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文化作为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千百年来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思想的积淀与升华,5000年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中国卓越的过去与璀璨的今天。我们在自豪的同时,更应该展望未来。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关键,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回首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开辟了一条人类史无前例的高速和平发展之路。然而相对于物质财富的增长,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快速发展,与拥有5000年历·史文化的泱泱大国显得并不相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文明与中国文化的复兴是其核心内涵之一。而文化复兴与文化自信可谓相辅相成,倘若对自身文化都产生了距离感、陌生感乃至排斥、厌恶,那么何谈文化复兴与民族崛起呢?因此,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意识到建立文化自信的迫切性与重要性。

据调查,中国公众的文化自信从文化自知、文化自豪、坚定信念、文化传承、文化交流、文化发展、文化竞争等维度的认知如下图:

(摘自“人民论坛网”,有删改)

材料二:

拥有悠久的文化传承,但却在很长时间中缺少社会文化氛围的中国,如何走向真正的文化繁荣?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会林说,首先应该建立起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重新树立对中国文化的信心,发掘出中国文化中优秀的部分。

黄会林说:“当代中国的文化正处在一个转折性的发展关头。一方面,以扩大物质生产、加快消费为主的发展方式不可能无限延伸,忽视文化力量的社会将面临着‘精神缺钙’的危险。而在今天,文化艺术的自觉意识、主体意识也自然显现出来。物态、制度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文化,为心态层面的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条件。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面前一直都处于弱势地位。全球化一方面带来所谓的文化趋同,但另一方面更加凸显了各自的差异性,并带来了危机感和紧迫感。独立和自觉是融入世界的基础和先决条件。费孝通曾经明确提出应该立足21世纪,加强文化自觉。因此,我们必须有自觉的文化发展思维和战略。在全球一体化和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中国当代文化缺乏足够定力,模仿、照搬之风盛行,中国文化被歪曲、降格、肢解,存在着被通俗文化、高度发达的美国文化日益同化的危险。面对强势文化的包围,我们不能妄自菲薄,忽视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和自我更新能力,而应在全球意识的观照下,加强文化自信,寻找中国文化的坐标,发展和传播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精神与时代要求接轨。”

(摘自《北京晨报》,有删改)

材料三:

青年必须有足够的文化自信,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强调文化自信,是因为我们在某些方面不够自信。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发展出了一个根植在中国土壤上的文化体系,它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潜移默化中影响中国人的价值判断。“东圣西圣,其揆一也”,中国文化传统里的优秀基因,对当下的世界有着不可估量的正向引导力量,正可大放异彩,却见不少青年言必称西方,对自己的宝藏视而不见。相反,倒是越来越多的西方有识之士,来中国寻找发展的钥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深深植根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青年应首先熟习自己的历史与文化,再图融汇异邦文化之所长,才能真正成为既有文化自信与根基又有世界眼光的“新青年”。

