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题。
浪迹飞云山
一片云彩飞起来,显出气势,反衬出天空高远;一座山取名叫飞云山,便叫出灵气,也叫出开阔壮丽的万千气象。我攀着山路要离开时,忍不住又一回头。飞云山,实在是黄土地上一处奇特的自然景观。
飞云山藏匿在高原的深处,只有赶庙会唱戏时,四周山民才聚拢而来,给山上的财神爷伏卧磕头,布施些小钱。唱完戏,人皆在小路上东西南北地走散。山上财神爷因没有了布施供奉也变得贫困潦倒,庙宇则像废弃的牛棚,只留下一座瘦山清冷地孤立荒野。我也是经过了千回百转地劳累,才最终走到了它的脚底。天地无言的沉寂里,固守荒凉与瘠土的飞云山,让我体验到一种接近生命本体更为真实的东西。
飞云山没有名人题留,连凡夫俗子的“到此一游”也不曾见着半个。山基本是自然的裸露,比起神灵拥挤、大兴土木所谓的名山,飞云山才真正显现了山的本真,它一派自然,没有造作之态,甚至粗糙得让人放不进眼里去。我以为这样的山,倒更能显露它的骨气。
飞云山上几乎没有黄土,好像光秃秃从地上出来的一棵巨大石树。稍站远了看,坚硬无比的飞云山,一团浑然大气。面对它,我躁动的灵魂深深地震撼了!我读出了一种源自生命本体的张扬,我将从此走出狭小的自我,完成一次生命真正意义上的跨越与成长——我们的生命必须消化一种坚硬而崇高的东西。
冬天的飞云山,刻骨地凄厉。风扯过,山上存留了几掬土,长了些焦黑的毛毛草草。它粗糙苦黑得可以,没有亭台楼阁、潺潺流水,只有破败的庙宇。石缝上探出几棵几百年的黑瘦的老榆树,弯曲地伏了下来。它们扎根石缝,有一种不屈的生命的韧性。这个冬日,我面对着几棵冷瑟的老树,缄默在天地浩渺的沉寂里,面对这种生存的悲怆状态而体悟着生命的本质意义。
我曾听到有人叫这山飞银山——传说有人梦想从天空飞来一堆银子。俗气的山名,暴露一部分人注重钱财的浮躁心态。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人清贫地坚守着自己的精神阵地。谷子收割了,地里空荡荡的,谷茬成了土地最后的守望者。谷穗谷秆已被拉运到老远的场院上了。它做了许多事情,可丰收不属于它,而它必须经过的还有漫长而寒冷的冬季。我注视着谷茬,仿佛注视着我自己。我逃离喧嚣的人群,奔飞云山而来;我抵达飞云山孤独的内心,想完成一次生命的自我释放和调整。
假如把飞云山移于都市,它的粗犷和气势就会被一点点剥落而去,它将成为富有情调的背景,把人带进一个个很世俗的梦里。都市里那些大大小小的假山,外表的精美和好看,只能取悦于那些同样精美和好看的红男绿女。它们与荒凉和孤独无缘,走不进我的目光里。它们一旦面对飞云山,将无话可说,只能在杂乱和喧嚣的岁月中日渐麻木僵直。
我来飞云山时尽管是冬日,风也很硬,但还是累出了满头满脸的热汗,脚也隐隐地痛。步行而来的我,磕磕绊绊爬坡下洼,没有像当年的杜甫,骑一匹瘦驴,驴蹄嗒嗒地敲响山路上的青石板。我一下子理解了所谓潇洒、浪漫,就是历经大苦痛后散发出来的一种人格气质。在书房里的我,曾经得意地自封为行走在陕北高原的文学苦行僧。可真行走起来,才觉得这动听的青春宣言下,我将为之付出多少苦累和持久的精力呀。
但是,我知道自己还会来的。我的心情越来越与荒凉孤独的境界合拍,我越来越不耐烦现实的喧嚣和浮躁。但是,我还必须回到现实生活中去。有些事情不容你做出选择,这或许就是夹杂在我们整个生命乐章里最苍凉而无奈、最愁苦和悲哀的一串不和谐的音符。
(取材于北城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面对文章的解说与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一开头,通过对“飞云”二字艺术效果的解说,写出飞云山开阔壮丽的万千气象。
B.写飞云山若移到都市,其粗犷和气势将被剥落,意在说明飞云山不能坚守自己的本真。
C.登山的艰辛让作者明白,走出尘世的喧嚣不是表面的潇洒浪漫,得有经历苦痛的过程。
D.作者通过体悟飞云山找到了精神共鸣,但现实中有些事情无法超越,因此无奈、愁苦。
【小题2】(小题2)文章第六段写到了“谷茬”,这有什么作用?
