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王 能

阿成

哈尔滨有条中央大街,很有名气,哈尔滨人都引以为豪。

中央大街上有一条叫“彼德洛夫餐馆”的俄式饭店。哈尔滨的老一辈、少一辈都在这家西餐馆用过餐,吃过这里自制的腌黄瓜和色拉。倘外地来的朋友、亲爱者、老同事,也一定被领着到彼德洛夫餐馆搓一顿,或者斯文一番,尝尝“东方莫斯科”的正宗风味,以加深异乡异客对典型环境的典型认识。

店主王能,绝非高人,亦非睿智。外号“王熊”,王能的谐音而已。王能其实并不熊,熊还得了?尤在当代,熊,别说开馆子,就是走在街上,也无端遭人白眼。王能已年近花甲,头脑还是运转正常。赚钱讲究赚钱的艺术,主要靠手艺,仅仅几道西餐,靠货真味纯:铁扒笋鸡、鞑靼焖牛肉、高加索式牛肉饭、基辅式猎户汤,包括刀叉餐纸,都不含糊。在价格上琢磨得也很细,常常跟着时令,或升或降,看着很善良。不似有些朋友,钱赚得很粗野,见了买主,真开牙,花里胡哨,拦路抢劫一般。

王能打小就在彼德洛夫开的西餐馆里学徒。开始是烧火,继而是揉面,做酸黄瓜,调酒,摆台。人聪明,一点就透,配菜、摆台,常常干得别致。

王能对彼德洛夫的感情是很深的,是彼德洛夫把他这个流浪的孤儿领回餐馆干学徒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又圣诞,又除夕,又钓鱼,又打猎,真是不是父子,胜似父子。

彼德洛夫是坐火车走的。火车呼哧,呼哧,开得很吃力,冒着浓浓的黑烟。那是个春天,灰色的毛毛狗刚刚绽成雏形。王能走迷了路,转了整整一天,才摸到中央大街。

至此以后,每逢圣诞节,王能就唱这支歌,“冰雪覆盖着伏尔加河”。让公家关了这铺子,也照例年年地唱;打成苏修特务,进了监狱也唱,一边唱,一边流泪,一边流泪,一边唱,一边喝酒,一边吃酸黄瓜,大口吃,嘎吱,嘎吱的。家里人都低头抬眼偷看他,谁也不敢言声,只盼圣诞之夜,快点过去。

每值早春,王能一定要到松花江的江北去采些毛毛狗来,扎好,送到南岗的苏军纪念塔前——他的确是献给彼德洛夫的,尽管彼德洛夫不是红军。

彼德洛夫也是个孤儿,从小在基辅的一家餐馆学徒。

八五年,王能又重新开张老字号,彼德洛夫餐馆生意很不错,每天都有几百元的进项。目下,开放搞活,国人,洋人,都觉得相互之间的关系近便了。兼之哈尔滨这个城市是按照沙俄首都莫斯科的模式建造的。有道是:到了承德外八庙的普陀宗乘之庙,就如同到了西藏的布达拉宫,那么,到了哈尔滨的中央大街,也就如同到了莫斯科了。到彼德洛夫餐馆吃吃西餐,不仅是对西餐的品尝,而且是某种心态的满足。再者,餐馆的酸黄瓜腌得别有一番滋味,男牙,女牙,嚼嚼,都感到味道可真不错。餐馆里更有一台老式手摇留声机专播苏联歌曲,“红莓花儿开”什么的,餐客就更加络绎不绝,舍得掏票子。不少餐客还是不很富裕的知识分子,听说不少还是专门研究苏俄的。

每到春天,总有一天王能不开业,他要到江北去,采些毛毛狗……

一日,有关方面的,来了一个官员,对王能说,“彼德洛夫餐馆”有个俄文字母写错了,是一位知名度很高的知识分子看出来的,在政协会上提出来,建议改改,不然太那个,好像哈尔滨人都不懂俄文。这样下去,于知识界也脸上无光,于国于民呢?是不是?中央大街,为中外友人仰慕之所在,大大的错误,高悬其间,真叫人汗颜呢——

王能终于听明白了,说,不懂!官员笑了,说这可不行,王老板,真是改也得改,不改也得改!是上头有话.而且是政协委员的提案,更不能马虎。中央大街不比道外的草市街,裤裆胡同,马马虎虎也就过去了,外国人一般不去那里。这是那位政协委员的原话。

王能说,不改!

