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小题。
宗月大师
老舍
(1)在我小的时候,我因家贫而身体很弱。我九岁才入学。因家贫体弱,母亲有时候想叫我去上学,又怕我受人家的欺侮,更因交不上学费,所以一直到九岁我还不识一个字。说不定, 我会一辈子也得不到读书的机会。因为母亲虽然知道读书的重要,可是每月三四吊钱的学费, 实在让她为难。母亲是最喜脸面的人。她迟疑不决,光阴又不等待着任何人,晃来晃去,我也许就长到十多岁了……母亲很爱我,但是假若我能去做学徒,或提篮沿街卖樱桃而每天赚几百钱,她或者就不会坚决的反对。穷困比爱心更有力量。
(2)有一天刘大叔偶然的来了。我说“偶然的”,因为他不常来看我们。他是个极富的人, 尽管他心中并无贫富之别,可是他的财富使他终日不得闲,几乎没有工夫来看穷朋友。一进门, 他看见了我。“孩子几岁了?上学没有?”他问我的母亲。他的声音是那么洪亮(在酒后,他常以学喊俞振庭的《金钱豹》自傲),他的衣服是那么华丽,他的眼是那么亮,他的脸和手是那么白嫩肥胖,使我感到我大概是犯了什么罪。我们的小屋,破桌凳,土炕,几乎禁不住他的声音的震动。等我母亲回答完,刘大叔马上决定:“明天早上我来,带他上学,学钱、书籍,大姐你都不必管!”我的心跳起多高,谁知道上学是怎么一回事呢!
(3)第二天,我像一条不体面的小狗似的,随着这位阔人去入学。学校是一家改良私塾, 在离我的家有半里多地的一座道士庙里。庙不甚大,而充满了各种气味……学校是在大殿里。大殿两旁的小屋住着道士和道士的家眷。大殿里很黑、很冷。神像都用黄布挡着,供桌上摆着孔圣人的牌位。学生都面朝西坐着,一共有三十来人。西墙上有一块黑板——这是“改良”私塾。老师姓李,一位极死板而极有爱心的中年人。刘大叔和李老师“嚷”了一顿,而后教我拜圣人及老师。老师给了我一本《地球韵言》和一本《三字经》。我于是,就变成了学生。
自从做了学生以后,我时常的到刘大叔的家中去。他的宅子有两个大院子,院中几十间房屋都是出廊的。院后,还有一座相当大的花园。宅子的左右前后全是他的房屋,若是把那些房子齐齐的排起来,可以占半条大街。此外,他还有几处铺店。每逢我去,他必招呼我吃饭, 或给我一些我没有看见过的点心。他绝不以我为一个苦孩子而冷淡我,他是阔大爷,但是他不以富傲人。
(4)在我由私塾转入公立学校去的时候,刘大叔又来帮忙。这时候,他的财产已大半出 了手。他是阔大爷,他只懂得花钱,而不知道计算。人们吃他,他甘心教他们吃;人们骗他, 他付之一笑。他的财产有一部分是卖掉的,也有一部分是被人骗了去的。他不管;他的笑声照旧是洪亮的。
(5)到我中学毕业的时候,他已一贫如洗,什么财产也没有了,只剩了那个后花园。他好善。尽管他自己的儿女受着饥寒,尽管他自己受尽折磨,他还是去办贫儿学校、粥厂等等慈善事业。他忘了自己。就是在这个时候,我和他过往的最密。他办贫儿学校,我去作义务教师。他施舍粮米,我去帮忙调查及散放。在我的心里,我很明白:放粮放钱不过只是延长贫民的受苦难的日期,而不足以阻拦住死亡。但是,看刘大叔那么热心,那么真诚,我就顾不得和他辩论,而只好也出点力了。即使我和他辩论,我也不会得胜,人情是往往能战胜理智的。
(6)在我出国以前,刘大叔的儿子死了。而后,他的花园也出了手。他入庙为僧,夫人与小姐入庵为尼。由他的性格来说,他似乎势必走入避世学禅的一途。……在以前,他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现在,他每日一餐,入秋还穿着件夏布道袍。这样苦修,他的脸上还是红红的,笑声还是洪亮的。对佛学,他有多么深的认识,我不敢说。我却真知道他是个好和尚,他知道一点便去做一点,能做一点便做一点。他的学问也许不高,但是他所知道的都能见诸实行。
(7)出家以后,他不久就做了一座大寺的方丈。可是没有多久就被驱除出来。他是要做真和尚,所以他不惜变卖庙产去救济苦人。庙里不要这种方丈。一般的说,方丈的责任是要扩充庙产,而不是救苦救难的。离开大寺,他到一座没有任何产业的庙里做方丈。他自己既没有钱, 他还须天天为僧众们找到斋吃。同时,他还举办粥厂等等慈善事业。他穷,他忙,他每日只进一顿简单的素餐,可是他的笑声还是那么洪亮…
(8)去年,有一天他正给一位圆寂了的和尚念经,他忽然闭上了眼,就坐化了。火葬后, 人们在他的身上发现许多舍利。
(9)没有他,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入学读书。没有他,我也许永远想不起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与意义。他是不是真的成了佛?我不知道。但是,我的确相信他的居心与言行是与佛相近似的。我在精神上物质上都受过他的好处,现在我的确愿意他真的成了佛,并且盼望他以佛心引领我向善,正像在三十五年前,他拉着我去入私塾那样!
(10)他是宗月大师。
【小题1】依据文本,你认为宗月大师做了哪些善事?请分点回答。
【小题2】结合文本说说划线句子中“洪亮的声音”的丰富内涵?
【小题3】请简要分析本文第(2)段的语言特色。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05 10:41: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关于文化多样性,中国古代先贤早就提出了“和而不同”的思想。今天,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推动文化交流互鉴,既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选择。
