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下雪了
白云朵
那天,雨整整下了一天。
在车棚里把自己全副武装好,从头到脚,最后穿上雨披,打上大灯,跟往常一样骑着助动车回家。
那天的雨总觉得不对劲,不干脆,忽忽悠悠,迟迟疑疑,而且有膨胀感,几滴雨打在自己的脸上,有点生生的刺痛。耳朵里听见有行人在说雨夹雪,我才如梦初醒。在这个城市里,雨是习惯的,然而雪的突然造访却总让人措手不及。也不知怎么回事,寒冷一下子散了,身体一下子兴奋起来,鼻子也发酸起来。
把助动车停在乐购的停车场上,然后上二楼超市。
八两芝麻、半斤红豆、半斤黑豆、半斤薏米,两大袋,可以吃上半个月的,再跑到爱森的小排处挑了一些小排,然后便大声喊:“爱森爱森!”爱森肉品的小伙子就应声而来:“来喽!”我便笑了起来。小伙子很清秀,爱笑。“大姐买啥?”我把小排扔给他,我说挑好了,称一下。我说你刚才哪去了,他说吃饭去了,怕我不信,嘴还吧嗒吧嗒咀嚼了几下。我笑了起来。小伙子给我称好,问我还要什么,我说那就帮我割点腿肉吧,总觉得该包一次元宵吃,青菜肉糜馅的,家里还有半包糯米粉。小伙子帮我切了一块肉,去皮。我说帮我洗干净一些,搅碎。小伙子应着,把肉洗净再在碎肉机里给我处理好。小伙子把肉交到我手里,问我,大姐带伞了吗?外面下雪了。我说我带雨披了,下雪了,呵呵。
我推着购物车,离开了肉摊。回头看了看小伙子。小伙子年轻的身影在自己的视线里忙碌着。看上去很快乐。下雪了。想起他说这一句时的快乐劲。
下雪了。这三个字极有一种奔走相告的意味。雪在上海是受宠的。下雪的日子,心会莫名地雀跃,很想把这个喜讯告诉和自己生活相关的人。
我该告诉谁?
一时想起,我不知该向谁说下雪了这三个字,除了跟卖肉的小伙子像对台词一样对过外。
我推着购物车一下子无所适从起来,不知接下来要买什么东西,酸奶还是可爱多垃圾袋抑或枸杞,酸奶太冷,算了;垃圾袋好像家里还有二卷;枸杞也算了,乐购的枸杞比欧尚的差,反正家里还有小半包。还是把购物车推到结账处吧。
商场里突然传来熟悉的歌声“不在乎你心里还有谁,请让我给你安慰”。驻足,一瞬间心被什么触碰了,认真地听,“走过千山万水,在我,心里你永远那么美”。这时我不能确定是哪首歌,心微微发疼,我知道这肯定是哪首我喜欢过的老歌。“我的爱如潮水将我向你推”,如梦初醒,是张信哲,情歌王子的经典老歌。原来以为自己已锤炼得相当麻木不仁了,无须任何风花雪月浸润了的心,却原来还会为一首老歌几欲落泪。我逃也似的把购物车推向结账处。
这时候,雪下得大一些了,可以用纷纷扬扬来形容了。马路上的行人和车辆看上去都像在奔走相告,我在心里一再地说着“下雪了”这三个字,配合着这车流人流。路灯下有一个撑着伞的行人跑了起来,也许他要赶紧着告诉家里的妻子和孩子,告诉她们外面下雪了。
红灯,我停下了助动车,手摸向雨披下的大衣袋。
我的手机已长期处于冰冻状态,平时最烦别人给我短信打我手机,当然,我是不轻易发人短信打人手机的,总觉得那些虚浮的东西对生活一点作用也没有。终于手在大衣口袋里放开。
车开近一家咖啡店,店门前两棵铁树的叶片上已有了薄薄的一层雪花,看门的中年人穿着军大衣,笼着手,抬头望着店前的路灯,我也抬眼望向路灯,只见成群成群的雪花像飞蛾一样扑向路灯光,延绵不绝又奋不顾身的样子,鼻子又酸了,我把车停在看门人的脚跟前,我对他说,下雪了。他突兀地望向我,继而对我笑了起来,对我说,下雪了。
回到家,我把家里的灯一盏盏亮起,把窗帘一扇扇拉开,从这个房间跑向另一个房间,嘴里说着下雪了,像是通知家里人一样。我把脸贴在窗前,看窗外的雪如何纷纷扬扬地下。
楼下,有一个熟悉的影子站着,撑着伞,雪在伞上已积了薄薄的一层。恰在那时,我书桌上的手机振动起来。我回头,去拿手机。
“下雪了!”手机里的声音。
我跑向窗边,一个背影,在雪地上留下一溜脚印。
(选自《百花园》2014年第12期,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叙述“我”去超市购物与小伙子交谈、听到熟悉的歌声被感动等情节,以琐细的生活片段展现现代都市温馨的一面。
B.小说以“下雪了”为题,却从下雨落笔,写雨的绵延刺冷,与下文写雪的突然造访形成对比,欲扬先抑,突出天气的变化引发人心情的改变。
C.小说结尾写“我”透过窗户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或许就是他拨通了“我”的电话给“我”问候。实中有虚,意味深长,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D.小说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情节跌宕起伏,语言质朴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E. “下雪”既是一种自然现象,在文中也有其特殊的意蕴:下雪了,天寒地冻,人们都需要温暖,暗示了现实社会中人们内心的孤寂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小题2】“下雪了。这三个字极有一种奔走相告的意味。”结合全文,理解这句话包含的意味。
【小题3】小说中的“我”有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结合全文内容具体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8-02 06:01: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最想再看济南的泉

