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幸会,妈妈
张春
我妈年轻的时候是一名会计,在食品站工作。她的本职业务顶呱呱,现在已经60多岁,对数字依然非常敏感,心算精确到个位数。
我们小时候爱吃手指,把手指甲都啃坏了。她就给我和哥哥在胸前吊了一粒甘草片。因为甘草片比手指头好吃,我们就不吃手指头了。我4岁的时候,看到其他小孩子在高楼外的屋檐上追跑嬉闹,也想跟上去。妈妈没有打我骂我,而是去买了一个大西瓜,带我们站到那个楼顶上,瞅着下面没人,把西瓜扔了下去,然后说:“你们看,摔下去就是这个样子!”
还有一次,在家里看电视剧《哪吒闹海》,看到哪吒自杀的时候,我一边伤心地大哭,一边去上学。走出好远,后边远远传来妈妈的声音,她边喊边跑:“哪吒没有死——被他师父救活了——不要哭了!”她起码追了200米。
我不到8岁的时候,妈妈就和我说,不要让男人和你太亲密,更不要让男人碰你。洗澡上厕所,就算是爸爸、哥哥也不能看。
我初中的时候第一次收到情书,非常忧心,试探地拿给妈妈看。妈妈仔细地看完,然后笑眯眯地叠起来还给我, 说:“青春真好,还有人给你写这样的信。”我后来听说很多女孩子不再对妈妈说心事,就是从第一封类似的书信开始的,而我却松了一口气,好像今后没有什么事不能和妈妈说的了。
但我们之间也不都是美好时光。青春叛逆期,我也跟她吵过,说:“等我长大了,还了你们的钱,我就再也不欠你们的了!”妈妈沉默良久,叹了口气,说:“我们大人有时也心情不好,你看看《还珠格格》里的小燕子,总是逗阿玛高兴,你就不能也哄哄我吗?”
小时候上学,爸妈很少接送我,下雨也一样。家里的伞都是长柄的大黑伞,我个子矮,不喜欢带大黑伞,所以经常淋雨。过了十几年,我随便抱怨了一下这件事,妈妈后来几次跟我说:“那时候我怎么就那么蠢,不知道给你买一把小伞呢?我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你要原谅我们啊。”又一次回家,她给我买了一把最轻便的小花伞。那时我已经30岁了。
后来爸爸病倒了,她去陪护,不眠不休的40天,她竟然还胖了些。她说虽然没有怎么睡觉,但爸爸吃剩的东西,她都搅一搅全部吃掉了。情绪上受不了的时候,自己跑到厕所里哭一场。爸爸还是走了。她规定自己每天只准痛哭 一个小时,剩下的时间就要振作起来。她说:“要疯掉还不容易?可我疯了,我那两个孩子怎么办?”
命运是猜不透的。爸爸去世仅一年,我刚上大学,却突然得了一种怪病。等她走进我的宿舍,我已经躺在床上不能动了。是她背着我,一家一家的医院去看。当时在北京看病太难了,每次排队要排四五个小时。我想,妈妈的心该被烧焦了吧?稍有闲暇,她就摸着我因为打了好多针而布满淤青的手,说:“不知道有没有哪个神仙,把你的病摘下来放在我的身上?”
在北京治疗了三个月,医生都说住院没有意义了。但妈妈心不死,她照样背着我,到处寻访偏方和疗法。稍有希望,就专程撵了去。最后,她竟然自己研究医书,自己开药试针。她甚至琢磨出一套按摩手法,能准确地摸索出我任何地方的疼痛,最后对症下药。
半年后,我站起来了,居然回到北京继续上学。
又是几年过去了,我们家一切都好起来了。今年3月,妈妈到厦门来看我,我们去海边散步。妈妈笑着说,她以前不是很会走路,现在腿脚不如以前了,反而领悟到一些道理,变得很会走路了。她说:“要把手甩开,专心致志,不要突然变快,也不要突然变慢。要这样,一脚一脚地走,走多远,也不会累着。”
我看到她平静地望着远方,脚步均匀地走着,全身显出协调而动人的姿态。我突然涌出一股热泪,一句一直想对她说却老是不知怎么说的话喷薄而出:
“幸会,妈妈!”
(原载《青年文摘》,有删节)
【小题1】对这篇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这是一篇记叙性散文,作者回忆了发生在母女之间的一些往事,展示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在教育和影响女儿健康成长路上的感人故事。
B.这一对母女历尽生活的各种不幸,母女间也曾产生过各种矛盾,有时到了反目成仇的地步,可作者却写得曲折动人、生动有趣、富有文学性。
C.结尾处“我” 用了“幸会”一词,其本义是表示跟对方见面很荣幸的意思,用在这里则表达了女儿在感激之后的愉悦和幽默。
D.全文线索不够明晰,一会儿写在家发生的几件琐事,一会儿写出门上学得病的大事,似乎是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显得有点凌乱,不够紧凑。
E. 写真人实事的文章一是材料要丰厚,件件经过精心选择;二是组织要讲究,使全文中心明确,浑然一体。本文达到了这一要求。
【小题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叙述了这位妈妈对女儿的深厚感情?请简要概括。
【小题3】文中“妈妈”教育女儿的方式是高超的,那么究竟高超在什么地方呢?请结合具体内容做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7 03:24: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⑴据报道,近期,河南禹州市一中对36名学生进行劝退,责令立即离校,只因这些学生“静熄后走动、洗漱,或说话,严重影响了就寝秩序”好在学生家长连续多日奔波求情,学校总算改变了处理决定。

