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说  园
陈从周
(1)我国造园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因林中树立着独特风格。如今就我在接触园林中的见闻提出来谈谈,姑名《说园》。
(2)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明末清初叠山家张南垣主张用平冈小陂、陵阜陂坂,也就是要使园林山水接近自然,呈现水石交融的美妙境界。
(3)园林景物有仰观、俯观之别。楼阁掩映,山石森严,曲水弯环,都存乎此理。  “小红桥外小红亭,小红亭畔,高柳万蝉声。”“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这些词句不但写出园景层次,有空间感和声感,同时高柳、杏梢,又都把人们视线引向仰观。至于“一丘藏曲折,缓步百跻攀”,则又皆留心俯视所致。因此园林建筑物的顶,假山的脚,水口,树梢,都不能草率从事,要着意安排。
(4)我国名胜也好,园林也好,为什么能这样勾引无数中外游人,百看不厌呢?风景洵美,固然是重要原因,但还有个重要因素,即其中有文化、有历史。我曾提过风景区或园林有文物古迹,可丰富其文化内容,使游人产生更多的兴会、联想,不仅仅是到此一游,吃饭喝水而已。文物与风景区园林相结合,文物赖以保存,园林借以丰富多采。
(5)中国园林一山一石耐人寻味。立峰是一种抽象雕刻品,美人峰细看才像,九狮山亦然。鸳鸯厅的前后梁架,形式不同,不说不明白,一说才恍然大悟,竞寓鸳鸯之意。奈何今天有许多好心肠的人,惟恐游者不了解,水池中装了人工大鱼,熊猫馆前站着泥塑熊猫,如做着大广告,与含蓄两字背道而驰,失去了中国园林的精神所在,真太煞风景。鱼要隐现方妙,熊猫馆以竹林引胜,渐入佳境,游者反多增趣味。过去有些园名,如寒碧山庄、梅园、网师园,都可顾名思义,园内的特色是白皮松、梅、水。尽人皆知的西湖十景,更是佳例。
(6)造园在选地后,就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作为此园之特征,表达出预想的境界。北京圆明园,我说它是“因水成景,借景西山”,园内景物皆因水而筑,招西山入园,终成“万园之园”。无锡寄畅园为山麓园,景物皆面山而构,纳园外山景于园内。殿春簃一院虽无水,西南角凿冷泉,贯通全园水脉,有此一眼,绝处逢生,终不脱题。新建东部,设计上既背固有设计原则,且复无水,遂成僵局,是事先对全园未作周密的分析,不假思索而造成的。
【小题1】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的写作层次。
【小题2】文末以圆明园、寄畅园、殿春簃为例,分别表达了哪些“预想的境界”?
【小题3】请结合全文,概括中国园林具有哪些“独特风格”。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22 02:02: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17年,作为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地区的上海、浙江两地的首届高中毕业生迎来高考检阅。这一轮试点改革中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比如“六/七选三”模式下的学科失衡问题。
据初步调查,2016级高中生在2017年选定选考科目时,浙江省某中学近千人中只有7个学生选考物理;某一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也只有不到50人选考物理;某县所有中学只有不到100人选考物理;某市2016级约一万名学生,只有不到900名学生选考物理。这些现象虽然仍在动态变化中,但是“惧选物理”的情绪由落后地域向发达地域、由二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向一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快速蔓延,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选自搜狐网《尴尬的物理:浙江新高考下的学科失衡与制度改进》,2017.9.14)
材料二:
“物理遇冷”的直接原因不是选考,而是新高考为了平衡不同学科的难度和分值,对选考科目采取了赋分制。
赋分制,即不以卷面实际分数为考生最后得分,而是根据考生的卷面成绩在全部成绩中的位置,给出一个相对分数。具体到本次高考,每门选考科目卷面成绩的前1%为100分,2%为97分,以此类推,以每3分为一个分差档设置21个得分档,直至最低分40分。
“物理学科本身偏难,选考物理的一般都是成绩较好的学生,因此导致许多成绩不好的学生不愿意成为分母。”杭州市一所普通高中副校长对《中国新闻周刊》举例说:比如短跑比赛,一组是10个速度较快的高手,另一组是10个跑得较慢的人,两组的竞技水平并不相同,但都按同样的规则赋分,最后在两组内排名相同的人,成绩就相同了。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新高考改革引争论 “物理遇冷”是无解之题?》,2017.10.27)
材料三:
2017年在上海、浙江招生的1400多所高校中,有70%的高校对选考科目有要求。其中浙江高校要求选考的科目比例如下:

