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自5G面世以来,人们最关注的话题就是5G技术跟传统的3G、4G技术有什么区别。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介绍,传统的3G、4C技术主要影响人们的通信方式,而5G主要应用于“人——机——物”互联,更多的是实现与垂直行业的融合,提升垂直行业信息化水平。“5G的大规模应用将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社会信息化水平将显著提升。人们每时每刻都能享受高速宽带网络冲浪服务,打破环境、时间限制。”在谈到5G技术的发展将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时,钟章队指出,当前5G技术的商用还集中于个人超速上网、AR/VR、超高清视频监控识别等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场景,今后在自动驾驶、智慧出行、智慧城市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将带来很大影响。

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彭木根表示,“人——机——物”互联未来将成为常态,物联网或成为最大的主战场,各种物联应用将层出不穷,同时,彭木根也提醒,5G技术在为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因其特有的性质,也将带来信息安全和用户个人隐私等方面的问题。

(摘编自《全国两会“联姻”5G:科创引擎轰鸣,强国未来可期》,人民网2019年3月3日)

材料二:

我国1G-5G的发展历程

类别

特点

规模

1G语音时代

1987年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正式启动,标志着移动语音通话的1G时代到来。品质低、讯号不稳定、涵盖范围也不够全面。

不详

2G文本时代

声音的品质较佳,同时增加了简单的文体传送功能,但无法直接传送电子邮件等信息。

截至2012年年底,用户达4.85亿。

3G图片时代

传送声音及数据信息,可无限漫游,处理图像、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提供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等信息服务。

截至2014年年底,用户达8.7亿。

4G视频时代

速度更快、通信灵活、智能性更高、费用更便宜,在移动终端随时观看网络视频,能满足用户对无线服务的需求。

截至2018年年底,用户达11.7亿。

5G物联网时代

速率高、容量大、时延低,万物互联。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3月6日)

材料三:

物联网让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进步、效率和机遇并存的智媒时代。但与此同时,物联网“万物互联”的这种属性,也易使网络攻击具有前所未有的“连锁效应”,呈现出“愈连接愈脆弱”的特征。2017年9月,物联网安全研究公司(Armis)通过利用蓝牙协议中的八个“零日漏洞”,设计了一组攻击向量(Blue borne),并在实验中构建了一个“僵尸网络”,以接管各类支持蓝牙的设备,传播恶意软件。据该项实验的负责人称,如果黑客利用这八个漏洞对蓝牙设备进行恶意攻击,受影响的设备将达到53亿台,无论当前市场上常见的智能设备还是新型物联网设备都很难从中幸免。

微软公司的报告显示,世界各国的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平均每年要为网络攻击所造成的损失支付40亿美元,而且这个数字还会继续增长。在数据流动性空前增强、攻击表面急剧扩大的5G时代,如何有效保障物联网安全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维护5G时代的物联网安全需要彻底打破互联网时代“去中心化”的思维定势,从设备、数据、算法、网络连接、基础设施等多个维度加强统筹协调,强化全面保障。

政府部门应当切实履行保障物联网安全的主体责任,应当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建立起有效的“技术+政策”的协同管理机制。监管部门应将安全标准纳入对市场准入门槛的考量当中,像以往治理矿难、食品、药品等重大安全责任事故那样,通过“严刑峻法”迫使互联网企业把安全保障列为头等大事。对于普通网民而言,应当强化自身的“数字素养”,增强对网络犯罪行为的辨别力,更为积极主动地保护自身的数据安全。

(摘编自《5G时代的物联网安全》,光明网2019年3月26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章队认为目前5G技术的商用已经能够集中用于个人超速上网、AR/VR、超高清视频监控识别等增强型移动宽带(cMBB)场景。
B.5G技术的发展将给人们带来的不只是可以享受高速宽带网络冲浪服务,还有自动驾驶、智慧出行、智慧城市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C.5G技术是把双刃剑,在其为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它的信息安全和用户个人隐私的问题也因其特有的性质而随之产生。
D.各国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每年至少都要为物联网带来的网络攻击所造成的损失支付40亿美元,而且这个数字还会继续增长。
【小题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80年代后期国内出现的移动电话属于1G语音时代的产物,仅仅能够实现移动通话且讯号不稳定,涵盖范围也不全,还不可以发送短信。
B.从2G文本时代到3G图片时代,通信技术飞速发展,传送内容逐渐丰富,功能大大增加,其用户也随之大幅度增加。
C.由于4G技术开始传送视频,速度更快,智能性更高,费用更便宜,使用更便捷,其用户数快速增长,几乎人人离不开手机。
D.5G技术与前几代通信技术相比,不仅速率高、容量大、时延低,而且可便捷地实现人与万物的智能互联,从而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
【小题3】请结合以上材料,简要概括如何应对5G时代的物联网安全问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8 08:47: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拥有3000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近400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但令人尴尬的是,这400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依赖进口。明明是制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主生产?

