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枪挑紫金冠
谁要看这般的戏?新编《霸王别姬》。霸王变作了红脸,虞姬的侍女跳的是现代舞,一匹真正的红马扮乌骓。我先是手足无措,而后生出了深深的羞耻——所谓新编,在许多时候,并不是将我们送往戏里,而是在推我们出去。它像镜子,只照出两样东西:胆大妄为与匮乏。
羞愧地离席。出了剧院,二月的北京浸在浓霾里。没来由想起了甘肃,陇东庆阳,一个叫做小崆峒的地方,黄土上开着一树树的杏花。三月三,千人聚集,都来看秦腔,《罗成带箭》。我到时,恰好是武戏,一老一少,两个武生,耍翎子,咬牙,甩梢子,一枪扑面,一锏往还,端的是密风骤雨,又配合得滴水不漏。突然,老武生一声怒喝,一枪挑落小武生头顶的紫金冠,小武生似乎受到了惊吓,呆立当场。
我以为这是剧情,哪知不是,老武生一卸长髯,手提长枪,对准小的,开始训斥;鼓锣钹之声尴尬地响了一阵,渐至沉默,在场的人都听清了,他是在指责小武生上台前喝过酒。说到暴怒处,举枪便打。这出戏是唱不下去了,只好再换一出。我站在幕布之侧,看见小武生在受罚:时代已至今天,他竟然还在掌自己的嘴。
梨园一行,哪一个的粉墨登场不是从受罚开始的?这台前幕后,遍布着多少不能触犯的律法:玉带不许反上,鬼魂走路要手心朝前,上场要先出将后入相……如此讲究戒律,却是为何
千百年来,多少伶人身上承载着这样的命数:三天两头被人喝了倒彩,砸了场子,不得科举,不得坐上席,甚至不得被娶进门去;在最不堪的年代里,伶人出行,要束绿巾、扎绿带,单是为了被人认出和不齿;就算身死,也难寿终正寝。
戏台上那烟尘里的救兵、危难之际的观音,实际都不存在。唯有信自己,信戏,以及那些古怪到不可理喻的戒律。这些戒律因错误得以建立,又以眼泪、屈辱浇成,越是信它,它就越是坚硬和无情,虽然它不能改变那可怕的命数,但它总能赏你一碗饭吃,给你些许做人的尊严。
在江西万载县乡村场院里,我看过一出赣剧《白蛇传》,那大概是我此生看过的用时最长、记忆也最刻骨的一出戏。
这出戏只五回,而每一回竟长达一个多小时。戏台上,小青与法海,一场打斗,但见翎子翻飞旗杆挑枪,但见金盔跌落银靴生根。可能是我想多了,——编排这出戏的人真是看透了人世。漫长的时间之下,戏台上的打斗正如生活中的对抗,几乎将无休止地进行下去,既认真,又厌倦。
戏台上,白素贞和许仙,他们说着西湖,说着芍药,彼此挨近着,端的是:隔墙花影动,金风玉露一相逢。就要挨在一起之时,又有意无意地闪躲开……一切都在微小处展开,又牵动着我的神经:他在如火如荼,我却知道好景不长;她那边莲步轻移,我这厢敲的是急急锣鼓;她深情款款,我看了倒是心有余悸。到最后,这许多的端庄、天真和痴恋只化作山水画上的浓墨一滴,剩余处全是空白,演戏的人走向断桥、残垣,看戏的人则奔向空白处的千山万水。
这便是戏啊,老生和花旦,凤冠和禅杖,纷纷聚拢,造出幻境:这一方戏台,虽无波涛却会江水长流,不事耕种也有满眼春色。所谓“强烈的想象产生事实”,它让你沉醉其中,到了这时候,还分什么你看戏我演戏?我还清楚地记得散场之后的夜路。那一隅戏台被空前扩大,连接了整个夜幕:在月光下走路,折断了桃树枝,再去动手触摸草叶上的露水,都像一场戏。
还记得安徽的一个小县城,在长江边一艘废弃的运沙船上看徽剧《单刀会》。那只不过是个寻常的戏班子。
可是,这里的关云长,全然不是人人都见过的那个关云长。上百种关公戏中的关云长,先是人,后是神,在不断的言说中变得单一和呆板,戴上了一副面具,成为了人们所缺失之物的化身。他不再是刘玄德一人的二弟,而是万千世人的二弟。他的命运,便是被取消情欲,受人供奉。可是,且看这出戏里的关云长:虽说逃脱了险境,惊恐、忐忑、侥幸却一样都没少,置身在回返的行船上,一遍遍与船家说话,以分散一点惊惧,惶恐得像个孩子。
