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各题。
寒冷也是一种温暖
迟子建
①在北方,一年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在寒冷时刻,让人觉得新年是打着响亮的喷嚏登场的,又是带着受了风寒的咳嗽声离去的,但在这喷嚏和咳嗽声之间,还是夹杂着春风温柔的吟唱,夹杂着夏雨滋润万物的淅沥之音和秋日田野上农人们收获的笑声。沾染了这样气韵的北方人的日子,定然是有阴霾也有阳光,有辛酸也有快乐。我每年的日子,大抵是在写作和旅行中度过的。
②故乡是我每年必须要住一段时日的地方。在那里,生活因寂静、单纯而显得格外的有韵致。八月,我回到那里。每天早晨,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开窗帘,打开窗,看青山,呼吸着从山野间吹拂来的清新空气。吃过早饭,我一边喝茶一边写作,或者看书。累了的时候,随便靠在哪里都可以打个盹,养养神。大约是心里松弛的缘故吧,我在故乡很少失眠。每日黄昏,我会准时去妈妈那里吃晚饭。我怕狗,而小城街上游荡着的威猛的狗很多,所以我走在路上的时候,手中往往要攥块石头。妈妈知道我怕狗,常常在这个时刻来接我回家。家中的菜园到了这时节就是一个蔬菜超市,生有妖娆花方的油豆角、水晶一样透明的鸡心柿子、紫英英的茄子、油绿的芹菜、细嫩的西葫芦、泛着蜡一样光泽的尖椒,全都到了成熟期。不过这些绿色蔬菜只是晚餐桌上的配角,主角呢,是农人们自己宰杀的猪,是刚从河里打捞上来的野生的鱼类。这样的晚餐,又怎能不让人对生活顿生感念之情呢?吃过晚饭,天快黑了,我也许会在花圃上剪上几枝花:粉色的地瓜花、金黄色的步步高或是白色的扫帚梅,带回我的居室,把它们插入瓶中,摆在书桌上。夜深了,我进入了梦乡,可来自家园的鲜花却亮堂地怒放着,仿佛想把黑夜照亮。
③如果不是因为十月份要赴港,我一定要在故乡住到飞雪来临时。
④我去香港两次,但唯有这次时间最长,整整一个月。香港的十月仍然炽热,阳光把我的皮肤晒得黝黑。运动是惹人上瘾的,逢到没有活动的日子,我便穿着一身运动装出门了。去海边,去钻石山的禅院等。有一天下午,我外出归来,乘地铁在乐富站下车后,觉得浑身酸软,困倦难挡,于是就到地铁站对面的联合道公园睡觉去了。别看街上车水马龙的,公园游人极少。我躺在回廊的长椅上,枕着旅行包,听着鸟鸣,闻着花香,睡着了。等我醒来的时候,太阳已经向西了,我听见有人在喊“迟——迟——”,原来是爱尔兰女诗人希斯金,她正坐在与我相邻的椅子上看书呢。我有些不好意思,因为在国外,蜷在公园长椅上睡觉的,基本都是乞丐。
⑤在香港,我每天晚上跟妈妈通个电话。她一跟我说故乡下雪的时候,我就向她炫耀香港的扶桑、杜鹃开得多么鲜艳,树多么的绿等等。但时间久了,尤其进入十一月份之后,我忽然对香港的绿感到疲乏了,那不凋的绿看上去是那么苍凉、陈旧!我想念雪花,想念寒冷了。有一天参加一个座谈,当被问起对香港的印象时,我说我可怜这里的“绿”,我喜欢故乡四季分明的气候,想念寒冷。他们一定在想:寒冷有什么好想念的?而他们又怎能知道,寒冷也是一种温暖啊!
⑥十一月上旬,我从香港赴京参加作代会,会后返回哈尔滨。当我终于迎来了对我而言的第一场雪时,兴奋极了。我下楼,在飞雪中走了一个小时。能够回到冬天,回到寒冷中,真好。
⑦年底,我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是艾芜先生的儿子汪继湘先生和儿媳王莎女士为我签名寄来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南行记》和《艾芜选集》,他们知道我喜欢先生的书,特意在书的扉页盖了一枚艾芜先生未出名时的“汤道耕印”的木头印章。这枚小小的印章,像一扇落满晚霞的窗,看上去是那么的灿烂。王莎女士说,新近出版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他们都没有要稿费,只是委托新华书店发行,这让我感慨万千。在我们这个时代,那些垃圾一样的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可以获得极大的发行量,而艾芜先生这样具有深厚文学品质的大家作品,却遭到冷落。这真是个让人心凉的时代!不过,只要艾芜先生的作品存在,哪怕它处于“寒冷”一隅,也让人觉得亲切。这样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种温暖呢!
【小题1】指出第①段画线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简要说明表达作用。
【小题2】第②段,作者浓墨重彩铺叙了她故乡的哪些情景?请分条概括说明。
【小题3】作者在文中叙写了香港之行的哪些感受?在全文构思上起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小题4】联系全文,请简要说明作者感到“寒冷也是一种温暖”的缘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18 10:35: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于鲁迅的研究从来就不是单纯的个体作家分析,而是对其人其文所表征的一种文化属性的理解;对于鲁迅研究的评价也从来不是一种单纯的学术史的评价,而是与一个时代的价值取向相关联的社会评价。追求鲁迅思想的当下意义与价值为主的当代性研究,是对鲁迅丰富复杂精神世界的开掘与深入理解。

