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纸上思量
①把一张六尺宣纸徐徐展开,铺在宽大的案上。两边用厚重的镇纸压住,纸面一下子平整起来。我的心情也随之渐渐平静,眼前宛若出现一片素淡的旷野,一片晴朗的天幕,一片水波不兴的宽阔河面。
②真的要下笔,我反而谨慎了。对如此精良的雪一般的宣纸,我一直心存郑重。有好几次,柔软的羊毫在砚边染了润泽的墨汁,提了起来,踌蹰再三,还是把笔搁下了,那个时刻似乎还未到来。
③通常我不是这样。平时用廉价的宣纸练字,废纸千万,每一张都在线条的纵横交错中墨气淋漓,写到密不容针方才放弃。无数的廉价宣纸训练出了一个人的胆量,还有手上准确精到的技巧。那些附庸风雅的人,他们对于宣纸轻慢、漠视的眼神,我是一直(耿耿于怀)的。上(chénɡ)的宣纸,遭逢了没有技巧储备、没有性情濡养的(zhuō)劣书手。他们不管不顾,一笔下去,肯定不行,揉搓丢弃;再来一张,还是不行。结局是可望而知的。这种人永远都无法成为严格意义上的书法家,他们不惜纸,更不善用纸,只是以蹂躏糟蹋纸为快意。
④少年学书,成年以后把笔挥毫成为我的专业,更成为精神上的倚重。我经常把自己关在书房内,把玩古帖,独自书写。书法给予我的快乐就是这种独立性,可以避免受人牵(pàn),也不必迁就他人,享受孤独之趣,因此才得笔无凝、圆融无痕。琴师抚琴与书法家动笔极为相似。白居易在《夜琴》中说:“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正是在自弄自罢中,深入自己的精神世界,忘怀俗事,不知今夕何夕,今世何世。抚琴和挥毫都有一种萧疏感,它们甚至(相辅相成)。秋风黄叶,林壑清肃,这边琴师弹的是《渔樵问答》《平沙落雁》,清逸的琴声汩汩而出,冲和疏淡。那边的书家静听中凝神绝虑,墨香氤氲,填词抒怀,笔底清旷飘逸。秋色点染,琴音笔调都附着了萧疏淡远的韵味。琴声随风而逝,而形于纸上的晕化之痕,却可以留存下来,成为一次雅集的印迹。
⑤少年时我曾想改学绘画,色泽斑的画面,那么富贵、冶艳,整个世界就像浸在缤纷的春光里。人进中年,浮艳心思已渐消遁,对于色调的喜爱也重新规划分野。一个人不可能长期面对喧闹的视觉对象,就像我们不敢长久仰望炽热的骄阳。而皎洁的月光,它的澹泊之色,让人可以长久注目,感受到它的亲和与抚慰。相比于泥金、泥银、大红镶嵌龙凤纹路的宣纸,我更喜欢素洁如雪的玉版宣,它驱逐了富贵、妖娆的气息,显得孤寂、清寒。
⑥一个喜好在白宣上驰骋的人,他的目光是平静安的。素净洁白的纸,冰冷细腻的砚,竹木与毛羽制成的笔,汲日月精华的松枝烧制成的墨,都是纯朴之物。书法家以此为己所用,天长日久,也如这些自然之物,质朴浑成。
⑦西晋时期人们争相传抄左思的《三都赋》,以至纸价上涨,留下了“洛阳纸贵”的佳话。那是一个欢欣鼓舞令人感动的场面,人人以笔墨相见,在宣纸上寄寓情怀。那是一个生活节奏徐缓的时代,是一个在纸面上刻画性灵的时代。宣纸使用率达到极致的时候,城市安静下来,人人行止优雅,他们在一点一划的讲究中,心性被磨洗得从容安闲。而在物品包装越来越华丽、文化作秀现象(层出不穷)的现在,古雅素净的宣纸日渐陌生,朴实无华的笔墨淡出人们的生活,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方式来逼近心灵的深处?
⑧爱纸惜纸,算起来也是我四十岁以后的事。“惜墨如金”,也就是惜纸如金,每一次下笔都像是举办一个庄重的仪式。书写之前,研墨以使心静,焚香以使室清,沐浴更衣以使神清气爽。此时,下笔的氛围形成,自然笔随心动。那些“书法表演”,是今人恶作。应景而表演,笔在手中,动作很大,口中有声,这是很不敬畏的。书法本是寂寞之道,运用在人声鼎沸的娱乐场景里,博人一粲,“表演者”毫无矜持,随便而轻率,内心不复清静。现如今,还有多少人在效古人之行,恪守笔墨之道呢?