⑵有专家认为,“教育是强迫或引导被教育者接受特定的知识、规矩、信息、技能、技巧等”不以规矩,难成方圆,让学生遵规守纪,培养他们规矩意识本无可厚非,但笔者想问,规矩的制定者是否考虑了学生的成长发展?规矩的合理性、适用性何在?倘若规矩制定者毫不顾忌孩子的身心成长,却为了自己的管教便利而刻意抹杀孩子的天性,这势必从源头上背离规矩设计的初衷,更有悖于教育规律。即便破坏了既定规矩,批评教育、劝导训诫未尝不可,大可不必采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处理学生。

⑶制度是文化的反映,好的规矩,才能适合好的教育。有什么样的制度规矩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文化。一所学校的规矩集中反映了其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据悉,这些被“开除”的学生中,还有几位是品学兼优的班干部。禹州市教育体育局相关负责人对此回应:“禹州市一高的做法过急、过激,是不对的。笔者认为,这所学校的做法失去了对教育目的、意义和内涵的基本把握。传道授业解惑,不只在课堂上,学校和老师的处事行为方式也时刻传递着价值观和人生观。如此刻板而无情的处理方式于人才培养无益。

⑷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只给个体受教育者打上深深的烙印,尤其会对一个群体、一代人产生深远影响。管理森严的宿舍、僵化死板的课堂、冷若冰霜的规矩、紧张对立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只能让学校变成一个无情的“圈养场”也只能让孩子成为一个个被驯化了的看似温顺的“小绵羊”听话就是乖巧,顺从就是懂事,不应成为教育工作者宠爱有加和津津乐道的评优标尺。当把“好孩子”“优秀生”的标准定到这个调儿上,其实学校教育已经被扭曲成了一个找寻不到出口的铁道。当把这种天然的“小样成分”抹杀于所谓的成人规则时,孩子们的顽童时代就开始日渐缺乏创造,这个群落的个性原野就开始不断趋向荒芜。

⑸教育在“教”更在“育”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进入新时代,面对这样一项需要有温度的事业,教的内容和方法需要与时俱进,而育的本质内涵却亘古不变。育是情怀的润泽,是对学生身心的呵护,经不起也容不得半点急功近利。值得警醒的是,任何学校,特别是实行寄宿制、军事化管理的学校,更该注意防止这种倾向,无论如何都不该把学生当成“圈养”的对象。

