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飞翔的黄豆芽儿

我8岁那年,母亲去世了。

奶奶把她领进家门。她的脸很像房前的向日葵,很圆很大,眼睛也大;穿着绿色的呢子衣服,上面用金线绣着俗艳的牡丹花,人显得有些虚胖。

她很不拿自己当外人三下五除二扒掉我身上的衣服,我害羞地往后躲,她“嘎嘎”地笑“躲啥躲,小屁孩,从今天起我就是你妈了。”她把我抱到大盆里,给我洗澡。很多很多的肥皂泡几乎给我洗掉了一层皮。她去倒水时,姐姐说:“不许你管她叫妈!”我点点头。我们有事时叫她赵姨。

没几天,我就挨了她的打。她炒了黄豆芽儿,我不吃。她给我夹到碗里,我不知哪来的勇气,端起碗,把整碗饭倒进了泔水桶里。她伸手给了我一巴掌,骂“你这败家孩子,你爸天天人不人鬼不鬼地挣那点儿钱,就是让你这么糟蹋的?”打那一下并不疼,但我很大声地哭。

姐姐站在她面前,大声说:“你少在这儿装大尾巴狼,别以为谁不知道你是‘嫁死’的,我们老齐家的事,你少管。”

我看到她的脸刷地一下子,白成了一张纸。

我问姐什么是“嫁死”,姐没说。没几天,我从邻居嘴里知道,“嫁死”就是嫁过来时给买一份保险,然后就盼着矿上出事,人一死,新娘就可以拿钱走人了。我听了,脊背发凉。

一个黄昏,矿上的警报尖锐地打断了各家各户刚刚升起的炊烟。她踉踉跄跄地跑出去。回来时,脚步扭了麻花儿,不过,她没有像矿上那些女人那样哭天抢地,她的眼里没有泪。

她三天三夜水米没打牙,也没人去管她。叔叔们说“看着她点吧!"奶奶叹了口气说:“算了,腿儿长在人家身上,要走要留随便吧。”第四天,她打开门,洗了整整一杆衣服。晚上,她包了很大很大的白菜包子,她说“他走了,咱们的日子还得过。”

放学回家,我看到院子里摆了两麻袋黄豆。她坐在桌子前挑豆子。我睡觉时,她哗啦哗啦地用水淘豆子。问她这是干什么,她说:“生豆芽儿。”又补充一句:“卖了,挣点儿钱花。”

她伺候那些豆芽儿比伺候孩子还精心,一天不知要看上多少回。每个晚上,我都被搬动盆子的声音惊醒。灯光下,她搬动大铝盆,给豆芽儿换水。那些豆芽儿像可爱的宝宝一样胖起来。而她,如向日葵一样的脸却瘦了下去。

她卖的豆芽儿在矿区很受欢迎,她的吆喝也很有意思,她不像别人光喊“豆芽儿”,而是喊:“老齐家豆芽儿!”

我从学校回家时,常常碰上一个老实的男人在帮她搬麻袋,她让我叫蒋叔。我冲他点点头,没叫出口。我想,守了这些年,她对这个家也算够意思了。我跟姐姐说:“赵姨要走,你别拦着。”话是这样说,可每次回家时,我的心还是悬着。

她没走,风雨不误地生豆芽儿、卖豆芽儿。矿上的人几乎家家的餐桌上隔三差五地就要摆上一盘老齐家豆芽儿。

她来学校看我,给我带来满满一瓶子鸡蛋酱,还带来一件新织的毛衣。她说:“别省着,身体也要紧。”她走时,我注意到,她的鞋后面张了嘴,像一只滑稽的青蛙,每迈一步,它就张一下嘴。她穿的还是那件绿色的呢子衣服。衣服褪了色,洗烂的牡丹花被她用针细细密密地补上了。她到我们齐家十几年了,这是她最好的衣服。我低头看,新毛衣是灰色的,很简单的针法,有好几处漏针的窟窿。