官员说,您老人家再想想……

王能说,不想!

一星期后,有关部门强行把匾摘了下来。

王能就停了业。

后来,那位政协委员知道了,很感慨,说:仅仅一个字母,就抱残守缺,中国改革之艰难,就在于此!

彼德洛夫餐馆至今再未开业。

王能是去年作古的,听医生说,他的心脏以及胃都不大好,大约酒喝得太多。

彼德洛夫餐馆大约的确可以作古了。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王能”为标题,交代了写作的对象,给读者一种直观的印象,并能够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想知道这是一个什么人。
B.彼德洛夫之所以会把餐馆的各种手艺都传授给王能,是因为他和王能命运相同,都是孤儿,所以待他“不是父子,胜似父子”。
C.哈尔滨的中央大街是莫斯科式建筑风格,人们来这里吃西餐,能够满足某种心态,体验某种生活,因此成为人们经常光顾的地方。
D.无论到什么境遇,王能总是唱“冰雪覆盖着伏尔加河”这支歌,以此表达对彼德洛夫的思念,表现出两个人之间深厚的情感。
【小题2】文中刻画了王能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彼德洛夫餐馆大约的确可以作古了”有怎样的含义?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12 09:26: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九月半
练建安
大雨,倾盆大雨,闽粤赣边客家话所言竹篙雨,密密匝匝直插山坡。丰乐亭瓦片嘭嘭作响,一会儿工夫,茶亭的屋檐就挂起了一道断断续续的珠帘。
丰乐亭外,有一把棠棣树枝探入了窗内,一嘟噜一嘟噜的金黄棠棣,滚动水珠。一位壮年汉子,敞开黑毛浓密的胸膛,手持酒葫芦,蹲踞在一条板凳上,剥吃花生。他身后的墙壁上,靠着一大梆刀枪剑戟家伙什。看来,他是做把戏行走江湖的。
竹篙雨稀落了下来,东两点,西三点的,淅淅沥沥。远处的山峰,有云雾往来。
丰乐亭外石彻路上,一行人匆匆忙忙地闯了进来,他们是打狮班的,为千家村的张禄贵老太爷八秩诞辰祝寿,赢得了满堂彩。进得茶亭,他们一个个拳花撸天,大声嚷嚷,重复着舞狮夺魁的豪勇。
“花生,糠酥花生哦。”花白胡子拖腔拖调地叫卖。这群汉子咽着口水,捂紧口袋,竟然没有一个人过来“交关”。
“花生,糠酥花生哦。又香又脆的张记糠酥花生哦。”花白胡子又吆喝了一声。
有一个汉子说话了:“老人家,您老就别吆喝了,俺们不是猴吃牯。”
花白胡子自讨没趣,悻悻然,道:“没有钱,就莫充好汉。”
汉子说:“好,好,俺们没有钱,不是好汉,可也不是猴吃牯哟。”说着,有意无意地摆弄着钱袋子,哗哗响。大家都呵呵笑了。
花白胡子的脸,当场就黑了下来,把头扭到了一边。那个做把戏的,也有些不高兴了,什么猴吃牯猴吃牯的,难听。客家人把那些个贪吃而又不顾体面的人,叫做猴吃牯。
做把戏的站了起来,他好像有些醉意了,大声说:“什么猴吃猴吃的,不买,就行开去,莫耽误人家做生意。”
“噫?俺们又没有撩拨你,你出什么头?”汉子也不高兴了。
“俺也没有撩拨你们哪,你们人多,俺也打不过,乡里乡亲,没得打。就讲啊,俺老马刀可以把话撂在这里,单挑,你们的狮头增发,也搬不动俺这小半条腿。”做把戏的原来是闻名江广福三省的老马刀。他放出了狠话。
汉子说:“俺就是增发。”
老马刀说:“试试看?”
增发说:“俺不是牛,干嘛要相斗?”
老马刀又问:“搬得动么?”
增发说:“搬不动。”
老马刀说:“没有试,怎么晓得?”
增发说:“还要试吗?你脚下的麻石都开裂了。”
老马刀说:“原本就是开裂的。”
增发说:“客气了,昨晡俺也试过。”
老马刀说:“得罪了!”
增发说:“还说不准谁得罪了谁。十年后,俺来找你。”
老马刀说:“九月半,俺不走,三河坝等你来。”
雨停歇了。增发一招手,兄弟们鱼贯而出,很快消失在山坳边。
