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什么是区块链?其实它是一种特殊的“账本”,这个账本是以分布式的方式存储在整个网络上,通过密码学的原理,保证它不会被篡改,也不会被伪造。区块链的工作原理是:甲需要向乙发起一笔交易,于是甲先发起请求,创建一个新的区块,然后这个区块就会被广播给网络里的所有用户,当所有用户验证同意之后,这个新创建的区块就会被添加到主链上,而在这条链上所有的交易记录都是永久和透明可查的。区块链的技术应用广泛,但是非常复杂,我们只需要知道区块链的三个核心特点:去中心化、公开透明、全程追溯。
搜狐网《当区块链遇上汽车,会发生什么?》
材料二:
区块链技术,被认为是继蒸汽机、电力、互联网之后,下一代颠覆性的核心技术。区块链的诞生替代了“第三方机构”,避免了因记录不详、信息丢失而发生的不公正现象。区块链其核心意义和价值在于,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能够从技术层面建立信任关系。正是基于此,人类将因此开启从信息传递到价值传递的过程。当价值互联网逐步形成后,区块链的优势——快速、高效、低成本、透明、相对公正等,都将被应用到各个领域,优势也将被放大。届时人们能够在网上即时传递价值,这些价值可以表现为资产、资金、资源等。仅这点,就已经令无数科技企业为之兴奋。
百家号“媒介360”
材料三:
记者调研发现,围绕区块链技术,业内存在浓重的炒作风气,长此以往,并不利于该项技术应用的务实推广。 2017年11月13日,港股上市公司坪山茶叶发布公告,将公司原名“坪山茶叶集团有限公司”更改为“区块链集团有限公司”,至今该公司主业仍未明显涉足区块链业务,但股价却有一定幅度上涨。比特币热炒之下,越来越多企业开始“蹭热点”。目前这种疯狂不仅仅局限在将公司名字简单地加上“区块链”字眼上,只要能与比特币有一点关系,该公司就很可能融到大笔资金并迅速提高价值,这样的不良风气有扩散的迹象。
新华社 《区块链:误解有多少,泡沫就有多大》
【小题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区块链以分布式的方式存储于整个网络上,它不会被篡改和伪造,其交易记录公开透明。
B.甲向乙发起交易的请求会创建为区块并广播到网络里的所有用户,过程中所有用户参与。
C.区块链技术将开启从信息传递到价值传递的过程,从而让人类首次能够建立起信任关系。
D.“区块链集团有限公司”,主业未明显涉足区块链业务,反映了区块链领域的炒作风气。
【小题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区块链技术非常复杂,但是我们只需要知道它的三个核心特点,就能够广泛应用该技术。
B.区块链技术将消除“第三方机构”可能带来的不公正现象,彻底改变人类社会价值传递方式。
C.区块链将可能凭其优势在未来被应用到各个领域,众多科技企业已敏锐地感知到其中的商机。
D.围绕区块链技术产生的炒作,是为了提升股价或者融资,这种风气有利于企业激发创新活力。
【小题3】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有关信息,简要概括区块链这个“账本”的特殊性体现在哪些地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07 11:01: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古诗词的魅力
古诗词篇幅短小而魅力无穷,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然而,篇幅不长,字数不多的古诗词,却曾备受读者钟爱,被读者视之如同珍宝。
林语堂说过,有一个漫长的年代“中国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意谓那时候笃信基督教或天主教的西方人依靠宗教信仰帮助自己去恶从善,而中国人则依靠诗歌教化帮助自己去恶从善。
西方人主张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进入神圣的状态,而中国人竭力追求的却是诗意的生活。在中国人的人生理想中,诗意的人生比庸俗的、铜臭的人生,甚至比遁入空门的人生更加高尚。
西方人从小背诵圣经,中国人则从小背诵唐诗。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诗教确实曾经类似宗教,或者说具有宗教般的力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诗歌的教化作用通常不必借助强制的力量来实现,人们大教情不自禁地被诗歌的魅力吸引,自觉去运用记诵的诗句来指导自己方方面面的生活。
古诗词的魅力主要源自其精辟的内容,它实际上成了历朝历代许许多多具有高超智慧的人体察到的人生哲理。老一辈人读古诗词,首先会被作品开诚相见的态度吸引,他们读着“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古诗十九首》),“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以及“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阳头曲》)等等,对这些内心的剖白,总是反复咀嚼,长久难忘,他们被作者的真情实感打动,如同听到知心朋友说话,即使对方彻底长谈依然听得津津有味。
