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司 机
李喜丹
孙华是个司机,不会别的,只会开车。大货车、客车、小轿车,孙华都开过,而且一开就是三十年。
孙华在医药公司上班,医药公司上至老总下至看大门的,都坐过孙华的车。都说孙师傅的车子开得好,开得稳,感觉不像坐在车上,倒像坐在船上。
医药公司是国营的。国营单位不景气,人浮于事,各怀心计,直至把医药公司逼得上气不接下气。只剩最后一口气了,老总才不得不提出了改制。再不改,百号职工就要断粮了。改制改什么?就是改老总为老板。
公司财产连同百号职工,一起卖给了江苏老板,孙华也被江苏老板买了。老总离开医药公司时,特地请同事在天然居聚餐。自然孙华也要去。老总屡屡给孙华敬酒,回忆风雨同车的往事,不禁潸然落泪。作为司机,没有谁比你更优秀了。老总这么评价孙华。
老板会开车,但老板不开车。老板的车是劳斯莱斯,五六百万呢。老板要在公司里选最好的司机。没有悬念,孙华当之无愧地做了老板的司机。
孙华做了三十年的司机,还是第一次开这么名贵的车,很是忐忑。坐上劳斯莱斯,孙华像坐在金銮殿上,战战兢兢。老板又是不苟言笑的人,坐在后面一言不发,孙华便越发紧张。
孙华发现老板和老总不一样。老总坐车时,坐在副驾驶室,和孙华一路交谈,偶尔还讲点笑话,活跃一下沉闷的气氛。可老板不然。老板坐在后排,要么打电话,要么看风景,或打个瞌睡,或抽支烟。除发出指令外,不和孙华多说一句话。
老板还有许多特别的规定,老总没有。老板说,你是司机,只管开车,一句话都不要多说。孙华说,我总该知道去哪里吧?老板说,你不需要知道任何事,该你知道的,我会让你知道。老板说,你要擦车,天天擦,像疼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孙华说,这么贵的车,最好去洗车场才洗得干净。老板说,洗车要钱,几十块钱也要节约。
老板还规定孙华不能穿西装,因为老板个矮,比孙华矮半个头。有次孙华穿西装,客户就把孙华当成老板,把老板当成司机了。
高速路上开车,孙华特别反感别人指手画脚,可老板偏偏喜欢。有时车子快了,老板便敲孙华的座椅:慢点,再慢点,你赶着去投胎呢。孙华解释,一百,不快啊。老板不高兴了。孙华记住了老板的规定,车速定格在一百左右。老板又敲孙华的座椅:快点,再快点。孙华说,一点不慢啊。老板不悦了。老板说,以后记住了,你是给我开车,不是我搭你的车,我说什么就是什么,而不是你做什么就是什么。车速的快慢,不是由你的技术决定,而是由我的时间决定的。我赶时间呢,速度要快;我没急事呢,速度要慢。
老板还和孙华约法三章:老板的安全至高无上,老板的利益至高无上,老板的命令至高无上。老板说,老孙啊,你很会开车,但你很不会做人哦。有些道理你是不懂的。老板和普通人不一样,普通人出了车祸,赔点钱就知足了。可老板多少钱也不在乎,在乎的是生命。只要活着,多少钱老板都能赚。所以无论什么情况,你第一时间要考虑的,是确保老板的安全。
一向开车得心应手的孙华,现在不再应付自如了,时刻要听从老板的指挥。劳斯莱斯像是虎穴,每次上车,孙华都提着胆子,等着老板发落。
孙华是个好人,更是个实在人。老板发落了,孙华心里便沉甸甸的。孙华很想做好,让老板满意,可越想做好,就越做不好。
开车不果断,做事没主见,老板对孙华越来越不满意了。
春天里,老板要去北京和一家大医院谈一笔大生意。老板说,这次事关重要,你开车要快,要稳,要安全。孙华不敢怠慢,让劳斯莱斯稳健飞驰。
可是到了河北境内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当时,劳斯莱斯正匀速地行驶在高速上,突然右前方,蹿出一条黑狗。黑狗高大、健硕,正快步跑着,欲横穿高速。
黑狗本以为它的速度能迅速过马路,但与劳斯莱斯相比,它的速度不过是劳斯莱斯的百分之一。劳斯莱斯像一粒子弹,射向黑狗。孙华看见黑狗了,本能地点了点刹车。
老板感觉到了,命令孙华:我赶时间,一分钟都耽搁不得,这可是一笔大买卖啊。冲过去!冲过去!
一旦冲过去,黑狗必然当场毙命,孙华犹豫着,一只脚在刹车和油门上徘徊。老板再命令:撞死它!于是劳斯莱斯一点点射向黑狗。
孙华看清了这是一条很高很壮的狗,毛色发亮,四肢轻盈,像一匹黑马,在疾步飞奔,在争夺生存的权利。孙华不再犹豫,一点刹车,削弱了劳斯莱斯咄咄逼人的杀气。但还是晚了,孙华听到了一声悲惨的狗叫。
孙华停车,下去看黑狗。黑狗卧倒在宽阔的高速路上,在春风中苟延残喘。
孙华抱起黑狗,黑狗轻轻地哼了一声。孙华检查黑狗的伤处,好几处撞伤了,腿也折了,不过伤势不算太严重。
孙华想带上黑狗,找个卫生所包扎一下。可等孙华回过头,才发现劳斯莱斯早已没有影子了。
(选自《微型小说月报》,有删改)
这篇小说虽然情节简单,但意蕴丰富,请对小说主题作简要探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5 09:04: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流水