⑨提按快慢,纵敛卷舒,纸上的动作都是一些怀旧的影子, 我的内心还停留在对古雅的喜好上。我喜欢收藏各式各样淡雅的信(jiān)。白色的笺上,浅浅地浮动着异兽、云水、钟鼎、瓦当的纹路,逗引我书写。在各类书写中,写信札最没有负担,笔提起来,文思涌出,于是疾疾向前。文词错了,就圈起来,或者涂抹一下,只求一个随意。若把信写得笔笔不,在我看来已失天趣。今天,人们爱发电子邮件,用笔墨写信的人越来越少,许多精美的宣纸信笺,搁在柜台上(无声无臭),渐渐蒙上了尘泥。
⑩又是一个夜晚来临,春日将过,初夏将至,空气中弥漫着滋润清新的气息。我照例在案上铺开一张白宣,书房似乎一下子亮堂许多,四周岑寂了下去。我等待着即将到来的心动时刻。
(取材于朱以撒同名散文)
【小题1】文中加点字的字形和注音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染 上(chénɡ)
B.凝 (zhuō)劣
C.斑(pàn)
D.安 (jiān)
【小题2】下列词语中的“爽”与第⑨段“笔笔不爽”之“爽”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爽约B.直爽C.神清气爽D.屡试不爽
【小题3】文中(   )内的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A.耿耿于怀B.相辅相成C.层出不穷D.无声无臭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所写作者动笔前的想象,既折射出他的心境,又暗示了他追求的精神境界。
B.作者认为笔墨纸砚自然纯朴,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书法家的心性气质。
C.作者的内心停留在对古雅之物的怀旧上,所以对今人不恪守笔墨之道心怀不满。
D.这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营造了宁静的氛围,表现出书法创作应有的庄重感。
【小题5】作者的“纸上思量”包含着他对书法艺术的认识思考和情感态度,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29 10:31: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旧戏台
胡容尔
这座戏台,在暮风中寂寂地衰败着。黄昏挑起几缕绛红的晚霞,斜斜地搭在了她老旧的前脸儿上。抬眼望去,高处四角飞翘的屋脊上,长满了杂草,还有几株低矮的梧桐。茂盛的草木,在黛色的瓦片缝隙间,没心没肺地招摇着。而低处摊开的长方体的台面,如同一只过期了的粉盒,被随手抛掷在幽暗的巷子深处,透着一抹洇开的荒凉和失落。
初见这座戏台,是在遥远的少年时。那一年,我十岁,随外婆搭车来城里。外婆进城,不为别的,只为看戏。当时,这里有当地最有名的角儿。五月,淡紫色的桐花开得正欢。掩映在细碎花影中的戏台,宛如一个淡紫色的梦境。
我们来时,台上演着的是《玉堂春》,密匝匝的锣鼓点儿,正一阵阵响得紧。扮演苏三的美娇娘,穿着一身青色的罗裙,挥舞着长长的水袖,步步生莲,咿咿呀呀、幽幽咽咽地唱着、诉着,只觉耳畔有流莺啼转、泉水叮咚,无比曼妙动听。再看那张粉白里透着嫣红的俏脸上,一双细长的丹凤俊眼,左顾右盼,波光流转,好似于人山人海中呼啦啦浮出了一座春天的花园,桃花红、杏花粉、梨花白,令人眼花缭乱,真有说不出的风流缱绻。
