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江南雨巷
董滇宁
①有人说,江南的小巷是历史留给现实的入口。是啊!雨后的江南小巷是心灵的圣地,心在红尘中沾满尘埃,不能辨识来去,不妨就让这江南雨巷的烟雨旧梦浸润你已疲惫的心灵!
②轻轻地走入小巷。暮春的细雨在两旁的瓦楞上跳跃,忽而又顽皮地跳到青石板的路上,和他们在青石板上的伙伴们嬉闹着、喧哗着。踩在青石板的路上,这一刻,随着细雨,滑入历史的最深处……
③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呼吸着空气里的清新,和岁月积淀下来的味道;江南的盛世在烟雨中落下了帷幕,惟有这雨后的江南小巷,褪尽铅华,延展着世人的想象。
④空气中浸透着静谧。幽远的小巷中,我的移动和杂着雨儿们的跳动,成全了小巷的生动。小巷的两边是安然矗立着的老屋子。一幢幢灰瓦白墙的老屋子,饱受了风雨的侵袭,彰显着一种沧桑积淀后的黯然。灰白色的墙面在斑驳间隐现时光的痕迹,青黑的瓦片耐不住寂寞,邀了几根闲草做伴。
⑤几间铺子半敞着门面。铺内,几人横靠着帐台边的木柱,正在打盹;忙碌着的小二,手脚极为麻利地端茶递水之间,仿佛都不会激起哪怕一丝尘屑的飞扬。大多数的屋子已是人去楼空,一把铁锁,锁住了一屋子的寂寞春秋。透过门扉间的夹缝,瞅见一口八角的古井,井沿上残留着几片风吹落的树叶;眨眼间,似乎看见一个梳着两条小辫儿的蓝衣少女蹲在井边,手中拿着极粗的衣槌,露出一口极白的牙齿,对着这边轻轻地微笑;一阵风吹过,扫落了井沿的树叶,也带走了姑娘的影像……依然是个空落落的院落,一把生了锈的铁锁!
⑥雨停了。收起纸伞,听着檐下滴答的水声,由心底升腾起一种恍如隔世的落寞。风儿抚过脸颊,把雨的湿气驻留在我的眼窝。眼前的小巷变的迷蒙,心在此刻却显得犹为的澄净。
⑦一些墨绿的青苔粘在墙角,吮吸着雨露,淡漠了这多情的江南,绵绵的愁绪。抬眼望去,一只燕子飞掠而去。是否是从王谢堂下飞出的那只?可还能在这物是人非之外,辨识出你的故居吗?
⑧巷的尽头,是一座小石桥。扶栏上的雨滴落入水中,荡起一层层的涟漪。在繁华与颓废之间,吹箫女子的面庞有了几多的改变?碧波还聚而来的,不是那提着油纸伞的栗色长发,却是那伤心桥下的惊鸿艳影。
⑨沉浸在江南的幽幽梦幻里,抬头,眼前已是那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街市。回望小巷,雨后的它显得更为平静与安宁。寥落的水泡,在小巷的那头冉冉升空;街市这头袭来一阵强流,一瞬的光景,五彩的霓虹映亮整个天宇,嘈杂与躁动在这个世界中无限延伸!小巷深处隐隐透出的阑珊灯火,闪动着清亮的光芒,也足以照亮夜归人的路!一座小桥,两方天地,是两势对立下的无奈疏离,也是历史白描地书写下的自然并存!是也罢,不是也罢,小巷犹在,而雨——今年下,明年下,一千年以后,还会下。
⑩走过雨巷,别无其他,清香盈鼻……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E.通过文章我们可以感觉到,尽管作者对眼前的美好事物正在逐渐变得模糊而倍感落寞,但最后还是表现出顺其自然的洒脱。
A.作者以时空为序,给我们描绘了具有幽雅恬静、古老纯朴特点的江南雨巷,读后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B.本文和戴望舒的诗歌《雨巷》都有着浓郁的江南地域文化韵味,描绘了江南雨巷烟雨迷蒙的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C.文章第⑤段,作者写雨巷两旁屋子里面的人,有的打着盹,有的忙碌着,刚写完人接着就写人去楼空。这样描写一方面以动写静,突出江南雨巷的寂静;另一方面又不至于给人以“闹”的印象,更能突出雨巷的自然、古老与宁静。
D.文章第⑨段,作者用现实的嘈杂与躁动反衬江南小巷的平静与安宁,从而表现出作者别样的思绪:现实紧张浮躁,侵扰人心;而江南小巷抚慰受伤的心灵,使人超脱于现实,让人得到慰藉。
【小题2】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4分)
①江南的小巷是历史留给现实的入口。(2分)
②雨后的江南小巷是心灵的圣地。(2分)
【小题3】文中第③段说:“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综观全文,“莫名”实际上已“有名”,请概括说明这“悲”与“喜”的具体内容。(8分)
【小题4】第⑤段中描写的井边“蓝衣少女”与戴望舒诗歌《雨巷》中描写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有什么不同的作用。(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25 11:08: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高考成绩“走出去”很重要