彭学明

①流水像一个亦歌亦舞的诗人,以青山为题,以音乐为伴,写一首一泻千里的长诗。

②山谷的两岸危崖峭壁,崖壁的树木郁郁葱葱,坡上的花朵竞相绽放。披红戴绿的流水,犹如一支出嫁的唢呐,踩着宫商角徵羽,一段一段地道白,一程一程地数板,把两岸景物唱得斑斓绚丽。花鼓戏的韵律、黄梅戏的节奏、河南梆子的念词,厚实的秦腔秦调,在大地上高高低低,深深浅浅,信天漫游,这些水底跑动的音乐,常在寂静的山谷“哗哗”呼啸,清澈的歌声和灵动的音符,成群结队地爬上石壁,挂在树梢。

③莺飞草长时节,一河河的新绿,似一匹扯不断的丝绸,典雅素丽,散溢着胭脂的芬芳。这水太嫩太绿了,轻轻一碰,都会碰破一层皮儿,咝咝有声;这绿太韧太粘了,随手一搅,都没法让绿失去本真、四处散裂,相反;那绿会因我们长久的凝视而闪闪四射,生出一圈圈的绿晕,碧波荡漾——整个世界都在绿水里漂洗过似的。

④循着流水,我们看到流水盛满了桃花和柳条,打马过庄。碰到有炊烟的地方,流水打一个结才走;碰到有果实的地方,流水也打一个结才走。流水,真似一个多情善感的旅人!它恋山,山是它坚强厚实的胸膛;它恋树,树是它灵巧修长的手指;它恋草,草是它飘逸秀美的长发;它恋村,村是它安居乐业的家园。那些村子与花朵往往就在流水最美的地方绽放着,饭香与落花,飘逸在河床。

⑤剥开一座又一座青山,流水的肩头落满四季景色,承载风雨雪霜。雨,让一春的雷声满河打滚。你看桃花汛龙船水还有其他的一场场大水,都听命于雷雨。雨一夜长大,长成一条小溪,小溪笑个不停;长成一条大河,大河唱个不停;长成一片海洋,海洋吼过不停。

⑥水井、湖泊、瀑布、深潭,亦是流水的家族与子孙,隔山而居,相肩而行。五音不全的歌手们如青蛙、蟋蟀在流水的唇边跳跃着,歌声撩拨着听众的心。鱼是流水最负盛名的舞蹈演员,飞翔的舞蹈,带动水乡民情;鱼结成群,队形自由多变,像一梭子扫来扫去的子弹,冲击我们的目光。蓄谋已久的鱼竿,就在这里纷纷下饵,长一竿短一竿,诱惑单纯的演员们。跳舞的鱼们被勾引上钩,满街的鱼香,在空中独行。

⑦那些船,是一只只远行的鞋子,在流水上面来来回回地跑了多年龙套,此刻歇息了;桨,是一支推窗作画的笔,在水中入墨,水中切题,把一河水乡描得温情丛生。每当夜幕降临,流水上面就睡满了月光和渔火,睡满了涛声与船影。