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尖。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

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0.3-0.4毫米。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

科研人员们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笔尖钢的元素配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一场关于“笔尖工艺”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同时也让真正的精英们站在了行业的制高点上。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面对现实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而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关键。相信在未来,“工匠精神”也定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以质取胜”的新阵地。

(光明网)

材料二:

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问题的缩影。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同样任重道远。

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说:“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上的。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有一定差距的。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

来自一线的制笔企业负责人陆宪明说,一次去日本制笔企业参观的经历让他难以忘怀:“在一个日本制笔企业,我看到在笔头的生产线上,一个女工,大概45岁左右,她从工位里面拿出笔头清洗好,推到边上检验台做记录,这么厚的本子,我一看这个本子她大半本记掉了,这样一本东西要从开始记到现在,没有五年十年是不会有这么厚的,说明他们的员工工作的那种专注仔细。现在中国企业的员工流动比较大,技术含量不够,积累不够,经验不够,这种差距,你就很难培养出那种专心细致的工匠来。所谓工匠精神确实是需要一种耐心的、踏踏实实的精神,心无旁骛、专心一意把一件事情做好。这是我们目前最差的地方。”

(央视新闻客户端)

材料三:

不久前,国务院总理***的话,说明了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以及特殊类高质量钢材仍需进口的问题,突出了中国制造业调整结构的必要性。D.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正在快速发展,但我国要成为制造业强国还需解决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践行工匠精神。【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______

