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战争[美] 迈尔尼
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哦,我想是。”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20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简直什么也看不进。午夜时,格罗斯文诺8829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
“哈罗?”
“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45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我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一再许诺为她保留,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36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可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整整12个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
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8829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当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急。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号码主人叫……”
“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我放下了话筒。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以“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
B.“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话中有话,既委婉地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
C.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小说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又精巧。
D.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
【小题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7-14 02:02: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两只鸡
周绍国
快过年了,我问老婆今年打算去谁家过年。老婆说:“这新装修好的家多舒服,就在城里过,谁家也不去。”我说:“要是老人们催我们回去怎么办?”老婆说:“就说你要加班,孩子要补课。我妈已打过电话,我就这么说了。”我说:“好,我家要是催我们回去过年,我也这么说。”
确实也不好回乡下过年了,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正在把城乡变成银色世界。老婆说:“特别是你老家,到处都是沟沟汊汊,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再一下雪,烂泥跟胶似的,脚都挪不动,能把人困死,简直就不是人待的地方。”
我说:“你老家也好不到哪儿去,大山窝子,除了山还是山,地无三尺平,打瓶酱油都得累出一身臭汗。”老婆说:“打住,我怎么一提到你家,你就马上扯我家呢?”我说:“本来就是,如果有一家条件好的,我们都会回去过年!”
我和老婆正在相互控诉老家的闭塞落后呢,岳母却顶着一身雪推开我们的家门。老婆吃惊地说:“妈,这大的雪天,你咋来了呢。”
岳母说:“养了两只大公鸡,准备你们过年回家吃的,你说忙,回不了了,就给你们送来了。”我说:“妈,我们年轻轻的,还劳你想着,叫我们怎么过意得去。”岳母说:“你们过年不回家,我们心里不落忍。”望着岳母翻山越岭走几十里山路送来的鸡,我和老婆心里挺愧疚。
要说岳母送来的两只大公鸡,真是两只好鸡,虎虎生威,进了门就把我们家当家了,一点也不生分,每到一个时辰就二重唱,叫声高亢嘹亮,整栋楼就跟一个鸡笼子似的。于是,不时有人来敲门抗议。我说:“要不杀了?”老婆说:“你看这两只鸡长得多招人喜欢,妈喂它们,一定下了不少工夫,像妈的孩子似的,你忍心这么快杀了。”我知道,这并非老婆不杀生,而是对亲情的一种留恋。我说:“那就放楼下储藏间。”老婆就恋恋不舍地将两只鸡放到了储藏间。
第二天天一亮,我就去储藏间给两只鸡喂食。储藏间的门却大敞着,两只鸡没了踪影,显然被人偷了。我跑上楼对老婆一说,老婆疯了似的满小区找,大有不找到不罢休的架势,最后老婆是被我硬拉回家的。老婆呆坐在沙发上,心疼地说:“哪怕来楼上偷其它东西也好,干嘛非偷鸡,叫我们咋对得起妈呢。”是啊,这两只鸡不仅来之不易,而且还带着岳母一片心意,已不是两只普通的鸡,却在我们手上被偷了。家中笼罩着一片痛惜的气氛
这时我爹打电话来,叫着我的小名说:“七斤,你们多会动身回家过年,有什么笨重东西需要我先捎走的没有?”自从去年我按揭买房,爹为了帮我们还房贷,就从乡下老家进城来收废品,由于小区不让乱堆乱放,爹就在城郊租一间小屋住,离我们不太远,时常过来问寒问暖或买一些吃食送过来。爹现在要回家备年货。我按照预先商量好的话回答说:“爹,我得加班,孩子要补课,不回家过年了,也没什么东西要捎的。”爹一听,不高兴了,说:“真是白养你了,连顿团圆饭都不回家陪我们吃,这个年还过个什么劲。”我想对爹说几句安慰话,爹却说要赶车,把电话挂了。
爹打过电话有一个多小时,我估计早坐车走了,没想到爹却气喘吁吁地来敲门。我说:“爹,你不是说要赶车吗?”爹说:“你不想着我们,我还想着你们呢。车站前有个小毛孩卖鸡,我见是两只地道的草鸡,就买了送来,给你们过年尝鲜。”老婆见爹送鸡来,强装笑脸过来与爹打招呼,看见爹上身外衣扣子全没了,说:“爹,你衣服咋啦?”爹说:“买鸡时有个人仗着腰粗想顶事,我没让,相互推搡了几把,没事。”爹说完放下两只鸡,就急匆匆地走了。
爹是将鸡装在尼龙袋里提来的,我打开尼龙袋,想让鸡活动活动透透气,却发现两只鸡很眼熟,再看拴鸡的绳子是我的鞋带,正是被人偷走的两只大公鸡。老婆喜出望外,抱着两只失而复得的鸡亲个不停。我则大声说:“我们回家!”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头对大雪的描写,一方面刻画了乡村环境的恶劣,另一方面为下文岳母送鸡,我们感受的亲情的伟大埋下伏笔。
B.为替儿子还房贷主动到城里收废品,还“时常过来问寒问暖或买一些吃食送过来”,说明“我爹”勇于为儿子分忧。
C.生气地说:“真是白养你了”与送鸡时又说“你不想着我们,我还想着你们呢”,说明“我爹”说话时口是心非。
D.文章塑造岳母和“我爹”主要人物形象,其作用是衬托夫妻的形象,另外突出文章的主题——感受亲情的伟大。
E.小说采用第一人物和第二人称交替的叙述手法,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故事更具真实感,留给读者想象空间。
(2)请分析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3)“两只鸡”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加以分析。
