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高考成绩“走出去”很重要

日前,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于继海在2016中国教育国际化研讨会上透露,教育部正在推动我国高考成绩得到国外认可。

据记者了解,我国已同俄罗斯、美国、欧盟等建立起高层人文交流机制,教育部希望通过这些平台进一步推进教育交流合作。

高考成绩在留学中的作用初具效力

“我们最想做且开始启动的就是,推动我们的高考成绩让国外认可。”于继海在该论坛上说,这方面的工作已在进行中,但距离目标尚有较长的一段距离。

这一动态旋即引起公众高度关注,因为高考成绩“走出去”,就意味着会对高中毕业生留学产生较大影响。记者为此第一时间联系教育部国际司,希望就目前中国高考成绩获国外认可程度及教育部后续举措进行深入采访,但截至发稿,采访申请未获回应。

不过,据记者粗略统计,目前中国高考成绩在留学中的作用早已初具效力。

5月初,美国旧金山大学校长菲茨杰拉德在北京宣布,中国高中生从2015年起可以凭高考成绩直接申请入学,无须再花时间准备托福、雅思等考试。

更早前的2012年,澳大利亚名校悉尼大学宣布认可中国高考成绩,并公布了面向我国各省市学生的分数线,基本与各地本科一批次录取线持平。过线学生不需要再读预科,当然,除了高考成绩,学生还要具备语言成绩以及经济等其他条件。此外,中国高考成绩在申请许多国家的高校时都有用。“这是国外高校对我国中等教育水平的认可”

“外国高校认可高考成绩,应该说这是国外高校对我国中等教育水平的认可和对高考可信度的认可。”北京交通大学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主任刘彦青说。

事实上,全球各国之间互认高考成绩的情况并不多,因为教育体制不同,有的国家甚至没有统一高考。刘彦青介绍,我国高校招收留学生也不要求学生在本国的高考成绩,通常只是要求提供在本国高中的学习成绩,然后通过入学考试或者试读等方式选拔。目前清华、北大等高校采用入学考试制度,北交大采取试读制度,试读一年修不够学分的学生会被劝退。

刘彦青说:“不要求国际学生的高考成绩,主要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他们的高考体系,也不了解他们的成绩后面说明的东西。比如我们招收60个学生,可能来自30个国家,没办法了解30个国家的高考。”

“来我国留学的生源目前还没法和美国等国家相比,我们出去留学的生源相对来讲非常庞大,比如澳洲,留学市场在其GDP中占很大比重,它要吸引更多中国留学生,同时要保证生源质量,所以参考我们的高考是很好的选择。”刘彦青说。

让更多海外高校“认识”高考

中国高教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厦门大学教授刘海峰认为,推动高考成绩“走出去”很重要。

“实际上我国的高考非常严格,难度很大。成绩基本对应着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但是国外对我国高考的了解不多。我国的学生留学主要去往西方发达国家,他们多数依据托福、雅思、SAT等语言考试来选拔学生。”

“现在,国外高校越来越多地知道中国高考,他们对我们这种严格组织的、上千万人同时参加的大规模考试很惊讶,让他们无法忽视高考的水平和效果。高考对数理化等学科的考查水平完全不亚于外国大学的入学考试,这是语言考试没有的。”刘海峰说。

菲茨杰拉德也说:“对于中国学生而言,高考能测试出学生是否精通一个指定的整体知识体系,以及他们是否具备刻苦学习并坚持到底的品质。”这意味着高考的质量评价正在得到国外高校的认可。