花白胡子下山,就把丰乐亭的故事讲开了,免不得添油加醋。他说,增发上前抱住了老马刀的大腿,老马刀一发力,增发就飞了出去,还摔断了两颗门牙。巧的是,那日山路湿滑,增发摔了一跤,刚好跌坏了两颗门牙。增发那是百口莫辩啊。
这十年,增发时常忍受着人前人后的指指点点,辛苦做工,厚脸过活。有人说,他拜了癞痢僧人为师,苦练一种常人忍受不了的功夫。可是,谁也没有见他露过一手半手的。增发变了,正月大头的狮子庙会也不凑热闹了。他沉默寡言,看上去有些呆。
这一天,是第十年的九月十三日,增发从上杭县城搭船下行百八十里,抵达河头城。
增发在河头城街上行走,过木纲行,门前大石狮突然倾倒,增发飞起一脚,将大石狮踢回原处,位置分毫不差。其快如闪电,门子疑在梦中。
还是有人看出了名堂,增发功夫了得!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三河坝。有人就劝老马刀外出躲一躲,老马刀断然谢绝。徒弟们群情激昂,要拼了。老马刀摆摆手,叫他们都退下,没事,自有办法。
九月半,是决斗的日子。九月半,诸事不宜。
这日早上,老马刀独自一人在汇城东南角的一个老旧庭院里,生火熬稀饭。稻米在沙锅里翻腾着,清香四溢。老马刀忍不住一阵咳嗽,浓痰中夹杂血块。前年赣州圩场比武,伤了人,自家也落下了内症。他突然感到很孤独,很悲伤,很失落。他有些艰难地站了起来。这时,他看到了一个人,他等了十年的人。
增发右手握刀,左手提大包裹。
老马刀说:“来了。”
增发说:“来了。”
老马刀说:“晓得你一定会来的。”
增发说:“俺一天也没有忘记你。”
老马刀说:“是你的,就该还给你。”
增发放下大包裹:“这是你的。”
老马刀疑惑不解:“什么?”
增发说:“利息。”
老马刀低头打开包裹,是梁野山金线莲。他想说些什么,却说不出来,呆呆地望着增发的背影慢慢消失在汇城墙角拐弯的地方。
【小题1】下面是对这篇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段落精短,语言精练,结构张弛有度,有伏笔,有巧合,有悬念,结尾出人意料,故事情节可谓一波三折,很是吸引人。
B.打狮班由于张禄贵老太爷八秩诞辰祝寿,赢得了满堂彩,他们一个个沉浸在舞狮夺魁的豪勇之中,不屑于去买糠酥花生。
C.老马刀威震江广福三省,而增发没有那么大的名声,慑于老马刀的威名,当老马刀要和增发比武时,增发没有答应。
D.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十年前与十年后老马刀身体和精神状态的对比,增发做狮子头和沉默寡言的对比,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感情。
E. 老马刀在江湖上对手不多,知音难觅,在赣州圩场比武受了伤,再加上等了增发十年,他突然感到很孤独,很悲伤,很失落。
【小题2】小说主要通过哪些情节推动故事发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3】有人说小说应以“回报”为标题,而不应以“九月半”为标题,你认为哪个题目最合适?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说说你的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儿童文学需要一些悲情
在曹文轩最为出名的代表作《草房子》中,他曾写道:“一个人永远也走不出他的童年。”他是那种坚持以个人经验为写作资源的作家,作品里的很多故事,都取材于他自己的童年。   曹文轩出生在江苏盐城一个十分贫穷的乡村,家中生活窘迫。据他回忆,童年时最不喜欢的季节是春天,因为这是一个青黄不接的季节。在曹文轩笔下,那时饥饿到了极致,有一种想啃石头的欲望。他的发育甚至一度停滞,后来他的个子又拔高了一截,总算成为一个身材正常的人。   当时的农村毫无出路,因心中的苦闷,曹文轩从读高中时就开始亲近文学。儿童文学如命中注定般与他结缘,17岁时,他发表了第一篇儿童文学作品。“在农村创作时,常有县文化馆的老师来进行指导,正是这位老师的儿童文学背景,把我引上了这条‘不归路’。”