鲁迅是因其伟大而成为无数人研究的对象的,而他的伟大恰恰是因为其思想价值和影响超越了一般的个体。孙郁认为:“鲁迅精神是一种个人的解放和民族解放,或者说是人类至爱,所以,我更愿意把鲁迅精神看成一种战斗精神。”正是在这样一种理解前提下,才会有鲁迅思想价值和意义的选择、判断。李书磊说,“鲁迅的遗产在今天尤其珍贵;鲁迅代表着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人格的最高成就,他在上海卖文为生,利用自由职业和文化生产的市场化赋予知识分子的自由空间完成了他的文化创造,既利用了自由空间,又在商业化的处境中保持了知识分子独立的品格,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鲁迅一生矢志于对虚伪道德人格的批判,其批判的不是具体的个人,而是传统文化体系的消极功能以及这一消极功能所造成的道德虚伪。因此,鲁迅是与旧习惯相对抗的,最终因此而不容于环境。谎言是一种人为编织的虚假事实与荒诞逻辑,最终会被现实存在或另一个谎言所戳穿,从而加大社会的不信任感。当虚伪成为一种民族习性和社会人格时,必然导致深重的文化灾难和社会危机。鲁迅批判虚伪和谎言正是为了挽救这种民族的危机,这就是他在《狂人日记》中呼唤“救救孩子”的最终目的。可见鲁迅思想的实质是,在20世纪中国从封建专制向现代文明转型的历史时期,对几千年来封建禁锢下的中国人的精神进行彻底的根本性的反思,敦促中国人冲出思想的牢笼,获得精神的解放,达到精神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确定自己在世界的恰当定位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正确方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评价鲁迅,经典化地理解鲁迅的思想意义,是当下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鲁迅思想价值的有效方式。所谓经典就是当一种思想观念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长时期的适应性之后,不会因为时代的变化而发生价值的改变,这样就获得了超越性的价值。当然,鲁迅思想的经典化不是歪曲鲁迅的历史、捏造虚假事实进而“神化鲁迅”,不是仅仅以史料挖掘、知识阐释和审美评价为主的“工具化”鲁迅思想,也不是把鲁迅精神世界的所有方面都加以专业性的细化或放大,进而“肥大化”鲁迅思想。鲁迅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其主体包括“思想启蒙”、“改造国民性”等核心命题。这些命题在中国社会转型和人的现代化过程中,必将具有非凡的功能。