日前,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于继海在2016中国教育国际化研讨会上透露,教育部正在推动我国高考成绩得到国外认可。

据记者了解,我国已同俄罗斯、美国、欧盟等建立起高层人文交流机制,教育部希望通过这些平台进一步推进教育交流合作。

高考成绩在留学中的作用初具效力

“我们最想做且开始启动的就是,推动我们的高考成绩让国外认可。”于继海在该论坛上说,这方面的工作已在进行中,但距离目标尚有较长的一段距离。

这一动态旋即引起公众高度关注,因为高考成绩“走出去”,就意味着会对高中毕业生留学产生较大影响。记者为此第一时间联系教育部国际司,希望就目前中国高考成绩获国外认可程度及教育部后续举措进行深入采访,但截至发稿,采访申请未获回应。

不过,据记者粗略统计,目前中国高考成绩在留学中的作用早已初具效力。

5月初,美国旧金山大学校长菲茨杰拉德在北京宣布,中国高中生从2015年起可以凭高考成绩直接申请入学,无须再花时间准备托福、雅思等考试。

更早前的2012年,澳大利亚名校悉尼大学宣布认可中国高考成绩,并公布了面向我国各省市学生的分数线,基本与各地本科一批次录取线持平。过线学生不需要再读预科,当然,除了高考成绩,学生还要具备语言成绩以及经济等其他条件。此外,中国高考成绩在申请许多国家的高校时都有用。“这是国外高校对我国中等教育水平的认可”

“外国高校认可高考成绩,应该说这是国外高校对我国中等教育水平的认可和对高考可信度的认可。”北京交通大学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主任刘彦青说。

事实上,全球各国之间互认高考成绩的情况并不多,因为教育体制不同,有的国家甚至没有统一高考。刘彦青介绍,我国高校招收留学生也不要求学生在本国的高考成绩,通常只是要求提供在本国高中的学习成绩,然后通过入学考试或者试读等方式选拔。目前清华、北大等高校采用入学考试制度,北交大采取试读制度,试读一年修不够学分的学生会被劝退。

刘彦青说:“不要求国际学生的高考成绩,主要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他们的高考体系,也不了解他们的成绩后面说明的东西。比如我们招收60个学生,可能来自30个国家,没办法了解30个国家的高考。”

“来我国留学的生源目前还没法和美国等国家相比,我们出去留学的生源相对来讲非常庞大,比如澳洲,留学市场在其GDP中占很大比重,它要吸引更多中国留学生,同时要保证生源质量,所以参考我们的高考是很好的选择。”刘彦青说。

让更多海外高校“认识”高考

中国高教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厦门大学教授刘海峰认为,推动高考成绩“走出去”很重要。