大量优秀的古诗词作品不但跟人们推心置腹地说话,而且拥有高超的艺术技巧,善于凭借生动的形象去表情达意,让人爱不忍释,终致潜移默化。
有的是通过典型细节达到形象生动的。如“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作者仅仅借助一只飞入人家的燕子,去反映世事盛衰的变化,深沉的感慨便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蕴含着沧海桑田的感慨。
有的是通过贴切比喻达到形象生动的,如《采桑子·江楼月》的作者渴望与妻相伴,所以埋怨“人不似月”随己闯荡;作者不愿与妻分别,所以恼恨“人竟似月”不能长圆。爱得深,于是“似”也恨,“不似”也恨,比喻出人意料,又都合乎情理。
有的是通过巧妙拟人达到形象生动的。如“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读者从《咏梅》中看到的虽饱受摧残,仍孤芳自赏、变粉犹香的梅花,正是陆游自身的写照。
捕捉典型细节,运用比喻、拟人,都需要善于联想,需要很强的想象力,而古诗词中不少艺术形象更是发挥不同寻常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的。
【小题1】对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钟书先生曾说:“古诗词篇幅矮小而魅力无穷,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
B.大量优秀的古诗词作品让人潜移默化,是由于它不但跟人推心置腹地说话,而且拥有高超的艺术技巧,善于凭借生动的形象去表情达意。
C.在西方人依靠宗教信仰帮助自己去恶从善的时候,中国人则依靠诗歌教化帮助自己去恶从善。
D.中国人与西方人在人生理想的追求方面是不同的,西方人主张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进入神圣状态,而中国人则主张诗意生活。
【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一个漫长的年代中国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任务”这个说法,有中国人依靠诗歌教化帮助自己去恶从善的意思在里面。
B.西方宗教和中国诗歌教化的共同目的都是帮助自己去恶从善,在中国人的人生理想中,诗意的人生比遁入空门的人生更加高尚。
C.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诗教确实曾经类似宗教,具有宗教般的力量,所以,中国人从小背诵唐诗,西方人则从小背诵圣经。
D.在中国,人们大都情不自禁地被诗歌魅力吸引,自觉去运用记诵的诗句来指导自己的生活,诗歌的教化作用通常是靠这样来实现的。
【小题3】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一辈人读古诗词,被作品开诚布公的态度吸引,他们总是反复咀嚼,长久难忘;其次是被真情实感打动,如同听到知心朋友说话。
B.古诗词篇幅不长、字数不多,却魅力无穷,曾备受读者钟爱,被读者视之如同珍宝;它的魅力主要源自其精辟的内容。
C.《乌衣巷》是通过典型细节达到形象生动的,作者仅仅借助一只飞入人家的燕子,去反映世事盛衰的变化,深沉的感慨便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
D.优秀的古诗词作品源于凭借生动的形象去表情达意,作者主要是通过典型细节、贴切比喻、巧妙拟人、善于联想来实现。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一块庄稼地的怀念
刘静峰
①一块地,永远不会闲着。你种它,它就长庄稼。你不种它,它除了庄稼什么都长。
②冬天很静。地也很静。有风,有雪。有觅食的麻雀惊慌失措。麦子很有耐心地等待春暖。除此之外,一切都在隐藏着,蛰伏在土地的内部。
③春雨潇潇,滋润着田野。麦子拔节,分蘖,开始变得稠密。阳光下的麦田如碧绿的地毯。微风吹送,丝绒般的奢华。眼见得麦子抽穗,由绿而黄,然后金黄遍野,麦浪滚滚。田野里都是沸腾的声响和味道。麦子伫立成军阵,如威武雄壮的秦俑,马踏黄土,浩荡而来。但天空是清爽的,没有杂质的纯净。空气里洋溢着柔软的暖,浮动在周围,感染着人的脸,眼睛,呼吸,及裸露的肌肤。
④我在这片田野行走,遇到的是庄稼的事。庄稼的事情让人有成就感。比如看到麦子灌到麻袋里,玉米装进篓子里。甚至瓜秧上开了一朵花,结了一个瓜扭,人的心都抹了蜜似的甜。那是大地的成果,大地的孩子,也是庄稼人的孩子。我虽然没有种庄稼,我只是从庄稼地里走过,但我能呼吸到来自庄稼身上的热烈蒸腾的气息,这种炙烤的热力让我迷醉。蚂蚱,小蝗虫,蝈蝈,会从脚旁猛然跳开或飞出去,翅翼拍打噼啪有声。我无意捕捉它们。我的脚步并不比它们的翅膀振动的频率快。这些小生灵,在这块属于自己的领地里是自由的,它们是这里的主人。
⑤这样的美感,持续了几年。我从中获得了很多快乐。四季变换的色彩,收获的场景,生长的美丽,都在我的内心珍藏。我触摸着庄稼,融入它们的生长,繁衍。也悸动于生命的腾跃,奔跑和飞翔。这里每时每刻都是童年的境界,无邪,无知,天真,纯洁。
⑥可是人怎么能容许一块地长在城市里呢?
