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沈从文

①有个小小的城镇,有一条寂寞的长街。

②那里住下许多人家,却没有一个成年的男子。因为那里出了一个土匪,所有男子便都被人带到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永远不再回来了。他们是五个十个用绳子编成一连,背后一个人用白木梃子敲打他们的腿,赶到别处去为军队搬运军火。他们为了“国家”应当忘了“妻子”。

③大清早,各个人家从梦里醒转来了。各个人家开了门,各个人家的门里,皆飞出一群鸡,跑出一些小猪,随后男女小孩子出来站在门限上撒尿,或蹲到门前撒尿,随后便是一个妇人,提了小小的木桶,到街市尽头去提水。有狗的人家,狗皆跟着主人身前身后摇着尾巴,也时时刻刻照规矩在人家墙基上抬起一只腿撒尿,又赶忙追到主人前面去。这长街早上并不寂寞。

④当白日照到这长街时,这一条街静静的像在午睡,什么地方柳树桐树上有新蝉单纯而又倦人的声音,许多小小的屋里,湿而发霉的土地上,头发干枯脸儿瘦弱的孩子们,皆蹲在土地上或伏在母亲身边睡着了。作母亲的全按照一个地方的风气,当街坐下,织男子们束腰用的板带过日子。用小小的木制手机,固定在房角一柱上,伸出憔悴的手来,敏捷地把手中兽骨线板压着手机的一端,退着粗粗的棉线。带子成了,便用剪子修理那些边沿,等候每五天来一次的行贩,照行贩所定的价钱,把已成的带子收去。

⑤许多人家门对着门,白日里,日头的影子正正的照到街心不动时,街上半天还无一个人过身。每一个低低的屋檐下人家里的妇人,各低下头来赶着自己的工作,做倦了,抬起头来,用疲倦忧愁的眼睛,张望到对街的一个铺子,或见到一条悬挂到屋檐下的带样,换了新的一条,便仿佛奇异的神气,轻轻的叹着气,用兽骨板击打自己的下颌,因为她一定想起一些事情,记忆到由另一个大城里来的收货人的买卖了。她一定还想到另外一些事情。

⑥有时这些妇人把工作停顿下来,遥遥的谈着一切。最小的孩子已饿哭了,就拉开衣的前襟,抓出枯瘪的乳头,塞到那些小小的口里去。她们谈着手边的工作,谈着带子的价钱和棉纱的价钱,谈到麦子和盐,谈到鸡的发瘟,猪的发瘟。

⑦街上也常常有穿了红绸子大裤过身的女人,脸上抹胭脂擦粉,小小的髻子,光光的头发,都说明这是一个新娘子。到这时,小孩子便大声喊着看新娘子,大家完全把工作放下,站到门前望着,望到看不见这新娘子的背影时才重重的换了一次呼吸,回到自己的工作凳子上去。

⑧街上有时有一只狗追一只鸡,便可以看见一个妇人持了一长长的竹子打狗的事情,使所有的孩子们都觉得好笑。长街在日里也仍然不寂寞。

⑨街上有时什么人来信了,许多妇人皆争着跑出去,看看是什么人从什么地方寄来的。他们将听那些识字的人,念信内说到的一切。小孩子们同狗,也常常凑热闹,追随到那个人的家里去,那个人家便不同了。但信中有时却说到一个人死了的这类事,于是主人便哭了。于是一切不相干的人,围聚在门前,过一阵儿,又即刻走散了。这妇人,伏在堂屋里哭泣,另外一些妇人便代为照料孩子,买豆腐,买酒,买纸钱,于是不久大家都知道那家男人已死掉了。

⑩街上到黄昏时节,常常有妇人手中拿了小小的笸箩,放了一些米,一个蛋,低低的喊出一个人的名字,慢慢的从街这端走到另一端去。这是为不让小孩子夜哭发热,使他在家中安静的一种方法,这方法,同时也就娱乐到一切坐到门边的小孩子。长街上这时节也不寂寞的。

(11)黄昏里,街上各处飞着小小的蝙蝠。望到天上的云,同归巢还家的老鸹,背了小孩子们到门前站定了的女人们,一面摇动背上的孩子,一面总轻轻的唱着忧郁凄凉的歌,娱悦到心上的寂寞。

(12)“爸爸晚上回来了,回来了,因为老鸹一到晚上也回来了!”