这一出乡野小戏,几乎照搬了元杂剧,竟然侥幸逃过了修饰和篡改;可以说,这出戏,以及更多的民间小戏,其实就是历史典籍。只不过,修撰者不是翰林史官,而是人心。是人心将那些被铲平的复杂人性、被抹消的文化印记,全都放置于唱念做打里残存了下来。这诸多顽固的存留,就是未销的黑铁,你若有心,自将磨洗认前朝。
还是二月的北京,再次踏入美轮美奂的剧院,去看《战太平》。又是要命的新编,又要继续一夜的如坐针毡:声光电一样都没少。管他蟒袍与褶衣,管他铁盔与冠帽,都错了也不打紧,反正我有声光电;谋士的衣襟上绣的不再是八卦图,名将花云的后背上倒是绣上了梅兰竹菊,都不怕,反正我有声光电。
唯有闭上眼睛。闭上眼后,却又分明看见一个真实的名将花云正在怒发冲冠,正在策马狂奔。他穿越河山,带兵入城,闯进剧院,来到没有畏惧的人中间,立马横枪,劈空断喝,一枪挑落他们头顶的紫金冠
(取材于李修文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滴水不漏:形容技巧高超。
B.粉墨登场:指化装登台演戏。
C.不可理喻:指不通情理。
D.如火如荼:形容情感热烈。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第二段中作者“羞愧地离席”,是因为发现自己不能理解作品被如此改编的用意,惭愧于自己与新编作品间的隔膜。
B.文章中对白素贞与许仙相逢的描写,体现了中国戏剧表演中的含蓄细腻,能引人入戏,这样的表演令作者十分欣赏。
C.叙写《单刀会》时,作者特意交代这个寻常的戏班是以“废弃的运沙船”为舞台,是想突出戏班面临的生存困境。
D.文章结尾处,作者重复“反正我有声光电”,是在强调和肯定现代技术手段可以给新编戏剧带来别样的舞台效果。
【小题3】第四段中问:“如此讲究戒律,却是为何?”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如此讲究戒律”的原因。
【小题4】文章写了作者看过的三出戏《罗成带箭》《白蛇传》《单刀会》,请分别概括作者借这三次观看经历所表达的对戏剧艺术的认识。作者这样构思体现了怎样的匠心?
【小题5】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子运用了想象的手法,请结合相关内容对该手法加以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17 11:05: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自5G面世以来,人们最关注的话题就是5G技术跟传统的3G、4G技术有什么区别。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介绍,传统的3G、4C技术主要影响人们的通信方式,而5G主要应用于“人——机——物”互联,更多的是实现与垂直行业的融合,提升垂直行业信息化水平。“5G的大规模应用将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社会信息化水平将显著提升。人们每时每刻都能享受高速宽带网络冲浪服务,打破环境、时间限制。”在谈到5G技术的发展将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时,钟章队指出,当前5G技术的商用还集中于个人超速上网、AR/VR、超高清视频监控识别等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场景,今后在自动驾驶、智慧出行、智慧城市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将带来很大影响。

