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光束里的微尘

秦德龙

他在漫不经心中发现,一束光透过窗户射了进来,而静谧的光束中,悬浮着一些微尘。他伸手去抓,却什么也抓不住。那些微尘忽然飘动起来,瞬间消失在幽暗深处。

渐渐的,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微尘是在光束中存在的。如果试图挡住它们,它们即会遁失。

微尘尚且如此,那么个体生命呢?离得开阳光吗?

到阳光下面去,晒晒太阳。他时自己说。

每一枚太阳都是新鲜的。

他曾经到过大海,也到过大山,还到过城市里,感受着太阳带来的温暖。是的,大千世界,让他感慨,可后来,他还是厌倦了一切。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何况,他无法忍受来自生活的挤压,从各方面的挤压。

他再次回到蜗居的小屋,每天对着电脑,虚构着人生。这天,他百无聊赖,在电脑上敲下几个文字;“昂贵的证据”。很快,电脑便跳出了博尔赫斯的诗句:“这是多么昂贵的证据,尘土,使我们相信难免一死。我们放慢脚步,压低嗓音,走过一列列缓慢的墓碑……”

博尔赫斯的诗句,在他心里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他一遍一遍地默读着那些诗句,不住地洗刷着自己的心灵。自己是多么渺小啊,犹似一粒微尘,微不足道!火热的生活,自己有什么资格去批判呢?该拥抱它才是!

于是,他打点行装,来到了太阳照耀的乡下。

他看见一个老农民头顶着烈日,扶着耕牛身后的犁铧在田野里劳作。也许是累了,老农民慢慢地吆喝耕牛停下,然后,楗出一支烟,坐下来休息。香烟从老农民的鼻孔中袅袅冒出,景象美极了。他看得发呆,忘记了时间。

老农民没有搭理他,在老农民的心中,他是不存在的。老农民吸完了烟,缓缓地站起了身子,重新吆喝耕牛犁地。

他昂头走了,去寻找乡村新的风景。他边走边想,自己也就是一粒微尘,如果没有阳光的照射,别说舞动起来了,恐怕已不知飘向了何方。

灵魂啊,需要阳光!

回到生存的城市,他找来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建立了“微生”论坛。每晚,坐在电脑前,发表自己的感悟。那些深邃的思想伴随着妙语连珠,洒向广袤的宇宙。以往,他几乎是不参加任何集体活动的,落落寡合。从乡下回来后,他像变了个人,生命中总有使不完的热情。他似乎有许多话要说,不说出来,灵魂无从安放!

人们悄悄地打量着他,议论着他。

他知道,自己也就是个普通人。

普通人得有普通人的活法,得过普通人的日子。

不久,他就找到了一份体面的工作。每天,夹着公文包或拎着手提电脑,行走在路上。

又后来,他娶妻生子,建立了一个安康和谐的幸福家庭。

只是,一个人孤静的时候,他会回忆从前的日子。这时候,他就打开博尔赫斯的诗集《里科莱塔》,为自己读上一段。然后,对着灿烂的银河遐想,把神秘的夜空瞭望。

他依旧在“微尘”论坛里发表自己的言论,这都是他对人生的观察、体悟。他也没想到,自己会有许多粉丝。这些粉丝不断地要求他更新论坛里的帖子,把精辟的论断展现给大众。

他无法满足粉丝们的要求,只是按部就班地做着想做的一切。他把自己比作一只老黄牛,他喜欢勤勤恳恳的老黄牛。

有一天,妻子问他:“你为什么喜欢老黄牛呢?”

他若有所思地说:“在乡下,有一位老农民。扶着老黄牛身后的犁铧在犁地。”

妻子又说:“你这个人就是喜欢低调。”

他温厚地笑道:“我看见了光束里的微尘,只有阳光照射它,它才会舞动。不知为什么,我觉得,老黄牛就是这种品格——需要阳光!”

接下来,他和妻子同声朗读博尔赫斯的诗句:“这是多么昂贵的证据,尘土,使我们相信难免一死。我们放慢脚步,压低嗓音,走过一列列缓慢的墓碑……”

妻子陶醉地说:“让我们一起慢慢地老吧。”

他笑道:“还是让我先死吧,死在你前头!”