1974年,20岁的曹文轩人生有了转折。因为文学创作在当地小有名气,他获得推荐保送北京大学的机会。在这所当代中国的最高学府里,曹文轩接受了哲学、美学、文学以及儿童文学理论、儿童心理学的学习。这为他从事儿童文学创作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毕业之后,他一边留校任教,一边搞创作,两项事业都硕果累累。
40多年来,曹文轩已成为中国儿童文学领域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他的《草房子》自1997年问世以来,已创下了印刷300次、发行量超过1000万册的纪录,而2004年发表的《青铜葵花》也已印刷200次,大有超越《草房子》的势头。
曹文轩曾经到一个小学跟孩子们聊天,他问:“如果一个孩子从早晨就开始笑,中午还在笑,晚上还在笑,连夜里做梦都在笑,我就想问这是个什么孩子?”大部分的孩子都会回答:“傻子。”这契合着曹文轩在儿童文学上的观点和态度。“儿童文学不是一味地只追求欢乐,一流的儿童文学往往是笑中带泪,蕴藏着悲剧性的。比如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国的《三毛流浪记》都是这样。如果一个孩子不知道忧伤、没有痛苦感、没有悲剧意识,能算是健康的生命、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吗?我很怀疑。”
在获得安徒生奖之前,曹文轩的《草房子》《青铜葵花》等已被译介到英国、法国、德国等多个国家出版,是中国儿童文学作家里版权输出最多的一个。他对记者说:“中国近代以来苦难重重,我们的记忆里总是翻动那些过往,内心无法安宁。中国的作家是幸运的,许多故事只发生在这里,独一无二。”
曹文轩认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除去需要对自身更有信心,需要中国作家付出更多的努力之外,也需要世界用更公平的、更开放的态度来看待中国文学。国际安徒生文学奖的评奖标准最重视的是作品的文学性和艺术性,这才使得他能最终摘得桂冠。
在曹文轩眼中,西方在二战之后进入了相对平淡的历史进程,这让西方的儿童文学有些乏味了。而中国在过去这些年中发生的巨大变化,都是文学创作的巨大宝库,“当命运之神把这些苦难赋予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时候,他曾经悄悄说了一句话,所有的一切都将转化为你们的财富,而我就是这个财富的受益者,我正在使用这个财富”。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天本来是美好的,给予人以希望,但是春天对于童年的曹文轩来说,并不美好,因为春天意味着饥饿,这甚至可能影响到他的身体发育。
B.40多年来,曹文轩已成为中国儿童文学领域最有代表性的作家,虽然《草房子》是他最为出名的代表作,但近些年来,《青铜葵花》的势头正猛。
C.曹文轩曾经到一所小学和孩子们聊天,通过观察,他发现儿童文学不能只是追求欢乐,一流的儿童文学往往是笑中带泪,蕴藏着悲剧性的。
D.曹文轩能获得国际安徒生奖,除了他的儿童文学作品具备很高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之外,与评委会以公平、开放的态度看待中国文学是分不开的。
【小题2】曹文轩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曹文轩如何看待“苦难”与“财富”?有哪些表现?请结合全文详细说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旷世风华——大运河传》序篇
