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曹雪芹
①当下贾母等吃过茶,又带了刘姥姥至栊翠庵来。妙玉忙接了进去。至院中见花木繁盛,贾母笑道:“到底是他们修行的人,没事常常修理,比别处越发好看。”一面说,一面便往东禅堂来。妙玉笑往里让,贾母道:“我们才都吃了酒肉,你这里头有菩萨,冲了罪过。我们这里坐坐,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妙玉听了,忙去烹了茶来。  
②宝玉留神看她是怎么行事。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juān同“涓”,择取)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便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贾母众人都笑起来。  
③那妙玉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他出去,宝玉悄悄的随后跟了来。只见妙玉让她二人在耳房内,宝钗坐在榻上,黛玉便坐在妙玉的蒲团上。妙玉自向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一壶茶。宝玉便走了进来,笑道:“偏你们吃体己茶呢!”二人都笑道:“你又赶了来飺(cí)茶吃。这里并没你的。”妙玉刚要去取杯,只见道婆收了上面茶盏来。妙玉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宝玉会意,知为刘姥姥吃了,她嫌脏不要了。  
④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瓣爮斝”(bān páo jiǎ)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斟了一斝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盉(qiáo)”。妙玉斟了一盉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  
⑤宝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她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宝玉笑道:“俗语说‘随乡入乡’,到了你这里,自然把这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了。”妙玉听如此说,十分欢喜,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盏出来,笑道:“就剩下了这一个,你可吃的了这一海?”宝玉喜的忙道:“吃得了。”妙玉笑道:“你虽吃得了,也没这些茶糟踏。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盏便成什么?”说的宝钗,黛玉,宝玉都笑了。
⑥妙玉执壶,只向海内斟了约有一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赏赞不绝。妙玉正色道:“你这遭吃的茶是托她两个的福,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宝玉笑道:“我深知道的,我也不领你的情,只谢她二人便是了。”妙玉听了,方说:“这话明白。”  
⑦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黛玉知她天性怪僻,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完茶,便约着宝钗走了出来。  
⑧宝玉和妙玉陪笑道:“那茶杯虽然脏了,白撂了岂不可惜?依我说,不如就给那贫婆子罢,她卖了也可以度日。你道可使得?”妙玉听了,想了一想,点头说道:“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是我吃过的,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她。你要给她,我也不管你,只交给你,快拿了去罢。”宝玉笑道:“自然如此,你那里和她说话授受去,越发连你也脏了。只交与我就是了。”妙玉便命人拿来递与宝玉。
⑨宝玉接了,又道:“等我们出去了,我叫几个小幺儿来河里打几桶水来洗地如何?”妙玉笑道:“这更好了,只是你嘱咐他们,抬了水只搁在山门外头墙根下,别进门来。”宝玉道:“这是自然的。”说着,便袖着那杯,递与贾母房中小丫头子拿着,说:“明日刘姥姥家去,给她带去罢。”交代明白,贾母已经出来要回去。妙玉亦不甚留,送出山门,回身便将门闭了。
(选编自《红楼梦》第四十一回)
【小题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选文写贾母一行到栊翠庵品茶,妙玉“忙接了进去”,“笑往里让”,“忙去烹了茶来”,用成窑的茶杯沏上老君眉捧上,可以看出妙玉是个热情周到的人。
B.本回是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她带着一双透视的眼睛,透视了贵族之家的恣意豪华,虚荣享乐,见证了荣国府的由盛而衰。
