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本文内容丰富,作者是怎样使结构清晰严谨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19-12-11 11:46: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历史文献、历史资科数据库的建设使史料的检索、复制极为快捷和方便,许多未曾阅读过的书籍中的资料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也能够被直接利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读书治史方式是否需要彻底改弦更张?这是史学研究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中国史家传统的读书方式,讲求精读系统性的史籍与相关典籍。越往后代,书籍、文献越加积累,研究者欲全部阅览已无可能,于是类书、书目、各种索引应运而生,給读者提供了极大方便,然而,各种类书质量不一,而且割裂原书籍的内容,再机械地分类编辑,呈碎片化状态,所取史料的形成背景、语境、前因后果基本消失,因而会导致误解。因此,在以往的史学研究中,类书只能起到辅助作用,阅读重要的系统性史籍仍是史学研究的基本功。
当代电子学术资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电子扫描和镜像版的图书、文献,与原书一致,仅载体不同,对学者而言均属读书,无多少区别。互联网上通过搜索引擎获取的大多为普及性知识和学术信息,对治学方式的冲击也不大。只有可检索的学术资料数据库,极大地改变了史学研究者获取史料的途径,冲击着传统的读书治史方式。近年来被广泛使用的四库全书数据库,二十五史全文阅读检索系统、中国基本古籍库等,已然涵括了过去史家难以想象的资料,而数据库建设仍方兴未艾,从理论上讲,只要解决好操作技术问题,所有资料都可随时提取,速度快,史料多。而且,数据库还可以由学者自行设计检索内容,这使它实质上已经不同于类书。不过,数据库仍存在与类书相似的缺陷,这决定了它还不能取代读书治史的基本理路:第一,所得资料也呈现为碎片化的堆积,失去其形成的背景和特定的语境,存在误读的可能性;第二,检索所得史料,难分真伪,而且因割裂、碎片化更难直接考辨;第三,受数据库涵括内容的限制,可能缺少很重要的典籍资料。
在史学研究中,具体史料的运用必须依托于对相关历史背景状况的整体理解,决不能依靠史料的堆积而不知鉴择。史学研究者的学术素养必须在读书、思考、研讨和撰著的实践中培育,要有史科鉴别和考订的能力,要有理论思维,仅掌握史料的供应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网络信息时代,缺乏基本的学术素养,直接取用具体的史料,出错的几率颇高。
为提高史学研究水平,读书治史的理路不可抛废,但信息检索技术的重要作用对读书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网络信息时代,史学研究者在读书上应作出调整和改进。比如,读书包括阅读电子扫描和镜像版之书,学者应努力建设自己的电子图书馆;史学研究中运用数据检索手投发现的重要资料出自陌生的书籍,就要跟进阅览,这样才能让信息化检索起到促进读书、增益研究的作用。
(摘编自乔治忠《治史仍需以读书为根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信息时代,能直接利用数据库中的史料,颠覆了研究者的读书治学方式。
B.面对难以完全阅读的文献资料,为了方便后人治史,史家编纂了类书等工具书。
C.类书使用方便但碎片化,真实性、涵括性不足,决定了它不适合用于史学研究。
D.阅读电子扫描的图书与阅读纸质书籍一样,都属于文章提倡的获取史料的途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篇针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史学研究带来的影响,提出本文的论题。
B.选文列举数据库的优点和缺陷,意在论述数据库对传统的治学方式冲击很大。
C.选文主体部分围绕论题展开,逐层分析,逻辑严密,体现了作者的深度思考。
D.选文着重论述坚持读书治史的必要性,并对研究者的读书方法提出了具体建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具备鉴别和考订的能力,借助数据库的丰富资源是有利于我们研究史学的。
B.对搜集到的史料不整体理解前因后果就加以运用,是缺乏基本学术素养的表现。
C.只有多一些具体史料的阅读,少些信息检索,才能降低史学研究出错的几率。
D.要想提高史学研究的水平,精读系统性的历史文献、资料是其中一个必要条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直以来,对中国文化的改编与阐释始终根植于中国电影的创作传统之中,在动画电影的发展史上则尤为突出。新中国成立后,以上海美影厂的作品为代表,例如《过猴山》《宝莲灯》等,都实现了中国电影民族性追求在影像形式、风格与技术上对西方话语的革新与超越,也借助它们对经典文学或民间故事的影像化重释,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深邃的哲学思想与文化标识注入至“中国故事”之中,在国际上形成了能见度极高且被公认的“中国学派”。

这些电影对经典文学与传统文化所进行的影像化改编,首先是一种内容上的重构,是以电影这种媒介形式对文学与传统文化资源的再演绎。正如《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对哪吒形象与经历的塑造、叙述,并未拘泥于仿造《西游记》或《封神演义》中的旧有叙事,而是努力使之与现代审美观念无限趋近,体现出了一种鲜明的当代意识。在片中,李靖与哪吒之间的刻骨仇恨被置换为崇高的“父爱”.被哪吒“抽筋剥皮”的小龙王敖丙则成为了纯粹而崇高的友情象征,曾经悲壮而残酷的哪吒自刎被替换为一个无法逃避的宿命“天劫”……由此可见,这部影片中的哪吒形象和他的故事,已与名著与传说中的形象相去甚远。之前多数引起市场轰动的经典改编作品,也几乎都依循了这种颠覆性的模式,例如逍遥浪子形象的许宣(《白蛇·缘起》)、顽童形象的唐三藏(《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与追求自由恋爱的“天神”(《大鱼海棠》),等等。