(选自搜狐网《高考改革后物理到底有多重要?》2017.7.13)
材料四:
怎样针对物理选科问题调整高考改革方案? 
其一,在目前选科制度不变的情况下,适当调整物理科目的等级和赋分比例。这并不涉及学生选择学科的公平公正问题,如果各科等级比例在学生选择前就告诉学生,那学生完全可以根据政策来选择学科,这对所有学生都是公平的。其二,改革选考科目设计,允许学生自主选择3门以及3门以上选考科目,在完成选考之后,自主确定用哪3门分数参加高考、填报志愿。如果6门(或者7门)选考科目都允许学生参加考试(考试次数限定为1次),要参加高考录取的学生,必须至少选3门,在考试完成后,再自行决定用哪3门的分数去报考大学,这会进一步扩大学生的选择权,也能避免功利选科的问题,还有助于实现教招考分离。其三,推进大学招生改革,调整大学专业招生的选科要求。大学必须专门开设高中学习中心,配合高考改革,引导中学生理性选科,需要大学规范专业选科要求。
目前存在于高考选科中的问题,根源在于高考录取还是实行按总分录取模式,因此,学生选科主要关注的是等级、分数,而非自身的兴趣和长远的学业发展规划。在高考改革中,要真正扩大学生的学科选择权,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个性、兴趣、学业发展规划选择考试科目,还需要在科目改革基础上,推进录取制度改革,真正实现大学和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这是高考改革的关键所在。
(选自澎湃新闻《新高考改革中的物理科目究竟怎么办》2017.10.30,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新的高考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多积极的成果,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如选考学科失衡的问题。
B.材料二认为“物理遇冷”的直接原因,是众多学生的畏难心理。再加上赋分制所存在的漏洞,最后导致了物理学科的尴尬境遇。
C.材料三中的图表数据表明,在所有的选考科目中高校要求选考物理的比例最高,这体现了高校对物理学科的青睐和物理学科的重要性。
D.材料四探讨了三种针对物理选科问题的改革方案,并指明选科问题的根源在于高考依旧实行按总分录取的模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赋分制让学生在选择选考科目时产生趋易避难的心理,增强了高考的博弈性。对选考科目的选择成为高考的重要环节。
B.因为"惧选物理"的情绪由落后地域向发达地域、由二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向一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快速蔓延,所以"物理遇冷"成为改革中最重要的问题。
C.大多数高校在招生时毫不掩饰对物理学科的偏爱,这与学生对选考科目选择的实际情况有出入,说明这些高校并不配合高考改革。
D.尽管高考改革过程中会存在许多问题,但改革依旧取得了不少积极的成果。这表明,高考改革是在摸着石头过河,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因噎废食。
E. 扩大学生的学科选择权,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个性、兴趣等选择考试科目,就能推进高考录取制度改革,真正实现大学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
【小题3】根据材料,分析“物理遇冷”的原因,并找出一条可行的解决方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宋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仰望唐诗,犹如翘首远眺一座巨大的山峰,可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但它同时也给宋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宋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有因有革,从而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
谚云“极盛之后,难以为继”,宋诗的创新具有很大的难度。以题材为例,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宋人很难发现未经开发的新领域,于是他们在唐人开采过的矿井里继续向深处挖掘。宋诗在题材方面仍有成功的开拓,主要是向日常生活倾斜。琐事细物,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比如苏轼曾咏水车、秧马等农具,黄庭坚多咏茶之诗。有些生活内容唐人也已写过,但宋诗的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比如宋人 的送别诗多写私人交情和自身感受,宋人的山水诗则多咏游人熙攘的金山、西湖。所以宋诗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普通人,而不再是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  
在艺术上,宋诗的任何创新都以唐诗为参照对象。宋人惨淡经营的目的,便是在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
宋代诗坛还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 苏、黄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
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既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也是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经过宋人的巨大努力,宋诗终于与唐诗成为古典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正如缪钺所云:“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 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钱钟书则云:“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宋诗与唐诗既各树一帜,又互相补充,成为古典诗歌美学的两大范式,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选自莫砺锋《宋代文艺高峰的启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让宋代诗人仰望,为其提供大量的学习典范,更多的是带给其沉重的心理压力。
B.宋诗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抒情主人公多是普通人,使得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特点。
C.宋代诗坛追求平淡美,以苏轼、黄庭坚为代表,所以他们分别有畅达与硬受的风格。
D.宋诗所追求的平淡,是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相较于唐诗的丰神情韵更胜一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体部分从内容的开掘和风格追求两方面来论述宋词是如何创新的,思路清晰。
B.第2段从题材、选材等方面论证宋诗相较于唐诗的创新时,运用了例论法。
C.文章末段引用缪钺和钱钟书的话,证明唐诗有丰华情韵的特征,宋诗以平淡为追求。
D.文章在论述中多次运用对比,展示了宋人不落窠臼、锐意求新的创新精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宋诗取得巨大成就,一个重要条件是宋代诗人在对唐诗的继承中有所创新。
B.唐代诗人多不倾向写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细物,而宋代诗人多不写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
C.一些宋代著名诗人有相对唐诗而言新生的风格特征,这是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
D.宋诗追求的“平淡”不同于现在通常所说的“平淡”,前者包含了“雕润绚烂”的风格。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实体书店多年来一直是人们选购书籍的第一选择,有着“城市的文化标的”之称。可近年来,受当当网、亚马逊等专业购书网站以及天猫、京东等综合购物平台的冲击,加之手机阅读、网络在线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阅读方式的改变,传统纸质阅读空间被严重地挤压,实体书店面临危机。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书业商会调查显示,截至2011年的10年里,有近五成的民营书店倒闭。面对如此形势,实体书店应该何去何从?