但也有人指出,需要理性、正确地看待这种认可。因为和我国以高考成绩作为唯一录取依据不同,国外高校普遍实行自主招生,入学评价的依据各不相同。即使认可高考成绩,也不会直接按照高考成绩录取,但是不可否认,这对中国高考的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早前我们重视国外对我国高等教育学历的认可,所做的推动也比较多,也就是我们高等教育的出口处推动比较多,现在相当多的国家认可我们的本科、研究生学历,中国的本科生可以直接申请读国外学校的研究生。但是高等教育的入口处推动工作做得不够,加强这一方面很有必要。高考一个巨大的功能是,以考促学,国外高校越来越认可高考成绩,意味着对我国基础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质量越来越认可。”刘海峰说。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教育部推动我国的高考成绩“走出去”,将会对我国高中毕业生留学产生较大影响,因此这一动态引起公众高度关注。
B.因为各国的教育体制不同,我国一些高校招收留学生时也不要求学生在本国的高考成绩,但要求提供在本国高中的学习成绩,然后通过入学考试或者试读等方式选拔。
C.如果国外的大学宣布认可中国高考成绩,那么他们在录取我国的学生时,将与各地本科一批次录取线持平,过线学生也不需要再读预科。
D.国外高校普遍实行自主招生,他们即使认可高考成绩,也不会直接按照高考成绩录取,但是这认可仍会对中国高考的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于继海在2015中国教育国际化研讨会上透露,我国已同俄罗斯、美国、欧盟等建立起高层人文交流机制。
B.目前,中国高考成绩在留学中的作用初具效力,如澳大利亚名校悉尼大学宣布认可中国高考成绩,美国旧金山大学校长宣布可凭高考成绩直接申请入学。
C.刘彦青认为,不要求国际学生的高考成绩,主要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他们的高考体系;而我国出去留学的生源相对来讲非常庞大,比如澳洲,留学市场在其GDP中占很大比重,所以参考我们的高考是很好的选择。
D.刘海峰认为,我国的高考非常严格,难度很大;国外高校越来越多地知道我们这种严格组织的、上千万人同时参加的大规模考试,并了解高考的水平和效果。
E.这篇新闻报道了中国高考在世界教育上的巨大作用,赞扬了中国高考对世界教育所做的巨大贡献。
【小题3】我国高考成绩“走出去”意义重大,结合文本,谈谈你是怎样看待“推动我国高考成绩得到国外认可”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17 08:04: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中华文化从西周以来就确立了人本理念。《论语》记载,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首先问:伤着人了吗?对人的重视可见一斑。正是基于对人的尊重,孔子赋予“仁”这个概念丰富的伦理涵义:“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克已复礼为仁”。仁的外在表现是礼,礼的精神内核是“敬”,《礼记》所谓“毋不敬”。孟子说:“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敬”不仅是对他人、对施礼对象的尊敬,而且是自己人格尊严的体现。彬彬有礼是自尊自重,也是尊重他人。人都是社会关系中的人,自己有尊严,别人也有尊严;“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今天,形成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倡导互相尊重人格仍然非常必要。

②仁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最高范畴和核心理念,包括对己和对人两方面内容,所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对己主要是克己,严格要求自己,加强道德修养,以求达到仁的境界;对人主要是爱人,泛爱众而亲仁,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每个人无论出身如何,都应不断修身,以臻于至善之境。儒家经典《大学》中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包括“新民”,教人去恶从善、弃旧图新。由个人、家庭而国家与天下,由爱亲人、爱他人到爱国家与天下,将家庭、社会和国家融为一体,天下情怀与爱国主义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公宽信敏惠,对于其中体现的思想精华、优良品格,我们要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自觉用于提升人格境界和道德修养。

③中华人文精神的伟大,还在于它将人、社会与自然看作一个鲜活的生命整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将仁从亲人之爱推及人类之爱,由人类之爱旁通万物之爱。庄子认为,世间所有生命同源同种,不存在本质上的不同。这与西方主客观对立的自然观明显不同,被称为“有机自然观”或“有机宇宙观”。它尊重生命,敬畏自然,认为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强调人应当效法天地,欣赏万物。中国传统的天地人三才之道,一方面认为人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与作用,强调“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强调“人者,天地之心也”;另一方面又强调天地的伟大价值,所谓“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所谓“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主张人道以天道为准则。即使是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荀子,也强调春生夏长之时“斧斤不入山林”“罔罟、毒药不入泽”,为的是“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就是可持续发展。

