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青衣
(胡玲)
原本宁静的村庄突然热闹了,乡亲们雀跃着欢呼着,纷纷奔走相告:今晚李大户家请柳月如来唱戏。
刚近黄昏,乡亲们潮水般涌向李大户家,青莲好奇地跟在人群后。李大户家院里,灯火通明,高高的戏台前挤满了人,他们昂着头,瞪着眼,屏住呼吸,焦急地等待柳月如出场。青莲猫起身子,铆着劲儿朝前钻,像一尾滑溜的小鱼儿,钻到了人群最前面。
锣鼓铿锵,乐声四起,柳月如一袭飘逸的青色长裙,款款从幕布后走出来,身姿婀娜,莲步轻移,宛如踩在云端的仙女。喧闹的人群瞬间寂静。①柳月如眼波流转,一跷兰花指,一抖水袖,行云流水,灵动自如。柳月如轻启朱唇,黄鹂一样清脆婉转的声音脱口而出。人们看呆了,听痴了,像木头人立在当地。青莲尚小,看不懂剧情,听不懂戏文,可柳月如仿佛带着一股子魔力,深深诱惑着青莲,让青莲的目光无法从她身上移走。她哭,青莲跟着哭;她笑,青莲也笑。
戏散,柳月如对镜卸妆,从镜子里看到了身后的青莲。青莲面容清秀,身形纤细,眼神里有股子坚毅倔强劲儿。
柳月如说:“真是个唱青衣的好坯子。愿意跟我学戏吗?”
青莲开口:“愿意,我要唱戏,像你一样。”
柳月如对青莲很严,唱念做打,手把手教青莲,青莲学得稍有不佳,必然受罚。名师出高徒,十年勤学苦练,青莲成了剧团最出色的青衣,表演细腻庄重,秦香莲、白素贞、王宝钏,所有青衣角色被她演绎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也不知从何时起,看戏的人越来越少了。台上,青莲卖力表演;台下,看客寥寥无几。青莲从最初的失落、失望演变为绝望。
一天,一个打扮时尚的男人来剧团找青莲。青莲小姐,我们公司正在挖掘歌星,以你的形象和唱功,绝对能够火,你可有兴趣?说完,男人把一张名片放在桌上。
那天,青莲去找柳月如:“师傅,有人说我可以做歌星。没人爱看戏了,我想另找出路。”柳月如说:“即使台下只有一个观众,我们也要唱下去。”
青莲脱下戏服:“不,我再也不唱独角戏了。”
青莲果然火了,唱歌、走穴、商演,她春风得意。热闹精彩的生活,使她早就淡忘了剧团和柳月如。
五年后的一天,青莲和老板相约在咖啡厅商谈演出事宜。不远处,有几个年轻人望着她窃窃私语。
“看,那不是歌星青莲吗?听说她以前是唱青衣的。她的唱功、动作、神态都有传统戏的影子。”“怪不得她唱歌有种与众不同的味道。”他们的话飘进青莲耳朵里。
老板来了。
青莲说:“有个问题我一直想问你。你当初为什么觉得我能唱出来?”
老板一笑:“因为你有戏剧底子,唱出来有特色,要不然,你怎么会红?要知道,现在会唱歌的人一抓一大把。”②青莲内心像被人投了一块大石头,波涛汹涌_
第二天,青莲取消所有活动,赶到县剧团,却发现大门紧闭,向周围人打听,才知道,剧团生意冷清,半年前已经倒闭了。
第三天,青莲找到柳月如家里,看到的是柳月如的灵位。守灵的老太太说:“你是青莲吧?月如临终前,她叮嘱我把一样东西交给你。月如是个戏痴啊,爱戏的人越来越少,懂戏的人越来越少,她整日郁郁寡欢……”
老太太拿出一个盒子递给青莲。青莲打开,里面是一套青衣的戏服,正是她初次看师傅唱戏时穿的那套。“师傅!”青莲怆然泪下,跪倒在柳月如灵前。
没多久,县剧团重新开张。锣鼓铿锵,乐声四起,青莲一袭飘逸的青色长裙,款款从幕布后走出来……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安静的村庄因柳月如来唱戏而热闹,与后文“看戏的人越来越少”形成对比,为后来青莲去唱歌作铺垫。
B.小说一波三折,从听戏、学戏到放弃戏曲,最后又重新走上戏曲的舞台,以青莲的人生选择为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C.小说运用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塑造月如形象,突出了月如深厚的功底、生动的气韵与对戏曲的坚守。
D.小说采用留白式结尾,给人无尽的想象空间,青莲重开剧团说明青莲对月如充满愧疚,也表现了她对戏曲的喜爱。
【小题2】分析文中两处划线句子的含义及其作用?
【小题3】小说以“大青衣”为题好在哪里?请结合全文试做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31 10:22: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山洪