又比如,面对纷繁复杂、真伪难辨的信息潮流,不少年轻人放弃了对信息甄别、筛选、判断的权利,拱手让于网络舆论,这也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网络上所谓的真假代替了事实的真假,网络上所谓的对错代替了事实的对错,任凭思想观念与价值判断被裹挟而不自知。一个成熟的社会,首先要有成熟的公民,公民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就在于是否具有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而理性来自定力。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公众对自身优秀文化传统保持着高度的尊敬和强烈的自豪,但对自身文化来历、特色和发展趋向了解得不够,可见公众对于传统文化仍处在“认同高、认知低”的窘境。
B.文化自信含义中各维度得分图呈现出当前中国公众文化自信的新状况,这有助于政府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C.分析图表可知,文化交流较文化借鉴、文化竞争得分高,这绝对表明公众普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竞争中展现了巨大的影响力。
D.图表显示,中国公众“对自身文化的发展前景有坚定的信念”的认同度较高,可见公众表现出比较积极的文化自信和热情。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现实这个层面分析了文化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目前我国正处在物质财富快速增长的阶段,文化软实力也应得到相应的发展。
B.要成为一个既有文化自信又有世界眼光的“新青年”,必须融汇异邦文化之所长,再熟习本国的历史和文化,使中国文化精神与时代要求接轨。
C.材料三指出不少年轻人因为没有定力,不具有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对信息缺乏甄别、筛选、判断能力,所以没有文化自信。
D.材料二引用黄会林的话是为了说明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建立文化自信,找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坐标,发展和传播中国文化。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培养民众文化自信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24 12:43: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先驱·画隐·宗师
侯 军
一生,成就一部中国现代美术史;一人,开辟一段独特的美的历程。
1900年11月22日,林风眠出生在广东省梅县的一个石匠家庭。祖父时常带着幼年的林风眠上山打石头,山野林木、潺潺小溪。给林风眠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1919年7月,中学毕业的林风眠踏上欧洲求学之路。在法国,他完全沉迷于细致的写实主义学院派画风之中,后经爱才的耶西斯校长一记“当头棒喝”,他才从对西方古典画风的沉迷中猛醒,重新发现了“东方艺术”的魅力。1924年秋天对林风眠来说是一个可喜的季节——巴黎秋季沙龙选中了林风眠的两幅画作,一为油画《摸索》,一为彩墨画《生之欲》。更难得的是,《生之欲》体现了林风眠力图把“东方艺术”与西方现代绘画融为一体的艺术主张。当旅居法国的蔡元培看到这幅画时,不由得击节而赞:“得乎技,进乎道矣!”
1926年,由于蔡元培先生鼎力推荐,远在欧洲的林风眠被任命为国立北京艺专校长。重回祖国,年轻的校长就如同站在一片榛莽丛生、无人涉足的荒原,他不知道“中西融合”之路是通衢大道,还是崎岖山路。上任伊始,林风眠即致力于把齐白石的传统国画与克罗多的新印象主义画风一并注入中国绘画教学,希望培养出第一批实践“中西融合”艺术理想的新生力量。然而,他的努力并不顺利。不过,林风眠不为所动,于1927年5月发起并组织了“北京艺术大会”,第一次以不分中西的混合陈列方式展出2000多件展品。此时,年轻的林风眠校长就像一个充满浪漫气质的理想主义斗士,希望通过一场“艺术运动”来改变黑暗的现实。然而,残酷的社会现实和无情的政治干扰,注定了这次艺术大会最终难逃半途夭折的命运。
1927年9月,林风眠任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的校长兼教授。这是他得到的又一次实现“艺术救国”理想的良机。然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总会在不经意间悄然袭来,令林风眠进退维谷,为改变沿袭已久的“视国画与西画有截然不同的鸿沟”的传统格局,林风眠提出中西画系合二为一的动议,这引发了与潘天寿的论争,还有后来的“西湖一八艺社”的分裂【注】,对林风眠所倡导的“艺术至上”理念,客观上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日本侵华战争的全面爆发彻底击碎了林风眠“艺术救国”的梦想。从国立艺专隐退后,他在嘉陵江南岸一个大佛殿附近租了一间旧泥房,他要单枪匹马、孤军奋战,以一己之力去改写中国绘画史,他要用自己的艺术实践和绘画作品向世界证明:“我林风眠倡导的道路不但是行得通的,而且是一条宽广的新路!”从艺专校长到普通画师,从洋派教授到苦行之僧,离群索居,寒锅冷灶,林风眠对此却安之若素,泰然处之。从1938年直到1991年去世,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林风眠大多数时候过的都是半隐居式的生活。他如同一个独自登山的探险家,在险绝的山崖闻踽踽独行,没有人知道他的甘苦,也没有人了解他的艰辛,人们只看到那一行行不断向前延伸的足迹,如同为后来者昭示着登顶的路标。
林风眠耗尽半生心血和才智创造出来的“风眠体”绘画,极大地丰富了20世纪中国绘画的创作面貌,对后来者具有渡世金针的作用——如今,“方形布阵”的中国画早已司空见惯,而“风眠体”的后继者更是比肩接踵,绵延不绝,且名家辈出,风靡世界。林风眠也由此成为世人公认的标领时会、开资后学的一代宗师。
在林风眠90岁时,有一位香港实业家捐款为林风眠建立纪念馆,他却将这笔巨款捐给了中国美术学院(其前身即杭州艺专),设立“永芳艺术基金”。这一年,在北京和台北分别举办了林风眠九十诞辰大型回顾展。年底,这个展览终于回到了林风眠的故乡广东梅州。林风眠,那个从小就陪着祖父打石头的山里孩子,如今以他的作品回报了他的家乡。他可以问心无愧地告诉家乡父老:“祖父是在沉重的、粗硬的石头上消磨了一生,而我却是在轻薄的、光滑的画纸上消磨了一生……”他说,“我不能不感谢祖父对我的训诫:脚下磨出功夫,将来什么路都可以走!”
1991年8月12日,91岁的林风眠在香港溘然长逝。由此,中国现代美术史有了一个新的标识:在林风眠以后,中国绘画的整体格局已经与林风眠之前迥然不同了。
(选自《人物》,有删改)
【注】1930年春天,部分画社社员推重“为人生的艺术”这一富于时代特色口号,与支持林风眠倡导的“为艺术而艺术”为宗旨的社员发生争论,最终导致“西湖一八艺社”分裂。
【小题1】文中哪些事情能够表明林风眠先生是画界中西融合的“先驱”?请简要概括。
【小题2】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1)重回祖国,年轻的校长就如同站在一片榛莽丛生、无人涉足的荒原,他不知道自己“中西融合之路”的前面是通衢大道,还是断崖绝壁。
(2)从艺专校长到普通画师,从洋派教授到苦行之僧,离群索居,寒锅冷灶,林风眠对此却安之若素,泰然处之。
【小题3】文章以“先驱·画隐·宗师”为题有什么好处?
【小题4】林风眠先生的人生经历可以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今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是“太阳、地球和天气”,乍看上去似乎又蹭了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热点,电影里科学家发现太阳异常,并预测太阳将进入红巨星膨胀阶段,想要地球存活,唯一的出路就是带着地球“流浪”。

