了下来。
再后来,我真的被“撬棍”撬进了大学,撬进了机关,然后,娶妻生子。而刘青山也像撬下的石头,咕噜噜地滚进了山沟,滚进一个被我渐渐遗忘的角落。
多年后,我借一次下来检查工作的机会,回了一趟石头洼。当我得知刘青山还在家乡石场打工的消息后,既高兴又难过。我谢绝了当地领导的陪同,只身前往刘青山打工的石场。
尽管我已有了心理准备,可当石场老板喊了一声老刘后,那张抬起的面孔,还是让我一下子愣住了。直到刘青山在裤子上磨蹭双手时,我这才醒过神来,一步跨过去,紧紧握住他的大手,摇,再摇。
站在石场的山坡上,看着快被掏空的大山,我感慨万千。青山啊,你掏空了一座大山,大山也掏空了你的青春啊!刘青山听了,很平静地笑了笑,答非所问地说,这石头好啊,靠着这些石头,我把妹妹送出嫁了,把弟弟送进大学了,把儿子也养得跟这撬杆一般高了。
看着刘青山手中的撬杆,我突然想起那个“!”的比喻来。这么一想,心里便是一酸。我说,青山,还记得。阿基米德说过的一句话吗?
刘青山愣了一下,笑了笑,没有回答。他转过身去,把手中的撬杆插进石头缝隙间,两腿一叉,身子往后一仰,嘴里发出“嗨”的一声呐喊——“轰隆隆”,一块上千斤的巨石,顺着山坡的石道翻滚着、跳跃着,朝着山下的石堆呼啸而去。刘青山收回目光,看着我,微笑着说了一句话:给我一根撬杆,我就能撬起石头!
嗵——,石头落堆时的碰撞声,在山谷里久久回荡。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设计两个人物:一个走进了城市机关,一个却走进了山沟石场。重点突出刘青山这个人物形象来揭示文章的主旨:命运可以因不幸而改变,但坚强不屈的志气不能改变。
B.老师提问时,“我”的“挠得头屑乱飞”和教室的一片懊恼之声,都衬托出刘青山的优良品质,那就是能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之中。
C.作者设置“李老歪”这个人物,看似淡淡一笔,实则大有深意,从名字、说话到气得老师脸白,这些安排意在告诉读者,真理不是对每个人都能起作用的,以此反映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和严峻性。
D.文章所写情节,虽然时间跨度很大,却并不复杂,甚至前半部分故事常见,不足为奇;但作者并没有让故事直线型发展,而是关注了人物命运的变化、思想性格的改变,耐人寻味。
E.文章结尾部分,刘青山的神情、动作、呐喊、话语,传递出他内心的不平、不甘、憋屈、无奈等众多情味,那久久回荡的碰撞声,也似乎在为他鸣不平。
【小题2】文章安排了两条线索,且分合有序。根据原文,用简练的语言填空。(6分,请在答题卡上注明顺序)
文章开篇合写二人学校立志,然后由于“我”转学,明写“我”上高中、读大学、进机关、娶妻生子,暗写刘青山   ,最后合写二人   。作者将“我”转学后刘青山的情况采用暗线的方式来写,最重要的原因是
【小题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给我一个支点”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刘青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和鲁迅笔下的闰土,是不是同一类人?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围墙上的小岛

夏花

我家后面的高楼刚完工,对面又出现了一块工地。父亲就是这时候变了,他常对着围着工地的那堵墙发呆。一天他要我帮他把颜料全部搬到那堵墙边。他开始在墙上作画。父亲画得很投入,后来吃饭也让我送过去。父亲是个画家,一直都与众不同,母亲也没说什么。

父亲画了一座岛,小岛被树林环绕,野花遍地,画中的海蓝,天也蓝,天上飘了几朵白云。

没过多久,父亲弄来一只小船放在院子里。母亲这次唠叨不停,满腹牢骚,难道他这是去航海旅行吗?无奈父亲什么也不说。

我永远忘不了那夜,父亲叫醒我,我好奇又兴奋地帮他把船拖出去,很奇怪,我们一到那堵墙跟前,画上的海水便哗哗地荡漾着蔓延开来,很快漫过我和父亲的双脚,父亲把船推到海里示意我上去,我害怕极了,后退着拼命地摇头,挥动手臂叫他回来。