陈忠实

老李年龄不大,才三十冒头,乡下人对公家人都称老某,算是尊敬。老李从北岸过了河,催收了几个村子电费,后晌又过北岸回县去。他的自行车后架上装着一袋西瓜,车头上挂着的网袋里装着大蒜、辣椒之类的鲜菜,全是村民顺手馈赠的果蔬。他在这条线路上跑了几年了,干部和村民都认识他,都热情招呼,都愿意送他一点土特产。他走过烤热的沙滩,来到水边,水很清,很浅。他脱了长裤和背心,只穿一件时裤,扑通一声钻进水里。

猛然间,他听见奇怪的声音,像是从大地里头发泄出来的一种沉闷的嗡隆声,又像是从天边传来的。初听时并不在意,不大工夫,那嗡隆声愈来愈响,像千军万马驰过荒原,突然变成一种吼声。他心里顿然感到一种战栗,从水里蹦起来,往上往下一瞧,只见上滩和下滩有几个人如逃命的兔子似的奔跑;再往上一瞅,天哪,一片黄汤,裹着一片浑雾正扑将下来。他顾不得穿衣,推起车子就跑,沙滩上软沙如泥,不能骑车,他心急如焚。眼看着吼声和浑雾越逼越近,一阵冷风直透胸窝。他撒手扔了车子,甩开双手,没命地奔跑……就在老李奔到离河堤仅有两三米远的时候,黄汤和浑雾把他吞没,裹挟而去。

可是老李没有完。

老李遇着了救命恩人。头一个发现落水者而且率先跳下河的是三十岁的冷娃。冷娃在贺家村算得一条水中白条,膀宽腰细,双臂如猿,曾在县上的农民运动会上夺得自由泳冠军。他一眼瞅见上游漂下一个人头,就扑下水去了。

落水者被拉上岸来,看热闹的村民们一摸鼻子,都丧气了:“死球了!死球了!”

有老者颇富经验,把近旁放牛的孩子唤过来,把落水者扶上牛背,横搭上去,把鼓胀的肚子压在牛背上,让放牛娃牵着黄牛在河堤上转悠。

孩子走着,黄牛也走着。落水者突然哗啦一声吐出大股大股的黄泥汤来,臭气四溢。放牛娃直嚷嘛腥臭不堪,仍牵牛走着。落水者又吐了,这回吐出来的饭食,更是臭气熏人。放牛娃扔下缰绳跑了。黄牛一蹿,落水者从牛背上跌下来,竟然哼了一声。有人嬉笑说,冷娃该上广播上报纸、领舍已救人的奖金了,老者把落水者翻过身来,那人脸色像数了一层黑土,忽然眼皮一翻,眼珠转了,旋即又合上。这当儿,有人认出落水者是收电的老李,大喊:“啊呀!怎么把这驴日的救上来了?”于是,老者停了手。他已经扒拉到一堆干草干树枝,取出火柴,想燃烧一堆火来烘烘热气。冷娃顿然变得暗淡无光,他捞上来一个叫贺家村村民讨厌甚至憎恨的人,连他的英雄行为也失去了光彩。

一群人议论纷纷,“这驴日的今日遭了洪水,真是老天有眼!”

“老天爷可真是有眼哩!看这驴日的坑人坑得太残火了!不容情了!”

冷娃自始至终都没说一句话。人家说他该上广播登报纸拿奖金的时候,他可只是扬扬自得,现在,他懊丧地听着众人的牢骚,忽然恼了,一把抓住那人的胳膊和脚腕,嗨哟一声吼,把老李举起来,扔到河里去了。

老者慌了:“冷娃你这算弄啥?”

冷娃:“他从哪里来再回哪里去。”

老者:“你不救归不救,救了人又把人扔到河里,这等于杀人害命!”

冷娃又慌了,嘴里骂着:“妈的!救也不是,扔也不是!”

冷娃又跳下水去了,把老李拉上来,老李的肚子又圆鼓鼓的,灌满了泥汤浊水。

老者又唤来放牛蛙。放牛娃牵来黄牛,考李又被驮上黄牛背,转悠,又吐,又是臭腥熏人。

“驴日的吐!把这几年吃咱喝咱的昧心食全吐光吐净!”