不过过去30年的卫星测量显示:太阳的能量输出并没有增加,即便将来有一天地球要去“流浪”,也不能让太阳“背锅”。

在过去超过45亿年的时间里,作为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太阳的确一直是天气、气候和地球生命背后的驱动力。按照中国气象局局长刘雅鸣的说法,太阳是地球气候系统最基本的能量源,也是空间天气扰动的主要源头,太阳辐射变化影响着大气运动,也带来地球冷暖变化、四季轮替。

不过,最近地球上观测到的气候变暖,却不能归因于太阳活动的变化。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佩蒂瑞·塔拉斯在今年世界气象日致辞中就提到,地球上的冰雪融化和海洋升温,是由大气中的长寿命温室气体驱动的。自1990年以来,长寿命温室气体的总辐射强迫气候增温效应增加了41%,在过去的10年中,二氧化碳在增加的辐射强迫中约占82%。

按照佩蒂瑞·塔拉斯的说法,如果廷续目前温室气体浓度增长的趋势,到21世纪末,全球温度可能上升3℃至5℃。这将会在全球范围内带来严重的风险,佩蒂瑞·塔拉斯根据气候模型预测:大多数陆地和海洋区域的平均温度将升高,大多数人居地区出现极端高温的现象将增加,一些地区将出现更多强降水,而有些地区将有更大的干旱和降水不足的可能性。

相比于《流浪地球》里的太阳膨胀巨变,地球上的气候变化才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威胁。全球变暖不仅会带来高温热浪,还有干早、严寒、暴雪、超级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刘雅鸣说,面对全球气候变暖这一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挑战,要不断提高气象灾害监测的基础能力、预报的核心技术能力、信息的有效覆盖能力、风险的科学防范能力,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重要作用。

当前是太阳活动低年,一个月、两个月都不会出现一个太阳黑子,从往年的统计来看,太阳活动低年常常伴随着极端天气现象,包括暴雨、强对流等等,它们跟太阳活动密切相关,预计2024年、2025年将迎来太阳活动高年,届时,太阳活动进入高发期。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不可小觑,但正如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资源中心研究员申彦波所说,环绕太阳的还有其他的行星,如木星、金星、水星等,它们也都有来自太阳提供的充足的能量,之所以没有生命的繁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大气层。

还是要先“扫好门前雪”!地球真要“流浪”,外面的大气也得带着跑,人类的生命才能够继续延续。

(中国青年报2019-04-01,记者邱晨辉,有删减)

【小题1】对文中画线句子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去30年的卫星测量显示:太阳的能量输出并没有增加,地球因太阳膨胀而“流浪”的说法缺乏依据。
B.太阳辐射确实影响地球冷暖变化,但最近地球上观测到的气候变暖,却不能归因于太阳活动的变化。
C.相比于《流浪地球》里预测的太阳膨胀巨变,地球上的气候变化才是人类社会目前面临的最大威胁。
D.当太阳活动进入高发期,太阳活动会对地球产生巨大的甚至毁灭性的影响,那时地球才需去“流浪”。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阳是天气、气候和地球生命背后的驱动力,一个重要原因:它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B.因为大气中的长寿命温室气体的驱动,导致气候变暖,地球上的冰雪融化和海洋升温。
C.全球变暖会带来高温热浪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这将会在全球范围内带来严重的风险。
D.只要发挥好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重要作用,就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今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是“太阳、地球和天气”,意在倡导我们保护大气层,关注地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B.在《流浪地球》里观测到太阳已进入红巨星膨胀阶段,地球想要存活,唯一的出路就是四处去“流浪”。
C.寿命温室气体的总辐射强迫气候增温效应增加,假如没有二氧化碳的排放,气候增温效应便可停止。
D.干旱、严寒、暴雪、暴雨、超级台风等极端天气都是十分常见的自然现象,不必大惊小怪、小题大做。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园花寂寞红