(光明网《光明日报》2018-05-18,作者,阎岩,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专家认为“教育是强迫或引导被教育者接受特定的知识、规矩、信息、技能、技巧等”,作者认同这个看法。
B.学校的规章制度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
C.制定规章制度的出发点,应充分考虑孩子的身心发展,要有合理性、适用性。
D.学校教育在“教”更在“育”要有情怀的润泽,要对学生身心健康倍加呵护。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论题是学校的规章制度,作者在强调学校要有严厉规矩意识的同时,也要有人文关怀。
B.全文采用道理论证,由现象入本质进行分析。深入剖析禹州市一中这种做法的思想根源。
C.文章第⑷段尖锐地指出了这种只顾自己管理便利的冰冷的规矩的危害性。
D.全文论证的语言质朴,注意分寸,严谨中透露锋芒,给世人以警醒。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规矩意识是可以理解的,但要考虑孩子的身心发展,顾及孩子的天性。
B.学校和老师一言一行都体现了对教育目的、意义和内涵的基本把握,老师应在学校起引领示范作用。
C.如果我们教育工作者把“听话就是乖巧,顺从就是懂事”当作评判学生的标准,那我们的教育将没有未来。
D.作者最后提出警示,时下流行的寄宿制、封闭式管理学校要防止指把孩子驯化成温顺的“小绵羊”的思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日前修改的地方性法规《浙江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中新增“留守儿童保护”专门章节,其中提出父母外出后应当与留守儿童每个月至少联系一次,及时了解生活、学习和心理状况。
这一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救助保护机制,不仅要求民政部门会同教育、公安等部门建立留守儿童信息管理平台,还要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开展监护指导、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社会融入等专业服务。此外,还规定了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定期将留守儿童监护、抚养和身心健康情况报县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摘编自2016年12月6日《广州日报》)
材料二
目前中国共有6102.55万留守儿童,长期过着没有父母相陪的“一个人”生活。而湮没在历史时光中的留守者,至少有整整一代人。
过去一直说如何重视,但具体到哪个部门负责,没有明确。这次明确了联席会议制度由民政部牵头,是二十多年来的第一次。儿童不再留守,就是要让他们与父母团聚。让父母返乡,还是让孩子随迁?学者段成荣的建议是,从制度上创造条件,让孩子跟着父母进城。
大学毕业后,黄湘洁作了一个“逆历史潮流”的选择:留在家乡湘西的老司岩千年古寨,当一名幼儿园老师。黄湘洁的故乡在湖南老司岩,明清时期曾富贾云集的千年寨子,今天一切依旧保持地理原貌---很陡很长的石板路,村口岩壁上比谁都老的古树,还有躺在荒野中间破败的祖屋。寂静,是最大的变化。今天的老司岩仅185户农家,685人,外出务工人员占去一半。留守儿童39名,孤儿2名。
1984年,一纸中央文件松开了乡村户籍人口“自由出入”城市的高墙。仅1989年,中国农村外出务工人数就从改革开放初期不足200万人迅速蹿到了3000万人。即使闭塞如老司岩这样的古寨,也在错过第一波打工潮后听到了风吹草动。1992年,黄湘洁的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留下她和姐姐、弟弟三人独守家中。那年黄湘洁两岁。
“当时的乡村,穷是一种常态。”从事农村问题研究近三十年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段成荣说。1984年,还是在校研究生的他跟着导师到辽宁、山东等地的农村调研,最大的体会就是农民那股想要外出谋生的深切冲动。
彼时的中国农村实行分田到户才不久,粮食价格低,还需缴纳农业税费,种地基本不挣钱,有时辛辛苦苦干一年,还赔钱。尤以1994-1996年最为严峻。而远在近千公里外的广东佛山,当时外来工已经可以拿到数倍于内地的工资。以至于农民外出务工,都被中西部地区政府视为一件大事拿到办公桌上讨论。
四川则更有趣,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后,四川普查办专门成立了劳务输出办公室,由政府推动和组织农民外出务工。后来被其他地区当作经验争相效仿。
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黄湘洁的归来也让村里人不解。他们说,一定是在外头找不到工作吧。2013年9月,在当了志愿者一年后,她打消了出走的念头。她说,“不要让这些孩子再被遗忘了”。
(摘编自2016年3月24日《南方周末》)
材料三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5年6月19日《关于留守儿童群体存在问题及对策的调研报告》)
材料四
2016年9月21日,河南全省法院“送法进校园暨第四季普法漫画口袋书发放仪式”在郑州市古荥镇实验小学举行。这是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连续第五年送法进校园,为该省650万留守儿童送去温暖和关爱,孩子们也获得了第四季普法漫画口袋书,学习保护自己的技巧和方法。
据悉,本次活动的主题为“让爱相伴---让法律照亮留守儿童回家的路”。活动现场,河南基层法官讲述了与留守儿童之间的故事,打动了许多人。女童保护基金负责人孙雪梅现场授课,教孩子们如何预防性侵害,保护自己。四个留守儿童代表用诗歌朗诵《爱的礼赞》,向所有关心、帮助留守儿童的爱心人士表达最朴素的谢意。
据有关部门统计,人口大省河南留守儿童的数量达到650万,占全国的十分之一还多。
(摘编自2016年9月21日“中新网郑州”)
【小题1】下列对上述新闻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中提到的曾富贾云集,而今却极度贫穷、寂静的村寨老司岩,在中国大地上绝非个案,而是我国村庄的缩影,它们已成为中国留守儿童的主要聚居区。
B.像黄湘洁那样,在大学毕业后能够主动选择回到贫困的家乡当志愿者,并且最终为了那里的孩子留下来的,在当今中国还属于少数。
C.目前,我国留守儿童总数已达6000多万,留守儿童的产生非一时一地的结果,伴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而产生的留守儿童问题已有20多年的历史。
D.有关留守儿童调研报告显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更易受到意外伤害,而留守女童比留守男童存在相对更为明显的负面情绪。
【小题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四则材料不一,有门户网站、报纸等。报道时间也有所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留守儿童问题应该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
B.材料二中,还在读研究生的段成荣就来到外出打工人数较多的山东、辽宁等地展开实地调研,切实感受到了当时中国农村农民真实的生存现状。
C.材料一、四是站在政府机构层面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报道,体现了社会上层对留守儿童的重视;材料二、三主要从民间个体调查研究的角度进行相关报道。
D.相对而言,《光明日报》的调研报告采用了《广州日报》《南方周末》和“中新网郑州”所不具备的列图表和列数字的手法,显得更直观明了。
【小题3】请结合四则材料的相关内容,谈谈应当如何将关爱留守儿童落到实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朱良志