⑧顺着流水,楚国的三间大夫涉水而来,身姿挺拔,须发飘飞,一袭长衫,满目苦泪。求索,碰壁,再求索,再碰壁——金质的思想与水质的灵魂,让他与世俗格格不入。在一个雷电风雨交加的时刻,他把清白的良心投入清澈的流水,以死做一次不朽的抗争。从此,看到清波流水,总让人想起《楚辞》、《离骚》,想起端午和龙船,和那颗倔强沉浮、永不屈服的心。

⑨流水是水,流水是书,流水是岁月,流水是粮食。现在,这粒粮食正身被藤萝,脚蹬水草,从某一个早晨或黄昏开始,爬上一架架筒车,越过一道道田埂,去喂养一丘丘稻田和一口口池塘,喂养稻田里的谷物、池撞里的蛙声;然后,它得穿过一推推轰鸣的机器,在一个个小管里匍匐前进,去洗涤城市的街道、门楼,擦净城市人的身体和灵魂。

⑩流水本身就是一条条月光映照下的谚语及真理。“水涨船高”“水滴石穿”“水到渠成”“日月如水”“流水不腐”等能言的骨髓都横卧在水面上,从古代流到近代,从近代流到现代,从现代流到将来,智慧的光芒,照耀一代又一代人。

⑩无论涉水而过,还是隔水而居,我们都割不开流水的莫逆亲情。让我们热爱流水,珍惜流水,让流水的光华,世世代代,与人相伴。

②听,流水的歌声,正从我们面前奔跑而过……

(选自《2018中国年度精短散文》)

【小题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将流水比作“一支出嫁的唢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两岸植物因流水滋润而生机勃勃的景象。
B.第⑥段以“蓄谋已久的鱼竿”“诱惑单纯的演员们”,来表达作者对钓鱼人的不满和对鱼儿的怜惜。
C.作者由流水联想到投身于汨罗江的屈原及其作品,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厚实了流水的文化内涵。
D.文章以“流水的歌声,正从我们面前奔跑过……”结尾,进一步突出了流水永不停歇的“诗意人生”。
【小题2】请赏析第9段中画线的语句。
【小题3】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流水的莫逆亲情”的具体内涵。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京口漫笔

岑桑

①前些日子,乘便游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一一镇江。镇江古称京口,是南京的外卫,在历史上向与南京同兴替。三国时,孙吴在此起家;南北朝时,刘宋据此立业。历代江南有事,这个形势险要的滨江城镇、往往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一带的自然环境也可谓得天独厚,大江奔流至此,浩浩滔天,气度无涯,只叫四周景色大增瑰奇。走马看花,也只浏览了江边的北固山、金山和江上的焦山。

②游到焦山,有个遗迹却使我感慨万端。“焦山山里寺,金山寺里山。”与金山的江天寺凌驾于山上不同,焦山的定慧寺是藏在山的怀抱之中的。要到定慧寺,须通过山门。山门迎面有一堵墙,墙上嵌有一板黑油油的石碑。在这碑石上,赫然有被炮火轰打过的痕迹。碑石在中弹的地方脱了一大块,作花瓣形向四面散开。这无疑是经历过浩劫的遗迹了。渡我们过江的老艄翁说:“这伤疤,比我老多啦!从前听人家说,这是夷鬼打的呢! ”

③老艄翁的答话,让我把碑石上的伤疤,同一百二十多年前鸦片战争的镇江之役联系起来。道光二十二年五月间,英国侵略者攻陷吴淞后,两江总督牛鉴风望风而逃;英寇随即溯江而上,追逼江宁(南京)。当朝廷里的那些“顶戴们”还在筹划如何乞和之时,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最后一役,便在镇江这个山明水秀的小城打响了。

④那是多么壮烈的一役啊!镇江守将海龄旗下的一千多兵卒,在老百姓的支援和配合下,只凭弓箭、刀剑、矛戟和少量的土枪土炮,与拥有压倒优势的火力装备的一万五千余英国海盗,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勇士们前仆后继,死而后已,无比英勇顽强,使侵略者遭受了极大损失。连那个狂妄至极的英国海军大佐宾汉也不得不承认:镇江守军“做了一次最顽强的抵抗,他们寸土必争,因此每一个城角都是短兵接站而攻陷”,守军的勇敢坚强的确“令人心悸”。英寇中的一个头目在事后还犹有余悸地招认,他们在镇江之役所遭受到的损失,比起侵华战争的以往任何一役还要惨重,事实确实如此。如果当年中国人民这种斗争精神和无可估量的巨大潜力,得到充分发挥,那么,鸦片战争的结局,就决不会是后来史书上所载的那么一回事了。