父亲最后看我一眼上了船,毫不犹豫地划远了。海水不知不觉地减退,收回。浆声渐微,父亲变成一个黑点沿着小岛转了弯,船尾的航迹消失在空旷的海面上。一切恢复了原样,我的裤腿也干了。唯有地面上的低洼处还有几滩水在灯下闪着光。

父亲消失了,母亲几乎疯了。我不敢说出真相,害怕她以为我也疯了而受到更大的刺激。有好多次我站在那幅画前悄悄呼喊父亲,但他始终没有出现。

对面的高楼竣工了。拆墙的那一天,我哭闹着阻拦,有人把我拉开了,小岛轰然倒塌的一瞬间,一群鸟冲了出去,它们扑棱翅膀的声音甚至盖过了机器的轰鸣声。我想它们里面一定有我的父亲。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6月15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围墙上的小岛”为题,既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与串联情节的线索,又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阅读兴趣。
B.围墙给了身为画家的父亲作画的机会,所以“他常对着围着工地的那堵墙发呆”,构思画一个小岛,装点美丽家院。
C.小说两次写到“我”的“害怕”,表现了“我”对变故的恐惧,对母亲健康的担忧,体现了“我”对至亲的深沉之爱。
D.小说以“小岛”、“小船”与“我”的小家庭作为写作素材,实际上是以小见大,反映的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大环境、大现实与大问题。
【小题2】小说对“母亲”的描写着墨不多,但又不可或缺,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对“母亲”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小题3】小说情节发展过程中,奇幻与现实交替出现,这种奇幻的艺术构思有何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在 流 放 地①
契诃夫
外号叫“明白人”的谢苗,同一个谁也不知名字的年轻鞑靼②人,坐在岸边的篝火旁。谢苗是个六十岁上下的老头子,瘦骨嶙峋,掉了牙,但肩膀宽,看上去还挺硬朗,这时已醉醺醺的了。
鞑靼人生了病,很难受,他裹紧破衣衫,正在讲他的家乡辛比尔斯克如何如何好。
“那当然,这儿不是天堂。”谢苗说。
“不好,不好!”鞑靼人说着,担惊受怕地朝四下里张望。鞑靼人抬头看一下天。满天星星,跟他家乡一样多,周围也是一片黑暗,可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在家乡,完全不是这样的星星,这样的天空。
“不好,不好。”他连连说道。
“你会习惯的!”谢苗说,笑了起来,“现在你还年轻,傻,嘴上的奶味还没干,凭那股傻劲你会觉得,这世上没有比你更不幸的人,可是总有一天你会说:‘上帝保佑,但愿人人都能过上这种生活!’你瞧瞧我,再过一个星期,等水退下去,我们要在这里安置渡船,在这两岸间摆过去渡过来。就这样我一干就是二十年。”
谢苗拿起酒瓶,猛喝了一大口,接着说:“我呀,伙计,可不是普通的庄稼汉,也不是出身卑贱的人,我是教堂主管的儿子。想当年我自由自在,进进出出穿着礼服。可现在,我把自己磨炼到了这种地步:我能赤条条躺在地上睡觉,靠吃草过日子。上帝保佑,但愿人人都能过上这种生活。当年,我从俄罗斯发配到这里,从头一天起我就咬牙顶住:我什么也不要!”