①不二法门的根本落脚点,就是“世界的意义只在其自身”,真即实,实即真。不二之法,乃是彰显生命意义之法,就是任由生命自由兴现之法。

②世界的意义只在其自身,禅宗说:何不任由其自在圆成?禅宗有“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一境,最当此理。

③“空山无人,水流花开”本是苏轼诗中的一联,后来被禅家借来说明禅的境界。禅家以“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韦应物诗)为第一境;以“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为第二境。认为,“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是由第一境(初境)上升而来的。

④在第一境中,空山茫茫,落叶飘扬,四处寻觅,天地苍苍,目无所见,意态荒荒。在外境的强“夺”下,人的欲望意识如落叶飘零。但这是不是就是“空”的境界?禅家认为,这还不够。因为这还是个“分别境”,就是说,在这个境界中,人还是个清醒的观照者,还是个探求者,还是在“寻”,一“寻”就是有目的的活动,一有目的就是不自由的,不自由活动中的人,不能说是真实的人。

⑤而第二境“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则是进入到不二之境中,“人”没有了,所谓“空山无人”,“人”到哪里去了呢?“人”与“境”冥然合契了,“人”丢失在“境”中。“人”没有了意识,没有了占有的欲望,没有了追求的念头,这就是意念的“空”,这是一片生命的清空。在这无所羁绊的生命世界中,“水流花开”——一切自在兴现,山是山、水是水的兴现。打开了生命的锁,世界没有了妨碍: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何碍白云飞。不二是空寂的,在不二中,有真机跃现,这又是活泼的。不二是至静的,在至静中有至动,这就是所谓在静穆的观照中有飞跃的生命的含义。陶渊明有诗云:“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在无云的澄明长天中,但有微风澹荡、天鸟翻飞,此得空寂中水流花开之意。