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彭木根表示,“人——机——物”互联未来将成为常态,物联网或成为最大的主战场,各种物联应用将层出不穷,同时,彭木根也提醒,5G技术在为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因其特有的性质,也将带来信息安全和用户个人隐私等方面的问题。

(摘编自《全国两会“联姻”5G:科创引擎轰鸣,强国未来可期》,人民网2019年3月3日)

材料二:

我国1G-5G的发展历程

类别

特点

规模

1G语音时代

1987年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正式启动,标志着移动语音通话的1G时代到来。品质低、讯号不稳定、涵盖范围也不够全面。

不详

2G文本时代

声音的品质较佳,同时增加了简单的文体传送功能,但无法直接传送电子邮件等信息。

截至2012年年底,用户达4.85亿。

3G图片时代

传送声音及数据信息,可无限漫游,处理图像、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提供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等信息服务。

截至2014年年底,用户达8.7亿。

4G视频时代

速度更快、通信灵活、智能性更高、费用更便宜,在移动终端随时观看网络视频,能满足用户对无线服务的需求。

截至2018年年底,用户达11.7亿。

5G物联网时代

速率高、容量大、时延低,万物互联。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3月6日)

材料三:

物联网让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进步、效率和机遇并存的智媒时代。但与此同时,物联网“万物互联”的这种属性,也易使网络攻击具有前所未有的“连锁效应”,呈现出“愈连接愈脆弱”的特征。2017年9月,物联网安全研究公司(Armis)通过利用蓝牙协议中的八个“零日漏洞”,设计了一组攻击向量(Blue borne),并在实验中构建了一个“僵尸网络”,以接管各类支持蓝牙的设备,传播恶意软件。据该项实验的负责人称,如果黑客利用这八个漏洞对蓝牙设备进行恶意攻击,受影响的设备将达到53亿台,无论当前市场上常见的智能设备还是新型物联网设备都很难从中幸免。

微软公司的报告显示,世界各国的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平均每年要为网络攻击所造成的损失支付40亿美元,而且这个数字还会继续增长。在数据流动性空前增强、攻击表面急剧扩大的5G时代,如何有效保障物联网安全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维护5G时代的物联网安全需要彻底打破互联网时代“去中心化”的思维定势,从设备、数据、算法、网络连接、基础设施等多个维度加强统筹协调,强化全面保障。

政府部门应当切实履行保障物联网安全的主体责任,应当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建立起有效的“技术+政策”的协同管理机制。监管部门应将安全标准纳入对市场准入门槛的考量当中,像以往治理矿难、食品、药品等重大安全责任事故那样,通过“严刑峻法”迫使互联网企业把安全保障列为头等大事。对于普通网民而言,应当强化自身的“数字素养”,增强对网络犯罪行为的辨别力,更为积极主动地保护自身的数据安全。