 (摘编自《图书零售业结构布局》,《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年4月)

材料二:

一直以来,实体书店图书并不够全面,经营业务以图书、电子音像出版物为主,其中教育类图书、中小学教材教辅是重点经营业务之一。而消费者的爱好千差万别,这并不能满足他们的多样化需求。有的书店为了争取最大的利润,更是尽可能多地摆放一些自认为是比较受消费者欢迎的书,可“有心栽花花不成”,结果依然是“门前冷落鞍马稀”。除此之外,实体书店在税费、店面租金、装修设施、人工费等经营成本不断上涨的同时,图书的价格又是固定的,这就制约了书店的利润空间,生存可谓举步维艰。

10月16日,号称“全球首家共享书店”的新华书店合肥三孝口店,正式成为共享书店已满3个月,每天客流量达七八千人次。人们惊讶地发现,原来书店可以这样:除了特色书籍,有咖啡餐饮、文创产品等售卖,还有各种展览、讲座沙龙、签售、分享会、亲子阅读等活动。整个书店极具设计感,图书摆放讲究,细节设置细腻,让读书带有某种仪式感。

  (摘编自《 书店“玩”共享,图谋在长远》,《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12月15日)

材料三:

时代在变化,人们的读书方式、阅读习惯也在发生改变。然而实体书店,无疑是读者畅游书海的一个理想港湾。尤其在倡导“全民阅读”的今天,书店自有存在的价值,它不仅是出售图书的场所,还是一个地方的公共文化聚集地,传播着文化气息。在不少人眼里,有实体书店在,我们的文化就实实在在地坚守在那里。

正因为如此,2013年以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协调财政部、发改委、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持续推出相关支持政策。据统计,仅图书批发零售环节5年免征增值税,每年就为实体书店减免税负50多亿元;财政部5年累计安排实体书店奖励资金达6.7亿元。