谢大光

①都知道济南有三大名胜: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和山、湖比起来,泉最不起眼,可济南还是叫了“泉城”。刘鹗写《老残游记》时,尚未见到“泉城”的称呼,留下“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名句,“泉城”已是呼之欲出了。  

②济南的泉比济南的城古老多了,两千七百年前,齐鲁会盟于泺水,就是今天的趵突泉。大人物会见谈大事,常要郑重地勒石为记,殊不知石边的泉水已默默地在那里流淌了亿万斯年。那时,历史在意的是诸侯霸业,不起眼的泉水只有和霸业连在一起,才得以载入史册。到今天你再看,当年那些大人物的千秋霸业都哪儿去了呢?泉水依旧冒得欢。  

③据说济南城区的泉,单是有名的就有二百多,没名的更无计其数。也怪,泉水到了济南格外恣肆,大泉小泉自由自在流淌,你呀我呀碰到一起汇成了河渠,汇成河渠的泉水更得意了,成群结队,走街穿巷,闪过树丛,溜进人家,挟着满城的活力聚到城北,就成了大明湖。济南城啊,坐落在澄明清泠的泉群中间,分明是个幸运的婴儿,在泉水的簇拥呵护下慢慢长大。泉水生来和人最亲,冬暖夏凉,可着人心。济南人最感念泉水的好,“泉城”的美称就该在百姓中间口口相传叫起来。泉城,泉城,泉和城在了一起,不就是泉和人在一起嘛。

④“轰轰下泄,澎湃万状”的黑虎泉,泉水是那么旺,打水的人排着队,聊着天,不紧不慢,边说边笑着就把水打好了。过日子细致的人不怕麻烦,把吊桶顺着池边系下,特意到黑虎的口边取水,图个鲜灵吧。一位老大娘,用小行李车拖着刚打上来的四大瓶水,前边还有一只小狗也在使劲,问起来,就住在附近,每天风雨无阻来两趟,打的泉水够一家人吃了,说着,乐呵呵地走了。顺着大娘的背影隔河望去,水岸参差,柳荫成烟,对面又是一道风景:九女、白石两泉相邻,雪白的天然石拢在护城河内,将泉眼隔成一道水湾,大白石上或蹲或坐或立,满是乘凉的人。这么多的人聚在一起,若是在商场早就闹得个沸反盈天了,这里却是一派安宁。一对小夫妻带着孩子赤脚戏水,一家三口望着水中的影子笑,直笑到了心里去;三三两两的女学生歪着头摆弄手机,心思不知漫游到了哪里,长发垂下来拂着水面。人多泉愈静,泉静人自静,泉水的气息陶冶着性子,人在泉边怡然成一株柳,萧散,自适,看着舒服。