高考结束了,我背着行李卷儿回到矿区。家里空空荡荡的。

邻居说,老二,你赵姨去医院了。我急忙往镇卫生院跑。一路上,我的泪不停地流。

她贫血,眼睛也不好,在卫生院躺了两天,就说什么也不住院了。她说:“那些豆芽儿,烂了根儿,就卖不出去了。”回到家,我说:“你指挥,我来弄。”不就是生豆芽儿、卖豆芽吗?挑豆子,淘豆子,试温度。在卖之前,还要挑一次,把豆芽儿上的皮全都弄出去。挑豆芽儿皮很累眼睛,挑一会儿,眼睛就又酸又涩。我明白了为什么她的眼睛总是流泪,为什么我的新毛衣,会织漏那么多针。我低下头,泪一滴滴落到豆芽儿上。

我干活儿,她就在一旁说陈年旧事。她说:“老二啊,当年你姐说得没错,我是‘嫁死’的。那时候家里真是穷,连饭都吃不饱,我爹听人家说,有这样给矿上做媳妇的,就托人给我介绍。他说,‘赌一把吧,命好,早点儿拿了钱。你弟能娶上媳妇,你也能再走个好人家。’可是,你爸没了,看到你们,我怎么也下不了那个狠心……”

她咳个不停,我停下手里的活儿,给她捶背。

大学通知书来的那天,我去了蒋叔家。那年夏天,矿区里的两大新闻。一是齐家二小子成了矿上第一个大学生,二是齐家姐弟给继母找了老伴儿。

喝喜酒的时候,矿长说:“赵红霞不容易啊,咱矿上飞出了凤凰,是她用黄豆芽儿喂出来的。”

我给她敬了杯酒,叫了声:“妈。”我夹了一筷子黄豆芽儿,泪流满面。

(摘自《新青年》,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赵红霞出场时的外貌和服饰描写既塑造了人物形象,又为下文情节作了铺垫。
B.赵红霞在得知丈夫矿难中死去后“脚步扭了麻花儿”,表现了她内心的极度悲痛。
C.赵红霞一来到“我”家便“很不拿自己当外人”,这表明她是个坚强执着的女性。
D.小说语言朴实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赵红霞不幸命运的悲悯之情,读来真切动人。
【小题2】小说中的赵红霞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请结合小说谈谈作者在塑造这一形象时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小题3】小说中的“黄豆芽儿”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16 06:43: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何谓“风骨”?“风”最早出现于《毛诗序》中:“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此处所言“风”含有教化教育之义。《文心雕龙》说“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在刘勰的阐释中,“风骨”主要指作品中所具有的“气”和“力”,即作品中蕴含的精神气质和文辞气韵。此后,“风骨”既含有道德修养、人格气质方面的内涵,亦成为诗歌辞章的一种审美标准,被盛唐诗人所崇尚与延续。在历史的变迁衍化中,“风骨”早已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凝结为一种是续下来的“传统”,构成中华传统精神的基座和主脉,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

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界充斥大量低俗、恶俗、粗俗、媚俗之作,扰乱了诗坛的审美秩序与标准。杨四平说:“新时代诗歌患上了比较严重的软骨症。”因此,新诗亟需反躬自省,重新建构“风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

继承与发扬风骨的关键在于诗人要有风骨,具体而言则是指诗人应秉持使命感与责任新。古语云:“诗者,天地之心。”诗人作为“天地之心”的创造者本应怀有“天地之心”。但当下很多诗人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缺少大情怀大境界,更有甚者为出版、发表、出名或赚取眼球、点击量、关注度,批量生产媚俗之作,究其原因在于缺乏作为诗人的使命感与责任心,诗人本应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应有杜甫虽居茅屋却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情怀,然而当下许多诗人都缺少这种“风骨”。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华诗魂”的艾青一生心系大堰河那样的劳苦大众,曾发出“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的感叹,正是使命感与责任心的体现,是中国风骨在现代诗人身上的延续。