【小题3】文中写到的飞云山有怎样的精神?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小题4】在文章最后一段,作者写到自己向往“荒凉孤独的境界”而“不耐烦现实的喧嚣和浮躁”。你认可这样的想法吗?请谈谈你的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48: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小题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说明梁任公先生的演讲吸引人,抓住了观众的心。
B.“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属于细节描写,生动地揭示出任务正在得意之际语塞而煞风景时焦急、窘迫的心理,显示了梁任公为人古怪。
C.梁任公演讲时的“掩面”“顿足”“狂笑”“太息”表明梁任公已把自己当做作品中的人物,刻画出了进入状态的梁任公的形象。
D.“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一句收束全文,点名梁任公作为政治家的主要特点,也是本文的点睛之笔。
E. 本文表达了“我”对梁先生的敬仰之情、欣赏之情和赞美之情,同时对梁先生的精神予以高度赞扬。
【小题2】第二段中对梁启超先生的演讲作了精彩生动的描写,从这些精练的语句中可见梁启超具有什么样的性格?
【小题3】“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一句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有什么含意?
【小题4】文章描写梁先生的演讲,特别提到《桃花扇》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胖子和瘦子
(俄)契诃夫
在尼古拉铁路的一个火车站上,两位朋友,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相遇了。胖子刚刚在火车站餐厅里用过午餐,两片油亮亮的嘴唇像熟透的樱桃一样,浑身散发着白葡萄酒和香橙花的气味。瘦子刚从火车上下来,拿着皮箱、包裹和硬纸盒,身上有一股火腿肠和咖啡渣的气味。在他背后站着一位下巴很长的瘦女人,那是他妻子;还有一个细高个子的中学生,眯着眼睛,那是他的儿子。
“波尔菲里!”胖子看见瘦子,叫起来,“真是你吗,我的朋友?有多少个冬天、多少个夏天没见面了!”
“哎呀!”瘦子惊呼道,“米沙!小时候的朋友!你这是从哪儿来呀?”
两位朋友互相拥抱,一连吻了三次,然后彼此打量着,眼睛里含满泪水。两人都感到又惊又喜。
“我亲爱的!”瘦子吻过胖子后开始说,“这可真没有料到!嗯,你倒是仔细瞧瞧我!你还是那么一个美男子,跟从前一样!还是那样气派,喜欢打扮!天啊,是你呀!嗯,你怎么样?发财了吧?结婚了吧?我已经成家了,你看……这是我的妻子路易莎,娘家姓万岑巴赫……她是新教徒……这是我儿子纳法奈尔,中学三年级学生。纳法尼亚①,这位是我小时候的朋友,中学同班同学!”
纳法奈尔犹豫一下,摘下帽子。
“中学同班同学!”瘦子接着说,“你可记得,同学们当时怎么拿你开心的?给你起了一个外号,叫赫洛斯特拉特②,因为你用香烟把公家的一本图书烧了一个洞。我的外号叫厄菲阿尔特③,因为我喜欢告密。哈哈……那时候咱们都是小孩子哩!你别害羞,纳法尼亚!你走过来呀……噢,这是我的妻子,娘家姓万岑巴赫……新教徒……”
纳法奈尔犹豫一下,转到父亲背后去了。
“喂,朋友,你生活得怎么样?”胖子热情地望着朋友,问道,“在哪儿供职?做多大的官啦?”
“在供职,我亲爱的!升了八品文官,已经做了两年了,还得了一枚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薪金不高……咳,那也没关系!我妻子给人上音乐课,我呢,工作之余用木料做烟盒。很精致的烟盒呢,我卖一卢布一个!若是有人要十个或十个以上,你知道,我就给他便宜点。好歹能维持生活。你知道,我原来在部里的一个厅做科员,现在把我调到这里任科长,还是原来那个部……往后我就在这里工作了。噢,你怎么样?恐怕已经做到五品文官了吧?啊?”
“不,亲爱的,你还要说得高一点才成,”胖子说,“我已经是三品文官了……有两枚金星勋章了。”