⑦这块地被很多眼睛盯着。它是这个城市内部唯一一块还长庄稼的土地。庄稼没有竞争力。庄稼地被许多可以用金钱衡量的眼光瓜分成一个个的楼盘,就像一个弱女子遇到残忍的强盗,马上溃不成军,支离破碎。这块庄稼地成了最后的黄金,都想分一杯羹。你争我夺,胜者为王。终于,今年的春天,麦苗没有来得及返青。这块地插上五彩的旗帜,迎来一批钢铁战士的光临。然后,麦子惨遭蹂躏,土地的肌肤被划开,深入腹地。土地不再柔软,不再温和,它有了钢铁的骨骼,冷硬的身躯。许多可能存活的生命被挤压到无人知晓的去处。
⑧于是,今年的田野不是田野,今年的田野没有庄稼。这里只有尚未建成的楼房,轰鸣的吊车,来往的运输车,飞扬的尘土。还有翻起的土丘,土丘上覆盖的野草。熟土被生土覆盖,乱石趁机浮上表面。许多不知名字的野草,在土丘上长得蓬蓬勃勃。整块土地失去了原来庄稼具有的纯净无瑕的植物气息,到处弥漫着失序和放荡的味道。
⑨这块地失去了可爱的庄稼。局部的野草欢腾,局部的高楼矗立,成为此处最为醒目的景观。你从这里觉察不到律动的生命呼吸。即使野草疯狂,也只有荒芜。面对这些,我不能拒绝,也无法逃离,唯一的办法就是忍受。你要忍受没有庄稼的寂寞,你要忍受千篇一律的人造形态,你还要忍受那些并不美丽的畸形繁华。繁华与土地没有关系,土地不尚繁华。所有的土地都只有朴素。目睹完美的土地上伤痕累累,我没有哭泣。我此时可以做到的只有沉默无语。
⑩我每天还是要走过这块地。我经过这块地的时候,想到的都是庄稼。想到庄稼,我才感觉到土地的生意。我的心里,都是对这块庄稼地的怀念,怀念一块长满各种各样庄稼的土地消失。尽管我的怀念无人知晓,或者不一定有什么价值。(有删节)(《散文》2007年第11期)
【小题1】14.简要分析第②段画线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并说说“一切”所包含的内容。(4分)
【小题2】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下面句子的深刻含义。(6分)
(1)我的脚步并不比它们的翅膀振动的频率快。
答:
(2)这块庄稼地成了最后的黄金,都想分一杯羹。
答:
【小题3】从最后两段内容看,作者对土地被城市开发具有怎样的态度?(6分)
【小题4】你如何评价刘亮锃在本文中抒写的关于城市建设时大量侵占土地的态度?(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穿过正午的斜阳
北京,十月的阳光。
这是我到北京后的第三十二天,我已经没有了年月的概念,只将自己到这个城市的日子计算得清清楚楚。
现在是正午,刚才经过一家食店,我瞟了一眼挂在大堂内的大钟,十二点了。一阵风吹过来,冷飕飕地,沁心的凉,我把衣领翻过来,盖住半张脸,再手揣进裤兜里,有点蜷缩的味道。
我不知道自己现在所处的具体位置,甚至东南西北都找不到,天蒙蒙亮我就开始晃荡,现在已是正午时刻,我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只知道自己在大街上,找不到方向。浑浑噩噩地浪费了一个月的时间,面试了那么多家单位,就没成一个。
我决定给自己放一天假。
我走在立交桥下,阳光斜斜地透过路边的大树,在马路上留下斑驳的影子。我尽可能地让阳光多晒点在我身上,我需要阳光,我喜欢暖和的感觉。
我开始走上坡,在我前面三步远,有一架三轮车,车上载满了废品,高高的废品盖过了三轮车的主人。三轮车移动得很慢,我加快脚步,走上去,车主是个老人,猫着腰,穿得破破烂烂的,像个捡垃圾的。
我将手从裤兜里伸出来,搭在老人的车上,帮他加把力,结果被老人拒绝了。老人说你别误会,这次上坡你帮了我,下次我还是得自己往上拉啊!路还得自己走。
我觉得老人说话有点意思,自己也跟着走碎步,和老人平行着往上走,边走边聊。
你这么大岁数了,为啥不在家待着呀?