(摘编自《5G时代的物联网安全》,光明网2019年3月26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章队认为目前5G技术的商用已经能够集中用于个人超速上网、AR/VR、超高清视频监控识别等增强型移动宽带(cMBB)场景。
B.5G技术的发展将给人们带来的不只是可以享受高速宽带网络冲浪服务,还有自动驾驶、智慧出行、智慧城市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C.5G技术是把双刃剑,在其为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它的信息安全和用户个人隐私的问题也因其特有的性质而随之产生。
D.各国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每年至少都要为物联网带来的网络攻击所造成的损失支付40亿美元,而且这个数字还会继续增长。
【小题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80年代后期国内出现的移动电话属于1G语音时代的产物,仅仅能够实现移动通话且讯号不稳定,涵盖范围也不全,还不可以发送短信。
B.从2G文本时代到3G图片时代,通信技术飞速发展,传送内容逐渐丰富,功能大大增加,其用户也随之大幅度增加。
C.由于4G技术开始传送视频,速度更快,智能性更高,费用更便宜,使用更便捷,其用户数快速增长,几乎人人离不开手机。
D.5G技术与前几代通信技术相比,不仅速率高、容量大、时延低,而且可便捷地实现人与万物的智能互联,从而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
【小题3】请结合以上材料,简要概括如何应对5G时代的物联网安全问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一滴水可以活多久
迟子建
这滴水诞生于凌晨的一场大雾中。人们称它为露珠,而她只把它当作一滴水来看待,它的的确确就是一滴水。最初发现它的人是这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她不是在玫瑰园中发现它的,而是为了放一只羊去草地,在一片青草的叶脉上发现的。那时雾已散去,阳光在透明的空气中飞舞。她低头的一瞬发现了那滴水。它饱满充盈,比珠子还要圆润,阳光将它照得通体透亮。
她在敛声屏气地盯着这滴水看的时候,发现了一只黑黑的眼睛,她的眼睛被水珠吸走了,这使她很惊讶。我有三只眼睛,两只在脸上,一只在草叶上,她这样对自己说。然而就在这时,她突然打了一个喷嚏,那柔软的叶脉随之一抖,那滴水骨碌一下便滑落了。她的第三只眼睛也随之消失了。她便蹲下身子寻找那滴水,她太难过了,因为在此之前她从未发现过如此美的事物。然而,那滴水却是难以寻觅了。它去了哪里了?它死了吗?
后来她发现那滴水去了泥土里,从此她便对泥土怀着深深的敬意。人们在那片草地上开了荒,种上了稻谷,当沉甸甸的粮食脱去了糠皮,在她的指间矜持地散发出成熟的微笑时,她确信她看见了那滴水。是那滴水滋养了金灿灿的稻谷,她在吃它们时,意识里便不停地闪现出凌晨叶脉上的那滴水,它盈盈欲动,晶莹剔透。她吃着一滴水培育出来的稻谷一天天地长大了,有一个夏日的黄昏,她在蚊蚋的歌唱声中发现自己成了一个女人。
她开始长高,发丝变得越来越光泽柔顺。后来,她嫁给了一个种地的男人。她喜欢他的力气,而他则依恋她的柔情。她怎么会有这么浓的柔情呢?她俯在男人的肩头老是有说不尽的话,后来她明白是那滴水给予了她柔情。不久,她生下了一个孩子,孩子在她的哺育下长大。后来,她又接二连三地生孩子,她渐渐地老了,她在下田时常常眼花,即使阴雨绵绵的天气也觉得眼前阳光飞舞。她的子孙们却像椴树林一样茁壮地成长起来。
她开始抱怨那滴水,你为什么不再给予我青春、力量和柔情了呢?难道你真的死去了吗?她步履蹒跚地走向童年时去过的那片草地,如今那里已经是一片良田,入夜时田边的水洼里蛙声阵阵。再也不见碧绿的叶脉上那滴纯美至极的水滴了,她伤感地落泪了。她的一滴泪水滑落到手上,她又看见了那滴水,莹白圆润,经久不衰。你还活着,活在我的心头!她惊喜地对着那滴水说。
她的牙齿渐渐老化,咀嚼稻米时显得吃力了。儿孙们跟她说话时要贴着她耳朵大声地喊,即使这样,她也只是听个一知半解。她老眼昏花,她的男人看上去也畏畏缩缩,终日垂头坐在门槛前的太阳底下,漠然而平静地看着脚下的泥土。有一年的秋季,她的老伴死了,她嫌他比自己死得早,把她给丢下了,一滴眼泪也不肯给予他。然而埋葬他之后的一个深秋的月夜,她不知怎的格外想念他,想念他们的青春时光。她一个人拄着拐杖哆哆嗦嗦地来到河边,对着河水哭她的伴侣。泪水落到河里,河水仿佛被激荡得上涨了。她确信那滴水仍然持久地发挥着它的作用,如今那滴水幻化成泪水融入了大河。而她每天又都喝着河水,那滴水在她的周身循环着。
直到她衰老不堪即将辞世的时候,她的意识里只有一滴水的存在。当她处于弥留之际,儿孙们手忙脚乱地为她穿寿衣,用河水为她洗脸时,她的头脑里也只有一滴水。那滴水湿润地滚动在她的脸颊,为她敲响丧钟。她仿佛听到了叮当叮当的声音。后来,她打了一个微弱的喷嚏,安详地合上眼帘。那滴水随之滑落在地,渗透到她辛劳一生的泥土里。她不在了,而那滴水仍然活着。
她在过世后又变成了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有一天凌晨大雾消散后,她来到一片草地,在碧绿的青草叶脉上发现了一颗露珠,确切地说是一滴水。她还看见了一只黑亮的眼睛在水滴里闪闪烁烁,她相信她与一生中所感受到的最美的事物相逢了。