(摘编自张福贵《鲁迅研究的三种范式与当下的价值选择》)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鲁迅的研究,就是对其人其文所表征的文化属性的理解,并不包括对个体作家的分析。
B.自由职业和文化生产的市场化赋予的自由空间对完成文化创造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
C.鲁迅对传统文化体系的消极功能是持批判态度的,他对旧习惯的对抗使他不被环境所容。
D.谎言会加大社会不信任感,导致深重的文化灾难和社会危机,这是鲁迅批判谎言的原因。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鲁迅其人其文的文化属性和对于鲁迅研究的评价两方面,论证了鲁迅思想的伟大。
B.文章引用孙郁和李书磊的观点意在证明鲁迅思想的价值和影响力很大并具有当下意义。
C.文章写鲁迅为了挽救民族危机而批判虚伪和谎言,正是为了引出后面鲁迅思想的实质。
D.文章举“神化”“工具化”“肥大化”的错误行为从反面说明应正确理解鲁迅思想的经典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的精神世界是丰富而复杂的,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其精神世界的开掘和深入理解并经典化地理解鲁迅的思想意义。
B.鲁迅在《祝福》中对祥林嫂周围的人有一些负面的描写,这些描写不是针对具体的个人,而是针对民族的虚伪道德人格。
C.鲁迅代表着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人格的最高成就,他的伟大是因为其思想价值和影响超越了一般的个体,与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无关。
D.鲁迅思想中“思想启蒙”和“改造国民性”等核心命题正是经典化的成果,对于正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今天仍具现实意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中国高铁“四纵四横”高铁网建设的收官之作,宝兰高铁的开通标志着中国高铁网建设开始向“八纵八横”的目标迈进。2016年7月,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发布,在“四纵四横”的基础上打造“八纵八横”,实现相邻大中城市间1-4小时交通圈、城市群内0.5-2小时交通圈。

随着“八纵八横”高铁网建设的推进,中国高铁将迎来发展的新时代。按照《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到2030年,中国铁路网运营里程将达到20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4.5万公里左右。

(摘编自搜狐网《中国“四纵四横”高铁网收官迎来“八纵八横”时代》)

材料二

华商报记者从西安铁路局获悉,作为首条贯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高铁,宝兰高铁自开通以来客流持续火爆,截至8月9日开通满月,累计发送旅客58.5万次,日均近2万人次,“高铁丝路游”已经成为了今年夏天旅客出行的一大热点。

宝兰高铁开通以来,日均开行动车组33对,平均

此外,针对宝兰高铁开通后去去往兰州、西宁方向游客增多的实际,西安铁路局联合西安市旅游局,邀请甘肃省旅发委及丝路沿线城市旅游部门在西安北站共同举行“乐乘高铁·畅游丝路”旅游推介会,推出“高铁十旅游”多项旅游产品,旅客持高铁票和身份证可享受宝兰高铁所经城市和地区的景区、酒店住宿、餐饮等多项优惠政策,从吃、住、行多方面为旅客打造“一条龙”的出行服务。

(摘编自雷婧《宝兰高铁开通满月日均发送旅客近2万人次》)

材料三

银西高铁、吴忠至中卫城际铁路目前进展顺利,2018年银川至中卫段高铁将通车运营,宁夏人盼望已久的高铁梦将提前实现。2020年银西高铁等将全线建成通车,届时,宁夏回族自治区将正式迈入高铁时代。宁夏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地域文化氛围浓郁、旅游和矿产资源丰富,但目前其境内大部分铁路为单线,运输能力和技术标准相对较低,无法满足宁夏经济社会和对外发展的客观需求,不利于宁夏发挥区位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作为“一带一路”经济合作的辐射区域,高铁的发展将为宁夏经济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也给宁夏发展提供巨大的机遇,扩大与外界的经济连接,将宁夏的经济社会发展纳入全国的大市场中,参与国内和国际竞争。

宁夏的高铁建成后,可以进一步打通西部能源向东、向东南运输的最便捷通道,同时带动铁路沿线地区物流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更会带动区域之间的人员、物资、特产等的交流和互动,等于将整个宁夏的路网进行了一次全面优化升级。而作为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高地,宁夏更可以顺势而为,抓住国家设立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重大机遇,全面加强国际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建设富裕、美丽的新宁夏。

(摘编自新华网《高铁助力幸福梦想照进现实》)