退休的时候在家待了些日子,后来实在闲不住,就出来了。
你孩子不拦着你?
孩子在国外,每个月打个电话,好几年没回来了,我只要带上手机就成。
他用眼神示意我看挂在他胸前的手机。
他在国外读书?你不会还给他挣学费吧!
他在国外教书,教中文,每个月給我寄些钱回来,那钱我都给他存着,一分没动。
哦,那挺好的呵。
是挺好的,我自己收点破烂,再捡点垃圾,一个月也能挣个千儿八百的,还花不完呢!
老人说这话的时候,阳光正斜斜地洒在他脸上,耀眼的感觉。
小伙子,你呢,不上班?
我,我今天休息,我诺诺地说。因为我撒谎了,我根本就还没找到工作。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走完了上坡,上了平路。
不行,我得歇会儿,老人将三轮车停在路边上,一屁股就坐在路边的花坛上。我也跟着他在旁边一屁股坐在路边的花坛上。
休息好啊,休息可以晒晒太阳,散散步,挺好的。
是,是挺好的。
小伙子,反正你闲着也没事,我给你讲个故事吧,愿意听吗?
愿意听,我愿意听,我马上回答道。
我年轻的时候在国企上班,和所有人一样过日子:结婚,生孩子,然后送孩子上大学,再送他出国,再后来,孩子留在了国外。慢慢地,人就老了,退休了,再后来,老伴儿也不要我,一个人就走了。
儿子非要接我去国外,我没去,人老了,和年轻人习惯不一样。
你是不是特奇怪,为啥我这么好的条件还来收破烂,捡垃圾?
老人看我一眼,笑笑,没等我回答,继续说。
我拒绝儿子去国外的时候,儿子就赌气说不再管我了,当时我一想,供你读书上大学留学我都有能力,难道还养活不了自己了!
儿子给我买了个手机,说是找我方便,然后每个月给我打个电话,我告诉他国际长途贵,他说不贵,电话费不算什么。儿子每个月也给我寄钱,只是寄的钱我一分都没花给他存着,将来他娶媳妇用得上的。
走吧,歇息够了,继续前进。老人说。
我跟着老人继续走,穿过有阳光的马路,穿过有树阴的小道,还过了几座桥,到了一个胡同,胡同很小,房子很旧,伴着股奇怪的味道。
我很熟悉这个味道,因为我到北京的第一天,就找了这样一个地方的最廉价的旅馆住下,而且一住就是32天。尽管如此,住宿费依旧是我最奢侈的开支。
我尾随老人进了胡同。
老人突然将三轮车停下来。不远处,传来一阵谩骂,老不死的死老头儿!你又去哪弄这么多垃圾回来!你还不快弄出去倒掉! ……
骂声不止,骂人的,是一位老太太,骂的人,是拉三轮车的老人,老人怯怯地,像个做错事的孩于。
我问老太太,老人不是在收破烂,捡垃圾赚钱吗?
老太太愤愤地说,他是不是还告诉你他老伴儿死了,儿子在国外工作,接他去他没去?没等我回话,老太太继续说,我就是他老伴儿,三年前,儿子大学毕业了,没找到工作,就离家出走了,现在都没个音信,老头儿受了打击,就这样了……
我不知道自己是用什么方式离开那小胡同的。
我努力回忆老人的模样,但是怎么也回忆不起,只是耳边一直萦绕着上坡时候他说的话:这次上坡你帮了我,下次我还是得自己往上拉呵!路还是得自己走。
我又回到马路上,阳光晒在马路上,更钭了,我却突然觉得暖暖的。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没有年月概念”“找不到方向”,既反映了“我”入京以来工作无着、生活无助的心理,也体现了“我”对未来的迷茫。
B.“猫着腰,穿得破破烂烂的,像个捡垃圾的”看似不经意的动作和外貌描写,实为匠心之笔,避免结尾老人身份揭示的突兀.