早在人类文化发展的上古时期,文化的发展就不是一个模式,而是形成多个文化体系,呈现多样形态。此后,不同文化并不是孤立地、互不联系地发展,而是在相互交流、对话、学习、碰撞中前行,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而不同文明的接触,常常成为人类进步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学习希腊,阿拉伯学习罗马帝国,中世纪欧洲学习阿拉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又学习东罗马帝国。欧洲文化的发展状况是这样,东亚也是如此:日本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学习借鉴中国;明治维新之后,中国通过日本学习世界。中国从印度引入佛教,之后中国佛教影响东亚、东南亚大片区域。
人类文化发展史表明,一种本土文化、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进行交流互鉴时,只要坚持科学方法,保持自己文化的特性,就能不断吸收改造外来文化并使其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这种处于变化发展中的文化,其民族性往往更为鲜明突出,更符合民族文化发展的需要。以中国绘画为例,“六朝以来,就大受印度美术的影响”。内容与形式发生较大变化。在长期发展进程中,中国国画还受到其他民族和国家绘画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受西方油画的影响要比受印度绘画的影响更大。但是,中国国画的民族特色并未因此荡然无存,而是在交流互鉴中更好保持了自身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再看文学,鲁迅的《狂人日记》,名字来自俄罗斯作家果戈里的同名小说,但内容是中国人的灵魂和精神。世界文学作品中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如英国诗人拜伦的《曼弗雷德》,显然受到德国文学家歌德《浮士德》影响,但作品中并没有一点德国精神,而是洋溢着英国精神。
文化的民族性又和文化的世界性息息相关、相辅相成。从文化发展史来看,它们是一对同生共长的属性,呈现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对此,许多思想家都有过论述。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人类社会形成多种多样的文化。这些文化既是不同民族创造的文化成果,又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推动不同文化交流互鉴,无疑可以让各国人民享受到更为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摘编自吴元迈《文化在多样性基础上交流互鉴》)
(摘编自吴元迈《文化在多样性基础上交流互鉴》)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文化,自上古时期发展至今,始终保持着多样与交融相结合的态势。
B.中华文明与东、西方不同文明的每一次碰撞,都有力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进步。
C.受外来文化影响,中国绘画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变化,但民族特色依然保存。
D.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相互排斥又息息相关,表现为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引述古代先贤关于文化多样性的见解,目的在于引出自己的主张。
B.选文以人类文化发展中交流的广泛性,来论证文化交流互鉴对人类进步的意义。
C.选文以尊重文化多样性为前提,逐层深入地论证了有关文化交流互鉴的观点。
D.鲁迅和拜伦的事例,旨在证明文化的交流互鉴只会使本民族的精神更加彰显。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世界各民族间文化交流互鉴缺失,人类文化的繁荣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
B.文明的交流互鉴,不仅能丰富各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也将推动大同社会的到来。
C.只有讲究方法,民族文化才不会在交流互鉴中失去特色,背离自身发展的需要。
D.只有以开放的心态推动文化交流互鉴中国文化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部中国文学史究竟应该从何时说起?这看起来是个简单的问题,但是要说清楚并不容易。从理论上讲,我们可以把艺术的起源追溯到与人类的起源一样久远。从后世的文献记载出发,我们也可以做出适当的想象性描述。如《礼记》所载的《蜡辞》,《吴越春秋》中提到的《弹歌》,还有先秦两汉文献中留下的关于炎黄大战、大禹治水等等的神话传说。我们自然不能轻率地将这些历史的记载否定,然而所有这一切都属于后世的记忆,暂时又难以得到实物的证实。然而幸运的是,我们发现了大量的殷商时代的甲骨卜辞,发现了铜器铭文,在传世文献中保存下来了《盘庚》和《商颂》,还有在先秦两汉传世文献中有关殷商时代的遗文遗诗与神话传说。它们之间互相发明互相印证,共同构建了殷商文学的历史。从此,中国文学脱离了传说的时代,步入了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新的时代。