但是,这种在表面上看来过度解构经典的创作倾向,也引发了不同的看法。如今对于《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负面评价,亦多集中于对其颠覆传统文化或经典影视作品中的哪吒形象与经历的不满。但是反观这些影片的拥趸,则多数抱着自顾自的娱乐心态,把影片满足个体价值认同摆在突出位置,鲜少去思考影片与主题之间的关系,或者根本不去触及。

两种意见之间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断层,究其原因,正是杰·瓦格纳所谓的“近似式改编”所致——影片虽以一种与原著近似的修辞技巧和表达观念进行创作,但实际上却与原著产生了相当大的距离,构成了另一部艺术作品。

有意思的是,西方影视作品对文学经典或民间传说的改编,多集中于莎剧、圣经故事和希腊传说。例如,近期被翻拍的《狮子王》取材于《哈姆雷特》,经典音乐剧《西区故事》的主要情节改编自《罗密欧与朱丽叶》,《纸牌屋》的故事内核源自《麦克白》,《七宗罪》《黑客帝国》等都是从圣经故事中汲取灵感,《诸神之战》《特洛伊》等则源自希腊神话。

可以看出,西方的这些改编作品也几乎都采取的是“近似式”的改编策略,原文本自身并不会为影视作品提供一个“超稳定结构”,而且改编作品之中无不体现出强烈而鲜明的当代意识。塞吉欧·莱昂内曾说:“阿伽门农、埃阿斯、赫克托尔是过去的西部牛仔的原型,西部片中的人物则被导演搬进了神话世界。”也就是说,当经典文本通过改编穿梭至电影银幕之上时,它们之间的外部结构已然失去了相似之处,使之产生关联的只有由原文本所提供的“最大公约数”。

(摘编自郑炀《中国电影应如何面对文学经典与传统文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电影尤其是动画电影的创作传统之中,时常会有对中国文化进行的改编与阐释。
B.以上海美影厂的作品为代表的新中国动画电影,实现了中国电影民族性追求对西方话语的全方位革新与超越。
C.中国动画电影在国际上自成一派,与其故事中注入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文化标识密切相关。
D.电影对中国文化的改编与阐释,其实是以一种新的媒介形式对传统资源的再演绎。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中国动画电影的成功作品引出话题,指出相关争论,并分析其原因,逻辑清晰。
B.文中《哪吒之魔童降世》这个例子有着丰富的话题性,有力证明了文中的多个观点。
C.文章论证全面,既有对中国电影经典改编作品的详尽分析,也有对西方同类电影创作特点的概括总结。
D.文章列举了许多中外电影,是为了证明电影要想成功离不开对文学作品进行“近似式”的改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名著与传说中的哪吒形象简单直白,情节粗暴残酷,与现代审美观念相去甚远,不被当代观众所喜爱。
B.影片应把满足个体价值认同摆在突出位置,不需过多思考影片与主题之间的关系,甚至不需去触及。
C.《狮子王》《纸牌屋》等西方改编类影视作品几乎都是对文学经典或民间传说采取了“近似式”的改编策略。
D.改编作品之所以体现出强烈而鲜明的当代意识,是因为原文本自身并没有为影视作品提供一个“超稳定结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消亡了,其文明发展的根基也就动摇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将汉字教育作为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
当前,汉字教育遇到两个挑战。一是外语教育的挑战。现在,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英语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改变命运。受这种价值观影响,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二是信息化的挑战。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敲击键盘输入汉字越来越便捷;在古人眼中形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书写汉字的机会在变少,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从这些角度来说,汉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学习与理解汉字,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法。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这种方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这种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值得我们深思。
近年来,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适应汉字在海外传播的需要,不少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汉字教学的方法 ,合理借鉴我国传统汉字教学的经验。有的教学实验根据“形、音、义”三要素和儿童擅长“形象记忆”的特点,探索“从字形讲字义,从生活讲汉字”和“因形分类、因类施教”等汉字教学的新理念与新途径。让学生对汉字有兴趣、生爱恋、晓逻辑、会思考,甚至实现以字养德。这类教学实验,对完善汉字教育有积极意义。
加强汉字教育,除了不断创新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提升全社会对汉字教育的重视程度。我们要把汉字教育提升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来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古老的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才能把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植根于一代代中国人心中。
(摘编自王殿卿《汉字教育攸关文化传承发展》)
【小题1】下列对“汉字教育”和“汉字教学”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将汉字教育作为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
B.我国汉字教学将拼音的方法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这种用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利有弊。
C.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的创新,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从而实现以字养德。
D.只有把汉字教育提升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来认识,オ能让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植根于一代代中国人心中。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记录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进程与经验教训,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基础。
B.现在一些人鄙视汉语而重视英语,直接冲击和削弱了汉字教育,不利于文化传承。
C.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形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字母组合,国人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汉字面临危机。
D.我国汉字教学将拼音的方法作为主要的方法,其实忽略了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小题3】下列列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汉字落后”论者、“汉字难学”论者与“儿童识字有害”论者都主张放弃汉字教育。
B.近年来,不少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汉字教学的方法,合理借鉴我国传统汉字教学的经验,以此提升国人文化自信度。
C.根据“形、音、义“三要素和儿童擅长“形象记忆”的特点,探索汉字教学的新理念与新途径的教学经验,对完善汉字教育有积极意义。
D.在信息时代让古老汉字焕发新生机,不要依靠创新汉字教学法,而要依靠提升全社会对汉字的重视程度。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各美其美的真实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特征一: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特征二: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一群“小才、微善”“或情或痴”的寻常“异样女子”,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特征三: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有种种;微善,有种种;真性情,更有种种。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如湘云、芳官等),或心智锐敏(如黛玉、龄官),或性格刚烈(如直面戕害的鸳鸯、尤三姐等),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
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是对儒家“修己安人”“和而不流”等积极内涵的认同与实践。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如李纨、麝月等),待人谦和(如薛宝钗、花袭人等),且品行坚韧(首推平儿,还有薛宝钗),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偏不倚”中的“倚”,读音为yǐ。
B.“班姑蔡女”中的“班姑”,指《后汉书》作者班固。
C.“戕害”中的“戕”,最后一笔是“丶”(点)。
D.“不矜不伐”中的“矜”,意为“自夸”。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红楼女子之美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各美其美B.美得适度
C.都兼具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D.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明德,是彰显于天下的大德,这种大德乃是对人的善本性加以发扬光大所形成之德。明德作为一种基本的道德,实质上是中国价值观的内核精神,它体现在中国不同时代的不同价值观之中。

