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染绿的声音

山居的日子,是在山中一座精巧的石头房里度过的。天天,我都被一种巨大的宁静所震慑着。经过许多尘嚣侵扰的心灵,陡然回归到这旷古未有的宁静之中,而又知道周围全是绿色的森林,心里似乎也注满了一汪清涟之水,轻盈盈的,如半山塘里绽放着的一朵睡莲。

也有声音,在白天的山峦;偶尔也有人语喧哗,幽谷回鸣。空山不见人,倒使人感觉到大森林的真切和人世的烟火之气。更多的是鸟声,从黎明的晨噪到傍晚的暮啼,耳闻着那密密松林里传出的啾啾鸟鸣,还可以看见那墨点般的小鸟,如大森林的音符跳荡着、栖落着。鸟鸣常常使大森林归于虚静,它天生就是一种虚幻的精灵呢!鸟声让人着迷地听,这时听出的就是一阵阵染绿的声音。

当然有许多声音是有颜色的。如皑皑白雪,潺潺流泉,响动的就是一大片白;如春花秋菊的凋谢,细心的人也会听出它的艳红和鹅黄的色调。在大森林里,此时我极激动的不是这种颜色的声音,而是满山攒动着的森林——那浓绿浓绿的声音了。满山密密的松林、枫树、珍珠黄杨、翠竹……树丛间刮过的风也是绿的,绿将大森林融为碧翠的一体,分不清颜色的浓淡深浅。那声音自然也不用侧耳倾听,触目皆是大片森林的宁静固然会使人坠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孤独和虚空当中,而这染了绿的声音,却让人感到一种生命的快意和心灵的悸动。黎明的时候,“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森林里露珠“扑扑”滴落的声音,在我听出的是一种轻柔凝重的绿色;森林静静肃立,错叶交柯,在我听出的是一种茁壮生长的蓬勃的绿色;狂风呼啸,排山倒海咆哮着的松涛,在我听出的是一种悲壮和磅礴的绿色;阳光拂动滔滔无边的绿海,阳光掠去又显出一江春水,在我听出的是一种恬淡而平和的绿色。

山居无事的时候,只要静静地穿行在这无边的大森林之中,我满心的尘垢,便一下子就被荡涤得无影无踪,只觉得身心惬意和愉悦,心中陡然就有层斑驳的绿爬上心壁,盈注着生命那清凉的绿意来。 

听惯了这种声音,在夜里我常常睡不着觉。拥被而坐,此时周遭那染了绿的声音已渐渐无声无息,看很白的月光,慢慢浮上窗棂,月光里的绿色冷冷如春水荡漾着,使人感觉到那绿色的声音一定是被浓浓的月光消融,隐翳在莽莽苍苍的大森林之中了。但这时这刻,我思想的羽翅还翩翩起伏着,希冀那染了绿色的声音出现。有风的夜晚,我看窗外的大山果然是混沌未开的一团绿色,那染了绿的松涛之声,铺天盖地的在我石屋周围如狂飙般的春潮,惊涛拍岸,振聋发聩,让我激动得恨不得长啸。

这些年,我知道我常常谛听水声,谛听鸟声,不仅是因为我对尘嚣之声异常地厌倦和唾弃,更多的是在寻找清纯的自然和人生的大自然。那是我生活须臾不可缺少的思想的源泉,若能轻轻地裹在这染了绿的声音里,心就会轻灵得像一朵绿荷,即便泊在波涛里滚动,那梦也是常常染了绿呢!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三段写作者黎明的时候的独特感受,能闻声而见色,见人所未曾见,言人所未能言,思维独特,自然而出新。
B.第四段写作者夜里听染绿的声音以及对人生的感悟,是思想内容进一步深化,表达了寻求清白的自然和人生大自然的美好理想。
C.作者在结尾处说“若能轻轻地裹在这染了绿的声音里,心就会轻灵得像一朵绿荷”,这句话反映了作者渴望归隐的美好愿望。
D.散文以“染绿的声音”为题,颇为新颖,绿色有声,令人费解,这染了绿的声音让人感到一种生命的快意和心灵悸动,幡然出新,不落窠臼。
【小题2】文中描写“染了绿的声音”,运用了何种修辞格?请简析其好处。
【小题3】第四段中,作者说“更多的是在寻找清纯的自然和人生的大自然”,请写出其中的含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5 07:43: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行将消逝的物语:油纸伞

李振南

每当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季节,深夜里听那渐渐沥沥、时断时续的春雨时,我的思绪便会穿越时空,抵达江南小镇的小巷和它的油纸伞。