(节选自杨小明、任春光《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精神养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
A.《论语》记载孔子家马棚失火,孔子先问伤人了没有,足以说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就确立了人本理念。
B.孟子认为,“敬”不仅是对他人、对施礼者的尊重,更是自己人格尊严的体现。
C.孟子的话说明,人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人,自己有尊严,别人也有尊严,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
D.形成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是今天倡导互相尊重人格的基础,体现的仍然是人本的理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文章第一段通过《论语》《礼记》中的记载,阐明了中华文化从西周就确立了人本理念的观点。
B.文章第二段论述了儒家思想体系中最高范畴和核心理念的内涵,并指出要通过良性的转化和发展使儒家思想的精华在今天继续发挥作用。
C.文章第三段重点论述了中华精神的伟大就在于将人、社会与自然看作一个鲜活的生命整体。
D.本文三段话分别从人本理念的确立、“仁”的核心内涵及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方面论证了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将社会和国家融为一体,天下情怀与爱国主义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B.对儒家的思想精华,我们要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自觉用于提升人格境界和道德修养。
C.庄子认为世间所有生命同源同种,不存在本质上的不同,被称为“有机自然观”或“有机宇宙观”,与西方自然观形成了主客观的对立。
D.中国传统的天地人三才之道,既强调人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和作用,还主张人道以天道为准则,其实质并不矛盾。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毛诗》与中国礼乐制度
马庆洲
中国古代的典籍汗牛充栋,但真正的“经典”却屈指可数。其中以《五经》最为重要。《诗经》是《五经》之中最特殊的一种,它既是“经”,也是“诗”;它也是《五经》之中最重要的一种,出现时间最早,最为可靠,“精金美玉,字字可宝”(梁启超语)。 “五四”以后,《诗经》因其自身的特质而更多地被视为“文学”,而纵观两千余年的经学历程,我们不难断言,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最重要的一点,还应当说是其“礼乐教化”的功能,以及由此所造就的“诗教”传统。
形成于西周初年的制礼作乐,旨在维护社会的秩序与和谐。相传由孔子编订的《诗经》三百余篇,其内容丰富,具有巨大的阐释空间,因而其“诗教”意义,也是多层次、全方位的。
秦始皇三十三年,《诗经》遭遇“秦火”,但仍得全。汉兴,传诗者有鲁、齐、韩、毛等诸家。经过东汉前期的今、古文斗争,《毛诗》流传渐广,又因郑玄总结诸古文经师的成果,兼采今文经说,为毛氏《诗诂训传》作笺,终于大显于世,成为后世诵习《诗经》的主要读本,也可以说是唯一的版本。
《毛诗》之所以能够超越“三家诗”,原因很多,但很重要的一点是其《诗序》的存在,及其“依序解诗”的朴实学风,最终“把《三百篇》做了政治课本”(闻一多《匡斋尺牍》)。《毛诗》之“序”,是诗经学史上最为错综复杂、也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尤其是宋代以后,对“序”的态度,成为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重要的分水岭。而“五四”以后,不少学者甚至将《诗序》视为《诗经》研究的最大障碍。当今也有学者《诗大序》明确提出的“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将《诗经》对于社会安定与世俗教化方面的巨大功用,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诗大序》对诗教的规范做了明确的总结:“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在汉代确立其地位的《毛诗》及其“诗教”传统,中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在唐代得到系统性的强化,汉唐诗经学也由此达到顶点。唐人在汉代“美刺”观念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挥《毛诗》的“雅”“颂”之政教功能,并将其用之于日常政治活动之中。同时,唐代的科举考试,也突出雅、颂的作用和意义。宋代以后,理学大兴,但《诗经》的政教功能一直不曾弱化,其影响依然不减。科举时代,“五经”取士,《诗经》是学子必读的教科书。
古代中国的礼乐制度,不仅仅是一种典章制度,在实际生活中,它规定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几千年来,中国这片土地虽也饱经灾难,但社会依然能够保持一种平和之气,百姓“温柔敦厚”,经典的教化和滋养,不能说没有功劳。注意一下紫禁城坤宁宫里“日升月恒”的匾额,老百姓婚嫁时“琴瑟和鸣”的对联,我们不能不感叹经典“日用而不知”的伟大所在。
(选自《中华读书报》2015年2月25日第19版)
【小题1】下列关于《诗经》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因既是经,也是诗,且出现时间较早、最可靠,在《五经》中具有最特殊最重要的地位。
B.《诗经》既有“礼乐教化”的功能,又有“诗教”的传统,这是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C.《诗经》由孔子编订,有三百余篇,内容丰富,且阐释空间巨大,并且多层次、全方位拓展了“诗教”的意义。
D.《诗经》遭遇了秦始皇时期的“秦火”但得以保全,又历经汉代唐朝宋代的历史变迁,它的政治教化功能影响深远。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毛诗》从流传渐广到成为后世诵习《诗经》的主要读本,原因甚多,而郑玄在其中的作用居功至伟。
B.《毛诗》的“序”是诗经学史上最错综复杂、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因而被后世学者视作研究《诗经》的障碍。
C.《诗大序》明确提出“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道于诗”,因而有学者将《诗经》对于社会安定与世俗教化的巨大功用予以充分肯定。
D.《毛诗》能推动中国礼乐制度的传承,得力于自汉代以来的“诗教”传统一直保留以及后来的政教功能一直未曾弱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礼作乐形成于西周初年,虽“诗”“乐”不分,但直到了维护社会的秩序与和谐的作用。
B.在唐代,从日常政治活动到科举制度,都强化了《毛诗》中“雅”“颂”的政治教化功能。
C.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已超越了典章制度的范畴,渗透到了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D.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仍保持一种平和之气,百姓“温柔敦厚”,与经典的教化和滋养是分不开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各题。