⑤让我还是把文章拉回那弹痕累累的碑石上来吧!记得那天离开焦山山门的时候,我禁不住把那碑石之上的千真万确的弹痕摩挲再三。回途中,我站在船头瞭望,只见江流浩荡,横无际涯;祖国苦难的历史已在这滔滔流水中沉淀了;而欠江之上,仿佛还升起了历史上的英雄人民的面影,暮色苍茫处,百年前的正义之旗还在飘扬,千军万马与滚滾波涛一并飞跃奔腾,用弓矢戈矛杀向船坚炮利的敌人……

(选自《中国现代散文集》)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寓意深刻的游记,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平易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
B.本文注重细节描写,“中弹的地方脱了大块,作花瓣形向四面散开”一句的描写细腻,给读者很强的画面感。
C.全文依次按“古迹游”“古代传说” “近代史回顾”儿个层次展开叙写,显得层次分明,并侧重写作者的观感。
D.全文作者的情感变化先抑后扬,因“赝品和胡诌”很多而兴致大减,后又因碑石痕迹中的感人故事而感慨万端。
E. 最后一段描写作者站在船头看到的景色,表现祖国山河的美丽,并回望镇江之役,再次强调了镇江市兵家必争之地。
【小题2】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描写镇江之役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写定慧寺碑石上被炮火轰打过的细节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中国的生育政策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始终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一直处于动态调整的“进行时”。上世纪70年代,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缓解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我国开始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提倡少生优生。1980年党中央发表《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计划生育被确定为基本国策,一孩政策被严格执行,违者将受到惩处。
生育有计划,但计划并非一成不变。进入新世纪,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出重大转折性变化。尽管人口基数大的基本国情未根本改变,但生育率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调、人口老龄化、独生子女家庭数量增长等人口结构性问题也正日益成为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生育率已有20多年低于实现世代交替所需的更替水平,多年处于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顾宝昌说。目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已经开始减少,年轻劳动力出现急剧萎缩,同时养老负担加大。在此背景之下,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该政策从2016年1月1日开始实施,我国计生政策进入全面二孩时代。
材料二:
《第一财经日报》报道称,与单独二孩相比,全面二孩是一个进步,但还远远不够。根据中国的性别比和女婴存活率,每对夫妇需要生育至少2.2个孩子才能达到更替水平。全面放开二孩之后,即使全国所有夫妇都生育2个孩子,生育率也只有2.0,低于更替水平。何况,近年来的生育意愿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的平均生育意愿只有大约1.8个孩子。再加上有些夫妇虽然想生孩子,但患了不孕不育症(中国人口协会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不孕不育患者占育龄人口的12.5%)而不能生,因此,即使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中国的实际生育率仍然会远远低于更替水平。
媒体调查显示,全面放开二孩后,大家还是有很多担忧的。超过五成的被调查者最担心二孩的教育问题,21%的被调查者表示担心生育二孩后,现有的医疗卫生体制不能提供充分的保障,还有不少被调查者对现行的养老金体制和就业难问题表示了担心……
但更值得注意的一个数据是,绝大部分被调查者(67%)认为一个完美的家庭中,“两个孩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这说明,公众为不生二孩所选择的理由经过了“斤斤计较”的计算,但从人性和情感角度,他们大多数仍然认可二孩的价值;只是在现实面前,人性被迫让位于计算。因此,如何通过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改革,让“想生”变成“敢生”,全面二孩政策才有可能真正落地。
另外,从欧洲各国及韩国、新加坡及台湾地区的生育政策来看,政府补贴鼓励生育也扭转不了人口数量减少的大趋势。因此,简单把人口当作一种国家资源来进行管理,效率确实不高。要使人口政策改革更有效率,需要转变思路,即不以计划经济的思维看待人口,不将人口作为一种资源来进行管理和干预,而是使生孩子成为“家庭”的自主权利。