“实际上我国的高考非常严格,难度很大。成绩基本对应着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但是国外对我国高考的了解不多。我国的学生留学主要去往西方发达国家,他们多数依据托福、雅思、SAT等语言考试来选拔学生。”

“现在,国外高校越来越多地知道中国高考,他们对我们这种严格组织的、上千万人同时参加的大规模考试很惊讶,让他们无法忽视高考的水平和效果。高考对数理化等学科的考查水平完全不亚于外国大学的入学考试,这是语言考试没有的。”刘海峰说。

菲茨杰拉德也说:“对于中国学生而言,高考能测试出学生是否精通一个指定的整体知识体系,以及他们是否具备刻苦学习并坚持到底的品质。”这意味着高考的质量评价正在得到国外高校的认可。

但也有人指出,需要理性、正确地看待这种认可。因为和我国以高考成绩作为唯一录取依据不同,国外高校普遍实行自主招生,入学评价的依据各不相同。即使认可高考成绩,也不会直接按照高考成绩录取,但是不可否认,这对中国高考的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早前我们重视国外对我国高等教育学历的认可,所做的推动也比较多,也就是我们高等教育的出口处推动比较多,现在相当多的国家认可我们的本科、研究生学历,中国的本科生可以直接申请读国外学校的研究生。但是高等教育的入口处推动工作做得不够,加强这一方面很有必要。高考一个巨大的功能是,以考促学,国外高校越来越认可高考成绩,意味着对我国基础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质量越来越认可。”刘海峰说。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教育部推动我国的高考成绩“走出去”,将会对我国高中毕业生留学产生较大影响,因此这一动态引起公众高度关注。
B.因为各国的教育体制不同,我国一些高校招收留学生时也不要求学生在本国的高考成绩,但要求提供在本国高中的学习成绩,然后通过入学考试或者试读等方式选拔。
C.如果国外的大学宣布认可中国高考成绩,那么他们在录取我国的学生时,将与各地本科一批次录取线持平,过线学生也不需要再读预科。
D.国外高校普遍实行自主招生,他们即使认可高考成绩,也不会直接按照高考成绩录取,但是这认可仍会对中国高考的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于继海在2015中国教育国际化研讨会上透露,我国已同俄罗斯、美国、欧盟等建立起高层人文交流机制。
B.目前,中国高考成绩在留学中的作用初具效力,如澳大利亚名校悉尼大学宣布认可中国高考成绩,美国旧金山大学校长宣布可凭高考成绩直接申请入学。
C.刘彦青认为,不要求国际学生的高考成绩,主要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他们的高考体系;而我国出去留学的生源相对来讲非常庞大,比如澳洲,留学市场在其GDP中占很大比重,所以参考我们的高考是很好的选择。
D.刘海峰认为,我国的高考非常严格,难度很大;国外高校越来越多地知道我们这种严格组织的、上千万人同时参加的大规模考试,并了解高考的水平和效果。
E.这篇新闻报道了中国高考在世界教育上的巨大作用,赞扬了中国高考对世界教育所做的巨大贡献。
【小题3】我国高考成绩“走出去”意义重大,结合文本,谈谈你是怎样看待“推动我国高考成绩得到国外认可”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老人
——记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师昌绪
人们都说他是个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老人。他一辈子和各种各样的材料打交道,在高温合金、合金钢等领域为中国创造了多项第一。他年逾九旬,仍活跃在科研前沿领域,半个多世纪始终为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不停奔忙。他就是我国著名材料学家、两院院士师昌绪。2011年1月14日,91岁高龄的师老登上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90多岁的老人早该在家里颐养天年。可要见师老,却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办公楼里——这是师老每天工作的地方。
“我现在每天8点准时出门,9点到办公室,接待来访、写文章、看资料,下午3点左右回家,中午也不休息。”穿着深蓝色唐装的师老精神矍铄,尽管听力不太好,但说话中气十足。
师老有一本“效率手册”,上面记录着他每天的工作安排:2009年,在北京接待来访202批次,在京开会56次,出京开会13次,包括沈阳、天津、成都、上海、广州等,还做了3次特邀报告;2010年,出差10次,南到广州,北至满洲里,在京主持大小会议几十个,其余时间几乎每天都到办公室工作……
“其实我有冠心病、肺栓塞、高血压,还经常容易感冒,可老在家呆着我反倒苦恼,工作起来生活就充实了。”
当被问到为什么耄耋之年仍然这么忙碌,师老笑着说:“因为我平生最好管‘闲事’。”对师老的好管“闲事”,与他共事了20多年的国家自然基金委原工程与材料学部副主任李克健深有感触。2000年的一天,师老突然找到李克健,向他询问有关碳纤维的事情。碳纤维是航空、航天的关键材料,其他国家既不出口,也不转让技术。“当时国内没人管这件事,师老也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他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二话不说把这当成了自己的事。”李克健回忆说。