妻子捶了他一下,充满诗意地说:“想得美,谁先死谁有福,还是你送我吧。”

他揽住妻子的肩头,幸福地笑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从“他”的视角来描写老农头顶烈日扶着耕牛身后的犁铧在田野劳作与休息的情景,及其从中获得的感悟,这为下文写“他”的思想转变作了铺垫。
B.小说叙事中穿插精警的议论,如“灵魂啊,需要阳光”“普通人得有普通人的活法,得过普通人的日子”等,是为了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也使故事更加完整。
C.小说中“老黄牛”这一反复出现的意象既是主人公“他”品格的投射,也起到疏通行文脉络、贯串叙事结构的作用,增添了行文脉络的层次感和节奏感。
D.水说写人们对“他”的打量、评议,从侧面衬托“他”从乡下返城后生活态度变化之大;写妻子对“他”的称道,从侧面表现“他”谦卑、朴实的个性。
【小题2】小说中前后两次引用博尔赫斯的诗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光束里的微尘”为题有什么好处?请从情节、人物、主题三方面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05 11:52: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蓑衣,最初是用草编织而成的挡雨器具。在我国上古时期,人们为了抵挡风雨的侵扰,起初只能用野草裹住身子,久而久之,蓑衣就形成了。《诗经·小雅·无羊》的“尔牧来思,何蓑何笠”就记录了当时人们穿蓑衣的情况。“蓑笠,备雨服。”说明蓑笠是充当雨具使用的。春秋战国时代,百姓在下雨天,通常是身着蓑衣来从事劳作的。蓑和笠的关系,如同今日雨衣和雨帽的关系,所不同的是“笠”的制作原料是竹子,而不是草。而且“笠”晴雨两用,既可挡风雨,又可防烈日酷暑。
蓑草的表皮较光滑,本身又呈空心状,所以用来制雨衣,雨水不易渗透。蓑衣为贱物,轻易可得,在很长时期内,人们不分尊卑,外出遇雨都穿这种蓑衣。随着时代进步,人们又发现了多种可用来做雨衣的材料,但蓑衣并没有被淘汰,尤以农夫、渔人所用为多,历代诗文中有不少描写。我们最熟悉的,应该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比蓑衣进一步的雨衣,是用丝绢一类纺织品涂上油后做成的,称“油衣”“油帔”。《晋书·桓玄传》记载:“(刘)裕至蒋山,使赢弱贯油帔登山,分张旗帜,数道并前。”
除蓑革、油绢外,古代雨衣还有用粗麻、棕丝等材料制成的。棕丝是棕榈树皮上的一种纤维,经加工整理,也可编织成雨衣,俗谓“棕衣”。唐韦应物《寄庐山棕衣居士》中写道:“兀兀山行无处归,山中猛虎识棕衣。”此外,油葵叶也非常适宜制作雨衣。清李调元《南越笔记》中就有详细记载:“油葵,生阳江,恩平大山中,树如蒲葵,叶稍柔,亦曰柔葵。取以作蓑,御雨耐久。”这种雨衣仍以农夫、渔人所着为多。
明代后,雨衣的制作日益考究,所用材料也有多种。宫廷内臣所穿雨衣,据《明宫史》记:“用玉色深蓝官绿杭绸或好绢,油为之,先年亦有蚕茧纸为之,今无矣。有斗钵式者,有道袍式加褂者。御前大臣值穿红之日,有红雨衣、彩画蟒龙方补为贴里式者。”贵族男女的雨衣,则用一种柔软而不渗水的高级玉草编织而成,取名为“玉针蓑”。
《红楼梦》中,贵公子贾宝玉就穿这种雨衣。第四十五回:“只见宝玉头上戴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黛玉不觉笑道:‘那里来的个渔翁!’……黛玉又看那蓑衣斗笠不是寻常市卖的,十分细致轻巧,因说道:‘是什么草编的?’”
斗笠则是用竹篾、箭竹叶为原料,编织而成,有尖顶和圆顶两种形制。讲究的以竹青细篾加藤片扎顶绲边,竹叶夹一层油纸或者荷叶,笠面再涂上桐油。有些地方的斗笠,由上下两层竹编菱形网眼组成,中间夹以竹叶、油纸。“或大或小,皆顶隆而口圆,可芘雨蔽日,以为蓑之配也。”斗笠,又名箬笠,“楚谓竹皮曰箬”。有的斗笠,以葵叶铺陈笠盖,因而称之为葵笠。有的则以笋壳夹于竹篾中。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蓑衣”的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蓑衣的历史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当时人们用蓑草编织成蓑衣,裹住身子,抵挡风雨的侵扰。
