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符合孩子的要求。婴儿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理上都需要母亲的无条件的爱和关怀。在六岁左右孩子就需要父亲的权威和指引。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一个好母亲是不会阻止孩子成长和不会鼓励孩子求援的。母亲应该相信生活,不应该惶恐不安并把她的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她应该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父爱应该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成熟的人既同母亲的良知,又同父亲的良知生活在一起,尽管两者看上去互为矛盾。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婴儿以爱和关怀,父亲则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树立自己的权威并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的路。
B.母亲应在生活上处处给孩子以安全感,而父亲则应教育孩子自己面对生活并设法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C.母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常常惶恐不安,害怕孩子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父亲则表现出对孩子成长的宽容和耐心。
D.好母亲期待孩子成长并鼓励孩子自立,好父亲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并最后使孩子脱离父亲的权威成为自己的主人。
【小题2】下列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的良知的特点是对孩子一如既往的无条件的爱。父亲的良知的特点是对犯错的孩子有条件的予以谅解,二者是相互对立无法统一的。
B.成熟的人不再同自己的父母形影相随,而是在内心更加依恋父母。
C.成熟的人以自己的爱的能力为基础发展母亲的良知,同时又以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力为基础发展父亲的良知,最终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
D.一个人如果片面地发展父亲的良知,就会失去自我判断力,如果片面地发展母亲的良知,就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这两者都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12: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西游记》,别样的经典

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除了稍晚出现的《金瓶梅词话》,其余《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三部,都是传统积累型小说,是作家在前代民间艺人和文人不断加工的基础上才写定的。这三部小说中,以《西游记》最不露集体创作的痕迹,小说作者以他自己的风格完全溶解了前人对唐僧取经故事所提供的艺术材料,使小说的内容和形式都烙上了独创的、属于他的个人风格的印记。

神佛妖魔故事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和丰富的艺术经验积累,也有外来的,主要是印度佛教文学的故事的濡染。除了神祇和鬼魂是古代原始宗教的产物以外,神仙和妖怪是秦汉以来方士、道士然后是艺术家——民间艺人和文人的虚构;佛、菩萨、魔则是由印度佛经传入,然后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的体系的。这种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的汇合,自六朝的志怪小说以来已渐次达到密洽无间;与此相应的是宗教上道教和佛教在对立中的互相渗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教神在群众中从观念到风习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西游记》的艺术虚构正是建立在传统艺术经验和这种社会的宗教性观念、风习的基础之上的,但它又以作者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独创性批判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或更正确地说,和社会的宗教性观念开了玩笑,对它进行了嘲弄。

在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中,神与魔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象征,前者应予肯定,后者应被否定。但《西游记》不与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认同,吴承恩对神与魔一视同仁,道教神玉皇大帝、道教祖师太上老君、西方佛祖释加牟尼,都是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至于天将神仙、菩萨金刚和诸路神祇就更不在话下。不少妖魔倒是可亲可爱,有人情味,是引人寄以同情的对象,猴精孙悟空便是最突出的一个。他的魅力在于他的妖气而不在于他的改邪归正,在于他的个性放纵而不在于受理性约束,读者则同情于他受紧箍咒时的窝囊气而欣喜于他的有时妖性复发。西方路上好多魔头和小妖的天真、狡狯和滑稽也引人喜爱;不少妖魔和神佛通声气,有渊源,是一家子。神与魔泯除了界限,受到作者的平等待遇,于是,宗教的价值观就被抛弃,被超越,宗教的虚伪性也在很大程度被揭露了:因为说到底,天堂地狱,神佛妖魔这些超人间的幻象全是随着艺术家的意旨转的,是艺术虚构的产物。《西游记》创造了一个神魔世界,同时也就宣告了宗教的创造和作家本人所创造的同样都是一种意识的虚构。

《西游记》不仅奠定了神魔小说这一小说品类的基础,开拓了中国长篇小说的表现内容,而且是中国小说中极为少见的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作品。中国长篇小说的主题,通常集中在战争、爱情、政治、家庭等等社会性的关系上,很少有、或者简直没有像西方小说中《鲁宾逊漂流记》那样一类以人和自然斗争为主题的作品。《西游记》却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众在迢遥的西行途上和穷山恶水冒险斗争的历程,并以降妖伏魔赞美了取经人排除艰难的战斗精神,它是人战胜自然的凯歌。

(节选自《西游记〈前言〉》)