老李躺在河堤边的草地上,挣扎着睁开眼,双臂撑住地面,口齿不清地说:“乡党爷们……我不是人……”

“你是……电霸王!”“你是电老虎!”“你是电——狼!”

老李趴在地上呜呜地哭。

老者此时动了恻隐之心,划着火柴,点燃了柴草,烤着那瑟瑟抖索的老李,说:“老李哇,你以往做事也太绝情哇!那年我们正打麦子,你断了电,打麦机当下不转了。而今家家户户都要轮流打麦,你欺侮的是全贺家村农人……”

“把驴日的扔到水里去!”

说时迟、那时快,冷娃拉住老李的双手,旁边青年抓住老李的双脚,从草地上提将起来,叫声一二,老李又回到河水里去了。众人在岸上哗笑,看老李在水里没死没活地乱扑乱打乱刨。

冷娃又跃下水去,把老李拉上来。

老李又灌满一肚子水,又被驮上牛背,又把黄汤吐出来,又是在草地上挣扎呻吟翻白眼。

小伙子们又明闹起来;“把驴日的再摞到河里灌一肚子黄汤!”

老者这回急了,“难道说日后不用电了吗?”

老者这一句话,一下子把在场的人镇住了。好几位村民蹲下身来拢火,给老李烘烤,有几位帮老李擦干净身上脸上的泥污。有人抱怨冷娃不该三番五次把人扔到水里瞎折腾……

冷娃突然往地上啐了一口,冷冷地说:“我准备用牛碾麦子用石磨磨面用煤油点灯,豁出来不用电了,看他还能把我坑死?”说着嚎着,转身走了。

老李已浑身端软。他听见了这些人的全部议论,也感觉到了关心和救助。忙乱的手和热气的人,然而心里却十分冷寂。

这些人还是怕他才……

(摘编自《陈忠实短篇小说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顺手馈赠”“干部和村民都认识他,都热情招呼,都愿意送他一点土特产”,与后面的情节形成对比,增强了讽刺效果。
B.本文具有强烈的写实风格,生活气息浓郁,通过表现人物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表达了作者对老李的批判以及对贺家村村民的同情。
C.文中用“嗡隆声”“吼声”“黄汤”“浑雾”“几个人如逃命的兔子似的奔跑”以及老李的反应等细节描写来表现山洪来时的场面,让读者如临其境。
D.小说以没有说完的话“这些人还是怕他才……”结尾,表现老李此时复杂的心理状态,强化了小说的批判效果,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
【小题2】请以冷娃的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小题3】小说中出现了三次救老李上岸的情节,请简要分析这样设计有哪些作用。

同类题2

超 重

肖复兴

那天到机场送人,飞往法兰克福、伦敦、罗马和巴黎的航班,密集得像雨点似的挤在一起。大概正赶上暑假结束,大学开学在即,到处可以看到推着装有大行李箱推车的学生们,送行的父母特别多。候机厅里,家庭的气息一下子很浓,像是客厅,相似的面孔不停地在眼前晃动。

不时有孩子进到里面去办理登机手续,家长只能够站在候机厅里等,儿行千里母担忧,他们都伸长了脖子,把望眼欲穿的心情赋予人头攒动的前方。不时便又看见有孩子匆匆地从里面走出来,给家长一个渴望中的喜悦。不过,我发现,匆匆出来的孩子大多并不是为了和送行的父母再一次告别,也很少见到有依依不舍的场面,那样的场面,似乎只留给了情人之间的拥抱和牵手。

站在我身边的是一位面容姣好的中年妇女,凉鞋露出的脚趾涂着鲜艳的豆蔻,这样风韵犹存的女人,在我们的电视剧里一般还要在男人怀里撒娇呢。现在,她像是只温顺的猫,眼神有些茫然。不一会儿,我看见一个大小伙子推着行李车,气冲冲地向她走来.没好气地对她嚷嚷道:“都是你,让我带,带!都超重啦!”只听见她问:“超了多少?”语气小心,好像过错都在自己的小媳妇。“10公斤!”只有儿子对母亲才会有这样肆无忌惮。听口音,是南方人。

于是,我看见母亲开始弯腰蹲了下来,把捆箱子的行李带解开,打开箱子,那是一大一小赭黄色的两个名牌箱。儿子也蹲下来,和母亲一起翻箱子里面的东西,首先翻出的是两袋洗衣粉,儿子气哼哼地嘟嚷着:“这也带!”然后又翻出一袋糖,儿子又气哼哼地嘟嚷一句:“这也带!”接着把好几铁盒的茶叶都翻了出来:“什么都带!”母亲什么话都没说,看儿子天女散花般把好多东西都翻了出来,面前像是摆起了地摊。最后,儿子把许多衣服和一个枕头也扔了出来,紧接着下手往箱底伸了,只听见母亲叫了声:“被子呀,你也不带了!”