在我的脑海里,油纸伞是江南最美丽也是最遥远的一个梦了。记得儿时,在滴滴答答的雨帘下,我们撑开油纸伞,一片片烟雨葱茏的天地近在眼前,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田园风光纷至沓来,让人恍然进入梦境。现在,这个梦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只有在那些发黄的典籍里,还能依稀看到它们的影子,也只有在以假作真的影视画面里,能模糊地见到它们的赝品。

油纸伞,于何时何地发明,又是哪一个独具慧心的匠人所造,现已无从考证。但我想,油纸伞的出现,一定是在江南。被潇潇暮雨氤氲着的江南,很容易使人产生创造的灵感。于是,一把把油纸伞,从江南仄仄的小巷里走出,伞下的人或是明眸皓齿的女子,或是一袭青衫的书生,静静地在雨中沉思遐想或踟蹰,那么宁静,那么典雅。或是两把油纸伞交错磕碰而过,蓦一回首,便擦出了爱的火花,产生了如水的柔情。正像在《雨巷》里徘徊的诗人,苦苦等待着眼睛里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也正像民间传说中的《白蛇传》里,是油纸伞演绎了许仙、白娘子的一段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

油纸伞走向乡下,肯定是《白蛇传》以后的事了。这种竹木结构,用纸糊成的雨伞,都无一例外地散发着桐油的漆味,芬芳但又有一丝丝刺鼻,那黄黄的颜色,温暖着打伞人的心。记得,小时候乡下农人的家里,多半都是有一把油纸伞的。现在,我想起来,我家也有一把手柄长长的油纸伞,虽然不知道使用了多少个年头,伞面也已破旧,然而孩提时每每撑开,总会有山水的味道,有亲人的味道,在雨中一路追随陪伴。

我家的油纸伞属于祖传或是母亲陪嫁过来的,我至今仍不得而知。按照我们这里的乡风,油纸伞是“有子生”的谐音,是吉祥的象征。所以,过去在闺女出阁时,其父母总要送上一把油纸伞讨个吉利。我家门角里的这把油纸伞是不是母亲的陪嫁物,我一直没有问过,那时也不懂得问。

过去,乡下的油纸伞,一般是妇女和儿童的用物,成年男人的遮雨工具是箬笠、蓑衣,他们讲究的是实用,不需要诗情画意的伞。我儿时使用油纸伞都是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又大又笨重的油纸伞,它的重量和宽度早已压过我弱小的肩头,有时候需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能将它撑开。在斜风骤雨中,油纸伞和人都晃荡在乡间泥泞的土路上,这时,雨模糊了视线,风吹淡了田园的颜色,雨和伞构成一组天然的乐器,雨在伞背叮叮咚咚地敲打着音乐,此起彼落,使寂寥中的行人有了一份乐曲的慰藉。

油纸伞仅陪我走过童年和少年的时光,从尼龙雨衣出现,它便被搁置在每户人家的墙角、厨房而渐渐地破损、霉变,直到永远地消失。如今,油纸伞早已被式样繁多的自动伞,折叠伞所取代,它们做工精细,变化无穷,如五彩的花朵在大街上、小巷里、阡陌中次第开放。虽然我清楚地知道,它们也源于油纸伞的构想,是油纸伞的沿袭,但已缺乏了油纸伞的诗意。因为它们已没有了木质的温润,油纸的芬芳;没有了其张开时的热烈,坦诚和闭合时的羞涩,含情脉脉,已缺失了一个民族的古典情怀。所以,当若诗若梦的油纸伞逝去后,我们就再也无缘读到一首像《雨巷》那样令人心澄眼热的诗歌和一个像《白蛇传》那样缠绵的故事。

(摘自《中国散文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以江南春雨和江南梦境引人,一开始便营造出诗意的氛围。而现在梦境远去,只见赝品,又给文章奠定了感伤的基调。
B.油纸伞“散发着桐油的漆味,芬芳但又有一丝丝刺鼻”,经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纸伞特有的江南韵味。
C.文章写了对油纸伞是母亲陪嫁物的猜测,巧妙地表现了“乡风”,又说明了这把油纸伞在家里人心中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D.作者深情追忆小时候在乡下使用过的油纸伞,特别写到了雨和伞敲打出的音乐。这样表达既写实,又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
【小题2】为什么文中第三段会提到《雨巷》和《白蛇传》?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写自动伞,折叠伞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小题4】《雨巷》和本文中的“油纸伞”都有比较丰富的内涵,请结合作品分别探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旨在强化各方面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的导向。”这进一步彰显了就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优先位置,丰富了宏观经济政策的内涵。