瘦子突然脸色煞白,呆若木鸡,然而他的脸很快就往四下里扯开,做出顶欢畅的笑容,仿佛他脸上和眼睛里不停地迸出火星来似的。他把身体缩起来,哈着腰,显得矮了半截……他的皮箱、包裹和硬纸盒也都在瑟缩,好像现出皱纹来了……他妻子的长下巴越发长了。纳法奈尔挺直身子,做出立正的姿势,把制服的纽扣全都扣上……
“大人,我……非常荣幸!您,可以说,原是我儿时的朋友,忽然间,青云直上,做了这么大的官,您老……嘻嘻。”
“哎,算了吧!”胖子皱起了眉头,“何必来这种腔调!你我是儿时朋友……何必来这一套官场里的奉承!”
“哪儿行呢?……您怎么能这么说?大人……”瘦子缩得更小了,“嘿嘿”陪笑道,“多承大人体恤下情,使我如蒙再生的甘露……大人,这是犬子纳法奈尔……这是贱内路易莎,算是新教徒……”
胖子本想反驳他几句,但看到瘦子那副诚惶诚恐、阿谀谄媚、低三下四的酸相,三品文官直恶心。他扭过脸去不再看瘦子,向他伸出一只手告别。
瘦子握握那只手的三个指头,一躬到地,嘴里发出“嘻嘻”的笑声。他妻子眉开眼笑。纳法奈尔“喀嚓”一声,收脚敬礼,把制帽掉到了地上。一家三口都惊喜交加。
一八八三年十月一日
注①纳法尼亚:纳法奈尔的爱称。②赫洛斯特拉特:古代希腊人,他为了扬名于世,在公元前356年焚烧了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阿泰密斯神庙。③厄菲阿尔特:古代希腊人,曾引波兰军队入境。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胖子说“我已经做到三品文官……”并不突兀,因为小说前文已有伏笔,对人物的身份已有暗示。
B.小说用瘦子的妻子和儿子这两个次要人物来陪衬主要人物,使主要人物形象更真实,内涵更丰富。
C.小说后半部分对瘦子进行了充分的肖像描写与心理描写,活画出瘦子一副低贱、谄媚的奴才相。
D.作者用简笔勾勒瘦子妻子的形象,“下巴很长”现其外貌,“长下巴越发长了”则可表现她当时的惶恐。
【小题2】下列对纳法奈尔形象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他挺身立正、收脚敬礼的动作,突出表现了权利崇拜的思想已深入孩子的灵魂。
B.初次见面,他摘帽行礼已略显勉强;“转到父亲背后”则更体现了他的羞涩、冷漠。
C.小说中描写纳法奈尔先后两次“犹豫”,都仅仅是为了表现出他对陌生人的敬畏。
D.作者描写他趋炎附势的行为,意在抨击当时沙皇俄国中学阶段人格教育的缺失。
【小题3】下列关于这篇讽刺性小说的写作意图,表述不正确两项是(  )
A.相比于达官贵人,小人物低三下四的心理更具现实性和普遍性,通过瘦子更能折射出当时俄国畸形的社会心理。
B.作者打破传统的“批判达官贵人”的写法,以原本令人同情的小人物作为批判的对象,角度独特,使文章更有可读性。
C.作者批判了沙皇统治时期社会等级分明,上层社会达官贵人饱食终日,小人物备受压抑、难以生存的社会现实。
D.与《变色龙》一样,本文聚焦小人物,借展示小人物的畸形心理来抨击当时社会不公正的现状,使小说更具批判性。
【小题4】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开篇寥寥数语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和事件的起始,语言虽简洁,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揭示的社会问题是严肃的,但作品中夹杂着许多幽默、滑稽的成分,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削弱了小说批判的力度。
C.小说情节离奇曲折,作者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对人物进行刻画,使人物形象更具鲜明的个性和典型性,增加了艺术魅力。
D.虽有两个主要人物,但瘦子是描写的重点;作者对他前后的态度使用了夸张、对比的写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这几天,霍夫曼的心情就如同街道上空随风飘飞、不知方向的落叶一样纷乱复杂。