(4)春节回家团圆是中国的传统。有人认为社会进步了,春节在哪过都一样,没有必要固守传统;也有人认为无论社会怎样进步,春节回家团圆都是不能丢掉的传统。请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菊花种类繁多,黄白红紫,不胜枚举。唯绿色菊花极为少见,而绿色品种中,“绿荷”花朵最大,绿意最浓,一向被认为是菊之上上品。
大凡名贵品种都娇气,“绿荷”也是这样,极难培植;‘只有少数大公园才有这种品种,其珍贵显而易见。私人有“绿荷”品种的更不多见,但老菊头有。
说起老菊头这个人,可算一怪—一他一辈子单身独居,仿宋代名士林逋“梅妻鹤子”,自谓“菊妻菊子”,爱菊爱到如醉如痴的地步。
他家屋里屋外全是菊,什么“帅旗”“墨十八”“绿刺”“绿水长流”‘枫叶芦花”“凤凰转翅”“贵妃出浴”等等,简直就是一个小型菊展。上百品种中,老菊头最珍爱的自然是“绿荷”。
也真有他的,那盆绿荷被他养得高不盈尺,枝不过三,棵壮叶大,底叶不焦,每枝一花,同时竞放;花绿如翡翠,花大似芙蓉。远观,绿溢盆沿,花叶难辨;细瞧,苍翠欲滴,绿意可掬。此花乃老菊头命根子也。
据传闻,此绿荷品种出自清廷御花园,所以老菊头一向以拥有御菊亲本、正宗绿荷而自傲。
他脑子里只有菊花,别的一概不管不顾。他每见报上登有菊展消息,必自费前往。一到菊展,必先寻觅有无绿荷品种展出。若有,他必赏看再三,临走必甩一句:“非正宗绿荷!”言语间,洋洋得意之情难抑。回家后对那棵绿荷愈发爱护。
老菊头虽爱菊,但最烦别人要他参加什么花卉协会,似乎一入会,绿荷名菊就难保了。
老菊头为了保存这棵正宗绿荷,可谓煞费苦心。这绿荷品种他每年只种一盆,绝不多种。,他年年插枝,成活后选取一棵最壮实的保留,其余的连同老根一起毁掉,以免正宗不正。
老菊头的这盆绿荷犹如邮票中的孤票、古籍中的善本,使得许多菊花爱好者垂涎欲滴,好多人千方百计想得到它,但任你软的硬的,一概碰钉子。
多少年来,他家的菊花只准看不准要。谁若不识相,开口向他要一盆,或想动脑筋分个根,剪一枝什么的,那他必不给你好脸色看,随你是什么人,一律如此。
秋天的时候,老菊头的侄女带着一莫俊潇洒的青年来看望他。老菊头向来把侄女当亲女儿待的 ,见侄女有如此一表人才的男友,自然欣慰万分,于是不免多看了几眼。这一多看,老菊头发现这青年很面熟,想了很久,他终于记起来了,这青年就是曾劝他加入县花卉协会最起劲的那位,对了,好像他还是公园的什么技术员。想到此,老菊头立即警觉起来,连神经末梢也像长了眼睛似的,防贼似的注意起了这青年的一举一动。
好啊,耍手段耍到我侄女身上来了。看来和我侄女谈朋友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有了这想法后,老菊头对侄女也有了三分戒心。
有天半夜,老菊头被风雨声惊醒,他放心不下那盆绿荷,披衣到天井里把绿荷搬进屋,不料地湿,脚下一滑跌了一跤。老菊头怕摔坏绿荷,倒地时为了护住绿荷,自己跌得很重,痛得爬都爬不起来。过后一检查,是尾骨骨折,需卧床静养。
于是,照顾老菊头、照看菊花的责任,自然落到了他侄女身上。
老菊头对侄女的热心生出了几分怀疑,他怕有意外,索性叫侄女把绿荷搬到他床前。
慢慢地,这盆绿荷不如先前精神了。
第二年春上,绿荷虽然长出了几个新芽,但嫩嫩的、弱弱的。侄女几次提出搬到天井里晒晒阳光,老菊头终因放心不下,坚持不肯。后来,眼看这盆绿荷快要活不成了,老菊头才无可奈何地同意搬到天井里。可刚搬出去,他就本能地感觉到侄女的男友也在天井里,急得大叫搬进来,慌慌地细数着那仅有的几个芽,看缺了没有。
终于,绿荷一缕芳魂去矣。老菊头倾注一生心血养护的所谓御菊亲本、正宗绿荷就此绝种。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老菊头侄女的男友当初劝老菊头加入花卉协会的目的是想得到“绿荷”,但没有成功,后通过老菊头侄女来到老菊头家中,但其用心立马就被老菊头看穿了。
B.这篇小说的内容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从几个方面概述老菊头对菊花的痴爱;后一部分则通过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