季羡林

①楼前右边,前临池塘,背靠土山,有几间十分古老的平房。整整四十年以来,一直住着一对老夫妇:女的是德国人,北大教员;男的是中国人,钢铁学院教授。我在德国时,已经认识了他们,算起来到今天已经将近六十年了,我们算是老朋友了。三十年前,我们的楼建成,我是第一个搬进来住的,从那以后,老朋友又成了邻居。逢年过节,互相拜访,感情融洽。

②我每天到办公室去,总会看到这个个子不高的老人,蹲在门前临湖的小花园里,不是除草栽花,就是浇水施肥;再就是砍几竿门前屋后的竹子,扎成篱笆。嘴里叼着半只雪茄,笑眯眯的,忙忙碌碌,似乎乐在其中。他种花很有一些特点。除了一些常见的花以外,他喜欢种外国种的唐菖蒲,还有颜色不同的名贵的月季。最难得的是一种特大的牵牛花,比平常的牵牛花要大一倍,宛如小碗口一般。每年春天开花时,颇引起行人的注目。

③我是颇喜欢花的。但是我既少空闲,又无水平。买几盆名贵的花,总养不了多久,就呜呼哀哉。因此,为了满足自己的美感享受,我只能像北京人说的那样“蹭”花,现在有这样神奇的牵牛花,绚丽夺目的月季和唐菖蒲,就摆在眼前,我焉得不“蹭”呢?每天下班或者开会回来,看到老友在侍弄花,我总要停下脚步,聊上几句,看一看花。花美,地方也美,湖光如镜,杨柳依依,说不尽的旖旎风光,人在其中,顿觉尘世烦恼,一扫而光,仿佛遗世而独立了。

④但是,世事往往有出人意料者。两个月前,老友在夜里患了急病,不到几个小时,就离开了人间。我简直不敢相信,然而这又确是事实。我年届耄耋,阅历多矣,自谓已能做到“悲欢离合总无情”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我有情,有多得超过了需要的情,老友之死,我焉能无动于衷呢?“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一句浅显而实深刻的词,又萦绕在我心中。

⑤几天来,我每次走过那个小花园,眼前总仿佛看到老友的身影,嘴里叼着半根雪茄,笑眯眯的,蹲在那里,侍弄花草。这当然只是幻象。老友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我抬头看到那大朵的牵牛花和多姿多彩的月季花,她们失去了自己的主人,朵朵都低眉敛目,一脸寂寞相,好像“溅泪”的样子。她们似乎认出了我,知道我是自己主人的老友,知道我是自己的认真入迷的欣赏者,知道我是自己的知己。她们在微风中摇曳,仿佛向我点头,向我倾诉心中郁积的寂寞。

⑥现在才只是夏末秋初。即使是寂寞吧,牵牛和月季仍然能够开花的。一旦秋风劲吹,落叶满山,牵牛和月季还能开下去吗?再过一些时候,冬天还会降临人间的。到了那时候,牵牛们和月季们只能被压在白皑皑的积雪下面的土里,做着春天的梦,连感到寂寞的机会都不会有了。

⑦明年,春天总会重返大地的。春天总还是春天,她能让万物复苏,让万物再充满了活力。但是,这小花园的月季和牵牛怎样呢?月季大概还能靠自己的力量长出芽来,也许还能开出几朵小花。然而护花的主人已不在人间。谁为她们施肥浇水呢?等待她们的不仅仅是寂寞,而是枯萎和死亡。至于牵牛花,没有主人播种,恐怕连幼芽也长不出来。她们将永远被埋在地中了。

⑧我一想到这里,就不禁悲从中来。眼前包围着月季和牵牛的寂寞,也包围住了我。我不想再看到春天,我不想看到春天来时行将枯萎的月季,我不想看到连幼芽都冒不出来的牵牛。我虔心默祷上苍,不要再让春天降临人间了。如果非降临不行的话,也希望把我楼前池边的这一个小花园放过去,让这一块小小的地方永远保留夏末秋初的景象,就像现在这样。