⑥石涛在一幅画中题“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以赠友人。在一幅设色山水中有题跋道:“夕阳在山云在水,高歌人醉杏花天。”又有题画诗道:“茅屋无人到,云生谷口田。”风自起,云自飘,不劳人为,云在青天,水在溪流,就任它们自在兴起吧,一个画家所要表达的就是这世界的语言。戴醇士也是一位对禅有极高修养的艺术家,他说:“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东坡晚年乃悟此妙。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也。”他有题画跋道:“松影阑干,瀑声淙潺。何以怡颜,白云空山。”他的意思是,人还权力于世界自身,人的意识的淡出,人不说了,让世界去说。世界的说就是我的说,落英缤纷,水流淙淙,风轻云淡,春燕差池,那就是我。

⑦韦应物《滁州西涧》是一首童叟皆知的诗:“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我在这里读出的正是自在圆成的思想。世界生机鼓吹,我抱琴来,何用弹之!“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的这些小诗,传达的哲学智慧可不小,清逸的思理,淡远的境界,空花自落的圆成,在无声中,震撼着人的灵根。

(选自《中国美学十五讲》,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括文章第⑤段的论述层次。
【小题2】请通观全文,概括文中“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之境所包蕴的思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参考消息网12月6日报道)港媒称,中国官员在广东的一个环保论坛上承认,中国在几乎所有空气污染类别中都排在世界首位,包括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碳排放也是如此。媒体援引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总工程师王金南的话说,要在明年之前实现中国减少污染的目标,需要投资1.75万亿元,但投资缺口给这一行动带来了巨大障碍。

在“2016中国环保上市公司峰会”上,王金南说:“几乎所有的污染物排放指标和二氧化碳排放指标在全世界排放量都是第一,整个大气的压力前所未有。”工业和信息化部某官员说,近10年来,国家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方面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也取得明显成效,但总体来看,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的生产模式并没有得到最根本的改变。中国的工业总产值在2011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是工厂不严格执行环保标准成为污染的主要原因。虽然中国大部分火电站都安装了先进的过滤装置,但工厂的燃煤未受到很好监管,它们继续向大气中排放污染物。工信部下属的赛迪研究院说,2015年非电工业领域耗煤量 约占全国煤炭消费总量的46%,这些工业炉窑的环保标准没有火电行业严格。王金南还说,环保投入不足仍是一个突出问题。中央政府承诺环保投入占GDP的比例为1.5%左右,但近几 年真正投入环境保护的没有那么高,大致只有1%左右。

材料二 

(中新社北京12月18日电(记者阮煜琳),中国新闻网)中国大范围重度污染天气持续,多地采取机动车单双号限行、企业限停产等措施强力应对。环保部表示,各地积极作为,保障各项减排措施落实,应对效果初步显现。

从目前看,北京市实际PM2.5日均浓度比预测值明显下降。由于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减少,污染积累速度变缓,重污染发生过程较预测结果有所推迟,峰值浓度有所降低,启动红色预警的23个城市污染程度均较预测有所减弱,约三分之一的城市污染程度下降。本次空气污染程度最严重的六省市均按照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积极组织开展应对工作。环境保护部派出了13个督查组对各地重污染天气应对措施落实情况开展督查。督查发现,部分企业、工地未严格落实停产停工要求,还存在露天焚烧治理不到位、土小企业违法排污等问题。环保部督促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进一步调查,依法严肃处理。

环境保护部表示,将加大督查 力度,严厉打击顶风作案的违法排污行为,尽最大努力减轻重污染天气影响。

材料三 

(2016年12月18日,新京报)今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重污染来袭。京津冀及周边40个城市发布橙色及以上预警,其中北京等23个城市发布红色预警。17日,环保部通报,13个督查组已分赴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6省份,于16日全部到位,展开督查工作。昨日,本报记者随环保部第四督查组在山西临汾及运城督查发现三家化工、焦化企业存在超标问题。

昨日13时,走出临汾西站,笼罩着灰白雾霾的空气里弥散着微呛的气味,空气质量指数(AQI)342,属严重污染。督查组工作人员指出,微呛气味的形成主要是二氧化硫,作为中国知名的焦煤基地,临 汾坐落着多所焦化厂,虽然大部分已经完成了脱硫改造,但在较差的空气污染气象条件之下,污染物难以稀释、扩散和清除,地方政府仍然面临着企业运转与环境治理的矛盾与压力。