B.关于人们穿蓑衣的情况,早在《诗经﹒小雅﹒无羊》就有记录,可见在当时蓑衣就已经被充当雨具使用了。蓑衣既能挡雨,又能遮挡烈日。
C.蓑衣的制作材料是蓑草,这种草表皮较光滑,本身又呈空心状,雨水不易渗透,所以用来制雨衣非常合适。
D.后来,雨衣的制作材料日益丰富,用蓑草制成的蓑衣就只有农夫和渔人在使用了。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蓑和笠的关系,就像今日雨衣和雨帽的关系,笠有尖顶和圆顶两种类型,其制作原料是竹篾、箭竹叶等
B.蓑衣是一种具有平民性的雨具,因为它的制作材料可以轻易得到,并且人们无论身份高低贵贱,只要外出遇雨,都穿这种蓑衣。
C.随着社会的发展,雨衣的制作材料也在不断的发展,由最初的蓑草,到后来的油绢、粗麻、棕丝、油葵叶等。
D.明代后,雨衣的制作日益考究,所用材料也有多种,宫廷內臣所穿雨衣就有用好绢或蚕茧纸做成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雨衣有多种,如蓑衣、棕衣、油衣、玉珍蓑等,这些雨衣说明,随着时代的进步,雨衣的制作材料日趋多样化。
B.笠是蓑之配,可晴雨两用。斗笠历史悠久,通过《国语》《红楼梦》可以看到,其从先秦到清代都在使用。
C.“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描绘了渔翁穿蓑衣戴斗笠的情形,此中的蓑衣应该是由油葵做成的。
D.古人遇雨,最初不分尊卑,都穿蓑衣;但后来出现分化,宫廷贵族穿的往往是油衣、绢衣、玉针蓑等高级雨衣,普通百姓穿的往往是蓑衣、棕衣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由于地球在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一个地震序列中最强的地震称为主震;而余震是主震之后接连发生的地震。
②余震一般在地球内部发生主震的同一地方发生,通常情况是一个主震发生以后,紧跟着一系列余震,它的持续时间可达几天甚至几个月。余震强度比主震小,大多数的余震都不会造成破坏。虽不足为患,但多次就成灾。打一个形象的比方,余震好比人说话的回声,虽然能量不及前面的大地震,但威力叠加起来,经过多次打击的建筑物可能就承受不住了。余震依发生时间顺序,在次数和强度上都逐渐减弱。科学家称,主震发生后的第二天,余震数量大约是第一天的一半,而到第10天,余震数量则是第一天的1/10。
③地震后为什么会有余震呢?
④地震主要起因于地壳上大陆板块彼此相对移动产生的压力累积。主震发生过后,时隔不久最多一两天,或者在震中也可以拉开一定距离,可发生称为余震的二次震动。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认为余震产生于主震引起的“静态压力”改变,因为似乎只有它能够具有产生余震的这种机制。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发现,余震的主要成因是由地震引起的“动态”地震波的冲击,而不是原先认为的缘于地震引发的断层附近的地壳重整。美国地质调查的Karen Felzer和加州大学的Emily Brodsky分析了近二十年发生在南加州的数以千计的中小型地震中余震的数据之后得出了这一结论。他们还发现,在距离震中50公里之外,余震的发生数量急剧下降。更确切地说,他们发现至震中距离与余震次数约呈指数-1.35左右衰减。这意味着一个平稳的量引发了整个运作过程,在50公里的距离中静态压力的改变几 乎可以忽略不记,因此“动态应力”是余震的罪魁祸首。
⑤研究者说这个结果将对地震过后预测余震的发生产生影响。
【小题1】第②段关于余震特征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A.同一地方发生B.强度比主震小C.次数逐渐减少D.强度逐渐增强。