⑤若是想看街巷里的泉水,就跟着半大小子跑吧。男孩子坐不住,泉水跑,他也跑,泉水和孩子比着赛跑,看谁先到大明湖。一路跑,一路加入新的泉友,跑到芙蓉街,就有芙蓉泉,跑到王府池子,就有濯缨泉,这里地势开阔,泉水戏得欢,天然聚成一处游泳池,曲巷藏幽,杨柳叠翠,好一个休闲去处。下去扑腾一阵,孩子累了,泉水还要接着跑,过了起凤桥,悠然荡出一条水巷,水巷边的起凤桥街窄窄的,着一处起凤泉,泉在街边人家院子里,主人姓张。张先生抱着孙子讲述起凤泉的沧桑,像历数家人的悲欢离合。这起凤泉至少是前清时先祖留下的,泉池四周围有精致的护栏,护栏上雕刻着八仙手中的八件法器,称为隐八仙。就因这隐八仙,“破四旧”时石栏被砸烂,泉眼遭填埋,家也被抄得七零八落。总是念着有重见泉水的一天,张先生和家人偷偷把护栏的底座挖出藏了起来。这不,重修好的泉池,石栏的材质上下呈新旧两种颜色,当中一道线清晰地标出历史的断痕。  

⑥济南的泉水,我最想一看再看的,还是趵突泉。说来惭愧,几次到趵突泉都来去匆匆,白天人多景也杂,眼在心不在的,趁晚上月色好,约两位年轻朋友闯了去,园子里倒像另一个世界。小径上空空落落,两旁高大的槐树柳树黑魆魆像庙里的护法神,白日里火焰般耀眼的石榴花只留着星星点点,园子里的沧园、白雪楼、尚志堂……在暗夜中隐隐约约退成了背景,此刻,满园的光彩,满园的生气,都拢聚在三股晶莹的泉水上。只见波光粼粼的泉池中,三朵泉头齐齐涌起尺把高,在空中翻卷成巨大的水轮,落下,涌起,落下,涌起,一刻不停,活像一群小精灵嬉闹着从水下钻出。我们站在来鹤桥上看呆了,久久没有言语。廊下的茶围已满,茶室的人便在桥上安了张桌子。我们落座喝茶说着闲话,话题有一搭没一搭越说越疏,目光不由 得又转向了泉。  

⑦月光透过树梢照在水面上,漫起一层雾气,两廊的茶客陆续散去了,夜已深,万籁俱寂,泉声这时才听得真切,哱—噗,哱—噗,轻轻的,缓缓的,从容不迫。静静凝望,久久倾听,听着听着,人会感觉灵魂出窍,心随泉的魂魄游走,仿佛看见泉水在山间诞生,地下成长,黑暗中奔突、寻找,积蓄着力量,石隙间挫磨、淘滤,砥砺着品行,一旦遇到些微光亮,便全力突出地面,奔向光明。人们看到喷涌而出的泉花,赞美泉水的高洁,可曾知道在人所不见的地方,泉水有过怎样的隐忍,委曲?有道是百炼成钢,对于泉水,应该是百折成泉吧。身处低微不改凌云之志,泉水堪为人师。  

⑧先哲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善有上下,水岂能无?雨雪泉瀑,水有百态;江河湖海,水有百性。依我看,这济南的泉,夏盈不溢,冬瘦不枯,远可观,近可饮,众宜欢,独宜思,动静有度,冷暖怡人,不正是水的上上之品吗?