我有些看不过去,走了两步,冲那个一直气哼哼嘴噘得能挂个瓶子的儿子说:“10公斤差不多了,你东西都不带,到了那儿怎么办?”儿子不再扔东西了,母亲站了起来,一脸忧郁,本来化得很好的妆,因出汗而坍塌显出些许的斑纹。“先去试试再说。”我接着对那个儿子说,他开始收拾箱子,母亲则把茶叶都从铁盒里掏出来,又塞进箱里。儿子推着行李车走了,我问那位母亲孩子去哪里,她告诉我去英国读书。她脚下的那些东西都散落着,稀泥似的摊了一地。

这里,我身旁另一侧,又有一个女孩推着车走到她的父母身边,表情几乎和那个男孩一样气哼哼的,把车使劲推到她父亲的脚前,说了句:“严重超重!”父亲和刚才这位母亲一样,立刻蹲下身子,替女儿打开行李箱,我一看,箱子里几乎全是吃的东西,而且全是麻辣食品,不用说,来自四川。左翻翻,右翻翻,父亲权衡着取出什么好,女儿站在那里,用手扇着风,摸着脸上的汗,说着:“这都是我想带的呀!”这让父亲为难了,倒是母亲在旁边发话了;“把那些腊肠都拿出来吧,那玩意占分量。”父亲拿出了好几袋腊肠,又拿出好几管牙膏、一大罐营养品和几件棉衣,再盖箱子的时候,鼓囊囊的箱子瘪下去一大块。女儿风摆柳枝般推着车走了,我悄悄地问母亲这是去哪儿,她说是去法国读书。

独生子女的一代,理所当然地觉得可以把一切不满和埋怨都发泄给父母。养儿方知父母恩,他们还没到明白父母心的年龄。他们可以埋怨父母的娇惯和期待超重,却永远不该埋怨父母对自己的情感超重。