(选自《迟子建散文精选》,有删改。)
【小题1】请仔细阅读第一自然段两处画线的句子,分别说明作者这样写的意图。(4分)
【小题2】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她”对“这滴水”的感情发生着变化,请结合全文分析。(5分)
【小题3】读完文章后你认为“这滴水”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对“一滴水可以活多久”作出了怎样的回答?(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汤一介:事不避难,义不逃责
汤一介转学到了重庆的南开中学。当时的南开中学可以说是一个贵族学校,国民党很多高官的子女都在那儿上学,常常用汽车接送。那时候的汽油是非常贵重的。于是,热血愤激的汤一介和同学张岂之、宁可拍案而起,办了一期壁报《一滴汽油一滴血》,抨击这一现象,但是学校训导长对他们毫不客气,“不让我们办了,而且说再闹就开除我们。”
1945年1月,为准备考大学,汤一介回到了昆明。当时,由于妹妹的病逝,加上国民党政府的黑暗,少年汤一介开始独立思考一些人生问题,《论死》《论善》《论生的意义》等一些展露他哲学家天赋的文章就出来了。
第二年,汤一介考上了北京大学。“我下定决心,我要做个哲学家,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来探讨一些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
1981年,汤一介在北京大学开课,他将《魏晋玄学与佛教、道教》一课修改成《郭象与魏晋玄学》,找出魏晋玄学发展的内在理路,探讨哲学方法对认识哲学思想变迁的重要意义,尝试把哲学的比较方法运用于中国哲学的研究领域,这些问题的讨论,极大地促进了当时哲学思想的解放;在由《早期道教史》一课修改成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中,汤一介大胆提出,必须把“宗教”和“迷信”区别开来,要肯定“宗教”和“非理性”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意义,而这些探讨,均是此前的道教研究很少讨论到的,汤一介以他敏锐的哲学家的眼光,开新时期哲学研究风气之先。
汤一介开创性地提出做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体系,要从大量的史料里梳理、建构出一个中国哲学的体系。
作为一名学者,他想他必须肩负起这样一个责任,就是探讨传承我们自己的文化,在传承自己文化的过程中使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于是,汤一介在讲课的同时办中国文化书院函授班,一招生就是一万两千人。
耄耋之年的汤一介的最后心愿是“把《儒藏》做好,把中国解释学做出点眉目来”。要集中华文化精髓之大成,将儒家文化瑰宝系统全面地“收藏”;创建中国解释学,是要参照西方解释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注释经典的要义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梳理,其意义则在以新的理论方法和新的语境对传统文化进行“开发”,即古为今用。“如果只有收藏,没有开发,则传统文化会一直束之高阁;但如果只有开发,而没有收藏,则传统文化会陷于贫瘠。”对这个明清两代均有学者提出而终未成行的浩繁无比的工作,汤一介唯一担心和希望的是,他要努力等到编撰工程完成的那一天。
相关链接
汤一介(1927~2014),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著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等,在国内外哲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为哲学研究史上不可不读的著作。虽然有数次机会留在国外一流大学任教,薪酬、环境都要比国内好得多,他都放弃了,对于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来说,“活着就意味着责任”。
(以上材料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概括分析传主事迹)汤一介先生“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在文中是通过哪些事件体现出来的?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小题2】(概括分析传主形象和取得成就的原因)汤一介先生为什么会成为国内外影响重大的哲学家?请就其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品质,结合材料做简要的概括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牛魂