其次,诗歌在内涵上需要建构中国风骨,风骨首先属于道德范畴,如古代“风”所蕴含的教化之义,是对诗歌所拥有的诗教功能的肯定。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由于“标避崇高”“崇俗”“崇私”“祛魅”等诗歌口号的提出,不少诗歌在内容上所呈现的是自恋与矫情的“小我”情绪,以暴露个人生活隐私为内容,让诗成为日常生活的流水账记录,轻浅琐碎,没有思想、内涵和意义,更有甚者彻底解构诗的内涵诉求,践踏和僭越诗歌伦理与道德,出现很多垃圾写作。食指《相信木来》一诗中蕴含的坚定信念,吉狄马加《我,雪豹……》中对人类生态、人与自然关系的忧虑,李少君的诗句“我会日复一日自我修炼”中那种慎独自省,都具有深刻的教化和启迪作用,是现代风骨的典型特征。

新时代诗歌需要重塑李白的“蓬莱文章建安骨”,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国风骨”。

(罗小风《新时代诗歌需要中国风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含有道德修养、人格气质的“风骨”,成为诗歌的审美标准,被盛唐诗人崇尚与延续。
B.当下新诗诗人都沉溺于写“小我”,缺少大情怀大境界,批量生产媚俗之作。
C.部分现代诗人诗作中流露出的使命感与责任心,是中国古代风骨的延续。
D.坚定信念,对人类生态、人与自然关系的忧虑,慎独自省等是现代风骨的典型特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引用《毛诗序》《文心雕龙》,对“风骨”作出合理的阐释。
B.文章引用杨四平的话,运用比喻,形象论证了新诗亟需重构“风骨”的观点。
C.文章三、四段运用了对比论证,指出了新诗重新建构风骨的方法。
D.全文先提出什么是“风骨”,按着揭示了当前新诗写作中“风骨”缺失的原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缺少深刻的教化和启迫作用的新时代诗歌创作,需要诗人、诗歌内涵、诗歌形式都有风骨,才能构建中国风骨。
B.新时代的诗歌需要延续汉魏风骨的血脉,创作出充满正气、崇高、具有神圣内涵的佳作,建构新时代的诗歌风骨。
C.继承与发扬中国风骨首先需要现代诗人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其次也需要现代诗歌具有深刻的教化和启迪作用。
D.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诗人把个人生活写入诗歌,诗歌失去了思想、内涵和意义,因此新诗创作应远离日常生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朱良志

①不二法门的根本落脚点,就是“世界的意义只在其自身”,真即实,实即真。不二之法,乃是彰显生命意义之法,就是任由生命自由兴现之法。

②世界的意义只在其自身,禅宗说:何不任由其自在圆成?禅宗有“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一境,最当此理。

③“空山无人,水流花开”本是苏轼诗中的一联,后来被禅家借来说明禅的境界。禅家以“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韦应物诗)为第一境;以“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为第二境。认为,“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是由第一境(初境)上升而来的。

④在第一境中,空山茫茫,落叶飘扬,四处寻觅,天地苍苍,目无所见,意态荒荒。在外境的强“夺”下,人的欲望意识如落叶飘零。但这是不是就是“空”的境界?禅家认为,这还不够。因为这还是个“分别境”,就是说,在这个境界中,人还是个清醒的观照者,还是个探求者,还是在“寻”,一“寻”就是有目的的活动,一有目的就是不自由的,不自由活动中的人,不能说是真实的人。

⑤而第二境“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则是进入到不二之境中,“人”没有了,所谓“空山无人”,“人”到哪里去了呢?“人”与“境”冥然合契了,“人”丢失在“境”中。“人”没有了意识,没有了占有的欲望,没有了追求的念头,这就是意念的“空”,这是一片生命的清空。在这无所羁绊的生命世界中,“水流花开”——一切自在兴现,山是山、水是水的兴现。打开了生命的锁,世界没有了妨碍: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何碍白云飞。不二是空寂的,在不二中,有真机跃现,这又是活泼的。不二是至静的,在至静中有至动,这就是所谓在静穆的观照中有飞跃的生命的含义。陶渊明有诗云:“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在无云的澄明长天中,但有微风澹荡、天鸟翻飞,此得空寂中水流花开之意。