其实,台下,又何尝不是戏台呢?只不过,观众成了演员。你且看去,台上的艺人演得热闹,台下的众人也看得热闹。有时,台下的剧本,比台上还出彩。
我也曾偷偷地溜到后台,看旦角们弄妆、听琴师们调弦。没人顾得上理会一个小女孩的好奇心。不消说,戏外的她们,正在为演绎别人的故事做铺垫。管弦吱呀,丝竹悠扬,嘈嘈切切,一场场好戏即将开场。
只不知,台下的她们,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是否能游刃有余地穿梭于戏里戏外。
从繁华到落寞,旧戏台,昭示着人世间的沧桑和变迁。这座方寸之间的戏台,已远远滞后于人们挑剔的审美理念。今人的眼睛,早被现代化流光溢彩的剧场所诱惑。说到底,终究是我们辜负了眼前的戏台
这一路风尘仆仆地行来,山一程,水一程,辜负了的何止是这戏台?还有那人、那事和那截青葱岁月,都被漫不经心地搁置,被生硬地冷落和怠慢了呀。旧戏台回不到从前了,我也一样。当年那个扎着两条羊角辫、穿着粉红碎花小袄、依偎在外婆怀中看戏的小女孩,已在似水流年中走失,一去不复返了。
一去不复返的,还有我亲爱的外婆。台上台下,千呼万唤,再也寻不到外婆美丽的容颜了。是的,那个装满外婆一世情缘的屋子,就是外婆的戏台。她在自己搭起的戏台上,唱念做打,嬉笑怒骂。身处不同阶段的她,扮演着不同身份的角色,最后连缀成她长长的、多彩的一生。
如今,外婆的戏台也旧了,空无一人。
人间举步皆戏台。你我在他人的戏中,饰演着分量不同的角色,而别人又在你我的戏中,占据着位子。主角也好,配角也罢,龙套也无妨。哪一个人生,不是悲欣交集的呢?薄薄的暮色中,我望着旧戏台,好像看着另一个自己。那是暮年的我,顶着一头白发,颤巍巍地伫立在风中。是的,总有一天,我也会如这旧戏台一样的颓败,淡了红颜、瘦了相思。须知,人生的夕阳,自有她的可爱金贵。一如这脚下的旧戏台,虽不再作浓情的悲欢离合的场子,却有了平素淡雅的生活休闲功能,每日里迎送在此下棋纳凉的人们。谁又能否认,这不是对生命的另一种诠释呢?
人生有着无数的下一场,好戏还在后面。在幽静的岁月深处,命运为你设置了许多谜语,只等你款款走向前来,俯下身去,逐一地揭晓答案,然后淡淡地欢喜。
站在只有我一个人的旧戏台上,轻捻时光,生命已被抻长。笑容如渐涌渐涨的春水,在我脸上一点点地荡漾着、丰盈着,一直流向晚霞映红的天边……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时间顺序行文,从“我”少年时看戏写起,中间详略有别,回忆与感触紧密结合起来。
B.散文开篇的环境描写展现了戏台如今的衰败景象,同时也暗示了戏台曾经的繁华热闹。
C.文章运用外貌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对扮演苏三的美娇娘进行刻画,侧面烘托了戏台之于“我”的巨大魅力。
D.外婆在自己的人生戏台上谢幕了,她作为一个优秀的“演员”,也曾在“我”的戏台上上演精彩曲目。
【小题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小题3】文章题为“旧戏台”,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写了哪些戏台。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月,阙也”,那是一本二千年前的文学专书的解释。阙,就是“缺”的意思。那解释使我着迷。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作“求阙斋”,求缺?为什么?为什么不求完美?那斋名也使我着迷