C.选文善用简约传神的语言来表现人物个性,文中主要人物的对白描写,既鲜活地刻画了人物独特的性格,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选文中妙玉说黛玉是“大俗人”,一向性情孤傲的黛玉,默不作声,吃完茶约着宝钗离去,表现了黛玉的世故。
【小题2】《红楼梦》的细节描写令人惊叹,文章从哪些方面来写品茶?请结合选文简要概括。
【小题3】选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塑造妙玉这一形象,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19 07:16: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公羊和小姐——“老爷们”生活中的小插曲
俄契诃夫
老爷饱足而发亮的脸庞上流露出难受得要命的烦闷神情。他刚从摩耳浦斯午后的怀抱里挣脱出来,不知该做什么好。他既不愿意想心思,又不愿意闲坐着打呵欠。……讲到读书,他是从不复能记忆的时候起就已经厌倦了。到戏院去还太早,至于坐上马车出去逛一逛,他也懒得去。……那么该做点什么事呢?用什么办法来解一解闷呢?
“有一位小姐来了!”叶果尔通报说。“她要见您!”
“小姐?嗯。……这会是谁呢?不过,反正没关系,请她进来吧。……”
一个俊俏的黑发姑娘安静地走进书房里来,装束朴素,……甚至太朴素了。她走进来,鞠躬。
“对不起,”她用发抖的儿童最高音开口说。“我,您要知道,……据人家告诉我说,只有……只有下午六点钟才能在您家里见到您。……我……我……是七品文官巴尔采夫的女儿。……”
“很愉快!请坐!我能在哪方面为您效劳呢?请坐,不要拘束!”
“我是来请托您一件事情,……”小姐接着说,别扭地坐下来,用发抖的双手揪她的钮扣。“我是来……向您要一张火车票,以便不必花钱就能坐车回到家乡。我听说,您发这种火车票。……我打算坐火车,可是我……我手头不宽裕。……我要从彼得堡到库尔斯克去。……”
“哦……原来是这样。……那么您到库尔斯克去干什么呢?莫非您不喜欢这儿?”
“不,我是喜欢这儿的,不过,您要知道,……父母。我是去探望父母的。我已经有很久没到他们那儿去了。……家里来信说,我妈妈病了。……”
“嗯。……您是在这儿工作呢,还是念书?”
小姐就讲了讲她在什么地方和什么人手下工作,挣多少薪金,工作怎样繁忙。……
“哦。……您在工作。……是啊,您的薪金不能说多。……不能说多。……不给您免费票是不近人情的。……嗯。……这样说来,您是去探望父母的。……哦,不过,在库尔斯克恐怕还有漂亮小伙子吧,啊?还有漂亮小伙子吧?嘻嘻嘻。……有未婚夫吧?您脸红了?哎,何必呢!这是好事嘛。您自管坐车回去吧。您也到出嫁的时候了。……那么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文官。……”
“这是好事。那您就去库尔斯克吧。……听说。离库尔斯克一百俄里远,人就可以闻到白菜汤的香味,蟑螂就往那边爬过去了。……嘻嘻嘻。……恐怕这个库尔斯克城很乏味吧?不过,您倒是把帽子脱掉啊!这样才对,您不要拘束!叶果尔,给我们端茶来!恐怕在这个……嗯嗯……它叫什么名字来着……库尔斯克城,很乏味吧?”
小姐没料到人家会这样亲切地接待她,就容光焕发,把库尔斯克城种种足以解闷的事情向老爷描绘一番。……她讲起她有个哥哥做文官,有个舅舅做教师,有几个表弟在中学里读书。……叶果尔把茶端来。……小姐胆怯地探出身子去拿茶杯,不出声地喝起来,深怕发出吧嗒嘴的声音。……老爷瞧着她,微微地笑。……他不再感到烦闷了。……
“您的未婚夫挺漂亮吧?”他问。“您跟他是怎样相好的?”
对这两个问题,小姐羞羞答答地作了回答。她带着信任的心情把椅子移过去,凑近老爷,笑吟吟地讲起在这儿,在彼得堡,人家怎样给她说媒,她怎样拒绝他们。……她讲了很久。最后,她从口袋里取出她父母写来的信,给老爷念一遍。时钟敲了八下。
“您父亲的这笔字倒写得不坏呢。……他在字尾上描的花笔多么好看!嘻嘻。……不过现在我该出门了。……剧院里开戏了。……再见,玛丽雅•叶菲莫芙娜!”
“那么我能指望这件事成功吗?”小姐问,站起来。
“哪件事?”
“就是请您发给我一张免费的火车票。……”
“火车票?……嗯。……我没有火车票!您大概弄错了,小姐。……嘻嘻嘻……。您找错地方,走错门了,……我隔壁那所房子里倒确实住着个在铁路上工作的人,我却是在银行里工作的,小姐!叶果尔,吩咐套车!再见machère玛丽雅•谢敏诺芙娜,我很高兴,……高兴得很。……”
小姐穿上外衣,走出去了。……在隔壁人家门口,开门的人告诉她说:他已经在七点半钟坐火车到莫斯科去了。
注:①摩耳浦斯:希腊神话中的梦神。   ②machère:法语,我亲爱的。
【小题1】小说中的小姐只是一个配角,可作者却花了大量笔墨加以刻画,为什么?
【小题2】小说为保持层层推进的结构时常常采用延迟的方法,故意“延迟”小说的进展;这篇小说亦有如此妙处,请将之找出并作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运用了“欧•亨利笔法”,试作简要分析。
【小题4】“公羊与小姐——‘老爷们’生活中的小插曲”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试作赏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放走囚犯之后