材料三:
长期以来,社会上一些企业招收女员工,就有‘已婚已育优先考虑’的潜规则。放开二孩政策后,更多女性要生育、抚养两个孩子,这将可能进一步加剧女性在职场中的相对弱势和待遇不公,造成女性就业中断和收入下降。因此,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延长生育假,同时加大财政投入,保障生育保险可运行,并给予企业税费减免以补偿其因女员工产假而增加的成本,这样才能切实保障女性的生育权、就业权和休息权,防止个别企业可能出现的对生育二孩女职工的歧视和差别待遇。针对全面放开二孩后可生育二孩家庭生育意愿并没有得到明显扭转的状况,除加大对生育二孩的宣传力度之外,还应根据实际情况逐步、适时出台对新出生孩子家庭,特别是生育二孩家庭的奖励政策。生育政策调整后,无人看孩儿、入托入学难等也是二孩家庭很快面临的问题;因此,政府应提前做好幼儿园和小学的规划和配套工作,加大财政投入,将学前教育(3-6岁)纳入义务教育,同时大力兴办日托(0-2岁),让普通家庭能够享受便利、平价而优质的日托和学前教育服务,以缓解二孩家庭的压力。另外,抚育二孩所增加的家庭支出,对于中低收入家庭将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在对生育进行财政补贴、奖励之外,政府还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如实行税前扣除、按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税等办法,增加生育二孩家庭的收入。总之,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考虑做好相关配套工作,才能把好事办好。
材料四:
对全面放开二孩,也有一些学者持不同意见或表示担忧。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程恩富就固执地认为,中国应该推行更为严厉的“独生子女政策”,即“城乡一胎,特殊二胎,严禁三胎,奖励无胎”,并认为用放开二孩来解决老龄化问题不可取。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曾给出数据:我国现有独生子女家庭1.5亿多户,按照70%将生育两孩计算,未来有近一亿的孩子出生,且多数家庭会选择在四五年之内生二孩。这样的结果是,一年新增约2500万人口,原来还有每年1600万,这就是每年有4000多万人口出生。“这比上世纪60年代出生率最高的时候每年出生2900万还要多。这会导致人口到2030年后突破15亿,而我国的人口战略目标是不超过15亿。”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全面放开二孩虽有可能带来人口红利,但也必然意味着国家要面对人口增长带来的诸多问题,我国的环境承受能力、财务支出、公共福利体系都将面临挑战。
而且,人口不足也不一定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放眼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基本为负的不在少数,而靠人口去带动国家发展的情况屈指可数。因此,提高国民素质,提高社会生产力,完善社会服务和保障体系,真正实现“幼有所养,壮有所用,劳有所得,老有所依”,解除劳动力人群的后顾之忧,以激发个人和社会创造价值的积极性,提高劳动效益,可能是比增加人口更有效的途径。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的剩余政策,总体上呈现出的特点是始终坚持计划生育,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B.上个世纪70年代,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我国开始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提倡少生优生。
C.上个世纪80年代,计划生育被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国家全面严格执行一孩政策。
D.进入新世纪,由于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出重大转折性变化,2013年国家开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从材料一来看,我国的生育政策一直处在动态调整的“进行时”,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比例的调整,国家还会开放三孩政策。
B.材料二第一段列举一系列相关数据,其目的是为了说明全面二孩政策并不能解决人口实际出生率低的问题。
C.从材料三来看,由于长期以来女性就业方面存在“已婚已育悠闲考虑”的潜规则,致使很多可生育二孩的家庭打消了生育意愿。
D.材料四第一段列举一系列相关数据,其目的是为了说明全面放开二孩可能导致人口激增,从而让社会不堪承受。
E. 对于现阶段我国全面实施的二孩政策,材料二和材料四都认为全面放开二孩可能会产生消极影响,但更多的是肯定的态度。
【小题3】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为了保证全面二孩政策真正落地,政府需采取哪些措施。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车迷