C.老菊头之所以特别偏爱“绿荷”,不仅因为它极为少见,是菊中的上上品,也因为它极难培植,更因为它出自宫廷、属于正宗。
D.小说开头两段由一般菊花写到不同凡响的“绿荷”,突出了“绿荷”的珍贵,而后由菊点出主人公老菊头,这是一种由物及人的写法。
E.菊花历来是高洁、孤傲、坚强的象征,老菊头一生爱菊,把菊当作自己的亲人,爱得如醉如痴,表现了老菊头洁身自好、孤高傲世的品格。
【小题2】简要分析小说主人公老菊头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6分)
【小题3】简要分析“绿荷”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小题4】小说最后写老菊头“倾注一生心血养护”的“绿荷”死亡,这个结尾能引发你哪些思考?请结合全文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果香溢满夜光杯
刘心武
“你又把我的《夜光杯》乱放到哪儿去啦?”
这是老伴习惯性的埋怨。我只得乖乖地满屋子去给她找。心里总不怎么服气:怎么《夜光杯》就成了她的呀?明明是《新民晚报》副刊部赠订给我,方便约稿才有的啊。赠阅我的报刊每年总有许多种,就报纸副刊而言,老伴对《夜光杯》确实情有独钟。我每天从楼下取回一大摞报刊,先清理一遍,《新民晚报》的《夜光杯》总是要想着抽取出来,不管她那时在什么地方,且把《夜光杯》去放到她的床头柜上。
我很快找到了她要的那《夜光杯》——是她自己搁在阳台窗台花盆边的。递给她,她自己检讨:“老了老了,我这个记性啊!”那天她本来倚在沙发上看,后来猫咪把阳台上花盆推翻在地,她闻声出去收拾了一番,去往阳台时手里还捏着报纸,收拾完又进屋抱起猫咪责备兼安慰地唧咕一番,傍晚时又想看《夜光杯》,就把“乱放”的罪责强安到了我头上。
她看《夜光杯》,有时忽然笑出声来。我让她告诉我是觉得谁的什么文章那么有趣,她要么不理睬,要么故意说:“反正比你的‘一句话小说’精彩!”“一句话小说”是我十多年前在《夜光杯》上开的专栏,实验用一句话写出一个有人物有情节有喻意的小小说,那时候手机还很笨重,也没有短信传输功能,我那文本实验却很像现在的“短信小说”,记得当时台湾《联合报》副刊还转登过一组,并发起过相应的征文。这也算我跟《夜光杯》的一段特殊缘分了。
老伴会把《夜光杯》上她喜欢的文章剪贴在她的一个本子上,有时则会留下整个版面,以备有兴致时重温。她不喜欢我去翻看她的剪贴本,但我知道,她所剪贴的,一类是情趣盎然的生活随笔,一类是钩沉探佚的历史小品。
上个月孩子们开车,送我们到远郊果园里采摘。采摘之意不在果。我们在果林里深呼吸,远望山景,近嗅果香。儿子儿媳妇摘完苹果又去摘大枣,我和老伴迎着阳光,用小马扎坐在果林旁,我带了画具,要水彩写生果林一隅,她呢,掏出老花镜,从布兜里拿出带来的《夜光杯》阅读。我说:“这报纸字太小。那么多报纸都放大字号了,偏这报字号上守旧。”她却不以为然:“这叫坚持传统风格。”又引我们共同的朋友苏姨为例:不嫌这报字号小,说是看惯了这样字号,若改大了倒生分了;苏姨每天要猜《夜光杯》上的谜语,从中获得许多乐趣。老伴说:“人家编辑不容易啊,天天一个新谜语,多少年啦,几千个谜语了吧?别看每天就占那么一星半点地方,得费多少心思!”我说:“这副刊编得也算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了,有意味深远的大珠,也有轻松浅近的小珠,确实丰富多彩。”老伴说:“你这样说就对啦。人家不是约你写篇祝贺报纸开办60周年的文章嘛,拿《夜光杯》来说,别弄些个文字游戏,什么‘杯杯是精酿美酒’呀什么的,依我看,有的文章是酒,有的却是鲜榨汁,像我这样不贪酒,更爱喝鲜榨汁的人,可能更多。”我边开画边说:“我正愁不知从哪儿说起呢,你这话倒启发了我。其实,酒和果汁固然好,新鲜果子也很可爱呀!现在什么都讲究原生态嘛!”她就点着报纸说:“现在鲜果种类也真丰富,刚才我采摘了美国布朗,呐,这儿就有旅居美国的作者的美文……”阳光下,果香满溢,沁入我们胸臆。
【小题1】下面是对文本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中的“老伴儿”善良,喜欢读书看报,只是性格暴躁得让“我”无法忍受。