(美)旺达·布拉德

我的父亲乔治·布拉德出生在密西西比州东北部乡下,一个小县,当地人称那里为人间天堂。父亲60多岁时,朋友劝他从政。他在市参议员选举中获得了压倒性票数,每个人都喜欢他。

他的职务是消防委员长,所做的不过是开会和议政。但是父亲喜欢参与,请电话公司把家里的电话和消防队的电话连接了起来。就这样,每次只要消防队的电话一响,我们家里的电话就会跟着响起来,而且如果不接它就会响个没完。接电话时不用说话,只要听着哪里着火了,然后派人去救。无论白天黑夜,只要有火情,父亲就会去。他不懂救火,但是知道怎样鼓励年轻的消防员,他去给他们助威。

父亲这个年纪不敢再开夜车,我已经到了有驾照的年纪,就成了他的司机,有时凌晨三点就开车带他执行任务。

他当了几届参议员,大家劝他退了休。但是退休后,他非常怀念和消防员建立的友谊,消防队和警察局在同一座大楼,所以父亲也很想念那里的警员,也时常去那里看望他们。这是座小城,制度不很严格,警察们教会了父亲使用警用电台,他们有事或者生病时,就让父亲替值八小时的班。
一天,他去警察局值班时,惊讶地发现警察们捉住了一名罪犯,这在这座小城里可是少有的事。

那天上午,父亲没做别的什么事。他走到这个被捕的年轻人身旁,和他聊了起来,中午吃饭时,父亲给他买来了两块汉堡包。这个小伙子留着长头发,父亲有些看不惯,但是父亲感觉他是好人,想帮助他。下午一点多,父亲问他:“你看上去是个好小伙,怎么没人来赎你出去?”

年轻人说:“我昨晚醉酒开车,警察把我关在这里,家里人还不知道。”

父亲问:“你要出去得交多少钱?”他说:“我得交200美元罚款。”父亲说:“你为什么不让家人来交罚款呢?”他说:“我爸也许会给我交罚款,但是我怕他接到警察局打去的电话会吓一跳。”

父亲在警察局的唯一职责是接听警用电台,但是父亲沉思了一会儿,对他说:“我放你出去,你回家朝你爸要200美元,然后回来交罚款,怎么样?”