刘平

六爷使了一辈子牛。

六爷使牛难得用鞭子,用嘴说,牛很听六爷的话。

家里就六爷和老伴两个人。本来他们是有个儿子的,在部队。那年部队进天山施工出了场事故,为保护战友,儿子牺牲了。国家给了500元抚恤金,六爷一直搁在箱子里,舍不得动一分。

没了儿子,六爷对牛的感情似乎就更深了。六爷说,牛通人性呢。

春耕大忙季节,是老牛身上担子最沉重的时候。队里拿不出钱来买头壮牛。从早到晚,老牛都拉着沉重的犁铧在热腾腾的水田里。终于在一个炎热的中午,老牛拼出了全身的力气,但犁铧仍是扎在泥土中一动不动。老牛回头无可奈何地望了六爷一眼,就无力地瘫软了下来。

看着老牛满口满鼻的白色泡沫,听着老牛一口口剧烈地喘着粗气,六爷的心颤了一下……烈日下,还有一大片田等着耕,六爷狠了狠心,慢慢走到老牛身边,用手轻轻拍拍老牛的头,滴下两粒浑浊的老泪,喃喃道:“老伙计呀!难为……你啦!”。

老牛望着六爷,像听懂了他的话……

稍事休息,老牛又站起来,拉着沉重的犁铧奋力往前挣扎……

春耕终于完了。老牛却不行了,走路腿都有些打战。眼见老牛不可能再干活了,队长就召集队干部们开会商量,如何处理老牛。六爷不是干部,但他也去开会了。六爷放心不下。队长说:那头牛不能再下田了,喂下去只白费草料,大家看该咋办?

六爷瞪队长一眼,想骂队长昧良心,但嘴唇动了动,终于没骂出来。就那么一动不动蹲在屋角,吧嗒着一卷又粗又长的旱烟,神情痴痴的……

会计说:拉到集上也卖不了几个钱。

出纳说:卖?谁要?地不能耕,磨不能拉。

这时队长说:对!干脆杀了,每个人头分两斤牛肉。

大家就不管六爷了,一致决定把牛杀了分肉。会计说他在屠宰场有熟人,他明儿个一早就去请他来。队长说就这样吧。说了他们就站起身来要走了。

就在这时,六爷忽地站了起来,一字一顿说:“那牛,我买了!”

瞅着六爷铁青的脸,都吃了一惊!说那快死的牛买去做啥?喂不好的。

任队长他们咋劝,六爷就是死着性子要买。最后,大家都没办法,就同意了。队长他们商量了一阵,说:400元吧!

六爷没还价。

六爷回家。老伴扑过去护住箱子,冲六爷说,你疯啦?这钱是儿子的命换来的哩!你疯啦?……六爷瞅着老伴,泪水突然无声地淌了下来,抚住老伴瘦弱的双肩。

见六爷流泪,老伴也跟着流泪。她知道六爷的心,那年,老牛病了,他到牛房陪了老牛三天三夜……老伴抹了几把泪水,终于不再阻拦六爷了……

六爷将西头一间杂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将老牛牵了进去。每天早晨到坡上割一筐嫩嫩的露水草回来喂它,还三天两头烧一锅温水给它刷洗身子。家里两升黄豆,六爷几次想磨一顿豆花吃,但终于没有,分几次全炖了倒进老牛槽里。六爷蹲在老牛面前时,就觉得老牛两只大大的眼睛里闪着一种异样的光,似宽慰,又似感激……这时,六爷心里就怔怔的……

当六爷见老牛连白面糊糊也不肯吃了时,心里就禁不住涌起一阵酸楚。

十多天后,老牛死了。六爷清清楚楚地记得,老牛咽气前恋恋地望了他一眼。那一眼,深深地刻在了六爷心里。队长来了,对六爷说,剥皮到集上卖肉吧!还能捡回几个钱。六爷不说什么,狠狠瞪了队长一眼。队长说:“这老头……”就走了。