(13)远处山上全紫了,土城擂鼓起更了,低低的屋里,有小小油灯的光,为画出屋中的一切轮廓,听到筷子的声音,听到碗盏磕碰的声音……但忽然间小孩子又哇的哭了。

(14)爸爸没有回来。有些爸爸早已不在这世界上了,但没有信来。有些临死时还忘不了家中的一切,便托便人带了信回来。得到这个信息哭了一整天的妇人,到晚上便把纸钱放在门前焚烧。红红的火光照到街上下人家的屋檐,照到各个人家的大门。见到这火光的孩子们,也照例十分欢喜。长街这时节也并不寂寞。

(15)一到阴雨的夜里,这长街更不寂寞,因为狼的争斗,使全街热闹了许多。冬天若夜里落了雪,则早早的起身的人,开了门,使可看到狼的脚迹,同糍粑一样印在雪里。

一九三一年五月十日作

【小题1】请说说第②段中加引号的“国家”和“妻子”两个词语的含义。
【小题2】第⑤段中“她一定还想到另外一些事情”是指什么事情?请找出文中与之形成呼应的一句话。
【小题3】请简要分析第⑭段中“见到这火光的孩子们,也照例十分欢喜”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小题4】作者在文章开头就说这是“一条寂寞的长街”,却在后文反复言说长街在各个时候的“不寂寞”,怎样理解这一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25 05:29: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海棠花

①早晨到研究所去的路上,抬头看到人家的园子里正开着海棠花,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这使我想到自己故乡院子里的那两棵海棠花,现在想也正是开花的时候了。

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自家院子里虽然就有两棵,但是要到记忆里去搜寻开花时的情景,却只能搜到很少几个断片。记忆中最深刻的是一个黄昏。在家南边一个高崖上游玩,向北看,看到一片屋顶,其中纵横穿插着一条条的空隙,是街道。虽然也可以幻想出一片海浪,但究竟单调得很。可是在这一片单调的房顶中却蓦地看到一树繁花的尖顶,绚烂得像是西天的晚霞。当时我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其中还夹杂着一点儿渴望,渴望自己能够走到这树下去看上一看。于是我就按着这一条条的空隙数起来,终于发现,那就是自己家里那两棵海棠树。我立刻跑下崖头,回到家里,站在海棠树下,一直站到淡红的花团渐渐消逝到黄昏里去,只朦胧留下一片淡白。

③但是这样的情景只有过一次,其余的春天我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北京是古老的都城,尽有许多机会可以作赏花的韵事,但是自己却很少有这福气。我只到中山公园去看过芍药,到颐和园去看过一次木兰。至于海棠,不但是很少看到,连因海棠而出名的寺院似乎也没有听说过。北京的春天是非常短的,短到几乎没有。最初还是残冬,可是接连吹上几天大风,再一看树木都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天气陡然暖了起来,已经是夏天了。

④夏天一来,我就又回到故乡去。院子里的两棵海棠已经密密层层地盖满了大叶子,很难令人回忆起这上面曾经开过团团滚滚的花。晚上吃过饭后,就搬了椅子坐在海棠树下乘凉,从叶子的空隙处看到灰色的天空,上面嵌着一颗一颗的星。这时候,自己往往什么都不想,只让睡意轻轻地压上眉头。等到果真睡去半夜里再醒来的时候,往往听到海棠叶子窸窸窣窣地直响,知道外面下雨了。

⑤似乎这样的夏天也没有能过几个。六年前的秋天,当海棠树的叶子渐渐地转成淡黄的时候,我离开故乡,来到了德国。一转眼,在这个小城里,就住了这么久。我们天天在过日子,却往往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的。以前在一篇什么文章里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们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当时颇有同感,觉得自己也应立刻从即时起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但是过了一些时候,再一回想,仍然是有些捉摸不住,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去的。到了德国,更是如此。我本来是下定了决心用苦行者的精神到德国来念书的,所以每天除了钻书本以外,很少想到别的事情。可是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我这样做。而且祖国又时来入梦,使我这万里外的游子心情不能平静。就这样,在幻想和现实之间,在祖国和异域之间,我的思想在挣扎着。不知道怎样一来,一下子就过了六年