2015年,北京市海淀区政府相关领导在得知三联书店五道口店准备撒离时发出指示:三联书店决不能离开海淀区。最终为三联另外择地,在五道口人流最密集的地方新建一座书店,几乎与此同时,朝阳区政府也对三联书店伸出了橄榄枝,邀请三联在北京寸土寸金人气极旺的三里屯开设新店,而且免收房租并承担装修费用。

(摘编自《实体书店回来了》,《人民日报)2018年01月18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直以来,传统纸质阅读空间被严重的挤压,致使实体书店面临着危机,生存举步维艰。如不思改变,还会有民营书店相继倒闭。
B.为了满足消费者购书的多样化需求,一些书店尽可能多地摆放一些自认为是消费者喜欢的书,可结果依然是“门前冷落鞍马稀”。
C.有着“城市的文化标的”之称的实体书店,既是人们选购书籍的最佳场所,也是一个地方的公共文化聚集地,坚守、传播着文化。
D.虽然网上书店的图书销售对实体书店构成了强有力的冲击,但是在国家倡导“全民阅读”的今天,实体书店自有其存在的价值。
【小题2】致使实体书店面临困境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走出困境?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从“姓”看上古婚姻制度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具有独特的表意性。它不仅是一种书写的符号,更能传达出丰富的文化信息,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最早的汉字是按照字义来绘制的,字义和字形往往发生直接联系。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学史上最早的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也是我国最早一部根据字形说解字义的文献,因而也能由此看出汉字形体所反映的文化内容。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血缘和婚姻为纽带,以家庭为核心的社会。婚姻孕育了生命,也维系了社会的发展。《说文解字》中女部的字有238个,是全书最大的部首之一,展示的内容极为广泛。就感情色彩而言,可分为褒义的,如媛、好;贬意的,如妒、奸、婪;而占绝对数量的则是中性的。最后一类女部字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我国上古婚姻状况。
《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形声兼表意)。”“姓”字从女,上古女子称姓男子称氏。姓是宗族图腾的标致,也表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个女姓祖先的子孙,是一个氏族的标志。之形式结构所表现出来的特定内涵来自于母系社会群婚制度。
在群婚初期形成的是血缘婚,它是一种以同胞兄弟和姊妹之间相互婚配为基础的婚姻制度。互有婚姻关系的男女既是兄弟姊妹,又是夫妻。在周代以前的漫长年代里,先民一直延续这种“同姓而婚”的血缘婚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兄弟姊妹通婚的弊端,于是逐渐摒弃了兄弟姊妹间的通婚方式,废止了“同姓而婚”的制度。《左传·僖公三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国语·晋语》:“同姓不婚,恶不殖也。”《礼记·坊记》:  “娶妻不娶同姓。”族外婚制即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族外婚指的是有婚约联盟的两个部族之间不同氏族的同辈男女结为夫妻的婚姻制度形式,丈夫和妻子必须属于不同的氏族,他们之间只有婚姻关系,没有经济联系。他们仍然生活在各自的氏族。由于男子选择配偶被排斥在本氏族之外,人们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因而世系只能按母系传承,子女从母姓。这也是神话“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的历史原型。《说文解字》对“姓”的解释,在“圣人无父”的神话话语与“知母不知父”的历史话语之间穿行。“姓”成为维系血统的纽带,也成为婚姻制度的准绳——同姓不婚。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记录,而语言中的词义又是对客观社会现象的直接反映,这就使得语言中的词必然含有社会文化的因素。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考察,上古同姓的人都出自同一位女性祖先。中国一些古老的姓,如姜、姬、赢、姒、姚、妊等,都有“女”字旁参与构形,这也为“姓”之“从女从生”提供了阐释的依据。在文化寻根的意义上,一个姓代表出自同一血统的强大氏族。这就是姓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的明证。
(节选自〈汉字文化〉,有删节)
【小题1】结合文意,对第三段中划线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姓”字是一个形声字,“女”旁表义,“生”旁既表音又表意,它可以说明“姓”是以女性为主的群婚制产物。
B.“姓”字是宗族图腾和氏族的文字标志,它是血统的纽带,婚姻的准绳;它表明同姓者的子孙都源于同一女性祖先。
C.“姓”字体现出来的最重要的文化内涵,就是婚姻孕育了生命,因而血缘必然成为婚姻纽带。
D.“姓”字的形式结构表明上古出自同一血统的强大氏族,其世系只能按母系传承子女从母姓。
【小题2】下面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字义往往发生联系。母系氏族社会的婚姻状况就是从字形和字义的关系中被发现的。
B.直到周以后,上古先民主动摒弃了血缘婚而采取族外婚作为婚姻规则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看到了血缘婚姻影响了氏族的繁衍。
C.族外婚和血缘婚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夫妻必须属于不同的姓氏,夫妻之间只有婚姻关系,没有经济关系,婚后夫妻可以在同一氏族内生活。
D.“圣人无父 ”的神话与“知母不知父”的历史话语,实际上都是古代的血缘婚和族外婚的解释。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说文解字》不仅是一部文字学的专注,同时也是研究我国婚姻制度的重要文献,上古氏族的血缘婚和族外婚在书中都有记载。
B.从上古普遍盛行血缘婚和族外婚状况来看,我国“姓”的起源和“女”有关,并且姓氏在此阶段已基本完备。
C.“姜、姬、嬴”等都各有自己的一个女性祖先,并分属于各自的氏族群体,都有自己的氏族图腾的的符号标志。
D.语言是社会生活的记录,汉字中许多含贬义的从“女”的文字,都是上古母系婚姻制度下男子地位低下的反叛意识的反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运河谣