【小题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超重》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画面:儿子女儿出国读书,在机场,父母出于爱,为孩子准备了过多的行李,结果造成“超重”。
B.孩子朝着父母大发脾气,“把一切不满和埋怨都发泄给父母”,也有天气热以及马上就要远离父母而心情不好的原因。
C.“母亲则把茶叶都从铁盒里掏出来,又塞进箱里”,“左翻翻,右翻翻,父亲权衡着取出什么好”这些细节描写都表现了“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情感。
D.小说选材巧妙,情节波澜起伏,以情动人,读起来让人深感沉重。
E.小说的结尾起到了点题和揭示文章主旨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对年轻一代的期望,同时也能让读者感受到了“感受爱”的重要。
【小题2】请简要说明小说中的“我”在情节和主题方面所起的作用。
【小题3】小说中的儿子和女儿见了父母都是“气哼哼的”,其原因一样吗?你是如何看的?第六段写的是与前文相同的事情,这样写不重复吗?为什么?
【小题4】小说以“超重”为题,请探究以此为题目的好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棵有梦想的树
蒋曼
从前,有一棵树,当它还是种子的时候,就有自己的梦想。它不想停留在任何地方,它要像鸟儿一样,四处流浪,看尽世界。那是老树听鸟儿们说过的世界:它们广阔无边,山的那一边还是山,无数的山,高高低低的山;河流转弯之后还会碰上河,宽宽窄窄的河,它们汇在一起,热热闹闹地流到海洋。
星光灿烂的夜晚,种子们都睡着了。“去吧,孩子们,到远方去,海就在世界的尽头。”那颗小小的种子听到了老树的梦呓。它记住了那悄悄的梦呓,连同满天的星光。它下定决心:不要像树一样,植根在某一地方,要走到世界的尽头,找寻蔚蓝的大海。
起风了,种子们跃跃欲试,乘着风的翅膀启程。老树大声地祝福:“孩子们,到远方去吧,生根,发芽,好好成长!”种子们兴高采烈地出发了,跟着风,纷纷扬扬。
它们穿过云层,在天空和大地之间飞翔,它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土地,要一辈子相守的土地。第一批种子停留在山坡上,小伙伴大声呼喊:“停下来吧,我们是树呀,树有树的生活,我们不是鸟,我们没法永远流浪。”那颗种子没有回答,它固执地跟着风飞行,世界多么辽阔,而大海闪着神秘的光。第二批种子落在了田野上,它们七嘴八舌:“留下来吧,这里土地肥沃,我们会长成一片茂密的树林,热闹而团结的树林,不要再飞了,那里只有孤独和苍凉。”
那颗种子依然沉默,它是一颗很轻的种子,风带着它,继续流浪。终于有一天,风突然说,我累了,我驮不动你了。风消失了,只剩下种子被孤单地留在高山的边上。种子仍然不愿停留,它顺着山坡慢慢向下滚, 它看到朝云和夕阳,远方之外还是远方,翻过那座山,就会离海更近一些吧。它努力翻滚, 向着梦想的方向。
种子被一块石头挡住了去路,它停下来,靠着那块石头,一不小心,它睡着了。不过是睡了一个晚上,当它听到雨声醒来时,惊讶地发现:它走不动了。种子长出了无数的根须,扎进泥土。头上冒出了芽苞,鼓鼓胀胀的芽苞。种子陷在了湿润的泥土里,一天天长大,根向着土地,枝干向着天空,种子长成了一棵树,一棵小小的树。它拼命踮起脚尖,它还记得星光下的梦想,而远方,无法到达,只能眺望。树悲伤而难过地成长。
树不喜欢自己的样子,它讨厌黑暗土地下那些紧密连接的根,牢牢禁锢着它的身体,不能动弹;它怨恨那些枝干,它们太沉重,太阔大,没有鸟儿翅膀的轻盈。风来时,它们只会喧哗,不能变成翅膀。树埋怨命运,这是多么不公平呀,为什么一棵树就注定不能在世界行走,一直走到大海的中央。
那颗想看遍世界所有大海的种子,长成了一棵树,它的梦想融化在树的血液里,一天一天,那棵树的叶子和枝干变成了浅蓝色,深蓝色,蔚蓝色,湛蓝色。各种各样的蓝色,在阳光下发出奇异的光。微风轻抚时,细浪耳语;山风狂野时,树叶发出巨浪的咆哮。那棵树,长出海的颜色,海的模样。风又来了,风说,树呀,你的声音就像大海。风走过很多地方,风看过大海,可树留不住风。树又一次想到了鸟儿。去不了远方,看不到大海,听听鸟儿们的讲述也好呀。
于是,树打开了树枝,收留一只只南来北往的鸟,那些筑巢的鸟,迁徙的鸟,飞走的鸟,死去的鸟。它们飞过了无数的天空和山川,它们很乐意跟树讲起远方的故事。树不再寂寞和悲伤,它专心致志地听那些远方的故事:海洋中的大鱼会唱歌;金色的砂砾在半空中织成罗网;火在天空中飞快地燃烧;白色的熊滑进白色的海洋;热带的森林里,最稀缺的是阳光。
一年又一年,树把那些神奇的故事储存在年轮里,越来越多的故事,越来越多的远方。每一片蓝色的树叶里都藏着一个故事,重重叠叠的树叶,密密麻麻的故事,关于远方和大海,还有生活和梦想。后来,飞来的鸟,不仅在讲述,讲述自己的远方;也在聆听,聆听别人的故事。
许多年过去了。有一天,一只白头鸟借着风的滑力,跌跌撞撞地闯进了树枝中,它脚步 踉跄,翅膀沉重,羽毛暗淡。“终于找到了,蓝色的大树,我实现了我的梦想。”它垂死的眼 睛里闪着幸福的光。大树好奇地问:“我只是一棵树,怎么会成为你的梦想?”白头鸟发出微弱的声音:“很多年来,鸟儿们渐渐有了一个共同的秘密,在层层叠叠山的背后,一座高山之上,有一棵蓝色的树,找到了它,就找到了远方。在那些浓密的树枝里,有数不尽的远方:现在的远方,过去的远方,时光中的远方。”
又是一个星光灿烂的夜晚,那棵怀揣梦想的大树忽然明白:它知道这个世界最多的远方的故事,它把自己变成了大海的样子,它早已实现了梦想。
现在,它成为远方,它就是梦想。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棵有梦想的树”还是种子的时候,听老树讲述鸟儿们说外面的世界有山有水有大海,就萌生了走到世界尽头、寻找蔚蓝大海的梦想。
B.小说叙述在寻找梦想的过程中,两批种子分别留在了山坡上和田野里这些情节,从某种程度上反衬小说“主人公”坚定梦想、不忘初心。
C.小说“主人公”因石头挡住了去路,小雨使得它陷在深深泥土中生根发芽,慢慢长成一棵树,理想难以实现,体现了社会的复杂与不公。
D.小说通过叙述种子追求梦想的经历告诫世人:在生命的历程中,只要能为他人带来希望和欢乐、对社会有所贡献,人生同样精彩和绚烂。
【小题2】请简要分析“一棵有梦想的树”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3】本文是一篇寓言体小说,请结合文本,谈谈“寓言”与“寓言体小说”的主要区别。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子浪