材料四

“云浮郁南的无核黄皮,今天刚摘的,尝尝。”粤桂黔名优特产品展销会上,广东果农宋少冰向在云浮展位前好奇驻足的人们推荐。个大饱满的黄皮,还带着新鲜采摘的香气,一下子就吸引了大量的围观者。

贵广高铁开通后,广州至贵阳最快仅需4小时。瞄准高铁机遇的远不止宋少冰一人。

粤桂黔三省区自2014年底实现高铁互通以来,务实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珠江一西江经济带建设,以贵广、南广高铁为纽带,以打造国家级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为目标,推进区域合作与发展。粤桂黔“4小时经济生活圈”逐步形成。

8日,第三届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联席会议在贵州都匀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13个城市共同签署《粵桂黔高铁经济带协同创新合作共识》,另有13个高新技术产业合作项目进行了现场签约。

(摘编自李妹妍《粤桂黔共绘“4小时经济生活圈”》)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宝兰高铁的开通既意味着“四纵四横”高铁网建设的完成,也意味着“八纵八横”高铁网建设的开始。
B.贯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首条高铁——宝兰高铁的开通,使得“高铁丝路游”成为今夏旅客出行热点。
C.银西高铁目前进展顺利,2020年银西高铁将全线建成通车,宁夏人盼望已久的高铁梦将提前实现。
D.由于贵广高铁的开通,粤桂黔名优特产品展销会上,宋少冰的无核黄皮的香味吸引了众多的围观者。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中国高铁发展的终极目标是高铁网实现“八纵八横”,城际交通更省时,铁路网运营里程达到20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4.5万公里左右。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报道了宝兰高铁,但报道角度不一样,材料一主要突出宝兰高铁的标志性作用,材料二则主要突出其开通后带来的变化。
C.建成宁夏高铁等于将整个宁夏的路网进行了一次全面优化升级,所以国家将宁夏作为“向西开放”的战略高地,使之可顺势而为,大有作为。
D.材料三除了报道宁夏将进入高铁时代,也提到了宁夏的文化、资源、交通现状等,这些是作为新闻主体呈现的,这也是与其它材料的不同之处。
E.第三届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联席会议上13个城市共同签署《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协同创新合作共识》,努力打造粤桂黔“4小时经济生活圈”。
【小题3】高铁开通运行会带来哪些好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写一本书
郝景芳
她从一站坐到另一站,从一个终点站坐到另一个终点站。她坐在座位上,春夜的凉风让额头清凉到麻木。路上空寂的灯光像没有内容的故事。车穿过飞驰的夜,穿过暗夜中沉睡的工地大门,穿过繁华富丽和苍茫困顿。夜晚的苍茫从四面八方包裹而来。说不出哪里难过。学校里静默的雪。读书。写作。身体的藤蔓。有这么多不归的车,都在匆匆奔向什么。
她仍然记得姐姐的那些句子。姐姐的书有信马由缰的快意。姐姐说小说要有力有些人比喻奇妙,但读久了却觉得不够有力。姐姐不喜欢伤春悲秋。