【小题2】阅读第④段,下列选项叙述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地震起因于地壳上大陆板块彼此相对移动产生的压力累积。
B.一个地震序列中最强的地震称为主震;而余震是主震之后接连发生的地震。
C.主震发生后的第二天,余震数量大约是第一天的一半,而到第10天,余震数量则是第一天的1/10。
D.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认为余震产生于主震引起的“静态压力”改变。
【小题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
A. 时间顺序    B. 空间顺序    C. 逻辑顺序
【小题4】第②段采用的说明方法除打比方之外,还有哪种说明方法(写一种即可),其作用是什么。
【小题5】第④段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植物学家胡先骕
1894年,胡先骕生于南昌,小时候便受到良好的教育。
胡先骕志向高远,曾以诗明志,“乞得种树术,将以疗国贫”。1913年,他留学美国攻读植物学。期间,胡先骕发起创办了我国最早的综合性科学刊物《科学》杂志,还发起组织“中国科学社”,后迁址国内,1928年定址上海,先后出版《科学画报》《科学季刊》《科学丛书》《科学译丛》《科学史丛书》等,为培育科技人才,推动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铺路石的作用。
1919年,胡先骕决定进行一次大规模采集标本和调查植物资源的活动。在浙江的天台、雁荡、松阳、遂安、天目山一带采得大量植物标本。转年春季,又去江西的吉安、赣州、宁都、建昌、广信和福建的武夷山区,在历时半年多的考察与采集中,获得多以万计的宝贵腊叶标本。后著《浙江植物名录》《江西植物名录》等,并陆续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1922年,胡先骕与邹秉文、钱崇澍用中文编著了中国第一部大学教材《高等植物学》。该书于1923年由商务印务馆出版,462页,插图306 幅,书末附有英汉名词对照表。该书成为国内大学的主要教材,在教育界影响很大。
1928年,胡先骕与秉志等人在尚志学会和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支持下,于北京创办了静生生物调查所。胡先骕任植物部主任,并受聘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讲授植物学。在教学过程中,他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鼓励青年蔡希陶和助教俞德浚到云南去搞科研,称他们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在胡先骕等人的倡导下,1933年8月20日“中国植物学会”在重庆北碚成立,同时创办《中国植物学杂志》,胡先骕任主编。
1930年,胡先骕在《岭南科学杂志》上发表观点,推测中国东南沿海各省定有川苔草科植物。1944年,果然有人在福建长汀东北隅龙门的岩石上采到该科植物1种。一年后,又在汀江、晋江和闽江流域发现2种。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北平成立了临时政府,有人邀他出任伪职,胡先骕断然拒绝。1938年,静生生物调查所大楼被日军看中,胡先骕便急派蔡希陶等人,赶赴云南找到俞德浚共同建后方基地,在昆明黑龙潭创建了“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胡先骕的远见卓识,保住了一支造诣很深的科研队伍及一大批珍贵的图书、标本和科研资料。1941年,有人在四川与湖北发现了大水杉,胡先骕便与郑万钧教授前去调查研究,断定这些植物正是亿万年前在地球大陆生存过的水杉,这一发现轰动世界。从此,植物分类学中就有了水杉科水杉属水杉种。