俄布洛宁

月挂柳梢头,雄鸡破晓时,萨哈森林小桥流水处的一户人家喜气洋洋,儿子哼着小曲吧嗒吧嗒地拉风箱,母亲淌着大汗刺啦刺啦地烙糖饼。这可不是寻常日子,娘儿俩要过鞑靼海峡去采购儿子结婚用的钻戒、礼服和伏特加。一位寡妇人家,含辛茹苦28年,把儿子培养成铁塔似的一条大汉,响当当的越洋跨海的巨轮上的大副。如今,儿子要娶媳妇,这喜事儿可不能有半点马虎。不图怎样豪华光鲜,但真品实料是要认真对待的,要是喜宴上摆上假酒,落下坏名声不说,弄不好,要出人命的。因此,娘儿俩宁可舍近求远去哈巴罗夫斯克的诚信店,花钱花气力花时间买放心买信誉,值!何况,他们还要给鲍勃送去最可口的糖饼。

母亲挎着提包在前,儿子背着行囊在后,他们说说笑笑过板桥走小道坐马车乘汽车,终于登上了“明克”号海轮。

“明克”号海轮也就是一条大型的木船而已。好在鞑靼海峡不宽,使它能够多次化险为夷死里逃生,也算一次又一次地创造了人间奇迹。儿子看了看“明克”号斑斑斑驳驳七歪八斜的外表,不禁摇了摇头。

三声低沉嘶哑的汽笛声宣告“明克”号起航了。显然,它是油有余而力不足,船头左摇右晃地犁开了大海的胸膛,一条海豚一闪身超过了它。海豚在船的正前方高高地跃起、落下,又高高地跃起。

母子俩一眼认出:这条海豚就是他们8年前在海滩上救助的鲍勃。它来履行朋友的例行约会。母亲和儿子不约而同地发出呼叫,母亲敏捷地拿出糖饼,儿子一个又一个地向鲍勃抛去。鲍勃像杂技因里最熟练的演员似的,一次次高高跃起,准确无误地把糖饼纳入口中,引来满船乘客的高声喝彩。

招呼打了,糖饼吃了,鲍勃该离开了。可是,今天它一反常态,老在船头游来荡去,有时还横着,像要阻止“明克”号的航行。

母亲和儿子异口同声发出嘟叭嘟叭的命令,要它离去。然而,鲍勃对救命恩人的指令充耳不闻,无动于衷。儿子气不打一处来,他操起一根长竹竿,高高举起,狠狠地向鲍勃打去。

鲍勃迎着竹竿跃起。突然,竹竿像被无形的手托住似的,轻飘飘地滑过鲍勃的左腮,引起满船乘客的哄堂大笑。船自有它非走不可的航程,鲍勃的阻挡无济于事,它万般无奈又不肯善罢甘休,它在船尾的白色泡沫中沉沉浮浮紧紧相随。

鞑靼海峡的天气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刚刚还是日丽风和、海平如镜,只是近1小时的时间,狂风从天而降,它怒吼着掀起层层巨浪,汹涌澎湃排山倒海。

“明克”号晃动着,颠簸着。

儿子和母亲紧紧地抱在一起。

一阵狂风,一排巨浪,一声巨响,“明克”号粉身碎骨化为万千碎片,碎片沉的沉、浮的浮。

母亲和儿子都掉进了海里。

儿子是游泳的行家里手,凭他的本领,即使风再大浪再高,横渡鞑靼海峡也不在话下。对于这个,当儿子的心里清楚,当母亲的更是心知肚明。此时此刻此地此境,关键的关键,是要母子双双平安。

儿子左手抱着母亲,右手一阵猛划,双腿用力一蹬,一个鲤鱼打挺浮出水面。他喷了一口气,甩了一下头,睁开眼睛,只见鲍勃近在咫尺,它嘴里叼着一块木板,用力一送,不偏不倚撞入怀中。

现在,母亲抱着木板的右端,儿子推着木板的左端,时而冲上浪尖时而坠入波谷。

儿子要辨别方向、判明水流,好以最少的气力求得最远的游程。

母亲是属于每临大事有静气的人。现在,她完全清楚:母子双双逃生,必定双双死亡!儿子一个人逃生,必定成功!想到这里,她趁儿子转过脸的当儿毅然决然地松开木板,任自己沉向海底。她恨自己沉得太慢,她想:自己沉得越快越深离儿子越远越好,自己离死亡近一步,儿子的安全就增一分。

儿子一回头,不见了母亲。真正的知母莫若子,他最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面对母亲的良苦用心,他心里暗暗叫苦:妈妈,您怎么可以这样做?他丢开木板,一个猛子扎下去。

乌云蔽日,风急浪高,母亲在往下沉。她心想:娘去也,儿平安!