后来,师昌绪主持召开了关于碳纤维发展的研讨会,并亲自上书党中央推动将此列为国家863专项。10年来他一直跟踪我国碳纤维的研发、生产与应用,强调要“自主创新”“降低成本”。
“师先生很有眼光,管的都是国家最需要的‘闲事’。什么事情重要,关键环节在哪里,他都能敏锐地看到,并且敢说敢做,不怕承担责任”。李克健说。
别人眼中的难事、烦事,师昌绪总是勇于挑担子。上世纪80年代,他把国内27个和材料相关的学会团结在一起,成立了中国材料联合会。“这需要多少号召力、勇气和细致繁琐的工作啊!”多年的老友李恒德院士曾感叹,“这件事亏得有他,我很难想到还有别人能办成。”而说起自己管的这些“闲事”,师老哈哈一笑:“没办法,因为我这个人最大的缺点就是‘心太软’。”
在整个材料界乃至科技界,师老都可谓德高望重,但他特别“低调”。记者在报道中称他为“中国材料之父”,他坚持把这句话删去。说起刚刚获得的国家最高科技奖,他连连摆手:“这个奖不是给我一个人的,是给整个材料科学界的。”
师老一辈子最看重的就是“国家”。20世纪50年代,师昌绪在美国留学。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当局明令禁止师昌绪等35名中国留学生回国。为争取美国开放禁令,师昌绪带头多方联络,联合其他学生集体写信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要求撤掉禁令,同时印刷200多封信投递给美国报界、议员和民众团体。当时的《波士顿环球报》以通栏大标题报道“在美的中国学生要求回国”,并刊登了师昌绪等3名中国留学生的照片。1955年春,美国被迫同意部分中国留学生回国,其中就有师昌绪。他的导师柯恩想挽留他,提出如果是因为职务低,挣钱少,他可以帮忙。师昌绪拒绝说:“我是中国人,中国需要我!”
1984年,已是花甲之年的师昌绪调到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工作。他敏锐地感到来自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组织学部委员们对我国钢铁、能源、通信、计算机、集成电路的发展以及科技人员的培养等重大战略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科技和经济必须同步发展。
对于别人给予的“战略科学家”的评价,他谦逊地说:“我做这些都是从国家的需要出发,基于自己的知识、经验和预测的能力。做这些事情不能光倡导一下,要负责到底。”他总是说:“作为一个中国人,要对中国作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总结自己近一个世纪的人生,他认为:人的一生要有所作为,智慧、体魄是基础,勤奋、进取是动力,素质、机遇是保证,环境、品德是条件。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小题1】文中称师昌绪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老人,下列不能佐证这一说法的一项是
A.他一辈子和各种各样的材料打交道,在高温合金、合金钢等领域为中国创造了多项第一。
B.他年逾九旬,听力也不太好,但仍活跃在科研前沿领域,为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不停奔忙。
C.他患有冠心病、肺栓塞、高血压等多种疾病,长期以来不怕病魔纠缠,依然带病坚持工作。
D.别人眼中的难事、烦事、闲事,他都管,他自己说“我这个人最大的缺点就是‘心太软’”。
【小题2】文章叙述了师昌绪在美国留学的经历,对这段文字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写师昌绪为争取美国开放禁令所做的努力,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深化了文章的内涵。
B.师昌绪婉言谢绝导师柯恩的挽留,说明他的爱国之心坚定执着,不会为金钱和地位所动。
C.“我是中国人,中国需要我!”简短有力的话语,从侧面间接表现出了师昌绪的人格魅力。
D.文章叙述师昌绪的留学经历,是为了说明中国科技要发展,首先要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
【小题3】根据原文,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两项是
A.2011年,91岁高龄的师昌绪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认为“这个奖不是给我一个人的,是给整个材料科学界的”。
B.航空航天的关键材料碳纤维,无法进口和获得技术转让,得此消息,师昌绪立即决定将碳纤维发展列为国家863专项。
C.师昌绪认为:人的一生要有所作为,智慧、体魄是基础,勤奋、进取是动力,素质、机遇是保证,环境、品德是条件。
D.1984年,师昌绪调到中科院工作,他针对一些重大的战略问题组织了讨论,提出了先发展经济后发展科技的战略主张。
E. 本文文笔凝练,选材集中,为读者刻画了一位热爱祖国、有担当、有能力、有远见、为人低调谦虚的中国科学家形象。
【小题4】下列对师昌绪这一形象概括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师昌绪工作忘我,虽身患多种疾病,仍像年轻人一样夜以继日,这样感到生活充实。
B.师昌绪高瞻远瞩,他能敏锐地看到,什么事情是最重要的,关键的环节到底在哪里。
C.师昌绪虚怀若谷,记者在报道中称他为“中国材料之父”,他坚持要把这句话删去。
D.师昌绪倔强耿直,别人眼中的难事、烦事,他勇于承担,且敢说敢做,不怕担责任。
E. 师昌绪很有号召力,他组织国内数十个和材料相关的学会,成立了中国材料联合会。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多点“求异”思维