⑨上善若水。上水唯泉。济南的泉水,当得这八个字。

【小题1】分析第③段画线句语言运用的特点。
【小题2】赏析⑤段画线句中“养”字的妙处。
【小题3】作者不写白天的趵突泉而着力描写夜晚的趵突泉,请探究作者这样行文的意图。
【小题4】对本文标题“最想再看济南的泉”做出评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列小题。
周有光:步履不停追寻思想之光
2017年1月14日,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在北京辞世。就在前一天,老先生刚刚度过了他112岁生日。“大概是上帝糊涂了,把我忘记了”。当生命终极刻度停在“112”时,周有光曾经说的那句经典“长寿感言”,为告别添了一丝和暖的意味———一个思想有光的灵魂,终于被上帝想起了。
上海圣约翰大学是周有光早年求学之处,有人说,透过圣约翰的校圳———“LightandTruth”(“光明与真理”),似乎就能读懂周有光。历经世纪沧桑,周有光身上葆有中国知识分子的高贵品格。
圣约翰大学奠定了他治学的精神底色。在圣约翰大学,周有光攻读经济学,但他还广泛阅读了
文学、世界史等各方面的书籍,受益颇深。学校要求学生每天读英文报,一位英国教师教导他们,每天看报要问自己:“今天消息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这条消息最重要?”“这条消息的背景你知道不知道?”向自我提问、独立思考,不知道就赶紧去查阅百科全书,这成为他一生治学的方法和习惯,他也因此积攒了极其丰厚的知识储备。后来,沈从文还开过玩笑,送他一个“周百科”的称号,这仿佛成为一个奇妙的隐喻。改革开放后,周有光担任《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三位编委之一,参与翻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50岁前,致力于经济领域,50岁后,事业骤然改弦易辙。1955年,新成立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急需人才,周先生从上海调到北京。此前,他在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教书,把他作为专才调入“文改会”,是因为他的“业余爱好”。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他就关注语言文字,认识到语言文字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中的重要作用。他说,语言使人类别于禽兽,文字使文明别于野蛮,教育使先进别于落后。进入全球化时代,他更是极力推进语文现代化,指出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语文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
周有光参与制定《汉语拼音方案》,参与设计、推广汉语拼音体系,后来被公众誉为“汉语拼音之父”。而他本人极其谦逊,觉得这样称呼不好,多次对别人说:“读过我书的人,决不会把那顶桂冠随便加在我头顶上。”周有光还预测了21世纪华语和华文的变化趋向:华语将在全世界华人中普遍推广;汉字将成为定形、定量、规范统一的文字,汉字在21世纪后期可能要再进行一次简化;拼音将帮助华文在网络上便利流通。
拜访过周有光的人,都会注意到他仅仅9平方米的小书房,以及那张脱了漆的旧桌子。别人觉得这书房太狭小了,周有光说:“够了,心宽室自大,室小心乃宽。”
周有光走过了沧桑百年,作为上世纪的老人,他却一直跟得上时代潮流,适应新科技,心里也始终装着风云变幻的世界。他曾对朋友说:“我是认真思考了这个世界的。”他不断反思个人思想发展历程,总结中国现代化的经验教训,提出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规律、“五大自由”等思想,给当代研究者以深刻的启发。85岁退休后,他研究文化,完成了大约一半的著作。百岁后仍然笔耕不辍,100岁出版《百岁新稿》、104岁出版《朝闻道集》、105岁时出版《拾贝集》以及《周有光文集》《从世界看中国:周有光百岁文萃》《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等。
【相关链接】
①我的小书桌面已经风化,有时刺痛了我的手心;我用透明胶贴补,光滑无剌,修补成功。古人顽石补天,我用透明胶贴补书桌,这是顽石补天的现代版。———周有光《窗外的大树风光》(作于104岁)
②两代宗师,半路出家堪称语父;百年巨匠,一生归宿可谓书童。———《中国楹联报》2017年第三期(挽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概是上帝糊涂了,把我忘记了”,从周有光的“长寿感言”,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知识分子面对死亡的幽默与坦然。
B.“圣约翰大学奠定了他治学的精神底色”,其中的“精神底色”是指丰厚的知识储备,良好的治学方法和习惯。
C.周有光担任《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编委,参与翻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而被沈从文称为“周百科”。
D.周有光在《窗外的大树风光》中写到:“我用透明胶贴补书桌,这是顽石补天的现代版。”体现了其“心宽室自大”的豁达与乐观。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挽周有光联“两代宗师,半路出家堪称语父;百年巨匠,一生归宿可谓书童。”用“书童”赞扬了周有光甘为人梯的精神。
B.周有光认为,语言文字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中有着重要作用,语言文字使人类别于禽兽,教育使先进别于落后。
C.虽然周有光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但其参与设计、推广的汉语拼音体系尚有许多不足,因此他觉得这样称呼不好。
D.周有光曾预测:华语将在世界华人中得到推广,拼音将帮助华文在网络上便利流通。这些在今天已经成为现实。
E. 周有光一生步履不停:早年专攻经济,50岁后“半路出家”,由经济转入语言,85岁又成为文化研究者,百岁后依然笔耕不辍。
【小题3】周有光一生在诸多方面均取得了骄人的成就、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其成就的取得、见解的提出的内在原因。