鞑靼人浑身发抖,费劲地搜罗着他所知道的有限的俄语词汇,结结巴巴地说:“上帝保佑,千万别在外乡得病,死掉,埋进这片寒冷的铁锈般的土地里。”
“你会习惯的!”谢苗说完就走啦。
鞑靼人带着憎恨对谢苗说:“上帝创造人,是要人活,要人高兴,要人伤心,要人忧愁,可是你,什么也不要,所以你,不是活人,是石头、泥土!”
鞑靼人独自留下,他又添些枯枝,侧身躺下,望着篝火,开始思念起家乡和妻子来。红土高坡,驳船,河流,不怀好意的异乡人,饥饿,寒冷,疾病——所有这一切 或许实际上并不存在;或许这一切仅仅是梦中所见。
天亮了。正下着雪。
“喂!”对岸有人在喊叫,“放渡船过来!”
“行了,急什么!”谢苗说。那种口气仿佛他深信不疑:这世上的事都用不着去着急,因为照他看来,急也不管用。
等船的是个瘦高个子的老头。他们把马车拖上驳船,又往回划去。谢苗叫他瓦西里·谢尔盖伊奇的那个人,在大家划船的时候,一直站着不动,咬紧厚嘴唇,眼睛望着一处地方发愣,马车夫请求他允许在他面前抽烟,他什么也没有回答,好像没听见似的。谢苗用肚子压着船舵,瞧着他挖苦说:“即使在西伯利亚,人们也照样能生活。活得下去的!”
大家都笑起来。鞑靼人厌恶地皱起了眉头,一挥手,裹紧破衣衫,朝篝火走去。几个船工和谢苗拖着沉重的脚步走进了小木屋。
“好冷啊!”一个船工声音嘶哑地说。他在潮湿的泥地上躺下去,伸直身子。
“是啊!不暖和!”另一个附和道,“苦役犯的生活……”
大家都躺下了。门被风吹开了,雪飘进屋里。谁也不想爬起来去关门:他们怕冷,懒得去关门。
“我挺好。”快要入睡的谢苗迷迷糊糊地说,“上帝保佑,但愿人人都能过上这种生活。”
“你呀,当然,服了一辈子苦役,连鬼都抓不住你。”外面传来狗吠似的呜呜声。
“这是什么声音?谁在那儿?”
“是鞑靼人在哭。”
“瞧他这……怪人!”
“他会习——习惯的!”谢苗说完,立即睡着了。其余的人也很快进入梦乡。
那门就这样一直没关!
一八九二年五月八日
(选自《契诃夫小说选》,有删改)
(注)①一八九一年,契诃夫抛弃了托尔斯泰的“勿抗恶”的哲学,他理性地认识到,托尔斯泰的哲学只是空想而不能实行的高尚的忍受哲学,对于现实不适用,契诃夫反托尔斯泰哲学而为了小说《第六病室》和《在流放地》。②鞑靼:俄国境内少数民族。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
A.小说中的谢苗与年轻鞑靼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这两者形成鲜明对比,作者肯定了后者,否定了前者。
B.流放地满天星星,周围也是一片黑暗,这与年轻鞑靼人的家乡一样,可他总觉得缺少了什么,关键在于他不适应新环境。
C.小说叙写以谢苗与年轻鞑靼人为代表的流放者的生活,突出了流放者艰辛、凄苦的状态,表达了要奋起反抗的主题。
D.小说在刻画谢苗这个人物形象时采取了多种方法,如肖像、动作、神态等描写,给谢苗起外号“明白人”有讥讽之意。
【小题2】小说在刻画谢苗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概括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写“那门就这样一直没关”,请结合全文,探析作者这样结尾的意图。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白天,空气中弥漫着窒息的味道,日光榨干了鲜花的最后一抹微笑,皮靴静静地躺在角落里,下一秒,身体就会瘫进柔软的地面。