⑴山影远远的,虽只是天际间的一抹黛色,却作龙马奔腾状,极富于气势和动感。那是八达岭,燕山山脉西段军都山的主峰,而号称京师“北门锁钥”的居庸关便雄踞于此。“天门骁开虎狼卧,石鼓昼击云雷张。”元代诗人萨都剌笔下的那种大场面虽过于久远,但游牧民族的马蹄确曾在关外踢腾出漫天的烟尘。关山如海,残阳如血,掩映着莽莽苍苍的古长城——那是中华民族最伟硕的雄性徽章。
⑵我站在昌平城东南凤凰山下的荒野中,脚下是原始的阡陌和披离的衰草,曾相伴过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长城就在一望之内,而我在寻找——水。
⑶不,我是在寻找——河,寻找那曾滋润了华夏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情调,世世代代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母亲河——京杭大运河。
⑷这里有山,有树,有北方黄土地上的一应野趣,偶尔也有几声鸡鸣狗吠,但唯独没有水。
⑸白浮泉这名字原本是与水有关的,至今,那草丛中仍孤傲地伸出九个石雕的龙头,那是水的滥觞。细细寻去,附近还残存着龙泉岛的石碑,只是字迹已漫漶难辨,但当初那种恣肆奔涌的水势可以想见。现在,这石雕龙头和古碑已成了荒野中孤独的守望者,它们因守望而孤独,因孤独而矜持。
⑹这就是四千里长河最北端的源头么?
⑺遥望西北,八达岭正逶迤在沉沉暮霭中,此刻,长城上该还有留连观光的游人吧?他们能不能看到白浮泉,看到这里的石雕龙头和古碑呢?“老夫聊发少年狂”,我禁不住朝着那边呼喊起来,喊声拖着长长的尾音,在暮色中一波接一波地传送。少顷,又一波接一波地回过来。我坚信那声波曾抚摸过长城,因为回声中挟带着苍古的风尘气息,甚至还传递着长城堞口那特有的顿挫有致的质感。在这一瞬间,我惊栗了,一种异乎寻常的大感情溢满胸际:我站在大运河的源头向着万里长城呼喊,而作为中华民族最具文化生命和魅力的两大工程原来竟靠得这样近,近得几乎一踮脚、一弯腰就可以牵手共舞。古老的运河与同样古老的长城默默对视了几多春秋。这是雄迈与坚韧的对视,是高远与深邃的对视,是冷峻与妩媚的对视,是阳刚与阴柔的对视,是铁马秋风与杏花春雨的对视,是石破天惊的伟烈与世俗生活常态的对视。
⑻在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史上,只有它们够资格这么长久地互相对视,因为无论是体魄还是精神上,它们都处于同一档次。从外形上看,大运河和长城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有一种奔腾向前的动感,对于长城,那是崛起于山脊的伟岸;对于运河,那是穿越于原野的浩荡。它们的造型中都有一种单纯的成分,单纯得令人一目了然。单纯是一种美的经典形态,它无须雕琢和修饰,也不屑于卖弄什么。它突出的是异常单纯简洁的整体形象,以其粗犷而飞扬流动的轮廓线条,表现出力量、运动以及由之而形成的气势之美。你看我们的长城和运河,它们就把那么一大片朴素的原始形态——古拙也罢、残破也罢——展示在你面前,让你在惊悸中叹为观止。它们和所处的山川大地融为一体,似乎它们原本不是人工所为,而是天生就该在那里,或者说是上苍的安排。你欣赏它们,就必须和它们周围的一切——天空、阳光、旷野、山梁和风沙——一起欣赏,因为它们原本就是彼此的一部分。至于它们内在的典雅、华丽和万千气韵,那是懂得美的人解读出来的,你读出了什么就是什么,你总是对的,但你永远不可能读出全部。
⑼我想起了那些赞颂长城的歌谣,其中最著名的当数那首《长城长》,作者很懂得解读长城,“大漠”、“边关”、“冷月”之类的背景虽然被人们重复了千百年,却仍然一如既往地煽情。长城总能给人以沉雄冷冽的情感冲击,那是一种关乎历史、民族和人生的忧患意识。
⑽但至今没有一首歌是唱给大运河的。