2012年以来,虽然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趋于减少,但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劳动力数量庞大,在就业方面始终存在巨大压力。由于措施得当有力,我国已经连续6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口超过1300万人,失业率始终稳定在较低水平。但随着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外部输入性风险上升,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未来几年的就业仍将是一个巨大的难题。此外,一些特殊就业困难群体、零就业家庭等需要给予特殊关照。与缓解就业总量压力相比,就业结构矛盾的缓解和就业质量的提高难度更大,更需要政策持续发力。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年04月16日)

材料二:

注CIER指数=市场招聘需求人数/市场求职申请人数,Q4指第四季度。

(数据于互联网)

材料三:

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决定就业的主要因素。虽然增长的就业弹性——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值,即经济增长每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对应的就业数量变化的百分比——会有变化,相同的经济增长速度并不一定会带来相同规模的就业,但总体来看,经济增长是扩大就业的前提。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也是把经济增长当作首要目标来追求的。但实际上,就业也是促进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的重要力量。我国现在已进入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与高速增长阶段相比,现阶段的经济增长更依赖于创新,更依赖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更依赖于人力资本红利的增加。最近20年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劳动者受教育年限大幅度提高,人力资本存量显著增加,这是创新的重要源泉。可以预期,随着教育被定位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我国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和技能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这一更高水平的人力资本存量如果能够最大可能地实现就业,无疑会进一步推动创新,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并最终实现更高水平的增长。因此,解决好就业问题,既事关民生,也事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摘编自赖德胜《作为宏观政策的就业优先政策》)

材料四:

在信息化时代,由互联网创造的巨大信息交互平台,逐渐成为劳动力市场参与者获取信息资源的主要渠道。互联网提供的及时有效的信息,加强了雇主与雇员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的沟通,通过影响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以及工作搜寻等方式,影响个人的就业决策。此外,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广泛应用,还创造了新的工作岗位和新的职业类别,为个体的就业带来多元化选择,能够使个人获得更多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的机会,为提高个体的就业质量带来新的可能。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目前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达53.2%,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水平仍然较低,并且由于城乡分割、个体差异的存在,在中老年、女性和农民工等人群中的互联网使用率和使用技能都普遍偏低。