C.在“我”与老人偶遇的过程中,“撒谎”是一个重要的情节,“我”是为了掩饰处境的窘迫,老人这样做则体现其对生活的期望。
D.“我”虽被“欺骗”,却“突然觉得暖暖的”,是因为老人的话虽非全部真实,但是仍然让我温暖,并且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
【小题2】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3】“穿过正午的斜阳”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结尾为什么要揭示老人的真实生活状态?请结合作品从情节、主题、艺术效果方面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今年我国新书品种的增速有所下降。但即使这样,我国年均出版图书依然超过 50 万种,其中新书超过 25 万种。就品种而言,我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出版大国。但与其 他文化领域一样,出版领域也存在“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出版业因此努着劲儿要加快改革、优化结构,尽快推出能够“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佳作。

在这一大背景下,有种观点认为,中国图书品种已经够多了,当务之急是把总量降下来,把质量抓上去。但在实际操作中,如果机械和僵化地理解这一观点,最终很可能图书品种降下来了,精品力作还是没见到。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认识我国图书品种的快速增长,理解其内在的原因和意义。

对图书总量的认识只有放在大的历史背景中去看,才能充分理解总量巨大的深刻意义。我国图书品种在 2013 年突破 37 万种,5 年内就达到了 50 多万种。这是这一时期我国出版业深化改革、激发活力的成果。拉长历史的视野,这 5 年图书品种的快速增加使我 国在历经 500 多年后重回世界第一出版大国的位置。

一个国家图书品种与印数往往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通常而言,图书品种越多意味着文化科技发展越快,意味着人民文化需求越旺盛。据学者郑也夫研究,我国曾在1000 多年中持续保持图书品种世界第一的位置。但自 15 世纪中叶以来,我国图书品种增 长缓慢。1600 年,欧洲各国拥有的图书 125 万种,中国拥有图书 1.4 万种,前者是后者的 89 倍。1900 年,包括欧洲国家在内的西方的图书种类达 1125 万种,中国 12.6 万种,同样是 89 倍。在这一过程中,西方图书反映的是工业革命以来科技、政治、文化等领域 的新知,而我国图书还局限于传统的经史子集。中国用了 500 多年时间才重回世界图书种 类最多的位置,这一成就是近代以来几代中国知识分子和出版人不懈奋斗的结晶和改革开放伟大时代所创造的奇迹。

每年 50 多万种图书看似不少,但就人均而言,我国图书无论是品种还是印数都不算多,一年 90 多亿册图书平均到 14 亿人头上,每人还不到 7 册,如果再去掉教材教辅等出版物,人均图书占有量就更少了。为了加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理应大力鼓励创作、鼓励出版,加速知识文化在全社会的涌流与普及。为此,出版业还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也要更快地发展自己。

当然,50 多万种图书不可能本本都是精品,难免存在部分图书质量、品位低劣,但 是不能因为这些问题就否定 50 万种图书的巨大意义。总量多,是了不起的成就。我国出版业完全有能力在加速发展中实现结构优化。对此我们要有充分信心。出版业既要“有高 原”,也要“有高峰”。“高峰”和“高原”都不是凭空而来的,高峰坐落于高原之上,高原之下是宽广厚重的根基。而高原和高峰都需要时间的沉淀,每年 50 多万种图书正是诞 生高峰之作的根基。

 (摘编自《人民日报》张贺《图书出版,要数量也要质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拉长历史的视野,近 5 年我国图书品种的突飞猛进是我国在历经 500 多年后重回世界第一出版大国的位置的根本原因。
B.一个国家图书品种往往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图书品种越多意味着文化科技发展越快、人民文化需求就越旺盛。
C.中国用了 500 多年时间才重回世界图书种类最多的位置,这一成就是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和出版人不懈奋斗的结晶。
D.50 多万种图书肯定有质量参差等问题,但总量多是了不起的成就,我国出版业完全有能力在加速发展中实现结构优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论证中,先提出中国出版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再着重阐述我国图书“高数量”的内在原因和意义,重点突出。
B.文章主要采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等方法,目的是指出我国图书出版与国外相比的巨大差距,明确我国图书出版发展方向。
C.文章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既肯定了“总量多,是了不起的成就”,又明确了“有数量也要有质量”的观点,论述严密。
D.文章从“有高原”、“无高峰”的中国出版业现状开头,以展望“有高原”“有高峰”出版业未来作结,结构整齐,思路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版领域存在“有数量”“缺质量”等问题,出版业因而要着力加快改革、优化结构力争尽量尽快推出“高质量”的佳作。
B.在中国图书品种已经够多这一背景下,当务之急是把总量降下来,把质量抓上去,从而解决中国图书出版“缺高峰”的现状。
C.就人均而言,我国图书品种和印数都不算多。为了加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理应大力鼓励创作、鼓励出版。