⑥哥廷根是有名的花城。来到这里的第一个春天,这里花之多。就让我吃惊。家家园子里都挤满了花。五颜六色,锦似的一片,但是我却似乎一直没注意到这里也有海棠花。原因是,我最初只看到满眼繁花。多半是叫不出名字。因而也就不分什么花什么花,只是眼花缭乱而已。

⑦但是,真像一个奇迹似的,今天早晨我竟在人家园子里看到盛开的海棠花。我的心一动。仿佛刚睡了一大觉醒来似的,蓦地发现,自己在这个异域的小城里住了六年了。乡思浓浓地压上心头,无法排解。

⑧在这垂尽的五月天,当自己心里填满了忧愁的时候,有这么一团十分浓烈的乡思压在心头,令人感到痛苦。同时我却又爱惜这一点儿乡思,欣赏这一点儿乡思。它使我想到:我是一个有故乡和祖国的人。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他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他们的时间愈远,他们却离我愈近。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我是多么想看到他呀!把祖国召唤到我眼前来的,似乎就是海棠花,我应该感激它才是。

⑨晚上回家的路上,我又走过那个园子去看海棠花。它依旧同早晨一样。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它似乎一点儿也不理会我的心情。我站在树下,呆了半天,抬眼看到西天正亮着同海棠花一样红艳的晚霞。