②“阙"有什么好呢?“阙”有点像古中国性格中的一部分,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我不再爱花好月圆了吗?不是的,我只是开始了解花开是一种偶然,但我同时学会了爱它们月不圆花不开的“常态”。

③在中国的传统里,“天残地缺”或“天聋地哑”的说法几乎是毫无疑问地被一般人所接受。也许由于长期的患难困顿,中国神话对天地的解释常是令人惊讶的。在《淮南子》里,我们发现中国的天空和中国的大地都是曾经受伤的。女娲以其柔和的慈手补缀抚平了一切残破。当时,天穿了,女娲炼五色石补了天。地摇了,女娲折断了神鳖的脚爪垫稳了四极。

④中国人也一直相信天地有其残缺。我非常喜欢中国西南部有一少数民族的神话,他们说,天地是男神女神合造的。当时男神负责造天,女神负责造地。等他们各自分头完成了天地而打算合在一起的时候,可怕的事发生了;女神太勤快,她们把地造得太大,以至于跟天没办法合得起来了。但是,他们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们把地折叠了起来,形成高山低谷,然后,天地才虚合起来了。是不是西南的崇山峻岭给他们灵感,使他们想起这则神话呢?地是有缺陷的,但缺陷造成了皱折,皱折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月亮是不能常圆的,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当我们心平气和地承认这一切缺陷的时候,我们忽然发觉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

⑤在另一则汉民族的神话里,说到大地曾被共工氏撞不周山时撞歪了——从此“地陷东南”,长江黄河便一路浩浩淼淼地向东流去,流出几千里的惊心动魄的风景。而天空也在当时被一起撞歪了,不过歪的方向相反,是歪向西北,据说日月星辰因此哗啦一声大部分都倒到那个方向去了。如果某个夏夜我们抬头而看,忽然发现群星灼灼然的方向,就让我们相信,属于中国的天空是“天倾西北”的吧!五千年来,汉民族便在这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骨生活下去,只因我们相信残缺不但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美丽的。

⑥而月亮,到底曾经真正圆过吗?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一张葱油饼不够圆,一块镍币也不够圓圆,即使是圆规画的圆,如果用高度显微镜来看也不可能圆得很完美。真正的圆存在于理念之中,而在现实的世界里,我们只能做圆的“复制品”。就现实的操作而言,一截圆规上的铅笔心在画圆的起点和终点时,已经粗细不一样了。所有的天体远看都呈球形,但并不是绝对的圆,地球是约略近于椭圆形。就算我们承认月亮约略的圆光也算圆,它也是“方其圆时,即其缺时”。有如十二点正的钟声,当你听到钟声时,已经不是十二点了。

⑦此外,我们更可以换个角度看。我们说月圆月阙其实是受我们有限的视觉所欺骗。有盈虚变化的是月光,而不是月球本身。月何尝圆,又何尝缺,它只不过像地球一样不增不减地兀自圆着——以它那不十分圆的圆。

⑧花朝月夕,固然是好的,只是真正的看花人哪一刻不能赏花?在初生的绿芽嫩嫩怯地探头出土时,花已暗藏在那里;当柔软的枝条试探地在大气中舒手舒脚时,花隐在那里;当蓓蕾悄然结胎时,花在那里;当香销红黯委地成泥时,花仍在那里;当果实成熟时,花恒在那里;甚至当果核深埋地下时,花依然在那里。或见或不见,花总在那里。或盈或缺,月总在那里,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满?哪一刹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欣呢?

⑨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它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

(选自《北京文学》2010.12,有改动)

【小题1】本文开头多次使用疑问句和设问句,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章③至⑤段选用了三个神话故事,它们之间的顺序能否调换?请简述理由。
【小题3】文章⑥、⑦两段内容,让你想起了苏子瞻的《水调歌头》和《前赤壁赋》中的哪些经典诗句? (任选其中一句)
《水调歌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赤壁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篇散文赋予“阙月”以象征意义,写出了作者对人生、对世界的独特而辩证的思考,表达了作者不爱圆月爱缺月的看法。
B.作者之所以对“月,阙也”感到着迷,是因为她发现“阙”有点像古中国性格中的一部分,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汉民族能挺直脊骨生活下去,是因为相信残缺不但可以接受,而且是美丽的。
C.作者认为月亮从未真正圆过,现实中也没有真正完美的东西。这既表现了作者直面人生的态度,也流露了一定的虚无思想。
D.文章通过月的圆缺、花的有无和镍币、葱油饼的不够圆等事例,从哲学的角度进行思考,寓深刻于通俗。
E.文章结尾段启示我们,既要看到人生美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人生缺憾的一面,并学会以超然达观的情怀同时拥抱这两者。
【小题5】请结合《老人与海》的故事情节,用“希望”替换第⑧段中的“花”这一关键词,并仿写该段中的波浪线句。(80字左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敞开的门

天晴

门大敞着,望出去一览无遗。老树枝丫挡不住寒风,一阵儿慢似一阵儿地向屋里吹来,你下意识地抱紧了胳膊。小陈坐在对面,眼睛里装满了埋怨,但不敢去关。他摸出一袋儿茶,晃了晃,说,这个给您暖胃。你摆了摆手,还是我这个吧。姜糖味儿顺着热气从你的杯子里漫出来。