D.出版业不能离开“高数量”而空谈“高质量”,二者均需要时间的积累沉淀,每年50 多万种图书正是诞生高峰之作的基础。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语言是有声的思维,文字是有形的思维。二者都是思维的外化。像语言一样,文字也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古文字是对思维进行考古的工具。
古人类主要运用形象进行思维。这种特点反映在古诗歌中,人们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种道理;反映在原始神话中,人们通过具体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抽象的道理是没用的。形象思维曾是人类最得心应手的思维方式。抽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从文字的创造特点看,绘画文字是最早的文字。这种文字的主要特点是象形。不仅中国的古文字用形象来表示,古巴比伦人、古玛雅人、古埃及人等无一不是从象形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
创造文字的时代,人们抽象思维的能力还比较薄弱。人们进行抽象思维,还很难脱离具体形象来进行,往往要依赖于对形象的类比、比较、联想来进行。表现在文字的创造上,形与义密切结合在一起,人们是从形象来了解符号的意义的。文字的产生一方面是以人类抽象思维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为基础的。但另一方面,象形文字又标志着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这种低下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可能创造太抽象的符号。
抽象思维能力的低下还主要表现在古文字上的词类上,表现为形容词的极端贫乏。从甲骨文看,形容词数量相当少,只有白、厚、明、光、赤、美、丽等为数不多的形容词。事物的性质包含在事物之中,与事物不可分离,只能通过人的思维才能把事物的性质从事物本身分开。在近代一些少数民族那里,要说热,只能说“像火一样”。
早期文字中的“鱼”字是各种各样的鱼类象形,后来逐渐概括出一种共同的鱼的特征的象形文字,作为各种各样鱼的代表。早期文字中,几乎每个文字都经历了一定的概括过程。没有概括过程,就不可能产生一般意义上的文字。这种概括能力使人们能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性质,撇开了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别性、个性和偶然性,产生了最初的种、类概念。
在概括能力发展的同时,形象思维本身也在不断发展着。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又推动着形象思维的发展。古人类从事物中抽象出事物的性质,从而创造了形容词后,又创造着代表新的形象的词。例如,从羊的肥大的形象创造了“美”字,进一步又创造了“美服”“美女”等新的名词。形容词产生后,也使原有的一些代表具体形象的词成为更形象生动的新词。例如月字、镜字,在抽象出了“明”字后变成了“明镜”“明月”,使形象更逼真。古人类从众多的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代表一般意义的词后,又以此为指导去认识新的个别事物,创造新的字。
从古文字的演变进化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中辩证地发展,使人类的思维能力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而使人类能够更深更广地认识世界。
(摘编自朱长超《从古文字看原始思维及其发展》,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与“文字”都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我们可以借助它们来考察原始思维。
B.人们在古诗歌中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种道理,在原始神话中用具体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这种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便是象形。
C.概括让人们认识到了事物的共性,没有概括就不可能产生一般意义上的文字,因而几乎每个文字都经历了一定的概括过程。
D.人们在对各种各样的鱼类形象的观察中,撇开了其中的差别性、个性和偶然性,概括出了鱼的共同特征,产生了最初的鱼的概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证明形象思维是抽象思维的基础,接着证明抽象思维的发展推动形象思维的发展,最后指出了二者间的辩证关系。
B.古人类从象形开始创造古文字以及甲骨文中形容词的数量特别少能说明古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薄弱低下,这是举例论证的方法。
C.从羊的肥大形象创造了“美”字,进一步又创造了“美服”“美女”等新名词的例子,证明了抽象思维的发展对形象思维发展的推动作用。
D.文章通过对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比较分析,论证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相互补充促进中辩证地发展,使人类思维不断提高的论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文字是考察原始思维的宝贵资源,因而,当下对古文字的研究与保护,不仅是对人类文化的尊重,更是对人类历史的尊重。
B.中国、古巴比伦人、古玛雅人、古埃及人等都是从象形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可以推断出古人类的原始思维发展具有一定的共性。
C.在近代一些少数民族那里,要说热,只能说“像火一样”,说明他们的思维还不擅长把事物的性质从事物本身分开,抽象思维能力还较低下。
D.文字的产生是以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为基础的,因而,如果抽象思维的能力不太发达,人类就不太可能创造出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