1941年5月29日 德国哥廷根

(取材于季羡林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串联起作者生命中从故乡到异域的一些片段,运用了首尾照应寓情于物的手法。
B.第②段写作者故乡单调的房顶及同样单调的海景,表现出家中海棠花晚霞般的绚烂。
C.上世纪30年代赴德国留学的作者始终用苦行者的精神钻研学问,以致无暇顾及海棠花。
D.文章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映了作者对战争年代德国社会现实的思考与省察。
【小题2】通过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①文章第②段开头说“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作者与海棠花真的是“无缘”吗?为什么?
②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小题3】第⑤段划线部分描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这与下文有什么关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挺拔之姿
朱以撒
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
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
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光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
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连的年龄了。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一些植物已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的摇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记录,“徐徐”看起未只是肢体上的动作,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竹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袅。
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竹子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要不,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的高洁和卓然独立的格调一—以竹于作为喻体,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草,也会使屈原风骨道劲,不至于最终绝望而自沉汨罗,当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傲的。争相轩邀,思连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干时那般独标奇崛。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李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竹是清肃之物,郑板桥曾在《兰竹石图》上题写了“各适其天,各全其性”,认为它是循自然之道的。如果它是一个人,一定是心怀素淡,性喜萧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
一个人爱竹,在他笔下会有哪一些流露呢? 真要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清”和“简”了。庚子山《小团赋》里最让人欣赏的是“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读到此处,清出来了,简也出未了。在魏晋这个尚竹的时代,竹是环境的背景,也是心境的背景,如果观察他们的雅集软迹,竹林七贤、金谷宴集、兰亭修褉,都是在茂林修竹间,在这里挥壁清谈、稽古观心,是很有一些清简之趣的。在笔墨清简的背后是唯美的人格一一 一个人可以奇点、怪点,也可以不循常轨,却不可落入尘俗的泥淖里。想想当年的阮籍,以青白眼待人,相比于今人内怀奔竟之心,好冠盖征逐之交,那时节的人在处理人的关系上显然清简得多。
我是在农耕兄弟的老房舍里大量的竹行器中看到竹子之力的。力透到寻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紧紧地箍住了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村子的生活,不使失散。渐新地,在竹林环绕中的人们也有了坚韧和忍耐。实在的劳作寒署无间,使人长于自守,默然无语。而民风的强悍只是平素在体内蓄积着。尽管离开那里很久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片会行走的竹子。
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进入古色古香的庭院,玩味钟鼎弃器、瓦甓青花,又翻动围藉残纸。忽然有一缕淡淡的流逝感浮了上来一一日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算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时睛时雨,山野在潮湿中,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风雅鼓荡,场面奇崛,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让热烈的阳光照彻。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三段运用了比喻、比拟等修辞。文意生动,兼之长句短句错杂,富于变化,体现了散文之美。
B.文章第四段认为屈原不能“砥节立行”、王维不能领悟竹的节操,而推许李白和郑板桥能循自然之道的风骨。
C.“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这句话是说,每一个懂竹的人都会获得内在支撑,成为有风骨的人。
D.随着年龄的增长、境遇的改变,同样的竹子,“我”却“读”出了不同的内涵。
【小题2】文章写出了竹子的哪些精神气质? 请简要概括。
【小题3】请从手法、内容、结构方面赏析最后一段文字,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各题。
踏青
①向往已久,翘首以待,心不曾放弃。太久了,光阴不待。不敢对镜,华发几茬,思念已瘦,门窗久闭,蛰伏在冬日的僵壳中虚度。似曾有约,为何在最寒冷的隆冬,依旧难舍暖风和日,卷缩在被窝也脱不尽残存的一树花香,那一池残荷总在睡梦中倾城。无数次走上柳堤,怕错过第一片鹅黄绽开。
②残雪初溶,寒风犹厉,我在寻找那双踏青的草鞋。无数次嘲笑痴心太急,总按捺不住那分痴情。怀胎的圣母守着她的节拍,是我迫不及待地在旷野游走,等待她分娩一个崭新的春天。春天来了,悄无声息,我依然在寒风中伫立,痴迷地守望。
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打开门窗,春风扑面,室外已满目春光。急急切切直奔大龙山,哦,游人如织。研墨,铺展春天的画卷;落笔,记录春光妖娆。雄伟壮阔的大龙山就在眼前,群峰高矗,巨石凌空,如浪打潮涌一般,沿长江逶迤信步。暖阳初照,黛色如烟,神秘而挺拔。传说大明天子兵败逃亡,藏匿此山,遇山僧搭救,登基后在此敇封寺庙,至今遗迹尚存,香火旺盛。此时心不在山,暂且不论。
④前行不远,一湖绿水碧波荡漾,像一块美玉镶嵌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上,烟波浩渺,波光粼粼。极目远望,湖光潋滟,青山倒映,天光水色,美不胜收。这是石塘湖的印象。轻描淡写,秀丽端庄。忍不住捡起一块石片打起水飘,孙子立马仿效,逗得水花四溅,乐不可支,久久不肯离去。
⑤又行数里,车在一片桃林边停下,果然是①“东风著意,先上小桃枝,红粉腻,娇如醉。”寂寞的田野,“一树繁花夺眼红。”就在车内欣赏“小桃枝上花无数,”姹紫嫣红。就这么“一朵一枝随手发,”整个山坡披上了红霞。走入桃园,好奇,疏林桃枝有花无叶,误以为是腊梅,一簇簇扎堆,攒串怒放,热烈而娇艳。一阵轻风踏过,顿时暗香浮动,怪不得古人写下了②“妖姬满髻插,酒客折枝传”的诗句。我攀住一枝,闻了又闻,惊飞一只蜜蜂。拾起几片残叶,想看看它历尽寒冬后的样子,不经彻骨的痛,哪有如此妖娆的红。
⑥穿过一片菜地,爬上一座小山头,登高远眺,满眸春色。啊!原来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如此美丽!成片的油菜田一往无际,山坡上,洼田里,遍地金黄,不用泼墨自成画,奇观!壮丽!震撼!这是春风织就的锦缎,春雨润泽的绣品,还是画家笔下的长卷?这就是我们的家园。满园春色,金光灿烂,一片桃林点缀其中。阳光照耀,轻风流云,一川锦绣,流光溢彩,把大地打扮的花团锦簇。那是花吗?内心突然冒出一句蠢话。想了又想,它是花,也不是,就是我们常吃的水果蔬菜,盛开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它们很普通,但我又觉得很高贵,高贵的不仅是金子般的色彩,而是被春风润泽出的高贵品质。假如你也身临其境,也一定会被这些桃红柳绿所打动,它们开得精彩,开得热烈,开出了积极向上的精气神。
踏青归来,难抑心中的激动,念着那些花,想着那些草,不以渺小而不发,不以普通而不艳,平凡而不失精神。
⑦走入春天,在盎然的春意中,看桃红十里,听麦苗拔节,把根扎入三月的泥土;走入春天,闭目凝眸,体会一片云的温度,一朵花的芳香,打开心扉,掬一袭阳光于心。踏青,赏春,享受春天的华丽,不能只做看客,要感受植物那分初心,采一枝菜花的金色,开出人生的灿烂,袖一束桃花的芬芳,让生命绽放一片火红,把我们的家园打扮得更加富足妖娆。江山如画,仍需景上添花。
【小题1】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小题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①②处引用诗句不同作用。
【小题3】谈谈你对第⑥段加点句的理解。
【小题4】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诗句。(写明作者及出处)
【小题5】你眼中的春天是怎样的?请写一写。(使用一种修辞方法,限80字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绣朵花儿当补丁