【小题1】下列对神魔小说产生、发展过程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佛妖魔故事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也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在外来方面,又受到了佛教文学故事的濡染。
B.佛、菩萨、魔自六朝以来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体系后,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逐渐结合得越来越紧密。
C.到了《西游记》中,不少妖魔富有人情味,成了引人同情的对象;相反,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天将神仙等却成为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
D.《西游记》不仅奠定了神魔小说品类的基础,也开拓了中国长篇小说的表现内容,它是人战胜自然的凯歌。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都是作家在前代民间艺人和文人不断加工的基础上写定的,以《西游记》最不露集体创作的痕迹。
B.孙悟空可亲可爱,有人情味。他的魅力不在于他的改邪归正和受理性约束,而在于他的妖气和个性放纵。
C.在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中,魔与神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象征,前者应予肯定,后者应被否定。
D.中国长篇小说的主题,往往集中在战争、爱情、政治、家庭等社会性的关系上,极少看到描绘人与自然关系的作品。
【小题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承恩在《西游记》中泯除了神与魔的界限,把不少神、魔写成了一家子,抛弃并超越了宗教的价值观,彻底揭露了宗教的虚伪性。
B.佛教传入中国后,道教和佛教在对立中互相渗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教神在群众中从观念到风习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
C.《西游记》以作者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独创性批判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和社会的宗教性观念开了个玩笑。
D.《西游记》以丰富瑰奇的想象,创造了一个神魔世界,同时也宣告了宗教的创造和作家本人所创造的同样都是一种意识的虚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1)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是máng(    )从,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2)怀疑不仅    ,也是 。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kòu( )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解答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是mò(   )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zhì(    ),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节选自顾刚《怀疑与学问》)

【小题1】根据文中的拼音写出汉字。
(1)máng(____________)从    (2)折kòu(_____________)(3)mò(___________)守 (4)停zhì(____________)
【小题2】(1)根据这两段内容,分别概括这两段的分论点,填写在横线上,作为这两段之间的过渡句。怀疑不仅是______________ ,也是__________________ 。
(2)从划横线的句子中选择一个方面,补写一个有代表性的事例(不超过6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一个特点是“生生”。《易经》“天地之大德日生,生生之谓易““易”,上面一个“日”下面一个“月”,有人认为是日月的变化,有人认为是仿照的蜥蜴,因为蜥埸的形态经常变化,颜色也经常变化。而《易经》就体现了一种变化的精神。这个“易”有三种意思:“变”“不变”和“简易”,《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它的核心意思是“生生不息”。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么我们一个很重大的责任就是把香火交传下去,这里面就体现了中国人一种特殊的终极关怀。。
第二点是“实用”。这个地方不是简单的实用、适用,而是指的人伦日用。李泽厚叫实用性,金关道叫尝试性。中国人一般情况下不会走火入魔,因为我们特别重视自己的感觉和经验。但是如果有的事情,超出了感觉和经验,我们往往也会陷入某种述乱和失望的状态。因为理性化的程度不高,所以我们也容易被一些人所欺骗。我们应该讲究实事求是,合乎情理.对神也同时采取实用的态度,信则有,不信则无。
第三点是“和合”。人道效仿天道,天道落实于人道,所以中国人讲天人合一,“服乎天,应乎人”,这句话来自《易经》,《易經》里面有一封(革卦: 祭莫之日用俘虏作人牲,亨通,吉祥的卜问)就是讲革命的。所以我们中国的革命传统也可以追溯到《易经》。汤武和周武王,一个革了夏来的命,一个苹了商纣的命。因此,对天、对自然界,我们要顺应,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而对人,我们要响应人的基本需要,满足人的生命发展需要,可“和合”不是说我们都合到一起,都变成了一种混沌状态。这不符合中国文化,不符合中国思想。这里面有不同的要素,有天有地、有阴有阳、有火有水等,而这些不同的要素之间对立共生; 所以自然界也好,人类社会也好,才能够生生不息,才能够不断地变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三个特点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制裂开来,这对于我们今天创建和谐社会也能够有很大启发。中国人认为儒释道可以合起未,我们可以三教并带。这在西方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因为西方人是讲信徒笃真,你信这个种,就不能再信其他种了。而我们三教并并带相交,只要是对我们生存发展有利,不管什么样的文化要素,我们都可以吸收包容,所以中国人的包容性非常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磅的一项是
A.“易”既指日月的变化,也指蜥蜴的交化,《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源头。
B.“生生不息”是《易经》的核心意思,“易”包含了“变”“不变”和“简易”三种意思。
C.孟子说: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体现了每个中国人把香火交传下去的重大责任。
D.我们对神采取“信则有,不信则无”的态度,这不是讲究实事求是,不是合乎情理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生生”,通过对“易”的两种解释来说明它的变化精神。
B.文章从“生生”等3 个方面来概括并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也说明了中国文化传承的传统根源.
C.全文采用了总分的结构方式,既雨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又阐释了中国人的乐观心态和包容精神。
D.末段比较了西方人讲信徒笃真和中国人三教并带的不同特点,说明中国人对不同文化要素有包容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有的事情超出了感觉和经验。我们就会陷入某种迷乱和失望的状态。
B.中国的革命传统可以迫测到《易经》,其原因是《易经》中的革卦就是讲革命的。
C.响应人的基本需要,满足人的生命发展不仅是“顺乎天,应乎人”的体现,更是“生生不息”的要求。
D.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既要生生不息。又要不断变化。“和合”对于创建和谐社会有启发。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海洋开始的。先是沿海14个开放城市,接着珠三角、长三角,现在是沿海一系列自贸区的建立。我们已经通过海洋收获了足够的权益,可以把目光转向大陆了。我们又像甘英(甘英,公元97年中国向罗马派去的第一个使者。他历经高原、雪山、沙漠到达波斯湾,准备跨海西渡,终因畏惧海上风浪,半途而废。康有为斥之“中西亘数千年不通文明,不得交易,则甘英之大罪也”)一样,向西面对着麦金德的心脏地带(麦金德,英国地理学家,他把甘英跋涉过的地区取名为“心脏地带”)进发。