为应对本次红色预警,此时的临汾市区已实行机动车单双号限行,各重点行业工业企业、施工工地、燃煤锅炉等都实施了管控措施,不承担供暖任务的20蒸吨及以下燃煤工业锅炉、茶浴炉一律停运,至2017年3月31日水泥企业一律停产。

督查发现:山西三维瑞德焦化有限公司曾在15日夜间至16日凌晨二氧化硫超标排放8小时,最大超标倍数1.2倍。此外,万鑫达焦化有限公司和山西三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个别时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存在轻微超标现象。

环保部第四督查组组长、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副站长傅德黔要求存在问题的企业加强保洁和煤堆场喷淋设施建设,同时加强运行管理,控制生产负荷,确保达标排放。临汾市环保局责令相关企业立即整改,并决定对山西三维瑞德焦化有限公司实施从重处罚。

今日,第四督查组还将在临汾展开随机督查,随后将前往运城。

(以上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引用港媒对近日举行的“2016中国环保上市公司峰会”的报道,分析了中国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存在的若干问题。
B.从材料二来看,由于北京和启动红色预警的23个城市以及本次空气污染程度最严重的六省市积极作为,措施得力,空气污染程度明显下降。
C.材 料三以临汾市为例,表明大气污染得不到有效治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地方政府为了地方经济利益对本地污染企业进行保护,甚至姑息纵容。
D.材料二侧重点在于报道各地应对效果初步显现;材料三侧重点在于报道环保部在对临汾的督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小题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  )
A.三则新闻不一,有新媒体,有传统媒体 ,三家在同一月份,报道了相同的话题,这表明中国的空气污染问题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B.三则新闻均用概括的叙述方式,迅速及时地报道了国民普遍关注的大气污染防治的焦点问题,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C.三则新闻在结构上均是先总述各自的新闻要点,然后具体列举了新闻事实,最后简要介绍了与所报道的新闻事实有关的情况。
D.三则新闻稿都引用准确翔实的数字,给人以专业、负责的印象;分析说理既具体又全面; 语言平实、严谨、准确。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中国大范围重度污染天气持续的人为原因。