小陈嘟着嘴,以前这门都是关着的。

我知道。你看出了小陈眼里的不安。上任前两天,你就听说,在水城这个乡,山穷水恶出刁民,上访户踏烂了前几任书记的门槛。后来这门就死死地关上,“刁民”进不来,只好往市里、省里跑……

偏你蓝朵朵,倚着性子执拗,一上任就下令把门打开,人们对你也是一览无遗。

院里人影开始晃动,你看到小陈脸色变得烦躁,料定他们来了。但人影在20米开外站住了,瞪着敞开的门发愣。①你暗笑,你们以为我唱的空城计吧?

人影分成一男一女,还是进来了,带来一阵风,冷的、硬的。

小陈发话了,李大头,你又来啦?

叫李大头的男人说,我找书记说事儿。

我就是,请坐下说吧。你站起身指了指靠墙的座椅。

女娃?李大头打量了你一下,掠过不屑的眼神,几个男的不顶事儿,政府又派个女的来糊弄老百姓?撂下这话转身要走。

看不起女的?那你走,我跟大姐聊聊。

女人将瘦小的身躯埋进沙发里,整个人干枯得让人感觉北风抽干了她身上的水分。她使劲儿拽了拽李大头的衣角。

你示意小陈把茶泡上,说给大姐暖暖身子。

茶香袅袅腾起,男人没接。女人也没接,②却泡出一汪眼泪一把鼻涕,用袖子忙不迭地擦拭。傻娘儿们,③就知道哭!李大头歪过大脑袋,胳膊肘使劲儿捅了一下女人。

你笑着问,老哥,嫂子咋了?你说说。

说就说。男人便讲述起他重复过上百次的冤屈。

十年前,李大头跟村里签合同承包了村里的30亩地,种果树,期限为30年。苹果梨收成尚好,一家老少不愁吃喝。没想到第八年上,村支书单方面撕毁合同,将地包给他小舅子。一夜之间,他小舅子伐光了所有的树。到天亮,李大头发现树没了,像丢了孩子的娘失了魂儿,在地里狂奔了十几圈儿,扑通跪地上指问苍天:我的树,我的树呢?后来他去告薛潘,可是没有证据,捧回来的都是一纸败诉。那以后家里穷得叮当响,媳妇愁出了大病,就是没钱医治。

李大头早就扬言,再不给解决,上访到中央。

你听得柔肠翻滚,眼眶湿了,递过毛巾给女人,说,嫂子,别难过,明儿,我到你家看看去。

第二天,李大头坐在他家缺了角的炕席上,用一根笤帚蔑子剔牙,一抬眼看见你来了,欠了欠屁股,说,也没好地儿坐,书记还是回吧。

你小心地捧上一样东西,说,老哥,你看。

那是一个水晶的奖杯,十年前李大头带乡亲治理村西的沙地立了功,政府奖给他的,他觉得不够格领,就一直搁在乡里。

李大头盯着奖杯,摸呀,摸呀。

你说,老哥,你是老党员,老模范,我是来向你致敬的。

都老皇历啦。

你给乡亲们作了表率,乡里也感谢你啊。

李大头终于哭出了声,我知道……可我走投无路啊……

你坐下,说,老哥呀,你的好时光都这样熬没了,还不如眼前好好干点儿啥,挣钱给老嫂子治病呢。

说的也是,家里就剩下穷了。李大头媳妇递过来一杯水,⑥深陷的眼窝里含着泪花

我知道老哥是个有血气的汉子,眼睛多向前看,振作起来吧。昨晚乡里研究了,把村北的那片荒地无偿包给你,弄个葡萄园,找俩工人帮你干,咋样?