在远古的尧舜禹时代,明德体现为一种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价值观。夏商西周在弘扬远古价值观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天命观和宗法制度为基础、以维护王权统治为中心的价值观。它在进一步强调德治的同时凸显了社会规范的作用,以礼治作为德治的主要手段。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形成了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皇权专制主义价值观,它旨在维护皇权专制统治,但作为其核心内容“三纲五常”中的“五常”,以及作为礼治和法治基础的德治等,亦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明德内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正在培育并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明德的基本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丰富和创新性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明德在现代文明时代的体现,彻底破除了传统价值观的王权制及其宗法制和天命观基础,使其中的许多糟粕被剔除,优秀的内容得到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取和继承了不少合理的传统价值观念,包括整体为重、以民为本、以德治国、教化为先、其命维新、和而不同、天下情怀等等。在继承其合理内容的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一些根本性的传统价值观念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正是在弘扬明德和优秀传统价值观的基础上,形成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以个人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生态全面改善为主旨,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以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为治国方针。其中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作为明德传统内涵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升华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这种升华进一步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明德根本精神和崇高境界的继承与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尚在培育中的价值观,它也是一个开放的观念价值体系,需要不断从传统文化中和世界文明中吸取营养和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批判吸收了一些外来的先进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在从传统价值观和外来价值观中汲取滋养的同时拒斥、剔除其中的消极因素,才能创造性地把明德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提出了“培根铸魂”的重大课题。对于当代中国来说,“根”就是数千年以来生生不已、绵延发展的明德,它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道德追求和精神标识;“魂”则是正在引领中国走向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当代中国文化的鲜活灵魂和不竭动力。培根就是要厚植明德,铸魂则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风尚、涵化人心。今天,厚植明德就是要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不断完善它,使之真正成为当代中国人民之魂,成为当之无愧的当代明德。以明德培根铸魂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而学者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担当。学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构建者、阐释者,也承担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风尚和涵化人心之责。新时代的学者要担当起这一神圣使命,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应有贡献。一方面,要有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的勇气和功力,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另一方面,要承担起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履行以德化人、以德育人、以德培元的使命。

(摘编自江畅《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德实质上是中国价值观的内核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明德在当代的弘扬和创新。
B.从尧舜禹时代到当今新时代,明德的基本精神在各时代的价值观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汲取外来价值观中的营养,才能创造性地将明德精神发扬光大。
D.新时代提出要“培根铸魂”,“根”是绵延发展的明德,“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照从古到今的历史发展顺序,论述了明德与不同时代的价值观的联系。
B.文章运用对比论证,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价值观的差异和联系。
C.文章由阐释明德展开论述,论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性、开放性的特点。
D.文章提出学者肩负着以明德培根铸魂的特殊使命,并阐述了如何担当这一使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先发展明德根本精神,再向多种价值观汲取营养。
B.以明德培根铸魂,是全社会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学者担负的责任要比普通人重要得多。
C.《大学》提出“明明德于天下”,要人们将自己彰明的德性推及天下,这与“培根铸魂”的新时代使命是完全不同的。
D.古人说“君子和而不同”“先天下之忧而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取和继承了其中体现的传统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