⑾或许是大运河不够古老吧?一翻历史,不对了,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江淮大地上热火朝天地开挖邗沟时,北方诸国还在凭借拙笨的战车和胡人来去如风的骑兵对垒,根本没有想到可以在荒原上筑一堵高墙以自守。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在大运河面前,长城只能道一声“余生也晚”吧。但长城总是摆出一副老资格的样子,它雄视千古,饱经沧桑,而且从不掩饰自己的苍老与破败。它在凄厉的寒风和如血的残阳下板着面孔,等待着你风尘仆仆地去朝拜,也等待着你去修缮。这就是长城。而大运河却更愿意微笑着走进你的生活,它拒绝苍老,尽管它已经不堪重负,尽管它完全有资格充当“太祖母”。但它的精神是鲜活的,富于世俗的生活情调;它那热情的天性驱使着它总是欢快地流动。它更多地被人们看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灌溉之源、舟楫之利、浣衣淘米以至爱情的麇生地——而不是一段僵硬的历史。人们对自己生活中的伟大总是熟视无睹的,时间长了,反倒有一种“本该如此”的心安理得。大运河对生活太投入了,它的光环因此消解在生活的寻常色调之中。
⑿当大运河在盛世风华中仪态万方时,北方的长城却在孤独中悄悄地坍塌。运河兴则长城废,反之亦然,在隋唐以来的一千四百多年中,这两位巨人很少联袂演出。它们总是在历史舞台的入口处擦肩而过。当一方粉墨登场时,另一方则在某个角落里黯然神伤。这种错位原也不难理解,运河意味着安定和丰足,它是王朝的血脉,血脉流畅则通体强健,这是王朝鼎盛的标志;而在大修长城的背后则往往是边关的烽火和塞上的狼烟,它意味着外患频仍,国势萎靡。王朝鼎盛则威震外夷,万国衣冠拜冕旒,长城遂成为一道闲适的风景。国势萎靡则边关示警,子女玉帛皆从属于干戈,哪里还有心思去调理运河?
⒀我曾一次次登高望远,以大呼小叫来挥霍过剩的豪迈;也曾徜徉在西风古道上,伤感得满地都是婉约派的词章。但不管怎样意气风发,我都从来不曾对大运河说过什么——我是不敢。因为它太恢弘博大了,也太宽厚慈祥了。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虽然古老,却至今仍然没有风化为僵硬的古董,仍然在默默地濡养我们,孕育着生命的鲜活。它流进菜花、渔歌和船队的汽笛;也流进丝绸、陶瓷和文人的山水画;最后流进了母亲澎湃的乳汁和喜悦的泪花中。面对着她,你只能由衷地感谢一个古老生命的坚韧伟大。
⒁于是,带着几分跃跃欲试的自信,也带着一种朝圣般的向往,五十岁的我踏上了考察大运河的旅程。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篇写长城,意在说明长城脚下的白浮泉是大运河北端的唯一水源。
B.在第⑺段中作者连用两个问句,意在暗示大运河的源头和长城距离很近。
C.在第⑻段中,作者认为任何人都不可能读出长城与大运河的全部意义。
D.第⑼段作者用“一如既往地煽情”,鲜明地表明了他对长城的鄙弃态度。
E. 本文将实地考察与个人感悟结合起来,诗意地歌颂了大运河的精神风貌。
【小题2】请对第⑺段中画线的语句作赏析。
【小题3】第⒀段中,作者说“面对着她,你只能由衷地感谢一个古老生命的坚韧伟大”,请联系全文,说一说这句话的含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蚊刑
孙方友
陈州城四周皆是湖,万余亩,水天一色,素有“水城”之誉。湖内蒲草丛丛,荷花片片,因而夏日多蚊虫。
傍晚时分,那蚊虫便密匝匝飞出,团团而来,团团而去,云集之处,铺天盖地,“嗡嗡”之声,能传百步之遥。
此地蚊虫,针长翅大,肚明腿花,为花脚蚊子,咬人贼轻,过后则又肿又硬,奇痒难忍,素有“飞蛇”之称。
每到夏日傍晚,陈州内外便火艾熏天。外埠人进陈州,必得先经得起火艾薰,要不,你就无法待下去。洗澡要带火艾,一手举着在头上绕圈儿,一手搓灰洗身,稍慢一时,便黑压压落满前胸后背,搭手一拍,鲜血满掌。晚间大解,更需火艾,一手提裤脱裤,一手拿火艾身前身后甩。若不然,落下黑麻麻一层,屁股当即要
“肥”一圈儿。更可怕的是叮了人的要害。那玩意儿最怕叮,肿得透明,屙尿也要滴湿鞋。据传当年包公下陈州就曾受过此苦。好在人们不愿朝清官身上泼黑,于是未见诸文字,只是口传而已。