阿阑靠着窗户,心里有种说不出的茫然。马路延伸着像是无尽头的长廊,一辆辆小车闪过,车窗映出阿阑的影子。她像是看到自己穿过这一切丰沛变幻的不属于她的风景。
姐姐说她穿上她的衣服就像她,可是她看不出来。她怎么可能像她?姐姐的身体那么美。而自己这么瘦而平,这么羞涩。回忆如水从四面冲击,现实交杂在回忆中间,切割阿阑的心。
她意识到自己在姐姐说出不再写作的那一瞬间,她心里升起的复杂情绪。她有那么一瞬觉得愤怒和解脱:你也就是沽名钓誉,最终还不是这么轻易放弃,我还是比你走得远。但是下一瞬间她又意识到自己的悲伤:我写书,我送书给你看,我走了那么远,就是想和你站在一起啊。
阿阑突然跳下车,不知道自己是在哪里。她看到一座正在拆的房子。一座小小的古建筑,在一大片在建的广场之中,在大刀阔斧建设的中央,像洋流湍急环绕的一座孤岛。水流中的孤岛。它的房檐、它的灰墙、它的窗棂。从容、古旧、孤立无朋。
她向它走去,不知为什么,莫名被吸引。危险而又静谧。
她走着,忽然在墙上看到了姐姐。一个清晰的身影。她向那影子跑去,离近了才发现,那是自己映在旁边工地里靠墙放置的大玻璃板里的倒影。路灯将人映得澄亮。黑色的裙子,黑色的鞋,金属的项链,镜子里的脸。
她再仔细看,发现镜子里是姐姐。她看到姐姐的眼睛和笑容。
是你吗?姐姐。
阿阑伸手碰触清楚映照着倒影的大玻璃,玻璃很凉。
是的,是你。我知道是你。她好像松了口气似的笑了。
我知道,你没有离开,你一直都在的。
她看到镜子里的人向她笑了一下。她心里有一种酸涩的释然。她站在大玻璃前面,落满石灰的废墟台阶上,抬起手,轻轻触摸镜子里的人的脸庞。镜子里的人眼神怜爱而忧伤。她的指尖没有触感。背后夜行的汽车呼啸而过,刮起她的头发和衣角。
你一直都在对不对?姐姐。我知道你一直在。
这才是真正的你。你没有走。阿阑的手继续抚摸镜子。
姐姐,你知道吗?我很想你。
突然一瞬间,镜子里的风景变了。玻璃尽头出现高二那年的铁道边,杂草茂盛,头顶是明亮的阳光。姐姐在前面轻捷地跑,头发一甩一甩,阳光照在头发梢上,金棕色发亮,穿着黑色短裙。姐姐就那么跑着,像一头小鹿,背影轻捷,脚步悦动,却并不真的跑远,像是在等她。
阿阑感到天启。她抬起右脚,轻轻跨越镜子的边界,走进去。镜子的波纹悠荡了几下,很快回到平静如湖。她感觉进入了真正的自己,在镜子里奔跑起来,脚下的杂草触感柔软。黑色的短裙在阳光下发亮。她觉得身体充分解放了,心也变得轻盈。她的眼睛被照亮了。她很快乐,从来没有这样快乐。她的脸上充满笑容。她飞了起来。她笑了。她回头看。她知道自己很美。
第二天早上,有人在拆迁的土地庙前,发现了一个昏迷不醒的女孩。
在她昏倒的地方,身边的玻璃上出现一个漂亮女孩在奔跑。画面印在玻璃上,面容很像前几年出名的一个写作的女孩。人们来往经过,都没有发现奇异,都以为那就是一面原本就印了画的玻璃。
(节选自同名小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阿阑的意识流动为线索,将不同的时空进行交织,串联起阿阑姐姐的故事:曾经是坚定的文学青年,如今却打算放弃文学梦。
B.小说中多处用到象征手法,如正在拆迁的古建筑正是阿阑心中的孤岛,也是现实中的孤岛----文学:它从容、古旧孤立无朋。
C.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通过车辆穿梭于城市,营造出光怪陆离的氛围,既烘托了阿阑内心的迷茫,也暗示了人生中存在的神秘性。
D.小说以两个文学女青年的故事,表现了人们的迷茫:在物欲横流的当下,对于似乎不入流而孤高的文学,我们是放弃,还是坚守?
【小题2】小说中的“姐姐”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小说内容概括分析。
【小题3】小说的结尾阿阑灵魂出窍,固着于一块玻璃,如此荒诞却是作者的匠心独运。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保护文化遗产与发展经济