1940年,胡先骕出任国立中正大学校长后,竭力延揽人才,先后聘请蔡方荫、俞调梅、戴良谟等大批名流学者前来任教,一时名家毕至,学者云集。他提出“大学教育,既贵专精,尤贵宏通”的理念。1942年,日寇进兵江西玉山、上饶一带,“正大”师生激于爱国之心,发起组织战地服务团,胡先骕支持师生的义举,拨款过万元作为活动经费,自己也捐300元,并身任名誉团长,不幸,教授姚星微、学生吴达昌死于日寇枪下,胡先骕率师生举行祭悼,并手书挽联:
盛年绩学,识贯古今,黉序获良师,平生读尽陈编,早有鸿文垂宇宙;
溽暑遄征,志吞胡羯,荒村斗强寇,此日迎归忠榇,永留浩气壮山河!
1919年前后,陈独秀、胡适提倡新文化运动,胡先骕、吴宓、梅光迪等人以《学衡》杂志为阵地,以继承中国传统、发扬中国文化为己任,向“北大学派”发起反击,形成了与之对峙的“学衡派”。胡先骕曾撰文《中国文学改良论》,对胡适的改良说提出批评:“用白话推翻文言、把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全盘否定的态度过于偏激。”并阐明自己的文学观:“欲创造新文学,必浸于古籍,尽得其精华,而遗其糟粕,乃能应时势之所趋,而创造一时之新文学。”“二胡”之争,成为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一场重要论战。
上世纪50年代,胡先骕坚决反对生物界一味搬抄苏联李森科理论。1958年,他在交心书上连写二十九个不满意。
1968年,胡先骕走到了人生终点。
(摘编自胡启鹏的《胡先骕传》)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胡先骕年轻时便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他留学国外,发起组织“中国科学社”,回国后出版各种杂志书刊,为我国培养科技人才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B.当时,中国还没有自己编著的供大学生使用的中文本生物教材,1922年胡先骕与邹秉文、钱崇澍合著《高等植物学》,该书在国内影响颇大。
C.胡先骕曾在杂志上发表推测观点,认为中国东南沿海各省定有川苔草科植物,后来还推测中国有大水杉,结果都证实他的推测是有科学依据的。
D.胡先骕安仁中正大学校长,先后聘请大批名流学者前来任教,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他还提出“大学教育,既贵专精,尤贵宏通”的办学理念。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胡先骕写的挽联,情感饱满,文采熠熠。他与胡适在文化上的争论,更可窥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他还是多家杂志的主编,这些主要得益于其良好的家教。
B.胡先骕身体力行,从1919年开始,便到浙江、江西、福建等地进行实地考察,采得大量植物标本,最后还整理成书,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C.胡先骕注重教育,在教学中更善于培养人才,他鼓励蔡希陶、俞德浚到边远的云南去搞科研,这为后来创办“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D.胡先骕等人把静生生物调查所搬迁到云南,他的远见卓识,保住了一支造诣很深的科研队伍以及生物研究所的珍贵图书、标本和科研资料。
E. 上世纪五十年代,胡先骕批评那些一味搬抄苏联李森科理论的人,表现出对生物界的不满,这激愤的情绪从他的交心书上连写29个“不满意”中可以看出。
【小题3】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虽然,胡先骕走到了人生终点,但是他精神犹存,结合文本,谈谈胡先骕身上具有哪些精神品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藏书的小楼©胡品清