(摘编自《互联网使用、就业决策与就业质量》)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水平的人力资本存量就业高水平的经济增长
B.各级各类教育长足发展人力资本存量
C.人口基数大劳动力数量大政策持续发力
D.互联网技术新岗位、新职业个体就业质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2年以来,由于措施得当有力,我国失业率稳定在较低水平,但由于人口基数大、经济增速放缓等多重因素,未来几年就业压力仍然是巨大的。
B.尽管相同的经济增长速度不一定带来相同规模的就业,但不可否认,经济增长是决定就业的主要因素,因此,当前应当把经济增长当作首要目标。
C.由材料二可知,2017及2018年环保、印刷、包装、造纸行业都处在就业饱和状态,就业前景不容乐观;2018年处在就业饱和状态的行业有所增加。
D.如果提升中老年、女性和农民工等人群对互联网的使用率和使用技能,这将对他们的就业有一定的帮助,对缓解就业压力将起到积极作用。
【小题3】请你结合材料给急需就业者提三条建议。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②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③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 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④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小题1】文中加点的“自私的念头”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是“自私”的?
【小题2】节选第②段,“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怎样理解“生的欢喜”?
【小题3】节选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常春藤“固执”?这表现了常春藤的什么精神品质?
【小题4】节选第④段中,作者一方面说自己“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另一方面却又称“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这是一种怎样的矛盾的心理?请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早在魏晋南北朝,就有不少士大夫参与绘事,其中可见顾恺之、宗炳、萧绎那样的文化名人。到了唐末五代,擅画的文人更多,他们凭借自己的文化修养,使绘画品质得到很大提升。当然,这种提升主要表现在主题、立意、情趣等方面,至于形式、技法、体制之类,仍然沿袭当时画工的惯例,而未能形成文人绘画特有的风貌。。
北宋中后期,两股力量对文人画的独立自主起了关键作用。其一是五代以来得到迅猛发展的山水画,在很大程度上受惠于文人隐逸精神的滋养,那些引领潮流的山水画大家,如荆浩、李成、范宽等,往往本身就是文人画家的代表。其二是另一批喜爱绘画的仕宦文人,如文同、苏轼、米芾等,避开了繁难琐屑的习惯性画法,而用“墨戏”的简捷方式,进行大胆的艺术实验。如果说后一股力量来自于业余画家队伍,极大地刺激了文人画家们逐鹿画坛并用自己的语言说话的勇气;那么,前一股力量来自于专业画家阵营,以其坚实而高迈的学术品位充实着文人画的价值理想。随着两股力量的共同作用,加上金元时代大批文人赋闲而成为画坛中坚,原来由画工和宫廷画师主宰的人物画及其叙事手法渐趋衰落,更多带有象征意味,富于表现性的山水画和花鸟画繁荣起来,并且在越来越多的文人画家手中呈现为水墨写意形态,从而与非文人画往往重色彩、多工致的情形拉开了明显距离。
元初的赵孟頫是文人画走向成熟的枢纽人物。在他的启示下,元季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等人的山水作品,建构了文人画的规范图式,并以高情逸致的价值取向和书法化的笔墨趣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明中期由沈周、文徵明领衔的吴门画派的兴盛,就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晚明董其昌倡导南宗山水画,引发清初以“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为代表的正统派和“四僧”(弘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为代表的野逸派各有侧重的发展态势。宋元时期由另一些文人画家所开创的松梅兰竹水墨画,到了明代中后期,则逐渐发展出大写意一派。陈淳、徐渭那种注重主观表现色彩和即时把握方式的纵逸画风,标志着文人画图式在花鸟画领域的确立。从此之后,文人画以压倒性优势入主中国画坛,使得宫廷画师和民间画工也多以沾溉文人画余泽为荣。
变化是永恒的存在。文人画之所以区别于常规绘画,是以其“畅神”“适意”“自娱”“寄乐”的私密化、书斋化取向为价值内涵的。然而,随着它的规范图式渐趋确立,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自适自娱、私交酬唱变为面向大众、走入市场,公共化和普适化这种曾经作为文人画对立面的价值选择,便又重新占据文人画发展的主导地位。从扬州八怪到海上画派,文人画的谐俗色彩日益浓厚,而非文人画家对文人画的攀附吸收现象又愈演愈烈,文人画与非文人画在艺术形态上的界线变得模糊起来。经过20世纪的巨大社会变革,传统士大夫为现代知识分子所取代,中国文人画这个世界艺术史上上的孤例,也就走向终结期。
(节选自卢辅圣《超越的艺术》有删改)
【小题1】【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业余画家队伍不仅刺激了文人画家们逐鹿画坛,还以坚实而高迈的学术品位充实其价值理想。
B.文人隐逸精神的滋养和大胆的艺术实验对北宋中后期文人画的独立自主起了关键作用。
C.赵孟類不仅是文人画走向成熟的枢纽人物,而且还建构了文人画的规范图式,影响深远。
D.文人画中大写意一派的形成和发展,标致着文人画终于以压倒性优势入主中国画坛。
【小题3】【小题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文人很早就介人了绘事,并提升了中国画的品质,但文人画还未呈现出特有的风貌。
B.文人画富含象征性和表现性,在形成过程中呈现出的水墨写意形态拉开了它与非文人画的距离。
C.文章列举了明清许多画派的发展态势,是为了论证元朝文人画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D.文章用大量篇幅论述了中国文人画的形成发展过程,由此可见文人画是以畅神适意等为价值取向的。
【小题5】【小题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人物画及其叙事手法没有渐趋衰落,那么画工和宫廷画师依然会主宰着画坛。
B.因为有了一代代文人在绘画上不断探索和发展,文人画才在中国画坛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C.中国文人画是世界上唯一由知识分子所建构的绘画形态,其他任何国家都没有这种文化现象。
D.随着时代的发展,文人画与非文人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文人画的消亡也是必然的趋势。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墨西哥发现提及2012预言的玛雅文字新记录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11月29日消息,古玛雅人预言2012年将是世界末日,无论是考古学家还是普通公众都对这一预言予以极大关注。墨西哥国家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的考古学家承认,他们发现了第二个提及2012年末日预言的古玛雅文字记录。 这一记录是在科马卡科废墟发现的,刻在一块砖块上。

科马卡科是古玛雅人建造的砖结构寺庙之一。在此之前,考古学家只发现一件提及末日预言的古玛雅文物,即在墨西哥湾塔巴斯科的托土盖罗发现的一个刻着象形文字的石板。

国家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发言人阿托罗-门德兹表示,这个砖碎片很多年前就已经被人发现,一直在进行深入研究。这件文物一直保存在研究所,并未对外展出。在一些网上论坛,专家们对这个被称之为“科马卡科砖”的古玛雅人文字记录进行了讨论。