陈国祥

张三不知道什么时候迷上车了。他不抽烟,不喝酒,甚至也不喜欢女人。他就喜欢车。他的酒柜里什么酒也没摆,琳琅满目的全是各种各样的车模。他出差买,出国买。一次出国在斯图加特他一掷千金买了全套的名车车模。他的包里不放香烟,但一定有一个精致的车模,随时把玩。

张三生在农村,小时候家里很穷,十三岁就没了父亲。张三读书很上进,考取了离家十多里地的高中。他上学全靠走路,他戏称自己的“11”号汽车风雨无阻。李四是张三的同班,骑着一辆28寸的“飞鸽”牌自行车,后座上载着个穿碎花裙子的女生。李四的车从张三身边飞啸而过,张三很是羡慕,倒不是羡慕被风吹起的连衣裙,而是羡慕李四屁股底下的“飞鸽”。他想:有辆车,可以省多少时间啊……

张三考取了H省工学院车辆工程专业,他是他们村第一个大学生。李四毫无悬念地名落孙山,托人走关系进了东风汽配厂,先做工人,后来戴着蛤蟆镜做起了采购员,是w市最早的“有车族”。

张三大学毕业后,也回到了家乡,竟也分配在东风汽配厂,做技术员。老厂长看小伙子长得帅、人品好,又是大学毕业,没两年就调他到厂办当主任。镇党委周书记到工厂视察,觉得张三不错,就把他挖到了镇里,先是镇办公室主任,再后来是副镇长、镇长,再后来成了周书记的乘龙快婿。张三的老母亲坐着张三的桑塔纳回家,和张三说:“三儿,不能做对不起周书记的事啊,我们张家祖上积德出了你这么个官,我这辈子都没想到还能坐上小轿车。”

东风汽配厂因为经营不善,最后只好改制给了李四。张三看着同学面上,也没少帮忙。李四人脉广,头脑活,东风厂到他手里居然办得风生水起,李四也成了W市的“功勋企业家”。李四为了感谢张三的帮助,十八般武艺用尽,可张三就是刀枪不入……

李四知道张三喜欢汽车,一次开了辆崭新的帕萨特到张三家,对张三说:“堂堂镇长,你那破桑塔纳该换换了,我这辆车先借你开开。”说完把钥匙扔在张三家桌上就走了。张三夜不能寐,半夜悄悄地从妻子身旁起来溜到院子里,崭新的帕萨特在月光下闪着贼亮贼亮的光。张三打开车门,坐到真皮座椅上,开着窗,不知不觉在车里睡着了……第二天早上,张三坚决地把车还给了李四,因为他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的母亲哭着对他说:“三儿啊,你不能对不起周书记……”

张三有个女儿,认李四作干爹,其实也是平时开开玩笑的。张三女儿要结婚了,李四说:“我就不送钱了,我要送给干女儿一个礼物。”张三说:“什么礼物,不要买太贵的,我到时还不起。”李四说:“暂时保密。”张三女儿结婚的那天,李四的神秘礼物亮相了,竟是一辆红色的保时捷跑车,披红挂彩停在酒店门口,女儿喜欢得不得了,围着车转了好几圈。女儿受张三的影响,也是个车迷,什么豪车的名字型号都叫得出来,一直想要买辆保时捷,可惜张三手里没钱,她只能看看家里酒柜里的车模。事情都到这地步了,张三也不好再说什么。他想,李四给干女儿的,也是应该的,这人情慢慢还吧。

又过了三年,张三升任副市长的呼声越来越高。可就在这时,张三被“双规”了。全城震惊。原来是李四出了问题,把张三牵扯进来了。张三被移交法院起诉,张三的判决书很简单,就是收了李四一辆保时捷,判了四年零六个月。