A.材料说我国制笔企业三千余家,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又用“小小”修饰笔尖,两相对比,突出了我国制笔业高度依赖进口球座体的尴尬。
B.在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看来,我国现阶段制笔行业与国外的差距,不在技术上,而是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
C.笔头分为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圆珠笔需要二十多道工序,对笔尖的加工精度和材料性能要求极高,而此前中国制造达不到这些要求。
D.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如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做到极致;专注仔细,耐心踏实,心无旁鹜;责任心强,而且能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
E.我国圆珠笔制造业的新突破启示我们,只要科研人员能够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努力贯彻“工匠精神”,就一定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
【小题3】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并谈一谈发展对策。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坊市制是我国古代政府对城区规划和市场管理的制度,这种制度从西周一直维持至唐代。坊,或称里坊,是中国古代城市组织的基本单元,封建生产关系产生后,逐渐成为比较纯粹的居住单位概念;“市”是指城市中商品交换的主要场所。坊市制主要表现为将住宅区(坊)和交易区(市)严格分开,并用法律和制度对交易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严格控制。坊市实行严格的功能分区,坊内不允许开设店铺进行商品买卖,市内也严禁列肆贩卖的商人留宿。坊和市都有封闭的垣墙围合,有专人负责坊门和市门管理。贞观之治,促使唐代的经济、政治、社会稳定发展。社会产品的增加使得商品交易剧增,坊市制到了非调整不可的时候,相对独立的“市”开始形成和发展。当时这些市都集中在一个大院内,四面筑有围墙,开设市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商业区。这就直接改变了城市格局,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
关于市设立的条件,唐代有硬性规定。由于各州县地位的重要性不同,对其设市的要求也有差别,所以市制也并非铁板一块的硬性规定,如唐大中时,不是州县的要闹去处,也可依三千户法置市。市在唐代的发展,不只是局限于设置条件的突破,商品交易已开始冲破坊市的限制。当时长安市中的不少店铺已开始扩建新的店铺,交易活动不再只限于市内进行,坊区内出现了众多商肆店铺。不仅如此,草市发展迅猛。草市的兴起,反映唐初限制中等县以下设市的规定,已因地方交易的发展被冲破。有因“商贾辐辏,舟车骈集”而成草市的,有因山上产茶而成山市的,有因地方产业兴起而成市的。草市由商业交换而起,升为镇便形成了新兴商业都市。夜市也渐趋活跃,打破了对城市生活时间的限定。空间上突破的坊市和时间上突破的夜市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直接影响了唐代城市结构空间上的变化。
从唐代中叶开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直接生产者人身依附关系的弱化,市民的自由度有了一定的提高,他们可以组织社团,甚至可以通过包括“罢市”等多种途径或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市民对社会活动的参与意识和程度、对公共舆论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这样,城市社会的力量愈来愈依靠市民,活动的内容也更多地围绕市民开展。市民成为城市社会的主体人群,标志着市民阶层在唐代中后期正在形成。这就意味着城市已处于从士人社会到市民社会的转型过程之中。随着坊市制被逐渐突破和城市社会的转型,原来管理“市”及“市人”的体制已不能适应新的情况,于是新的机构——行会应运而生。
坊市制与“市”的发展变迁,实质是商业发展打打破封建制度对商人活动的时空限制,彰显渐进式制度变迁的过程,这也是社会演进与都市管理并行发展的结果。
(摘编自冯兵《隋唐时期里坊制、坊市制与“市”的变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解析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坊市制实行的严格的功能区分,有百害而无一利,尤其阻碍了商品交易量的增加。
B.唐代社会产品的增加,促使坊市制的调整,带来了相对独立的“市”的形成和发展。
C.市在唐代的发展,冲破了坊市制对商品交易空间的限制,还冲破了交易时间的限制。
D.在唐代中后期,市民阶层的形成意味着城市处于士人社会到市民社会的转型之中。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认为坊市制与城区规划、市场管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商业与坊市关系的前提。
B.文章介绍草市兴起的现象,为商品交易的发展冲破唐制设市的硬性规定提供例证。
C.文章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出现两个维度,阐述坊市制在唐代的发展变迁。