年轻人说:“我住在密西西比州科林斯,在这里北边20英里。他们扣了我的车,我回不去。”

父亲说:“是那辆蓝色雪佛兰吗?”他说:“是,先生。”父亲说:“它就停在停车场,我看能不能找到钥匙。”

父亲翻了一下办公桌的抽屉,找到了车钥匙,他不但放了罪犯,还把车还给了他。年轻人离开时,父亲对他说:“如果是我,我不但会朝我爸借200美元,还会再多借5美元剪剪头发。”

下午4点,警察们回来换岗,进来时发现罪犯不见了,大吃一惊。他们问父亲那名罪犯去哪儿了。

父亲一边整理他的文件一边说:“我放他回家了。”

警官问:“您怎么把他放了?”

父亲回答:“我看他像个好人,他回家取200美元,一会儿就回来。”

警官的脸色缓和了一些,他知道父亲的为人,他们都视父亲为长辈。警官说:“好吧,有事我们担着。”说完,他和另外几名警察商量,怎样处理好这件事,又不至于让父亲丢了这件差事。有的说找局长求情,有的说可以毁了案宗,就当没抓过这个年轻人。

父亲没有理睬这些,他说:“不用,我相信这个男孩会回来的。”

警官说:“您怎么知道他会回来?您又不认识他。”

父亲的回答很简单:“他说过他会回来的。”

5点下班时间,年轻人没回来。5点15分,警察们劝父亲回家,父亲坚定地回答:“不,我要等他回来再回家。”

正说话间,门开了,那个年轻人走了进来,一头短发,精神了很多,警察们都没认出他,问他来干什么。年轻人说:“抱歉,我想交罚款。”年轻人一张张数钱时,警察们没说话,给他开了收据。交完钱,年轻人转身向外走,到门口时他似乎才想起来这是在警察局,他转回身对父亲说:“布拉德先生,抱歉,我在理发店排了半天队,所以回来晚了。”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主要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如父亲与年轻人的交谈以及父亲与警察的交谈,就反映出父亲作为一名老警察,工作经验丰富,老成持重。
B.这篇小说擅长通过侧面描写来塑造父亲的形象,如消防员、警员等与父亲共过事的人,都对父亲有高度的好评和极高的推崇,从侧面反映出父亲的为人品质。
C.小说以“我”的耳闻目睹为线索,从儿子的视角来讲述故事,采用第一人称的口吻来行文,语言更显得亲切自然,富于浓郁的生活气息,真实生动,富于感染力。
D.小说故事情节虽说简单,却平中见奇,具有一定的波澜。特别是父亲擅自放走囚犯之后的情节,围绕着“囚犯能否归来”这一矛盾来展开,扣人心弦,耐人寻味。
【小题2】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对于父亲擅自“放走囚犯”之举,有人认为失于草率,有人则认为入情入理,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王 能

阿成

哈尔滨有条中央大街,很有名气,哈尔滨人都引以为豪。

中央大街上有一条叫“彼德洛夫餐馆”的俄式饭店。哈尔滨的老一辈、少一辈都在这家西餐馆用过餐,吃过这里自制的腌黄瓜和色拉。倘外地来的朋友、亲爱者、老同事,也一定被领着到彼德洛夫餐馆搓一顿,或者斯文一番,尝尝“东方莫斯科”的正宗风味,以加深异乡异客对典型环境的典型认识。

店主王能,绝非高人,亦非睿智。外号“王熊”,王能的谐音而已。王能其实并不熊,熊还得了?尤在当代,熊,别说开馆子,就是走在街上,也无端遭人白眼。王能已年近花甲,头脑还是运转正常。赚钱讲究赚钱的艺术,主要靠手艺,仅仅几道西餐,靠货真味纯:铁扒笋鸡、鞑靼焖牛肉、高加索式牛肉饭、基辅式猎户汤,包括刀叉餐纸,都不含糊。在价格上琢磨得也很细,常常跟着时令,或升或降,看着很善良。不似有些朋友,钱赚得很粗野,见了买主,真开牙,花里胡哨,拦路抢劫一般。