甲骨文带给殷商文学的意义,从文学的角度来讲,我们首先要考虑它的文字载体意义。这有两点,一是这些文字数量庞大,结构完整,说明它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二是这些甲骨卜辞的文字书写已经具有了相当的叙事条理,甚至有了基本的文例程式,一篇典型的甲骨卜辞会同时包括叙辞、命辞、占辞、验辞等四大部分,有着完整的叙事结构,辞汇丰富,语言简洁,体现了叙事文的初步技巧,因而我们可以将其纳入早期文学的范畴,它本身就构成了殷商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与甲骨文相提并论的是铜器铭文。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制造,到殷商时代达到了一个高峰,出土器物中有些相当精美,其中有些器物上也刻有文字。将殷商铜器铭文上的文字与甲骨文字进行比较,会发现二者在字形结构的组合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但是作为铸造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因为其书写工具不同,方式不同,记述功能不同,二者之间又有不同的文字特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殷商铜器铭文中,几十字以上的铭文很少见到,大多数只有几字,而且好多字是合体字,具有鲜明的图案特征。因而,铜器铭文代表了殷商文字书写的另一种情况。
商代社会是否还曾经存在过其他的文字书写形式?是否还有其他文体的文学?当然有。何以知此?这是由甲骨文与铜器铭文的特殊用途考知的。我们知道,占卜在殷商王朝的生活中虽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它毕竟只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在青铜器上铸字的活动更是如此。那么我们自然就会想到,当时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无数重要的事情,又记载在哪里呢?《尚书•多士》曰:“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多士》为周初时文献,是周公训诫殷商旧臣的记录。可见,“册”与“典”乃是殷商时代更为重要的文字文献。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礼记》所载《蜡辞》,《吴越春秋》中提到的《弹歌》,还有先秦两汉的历史文献等记载出发,我们可以推想,艺术的起源很久远。
B.诸如先秦两汉文献中的关于炎黄大战等的神话传说等,是后世的记忆,我们不能轻率否定,要作为历史则需要实物加以证实。
C.中国文学脱离了传说时代,步入有文字记载的新时代的实证,包括殷商的甲骨文,先秦两汉的铜器铭文和传世文献。
D.殷商时代的甲骨卜辞、铜器铭文,以及传世文献中保存下来的《盘庚》《商颂》等互相发明互相印证,共同构建了殷商文学的历史。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甲骨文从文学角度看,其文字载体意义有两个,一是从文字数量来考虑的,一是从文字书写角度看的。
B.甲骨卜辞的文字书写叙事条理清楚,甚至有了基本的文例程式。叙辞、命辞、占辞、验辞,是一篇典型甲骨卜辞的构成部分。
C.甲骨卜辞是早期文学的一种,它辞汇丰富,语言简洁,有着完整的叙事结构,体现了叙事文的初步技巧。
D.铜器铭文与甲骨卜辞相较,书写文字较少,大多是合体字,具有鲜明的图案特征,这就造成了它书写工具不同,方式不同,记述功能不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理论上讲,中国文学的产生可以追溯至人类生活的最原始阶段,但目前只能追溯到殷商时期,之前的伏羲、炎黄、尧舜等,只是传说。
B.文字的书写、文学的产生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因而,从甲骨文与铜器铭文的特殊用途可以考知,商代社会还曾经存在其他文字书写形式,还有其他文体的文学。
C.铜器铭文是铸在青铜上的文字,它与青铜器制造业密切相关。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制造,到殷商时代达到了一个高峰,铜器铭文也随之步入了全盛时代。
D.全文用举例论证、因果例证、引用例证等方法,论述了殷商文学的书写形式及其意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网络约车、网络订餐到如今火热的共享单车,互联网+正在改变很多服务行业的属性,也改变着很多人的生活方式。而如今出现的“网约护士”,就是上门提供一些如打针、输液、采血等基础的医疗服务的一种新兴行业。用户在手机上下栽一款软件的APP,在APP里下个网约单,就能把医生、护士约到家里来提供医疗服务,做到“看病不出门”,实现了零散化护理需求和护士资源的“精准对接”,是“互联网+医疗”的积极探索。