因而,此地火艾有价钱。
先前的时候,陈州一直为府。不知何朝何代,降为县。首任知县姓贾,至于叫贾什么,已无从考究。此人为人习毒,控刮民财,不择手段,人送外号“花脚蚊子”。每到夏日,他必做火艾生意,而且还订了“土政策”:不准外埠或本地客商在此出售火艾。独门生意好做,因此他年年必发火艾财。
火艾生意,扎本小,获利大,商人和四周村民见钱眼开,便偷做。每每抓到偷售火艾者,贾知县就用蚊刑。
蚊刑,顾名思义,就是用蚊子叮。让人把罪犯把衣服扒光,然后缚了,划船送到河心,看守守在四旁,坐在吊了帐子的的船上。受刑者如若天明五时身亡,罪有应得;若命大不死,当场放生。可大多受蚊刑者,皆撑不到黎明,便浑身浮肿,一命呜呼。
有时候,贾知县也用此刑法严惩土匪和惯偷。偷偷倒卖火史的商人和村民虽然对贾某奈何不得,但土匪却不是好惹的。土匪们扬言,若有一天活捉贾知县,一定要为弟兄们雪耻。
这一年七月,一队土匪夜袭县城,果真绑走了贾知县。到了一处,众匪推出贾知县。匪首望了望一县之长,冷笑一声,当即命令,用蚊刑。
几个匪徒应声把贾知县的衣服扒了个精光,知县又白又胖,如同时褪净的肥猪。一匪徒照腚一掌,脆响。
众匪大乐,细看父母官,仍气宇轩昂,不屑一顾。匪首大怒,高喝:“上刑!押众匪应声而动,把知县缚了,搁到船板上,送到湖中。   
时处盛夏,蚊虫极多。月光下,众匪坐在吊了帐子的大船上,喝酒吃内,笑看贪官丧九泉,那贾知县身上早已落满了蚊虫,里三层外三层,如蜂房一般。一时间,知县又肥了许多,像陡然下了一场黑雪,父母官被埋进了雪堆里。
那知县如死了般一动不动,直到天明。众匪以为知县已亡,给他松了绳索.没想他突起,虽然眼肿脸胖,竟没死。众匪惊诧,问:“你怎么没死?”
知县笑道:“蚊子,懒虫也,吃饱喝足便是睡觉。吾一夜如眠,怕的就是惊动他们.这样一来,后边的蚊子过不来,趴在身上的已喝饱,是它们保全了我!说出道理来怕你们不懂,这就叫逆来顺受!”
“胡扯!”匪首怒吼,“我们兄弟为何叮死了?”
“这就怪他们自己了!蚊刑中有明文规定:天明不死者放生。可他们耐不住,来一批蚊子刚喝饱,他们便摇头晃身,把它们赶跑了,于是又来了一批!一夜之问,赶跑一批又来一批,赶跑了一批又来一批……如此循环,那血哪有不被喝干之理呢?”
众匪惊叹。
匪首顿悟,当下就放了贾知县。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中设置悬念,暗示小说中结尾的必然性,如描写贾知县时的“仍气宇轩昂,不屑一顾”,预示了文章结局贾知县的“大难不死”。
B.蚊刑规定“受刑者如若天明五时身亡,罪有应得如若命大不死,当场放生。”由此看出,贾知县制定开公正客观,法制有方。
C.小说举包公这个例子,是为了扩大历史背景,起旁征博引的效果,增加其真实性。包公对花蚊子可奈何,而贾知县却能利用“花脚蚊子”发明“蚊刑”形成鲜明对比。
D.本文哲理性强,文化底蕴深厚,富有传奇色彩。文章中贾知县说的“逆来顺受”,作者用得恰到好处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暗示主题。
【小题2】概括分析“贾知县”的形象特点。
【小题3】分析小说结尾段落的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诱饵
贺小波
老朱一脸严肃地坐在阳台上,专心致志地调试着架子上的望远镜。这部望远镜是他在部队当兵的儿子买的,军用的,十倍的焦距,站在楼上能把方圆百米内的东西看得一清二楚。
不大一会儿工夫,望远镜就调试好了,镜头内楼下那辆新买的电动车一览无余地呈现于眼前。老朱脸上这才有了笑意,顺手端起窗台上的茶杯,惬意地抿了口,然后又赶紧把眼睛对准了镜片。
望远镜里的那辆电动车,是老朱买的第三辆电动车,前两辆锁在楼下时被小偷偷走了。他决心抓住这个可恶的蝥贼,于是买了第三辆,天天锁在楼下当诱饵,然后用架在阳台的那部望远镜监控。
终于有一天,一个形迹可疑的人影进入视线,老朱兴奋起来。只见那人走到电动车前,左顾右盼地环视了一圈,然后迅速地蹲下身,也就有三五秒的时间,再站起来时,地上已跌落了一把玥玛锁。