⑥石涛在一幅画中题“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以赠友人。在一幅设色山水中有题跋道:“夕阳在山云在水,高歌人醉杏花天。”又有题画诗道:“茅屋无人到,云生谷口田。”风自起,云自飘,不劳人为,云在青天,水在溪流,就任它们自在兴起吧,一个画家所要表达的就是这世界的语言。戴醇士也是一位对禅有极高修养的艺术家,他说:“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东坡晚年乃悟此妙。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也。”他有题画跋道:“松影阑干,瀑声淙潺。何以怡颜,白云空山。”他的意思是,人还权力于世界自身,人的意识的淡出,人不说了,让世界去说。世界的说就是我的说,落英缤纷,水流淙淙,风轻云淡,春燕差池,那就是我。

⑦韦应物《滁州西涧》是一首童叟皆知的诗:“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我在这里读出的正是自在圆成的思想。世界生机鼓吹,我抱琴来,何用弹之!“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的这些小诗,传达的哲学智慧可不小,清逸的思理,淡远的境界,空花自落的圆成,在无声中,震撼着人的灵根。

(选自《中国美学十五讲》,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括文章第⑤段的论述层次。
【小题2】文章第⑦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3】请通观全文,概括文中“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之境所包蕴的思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先生谢幕航天日  英魂长笑苍穹中

2019年4月24日是中国第四个航天日。从“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到月球探测,中国航天人在浩瀚苍穹铸就了壮丽的中国风景。四年前的今天,举国同庆首个“中国航天日”。而病榻上,一位航天老人静静地仰望着窗外的蓝天,唯有痴迷的目光和翕动的唇角吐露出内心的深情。这是最后的仰望吗?

96岁,漫长而又短暂。航天强国的梦想,就像穿越一个世纪的火焰燃烧了他全部的生命。2016年4月24日21时10分。这位心怀童真、慈祥和蔼的老人平静安详地走完了他的生命旅程,带着一如婴孩般的微笑。他,就是我国航天事业和航天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著名飞行力学专家、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教授陈士橹。

为航天而生,为航天而去。陈士橹,在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鲜红党旗下,他把信念、忠诚与热爱洒满祖国的万里长空。

(摘编自人民网《陈土橹:先生谢幕航天日 英魂长笑苍穹中》)

筑梦航天,拓路苍穹

1920年9月24日,陈士橹出生于浙江东阳一个普通的耕读之家,少年陈士橹目睹了当时国家有国无防、科技和工业落后、爱尽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情景。“这些经历,成为我选择航空航天作为终生事业的初衷。”陈士橹曾不止一次这样说。

1945年6月,25岁的陈士橹以专业排名第一的成绩毕业于西南联大,之后留校任助教。后来他又先后在清华大学航空系、交通大学航空系、华东航空学院任教,为实现自己“航空救国”的抱负不断努力着。

1956年,陈士橹被派往莫斯科航空学院进修。莫斯科寒冷的气候导致陈士橹关节炎发作,他强忍着疼痛,废寝忘食、刻苦钻研,仅用了两年时间就完成了需要三年多才能完成的副博士学位论文,成为该校史上第一位获得副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也是1956年教育部选派的100名进修教师中最快拿到学位的人。他创建的简捷计算机动飞行的气动性能新方法,被专家称为“陈氏机动飞行算法”,获得了导师的高度评价。

留学归来的陈士橹随华东航空学院西迁来到西安,自此在祖国的西部大地扎下了根,受命创建西北工业大学宇航工程系,开创了我国宇航工程科技教育的先河。

(摘编自光明网《陈土橹院士:剑指苍穹 耕天探月》)

治学严谨,精益求精

陈老师治学严谨,不允许敷衍塞责、马虎大意,敢于直言不讳。记得师兄南英告诉我,陈老师有两次当众批评过人。第一次,是在1987年的一次硕士生论文答辩会上,陈老师发现一名研究生的学术论文有些问题,曲线图有的坐标没有标注,有的物理变量没有标注单位,让人读起来费解,于是当场指出,连坐在答辩现场的指导老师也一起批评,他说:“做学术不能这么不严谨,你们今后是要为国家的航天事业负责任的!”第二次,是在1988年的全国飞行力学学木会议上,一位工程界的资深专家作学术报告时,出现了一些差错,公式推导也有些乱,更严重的是他的报告中自己原创的内容较少,学术价值不高。陈老师听后,毫不害气地对他说:“学术报告不能这么做呀,学术报告一定要有原创性!”