同类题3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切文学艺术作品的内涵,特别是感情的内涵,主要是通过它的艺术旋律表达出来的。
书法艺术旋律是一篇书法整体的抑扬顿挫、起承转合,整体的跌宕起伏、大起大落、大开大阖。这里重要的是整体,其次才是局部。在整体旋律中,每一个字的用笔与结体,又以其大小、粗细、斜正、枯湿、长阔、轻重、快慢、断续,作出了与旋律相协调的变化,从而增加了整体旋律的艺术魅力。孙子兵法:“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书法旋律也是如此。
行气,有助于加强整体旋律的艺术感染力,但代替不了整体的旋律,它不是旋律的同义语。行气,是书写字句时气势的连贯与呼应,它的产生也是由于书法家对于诗文感情的感受或由于形式的需要。但是,它的产生是源于字句的各行各句,于是所表达出来的艺术魅力也便局限于本行的范围,而缺乏宏观的视野与整体的安排。
旋律,是从整体布局出发,用包括行气在内的多样的艺术手段,以托出诗文的感情或是景色为目的所安排的大开大阖的艺术节奏。有时,由于内涵的需要,甚至暂时把诗句的书写运行在中途停断一段时间,留下一段空白,也是艺术旋律的表达手段之一,这就更不是仅仅着眼于局部的行气所能包括的了。
没有整体的艺术旋律,便没有深沉的艺术。千百年来,书法作品,把诗词文赋所描写的人世间如此复杂的事物、如此不同的感情,都放置于一个同样平齐方正的算盘式的固定框架中,把本来看起来、读起来节奏长短、错落有致的诗句文辞,一律写成了难以断句、千篇一律的字群,这将如何去感动读者感情的心弦?
中国历代书法,在用笔、结体上,创造并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在局部行气上,有许多有益的探索,但长期忽略了对整体艺术旋律的研究和运用,这大大埋没了书法艺术震撼读者感情的力量。
宋陆放翁诗曰:“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书法亦然。如向音乐借鉴,安排书法的整体旋律,其实和为歌词谱一支曲相仿,是诗文感情的波澜起伏决定了书法旋律的跌宕起伏。再读一遍白居易《琵琶行》当是有益的,其中关于乐声的描写,那其实也是一篇对书法旋律的描写。向绘画借鉴。绘画中疏密、粗细、断续、曲直的对比,中锋、侧锋、顺锋、逆锋的运用,布局和变形的画理,都能使书法艺术得到借鉴。书法中画意的布局,不仅能使诗文中画意的描写得到加强,更能使诗文的感情得到充分的抒发。历代一些有创意的书法家中,同时也是画家的甚多。还可向武术借鉴、向大自然借鉴,从文学中研究、从社会生活中学习。
在艺术旋律这片辽阔的天地里,中国书法必将会产生千万朵撼人心魄的艺术花朵。
【小题1】下列关于“书法艺术旋律”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对书法艺术旋律的分析,应着眼书法艺术整体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起落开阖,而局部的变化是可以忽略的。
B.每个字的用笔与结体,要有整体的考虑,应根据作品的旋律,作出与之协调的变化,才能增加书法的艺术魅力。
C.孙子兵法说:“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这与书法艺术旋律的道理相通,可见孙子对书法也有独到的理解。
D.书法作品的内涵,主要是通过它的艺术旋律表达出来的;而通过作品的内涵,也可加强整体旋律的艺术感染力。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旋律关注的是作品整篇布局,出于内涵的需要,有些诗句在书写时停断一段时间,留下了空白,但旋律仍在。
B.行气代替不了书法作品整体的旋律,它是字句运行中气势的连贯与呼应,只能展示作品局部的艺术魅力。
C.上千年来,书法将诗文放置于固定框架中,写成难以断句、千篇一律的字群,因而难以感动读者感情的心弦。
D.我国历代书法注重了在用笔、结体这些局部行气上的探索,而长期忽略对整体艺术旋律进行研究和运用。
【小题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书法艺术与诗歌、音乐的相似之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听惯了“抬轿子式”的文艺评论,真实真诚的思想交锋之声,自然显得尤为珍贵。