王能打小就在彼德洛夫开的西餐馆里学徒。开始是烧火,继而是揉面,做酸黄瓜,调酒,摆台。人聪明,一点就透,配菜、摆台,常常干得别致。

王能对彼德洛夫的感情是很深的,是彼德洛夫把他这个流浪的孤儿领回餐馆干学徒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又圣诞,又除夕,又钓鱼,又打猎,真是不是父子,胜似父子。

彼德洛夫是坐火车走的。火车呼哧,呼哧,开得很吃力,冒着浓浓的黑烟。那是个春天,灰色的毛毛狗刚刚绽成雏形。王能走迷了路,转了整整一天,才摸到中央大街。

至此以后,每逢圣诞节,王能就唱这支歌,“冰雪覆盖着伏尔加河”。让公家关了这铺子,也照例年年地唱;打成苏修特务,进了监狱也唱,一边唱,一边流泪,一边流泪,一边唱,一边喝酒,一边吃酸黄瓜,大口吃,嘎吱,嘎吱的。家里人都低头抬眼偷看他,谁也不敢言声,只盼圣诞之夜,快点过去。

每值早春,王能一定要到松花江的江北去采些毛毛狗来,扎好,送到南岗的苏军纪念塔前——他的确是献给彼德洛夫的,尽管彼德洛夫不是红军。

彼德洛夫也是个孤儿,从小在基辅的一家餐馆学徒。

八五年,王能又重新开张老字号,彼德洛夫餐馆生意很不错,每天都有几百元的进项。目下,开放搞活,国人,洋人,都觉得相互之间的关系近便了。兼之哈尔滨这个城市是按照沙俄首都莫斯科的模式建造的。有道是:到了承德外八庙的普陀宗乘之庙,就如同到了西藏的布达拉宫,那么,到了哈尔滨的中央大街,也就如同到了莫斯科了。到彼德洛夫餐馆吃吃西餐,不仅是对西餐的品尝,而且是某种心态的满足。再者,餐馆的酸黄瓜腌得别有一番滋味,男牙,女牙,嚼嚼,都感到味道可真不错。餐馆里更有一台老式手摇留声机专播苏联歌曲,“红莓花儿开”什么的,餐客就更加络绎不绝,舍得掏票子。不少餐客还是不很富裕的知识分子,听说不少还是专门研究苏俄的。

每到春天,总有一天王能不开业,他要到江北去,采些毛毛狗……

一日,有关方面的,来了一个官员,对王能说,“彼德洛夫餐馆”有个俄文字母写错了,是一位知名度很高的知识分子看出来的,在政协会上提出来,建议改改,不然太那个,好像哈尔滨人都不懂俄文。这样下去,于知识界也脸上无光,于国于民呢?是不是?中央大街,为中外友人仰慕之所在,大大的错误,高悬其间,真叫人汗颜呢——

王能终于听明白了,说,不懂!官员笑了,说这可不行,王老板,真是改也得改,不改也得改!是上头有话.而且是政协委员的提案,更不能马虎。中央大街不比道外的草市街,裤裆胡同,马马虎虎也就过去了,外国人一般不去那里。这是那位政协委员的原话。

王能说,不改!

官员说,您老人家再想想……

王能说,不想!

一星期后,有关部门强行把匾摘了下来。

王能就停了业。

后来,那位政协委员知道了,很感慨,说:仅仅一个字母,就抱残守缺,中国改革之艰难,就在于此!