马金章

傍晩,燕翅湾西边的运河堤上,一对老人厮跟着。老汉在前,老太稍后,像河中的拖轮,牵引着随船。走到一棵浓荫匝地三四人扯手才能合围的古槐树下,老汉说,下午,就在这儿,俺给“申遗办”的人吼过船工号子,他们还打听你哩。

咋吼的,我听听。

老汉走到槐树下的青石凳处,从地下捡起一根手指般粗细两尺多长的柳木棍儿说,下午,我拿它当纤板。说着,将这纤板往胸前一放,弯腰弓背,随着夯夯实实的脚步声吼唱起来:

哈啰哈啰嗨哟——

两脚杵地背朝天哟。

他停下,直腰涎着脸说,那年,你磨(掌)舵,我打号,就像那歌里唱的“妹妹你坐船头……”

她夺过他手中的柳木棍儿,敲他一下:多大岁数了,还说这话?

他嘿嘿一笑,继续吼唱:

往北开嘞米粮船呦

哈啰哈罗嗨哟—

往南运嘞鱼和盐哟。

哈啰哈罗嗨哟—

……

他收了势问:咋样儿?

你自个儿评评咋样儿?豁口缺牙,跑风漏气,还好意思问。

老两口在槐树下的石凳子上坐下了。

不比当年了。当年,拉一百二十吨大船,纤工十四五个。

她拦过话头说,俺磨舵,你打号。

磨舵,还是你磨得好,你哥磨嘞不行。每到流急滩险的扭头三湾那儿,纤工一看磨舵的是你哥,扯着嗓子喊:该换磨舵的了!一换你,人人肩上的纤绳,标枪一样绷绷直;纤板,抠着胸脯肉,咯吱咯吱响。那船,蛟龙游水般昂起头,劈开逆浪,咯拱咯拱,猛往前窜。

磨舵得会识风向,辨水情。船行黄水要搁浅,清水打流好行船嘛。

哪个舵手都知道这话,可恁多人,却没揣摩透磨舵的巧劲儿。

要不是你教俺凫水,恐怕这辈子,俺也不会和船打交道。

两个老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堤下河岸的一丛丛簸箕柳,又不约而同地顺着簸箕柳,移向上游不远处的河湾。