儿子在往下潜,他心想:找不到妈妈决不上海岸!

儿子第三次扎了下去,他睁大眼睛四处搜寻。终于,他看见鲍勃拱着妈妈向自己靠拢再靠拢。

儿子和母亲浮出海面的时候,他们碰上千载难逢的母子浪。

原来,不同的风向、不同的地形、不同的海流所形成的波浪千差万别:有并肩而行的兄弟浪,有若即若离的情人浪,有相背而去的仇人浪。母子浪,又称活命浪,小浪在前,大浪在后,大浪拥小浪,后浪推前浪,滚滚向前直抵彼岸。即使是投海自尽者,要是碰上母子浪,也是欲死无门,母子浪会一次又一次把他送上岸的。

此刻,儿子抱着母亲坐在鲍勃的背上,鲍勃顺风顺水,乘着母子浪直抵安全的彼岸。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叙写清晨母子俩烙糖饼的场景,交代他们准备去采购婚礼用品等背景信息,渲染了欢乐的氛围;还提到他们要送糖饼给鲍勃的事,为下文做了铺垫。
B.“斑斑驳驳七歪八斜”“低沉嘶哑”“左摇右晃”等短语暗示“明克”号海轮破旧不堪、“苟延残喘”的状况,为下文它在狂风巨浪中被摧毁的遭遇埋下伏笔。
C.小说以简洁生动的语言描写鞑靼海峡天气突变的状况,从“日丽风和”到“狂风怒涛”,以此来渲染惊险、紧张的氛围,推动情节发展,使故事波澜起伏。
D.小说以“母子浪”为题,标明叙事线索,寄寓象征意义。小说结尾解说海浪类别以及母子浪的特点,呼应标题,交代母子俩得救的一个原因,使行文衔接连贯。
【小题2】小说中的母亲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说为什么要花费较多笔墨描写海豚鲍勃的行为表现?请通读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骑马

(法)莫泊桑

这家可怜的人是靠男主人的微薄薪水艰苦地度日的。自从结婚以来,他们已有两个孩子出世了,于是初期不太好的境遇,变成了一种委屈的、没有光彩的而且羞人的苦况了,变成了一种依然要装装门面的贵族人家的苦况了。

海克多尔·德·格力白林是个住在外省的贵族的子孙,在他父亲的庄园里长大,教育他的是个老年的教士。他们并不是有钱的,不过维持着种种外表苟且偷生而已。

随后在二十岁那一年,有人替他在海军部找了一个位置,名义是办事员,年俸是一千五百金法郎。他从此在这座礁石上搁浅了。世上原有许多没有趁早就预备在人生里苦斗的人,他们一直从云雾当中观看人生,自身不仅没有什么方法和应付力量,而且从小也没有得过机会去发展自身的特别才干,个别性能,一种可供斗争之用的坚定毅力,所以手里简直没有接到过一件武器或者一件工具,格力白林就是这样一个人。部里最初三年的工作,在他看来都是令人恐怖的。

但是在今年初春,有一件例外的工作由科长交给了这个职员。后来他就领到一笔三百法郎的特别奖金。

他带了这笔奖金回来向他的妻子说道:“亲爱的杭丽艾德,我们现在应当享受点儿,譬如同孩子们好好儿地玩一回。”

经过一番长久的讨论后,才决定大家同到近郊去吃午餐。

“说句实在话,”海克多尔高声喊起来,“反正就这么一次,我们去租一辆英国式的小马车,给你和孩子们以及女佣人坐,我呢,到马房里租一匹马来骑。这对于我一定是有益处的。”在以后的整个星期期间,他们谈话的内容都是这个定了计划的近郊游览。

每天傍晚从办公室回来,海克多尔总抱着他的大儿子骑在自己的腿上,并且使尽气力教他跳起来,一面向他说道:

“这就是下星期日,爸爸在散步时跑马的样子。”

于是这顽皮孩子整天骑在椅子上面,拖着在厅子里面兜圈子,一面高声喊道:

“这是爸爸骑马儿哪。”