彼德洛夫餐馆至今再未开业。

王能是去年作古的,听医生说,他的心脏以及胃都不大好,大约酒喝得太多。

彼德洛夫餐馆大约的确可以作古了。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王能”为标题,交代了写作的对象,给读者一种直观的印象,并能够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想知道这是一个什么人。
B.彼德洛夫之所以会把餐馆的各种手艺都传授给王能,是因为他和王能命运相同,都是孤儿,所以待他“不是父子,胜似父子”。
C.哈尔滨的中央大街是莫斯科式建筑风格,人们来这里吃西餐,能够满足某种心态,体验某种生活,因此成为人们经常光顾的地方。
D.无论到什么境遇,王能总是唱“冰雪覆盖着伏尔加河”这支歌,以此表达对彼德洛夫的思念,表现出两个人之间深厚的情感。
【小题2】文中刻画了王能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彼德洛夫餐馆大约的确可以作古了”有怎样的含义?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骑兵连长特隆诺夫
苏联伊萨克•巴别尔
中午,我们把我们骑兵连连长特隆诺夫弹痕累累的遗体移至索卡尔市,他今晨在与敌机战斗中饮弹身亡。所有弹着点都在脸部,两颊布满弹孔,舌头被打成两截。我们尽力把死者的脸擦洗干净,免得他样子过于吓人。我们替特隆诺夫拣了一个庄严的地方——市中心公园紧靠栅栏的花圃——筑了个坟墓。我们全连骑着马前去送葬,团部和师政委也去了。
团长普加乔夫大声痛悼并赞美。最后他把花撒在墓的四周,我们一个个走到特隆诺夫跟前,同他最后吻别。我用嘴唇碰了一下特隆诺夫的前额后,便去观光市容,观光笼罩在瓦蓝色尘埃和加利奇忧伤情调之中的索卡尔市哥特式风格的市容。
公园左边是个大广场,广场四周有好几座古老的犹太教会堂。穿着破破烂烂的长襟大褂的犹太人在这个广场上吵骂,扭打。一个加利奇人手牵一头毛蓬蓬的小母牛,身穿白麻布长袍,拐入一条烟雾熏人的斜巷。犹太女人在斜巷一问间叫烟熏黑的陋屋的穷苦的厨房里忙碌。
“柳托夫,”一个正在等着钉马掌的哥萨克叫我,“你魔鬼附体了,你干嘛今天早晨要害死特隆诺夫?”
然而他的话不是事实。不错,今天早晨我的确跟特隆诺夫争吵过,可是他,帕萨,死了,世上再也没有人来审判他了,我是所有人中间最后一个审判他的人。
今天的俘虏是天亮时我们在扎沃迭火车站抓获的,共十人。在我们抓获这十个波兰人时,他们都只穿着内衣,一堆军服撂在他们脚下,我们无法从军服上区分出军官和士兵。是他们自己脱下军服的,可这一回特隆诺夫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
“军官出列!”他走到俘虏跟前,拔出手枪喝令道。
这天早晨,特隆诺夫头部已经挂花,头上缠着破布。
“军官,招认吧!”他重复说,用手枪柄推撞着波兰人。
这时从这伙人中走出一个瘦骨嶙峋的老人,光裸的肩胛骨显得很大。
“结束战争吧,”老头以不可理解的亢奋说道,“军官们逃跑了!”
这个波兰人说罢,把一双发青的手向骑兵连长伸去。
“五个手指头,”他挥动着干瘪的大手,抽泣着说,“我就靠这五个手指头养活一大家子人呀!”
老头哭得喘不过气来,热泪像线一样挂下来,跪倒在特隆诺夫面前,可特隆诺夫却用马刀把他推开,嘟哝了一句,一边逼向前去。老头仰天倒下,红似珊瑚的鲜血冒着气泡从他喉咙里像河水般涌出。