D.文章提出观点后,分析了坊市制发展和转型的原因,并论证了发展和转型带来的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城市结构空间上的变化,与市场经营不断突破“坊市”的界限范围有重要关系。
B.坊区内出现众多商肆店铺,表明传统商业中交易活动只限于市内进行的模式被打破。
C.新的管理商品交易体制行会的出现,说明从西周一直维持至唐代的坊市制业已消亡。
D.唐代社会演进与都市管理的并行发展,造成了坊市制的逐渐被突破和城市的转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每个时期的历史题材创作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考验:既不能违背历史真实,同时也不能以同一种面孔面对不同时期的读者和观众。
历史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今天的我们端正姿容,昂首阔步前进。中国百年革命进程中,有许多恢弘的故事和人物,值得今人与后人永远铭记,并且能从中获得可贵的精神财富和继续前行的经验。革命历史题材创作重现惊心动魄的风云岁月,毫无疑问是当代民族精神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岁月的流逝,那些拥有精彩故事的历史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参与到历史“故事”的当事人,基本上很难直接与我们对话了。写好革命历史,宣扬好革命历史,成为我们文学工作当前与今后的一大艰巨任务。
要写好革命历史题材、塑造好历史題材中的人物形象,自己要有坚定的革命理想与信仰,半信半疑者是无法写出令读者信服的作品的。自己对革命历史题材的认识要有深度,浅层次地理解事件和人物,只是简单的历史记述,无法进行艺术的升华。“夹生饭”式的历史题材创作,不会受到广大读者和观众的喜爱,革命历史更无法以“夹生饭”的形式获得继承与传扬。与此同时,创作者还要具有表现历史的境界——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艺术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创作者本人的艺术表达水准是决定作品成败的关键。每一个时期读者的阅读情趣都有所不同,历史题材创作者必须考虑每一个“当下的”读者与观众的“口味”,作品出来后不被社会接受和传播,就不符合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根本目的与基本要求。正因为如此,每个时期的历史题材创作都会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考验:既不能违背历史真实,同时也不能以同一种面孔面对不同时期的读者和观众。
创作之所以叫“创作”,在于它是创作者的智慧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结晶;艺术之所以叫“艺术”,在于它是艺术创作者独有的艺术表达的本领和技术。创作,是在某种精神、责任和使命的激发下催生的灵感性劳动,它的艰苦性、艰巨性和卓越的贡献性,皆系于此。艺术,是创作者们长期磨炼、自成一派、独具风格的创造,是从生命与智能中勃发岀的能量,是最光辉的精神财富。革命历史要获得精神层面和价值层面的再生,就必须依靠先进思想引领下的创作艺术来完成。因此,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文学工作者和艺术界人士不仅应该继续以巨大的使命感拿出重要历史节点的纪念作品,另一方面,由于革命历史距离现实越来越远,继承和宣传革命历史精神的任务也将变得越来越重,创作革命历史题材的难度随之不断增加,要不断攻坚克难、创新表达,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迎接新要求、新挑战。
我们只有抱着对革命历史本身的尊重态度,对客观事实的忠诚度,对价值取向的坚定不移,坚持与时俱进的创作精神、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才能让越来越悠远的革命历史,闪着光芒活起来,永远照耀我们前行的道路。
(2017年08月17日《人民日报》何建明《让革命历史题材创作鲜活起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题材的作品,不可一味拘泥于史实,而要以鲜活的艺术形象面对读者和观众。
B.革命历史故事和人物,能让我们从中获得可贵的精神财富和继续前行的经验。
C.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是当代民族精神建设中的最重要的环节,具有重要社会意义。
D.精彩故事的历史离我们越来越远,使得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创作者普遍感到任务艰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论述了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意义和写好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方法、途径。
B.第2自然段第一层讲革命历史故事的意义;第二层讲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必要性、艰巨性。
C.第3段从理想信仰、认识水平、历史境界、艺术表达等方面谈革命历史题材创作者的修养。
D.第5段从历史态度、价值取向、理想追求等方面总结全篇,对创作者提出明确要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创作者只有充分考虑“当下的”读者与观众的“口味”,作品才能被社会接受和传播。