到了预定的那一天,车子和马同时到了他的门外。他立刻下楼去检查自己的坐骑。他早已叫人在自己的裤脚管儿口上,缀了一副可以绊在鞋底上的皮条。这时候,他又扬起了昨天买的那根鞭子。

等到大家都好好地坐上了车子,他又去检查马身上的鞍辔。随后,他踏到了一只马镫上立起来,就跨到马身上坐了下来。这时候,那匹马开始驮着他乱跳了,几乎掀翻了它的骑士。

慌张的海克多尔极力稳住它,说道:“听话,慢点儿,朋友,慢点儿。”

随后,坐骑恢复了它的常态,骑士也挺起了他的腰杆儿,他问道: “大家都妥当了?” 全体齐声回答: “妥当了。” 于是他下了命令: “上路!”

坐车和骑马的人出发了。

所有的视线都集中在他的身上。他用英国人的骑马姿势叫马“大走”起来,同时,又过分地把自己的身子一起一落。他刚落在马鞍上,立刻如同要升到天空似的又向空中冲起。他时常俯着身子,像预备去扑马鬃,并且双眼向前直视,脸色发白,牙关紧闭。

他的妻子抱着一个孩子,女佣人抱着另外一个,她们不住地重复说道: “你们看爸爸呀,你们看爸爸呀。”

那两个孩子受了动作和快乐以及新鲜空气的刺激,都用很尖锐的声音叫起来。那匹马受了这阵声音的惊吓,结果那“大走”就变成“大颠”了。末了,骑士在极力勒住它的时候,他的帽子滚到了地上。于是赶车的只得跳下车来去拾,后来海克多尔接了帽子,就远远地向他的妻子说:“你别让孩子们乱嚷了吧,否则你会弄得我的马狂奔!”

他们在韦西奈特的树林子里的草地上,用那些装在盒子里的食品做午餐。 尽管赶车的照料着他们的马,但海克多尔不时还站起来去看他骑的那匹马是不是缺点儿什么,并且拍着它的脖子又给它吃了点儿面包,好些甜点心和一点儿糖。

他高声说道:“这匹马性子很烈。开始它固然掀了我几下子,但是你们也看见了,我很快就让它平静下来了;它承认了它的主人,现在它不会再乱跳了。”

他们按照预定的计划,绕道从香榭丽舍大街回家。

那条路面宽敞的大道上,车子多得像蚂蚁。海克多尔那匹马自从穿过了凯旋门,就陡然受到一种新的热劲儿的支配,撒开了大步,在路上那些车辆的缝儿里斜着穿过去,向自己的槽头直奔,尽管它的骑士用尽了方法让它安静,不过简直毫无用处。

一个身系围腰的老妇人,用一种安安稳稳的步子在街面上横穿过去,她刚好挡住了这个乘风而来的海克多尔的路。他没有力量勒住他的牲口,只得拼命地开始叫:

“喂!喂!那边!”

那个老妇人也许是一个聋子,因为她仍然太太平平继续赶她的路,直到撞着了那匹像火车头一般飞奔过来的牲口,她才滚到十步之外,裙子迎风飞舞,一连翻了三个跟斗。许多声音一齐嚷道:

“抓住他!”

张皇失措的海克多尔一面抓着马鬃,一面高声喊道: “救命!”

一股怕人的震动力量,使得他像一粒子弹似的从那匹马的耳朵上面滑了下来,并且倒在了一个刚刚扑到他跟前的警察的怀里。

到了区公安局,他报了自己的姓名,海克多尔·德·格力白林,海军部职员。随后,大家专心等受伤老妇人的消息。一个派去探听消息的巡警回来了,说她已经醒过来了,但是她说自己内脏异常疼痛。那是一个做粗工的女佣人,65岁,名叫西蒙大妈。

听到她没有死,海克多尔恢复了希望,并且答应负担她的治疗费用。随后,他连忙跑到那药房里去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善用伏笔和照应,各个情节之间层层铺垫,使小说最后的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B.海克多尔花三百法郎的特别奖金带家人出去郊游,这只是为了回味自己过去的贵族生活。
C.当马受到惊吓时,海克多尔让妻子禁止孩子们乱嚷,可见他是一个脾气暴躁,对妻儿缺乏耐心的人。
D.香榭丽舍大街上的“车子多得像蚂蚁”这一细节的描写为下文海克多尔“骑马闯祸”这一事件提供了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
E.从小说的结局部分看来,如果没有被警察抓住,海克多尔是不会担负西蒙大妈的治疗费用的。
(2)小说第一段对于全篇来说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3)小说中的海克多尔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这篇小说以“骑马”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