我被安德柳什卡叫过来给剩下来的俘虏造册。第九名俘虏是个青年,穿针织绒毛背心和轻骑兵的长衬裤。他撩开汗湿的头发,说出了他部队的番号。这时安德柳什卡一把抓住他的长衬裤,问道:
“衬裤是哪儿来的?”
“母亲缝的,”俘虏回答说,身子晃了一下。
安德柳什卡摸了摸轻骑兵的长衬裤,随后准备把他拉到已经登记好了的其他俘虏那里去。就在这一瞬间,我看到特隆诺夫从土墩后面爬了过来。鲜血从骑兵连长头上像雨水从麦垛上那样滴落下来,缠在头上的脏布条散开了。他肚子贴地爬着,从二十步外的地方一枪把那青年的脑壳打得粉碎。波兰人的脑浆溅到我手上,特隆诺夫走到我跟前。
“抹掉一人!”他指着名单说。
“我不抹,”我回答说,“领导一再下达的命令看来不摆在你眼里!”
“抹掉一人!”“我不抹!”我用尽全身力气大声吼道,“本来十个人,成了八个,上边是不会放过你的,帕萨……”
“我们这么拼死拼活,上边会放过的,”特隆诺夫回答说,浑身的衣服已撕成碎片,声音嘶哑得厉害,一副杀气腾腾的样子,可后来他停住脚步,抬起沾满血污的脑袋望着天空,痛心地责备说“你吼吧,吼吧,”他说,“招得那边也吼起来了……”
骑兵连长指给我们看空中的四个黑点,四架轰炸机在光灿灿的天鹅似的云朵后边飞过来,那是法温特莱罗少校飞行大队的巨型装甲轰炸机。
“上马!”各排排长见到敌机便快马将连队带往树林,可是特隆诺夫没有随自己的连队进树林。他留在车站的一幢房子旁,两个穿深红色马裤、光着脚丫的机枪手围住了他。
“弟兄们,得把螺旋桨打下来,”特隆诺夫对他们说道,脸上血流如注,“我这就给普加乔夫打报告……”
特隆诺夫在一片斜撕下来的纸上用庄稼汉粗大的字体写道:
我今天将拼死一战,我有义务用两挺机枪尽力打下敌机,为此将连队指挥权交予谢苗•戈洛夫排长……
他把报告封好,坐到地上,使劲脱下自己脚上的靴子。
“拿去穿吧,”他说道,把靴子和报告交给机枪手,“穿吧,靴子是新的。”
特隆诺夫说罢,便朝小山包上车站小卖部旁边的机枪阵地走去。
在这场力量悬殊的战斗结束后,特隆诺夫,我们骑兵连战死沙场的连长,其遗体被移至哥特式风格的索卡尔市,葬于庄严之地——市中心的公园花圃内。
(戴骢译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品一开始就细致地描绘骑兵连连长特隆诺夫遗体的惨状,既透露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又含蓄地表达了“我”对早晨与特隆诺夫争吵一事的内疚之情。
B.文中对索卡尔市市容的场景描写,展示了人们平静的生活状态,与下文虐杀俘虏的悲惨场景构成鲜明的对比。
C.本文摒弃了心理描写,抓住了人物活动,强化了言谈对白,如对特隆诺夫把报告和靴子交给机枪手的场景的刻画,就很好地表现了特隆诺夫的形象。
D.小说中十个波兰俘虏“只穿着内衣,自己脱下军服撂在脚下”原是为了迷惑特隆诺夫,让他无法区分出军官和士兵,结果反而成了被特隆诺夫虐杀的由头。
【小题2】作品是怎样叙述骑兵连长特隆诺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你评价骑兵连长特隆诺夫这一人物形象并探讨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意图。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匆匆过客