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遗产两者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面临的问题。然而,如何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必须引起重视。

对于文化遗产的价值要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因为,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态度是建立在对其价值的认识和判断基础上的,而这种认识和判断又与其所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人们的价值取向分不开。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遗产之间的矛盾在发展中国家似乎表现得更为突出与明显。在中国,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化也在高速推进。我们遇到了其他国家或许是上百年间才可能遇到的各类问题。我们在看到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得到极大提高的同时,也看到了当今社会弥漫着的浮躁和过于功利之风。对于价值高低的判断,很多人使用了评价商品的方式来进行,比如价格、人气的高低。所以,我们才看到有人要把文化遗产产业化、把孔子产业化等种种新奇的提法。然而,如果采用这种方式对文化遗产价值进行判断,显然是错误的,甚至是可怕的。

文化遗产不仅记录着我们的过去,而且存在于今天人的生活中,它为人类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有益的参考。文化遗产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应是动态的、发展的,有着不同时代的印痕。所以,保护文化遗产应该更重视遗产与人之间的血脉关系,关注他们之间的真实状态。文化遗产不仅要注重对其整体环境和原有历史风貌的保护,更要注意保护贯穿于其中的历史文脉和珍贵的人文元素。这种价值的重要性怎能仅用商业价值来衡量?这或许正是当今文化遗产保护的难点所在。

合理把握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之间的关系,不管是保护还是利用,都要有一个合适的度。在一个浮躁的社会风气下,人们往往容易走极端,考虑眼前多,对于长远想得少。今天,很多人在谈文化遗产的保护或是利用时,往往采用了极端的方式,有时候甚至超越了其自身的讨论范围。实际上,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遗产两者之间的矛盾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并非不可逾越。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也会发生变化。如果对于文化遗产仅是教条、机械地进行保护,并且希望其只处于某个历史时期的断面,与其相关的一切都一成不变,那么这种保护是不现实的。因为它忽视了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忽略了社会是发展的这样一个事实,特别是忽视了现实生活中人的现状与需求。这样保护往往不会被社会所接受,也对经济的发展不利。

文化遗产是要被利用的,也具有现实的价值和意义。是不是能够将所有的文化遗产都要商品化,都要产业化,都要能够产生出经济价值,这是需要商榷的。这些年,由于某些文化遗产的特质,像丽江、周庄、少林寺等文化遗产给当地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也给许多人带来了一个对文化遗产的误区,似乎文化遗产只有通过产业化,才能发挥它最大的效益或者说是体现它的最大价值。文化遗产虽然可能会带来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文化遗产本身并不是产业,也并非商品。类似“将世界遗产产业化”的提法是绝对错误的! 产业化的目的就是追求经济利益和效益的最大化。文化遗产的产业化会使开发者只注重遗产之中的经济价值,对于文化遗产背后的那些产生不了商业价值的文化价值缺乏应有的重视,导致开发过后的文化遗产形式与内涵分离,使文化遗产中蕴藏诸如信仰、风俗、艺术等文化内涵最终弱化乃至消失。

所以,无论是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还是在文化遗产的利用上,都不要走极端化。保护文化遗产,就是要保证传承给我们这个时代的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尽量少受人为的干扰。

(节选自《光明日报》)

【小题1】关于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遗产之间关系的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对于文化遗产仅是教条、机械地进行保护,希望其不会变化,这样保护往往不会被社会所接受,也对经济的发展不利。
B.文化遗产要商品化、产业化,才能产生经济价值,但是文化遗产本身并不是产业,也并不是商品。
C.文化遗产是要被利用的,也具有现实的价值和意义。如丽江、周庄、少林寺等文化遗产就给当地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D.正确认知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用价格和人气等评价商品的方式来判断文化遗产的价值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遗产两者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很多人在谈文化遗产的保护或是利用时,往往采取了极端的方式。
B.文化遗产关系到人的生活,它是动态的、发展的,有着不同时代的印痕,代表着先进的民族文化。
C.对文化遗产要保护其整体环境、历史风貌、历史文脉和人文元素等,用商业价值来衡量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性正是当今文化遗产保护的难点所在。
D.文化遗产的产业化会导致开发过后的文化遗产形式与内涵不能统一,使文化遗产中蕴藏的一些文化内涵最终弱化或消失。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重视文化遗产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社会是发展的事实以及现实生活中人的现状与需求等因素,保护文化遗产的愿望就能够实现。
B.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遗产之间的矛盾在发展中国家似乎表现得更为突出与明显,关于如何处理两者之间关系的问题已经引起了我国的高度重视。
C.所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人们的价值取向决定着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和判断,进而决定着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态度。
D.保护文化遗产,就是要保证传承给我们这个时代的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之处于自然状态,避免人为的因素掺杂其中。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人重关系。毋庸讳言,“差序格局”依然是解释关系运作最有力的概念。首先还是重温那个著名的波纹比喻吧: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费孝通语)