李大头握紧了你的手,浑身不停地打战。

说句掏心窝子的话,你们确实委屈,可是再上访告状有啥意义?相信我蓝朵朵,有困难咱们共同想办法。你这些年的上诉费、交通费,我个人掏腰包给你补上。临走前,你悄悄往炕席底下塞进一沓钱。

每天,门就这样敞开着,像是老熟人,迎接着那些人、那些事,弄得你心里热辣辣的,都不用泡红糖姜茶御寒了。

年关将近,不知是谁给乡政府院子里挂满了红灯笼。那天,你值班,一筐梨、一袋粉条、一箱黄花鱼挡在了门口。你知道这是老百姓的心。你叫小陈弄清楚是谁家送的,算好价钱,把钱送过去。

你接下来吩咐,从今天起,把门关上。   

你拍着心窝说,这儿敞着就行了。

(摘编自“河南省小小说学会(2017—2018)年度佳作奖”)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着意营造种“冷”的氛围,不但表现了季节特征,也表现了此时干部群众之间的关系,这与后文天气寒冷但书记内心热辣形成强烈对比。
B.文章使用第二人称叙事,一方面可以通过书记的见闻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刻画基层干部的心理,以此更好地刻画主人公形象。
C.小说在措写小陈时使用了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手法,这些内容除了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外,还通过小陈的行为来衬托书记形象。
D.小说通过李大头由致富带头人到一贫如洗的故事告诉我们:上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还会连累家人,最好是从自身做起找到发展致富的办法。
【小题2】文中多次写了乡党委书记蓝朵朵的“笑”和李大头夫妇的“哭”,请结合文中画线的语句说说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小题3】小说写乡政府的大门从开始时敞开着到年关时关上的情节有哪些具体的作用?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环境,也叫言语环境。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语境在戏剧话语意义建构和生成中的重要功用。“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戏剧创作和研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认为,戏剧话语意义的建构与生成依赖特殊的言语环境。
从宏观上讲,艺术于生活,戏剧与现实社会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剧作家所处时代的客观社会环境因素,总会被直接或间接带到戏剧人物语言中来,成为戏剧话语宏观言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语境因素在戏剧话语建构和生成过程中,和其他语言材料一起发挥作用,深刻地表达剧中人物丰富的思想情感,展现多彩的社会生活。剧作家一旦选用所处时代一些特定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方式建构剧中人物的话语,该戏剧作品就会被打上时代的烙印。《窦娥冤》女主人翁喊出:“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妄做天!”这种极具时代特征的人物语言,甚至可以穿越时空,让当代的人们体验到剧作家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黑暗无道。语言与社会环境的高度配合使《窦娥冤》这篇戏剧作品获得了极高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
从微观上讲,剧中人物的对话或独白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场合等客观时空环境下进行的。剧中角色各自身份、心理、情感等要素的组合是构成戏剧话语微观言语环境的主观因素。正是这些微观因素可以使剧中人物的话语带上各自的特点,戏剧话语才具有表现人物思想内涵、塑造人物形象的功能。例如,剧作家老舍的《茶馆》将各个阶层的人物尽纳其中,通过极具个性的人物语言展现清末民初时北京的社会风貌。剧作家老舍谙熟人物所处的言语环境,充分考虑了剧中各种人物的语言特色,才使塑造的人物思想性格、风貌神态和内心情感极具个性化特征。该剧中每个人物开口说话,都十分切合他们各自的年龄、身份、出身,并表现出他们各自特有的思想、性格和品质。
语境是戏剧话语建构和生成的基石。语境之所以能够对戏剧话语意义的建构和生成起到制约的作用,关键在于观众可以将戏剧中虚拟模糊的时空背景与真实的现实世界联系起来,并找到它们的相关链接点,从而理解并接受剧中每一个人物话语的表达方式和意义。例如,马洛戏剧《浮士德的悲剧》最后一场一开始,时钟敲了十一下,浮士德绝望长叹道:“现在你的生命只剩一小时了”;三十行台词说完后,时钟敲十一点半,浮士德无奈地说:“啊,半小时已经过去了,一切很快都会结束”;接着午夜的钟声响起。舞台上虚拟的时间是一小时,实际表演时间大约三分钟。观众之所以能够意识、理解并接受这种虚拟时间和真实时间的差异是因为戏剧时间的压缩充分反映了浮士德来日无多,内心恐惧的心理。可见,时空环境是戏剧艺术特性的重要表现。
戏剧话语中的语境因素再现得越充分,人物语言越有个性,人物形象就会越典型。
(摘编自陈丽霞《戏剧文学话语意义的建构与生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环境,也叫言语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层次来阐述。
B.戏剧语言反映出时代特征,使《窦娥冤》获得极高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
C.《茶馆》中大部分人物语言可以表现出他们各自特有的思想、性格和品质。
D.《浮士德的悲剧》中虚拟和真空时间的差异难以为观众意识、理解并接受。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解释“语境”概念后,指出语境对于戏剧文学话语意义的建构与生成的作用。
B.第二自然段,从宏观角度阐释观点,指出客观社会环境因素是宏观语境的组成部分。
C.第三自然段,从微观角度指出构建话语微观言语环境的主观因素及其具有的作用。
D.从内容上看,第四自然段与前两个自然段是并列关系,阐释语境的另一方面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观众脱离特殊的言语环境,戏剧话语意义的建构与生成是无法实现的。
B.极具时代特征的人物语言是对客观社会环境因素,即宏观语境因素的体现。
C.戏剧中对话或独白表现出人物特有的思想、性格和品质,即微观上的语境。
D.如果人物语言越有个性,又能充分再现语境因素,那么人物形象就会越典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现代中国乡村旅游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最初兴起的所谓“农家乐”,到现如今相对高端的“民宿”,乡村旅游产业向着更大的规模和更广的市场发展。