张三被两名高他半个头的法警押上囚车,囚车风驰电掣地开走了。他突然想,他什么车模都有,就是没有囚车的车模,当然肯定也没有地方卖这个。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一开始描写张三不喜烟酒,唯独从学生时代起,就对各种车痴迷,后来更是不惜花钱购买名车车模,为后面的情节做铺垫。
B.经商办厂相当精明的李四,看准了张三身上的软肋,两度巧立名目,以名车投其所好,终于让刀枪不入的张三彻底就范。
C.张三仕途通达,从东风汽配厂技术员到副镇长、镇长,是因为得到了周书记的提携,从他母亲反复强调“你不能对不起周书记”可以看出。
D.小说以小见大,巧妙构思,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叙述了张三和李四的命运浮沉,揭示了一个屡见不鲜的官场现象,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
【小题2】小说以“车迷”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以张三想到囚车车模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暗物质:迷失的大多数
周宇峰
暗物质最早由荷兰天文学家卡普顿提出,指可通过星体的运动间接推断出的其周围可能存在的不可见物质。但卡普顿对太阳系附近星体运动的研究未能发现暗物质存在的确凿依据。1933年,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兹维基首次在实验中找到暗物质存在的证据——他利用光谱红移测量了后发座星系团中各个星系相对于星系团的运动速度,发现它们运动得太快,以至于仅靠星系团中可见星系的质量提供的引力无法将它们束缚在一起。他由此推断,后发座星系团之所以能够保持现在的状态,其中应该存在大量暗物质。
然而这一革命性的结论在当时未能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但之后不断有研究支持他的观点。决定性的证据出现在1970年,其时,美国天体物理学家鲁宾和福特对仙女座星云中星体旋转速度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两位科学家利用高精度的光谱测量技术,精确地测算出非常遥远的星体绕星系的旋转速度和距离的关系,按照万有引力定律,如果星系的质量主要集中在星系核心区的可见星体上,那么星系外围的星体的速度将随着距离变大而减小。但他们的观测结果却表明,在相当大的范围内,星系外围的星体的速度是恒定的。这意味着要么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是不正确的,要么星系中有大量的不可见物质分布在星系的非核心区,并且其质量远大于发光星体的质量总和。
经过大量的后续研究,暗物质存在这一推论逐渐被天文学界广泛认可。但正如前文所说,观测到的现象也有可能意味着万有引力定律是需要修改的,而并非由暗物质引起。目前尚未找到一个修正的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论,能够统一解释主要的观测事实,而引入暗物质的概念来理解这些观测事实,要相对容易得多。
暗物质虽不可见,但我们能通过其他方式发现它们存在的蛛丝马连。比如,根据广义相对论,引力能导致光线弯曲。如果暗物质大量存在,其所产生的引力必然会改变“路过”它们的光线的走向。科学家在天文观测中发现,我们看到的星系的形状和它们的实际形状不相符,这说明星系发出的光线“变形”了,因此推测星系团中可能存在大量暗物质。科学家已经通过微波背景辐射确定宇宙中暗物质的总量:目前的观测表明宇宙总物质的85%以上由暗物质贡献,构成天体和星际气体的常规物质只占15%。
然而我们对暗物质属性的了解仍然很少——目前我们只知道暗物质不是什么,但并不知道它是什么——暗物质应是有质量的,能够参与引力相互作用,但单个暗物质粒子的质量大小还不知道;暗物质应该很难衰变,因为在宇宙结构形成的不同阶段都有暗物质存在的证据,其寿命起码要长过宇宙年龄;暗物质基本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暗物质与光子的相互作用必须非常弱,以至于其基本不发光。
更重要的是,暗物质不应是常规物质。人类已知的物质世界几乎全部由原子核,即质子和中子构成,并且这种常规物质的总量是确定的,如此大量的暗物质不可能来自常规物质,它是一种完全未知的新的物质类型。我们已知的所有常规物质都能够用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来解释,但暗物质的存在对这一模型的完备性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集中力量探测暗物质属性,我国也正在积极推进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我国已经在四川锦屏建成了小型暗物质探测实验宝,同时,我国第一颗暗物质探测卫星“悟空”号己经在轨道空间收集了一年的数据,相信这些探测将会为最终解开暗物质之谜作出贡献。
(摘编自2017年2月9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暗物质这个概念最早由荷兰天文学家卡普顿提出,他通过星体运动间接推断出暗物质可能存在,但未能发现其存在的确凿依据。
B.美国天体物理学家鲁宾和福特的观测结果表明,在仙女座星云相当大的范围内星系外围的星体的速度恒定,而非随距离变大而减小。
C.科学家在观测中看到星系发出的光线“变形”,由此推测星系团中可能存在的暗物致所看到的星系形状与其实际形状不相符。
D.目前人类对暗物质属性了解依然很少,只知道暗物质不应是常规物质,而应是有质量的、很难衰变的、且基本不发光的某种新的物质类型。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兹维基利用光谱红移测量发现后发座星系团中各个星系相对于星系团的运动速度太快,进而推断该星系团中确有大量暗物质存在。
B.从暗物质概念的提出,到暗物质存在的推论被广泛认可,其间大量运用假设和推断而没有实际探测,所以人类对暗物质属性了解依然甚少。
C.科学家已经通过微波背景辐射确定字宙总物质大部分是由不可见的暗物质贡献的,这些“迷失的大多数”已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焦点。
D.这篇科普文章围绕暗物质这一科学话题,从概念提出、证据发现、属性推测、研究现状等方面对人类探索暗物质的情况做了介绍。
E. 我国在探测暗物质属性方面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包括建成小型暗物质探测实验室和发射暗物质探测卫星,这些探测已经取得一些研究成果。
【小题3】结合文章,概括暗物质的探测对人类科学研究方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