楼这个富于诗情画意的字是中国文学的专利品,尤其是专属于诗的。同一楼字在法文或英文中便只是建筑学上的名词,平凡庸俗,仅仅意味着平房或楼下的反面,不蕴涵任何美感,而楼字在中国文学里是富于诗意的,会引起诸多美丽的、奇妙的联想。

楼是凌云的建筑,所以会引起空灵飘忽的感觉,如“楼阁玲珑五云起”“山外青山楼外楼”。

在昔日,女孩子们的闺房常常设在楼上,所以楼又是富于浪漫色彩的。它是名门闺秀的寓居:“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它是歌妓们的寓居:“美人一笑搴珠箔,遥指红楼是妾家。”它也是宫女们的居所:“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

楼是高出地面的建筑,所以视野辽阔,宜于远眺。李后主在思乡的时候便攀登他谪居的小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游子远征的时候,被遗留在家里的思妇便在楼头忧郁起来:“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楼是触及重霄的建筑,所以气象万千。月明风静的夜间,楼提供一个空灵的境界:“小楼回首,明月自纤纤。”伤春时节,楼提供一个凄楚的意境:“子规啼月小楼西。”而在欲雨还睛的时刻楼上又是另一番景象:“山雨欲来风满楼。”

楼是古典,楼是东方。假如我是一位音乐家,我要以楼为主题写出一套组曲表现楼的各种意境、景象和情调。我要以小提琴的幽雅奏出“十二楼中月自明”的静夜,我要以横笛吹出“子规啼月小楼西”的凄清,我要以喧哗的小鼓和喇叭响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萧瑟。我要以肖邦式的夜曲在钢琴的键子上弹出“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的幽怨。假如柴可夫斯基住过中国古典的小楼,他可能写出比“胡桃夹子”更空灵的作品,假如蒙内曾住过中国古典的小楼,他会留下更多印象派的画面。啊!楼这个字,太美了。

关于我的小楼,我能说什么呢,除了它曾给我留下一些美好的回忆?一年前,在此楼中,一切原也是寓于诗情画意的,如今只是一条幽暗的甬道的地方。那时我的小楼确然是美丽的,我可以静静地伫立楼前迷失在各种意境中。凌晨的微风中有树枝的沙沙声,有自画眉鸟的喉头滑出的清脆的歌声。

在阴晦的日子,看迷迷蒙蒙的远山,真能体味到“数峰凄苦,商略黄昏雨”的意境,而“山雨欲来风满楼”更是这小楼的写真,因为华岗原是风岗,而我的小楼也就是风楼了。落日的楼头又是何其明艳!假如我是一位写生画家我要把远山的紫,落日的胭脂,暮天的柔和与明丽变为静止的永恒的悦乐。

楼在山间,树在山间,楼在山山树树间,月明星稀的晚上,我们总爱看那一片森林,很蓝,很朦胧。“我便是小王子,”他说,“来自那星,那最微小的一颗。”我听着,迷失在蓝蓝的夜里。

那仿佛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如今,那富于浪漫情调的楼廊变成了一条黑黝黝的甬道,甬道的那一边仲延出去便是一幢加筑的小楼。于是我清晨的廊外不再是霞光满天,黄昏的窗外不再响起夜曲,也永远不会明月一楼了。

而且那些不知愁的女孩子们全迁来了。前窗外,不再有宁静,后窗外是一栋未完成的建筑,像一个黑色的巨人以庞然的阴影掩蔽一山美景。于是幽暗总停驻于室内,总是灰蒙蒙,冷冰冰的。永远抖不落冷湿和阴霾,纵令春山已是无处不飞花。

冬去,春来,而小楼无春,没有阳光惊醒昏睡的盆景,圣诞红都苍白,龙柏也萎死。

真不再留恋这失却了最重要的东西的小楼,也再不知道如何形容它,给它命名。不再是栖霞楼,不再是夕照楼,也不再是待月楼。它被摒弃于一切美好之外,不再空灵,不再凄迷,不再罗曼蒂克,我也不再能静静地伫立楼共。剩下的只有书架上那些美丽的洋装书,竖立着,斜倚着,色彩缤纷,像一些穿红着绿的小女孩。于是我只能懒懒地蜷伏于室内读露薏丝拉贝香艳的十四行,听小王子讲玫瑰和狐狸的故事。若此我只能把这所小楼命名为藏书的小楼了。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从“楼”字写起,然后紧紧围绕“楼”这一意象,广泛取材,自由剪裁,写出了楼字在中国文学里的多重诗意。
B.文章在论述“楼是古典,楼是东方”时,运用种种设想,意在渲染楼的古典美、东方美,表达了作者对古典小楼的赞美与喜爱。
C.在作者笔下,我曾经的小楼不仅具有美丽、幽静、空灵、典雅的意境之美,而且有浪漫的故事和甜美的回忆,与下文写现在的楼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D.散文形散而神不散,作者从小处着笔,层层推进,由广义的楼到个人的楼,从过去的楼到现在的楼,最后以藏书楼作结,自然流畅,神完气足。
【小题2】本文语言颇具特色,试做赏析。
【小题3】文章结尾一句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有何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年来,艺术史研究者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对艺术品的理解和研究,不能局限于图像、风格等艺术范围之内,还应拓展到作品的物质性特征和存在方式。如果对中国传统的“卷轴”这一装裱方式加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这种物质性特征常常是文化精神的某种映射。

把卷轴和西方油画的装饰形式进行比较,两者的不同显而易见。油画完成后被嵌入硬质的四边画框,意味着一种强制性的“展开”,体現出对静态的空间的占有意识。而中国书画所采用的卷轴形制,则自然引出一个“合”的结果。敛合意味着对空间尽可能的放弃,却隐含了时间性的要求。