据统计,过去五年,中国乡村旅游游客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32.O%和26.2%。2016年,乡村旅游游客接待已超24亿人次,占国内游客接待人次的54.4%:营业总收入达4800亿元,占国内旅游总收入的12.2%。预计到2020年,全国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将超40亿人次,实现总收入2.3万亿元。


材料二:

如今,很多乡村贫困地区通过发展旅游,让更多贫困户吃上了“旅游饭”,乡村旅游俨然成为旅游扶贫的主阵地。“十三五”期间,我国将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国25个省(区、市)2.26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30万贫困户、74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乡村旅游既是农民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也已成为有效吸纳贫困人口就业的主要途径,进而逐渐成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力量。国家相关部门发布的《全国乡村旅游扶贫观测报告》显示,2015年,乡村旅游带来的农民人均收入占农民人均年收入的39.4%,贫困村通过乡村旅游脱贫人数达264万人,占全国脱贫总人数的18.3%。

此外,乡村旅游也带来了相应的社会效益,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近90%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为初中及以上教育程度,高于农业从业人员的平均水平。

但是,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仍然面临产业延伸不足、服务设施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等方面的问题,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来临,乡村旅游也有待于在创新中开拓新思路、发掘新价值。

不过值得欣喜的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乡村旅游众创”也在近几年迅速地发展起来,全国各地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创业项目,民宿客栈、艺术村落、精致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等新形式层出不穷。

材料三:

《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7年)》指出,2017年集中采取一批有力有效的政策措施,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具体来看,在改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方面.行动方案强调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通过PPP、公建民营等方式参与厕所及污水处理、停车场、游客咨询服务中心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

在优化乡村旅游扶持政策和长效机制方面,行动方案提出要推动10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与旅游电商、现代物流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组织本地从业人员参加乡村旅游食宿服务、管理运营等技能培训,重点培养1000名以上乡村旅游带头人;在推动乡村旅游区域差异化发展方面,将鼓励和引导中小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等。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2~2016年间,我国体闲农业、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均呈现出递增趋势,前景非常乐观。
B.2012~2016年间,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的增长率呈M状,两项内容增长率最高年份分别是2015年、2013年。
C.图表显示,接待人次的多少决定着营业收入的高低,而接待人次的增长率制约着营业收入的增长率。
D.图表显示,在2012~2016五年间,接待人次的增长率和营业收入的增长率均有三年超出了年平均值。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棚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乡村旅游萌芽于20世纪5O年代,最初叫“农家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出现了高端的“民宿”,成效十分显著。
B.乡村旅游是扶贫的主阵地,“十三五”期间,将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国省区市的大部分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C.我国乡村旅游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延伸不足、服务设施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等,因此乡村旅游有待于开拓新思路。
D.国家将拿出专项资金改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如厕所及污水处理、停车场、游客咨询服务中心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乡村旅游都有哪些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