江曾培

季羡林的《朗润琐言》,内中不少论述富有独到见解,甚至与一些学者的看法“高度不一致”,常有辩驳诘难之词。季先生主张学术上要“求异存同”。

在“同”与“异”的关系上,人们习惯讲的是“求同存异”,应当说,在处理国与国乃至人与人的关系上,作这样的强调是对的。只有“求同存异”,才有互相合作与信赖的基础。如果反过来,“求异存同”,专“求”不一致的地方,那么,就会把关系搞得很紧张,在国际有害于和平,在人际不利于和谐。不过,在学术研究上,倒是要反过来,像季先生所说,“求异存同”。因为,学术研究贵在出新,不宜陈陈相因,只是踏着前人的脚印走路,或按着别人的腔调吆喝,而是要有所发现,有所前进。这就要有“异”于前人和“异”于他人之处。否则,不过是雷同重复,谈不上有什么意义。自然,“求异”并非完全排斥“同”,“异”也含有共同的知识和认识,遵循共同的原则和规律,不过,“异”却是它的独特价值所在。因而对学术研究来说,是要在“异”中存“同”,而不是以“同”化“异”。

“求异存同”的治学之道,历来为学界有识之士所信奉。明清之际思想家黄宗羲在其《明儒学案》中说:“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着眼理会,所谓一本而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里强调“一本而万殊”,不要“倚门傍户、依样葫芦”,不要“以水济水”,而要重视“一偏之见”“相反之论”,“着眼理会”“其不同处”,正是强调学术研究应当“求异存同”。现代学者胡适、章士钊等针对喜“同”恶“异”的现象,认为“同固欣然,异也可喜”,要人做到“好同而不禁异”。学术研究就是要在“求异”中创新,在“求异”中发展。