①“补丁”是个旧词,已经逐渐遥远,也许有一天会从我们的词典中走失。打补丁在女红冷落成霜的年代几乎成了行为艺术。对于拿不起针线的女子,老一辈人是鄙视的,我有幸学会粗糙的针线活,得益于母亲教给我的打补丁的人生真谛。

②我有一个精巧的针线笸箩,是母亲作为陪嫁郑重送给我的。针线笸箩是母亲亲手糊制,她把旧报纸捣成糊糊,,搅拌些防虫的药材和糯米汁,然后依着模子糊成。纸糊的针线笸箩像个圆形的小箱笼,顶上还带着盖子,内里朴实的笸箩,外层用彩色蜡花纸装饰,就显得绚丽美观,这就像母亲的生活哲理,内里是朴素的,却经常想办法给生活添点花色。

③针线笸箩里有母亲精心准备的嫁妆:一把锋利的剪刀,一捆花花绿绿的彩线,大小不同的银针、顶针、针锥,小巧的粉布袋,还有一些花花绿绿的崭新布片儿。给我展示这特殊的嫁妆,母亲说,现在虽然很少动手做衣裳,但居家过日子,还是需要一个针线笸箩,扣子掉了需要钉,裤脚儿开了需要缝,以后的日子里,你用得着这个。

④陪嫁针线笸箩是我家乡的风俗,在那个一切都要动手做的年代,针线笸箩就代表了女红,裁裁剪剪,缝缝补补,针线活儿是女人们的舞台和生活主色调。可是商品时代,改个裤脚儿都有专门作坊,一个针线笸箩似乎只是顺应母亲传承风俗的心意而已。

⑤结婚之后,我把针线笸箩作为一件古董收藏,不久,我又诚心实意地把它从衣柜深处请出来。先生的衣服纽扣松了,怕不小心把纽扣掉落在外边,难以配上同样的,只能急忙找出针线笸箩,防患于未然,将那松动的和未松动的扣子,逐一牢牢固定;又过了不久,我有件衬衣的纽扣不辞而别,幸亏我及时发现遗落在地上的它,于是也赶紧拿针线“规劝”一番。

⑥此后的日子里,我就端着针线笸箩开始一个家庭妇女缝缝补补的生活。我结婚时的床单是喜庆的凤凰牡丹图,洗出破洞后我也不愿意丢弃这意义特殊的物品,于是寻找花色和质地相近的布片,用细密的针脚给它疲惫的腰身加上武装带。带补丁的床单,就像我们的婚烟一样,不可能持续新婚那样的新鲜甜蜜,难免在柴米油盐和烟熏火燎中生出磕磕绊绊;有一个个隐约的窟窿。怎么能轻言放弃呢?我们需要以无比虔诚的心穿针引线,用细密的情感和针脚,缝补它的裂痕和伤口。

⑦我结婚已经二十多年,母亲也已离世十余年,但是她送我的针线笸箩一直陪伴着我,我越来越珍惜它。因为有它,我的生活平淡中有滋味,坎坷中有真诚,困窘里有鲜花,暗夜里有月光,算不上顺风顺水,也过得活色生香,这是针线笸箩的功劳,这是缝补的功劳。

⑧小小的针线笸箩里面蕴含着多少生活真谛和母亲的祝福。那一小布袋大小不同的扣子是生活的备胎,有些东西,丢了是找不回来的,你必须另外挑选哪怕逊色一点的及时补上去,就算花色不相同,也弥补了残缺。人生哪有那么完美,残缺了,生活就风侵雨蚀,一颗纽扣及时地守住你的内心,安抚你的困窘。那些小小的布片儿,就是生活的补丁,用剪刀来挑选、裁剪,用它们来填补生活的漏洞。缝补,自然不是原装,不会完全符合原初的梦想,但缝补就是不放弃,就是让抛锚的车继续旅程。生活是粗粝的,随着岁月的打磨,伤痕会很多,我们就需要这种缝缝补补的精神。