母亲的宗教

刘诚龙

①我怎么也想不明白,我们坐在自家的屋子吃菜豆子,远在对门园子里的菜豆子怎么看得见?母亲说:怎么看不见,风就来了。我不做声了,我们规规矩矩地等父亲回来吃菜豆子。过了一冬天,菜豆子带着水灵灵的春意与清亮亮的阳气,奔赴母亲作就的盛宴。母亲说:要等父亲尝后,菜豆子才肯结的。母亲也不先尝鲜。谁先尝谁后尝,蔬菜们怎么知道?母亲说:怎么不晓得?天地万物都是有灵心的,她们什么都晓得。

②菜豆子是报春最早的蔬菜吧,那开着红花黄花五颜六色的,是菜豆子,那一袭纯白的,是冬豆子。她们都是非常柔软的植物,母亲从山上砍来柴枝,一株豆子插一根枝条,把她们扶起,搭在枝条丫间,她们便扶着枝条,放肆地生长,开着蝴蝶一样的花。她们长得那么快,长得那么美,当然也有因由,母亲厚待乃至厚爱她们,她们下地之初,母亲就烧了草皮山灰,与大粪一起搅拌,母亲用手抓,一兜一兜散播。你不知道,那山灰掺粪便多肥,你不知道,那味道有多重,三五天那手依然不可闻的,母亲曾经叫我抓,我找了一双手套,母亲一巴掌拍过来,你对庄稼这么不敬?

③菜豆子皮柔肉嫩,可做菜,冬豆子皮老肉硬,只能成熟后炒着吃。这些柔软的植物,其内心坚韧无比,她们在大雪覆盖的严冬腊月,早早下了地,太阳照着积雪,问道春天消息,她们小小手掌天真地举起来,抢先回答:春天马上就到。菜豆子之后,便是土豆,便是蕃茄,便是青辣椒,便是丝瓜线瓜苦瓜南瓜,这些蔬菜们,像赶赴一场盛宴,呼朋唤友,一拨儿一拨儿来了。母亲说:要是菜豆子说,那个铁道冲的刘家去不得,这些蔬菜们都不来了,你们到哪吃去?母亲说这话的时候,她不笑,母亲平时说话,很爱笑,但母亲说到蔬菜,说到庄稼,她不笑。这里,也许有神灵吧。

④我家的菜园子经常失窃,母亲不骂。母亲说:菜园子是不能骂人的,那些恶话毒誓从口里骂出来,落到土里,会变成虫子咬菜。母亲的菜十分光鲜,毫无瑕疵,即或是天生“麻疹”的苦瓜,也比别人家的光滑。我老家有个说法,人太恶,养个崽都是“实屁眼”。像所有的教徒一样,母亲虔诚地修炼自己的内心。每一年新鲜蔬菜上桌,母亲都要请父亲先尝。鸡爪,母亲夹给父亲吃,那是因为要父亲扒财喜,新鲜蔬菜叫父亲先吃,是叫我们孝敬。那些蔬菜们大概在她们种子时节就考察了我母亲的品性的吧。开春的菜豆子也许这么喊:铁道冲的刘婶子家是个好人家,我们都去她家吧。菜豆子一声喊,蔬菜们便纷纷响应,结伴来了。我们家的南瓜都有一抱大,个个都像弥勒佛;我们家的冬瓜站起来有人高,一排排靠在屋墙上像十八罗汉;那豆角,一线一线地吊串串,像春天密密麻麻的雨脚。年年都是这样。

⑤我家的碓屋有个神龛,正中端坐着我的爷爷,我爷爷是梨木雕刻,身上罩着一块红绸布。我爷爷旁边有一只青瓷坛子,里头装的都是种子,辣椒种子、玉米种子以及南瓜线瓜高粱种子。神龛的后面是我家的柴火灶,在寒冷的腊月,我家在这里煮猪潲,酿酒,蒸饭炒菜,天天有薪火燃烧,种子们在这里既享受春天般的温暖,又歆享母亲宗教般的供奉。这是母亲的宗教。