六爷扛上铁锨,到后院选定个地方,就一锨锨默默地铲土。从上午到黄昏,一个大大的坑终于挖好了。六爷请人将老牛抬去埋了。

第二天一大清早,六爷又到坡上割草。六爷背回来一筐草时,老伴不解地说:“牛都死了,你还割草做啥?”六爷不语,径直走到后院,将那筐嫩嫩的露水草倒在了老牛坟前……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写春耕时老牛艰难的劳作及六爷对此的痛心,但面对大片的耕田,六爷只能让老牛继续耕作,突出了六爷的善良和无奈。
B.会上,队长等人因老牛不能耕田且卖不上好价钱决定将牛杀掉,队长又劝告六爷不要将牛买下,展现了当时冷漠的社会环境。
C.小说善于运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通过六爷对老牛在劳作、生病、死亡时的各种思想和行为,表现了他对老牛的独特情感。
D.小说以“牛魂”为标题,不仅写出了小说中牛身上体现出来的任劳任怨、辛勤至死的精神,也写出了六爷和老牛之间感人至深的情感。
【小题2】小说开头写儿子的事情对小说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
【小题3】小说叙述了六爷和牛的故事,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与人之间要交往和相处,必须建立各种规则体系。道德就是人类为了和谐共处、各得其所而建立的规则体系。在道德规则体系中,道德基准是最基本、最起码的标准,凝聚和体现着社会共同体成员的道德共识。一个人认同社会共同体普遍信奉的道德基准,并习惯于遵守和践行这个道德基准,他就具备了在这个社会共同体中生活的基本德行。道德基准至少应符合三个条件:一是与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生活方式相适应。二是为社会成员所认同,并且简单、易知、易行,可以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所践行。三是可以作为基本参照,用来审视和规定其他道德规则或标准,用来评判和确认一个人的基本德行。
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相应的道德基准也会有所不同。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首先,工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传统的相对封闭、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方式成为历史记忆。人们的生产生活资料主要不是从家庭获得,而是从市场上获得,从而导致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家长主导制瓦解。其次,个人脱离家庭作为独立个体走向社会,并取代家庭成为最基本的社会细胞。人与人的横向关系成为现代社会关系的主导,以父子纵向关系为主导的传统社会关系被取代。再次,国家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由家或家族组成,而是由公民组成,个人以独立的身份与其他个人、社会、国家发生关系。
在我国古代社会,农耕自然经济是人们的基本生产和生活方式,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细胞,父子关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从生到死生活在一起的熟人圈子是人们交往的基本范围,宗法等级制度下的风俗习惯制约着人们的绝大部分行为。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孝”被确立为社会的道德基准。我们的先人把这一道德基准贯彻到道德规范体系、法律规范体系以及官吏的任免之中,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鲜明特色。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中国从传统农耕社会快速发展成为现代社会,社会的基本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社会道德基准也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
确立现代社会的道德基准,对于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当代中国全体公民的社会价值共识。其中着眼于公民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我国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要求,彰显个人的价值主体地位,回答了人们处理与他人、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应秉持什么样的道德标准、价值取向,是现代社会人们应当遵循的道德基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确立的道德基准,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公民道德的新发展。当前,我们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道德基准融入现实社会生活,让现代社会的道德基准具有旺盛生命力和强大行为规范力。

(节选自焦国成《确立现代社会道德基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社会生产生活资料不再从家庭获得,导致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家长主导制瓦解。
B.在制定道德、法律规范及官吏任免中贯彻“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鲜明特色。
C.由于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所以它们的道德基准也完全不同。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当代中国公民社会价值共识,是现代社会新的道德基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人与人之间交往必须建立规则体系为前提,论述了道德体系的道德基准问题。
B.文章运用比较的方法阐述了现代社会的特点,指出我国社会道德基准变化的必然性。
C.文章先概述“新”“旧”社会差异,再阐明我国情况,由一般到特殊,逻辑顺序清楚。
D.与发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有关,文章着重论述了构建新道德基准的可行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人如果能够认同、遵守、践行人们普遍信奉的道德基准,就具备了基本的德行。
B.现代社会个人地位得到凸显,因此制定并践行着眼于公民个人的道德基准尤为重要。
C.由于个人取代家庭成为最基本的社会细胞,中国从传统农耕社会发展成为现代社会。
D.道德基准只有融入现实社会生活,才能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社会道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