很多人仍旧怀疑科马卡科砖上的文字提到2012年12月21日或者12月23日是玛雅人预言的世界末日。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玛雅铭文专家大卫- 斯图亚特表示:“一些人认为这是另一个提及2012年世界末日的文物,但我仍持怀疑态度。”砖块上的铭文记录了所谓的“历法圆”,这是日子和月份位置的一种组合,每52年重复一次。

砖块提及的日期为第13个Baktun末期。Baktun是一个大约394年的周期,13是一个重要数字,在玛雅人心目中拥有神圣地位。玛雅长计数历开始于公元前3114年,第13个Baktun大约结束于2012年12月21日。但斯图亚特表示,砖块上的日期同样与过去的一些类似日期相符。他说:“我们没有理由怀疑这是古代的另一个日期,与古典时期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有关。实际上,砖块上的第三个象形文字似乎是动词 huli,意为他/她/它来了。与托土盖罗发现的石板不同,这个砖块上没有采用将来时的记述,更多的是讲述科马卡科的历史,而不是预言未来。”

托土盖罗石板和科马卡科砖上的文字可能是在1300年前左右刻上去的,从某种程度上说都有隐含意义。托土盖罗石板提到了可能发生在2012年的事情,这些事情与玛雅人心中的神秘神灵——掌握着战争和创造的Bolon Yokte有关。石板上的腐蚀痕迹和一道裂缝导致一些象形文字几乎无法辨认,最后的一段已经遭腐蚀的象形文字似乎可以解读为“他将从天而降”。

科马卡科砖刻有文字的一面朝内并且上面涂以灰泥,说明不想被人看到。墨西哥国家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一再表示2012年12月末将是世界末日或者将发生改变世界事件的传闻不过是西方人对古玛雅历法的一种曲解。他们一再重申西方的救世主想法歪曲了玛雅等古代文明的宇宙观。研究所的专家指出,古玛雅人将时间看成一系列圆圈,有规律地开始和结束,一个圆圈的结束并不代表任何末日灾难。

鉴于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有关2012年末日灾难的流言,国家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将于本周在墨西哥南部的帕伦克考古遗址举行圆桌会议,邀请60名研究玛雅的专家出席。他们将在会上为消除人们对玛雅长计数历中一个时代结束和另一个时代开始的种种疑虑而展开讨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1、2两段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考古学家都对玛雅人"2012世界末日"预言给予了巨大的关注,并且有人们都相信这一预言的真实性,并且为之不断验证和探索 。
B.不论是托土盖罗的象形文字石板,还是科马卡科废墟上的文字砖块,都出自在墨西哥,所以墨西哥人在"古玛雅文明"以及"2012世界末日"研究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拥有最权威的研究成果。
C.科马卡科是墨西哥现存的最完好的古玛雅人砖结构寺庙,它出土的雕刻有古玛雅文字的砖块,为当代人研究玛雅预言和文明提供了帮助。
D.科马卡科废墟发现的砖块意义重大,但它并不是我们研究玛雅文明的唯一的信息。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国家历史研究人员承认他们已经发现科马卡科废墟砖块很多年了,之所以没有向世人公布,是因为其研究成果还不够成熟,还未获得有把握的结论。
B.包括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大卫- 斯图亚特在内的很多人都怀疑"玛雅2012世界末日"的预言。
C.大卫- 斯图亚特对科马卡科砖块上铭文所记录得 "历法圆"非常认同的,但同时他又提到砖块上记录的时间也可能与过去某个重要的历史事件的日期有关。
D.科马卡科砖块上提及的日期Baktun或可作为证明"世界末日论"的证据,但动词huli却在暗示我们它讲述的历史而非预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墨西哥国家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专家们认为,由于缺少研究资料,再加之学术思想的偏狭,西方学家对玛雅文明的研究存在着曲解。
B.依据石板上已几乎遭腐蚀的象形文字为"他将从天而降" 的解读,我们可以判断,托土盖罗石板和科马卡科砖块都是在向我们讲述着一段历史往事,而不是在预言后世。
C.古玛雅人将时间看成有规律地开始和结束的一系列圆圈的观点可以印证砖块提及的第13个Baktun末期,但不一定是世界末日的预言。
D.在帕伦克举行的会议旨在对玛雅长计数历进科学论证,将会平息互联网上对有关2012年末日灾难的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