⑥庄稼,是母亲的宗教,也是我们农耕民族子民的宗教吧。

(摘自《回家地图》,有删改)

(注释)①碓(duì)屋:舂米的作坊。②猪潲(shào):给猪吃的泔水。

【小题1】结合全文,概括“母亲的宗教”的核心思想。
【小题2】“菜豆子”在全文中主要有怎样的形象特征和作用?
【小题3】本文的叙述语言很有特色,请选取其中两例加以赏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以中国智慧凝心,为世界发展聚力。2013年后,“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和最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平台。

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29个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应邀与会,来自130多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参会,说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愿意开展“一带一路”合作。论坛形成了包括5大类76大项270多项的成果清单。截至日前,首届高峰论坛达成的具体成果落实率达到100%。

当前,在沿线各国的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建设正在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阶段转向精耕细作的“工笔画”阶段。在各方的努力和推动下,“一带一路”这条机遇之路将越走越宽广,越走越通畅。

(摘编自《朋友多了路好走:“一带一路”,越走越宽》,光明网2019年4月23日)

材料二:

2018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周年。总体来看,国际社会对该倡议的多数评价较理性正面,但也出现了一些片面性、负面性评价,比如“环境破坏论”等。

破坏环境论主打“生态牌”,攻击“中国将高污染的过剩产能向‘一带一路’国家转移”,攻击“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采矿、基础设施建设、工业项目、水电项目造成当地生态资源环境破坏,使沿线国家失去可持续发展能力,其突出特点是高举“环保牌”,以“绿色”为幌子,占领道德制高点。

但实际上,不管是中国企业还是政府都将“绿色”作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底色,积极遵守《巴黎气候变化协定》,逐渐从国际绿色责任和绿色标准的追随者成为引领者。

(摘编自《债务陷阱?分裂欧洲?破坏环境?有关“一带一路”评论的谬误》,搜狐网,2018年8月24日)

材料三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8年年会上,与会嘉宾从能源、金融、人文等角度为推动建设绿色“一带一路”建言献策。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国,中国近年来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上成就显著。中国企业更多地“走出去”,中国“绿色方案”也被“随身携带”。“中国多个进出口商会针对对外投资建立社会责任指标,如中国推行钴矿开发环保标准,确保矿业活动在国内外的可持续性。”联合国驻华协调员罗世礼认为,该举措能促进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能让“一带一路”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加速器”。

与会代表认为,绿色“一带一路”和旨在各国努力消除贫穷、实现平等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清晰,但实现步骤仍需集纳各方智慧,攻克难点。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说,解决发展问题需要能源,“一带一路”建设的挑战也在于能源。如何化挑战为机遇?“据世界银行预测,仅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若2030年前要实现低碳能源的转型,每年需额外投资约为800亿美元,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如亚投行等新型金融机构可在推动区域绿色发展方向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中国——东盟环境保护中心副主任周国梅说。

“‘一带一路’倡议和2030年议程都很振奋人心,但若无发展方式的根本性变化,目标只能是美好愿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战略与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张永生对推动生态文明的根本性问题做了解读。“2030年议程中的17个目标没有一个是陌生的,但为何没有实现?根本原因在于工业革命后建立的发展模式。”该模式使得经济发展和环境、文化、社会存在不可调和的冲突。“中国提出的生态文明概念和新发展理念正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的探索。生态文明理念正是推动绿色发展的根本之策。”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主任文霭洁表示,该部门将发挥桥梁作用,将中国的资源、技术对接到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同时也将生态文明理念带去。

(摘编自张斐晔李盛明《让绿色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底色》,《光明日报》2018年7月9日)

材料四:

2018年11月,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牵头发起《“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得到多家国内外主要金融机构支持,该原则将低碳和可持续发展议题纳入“一带一路”倡议,强化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推动“一带一路”投资绿色化,供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投资的全球金融机构和企业在自愿基础上采纳和实施。

“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内在要求,推动‘一带一路’投资绿色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式。”绿金委负责人说,据估计,到2040年全球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将达到94万亿美元,其中大部分于发展中国家,尤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和建筑物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将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其间若能更多考虑绿色和可持续因素,将有效缓解全球面临的气候变化压力。另一方面,不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还较粗放,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要扭转这种趋势,不仅要依靠强有力的环境治理措施,还须采用绿色金融手段,从投融资前端改变资源配置的激励机制,让更多的资金流向绿色产业,严控污染性和高碳投资。”这位负责人说。