陈老师就是这样,在学术上精益求精。对此,我也深有体会。

(摘编自王志刚(今生的幸运——怀念我的导师陈士櫓老师》)

春风化雨,桃李葱茏

一代宗师居长安,耄耋美名天下传:桃李芳菲遍华夏,著述等身满飞船。

陈士穭是新中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他最看重的是学生的研究潜质和创新思维,而对博士生学位课程的考试成绩并不十分在意。他要求研究生在做学问或论文选题时,既要体现本学科发展的最新水平,开拓交叉学科的前沿阵地,又要紧密结合国家工程实际,勇于承担重大科研课题。他总是和大家一起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的意见,注意培养良好的学术氛围。

数十年来,陈士櫓培养了飞行力学博士、硕士56名,其中包括我国自行培养的飞行力学专业第一、第二位博士和博士后,他们当中的大多数已成为我国航天和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栋梁。

“毕生耕耘志在航天谱写华章,潜心治学厚德载物后世楷模。”西工大人文与经法学院党委书记鲁卫平如是敬挽陈老。

一个世纪的上下求索,陈士穭院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摘编自《人民日报》《陈士櫓:星斗其志 毕生不移》)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2016年4月24日,为航天强国的梦想奋斗了生的著名飞行力学专家陈士橹与世长辞,所以这一天被确定为“中国航天日”。
B.陈士橹选择航空航天作为终生事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少年时期目睹了当时国家有国无防、科技和工业落后、受尽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情景。
C.陈士橹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的意见,注意培养良好的学术氛围,但他也曾因为学生治学不严谨而对其当众批评。
D.数十年来,陈士橹培养了飞行力学博士、硕士56名,他们当中的大多数已成为我国航天和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栋梁。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陈士橹具有开创性。他成为第一位获得副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创造了出“陈氏机动飞行算法”,还获得了导师的高度评价。
B.为航天而生,为航天而去。陈士橹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他对祖国的信念、忠诚与热爱让人深受感动。
C.文章中多次引用传主的话和他人的评价,主要是为了增添文采,同时也是为了使文章更真实,内容更丰富。
D.材料主要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陈士橹的一生,主要介绍了他的航空报国愿望、求学经历以及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的卓绝贡献。
【小题3】作为我国航天事业和航天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人,陈士橹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海归学成回国,或开始进入工作单位,或雄心勃勃地开始自主创业。但我们接触的几乎所有采访对象,都会倾诉自己刚刚回国的那一段感到迷茫的日子。原本以为是回到了熟悉的家乡,结果发现人脉、工作节奏内容,甚至周边的街道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因中外社会环境、教育体制等方面的差异,海归在回国找工作时难免会有一些不知所措,如果对个人的职业发展缺乏明确的规划,就会更感茫然。

在互联网上查询,可以找到许多“迷茫”的实例,但对此却少有专门的研究。这种持续时间或长或短、程度或轻或重的抑郁情绪,给海归带来了困扰,浪费了个人和社会资源。

分析海归产生迷茫情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应届毕业的海归,其就业优势并不明显,有些企业甚至偏爱国内毕业生;二是创业型海归,会面临所有创业者在创业初期所遇到的困难,各种不熟悉的日常事务,让他们应接不暇,处理不利,从而产生沮丧和自我怀疑的情绪;三是一些海归没有足够清晰的个人职业目标,对于工作高不成低不就,个人期待与现实产生落差,造成失落感;四是对离国多年后的回归存在文化“断层”的担忧,许多人反复问自己,“我真能够融入国内的社交圈子吗?”