霍夫曼名义上是驻某国大使馆的武官,实际上是一名双重间谍,不仅为自己国家工作,也给敌国提供情报。当然,他也获得了他人无法想象的利益。为了方便自己的“工作”,他娶了一个驻在国的姑娘,这样才有借口每天回家。

这天早上,霍夫曼刚进使馆,大使就要他去办公室。

霍夫曼下意识地摸了摸腰边的手枪。他看到二秘伯朗正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盯着他,顿时意识到失态了,连忙笑笑,问:“有什么事吗?”伯朗耸耸肩,说:“我怎么知道。”

大使眯着眼睛吸烟斗,慢悠悠地问霍夫曼:“我亲爱的上校武官,你知道吗,在我们中间出现了一个可恶的家伙,他享受着我国纳税人为他提供的金钱,却在为我们的敌人效劳!”说完,他用一双深邃的眼睛定定地看着霍夫曼。

霍夫曼站得笔直,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心里却在紧张地琢磨:看来我已经暴露了,怎么办?是鱼死网破,还是……

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问,霍夫曼听到一声“坐”。他一个激灵。大使离开座位,朝霍夫曼走来。霍夫曼暗暗捏紧了拳头……

大使绕过霍夫曼,走到门边,将门轻轻关好,然后回过身,说:“有个重要的任务要你去执行,秘密押解这只狼回祖国,而且不能让他有所察觉,就像平常回国述职一样。当然,一回到祖国,我们就会对他进行正义的审判,让这个该死的家伙受到应有的惩罚!”

霍夫曼这才轻轻地舒了一口气。他挺了挺腰,问:“大使先生,能告诉我这个家伙是谁吗?”大使说:“我们的二等秘书伯朗。”

“他?”霍夫曼做梦也没想到伯朗竟然也是双重间谍。他看到大使正用一种说不出的目光看着自己,突然浑身一颤,心中恨恨地骂道:“你这只老狐狸,我差点上了你的当。你这是用特殊的方法考验我呢。混蛋!”

大使拉开抽屉,从里面拿出两张机票,扬了扬,说:“喏,今天下午的。要记住,千万不能让伯朗有所发现,更不能让他溜掉。”

大使拍拍霍夫曼的肩头。

下午,霍夫曼和伯朗按时登上了飞机。今天的任务到底是什么他还是摸不清。不过,看来自己暴露的可能性不大。退一步说,就算这伯朗是自己的战友,既然已经暴露,为了长远的利益,也只能让他做出牺牲来保全自己了。

霍夫曼看看伯朗,伯朗一路上嘴巴闭得紧紧的,什么也不说。

在法兰克福转机要等待三个小时。两人无所事事,就在候机大厅里到处转。突然,伯朗对霍夫曼说:“上校,你替我看会儿包,我去趟卫生问。”说罢,也不等霍夫曼答应,就匆匆向卫生间走去。

事情发生得太突然,霍夫曼的大脑竟一片空白,好一会儿没有反应过来。难道他发觉了,准备脱身?想到这儿,霍夫曼不由冒出冷汗。霍夫曼一个箭步冲到卫生间里,没人。他喊道:“伯朗先生!伯朗先生!”没人应声。霍夫曼真的慌了,他抬头看看天花板,有一块似乎有点松动,于是他一个打挺蹿上竖着的隔板,准备钻进天棚里。就这时,下面传来一个低沉的声音:“霍夫曼上校,您在干什么呢?”

伯朗像变魔术般地又出现在霍夫曼的面前,以至于霍夫曼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他问:“你刚才……”“噢,一个女士摔倒了,我帮了她一下。”伯朗若无其事地说,“你进来干什么,也解手?”

“噢,是的。”霍夫曼忙跳了下来。

霍夫曼再不敢有一丝的大意了,19个小时的旅程他强打精神,不敢合眼。那伯朗好像也正在等机会,所以整个旅程中虽是哈欠连天,却一刻也不睡。

终于到了,两辆高级轿车将他们分别接到了外交部和国防部。

霍夫曼对国防部长一个敬礼,然后报告:“上校霍夫曼执行完毕祖国交给我的任务。”

部长点点头,然后冲门外一挥手,立时进来两个全副武装的军人,一下子将霍夫曼按倒在地上,给他戴上了手铐。

霍夫曼高声抗议:“部长先生,您误会了。我是奉命将伯朗押解回国的功臣!”

部长微笑着说:“不错,伯朗是你押回来的。但你不知道,伯朗的任务就是秘密押解你回国。我们早已调查清了,你一直在为德意轴心国效劳,将我们的大量情报出卖给敌国!为了避免引起你的疑心,我们才给了你一项假任务。谢谢你的全力配合。”

霍夫曼听罢,目瞪口呆。

虽然霍夫曼没有供出什么,但军事法庭还是判处了他死刑。当行刑车停下来后,霍夫曼看到刑场上还停有一辆行刑车,一个人被推下车来。霍夫曼看到他,顿时惊讶得张大嘴巴,因为那人不是别人,正是伯朗。伯朗看到了霍夫曼,同样也露出惊讶的神情。

行刑官将二人推到一起,冷笑了一声,说:“互相认识一下吧,这位是012号霍夫曼,这位是009号伯朗。你们这对人民的败类。”