时下,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据统计,目前我国老龄人口已超过2.4亿,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超过4000万人。受传统文化等因素影响,老人往往更愿意在家而不是去机构养老,但很多时候又需要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但按照失能老人与护理员3:1的国际标准配置推算,我国当前至少需要1300万名养老护理员,而目前全国所有养老机构人员不足50万人,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仅2万人,我国养老护理人才的供给与需求处于严重失衡的状态。

在家庭医生签约、医养结合的大政策下,基层和养老院对护理服务的需求巨大。护士多点执业将有利于其向工作态度更积极、执业道路更加独立的方向转型,为社会提供专业化服务。此外,多点执业让护理人员充分实现自身的价值,提高收入。

(摘编自《网约护士,靠谱吗》)

材料二:
项目类型
项目名称
广州市公立医院对应医疗服务价格
暨华医院“天使有约”(含上门费100)
“医护到家”App单次项目费用
基础护理
打针服务
1.94
150
159
普通换药
15.54
200
159
导尿
22.02
300
219
留置胃管
12.95
300
189
压疮护理
10
300
219
造口护理
12.95
200
219
灌肠护理
19.43
300
219
雾化治疗
7.77
200
159
母婴护理
会阴护理
7.77
250
199
注:①在普通换药一项,“医护到家”提供3个部位的换药,每个部位不超过10×10cm。“天使有约”提供一个部位的护理服务,超出按50元/个加收费用。广州市公立医院注明该价格对应创面15(含)cm2以下或长度10(含)cm以下的换药服务。②“医护到家”和“天使有约”服务价格均不包含交通费、药费。③“医护到家”用户自备耗材。④表内价格单位:元。
 
省市
“互联网+护理服务”项目数量
物有项目
均有开展的服务
中医护理项目
北京
25项
/
鼻饲、皮下注射、肌肉注射、肌肉注射、灌肠、造口护理、氧气吸入、血糖监测、伤口护理、生命体征监测、留置尿管的护理

天津
35项
肛管排气、拔管、辅助排痰
上海
42项
中段尿采集、居家营养支持、胃、肠造瘘管护理、腹透管维护

江苏
43项
脑卒中康复管理、慢性心衰自我管理、糖尿病管理、慢性阻塞性肺病、高血压管理等
浙江
31项
指导造口伤口失禁专科器具的使用、慢性/感染性伤口换药
广东
43项
肠胀气护理、口服给药、家庭巡诊、心理评估及护理、淋巴水肿的预防与护理
 

(摘编自《网约护士,你会约吗?》)

材料三:

为了引导“网约护士”这一新兴业态的健康发展,保障“网约护士”的人身安全和执业安全、患者的医疗安全,2019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试点医疗机构,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派出本机构注册护士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将护理服务从机构内延伸至社区、家庭。派出的注册护士至少应当具备五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和护师以上技术职称,能够在全国护士电子注册系统中查询。据此规定可以看出,新的服务模式不同于以往的“病人一网约护士”模式,而是“机构一网约护士”模式,护士不能个人接单。

“机构网约护士”旨在强调上门护理服务的安全。但严格的规定亦可能导致护士数量陷入极度短缺的困局。原本护士的总数就很短缺,而具备至少五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和护师以上技术职称的护士则更为短缺。目前一些规模较大的“网约护士”平台纷纷对现有备案护士进行梳理核查,减少了大量不符合《方案》规定要求的护理服务人员。

有业内人士表示,对于“网约护士”的准入标准,不应该单纯用工作年限来作为衡量一个护士护理水平的标准。比如在医院ICU工作一年到两年的护士,与在基层门诊干了多年的护士相比,也许前者年限不长,但护理经验和能力可能远超后者。对于“网约护士”的资质在后续的政策调整中应该更细化一些。