路遥

天阴了,灰暗的云层在头顶静静地凝聚着,空气里满含着潮湿。看来另一场大雪就要降临了——快到汽车站的时候,觉得脸上似乎已经落了一颗冰凉的雪粒。我的心情沉重了。明天就是春节呀!要是再下一场雪,班车一停,回家过节就根本不可能了。

候车室里已经人头攒动,乱得像一个集市。突然传来一个微弱而苍老的声音:“哪位同志行行好,给我买一张去桃县的票吧……”

只见旁边的一张椅子上蜷缩着一位老人——正是他在反复地念叨着。他蓬头垢面的,看来身体有病,面容十分苍老。不像是乞丐,因为我看见他手里捏着买车票的钱。这是一个盲人!

我瞅了一眼去桃县的售票口,正好!803次和802次的售票口紧挨着,并且车次牌上写着“增加两辆车”的字样。

先排哪个队呢?如果现在去给那个瞎眼老头排队买票,我自己的票十有八九买不上了。我将不得不垂头丧气地滚回单位。但如果我先给自己买票,那老头的票也把握不大了。

我来不及多想,很快站到了802次的队伍后面。

我终于把一张802次的车票拿到手了!我带着这个充实的收获,站在803次的队伍后面,我很愉快:我自己得到了满足并且开始加紧做一件崇高的事。

前面站着一个高大的青年,头发乱蓬蓬的,穿一条带条格的裤子,一双皮鞋的后跟闪着亮光,右脚在地板上有节奏地敲着锣鼓点。时髦青年!不看他的正面,光那后背就叫我反感。奇怪!他竟然能正经八百地站在这个队伍后面排队。要是售票员喊一声“票快完了,后面的人不要排队了”,他准会如狼似虎地扑过去。

我又发现这队伍的旁边还站着一位青年妇女。

当售票员宣布只剩一张票的时候,那青年妇女猛地把手抢先伸进了售票口。

那个男青年两只拳头紧捏着,用很难听的话斥责她。

 “叔叔,求求你,不要打妈妈!”

他有点吃惊地盯着那个妇女旁边站着的胖胖的小姑娘,皱了一下眉头,随后,用一种极温柔的语调不连贯地说:“你……别怕!”

 小伙子的腮帮子急速地抽动了几下,泪花子在眼里直转。他突然从上衣口袋里摸出了一张车票,递到青年妇女的面前。

 “您不要奇怪,”他说,“我是买到了一张803次的车票,但这不是给自己买的。我第二次排队才准备给自己买一张。您带着孩子,待下去太不方便。我不走了,但请您替我在路上照料照料那个人。”他向后面的角落里努了努嘴,“那个瞎眼老头。”

我一下子被震惊得目瞪口呆!那青年妇女尖叫了一声,惊喜地喊叫着说:“呀,我这张票也是给他买的呀!”

那青年妇女说:“同志,我根本不是去桃县的!我本来是要买802次车票的。但看见那个老头太可怜了,我觉得有责任帮助他,我又怕给老头买不上票,就厚着脸皮插到您前面了。快要进站了,您赶快和那老头上车去吧!”

只见那个男青年神色庄严地从她手里接过车票,掏出车票钱放到了青年妇女的手里;然后弯下腰,小心翼翼地在那个小女孩的脸蛋上亲了一下,便转身走了。

我猛地迈着难以抑制的激动步伐,走到了那位青年妇女面前,掏出车票,对她说:“你要802次的票吗?我有事不能走了,退票。”她惊喜地一边掏钱,一边说:“真运气!太谢谢您啦!”

我接过钱,把帽檐往下拉了拉,默默地走过拥挤的人群,出了候车室。

外面已经变成一片银白的世界。飞舞着的雪花打着旋儿,纷纷扬扬地飘落着。街道上一片寂静。我踏上洁白的路面,匆匆向单位走去。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是先给自己买票还是先给老人买票的两难选择中,作者细腻地描写了“我”、男青年、青年妇女的不同表现,深刻剖析并批评了“我”的自私。
B.这篇小说的段落都很短小,这种形式便于加快叙事节奏,迅速推进小说情节发展,便于人物刻画上的灵活切换,简洁清晰准确地表达内容。
C.小说以“我”的视角叙述了旅客暗中争相为盲眼老人买车票的故事,“我”是事件的见证人,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同时起到线索的作用。
D.小说擅长在朴实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我”震惊于男青年买票的真相后,把票让给青年妇女,这一情节设计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小题2】小说开头和结尾的两处环境描写各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误会”是本文的一大特征,请概述“误会”,简要分析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