【小题1】怎样理解文中“让这一块小小的地方永远保留夏末秋初的景象”这句话的含意?
【小题2】文中第②和第⑤段中描写老友栽花种草的写法,有什么不同?表达了什么感情?
【小题3】文章的最后三段,用了大量的篇幅去想象园子的花草在秋冬及明春的遭遇,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小题4】这是一篇怀人散文,文章标题中的“寂寞”二字,有何含义?作者在文中是怎样表达“寂寞”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霜天芦飞雪
宫凤华
清少纳言说芦花没有什么看头,这伤了许多文人的心,而德富芦花偏爱芦滩上的芦花,欣喜于“在满潮的时候,一望无垠的芦花在水上映出倒影,意外地从四周传来渔歌和摇橹声”。
一泓秋水,从《诗经》中逶逦而来,水清瘦,仿佛美人褪去了雍容的华服,换上了淡雅的素装。芦苇生水湄,水草一样清泠秀逸,秋风拨弄,发出窸窣的天籁之响。此时的芦花没有丝毫的悲戚和感伤,显得十分平静恬淡,如年过花甲的祖母,一脸的从容淡定。
芦花,银黄的絨毛,锥形的花絮,淡红中渗出微黄,轻风掠过,小棉絮般到处飘散,飘向静穆的村庄,飘向纯净的心灵。芦花怒放的芦苇则如谦恭的侍女早生华发,冬雪一样,把寥落的村庄装点得诗性而空灵。
芦花无言而笑,将野地的清苦和宁静浓缩成亘古的沉默。秋风飒飒,天地间弥漫着一种淡淡的愁绪,凝望着玉洁冰清的芦花,谛听着飕飕秋声,目光掠过潇潇秋水,心似一朵洁白的睡莲,冉冉开放。
苇叶枯黄,如疲倦的蝴蝶,又如一袭妙不可言的梦。芦花轻扬,如初冬的一场雪。起伏驿动的芦苇,顶着蓬蓬白发,如一朵朵莲花静静开放。霜后清晨,芦花上凝聚霜霰的精华,银光紫影,相映成趣。身处其境,自然想起康有为描写秋雪庵赏芦“庵在水中央,四面皆芦洲,花时月底登阁四望,如千顷白雪身于冰壶,遇风则芦花飘舞,似漫天瑞雪”。
芦花摇曳的黄昏,身姿窈窕、挎篮背篓的村妇往往到苇丛中拾柴。那颀长粗壮的芦苇在闪亮的镰刀下温馴地躺在脚边。芦苇们被背回家做成韧韧的苇篾,做成芦席,或编成篱笆。
月光下的芦花凄迷而忧伤,如妆楼颙望的少妇,美眸上淋着一层轻愁。秋水在缠绵的风中弹起古雅的琴曲,河水和水草呢喃细语,芦花摇曳翩舞,波光潋滟,夜风像戏文,起承转合,波澜起伏。夜鸟啼鸣,群鱼唼喋,令人如痴如醉,仿佛走进静穆上古。
芦苇栖居于野湖幽水、浅渚沙滩,如衣香鬓影的女子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中款款走来。芦花犹如淑女,高雅、素洁,欲语还休,飞扬中透着灵性之美,柔顺中隐含着傲骨,让人心生愉悦。清俊芦苇,浅水边摇曳,俯仰起合,绿意盈盈,沾着烟水气。水边菰蒲、水蓼绿得青苍。偶有苍鹭、野鸭倏忽掠过,芦花纷扬,令人走进宋人《溪芦野鸭图》清渺的画境。
作家白落梅说:“做一个豁达的人,学会在山中插云、水中栽月。在狭窄的天地间,海阔天空;在乱世红尘里,独自清凉。”保持一颗清淡的心,像芦花一样“出世而不虚无,入世而不事功”,活出一份透彻与洒脱。
→花飘逸淡然,像一位品行高洁、内心丰盈的人,有着清新的面容和清扬的笑意,温润从容,安然若素,令我景仰一生。
“金黄麦那个割下,秧啊来栽了,拔根芦柴花花,洗好那个衣服桑来采……”聆听家乡苏中民歌《拔根芦柴花》,乡愁汩汩流淌。秋风缱蜷中,远眺浅水芦花,那簇簇芦花似古典的唢呐,吹奏凄婉的歌谣,把心吹成一面鼓荡的旗。
(节选自《文苑·经典美文》)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思路明晰,结构严谨,先写出芦花超凡脱俗的形象,再写到枯黄的苇叶,像蝶像梦,后来又回到雪白的芦花,如莲朵慢放,芦花芦苇尽显其美。
B.文中的“秋水在风中弹琴”“河水和水草在呢喃细语”“夜鸟啼鸣”“群鱼唼喋”这些意象叠加营造了一种和美的氛围,烘托出月光下芦花的凄迷与忧伤。
C.这篇文章中对秋天的芦花描写,既有无比精妙的比喻、适当的拟人等修辞手法,又有恰到好处的对比、衬托等表现手法,可谓是既形象生动又浪漫之致。
D.文章结尾作者引用了家乡苏中民歌《拔根芦柴花》,点明了作者汩汩流淌的乡愁,增加文章的诗意,唯美之余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受。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3】小小芦花随风而飞,落地而失,为何让作者“景仰一生”?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雄安新区地处华北腹地,与京津两大直辖市互为支撑。继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之后,雄安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和区位优势,为我们在经济全球化新形势下加紧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系,提供了一块新的重要“试验田”。众所周知,我国目前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面对来自国内外复杂形势带来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积极推动对内对外开放,“引进来”和“走出去”相互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尤为需要以开放促改革,抓紧补齐区城发展不平衝的“短板”,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走争新优势。中央决定设立雄安新区,正是立足经济全球化新形势,站在我国发展新起点上,把全面开放引向纵深的重要之举。