“网约护士”试点安全问题至少包括人身安全、医疗安全、妥善化解医患糾纷防止演变成公共安全问题等三个方面。保障上门服务的“网约护士”的人身安全、确保上门护理服务的安全性、妥善化解医患纠纷,才能让“网约护士”试点稳步推进,在把护理服务送到特殊人群家中的同时让各方利益得到平衡兼顾,让社会更有温度和人情味。

(摘编自《网约护士进人调整期》)

【小题1】下列不属于“网约护士”新兴业态发展背景的一项是(   )
A.互联网+正在改变很多服务行业的属性。
B.基层和养老院对护理服务的需求巨大。
C.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失能、半失能老人多,更愿意居家养老。
D.护理人员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提高收入。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约护士”是一种新兴业态,通过上门提供基础的医疗服务,其准入标准不能单纯用工作年限来衡量。
B.新模式下的“网约护士”不是以个人的身份去提供服务,而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和医疗机构合作,向患者提供护理服务。
C.材料二所列省市的“互联网+护理服务”虽然特有项目各有区别,但均有开展的项目基本考虑了普通患者的居家护理需求。
D.只要保障“网约护士”的人身安全和执业安全、妥善化解医患纠纷,“网约护士”这一新兴业态就能稳步发展。
【小题3】“网约护士”来了,但目前影响“互联网+护理服务”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材料二内容,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二
“百家争鸣”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不同学派纷纷涌现并争奇斗艳的繁荣局面。其时,我国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时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光耀人类史册。
周王朝的瓦解,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致使民间“私学勃兴”,“士”阶层形成。
其时,社会结构急遽变化,兼并战争接连不断,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称霸,竞相招贤纳士,希望借助某种学说以富国强兵。春秋时代已经开始的“养士”之风日益盛行。各诸侯国对“士”大都采取宽容政策,允许学术自由。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宽松的政治环境。
各学术流派虽从不同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议论时事,阐述哲理,著书立说,各成一家;但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则去”。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彼此诘难又相互借鉴,良好的学术氛围,也促进了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
当时,齐国经济发达、政治开明,由于良好的文化政策和优厚的物质待遇,吸引了当时几乎所有的著名学派汇集稷下(齐国国都临淄稷门附近)。稷下学宫成为了最有影响的学者名士聚集场所。
稷下学宫创建于齐桓公田午时期,消亡于秦灭齐时,大约存在了150年,但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直至今日。
齐桓公田午兴办学宫的直接原因是政治需要。齐王励精图治,图谋称雄,需要稷下学士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制造舆论、设计蓝图。因此,稷下学宫首先是一个政治智囊团。其次,学宫尊贤致士,吸引人才,定期举办各派学者的学术例会,又是一个学术交流、文化传播、百家争鸣的学术园地。
“不治而议论”,是稷下学士活动的主要特点之一。“不治”,即“不任职”。虽有上大夫的头衔,但不担任实际职务。“议论”,就是议论时政、国事、治乱之策,为统治者提供决策依据,以实现智囊团的功能。而他们的议论,是在宽松自由的政治氛围内,对统治者政治活动提出的批评意见或决策建议,大都坦率直言,没有或者少有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情况。
稷下学宫是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百家争鸣的发源地。稷下各派学者利用齐国提供的良好环境与条件,潜心研讨,取长补短,丰富和发展了各自的学说,也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大融合。其中既有黄老学派,也有儒家、法家、阴阳家等等。他们在学宫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出了众多人才。比如荀子,15岁就到此学习,后来成为了稷下的学术大师。而孟子两次入齐讲学,时间长达三十年之久,被授予上卿。
稷下学术例会争鸣的议题非常广泛,既有不同政治主张的阐发,又有不同学术观点的诘难,也有对宇宙奥秘的思考。在学术自由的环境中,稷下先生们冲破思想束缚,不断探求创新,诸说并存,辩论发展,这就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景象。
【小题1】下列对“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王朝瓦解后,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士”阶层逐渐形成。
B.诸侯争霸,各国竞相招贤纳士,希望借助他们的学说来增强国力。
C.诸侯对“士”宽容,养“士”成风,“争鸣”有宽松的政治环境。
D.学者大都依附于某社会集团,因此议论批评时政不会有生命危险。
【小题2】请分条概述“稷下学士活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