至于文艺创作则更应“求异”。因为,文艺创作是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精神劳动,如果雷同重复,就会失去任何价值,是故“脱窠臼,创新意”,成为文艺创作的首要品质。清代的李笠翁在《闲情偶寄》中说:“东施之貌,未必丑于西施,止为效颦于人,遂蒙千古之诮。”齐白石更告诫后人:“学我者活,似我者死。”巴尔扎克关于“第一个形容女人像花的是聪明人,第二个形容女人像花的是傻子”的话,也是说明文艺创作不能“嚼别人嚼过的馍”,要“求异”求新。“双百方针”是发展文化艺术的根本方针,要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关键是要有众多不同色彩的“花”在“放”,有众多不同声音的“家”在“鸣”,倘若千“花”一色,百“家”一声,只有“同”,没有“异”,也就不见什么“双百方针”了。

实际上,“求异存同”所体现的创新创造精神,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张扬。时下不少企业的产品生产,都喜欢用一个口号,叫做“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这里的“有”“优”“强”,就是以“异”求发展,以“异”求提高。如此“求异”求变,正是当前时代创新精神的体现。

要做到“求异存同”,而不是“求同存异”,需要解放思想,突破常规思维。莫泊桑说过:“应该时时刻刻躲避那些走熟的路,去另寻一条新的路。”他强调这是“制造新生命的唯一法门”。人们熟知的司马光砸缸和曹冲称象的故事,就是求异思维闪光的产物。在学术研究和文艺创作中,要像季羡林先生所主张的那样“求异存同”,发展“求异”思维,把努力的重点落在“求异”上。

(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求异存同”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处理国与国乃至人与人的关系上应当“求同存异”,才有互相合作与信赖的基础。
B.只有在学术研究和文艺创作中,才需要“求异存同”,以“异”求发展,以“异”求提高,以“异”求创新。
C.学术研究贵在出新,不宜陈陈相因,要有所发现,有所前进,这就要有“异”于前人和“异”于他人之处。
D.“求异”并非完全排斥“同”,“异”也含有共同的知识和认识,遵循共同的原则和规律,要在“异”中存“同”,而不是以“同”化“异”。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学界历来信奉“求异存同”的治学之道,有人喜“同”恶“异”,有人“好同而不禁异”,黄宗羲、胡适、章士钊等著名学者都强调学术研究应当“求异存同”。
B.文艺创作是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精神劳动,因而更应“求异”,不能雷同重复。
C.“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口号,强调的是“求异”“求变”的创新精神。
D.解放思想,突破常规思维,发展求异思维,是“求异存同”、创新创造的不二法门。
【小题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季羡林在其《朗润琐言》中的不少论述与一般学者的看法很不一致,常有辩驳诘难之词,说明季老学术上有主见,不人云亦云,他践行的是“求异存同”的治学之道。
B.文艺创作贵在“脱窠臼,创新意”,因而一切模仿与借鉴都是“踏着前人的脚印走路,或按着别人的腔调吆喝”,没有任何价值意义。
C.要实现文艺发展的“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这一“双百方针”,关键在于“求异”求新。
D.齐白石的名言“学我者活,似我者死”强调的是,学术上应杜绝“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似的“山寨版”,倡导活学活用、求异创新之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兰亭”已成为了一个神话,无论在书法行家那里,或者非专业人士那里,“兰亭”俨然成为了一座不可触摸更不可撼动的图腾立柱。和其他艺术所不同的是,书法的历史是一个逆行的历史。当一系列经典范式被建立起来以后,后人始终在对于这些经典进行不断趋近化的效仿中建立起各自的历史谱系。这个描述很像是哲学家本雅明在《历史哲学论纲》里所描述的景象,时间的天使背向未来被狂风越吹越远。“兰亭”如一个越来越清晰的不可接近的艺术理想,却离尘世越来越遥远。尽管书法史上的图腾柱大大小小各擅胜场,但“兰亭”毫无疑问已成为了一切图腾柱中央最宏伟夺目的那一座。