(摘编自夏周祺《海归有归来“迷茫期”吗?》)

材料二:

《2019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在京发布。报告称,30%的留学生认为第一份工作完全未达到预期;而在企业方面,27%的受访企业认为海归的自我评价过高。

《报告》显示,海归人才在国内就业遇到一定阻力,近70%的留学生归国后遇到了文化理念、落户、政策限制等难题。

201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预计达到834万人,“就业难”问题愈发突显。但与此同时,海外留学生归国比例也不断增加,国内不断发展的经济形势吸引了大批人才回归,人才市场趋于饱和并竞争激烈。这也直接表现在海归人才的薪资水平上。《报告》表明,近三成海归2018年实际工资不足10万,而有近五成海归期望2019年可以拿到10〜15万的年薪,从薪资水平上可以看出,海归学生并不如往日风光。

《报告》显示,英语表达能力、宏观视野和适应能力,是海归的三大竞争力。约七成企业仍然重视海归招聘,68%的受访企业表示有海外校园招聘的意愿;65%的受访企业会针对暂未回国的候选人设置专门的面试流程;同时,64%的受访企业愿意为海归提供额外的福利待遇。而外企和民营企业,在此意愿上更为强烈。

学历显然是海归的一大传统优势,这一点,从企业端也得到了验证。但学历并不是企业考察人才的第一要素,分析根据受访企业需求所绘制的海归人才画像时发现,受访企业普遍更看重与“实际工作表现”相关的素质,比如实习(工作)经验、相关工作技能。调查数据也显示,约八成的受访企业更倾向拥有2次及以上实习经历的海归。可见目前企业的人才需求是以务实为导向的。

(摘编自人民网《调查:27%的受访企业认为海归的自我评价过高》)

材料三:

就业市场上,“海归”群体曾经在企业的争抢中享受过尊荣。然而,随着归国留学生的数量与日俱增,这种追捧迅速退潮,许多留学归来的年轻人,也因此陷入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尴尬境地。

事实上,很多留学生在自己选择出国,或被父母送到国外的时候,对国内就业环境的现状都缺乏了解。相比瞬息万变的就业市场,学生和家长头脑中的观念,往往高度依赖旧有经验,因此相对滞后。改革开放以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出国留学都是一件极其艰难也极其风光的事情,海外名校的文凭,在就业市场上更是实打实的“硬通货”。当时,在许多专业领域当中,国内高校的教育水准都低于外国名校,而能够出国留学并且愿意在毕业后归国的人才,又凤毛麟角,因此,市场对“海归”的追捧,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但是,市场永远有市场的逻辑。抱着“镀金”心态出国留学的人越来越多,“海归”人才的稀缺性迅速消失。而国内高校近些年来突飞猛进的发展,也在无形之中削弱了“海归”的竞争优势。

其实,归国留学生群体的海外学习经验自有其价值,问题在于,衡量他们才华与能力的标准,并不只有初次就业的薪资这一条。留学经历的宝贵价值,也并非只体现在就业市场上“卖个好价钱”。留学生的独特经历,使得他们在国际视野、适应性上占据优势。如何认清自己,利用好自己的优势,将决定他们人生道路的宽度。

(摘编自杨鑫宇《“海归”不只为“卖个好价钱”》)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采访所接触的对象来看,由于中外社会环境、教育体制等方面的差异,绝大部分海归回国后工作上有一段“迷茫期”。
B.我国对海归“迷茫期”的现象缺少专门的研究,虽然海归“迷茫期”有长有短,程度有轻有重,但都是对个人和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
C.从海归2018年实际薪资水平及2019年期望薪资水平来看,海归在人才市场上已趋于饱和,竞争激烈。
D.学历是海归的传统优势,如今受访企业普遍不看重海归的学历,更看重与“实际工作表现”相关的素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归在回国后产生迷茫情绪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外部原因,如有些企业偏爱国内毕业生,也有自身的原因。
B.《2019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显示,约七成的受访企业仍然重视海归招聘,为海归提供额外的福利待遇。
C.由于学生和家长往往高度依赖旧有经验选择出国,曾在就业市场上受到追捧的海归如今已风光不再。
D.海归人才在英语表达能力、宏观视野和适应能力上具有优势,随着国内高校近些年来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些优势正在削弱。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说说海归应如何适应当前国内就业形势。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笺纸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因有的艺术形式和交流载体。表面看来,它的作用就是诗文唱和、书札往来。但是,由于它一产生就和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因此就带有明显的精神印记。