这段表述强调了差序格局的关键运作机制:“推”。费老说“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并说“由己到天下是一圈圈推出去的”。有趣的是,费老提出“差序格局”时是指出它具有伸缩性的,也就是可以推出去,也可以收回来,但他并没有在“收”上着墨太多。

费老在《乡土中国》中也提到了自己人:“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自己人关系有两种生成方式,一是亲缘性,二是交往性。从关系类型来看,也大致可以分为亲缘性自己人和交往性自己人。自己人的两种生成形式是可以区分清楚的,但两种自己人关系却并非截然区分的,比如亲缘性自己人也可以通过交往变为交往性自己人,交往性自己人也可以进入亲属关系变成亲缘性自己人。

自己人是差序格局中的突变,在中国人的社会关系中具有关键性的意义。一个人可以在缺失交往性自己人的情况下通过亲缘性自己人获得人之为人的本体意义,反之则不然,即使可以获得更全面的功能满足,却无法弥补本体性价值的空虚。比如“死门子”是指那些埋头过日子却极少与村落中其他人发生社会交往的家庭,他们虽然因此会缺少许多社会支持——交往性自己人,但仍能通过家族——亲缘性自己人获得必要的功能性支持,更重要的是,他们是生前有人供养死后有人祭祀的完整的“人”,他们作为人的本体性意义照样可以获得。相比之下,没有家庭的“光棍”尽管可以通过参与社会交往获得交往性自己人支持,却因为缺乏亲缘性自己人——尤其是家庭,而被乡土社会认定为不完整的人。

再来看交往性自己人。这类自己人关系是通过社会交往建立的。对中国人来说,社会交往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交往对象既有固定的也有不固定的,针对不同的对象和情境,交往规则和交往方式也会有所改变。交往性自己人的确立主要是“突变”的结果,也就是说,无论双方关系发展到什么程度,确立自己人关系其实是“突然”完成的。2012年7月份,笔者在江汉平原官桥村做田野调查时曾与一位60多岁的老人讨论他的朋友关系。这位老人十几年如一日坚持给另外一个村的老人免费耕田,两人关系之好远近闻名,有村民说老人很傻,因为他很少得到对方的回报。老人跟笔者说那是他最要好的朋友,是可以拿命换的,耕田算不了什么,他从不计较对方的回报。笔者后来去访谈老人的那位朋友,那位老人对此也是心安理得,并说这样的朋友才真正靠得住。

在众多交往性关系中,通过检验成为自己人的毕竟只是少数。现实中会出现交往双方的定位偏差,即“我拿你当自己人,你却拿我当外人”的情况,这说明“自己人”是可以作为交往期待而脱离实质内涵存在的,换句话说,将普通交往关系“自己人化”可以成为一项重要的交往策略。只要宣称将某人作为自己人了,就可以将某些交往期待加之其身,成为对对方的道德压力,促使其改变交往规则,用真正自己人的方式回报。

(摘编自王德福《乡土中国再认识》)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差序格局里,水的波纹与中心的远近,是根据亲缘关系确定的。
B.“推”,既是差序格局的运作机制,又反映了差序格局的伸缩性。
C.“自己人”可以截然分为两类:亲缘性自己人以及交往性自己人。
D.我把你置于关系格局的核心,你却可能把我置于关系格局的边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从“亲缘性自己人”和“交往性自己人”两个角度,对差序格局的组合形态和运作逻辑作了考察。
B.文章开篇引用费孝通对“差序格局”所做的比喻,是为了说明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状态的运作机制。
C.文章将“死门子”和没有家庭的“光棍”对比,指出两类“自己人”在社会关系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D.援用官桥村一个老人为另一个老人免费犁田的交往事例,旨在论证交往性自己人是突变的结果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差序格局不同,在团体中,团体里的人相对同一,他们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
B.亲缘性自己人可以使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但也因此使人缺失了部分社会支持。
C.处于关系格局其他位置的人,一旦变成了自己人,他将突然跨越到核心的位置。
D.在传统的乡土社会中,由于大家相处时间久,知根知底,自己人化策略很难施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