B.“老伴儿”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有《夜光杯》和小猫的陪伴就已经很知足了。
C.《新民晚报》副刊部赠订给“我”《夜光杯》是为了方便约稿。
D.小说在最后部分交代了《夜光杯》深受老伴儿喜爱的原因——坚持传统。
E. 小说中有许多语言细节描写,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题2】仔细阅读小说,举例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出她对《夜光杯》确实是情有独钟。
【小题3】分析小说题目中的“夜光杯”和《夜光杯》的异同,探究小说的主题带给我们的启发与思考。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半,完成下列小题
猎手
章海生
伟强靠在一墩残颓的汉代烽火台下休息,他刚刚打到两只野兔,他几乎是手都不抬地从右胯边扣动机机,两只小动物就倒下了。他对自己四十多岁身手依然矫健感到满意。他从十七岁起就上打猎,这种胜利曾给他多少欢乐!可惜,这些年野物越来越少。年轻时戈壁滩上黄羊成群,甚至有时几百只上千只拥在一起,那时工厂的人夜里开着汽车捕黄羊,汽车冲到羊群眼前,猛然停车打灯,羊群便傻子般呆住了,车上的人就用步枪射击,这些年,大动物渐渐不见了,只剩下野兔、雪鸡、狐狸,也不容易猎到,伟强轻轻叹息一声,目光越过洪荒的戈壁高原,久久地落在塬下那片庞大的、自己生活的新兴工业城市上。
突然,几乎是本能,伟强感党到右侧的山坡上有个东西在移动。他用眼瞄过去,是一只青羊,他兴奋了。健硕的青羊,这简直是上苍对他的恩赐,他周身的血在沸腾。
一只青羊正沿着山坡曲折上行,伟强从西侧的山坡直接插上去,青羊在岩石间轻灵地跳跃,伟强大步紧跟,青羊身上暗灰色的软毛和黝黑的双角已经用肉眼看得很清楚了,伟强提枪的双手也渗出了一把汗,他犹豫了一下,又端起枪来,在青羊向前跳跃的一刹那,扣动了扳机,羊晃了晃,两条前腿沉重地踏向前面的石岩,这正是伟强所期待的,他果断地再扣扳机,然而这次枪却没响,原来,他在打完野兔后双筒猎枪中仅剩下一发子弹,这在他的打猎史上简直是绝无仅有的重大失误!他几乎绝望了。
可是,这时他看到青羊有些蹒跚,它缓缓地向山顶岩壁攀去。它受伤了!伟强又鼓起了希望,青羊扭动着短粗脖颈的向东移动,他也跟着向东;青羊折向西北,他也向西北翻上。双脚蹬落的碎石哗哗而下,眼睛却不曾从羊身上离开须臾,在一个喘息的当口,他熟练地从腰间摸出一颗子弹填进枪膛,青羊此刻似乎回头望望,然后直向崖顶跳去,伟强仿佛听到一声召唤,顿时身如鼓翼,几乎同时登上了山顶,就在青羊准备越过山脊,隐没于巨崖后的一刹那,伟强的枪响了,青羊肥硕的身体倒了下去。
伟强奔向前,青羊已沉重地跌落进深深的山谷之中,伟强向下望去,下面万仞如削,寒气森森,他倒吸了口凉气,旋即决定绕下山去取回自己的猎物,就在他转过身准备从来路下山时,他忽然惊呆了:来路竟是山势嶙峋,巉岩峭立!下不去了。
他站在嵯峨的山巅。这时,薄暮笼罩大漠,血红的夕阳冉冉降下,群山显出从未有过的奇丽与悲壮。
(选自《微型小说选》)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用对比手法,呈现了戈壁滩上动物群渐失的现状,暗示工业文明下人类对然生态的侵蚀。
B.小说型造了一位身手矫健、冷酷麻木的猎手形象。其在利益驱使下,猎杀动物,无视自然生命。
C.“伟强仿佛听到一声召唤”,实质是猎手内心对猎物的征服望欲望被激起,最终向青羊扣下扳机。
D.本文写了猎手打猎的故事,详写猎杀青羊,对猎兔一笔带过,详略得当,突出主题,引人深思。
(2)请梳理主人公在打猎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3)请结合全文,分析“来路竟是山势嶙峋,巉岩峭立!下不去了。”的含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哑巴与军刀