这开锁的速度也太快了吧!老朱看得目瞪口呆,如果是一把普通的锁具还可相信,这可是一把有保险功能的玥玛锁呀!何况这把锁还经过有三十多年开锁经验的自己改装过的!
这时,那人推着电动车快到小区门口了,老朱猛然醒悟,急忙站起身冲向楼下,边跑边喊: “站住,你给我站住!”
那人听见有人在身后喊,回头就看见了追来的老朱,吓得也顾不上电动车了,撒腿就跑。老朱岂能让到手的鸭子飞了,也不管躺在地上的电动车了,奋力朝前追去。
两人一前一后在马路上追逐起来,然而老朱毕竟是五十多岁的人了,不大会儿体力就跟不上脚下的节奏了,眼看着那人就要消失在人流中,他才突然想起光想着追了,倒忘记喊了。于是,张嘴喊了句:“抓,抓,抓贼呀!”
也许大家都对窃贼怀有一种无名的痛恨,路边围观的人听到老朱的喊声后,迅速朝那人围拢过去。这时,在路边树荫下乘凉的一个环卫大爷,眼见那人跑到了身边,猛然拿起扫把朝他腿下扫去,只听“扑通”一声,那人就趴在地上。围追的路人也到了跟前,拳头、无影脚瞬时如雨点一样落在那人身上。
不大一会儿,老朱也气喘吁吁地追了过来,他怕出人命,急忙制止大家。
“打死他,让他再偷!”人群中有人喊道。
“就是打不死,也让他长点教训。”有人附和。
大家又开始跃跃欲试,恰巧一辆巡逻的警车开过来,说话间,警察已把那人从地上拎了起来。
老朱这才看清那个蟊贼的脸,那是一张娃娃的脸,嘴角绒毛还淡淡的,他一脸的恐惧,左躲右闪着人群投来的愤怒目光。看着这表情,老朱的心猛然间像被什么东西戳了下,一阵收缩。
这时,警察掏出手铐正要给他铐上,老朱忽然面红耳赤地说:“对不起呀,警察同志,这是我儿子,刚才在家跟我怄气,想离家出走,我追不上他,就想了这法让大伙帮我拦住他。”
警察半信半疑地看看老朱又瞅瞅男孩,问: “是真吗?”男孩怯生生地点点头,下意识地往老朱身后挪了挪。
“真是你儿子?”
“是,是。”老朱肯定地点头。
警察收回手铐,训斥了几句后开车走了。大伙儿见是父子闹别扭,就为刚才下手过重向老朱道歉,老朱脸上堆着笑,连声说:“不重不重,不然他不长记性,下次还会犯错。”
听了这话,男孩的脸一下红了。老朱装作没看见似的,朝男孩屁股踢了一脚,神情暧昧地说:“走,回家去!”
男孩乖乖跟在老朱屁股后朝前走去。走了一会,男孩终于忍不住地问道:“叔,你咋帮我呢?”
老朱站住身,定定地看了男孩一眼,语气平淡地说:“我不是帮你,我是在挽救一棵刚破土的幼苗。因为我是个锁匠,所以爱惜这个能几秒开我锁具的奇才。”
男孩不由自主地瞪大了眼睛,惊奇地看着这个说自己是奇才的男人。
老朱不理会他,继续说:“年轻时谁没犯过错?犯了错,不去改就会越走越远。其实,这辆车是我专门设的一个诱饵,就是为了抓住你。”说到这儿,老朱的眼睛一下温柔了,“孩子,克制心魔,就要从抵制诱惑开始呀!”
男孩没有说话,却深深地弯下了腰,给老朱鞠了个躬,然后含泪跑走了。望着男孩远去的背影,老朱下意识地抬起只有四个手指的右手看了看,自言自语说了句: “是呀,年轻都会犯错误,关键是得给他一个改过的机会啊!”
(选自《2017中国年度作品(微型小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三段交代老朱设置陷阱的来历,同时又照应题目,为下文发现、追赶和逮住男孩作铺垫。
B.有保险功能并被改装的玥玛锁瞬间跌落地上,既突出小偷技艺高超,又和后文老未保护男孩相呼应。
C.“男孩怯生生地点点头,下意识地往老朱身后挪了挪”运用细节描写,说明男孩希望老朱认他做义子。
D.当老朱看清那张娃娃脸时,先前的生气恼怒转变为怜悯同情、表现了老朱浓浓父爱般的情感。
【小题2】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老朱这一形象的特征。
【小题3】本文的题目是《诱饵》,但探讨的是如何教育失足少年的社会问题。请结合文本,说说面对失足少年我们应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