同类题5

二、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盈满

凸凹

⑴那时的故乡,虽然贫瘠,但遍地是野草、荆棘和山树,侍炊和取暖,内心是从容的,因为老天给预备着无数的柴薪,无须急。但也有性急的邻人,待到草木枯黄的时候,整天到山上去,树枝和山草,都背回家里,把柴棚堆得满满的。
⑵母亲也催父亲去打柴草,父亲笑着说:“不急。”直到天阴欲雪,父亲才不得不打了一些柴草,离盈冬之需,尚差得远。母亲忧凄地说:“你就不能多打一些?”父亲对母亲说,这里也有生活的道理——他的柴棚越是盈满,越说明他心性之空,咱的柴棚虽然空,但整个山场都是咱的柴棚,你可以随用随取,而且也不担心失火,咱这才叫真正的盈满。母亲摇了摇头。
⑶父亲去世之后,县上拆迁移民,母亲来到了平原。公家资助,个人筹集,我给她置备了一座小院。侍炊用煤气,取暖有蜂窝煤,过上了城市居民一样的日子。但她总是发出感叹,说,生活虽然方便了,但心里总是不踏实,感到不盈满。问她为什么,她说,虽住在了平原,但究竟是外来户,老居民都有煤气本,咱没有,做饭要烧高价气,而我又没有收入,就指望你。还有那蜂窝煤,也要用钱买,依旧是指望你。闲下来一想,原来自己成了儿女的累赘,再也活不出自己了。
⑷我说:“养儿防老,自古使然,你老不要多想。”
⑸她凄然一笑,说:“也只能这样。”她沉吟了一下,又说,“让你再破费一次,给妈买辆三轮车。”
一辆三轮车让她找到了自己。
⑺每天朝阳初上,她就骑车出门。街巷、旷野、田畴、垃圾场、建筑工地,都能见到她的身影。她捡破烂,又捡柴草,每次都不放空。破烂变卖成现钱,买米面油盐,柴草则堆进庭院,不久就堆得盈满如山。后来她在小院的一角垒了一座泥灶,用捡来的柴草生火做饭,煤气炉灶干脆被她闲置了。
⑻一天晚间,弟弟来看望她,老人家正窝在被窝里看电视,电视里正是我的一个专题访谈。看一眼西服革履、侃侃而谈的我,弟弟说:“妈,我给您提一条意见——我哥是官面上的人,特别注意形象,而您整天去捡破烂,就有点儿不般配了,所以您还是待在家里享享清福为好。”
⑼母亲黑了一下脸,说:“叫得再响的大公鸡,也是卵孵的,脸子要是长得白,再浑的水也洗得透亮,这个道理你哥比你懂。”
⑽弟弟把这个情形告诉了我,对我说:“你去劝劝妈,你是老大,她听你的。”
⑾到了她的住处,院门竟落了锁。等了很久的时刻,也未见归来,便驾车去寻。平原乡村的田间土路四通八达,不好确定方向。便循着岸树成排的地方走,果然就寻到了。
⑿三轮车停在路旁,她正在树荫里捡落枝。落枝稀疏,要捡满那爿车斗,是要有足够的耐心的。我心里一热,她哪里是在捡拾让炊烟升起的柴草,分明是在捡拾她残余的生命时光!
⒀我走下车来,轻轻地叫了一声妈,就像黄口小儿叫的第一声那样,既含混,又清晰。母亲分明是听见了,但没有应声,只是静静地看着我,一点也不感到吃惊。
⒁我感到我们娘儿俩一下子回到了过去,内心盈满。
⒂我望了望头顶上的树冠,有不少枯枝期待在那里,便下意识地攀上树去,即便是西服革履,也无一丝犹豫。折下的枯枝,很快就装满了母亲的车子。母亲说:“咱们回吧。”我说:“回。”
⒃母亲骑三轮在前边走,我则驾车跟在后面。年近古稀的一个老人,骑三轮的姿态竟是那么轻盈,还不时回头笑笑,一派怡然自得的样子。
⒄母亲开了院门,对我说:“咱先把柴草抱进来,再慢慢说话。”
⒅庭院的柴草果然像弟弟说的那样,堆得盈满如山,以至于新捡来的柴草再扔上去,也不见增长。我说:“柴草已如此盈满,您干吗还那么急切地捡?要是父亲还在,他一准会骂您,骂您贪心。”
⒆“即便他在,他也是骂不出口的。”母亲说,“他那时是站在山场上说话,有盈满的底气;咱现在是站在庭院里,眼前虽盈满了,却没有身后的山场,心里的妥帖,还得靠捡。”
⒇我感到,父母那代人,不仅活在日子里,更活在他们自己的人生哲学里,所以,我无话可说。
(21)母亲用泥灶给我烧了开水,沏了一壶老家的亲戚捎来的用黄芩焙制的山茶。她把两只红薯放到烧水生成的炭火中,一边陪我说话,一边给红薯翻个儿。不久,烤红薯的芳香就袅袅地弥漫开来,直沁心田。不知不觉地,被世事弄皱褶了的心叶,竟情不自禁地伸张、舒展,竟至有了新芽的模样,翠绿晶莹,不挂尘埃。这时,所有的欲望都简化成一个欲望:好好品味一下红薯。
(22)烤到一定的火候,母亲便把红薯拨到一边的冷灰里,说:“让它收收性子。”所谓收收性子,就是让烤过的红薯从焦脆返回到柔韧,托在手心里,虽体温热烈,却可以承受。红薯的口味也绵长也筋道也甘甜,一吃就吃得很本质了。
(23)也许吃相有些贪婪,母亲说:“别急,两个都是你的。”
(24)我甘心享受这种照拂,说:“知道。”
(25)那天,我在母亲那里待得很晚。本来一个场面需要出席,对方也不断来电话催促,我还是推掉了。
(26)这天我突然感到,世间本简单,一个老母亲,两只烤红薯,就很盈满了。

(有删改)

【小题1】分析第⑹段画线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小题2】第⑸段和第⒄段通过母亲的语言描写表现出她前后心理的变化。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小题3】分析第(21)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4】文章最后以烤红薯吃红薯的事收束全文,凸显了主题,请对此作简要评析。
【小题5】全文围绕“盈满”进行构思,新颖独特,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