孙长乐

在一次战斗中,许维所在的八路军骑兵队与日军遭遇了,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拼杀。许维挥舞着军刀一口气将5个鬼子斩落马下,又和一个膀大腰圆的鬼子战到一起。几个回合后,那鬼子露出了破绽,许维迅疾挥刀朝他拦腰砍去,可挨了一刀的鬼子竟然好端端地坐在马上。许维收回军刀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军刀卷刃了!

就在许维一愣神的瞬间,那鬼子挥刀将他挑落马下,幸亏一个战友及时赶到,救了他一命。他虽保住了性命,但腹部受伤严重,再也不能上战场跟敌人拼杀了。许维心中非常难过,眼前不时浮现自己被鬼子挑落马下的那一幕,知道自己是吃了军刀的亏,就觉得很窝囊。鬼子生产的军刀,既锋利又耐用,战友们都把缴获来的鬼子军刀视若宝贝。许维躺在病床上,心想何不混进鬼子的兵工厂里,学会鬼子制作刀具的技术!

这天,部队的岳团长到医院慰问伤病员,许维一脸委屈地说道:“首长,我可是吃了军刀的亏,要不是军刀卷刃了,我咋会躺在这里!我有一个请求,伤好后我想混进日军的兵工厂,偷学鬼子制刀技术。”

……

许维伤愈后,岳团长派人把他叫到团部,郑重地告诉他:“组织上同意你去偷学技术。我们得知,日军的兵工厂为了保密,只用哑巴干活,你只能装成哑巴混进去。”

许维跟部队里的一个会哑语的教导员学了一些哑语以后,就离开了部队。混进鬼子兵工厂后,许维和其他中国劳工一样,一天从早到晚都默不作声,只是卖力地干活。有天傍晚,许维在茅房里解手,鬼子的一条狼狗蹿进了茅房里,朝他嗅着。许维猛然看到那条高大的狼狗,吓了一跳,脱口喝道:“该死的畜生,出去!”

这时候,两个巡逻的鬼子正好走到茅房前面,听到茅房里有人说汉语,俩鬼子端着枪冲进茅房里,把许维押到了兵工厂的审讯室里。

在鬼子的兵工厂里,凡是发现装成哑巴的中国劳工,都得被割掉舌头,变成真正的哑巴。鹤田队长围着许维转了两圈,便向站在一旁的几个鬼子做了个“割舌”的手势。一个鬼子挥着雪亮的剪刀,将许维的舌头齐根剪掉,许维立时昏了过去。鬼子往许维的嘴里胡乱敷了些面状的止血药后,便把他给拖到了工房里。

此后的日子,许维除了卖力干活,还有意接近日本工匠,暗中观察他们的锻造工艺和制作刀具的技术。许维既勤快又好学,很快得到了几个日本工匠的喜欢,他们都乐意带他干活,他便借机勤学苦练,悉心讨教锻件、淬火、打磨、开刃等制作刀具的几个关键技术。每到夜晚,许维就躲在被窝里,借着月光,偷偷地把制作刀具的工艺记录下来。

一天,许维和两个中国劳工跟着几个鬼子到邻县去拉煤炭,途经一个叫南关驿的小镇时,许雏用哑语告诉鬼子,自己以前曾在这小镇待过,知道镇上有个叫大向梨的女子,不仅人长得貌美如花,还有一手推拿的绝活。

几个鬼子大为高兴,就在一个小客栈待下来,让许维去把那女子找来,慰劳他们。离开那几个鬼子后,许维就钻进一个树林里,天黑后才离开了小镇……

面对岳团长,许维嘴里呜噜着,撕开自己身上那件狗皮棉袄的夹层,拿出一叠记录着鬼子刀具制作工艺的土纸,交给了岳团长。望着面容消瘦、蓬头垢面的哑巴许维,岳团长的眼里噙满了泪水。

不久,八路军的兵工厂在许维的指导下,制造出了一批精良的军刀。在此后的战斗中,八路军战士再也没有吃过军刀的亏。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八路军与鬼子拼杀的场面,突出了战斗的激烈,同时电揭示了“胜败乃兵家常事”的道理。
B.小说通过战场上八路军和日军军刀的对比,暗示了当时中国工业落后的特点,易卷刃的军刀是我军战斗力弱的原因。
C.小说语言精心雕饰,朴实无华,亲切耐读,例如“知道自己是吃了军刀的亏,就觉得很窝囊”“该死的畜生,出去”。
D.小说在叙事方面匠心独运,情节跌宕起伏,引人人胜;作者善于选取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题2】小说主人公许维这个人物有什么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说,小说结尾一段显得多余。你是怎样看这个结尾的?请表明观点,并具体陈述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