到傍晚才有了些许生机。

这时候,一位年迈的老人出现在湍急的伏尔加河的岸边。他总是在老地方坐下——在那棵长在水中的盘根错节的老树旁;然后就向太阳凝望。

太阳正落到山后去。傍晚时的太阳看上去又大,又红。

老人一动也不动地坐着,双手放在膝上——这是一双深褐色、干枯的手,手上的皱纹多得惊人。他脸上也刻满了皱纹,湿润的眼睛黯然无光。他的颈项很细,头也小,但盖满了白发。蓝色的印花布衫下支撑着瘦削的肩胛骨。

有一天,老人正这样坐着的时候,听到背后有人说话:您好,老爷爷!

老人点了点头。一个少女在他身旁坐下,她手里提着一只扁平的小箱子。

我给您画一张像,可以吗?少女问。

老人沉默了片刻。他望着太阳,眨动着微微发红的眼睑,那上面已经没有睫毛了。

我如今可不好看了。他说。

为什么?少女有些茫然地说,不,您很美,老爷爷。

而且还有病。

少女对老人看了很久。然后,她用自己柔软的小手抚摸着老人那只酱色的干枯的手说您很美,老爷爷。真的。

老人淡淡地笑了笑。既然这样,那你就画吧!

少女打开了箱子。老人一直望着太阳。

少女画着,她从侧面仔细端详老人的面容。

多好的太阳啊!老人低声地赞叹说。

怎么好?少女不懂。

它多大啊!

你看那河水,多好看对面岸边的。

太阳轻轻接触到阿尔泰山的山顶,便开始缓慢地沉入远方蓝色的天底里去。后来,太阳完全隐藏到山脊后面了。一束鲜艳的金光,投在淡绿的天幕上。

太阳落下去了。老人叹息说。

少女把画纸叠好,放进箱子。

他们就这样静坐了一会儿,谛听微微的水波急促地拍打河岸的声音。

您明天到这里来吗,老爷爷?她问老人。来。他答应道。

少女站起身,到村里去了。老人又坐了一会儿,也走了。

他回到家里,在炉子旁边他那个小角落里坐下。他默默无言地坐着。

儿子下工回来时总是疲惫不堪,百事都不顺心的样子,儿媳妇也总是带着气。孙子都已长大,进城去了。家里没有他们冷清得很。

大家坐下来吃晚饭。他们给老人把面包捏碎,和到牛奶里。他挨在桌子边喝着,小心翼翼地不让勺子碰到盘子,生怕弄得太响。大家都不说话。

第二天傍晚,老人和少女又坐在河岸边那棵盘根错节的树旁。少女匆忙地画着,老人一面望着太阳,一面说:

以前我当木工,活儿总是挺多。几个儿子也都是木匠。打仗的时候死了四个,剩下两个。

现在我跟一个儿子过,他叫斯捷潘。万卡在城里住,是一个工地上的主任。他有信来,说生活不错。他们来这里做过客。我有许多孙子,他们都喜欢我,现在都分散在各个城市里。

少女在画老人的双手,她画了又涂,涂了又画,心情很急迫,也很激动。

生活很艰难吧?她问道,好像没听见老人的话。

什么?艰难?老人很惊讶,我活得挺好呀!

现在轮到少女惊讶了,为老人的安详和平静。

太阳又落到山后去了。天边又悄悄燃起红霞。

明天是阴雨天。老人说。

少女看了看明朗的天空,为什么?

我浑身酸疼。

你明天来吗,老爷爷?

不知道,老人没有立刻回答,不知怎么回事,浑身都疼。

老人站起身,沿着小路上坡了。

少女望着他的背影,一直等他折进小巷。他走得很慢,低头看着脚下的路。少女忽然产生一个奇怪的猜想:她仿佛觉得老人是个盲人。

第二天老人没到河岸边来。少女独自坐着,想念着老人。他的一生是那样简单,那样平常,而其中又含有某种不简单、不平常的东西。太阳是平平常常地升起,平平常常地落下,少女想道,但难道这是平平常常吗?于是她长久地审视着自己的画,忧伤起来。

老人第三天、第四天都没有来。

少女于是去寻找他的家。她找到了。院子里一个身材高大、年近五十的男人正在台子上刨松木板。

请问,有位老爷爷是住在这里?

男人仔细而又有点奇怪地打量她。

原来在,男人说,我这不正在给他做棺材嘛。

少女惊愕地张开了嘴。男人又低下头来刨木板。

请问,他是盲人吗?少女沉默了许久说。

是瞎子。

瞎了很久吗?

十年了。怎么?

没什么。

少女走出院子,她靠着篱笆哭了。不过,又觉得自己好像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运用细节描写,刻画老人的肖像,聊聊数语,生动形象凸显了生命的沧桑与辛劳,在落日的背景下,颇有画意美感。
B.行文中采用插叙的方式,交代了老人的家庭生活境况,用意主要在于巧妙地暗示故事发生的背景。
C.文尾少女听说老人逝世的消息悲痛地哭泣,她十分痛惜没有能够把老人的肖像画完。最后巧用夸张修辞手法,刻画出少女心理微妙的变化,丰富了作品的主旨。
D.本文语言质朴自然,平中见奇。例如“老人总凝望太阳”,“刻满皱纹的脸”“那棵盘根错节的老树”等一些看似平淡的描写,却蕴含着丰富的意味,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
【小题2】文中多次出现的太阳对刻画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学文本往往有着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章,分别从历史政治意蕴、伦理道德意蕴以及最重要的生命意蕴三个方面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