⑨那顶针是一个小的圆环铁,银白色的戴在手上,像戒指一样好看,乡下的妇人和老婆婆,经常手戴着顶针,那是实用,也是美,更是生活的智慧。顶针的表面有许多小小的凹孔,来迎接针的尾部,一根细小水滑的银针,需要扎厚厚的衣蒙和布壳子。那些坚硬的生活块垒,一根滑溜溜的细针难以顺利穿透,顶针恰恰给它一种依靠和力量。生活中有些坚硬尖锐的关口,是很难顺利通过的,所以需要内心打磨一个顶针,对着那些磐石一样的坚硬处,迅速推进你的针,到达你的目的地。针锥有粗大的针尖,还有倒钩,手握的部分是一块沉甸甸的铁柄,这是更坚硬的精神支撑,在遇到巨大障碍的时候,用它先去打头阵,将一切阻碍洞穿后让我们的针——生活的理想——从容通过。

(10)粉布袋是一个沉默的荷包,内有一包粉末和一根来回拉伸的线,缝被子、棉衣的时候,需要针线长途跋涉,一根粉线引导着针线走得不偏不倚,走出一条漂亮的直线。

(11)一个小小的针线笸箩里,承載着宏大的人生和无边的智慧。使用针线笸箩的过程中,我慢慢明白,母亲的一生为什么过得从容而不乏辉煌。她就是用一种缝补的精神去裁剪人生,那些苦难、繁琐、裂痕,一地鸡毛的琐碎和冗杂,都被母亲果断地剪下丢弃,用一块新的心气儿去打补丁,将生活的粗粝和残损给遮盖过去。所以母亲的人生虽然坎坷多难,但也有锦上添花、风生水起之时。作为一个女人,学会给生活打补丁是多么重要,有一个用来缝缝补补裁裁剪剪的针线笸箩是多么重要!

(12)粉布袋、剪刀、顶针、五彩的线,绣朵花儿当补丁,这就是母亲的人生。她在缝补的同时,总不忘记,破洞也可以开出花朵。

(取材于张金凤同题散文)

【小题1】下列对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女冷落成霜的年代 女红:妇女作的针线活。红,同“工”。
B.我有幸学会粗糙的针线活   粗糙:表面粗劣,不光滑。
C.我有件衬衣的纽扣不辞而别 不辞而别:无意中丢失。
D.安抚你的困窘     困窘:尴尬、为难的处境。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把针线笸箩“作为陪嫁郑重送给我”,反映出母亲对“我”的疼爱和嘱托。
B.写母亲精心糊制精美的针线笸箩,主要是为突出她具有心灵手巧的生活技能。
C.“我”把针线笸箩“作为一件古董收藏”反映出作者对针线笸箩的特殊珍视。
D.文章结尾,是对全文的内容的总结,并呼应开头的“补丁”,起到点题的作用。
【小题3】第⑨段写顶针和针锥,与“针线笸箩”有什么关系?作者从中悟出了哪些生活道理?
【小题4】本文题目“绣朵花儿当补丁”有很深的意蕴。综观全文,你认为其中的寓意是什么?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小题5】有人认为,残缺的生活,就该勇敢地抛弃,而不应修补。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本文阅读,联系生活,写出你的看法并简述理由。

同类题5

姚庄在望

王剑冰

我顺着一条万里茶路走来。我想,当年苏轼一定也如我一样惊奇:中原这样的地方,怎么那么多茶馆!从驿道上走过,会有茶亭等你。走去了,就有了念想。苏轼五走茶路后,完全地喜欢上这个地方,后来就待在了这片广阔天地。

我已经看到了“姚庄在望”的牌坊,它就像一个亲人守望在庄头。一望无际的田野,麦子一层层涌动。油菜已经结籽,幸福地匍匐着。桐花开得正艳,一咕嘟一咕嘟的香气从花嘴溢出。我就在这丰满而芬芳的四月走入了郏县一个诱人的村镇。走进来我就知道为什么苏轼会喜欢上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充满水气啊!