从古代的竹简、木牍到缣帛、纸张,中国的先人们一直在寻找便捷而低糜的文化载体。最后,纸张成了传播信息、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最为理想的媒介。因此,人们对纸张情有独钟。爱美是人的天性。由于素纸不能滿足人们审美的需求,便有了染色、砑花、描绘花纹图案等完全出于审美追求的举措。之后,便以雕版、饾版、拱花的形式赋予笺纸更多的艺术含量。可以说,笺纸的发展史不仅是印刷技术的发展史,更是历代知识分子对美的自觉追求史。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因此,各种类型的笺纸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厚重的根基。比如,博古题材的笺纸向人们展示了古代文明的遗迹,大凡钟鼎、器物、钱币,都是秩序、权成、社会交往的象征;再比如,大量的佛像笺、罗汉笺的印行,无疑是在向人们传播、普及佛教精神;再比如,将山水林泉、高人隐逸作为笺画的题材,也正是在传递一种遗世独立、洁身自好、不随流俗、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气度;再比如,大量蔬果笺、花卉笺的流行,也表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再比如,鱼藻笺、花鸟笺、生肖笺的出现,也在向人们传递大自然的美妙信息,引导人们热爱自然、珍惜自然、顺应自然,等等。

笺纸对于传统文化的普及、传承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在古代,许多作家的作品通过个人题壁、歌女吟唱的形式传播四方。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乃过图书、报刊、音像、影视等形式进行传播,而且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用具进行传播。作为文房清玩的笺纸,由于它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扮演了传承传统文化的角色。如前所述,笺纸中不仅有图画,而且有书法、篆刻、诗词、掌故,通过笺纸,人们可以重温诗、词、歌、赋的名句,可以品味传统文化的精神。比如,林纾的宋词意笺,陈师曾的杜甫诗惫笺,都在很大程度上普及了唐诗宋词。应该说,在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方面,笺纸功德无量。

中国的笺纸内涵丰富,琳琅满目,给人以目不暇接、美不胜收之慼。世界上还没有笫二个国家将笺纸印制成一种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赋予其如此多的文化内涵,使其承载精神追求和人文情怀的使命。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在关注笺纸的人愈来愈少。随着电脑的普及,微信、短信、邮件的常态化,除了极少数人,已经很少有人再写信了,更遑论用毛笔在笺纸上书写信件和诗文了。如何把笺纸及其文化传承下去,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思考。

(摘编自刘运峰《中国笺纸:微型国画的人文情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先人们一直在寻找便捷而低廉的文化载体,最终纸张成了最为理想的媒介。
B.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各种类型的笺纸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厚重的根基。
C.笺纸助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承,特别是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笺纸功德无量。
D.中国笺纸作为一种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与其它国家的笺纸一样承载着人们的精待追求和人文情怀的使命。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由笺纸在传统文化领域的地位入手,引出论题,并提出中心论点。
B.文章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并且适时穿插引用论证,观点鲜明,说服力强。
C.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主体部分从三个方面探讨笺纸所带有的精神印记。
D.文章联系现实,引出坚持传承难的问题开放式结尾,引发读者深入思考。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笺纸只要和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就会带有明显的精神印记。
B.染色、砑花等举措和雕版、饾版、拱花等形式说明笺纸的岀现是印刷技术使然。
C.笺纸因为扮演了传承传统文化的角色,所以它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密不可分。
D.随着微信短信、邮件的常态化,如何传承笺纸及其文化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