就在这个河湾里,你学会了凫水。

起先,你古板,不教我。说啥?女人家,不兴凫水。等下辈儿,脱生成男的再说吧。

你不服,抬着板脚,死乞白赖地说:菱角样的小脚女人,河中站不稳,凫水不成。俺这脚,天也没缠过,天足嘞。

你看着俺恁大的脚,嘿嘿笑笑算是答应了。

俩老人,注目着不远处的河湾。

那时,你身轻得跟飞燕一样下水,死沉,像个秤砣往下坠。为保你安全……

她打断他的话:你将你的毛蓝长裤在水中浸湿,扎上俩裤脚,凑上你那猪拱嘴儿,鼓腮吹气,然后扎上裤腰,将个肥鼓鼓的裤子递给俺,让俺一手抓住裤腰的结,将我脖子摁在水里。可把俺憋坏了。

他哈哈地笑了:土造救生圈嘛。凭着这救生圈,你胆儿肥了,学水黏了。慢慢,秤砣变成了浪里白条儿。你成了咱湾里第一个会水的女人。

都是被河水逼的。说过,她脸上显出一抹惆怅。

往事令人伤怀。

过去,船家的孩子,为防止落水,腰里都拴着两只桐油浸过的葫芦当救生衣,爹娘不待见女娃,不给她拴。那年她二哥解下葫芦上岸随爹到水神庙上香,回到船上,还没顾上拴葫芦,登廒舱梯子时踩空落水身亡。事后,娘才将二哥那葫芦拴在她腰上,她不让,要学凫水。娘怼她:要想穷,玩木龙(口语,就是船)。是不是想在船上过一辈子呀?要不愿过安稳日子,你就学凫水。不久,意想不到的灾祸来临了,娘家的船,在道口镇三里湾码头装散米,几十吨的大船过十八里溜时触了河底石,仓满货重,水柱裹挟着大米,白花花喷起两三丈高。船沉了,米被冲跑了,家破了,真应了“要想穷,玩木龙”那句俗语。娘便将她送到燕翅湾的姥姥家,期望她将来找个安居岸上的好人家。

上你的当了。那时,你总耍心眼儿,诱俺:去河湾吧,学水。

甭得了便宜还卖乖。你学不会水,能当船娘?不当船娘,大运河“申遗办”的人,会将你列入运河人物?今儿个,人家会来采访你?

听了老伴儿的话,她想起那个麦收前的傍晩,他俩走向运河湾,多美的意境啊:运河白帆云,桅杆如林。风一吹,麦海金浪翻滚。因河堤不高,河里的航船,如在金色浪中游走……那时刻,她有了运河里弄潮走船的心。

老太太的目光投向运河岸边一丛丛绿烟似的簸箩柳。过去,柳从边,是一条纤工踩出的光溜溜的纤道。

她看着绿烟河柳,看着隐隐约约的纤道,想起下午“申遗办”的人采访她的情景,不由得清嗓唱起船歌:

日头出来咯窜咯窜,

大脚姑娘弄水走船……

听着听着,老汊双眼蒙了一层泪光。他摸索着,紧紧攥住了老伴儿的手。

夕阳,摇翻了一河粼粼金波。

(选自2019年8月20日《鹤壁日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老太太一生经历丰富,她童年时遭灾,出嫁后学水,多年掌舵行船,不输男子,晚年被“申遗办”列入运河人物。
B.文中写到俗语“要想穷,玩木龙”,意在表现老太太的母亲希望自己的女儿能过安稳日子,不希望她像儿子一样学水。
C.文章中不少细节生动有趣,比如老太太用柳木棍敲打老汉、用裤子作救生圈等等,使人物形象立体丰满,画面感强。
D.文章语言平易质朴,富有地域特色,如“俺磨舵,你打号”等,充满生活气息;同时又不乏意境优美的环境描写。
【小题2】本文在塑造老太太这一人物时,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文本赏析。
【小题3】文章开头部分写老汉吼唱运河谣,结尾写老太也唱起了运河谣,这样写对情节发展有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