先看到一条河,河的名字叫运粮河。我恍惚看见昨日的欢畅与热闹:两岸绿波,满河清漪,一只只船儿载着号子悠悠而来。船夫到了这里就非得要上岸歇会儿,为的是一壶茶等在那里,自然还有一桌友情。人不管熟不熟,只要一碗清香兑上,就啥都有了。两棵虬曲的老槐,是姚庄人从洪洞大槐树迁徙时带来的。现在依然开着年轻的花。

我弄不清苏轼曾在哪个地方坐过,但我知道他一定看到了远处的莲花山。我顺着他的目光看去,看到的是一片烟霞,那是三郎庙一长溜的街面,里里外外坐的都是人,老人、年轻人,男人、女人,红光滋润,说着笑着,围定一堆茶碗,自在开怀。茶碗里始终有水,溢散出田野的香气。人们说着老槐树,说着运粮河,说着河边的玉泉亭。泡茶的水就来自地下甘泉。过去苦的时候喝果叶子,也觉得好。几家水厂在这里扎根,泉水就流到了四面八方。村里人说,这里的人长寿,就因为茶,喝到老死,死了还要后人上坟的时候,供一碗茶。现在这个镇政府所在的村子,还有十来位百岁老人。

茶屋里有人谈天、下棋,也有人围定两个老汉,一个老汉用的是捡来的石子,一个用的是碎瓷碗片,在画的格子里斗智,人说那是乡村的古老玩法,叫摆山。摆山好,摆得山一般威猛壮势,碗片响起,石子拍处,一群叫好声,而后一群的沉默。只有新添的茶在缭绕升腾。

堂后的炉火正旺,水壶像一排小碉堡,吱吱呜呜,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一些水溅出来,快活地发出噗嗤噗嗤的笑声。一人手搭一条毛巾,提起这把,放上那把,忙个不停

茶客不只是来自本土,外乡外县都有,更有外省的。就为这个氛围,即便不喝,就那么坐着也是一种享受!融入其中,你似也被那茶香感染,如苏轼一样坐下不愿离去。

姚庄人好客,给你上大块红牛,大个火烧,大碗饸饹。惊喜中刀叉叮当响,牛头宴开张,直让人想要赤膊上阵。蒜瓣,大葱,辣椒,吃得你大汗淋漓,热血贲张。痛快处谁来两声梆子,中原文化就搅缠在了一起。

有钟声响起,那是村里的南北清真寺。一个村子就有两座寺院,将一个地方和谐成一方净土。正逢寺里一个节日,远方的寺人来往走动,无论认识与否,都热情相迎,留下喝茶吃斋。

一户人家也逢事,招呼一声即刻递过来一摞热饼。街头又有客人来了,先领进茶社,再安排饭店,还要带去看金镶玉。姚庄金镶玉早形成传统,郏县周围出瓷,钧瓷汝瓷都曾是皇家贡品。名瓷再镶飞龙舞凤,花鸟山河,可谓锦上添花。连战来河南,河南的重礼就是姚庄金镶玉瓷瓶。进到一家金玉坊,笑与茶一起迎上,主人叫李冰,祖传绝活,到他这里更是炉火纯青。邻村一个贤淑女孩跟了来,手脚麻利,用心学习,亲自动手,成就这家夫妻名店。店配姚庄,姚庄也配这些工艺。

听说多少年来,姚庄人都安居乐业,无盗无抢。村里的大道就叫民族团结大道。姚庄主事的说起这些来,眉飞色舞。茶与酒不同,酒越喝越燥,茶越品越静。茶不上头,茶只入心。有见喝了酒闹事的,没闻品了茶找茬的。人都像一棵棵植物,不住地接受文明的滋养,而后心胸博大,叶脉深广。因而姚庄安静。见一门上对联:甘泉古韵流芳远,文化新风润物长。

走时又经过那两棵祖槐,“吃杯儿茶”的叫声中,槐花洒落下来,纷纷扬扬,一地雪白。有些落到碗里漂成茶花,构成姚庄特有的味道。

再经过那座亲人般相望的牌楼,品读“姚庄在望”四个字,慢慢地就念叨成了“姚庄在旺”。

【小题1】请根据文本概括姚庄人酷爱喝茶的原因。
【小题2】请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小题3】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丰富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