这种艺术史上的偶像化对我们并无好处。一方面我们看到现代文化的琐碎和平庸占据了主要的位置,同时也看到那些经典的图腾变得越来越坚不可摧,而人类的生命和创造力却在这些文明碎片的挤压之下变得举步维艰。关于“兰亭”的起源已几乎湮没无闻,和王羲之的其他真迹一样,大多已被历史的烈焰摧毁殆尽。要是我们通过那些残留的余烬来观照“兰亭”的出生证明,会发现实际上连这座图腾本身都是极为可疑的。

东晋这个朝代和以往不同,他们拥有非常强大的“厚今薄古”的风气。我们说汉魏风骨,实际上也强调其古意盎然,拥有一种经典化的理想美学。但是东晋时代除了个别人之外,主要的文化风气在于对经典美学的逆反。我们可以说,在当时的哲学风气下,那种来自于汉代儒学的历史观被清谈式的玄学化的历史观所取代,同时在国家权力松弛的现实政治之下,人们更多地把目光放到了今世,期待在当下建立起属于自身的经典艺术体式。

“兰亭”最初的经典性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书法的传统尺度一度是汉魏时代的张芝和钟繇,然而到了王羲之出世之后,他将古拙的写作形态一改为妍丽之风,很快获得了人们的赞誉。一种新的美学格局的出现总是会受到时人的高度评价,但这种评价也常常带有争议。因此若干年后,当王羲之的七子王献之出世之后,很快就在书法领域取代了其父亲的位置,成为了大众所青睐的新对象。这样看来,王羲之的第一次经典化尝试并不是很成功,尽管他确实得到了认可并纳入了经典的谱系,但是离后来“书圣”的地位,其实还很遥远。

问题就出在几个皇帝身上。当时代过了一百多年,走进梁武帝的年代后,“崇古薄今”的风气再度袭来了。这是一个知名的崇古帝王,他试图重新建立一系列关于书法的古代丰碑,重新激发起文化里对于经典的向往。问题随之而来,那些更为古老的书家作品,传世已然稀罕,他往前推算所足以找到的最为合适的书家范式,正是王羲之。在这样一种皇权和艺术经典权的共同策应之下,王羲之被推上了其生前难以想象的宝座。尽管后来梁元帝在战乱里焚毁了大量真迹,但这些在现实中的焚毁也恰恰让这些经典在精神史里变得更加牢固。直到后世皇家不断以王羲之作为珍藏,“兰亭”的“第一行书”和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也就这样逐渐流传下来了。

这是一个简要的偶像建立史。我们知道,一座艺术图腾的树立并不是简单而孤立的事件,而要依靠无数波涛的合力才能够逐渐建成。问题是,这场复杂的历史事件在后来被简化成了一桩纯粹的艺术美学问题,仿佛“兰亭”生来就是为了“天下第一行书”的称号而来的,这当然是我们在认知上的重大谬误。事实上,何止是“兰亭”,在任何领域建立起偶像丰碑,总会伴随着认知简单化的危险。要是对图腾的崇拜还混杂了一些其他的权力崇拜在里面,那局面就更加糟糕了。

(节选自《长江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原文来看,“兰亭”成为“第一行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和政治环境的宽严有着密切的关系。
B.东晋时代整个文化风气“厚今薄古”,政治环境业较宽松,这有利于建立独属东晋的经典艺术体式。
C.“兰亭”走上神坛,固然有艺术上推陈出新的因素,但是也和时代审美风气以及政治需求等有关。
D.作者开头承认“兰亭”是一座伟大图腾立柱,后文又进行了质疑和否定,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采用举例论证,通过本雅明在《历史哲学论纲》的描述来论证后人会通过模仿经典来建立各自历史谱系。
B.第二段从两个方面来论证艺术史上的偶像化对我们并无好处,能够辩证地看待经典对人类的影响。
C.本文基于历史事实进行分析,涉及“厚今薄古”和“崇古薄今”两种时代风气,作者并未对此作出评价。
D.作者在论证中渗透着基本的理念:不能简单而孤立地看待问题,不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通过对“兰亭”事件细致入微的分析,最终得出只要建立图腾就会导致认知简单化的结论。
B.作者对于政治权力对艺术品的评价和影响心存警惕,认为艺术品的价值不应该受到其他领域的干涉。
C.平庸和琐碎在现代文化中占据了主要地位,使得人类的创造力无法从经典文化的影响下取得突围。
D.王羲之的书法在生前就获得了较高的评价,他被儿子超越并不能说明他的书法造诣略逊一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思维导图,英文是The Mind Map,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