霍夫曼不由仰头长叹。蔚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开篇对落叶的描写和结尾对天空的描写都对人物有烘托作用,前者烘托出人物烦乱不安的心理,后者烘托出人物惊讶恐惧的心理。
B.小说擅长运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比如写伯朗“异样的眼光”“嘴巴闭得紧紧的”“一刻也不睡”等细节就透露出人物的谨慎警觉。
C.当大使说出霍夫曼要押解的对象是伯朗时,霍夫曼看到了大使那“说不出的目光”,说明霍夫曼已经察觉大使在怀疑自己了。
D.小说以二战时的西方战场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充满悬念的谍战故事,看起来是在写两个间谍,暗中却是在写正义力量的谋划,构思巧妙。
E.小说在语言上不追求华丽辞藻,以近乎白描的手法来写情节;在人物描写上注重行为描写和心理描写,不使用修辞手法,文笔简洁明快。
【小题2】小说在刻画霍夫曼的人物形象时,重点突出了他的哪些特征?
【小题3】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题目是“秘密押解”,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题目是“谍影重重”,你认为哪个更好一些?请结合文本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要问,在中国文化形成过程中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可以说就是儒家学说,包括《论语》这部经典。《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论语》全书共分20篇,篇名为后人所起,多用每篇首句中的两个字作篇名:每一篇又分若干章,每章长短不一。前后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关系,有些章还有重出现象,可见它是一个片段的集合体,并非出自一人之手。由于《论语》以孔子等人的语录为主,而说话人往往有特定的对象、语境,所以,《论语》中对同一事件可能有不同的说法,如在谈到什么是“孝”时,在《为政》篇,孔子对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等人,就有不同的回答。但总的精神并没有矛盾,只是强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论语》只有12 700余字,简明扼要,但内涵却很丰富,在治学、从政、修身养性乃至交友之道等方面,孔子都有深刻的见解。如果说《论语》有什么思想能够统率全书的话,那就是“仁”。孔子并没有给“仁”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他总是根据不同的对象,对“仁”进行了不同角度的阐述。孔子很重视周礼,即周代的礼节仪式、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在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动荡局势下,他希望社会和个体都能以“礼”为根本。而“仁”的实现,正有赖于对“礼”的实行。在《颜渊》篇,他提出“克己复礼为仁”,就是提倡人们要以克制和礼让的态度来调和社会矛盾。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个体自觉的道德修养。所以,他说:“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颜渊》)“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只有不断反省、循礼而行,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当然,“仁”绝不只是个人的修养问题,它也是人与人的相处之道。因此,孔子进一步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怎样才能达到这种“仁”呢?孔子认为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不把自己不想要的强加给别人。从更积极的角度说,还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在此基础上,孔子又将“仁”的思想提升到理想社会的高度,他希望建设的正是一个充满仁爱的社会。而为政者最主要的责任,就是用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他强调为政者必须关注民众的需求,同时还要宽刑罚而重教化,对民众应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不只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为政》)。而要做到这一点,为政者首先必须端正自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的仁政理想。

(选自人教社《高中语文》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全书共分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每章长短不一,原来并没有篇名,篇名都是后人用每篇首句中的两个字起的。
B.《论语》并非孔子亲著,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自己知道的孔子等人的言论加以编纂而成的。
C.虽然《论语》中对同一件事可能有不同的说法,那也只是强调的侧重点不同而已,总的精神并没有矛盾。
D.《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都有深刻的见解,“仁”应该是能够统率全书的思想。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要实现仁政,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体,都要以“礼”为根本,这是他很重视周代的礼节仪式、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的重要原因。
B.孔子重视个体自觉的道德修养,认为要想达到“仁”的境界,必须依靠自己不断反省、循礼而行,不能完全依赖别人。
C.孔子认为,要达到“仁”的境界,除了个人修养外,也需要掌握人与人的相处之道,所以,孔子进一步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
D.孔子强调以身作则的重要性,认为只要端正自己,“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就能实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仁政理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儒家学说对中国文化形成过程影响巨大,而《论语》又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所以要了解中国文化,就有必要了解《论语》。
B.《论语》是多人合作的产物,是一个片段的集合体,由于它前后篇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联系,所以《论语》不可能形成理论的体系。
C.虽然《论语》中的“仁”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我们仍能从孔子根据不同对象对“仁”进行的不同角度的阐述中,理解“仁”的基本含义。
D.孔子认为要建立一个充满仁爱的社会,为政者要用道德来感化民众,不能只是依靠行政命令和严厉的刑罚来压制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