雄安新区另一项神圣而特殊的使命,就是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序疏解北京首都功能。改革开放以来,京津两地大踏步发展,汇聚了大量优质资源,与周边发展形成明显反差:两大城市国内生产总值之和,大大超出河北全省的经济总量。尤其是首都北京,不仅汇聚了政治中心、交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等必备的核心功能,同时也吸附了许多与首都核心功能不相匹配的过多的经济中心功能。比如:非科技创新型企业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型企业,以及高端制造业中缺乏比较优势的生产加工环节等,如不有序向外扩数,既给首都自身造成难以承受的资源、环境和人口压力,也使周边地区难以弥合与首都之间“断崖式”的发展差距。因此,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京津协同发展为引领,带动区城一体化发展,可谓是加快培育形成新的重点区域增长的紧迫需要。
(摘编自《经济日报》)
材料三:
事实上,雄安新区的建立符合区城空间结构演变规律。美国学者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之说”或许是外部世界观察雄安新区的一个角度:第一,前工业化阶段,区域内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极不发达,区域空间总体上都处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第二,过渡阶段,区城空间由工业化的强大经济中心与落后的外围地区所组成,结构日趋不平衡;第三,工业化阶段,每个经济中心有与其规模相适应的外围地区,区域空间结构是趋向复杂化和有序化;第四,后工业化阶段,随着中心与外围地区的界线逐渐消失,区城将最终走向空间一体化。雄安新区的建立,意味着向第三、第四阶段跨越。
人们预期,雄安新区将借鉴国内外大城市建设的有益经验,用先进理念和一流水准,打造世界级城市的中国样本。通过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减法”,换来京津冀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优化的“加法”、雄安新区科技创新的“乘法”,进而开创中国城市创新发展新模式,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示范区和开放发展先行区,努力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
(摘编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二的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6年雄安新区与深圳、浦东的CDP差距较大,而与深圳、浦东的人均GDP差距更小些。
B.雄安新区相较于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GDP、人均GDP、人口、人口密度和面积均不占优势。
C.雄安新区规划范围涉及河北省3个县和周边区域,将按照规划分不同阶段扩大发展范围。
D.雄安新区具有的独特地理和区位优势,地处华北腹地,紧邻北京、天津,三者互为支撑。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区域空间结构之说”是外部世界观察雄安新区的角度,雄安新区的建立符合区域空间结构演变规律,建立后区域空间一体化就实现了。
B.面对来自国内外复杂形势带来的严峻挑战,我国应站在发展新起点上,积极推动对内对外全面开放,尤为需要以开放促改革。
C.雄安新区的建立既解决了首都北京难以承受的资源、环境和人口压力,也缩小了周边地区与首都之间“断崖式”的发展差距。
D.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谈及雄安新区的未来,但侧重点不同,前者主要聚焦雄安新区的战略定位,后者重点设想了城市发展蓝图。
E. 雄安新区如果能借鉴国内外大城市建设的有益经验,就可以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和世界级城市的中国样本。
【小题3】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要概括雄安新区建立的目的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