(摘编自《加强国际合作,携手推动绿色投资》,中国青年网2019年4月13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届高峰论坛形成的包括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5大类成果均已落实,说明“一带一路”建设是务实、可行的。
B.由中国打造的绿色“一带一路”,传播由中国提出的生态文明的理念,推动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的生态文明实践。
C.中国企业按环保标准参与海外投资,确保涉外企业可持续发展,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同时,该倡议又促进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D.《“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丰富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使得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因此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内在要求。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国际社会有关“一带一路”建设“破坏环境”的个别负面评价,中国以绿色为底色的“一带一路”建设和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予以有力回击。
B.只有对工业革命之后建立的旧有发展模式进行根本性的改变,才能顺应生态文明的理念,进而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C.因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可能带来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冲突,所以需要金融机构在推动区域绿色发展方向方面发挥作用。
D.“绿色投资”政策若无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投资的金融机构和企业观念一致,协同合作,就无法倒逼“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小题3】以绿色“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为例,简述中国如何有效回应有关质疑,扩大“一带一路”的“朋友圈”。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和”之内涵与定位   李中华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时期。随着该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的理念也逐渐趋于成熟。其成熟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和”与“同”两个范畴的对举;二是“和实生物”与“和而不同”这两个重要命题的提出。
“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对举,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据《国语•郑语》,郑桓公问史伯:“周其弊乎?”史伯回答说:“恐怕要必然走向衰败”。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即没有处理好“和”与“同”的关系,一味地追求“同”而抛弃“和”。在史伯看来,“和”与“同”是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和”是“以它平它”,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裨同”,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因此,“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多样性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多样性的统一,能够使这个共同体“丰长而物归之”,即丰富、发展并生成新东西。而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则只能是“同则不继”。《说文》:“继者,续也。”因此,“不继”则为“绝”,即不能产生任何新东西,从而使单一的同一体走向衰亡和灭绝。
史伯认为,这样的道理随处可见::如“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一种声音构不成动听的音乐,一种颜色构不成美丽的图画,一种味道构不成美味佳肴,一种事物则无从比较。
可见,“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只有在两者对举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的内涵,这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和”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也就是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这一命题的确切涵义。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晏婴,发挥了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的思想,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了“和同之辨”的内容。据《左昭•二十年》载:晏婴在回答齐景公“和与同异乎”的问题时,明确指出“和与同异”。他认为,“和”好比做羹汤或弹奏音乐,只有“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方能成为美味佳羹或动听的乐曲。如果一味地“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搏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和同之异”“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即后来儒家所谓的“中庸”。意谓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增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冲淡。这样才能使汤的味道平正适中而增加食欲。如果用清水去调剂清水,谁还能去喝它呢?也如同琴瑟,如果老是弹一种音调,谁还能听它呢?由此晏婴得出一个结论:“同之不可也如是。”
春秋末期,处于社会急剧分化、急剧变动中的孔子,继史伯、晏婴等思想家的“和同之辨”,更明确地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后来所称的“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把殷周以来蕴涵在六经之中丰富的“和”的思想资源,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之中,从而进一步启发了先秦诸子对“和”的深入讨论,遂使“和”或和谐理念成为中华文化的公共话语,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新华文摘》2009年第1期)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5分)
A.史伯提出“和”与“同”两个概念,标志着“和”的理念趋于成熟。
B.史伯认为周必然走向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
C.“和同之辨”体现了中国哲学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
D.晏婴说“济其不及,以泄其过”的意思是“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增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冲淡”。
 
E.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反应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小题2)下列行为,符合“和谐理念”的一项是(  )(3分)
A.与同学称兄道弟,经常投其所好,尽量不给他提意见,彼此相安无事,一团和气。
B.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90年代苏联解体,以美国为主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
C.伊朗落选的总统候选人穆萨维及其支持者,号召民众继续不顾政府禁令,参加原订于6月17日13时30分在德黑兰举行的“没有口号的沉默”新游行。
D.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聘请左派和激进派人士李大钊、陈独秀当教授,也请来身穿马褂、拖着一条长辫的复辟派人物辜鸿铭来教英国文学。
 
(小题3)“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内涵有什么不同?(4分)   
(小题4)“和”的理念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