如今,文艺创作繁荣,文坛和舞台均新作涌现。一些评论人反倒有些“招架不住”,相比于沉下心来写一篇文艺批评,他们更倾向于在各类研讨会间来回赶场。一本数十万字的小说尚未读完,虽能凭借“自身积累”和“长期观察”谈上一二,可其准确性与真诚度难免要打问号。“标签式评论”也屡见不鲜。一部新作甫一问世,评论人便急于贴上“当代红楼梦”“围城2.0”等标签。这样的标签自然夺人眼球,且不论作品水准能否与经典相媲美,时代的变化、作者的匠心,都被淹没在简单类比之中。

当然也不乏有“批评”的。可难免有人小心翼翼地拿捏着“好话”与“坏话”的比例,九句好话过后,奉上一句“挠痒痒”式的意见。拿某部舞台作品来说,问题的核心在于对文本内涵挖掘与人物表演塑造的关切少了,可是在那些“挠痒痒”的意见里,这里服装换一换,那里舞美色调亮一点等表面问题反倒频繁被提及。凡是建议,自有其道理,可其作为文艺批评的含金量无疑打了折扣。

长期被油腻的、应酬式的赞美包裹,创作者听不到真实有深度的文艺批评,自然对其日后发展无所助益。而缺乏掷地有声、言之有物的“声音”,无疑将文艺作品的价值拱手让位于市场营销语境的商品属性。一本新书出版后,在店家或书封等醒目位置永远绕不开成名作家、学者、商人甚至不相干网红的“联袂推荐”。精英对文学作品的推荐在读者心目中的分量被“畅销榜单”“知识付费产品”所替代。内容推介上,自媒体青睐“呕心沥血数十年”的励志故事,而展现一代人的精神风貌与深入体察时代特质的内容却不常有。