卷轴提供的形制,保障了舒卷的权力和自由,而在长幅横式的卷轴作品中,舒卷过程本身就是观看活动的一个介入因素:它拒绝对全幅作即时性的呈现,而对观看范围进行必要的控制,使观看成为一个历时性的过程。具体而言,这类作品展示时,作品左侧部分随着观看的进行被陆续打开,与此同时,右侧部分则被不断收起,观看老视野所及,就是“舒”和“卷”所呈现的自然范围(约为一个手臂的长度)。这种观看方式,要求作品在展示过程中体现出“段落感”,以使观看者视野中的图像保持一个相对完整而又不完全重复的空间,这样的段落空间是逐步呈现和不断变换的,因而是由时间统领和支配之下的空间。这是此类卷轴作品与静态展示的油画作品的重要差别。

考察卷轴的敛合形制,我们会进一步联想到收藏的行为,因为敛合也正是收藏的一个基本动作“藏”是中国人处理既往事物的一种态度和方式,收藏的行为是使所收蔽之物尽可能地延伸到未来,把未来变为它曾经存在的“过去”,这样的意义上,要求所藏之物具有物质和精神价值上双重的持久性。卷轴所支持的敛合形制,可使作品避免因长期暴露在空气和光线中而受到损伤,也暗示了对作品时间性要求的尽力满足。

敛合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它还可能是对观看者进行挑选的一种方式。卷轴的形所隐含的既不是无条件的展示,也不是全然不允许观看,它陪示着古代士大夫艺术活动中那种“限制性”的观赏。”更起粉清高百尺莫令门外俗人看”,宋人孙少述这两句诗对理解这个问题或许有点帮助。该诗的题目是“栽竹”,考虑到竹子清出绝俗的文化品性及其与文人墨客的精神关联,我们完全可以把这样的诗句看作古人艺术观念的隐喻。“粉墙”象征着艺术家及收藏者与世俗阶层的趣味隔阂,他们通过粉墙圈筑出自己的庭院,就等于塑造了趣味的共同体,正如布迪所说:“趣味是分等级的,它会区分出不同的级别群体。被分成不同等级的社会主体,通过自身制造的区阁,会在美与丑杰出与庸俗之间区分自己。”

既然这样的粉墙是由栽竹人有意构筑起来的,墙内的景观也就成了一种阶层身份的表征。当作品舒展开来的时候,它面对的不可能是公众,相反,其展示常常带有私密的色彩。通过大量的古代文献和图像资料可以知道,艺术品的展示通常是在一个称作“雅集”的小型私人聚会中进行,被邀请的观看者则一般是文人名士。而将一件艺术品长时间地置于众目睽睽之下,不仅不是慷慨之举,反倒可能被视为不谙风雅的行为。

(选自姜勇《舒卷的粉墙》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粉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粉墙”区分出人们精神境界的高低。
B.“粉墙”阻隔了人们去观赏艺术作品。
C.“粉墙”暗示群体之间存在趣味差异。
D.“粉墙”禁止了不谙风雅的欣赏行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将中国卷轴与西方油画在装饰形式上进行对比,突出二者对时空的不同要求。
B.文章从观看方式和观者体验两方面展开,对卷轴作品的观看过程作了具体的阐述。
C.文章通过讨论“敛合”对于艺术品收藏和限制性”观赏的意义,把论证推向了深人。
D.文章论证中引用孙少述的诗句与布迪厄的话,都是为了证明艺术欣赏的精神价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研究卷轴的物质性特征来揭示其蕴含的文化精神,与局限于图象、风格等艺术范围内的研究不同。
B.卷轴的形制制约了观看范围,使得观看长幅横式卷轴作品成为历时性过程,比静态观赏两更具审美价值。
C.卷轴的敛合形制使收藏品避免因暴露受伤,在物质价值上具有了持久性,因而具有传统文化的典型特征。
D.大量文献和图象资料表明,艺术品展示观赏在古代不会是大的群体行为,因为群体难以窥探作品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