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使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我们知道发散性思维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码、香气、食物、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呈现出放射性立体结构,而这些关节的连结可以视为你的记忆,就如同大脑中的神经元一样互相连接,也就是你的个人数据库。

材料二:

思维导图利用图像、分支和关键词等元素,充分调动全脑来记录和表达思想,它有四大原理,分别是图像原理、发散原理、收敛原理和主动原理,它有四大要素,分别是图像、颜色、线条和关键词。

思维导图的结构也很简单,主要结构是中心图、主干和分支,除了中心图、主干和分支之外,还有关键词和小图像。

 

中心图占据了思维导图的中心,是将思维导图的主题以一幅大的图像或者“图像+文字”的形式表示出来;主干也叫思维导图的一级分支,它与思维导图的中心图相连,是信息组织的主要几个大的方面;一级分支下面又有二级分支,是每一个大方面下的几个小方面。逻辑层次非常清晰。主干和分支以线条的形式表现,关键词写在线条上,简洁明了。

关键词和分支旁边可以画一些小图像,加以颜色等,就可以更好地刺激大脑,印象更加深刻。

材料三:

从系统思维的要求来看。思维导图并不是一个很理想的工具。主要原因是:思维导图表面上看是一张放射性的大网,但如果把枝叶都垂下来,就会发现这只不过是一个树形结构。而现实中的系统绝不会都只是树形结构这么简单,系统的结构是非常多样的,并且有的复杂系统很可能是多种基本结构的组合,会非常复杂。所以,如果凡事都用思维导图,那么我们其实是曲解和简化了原本的系统。

不少人把思维导图既当作自己思考某个问题的起点,又当成了终点。当把一张思维导图画完时,就以为已经大功告成、万事大吉。思维导图的流行使很多人误以为系统分析就是这样一个简单、可控的过程,似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给剖析清楚。它使人们忽视了系统的复杂性,低估了系统思维的艰巨程度,从而逐渐形成一种浅尝辄止的思维习惯。

所以对待思维导图正确的做法是:适度地使用它,把它作为思维工具之一,而不是全部。以问题的本质、本原为起点和终点进行思考,思维可视化的形式应依不同问题的性质而自由变化和创造,不必拘泥于思维导图的结构和风格。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维导图是一种简单、有效而又极具实用性的图形思维工具,它可以将人们的发散性思维进行形象化展示。
B.人类的发散性思考方式决定,进入大脑的每一种资料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向外发散出无数的关节点。
C.材料二的“思维导图图例”具备了图像、线条和关键词三大思维导图要素,但是颜色这一要素展示得不够充分。
D.材料三认为“思维导图不是一种理想的思维工具”的主要原因是,思维导图比较简单,是浅尝辄止的思维成果。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工具,能有效提升人的左右脑的机能,协助人们实现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的平衡发展。
B.思维导图的主干部分是以一幅大的图像或者“图像+文字”的形式表示出来的,主要呈现信息组织的主要几个大的方面。
C.思维导图实际上还是一种树形结构,而现实思维系统却复杂多样,可能是多种基本结构的组合,树形结构只是其中之一。
D.思维导图并不能表现思维的全貌,但作为一种工具,它能将思维可视化,因而可以大大激发我们大脑的无限潜力。
【小题3】根据材料信息,按序号补齐下面三则材料中所述的思维导图的空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