【小题1】结合文本内容,请简要概括“‘抬轿子式’的文艺评论”的特点。
【小题2】请简析“标签式评论”屡见不鲜的原因。
【小题3】结合材料,请分析文艺评论者如何才能有言之有物的“声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兰殇
行吟水手
赵梦笔也算才俊之士,怎奈科举屡试不第,别无专长,唯有画技一路,便降格以求,以画谋生。虽山水、人物、花卉样样拿得起,可困居于蓬牖之中,声名不出闾巷,日子过得很牺惶。他奉母极孝,母子二人相依为命,老母去世后,赵梦笔万念俱灰。
这天,赵梦笔关门闭户,踉踉跄跄来到山中古刹,推开虚掩的寺门,缓缓走进去。卵石小径两旁遍植着书带草,院内阒寂无声。
正在禅房打坐的老僧闻声走出。赵梦笔忙迎上去施礼,说道,打扰长老清修,老僧双手合十,念了句阿弥陀佛,回道,施主客气,又问,施主面露戚容,有何心事,不妨说来听听,赵梦笔略一踌躇,便对老僧讲了自己的身世遭际。末了,向老僧请求剃度出家。
老僧叹口气,说道,老衲观你尘缘未尽,还是晚一步再说吧。你既是个画画的,且随我来。
跟着老僧走向后院,远远地,就有一股淡淡的幽香飘来。老僧指着花圃一株花草,施主可认得此花?赵梦笔道,请长老明示。老僧道,此花乃兰花中罕见的极品“压千红”。你今日能与它一见,也是缘分。听老僧如此说,赵梦笔方回过神,此花就是传说中的“压千红”?怪不得有如此奇香。
老僧说,施主能为老衲画幅兰花吗?
赵梦笔点头,说,这有何不可?
老僧说,既如此,施主请随我来。
赵梦笔跟着老僧去了禅房,磨墨展纸,准备作画,刚刚提笔,老僧说,且慢,待老衲点些东西在墨里。赵梦笔不解,但见老僧从几案上拿起一只小瓷瓶,向着磨好的墨汁里滴了几滴清露样的东西,说道,你现在可以作画了。
赵梦笔谦让一回,提笔蘸墨,在一张生宣上写了一块怪石,怪石旁逸出一株兰草,叶似翡翠,一茎兰箭,盛开着几朵兰花。有顷,画成。老僧站在一旁不住颔首。
神奇的事情在赵梦笔放下画笔的那一刻发生。他忽然嗅到从画面上浮动起一股清淡的兰香,愣神间香气忽一下散开,时而远,时而近,来时是具体的,去时是缥缈的……
赵梦笔愕然。
老僧轻轻一笑,道,有此奇效,全赖这瓶中之物。
赵梦笔惊喜道,长老,瓶中究竟是何神物?
老僧表情极平淡道,道,无他,是老衲清晨沥下“压千红”花叶上的清露耳。
赵梦笔听了,心念一动,说,长老,能送我一株“压千红”吗?
老僧道,施主有所不知。这花长一株新的,便枯一株旧的,无法分予你。
赵梦笔大失所望。只听老僧又道,不过,老衲可将这一小瓶清露赠予你,可助你今后衣食无忧。只此一瓶,你要好自为之。
赵梦笔连连称谢,告辞老僧,欢天喜地回家去了。
自此,赵梦笔专事画兰。他所画的兰花声名远播,那些富商巨贾、达官责人,都以能收藏到他的兰画作为辟邪祛俗的奇珍为荣。一时间,赵梦笔赚了个盆满钵满。他摇身一变,置房买地,娶妻纳妾,成为当地的富豪。
翌年初春,老僧所赠清露已经一滴不剩,而拿着银两来求画者仍络绎不绝。看着那些白花花的银子到不了手,赵梦笔心似火焚。这可如何是好?
这天,几个被人收买的市井泼皮闯进了深山古寺,抢走了寺中花圃里的那株“压千红”。
夜里,赵梦笔看着移植到自家后花园里的“压千红”,心里快意至极。
第二天一大早,刚刚起床,一道圣旨降在了赵梦笔的头上。原来,赵梦笔画兰的盛名,不知何时竟传到了当今皇上的耳朵里,皇上很是惊奇,便命他即刻画幅兰花,火速送往京城。
赵梦笔领旨后,心中狂喜,当即提了瓷瓶,去了后花园。趁着清晨,正好可以采集清露。可眼前的景象却让他骨酥筋软。那株他视若无价之宝的“压千红”,不知是何缘故,早在一夜之间香消玉殒,变成枯草一堆。
黄昏。古寺。
赵梦笔站在断砖颓垣中,古刹早已人去寺空,一片荒芜。猎猎的山风,吹得他宽大的衣袍发出刺耳的尖叫……
(选自《百花园》2016年12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赵梦笔是才俊之士,奉母极孝,旨在使之与后文其卑劣行径形成强烈的对比,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加突出,警醒人们走好人生之路。
B.赵梦笔“心念一动”而索要“压千红”的情节,暗示了他欲借此发财的想法,后来收买泼皮抢“压千红”一事,则是他贪心膨胀使然。
C.那一小瓷瓶清露,是品性高洁的寺中老僧的象征。它的有与无和主人公命运的起与落密切相关,它推动了小说情节发展,揭示着人性的变化。
D.小说的写法类似于蒲松龄写的志异小说,奇异的兰花、滴露生香的画作,都让情节显得非常离奇,超出现实,这是浪漫主义写作手法。
【小题2】小说题目“兰殇”有怎样的含义?
【小题3】最后一段在小说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