B.只有依靠先进思想引领下的创作艺术,革命历史才能获得精神层面和价值层面的再生。
C.面对创作革命历史题材的难度增加的现实,创作者要不断攻坚克难、创新表达。
D.只要创作者有正确的价值观,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就能写出好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一切安好如常
宁雨
煤火炉子早早封上了。插门,关灯,我和姥姥各自钻进一条紫花被。
月光被窗外的老槐拦着,只有星星点点漏进来。这星星点点的光亮,让夜的黑色更添几抹清寒。冷,瞬间箍紧了我的每一寸肌肤,让我上下牙乱撞。我试图把被子裹得更严实一点,但无论怎么努力,粗硬的被面还是撑起它得意的棱角,制造出数不清的穴隙。这个叫做“冷”的怪物总是在炉火熄灭的时候悄然而至,现在,被子里四处都有它的地盘。
姥姥也没有睡着,她用低低的声音念叨着母亲从青海写来的信。我不情愿理睬她的叨念,我想在给母亲的回信里,告诉她今年的冬天有多冷,告诉她我亲眼见到月光洒在院子里都冷得直打哆嗦,月光一打哆嗦就变成了厚厚的一层冰凌花。可是,这些姥姥一句都不准我写,她只让我跟母亲说,今年冬天是个暖冬,家中一切安好如常。
什么叫一切安好如常?我努着劲儿地翻了一个身,心里头竟有点恨恨的。
嗓子痒得难受,剧烈的咳从胸腔冲出,我把自己从梦中震醒。窗户纸已经透进极白的光亮,座钟的粗针刚指着六点,旁边被窝儿已经没有人。炉火早打开了,我的棉裤棉袄搭在旁边烤着。
雪,老厚的雪。推开堂屋的木门,柴垛盖上了厚厚的白毡,枣树的枝丫间开出大朵大朵的白色花。土墙、茅厕、鸡窝上,雪,那么地拥挤着,压迫着。“冷”这个怪物,趁着夜深人静把我们整个村庄搬到了雪的世界里。脚底下,一条细细的小径儿是土黄的,一直蜿蜒到影壁墙西边大门口的木栅栏外边。小径两旁,是锹铲起的参差的雪垛,一垛一垛掺了土星儿的雪,连成两道矮矮的雪墙。
远处传来梆子声,有节奏地,在这个独特的整个村庄都覆着大雪的早晨,那“梆梆梆”的声音传递得格外遥远。这是卖豆腐的在招徕生意。卖豆腐的,他的梆子也是一个怪物,一个可爱的小怪物,它发出的声音,能够带着新磨豆腐的香味满村子疯跑。
现在,只有“梆梆梆”的声音,逗引着我满胸膛的咳嗽虫跟着“咳咳咳”地狂叫。小巷另一头,转过来一个瘦小的围着毛蓝头巾的人,低着头,双手端着什么东西,一双小脚快速地颠着。猜都不用猜,是姥姥。
早饭,姥姥给我端上柳芽茶汤炖豆腐。柳芽还是早春的时候,我跟姥姥一起采摘的。一芽一花苞,从柔柔的枝条上摘下来,又苦又香。姥姥用晒好的柳芽泡茶汤,热热的茶汤,飘着又苦又香的白色蒸汽,熏蒸她的一双病眼。姥姥的眼睛里,有一层白色的云雾,医生说是白内障。姥姥用柳芽茶汤的白色蒸汽,治眼病。姥姥的父亲是乡间中医,姥姥手上有很多偏方,据说都是祖传的。
姥姥居然用治眼睛的柳芽茶汤炖豆腐给我吃。姥姥说,怕是我的气管炎又犯了,半夜老是咳。她说,这个东西最润肺,让我快快趁热吃下。陈了一夏一秋的柳芽,泡起汤来又浓又涩,柳芽茶汤炖豆腐的样子要多丑有多丑,比掺了麦麸的菜团子还要丑。我闻不到豆腐的香,只凭着碗里中药汤一般的颜色判断出它的苦。
我拒绝吃下姥姥的柳芽茶汤炖豆腐。姥姥不许我去上学,要上学,先喝汤吃豆腐。姥姥的眼睛睁得很开,她就那么定定地看着我。她的眼睛里,是一片又一片白色的云雾。
雪花又飘起来,雪絮子突突突地向着村庄、原野倾倒下来。这样的雪,持续了三天三夜。
学校是风雪无阻开放的。我咳着,有几天早晨起来额头烫烫的,但我还是想上学,跟姥姥软磨硬泡。姥姥依了我,她在大门口的栅栏边站着,一直目送我走到胡同口。课间,姥姥颠着小脚跑来学校,端着一茶缸雪水柳芽茶汤炖豆腐。盛着茶汤炖豆腐的茶缸,是包了一层又一层毛巾的,最外一层,还包上了姥姥的毛蓝头巾。不围头巾的姥姥,裸露着一头白花花的头发,风一吹,肥大的黑色挽裆裤鼓荡起来,像一个瘦小的人儿乘着一架黑色的风车。
卖豆腐的梆子声,在每个清晨准时响起。每天上午的课间,我依然要喝下一茶缸子柳芽茶汤炖豆腐。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了两个星期。直到鸡窝、茅厕、屋顶上的雪被风舔舐干净,整个村庄又裸露在冬天的眼睛里。那年,在柳芽茶汤炖豆腐的滋养下,我的气管炎竟大好了,甚至多少年没有再犯。
大学刚毕业,我第一次一个人到外地生活。单位租在一个制刷厂的顶楼办公,我住在办公室旁边的单身宿舍。晚上,工厂收工,同事下班,整栋楼里就剩下顶楼的我和一楼的门卫师傅。楼外是一条宽大的马路,夜很深了,马路上还不时有车辆驶过。寂夜,拉长着内心的孤独和莫名的忧惧。汽车突然减速时车胎碾轧马路的哧啦声,似乎就响在我的心里。
这样的夜晚,时常给姥姥和父母写信。笔尖不管跑出多远,信的结尾都会循路而归——“一切安好如常”。放下笔,眼睛湿湿的,丢下许多泪水。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8年第5期)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切安好如常”在文中每次出现的原因异中有同。第一次姥姥不愿意告诉女儿家里冬天很冷以及孩子生病,是不让女儿担心;最后一次“我”在外打拼,不愿意告诉家人自己的孤惧,是不让他们担心。
B.姥姥要用柳芽茶汤炖豆腐治“我”的咳嗽,“我”尝过后怕苦不肯吃。姥姥就每天送到学校,“我”没有办法,只好吃下。没想到姥姥的偏方真的治好了“我”的病,气管炎之后多年都没有复发。
C.本文有很多细节都体现出了姥姥对“我”的关爱。例如在孩子起床前,将棉裤棉袄放在炉火旁烤着;一大早出去扫雪开路买豆腐炖汤;冒着风雪送到学校让孩子喝下。
D.作者将细腻丰富的情感蕴藏于冷静的叙述中,一点点浸入人心,不由得令人感动。整篇文章没有大喜大悲的情感宣泄,却于不动声色中,让读者感受到了亲人间血浓于水的真情。
【小题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小题3】文章多处用大量篇幅写到了冬天的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