但是我们今天已经不是甘英了。我们不会再被距离和时间击垮,我们有了战胜距离和时间的工具,这就是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我们的高铁能以每小时350公里的速度前行,如此算来从中国到罗马,一天多就可以了。甘英的问题---距离、时间解决了,但是“多边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如何跨越政治、国家、民族、文化的阻隔,是新的挑战。

中国的崛起,一定是和平的崛起,德、日试图通过战争崛起已经被历史证明是行不通的。我们应该重新定义麦金德的“陆权”和马汉的“海权”的意义。在他们的思想中,海权是指调动军事力量,对海洋的控制,陆权也是依靠武力对陆地的控制。这是通过战争崛起的思维。

今天,我们在谈论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时,这两个词的意义已经发生了转变:权力已经转变成权利。权力强调的是控制,权利倾向于利益;权力是力量关系的较量,而权利则是利益关系的集合。

我们要通过互惠互利的合作,融入世界,我们的目标是“世界岛”的一体化。在“世界岛”的西边已经出现了一个统一的政治经济体—欧盟,北部出现了以俄罗斯为首,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加入的欧亚联盟;东部,中国倡导的多边合作体系“上合组织”已经合作多年。现在摆在中国面前的是如何加入各种多边体系,并融入其中。

要想实现甘英的理想,完成甘英的使命,要穿越心脏地带,实现东西方在大陆的直接握手,仅仅有了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还不够,还必须有政治上各国之间的多边合作。

因此“一带一路”,不仅仅是修路和经贸,更重要的是文化上的交流和政治上的趋同。欧盟給“世界岛”的未来提供了成功的范式。如果“世界岛”上的东方、西方、北方、南方的各个国家能够形成像欧盟那样的政治经济共同休,那么甘英的问题就真正解决了。

“一带一路”的战略一方面要穿越心脏地带,一方面要拥抱“世界岛”,它的本质是中国梦的实现:世界一体化。

摘编自单之蔷《“一带一路”:拥抱世界岛,穿越心脏地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海洋是中国改革开放开始的地方,从14个城市起,到珠三角、长三角,再到一系列的自贸区建设,均以沿海为重点布局。
B.我国高铁时速已达350公里,还有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因此,即使到再遥远的地方,时间和距离也不会对我们构成问题。
C.政治、国家、民族和文化的问题是“多边的问题”,如何处理好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是我们今天必须面对的新挑战。
D.“一带一路”的战略本质是实现世界一体化,但这既要突破自然条件险恶的“心脏地带”,又要拥抱文化迥异的“世界岛”。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文章对甘英的补充介绍,虽然寥寥数语,但从其畏难情绪和半途而废的结果看,作者认为甘英确有不可推卸的历史罪责。
B.文章以二战战败国德、日为例,从历史角度论证了幻想通过战争来崛起是行不通的,从而指出中国只能走和平崛起的道路。
C.麦金德的“陆权”观和马汉的“海权”观,都是依仗军事力量来达到控制陆地或海洋的目的,这是危险的战争崛起的思维。
D.权力是力量双方或多方关系的较量,而权利则是这些利益关系的集合。以此论证了“一带一路”的战略观念必须由权力转向权利。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项是
A.4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使我们获得了可观的海洋权益,也实现了对海权的控制,现在是时候把目光转向内陆了。
B.无论是欧盟,还是欧亚联盟,还是以中国为首的“上合组织”,都是“世界岛”上的村民,一体化的中国梦是人类共同的梦。
C.对“一带一路”这一伟大构想来说,修路和贸易虽然要先行一步,但更重要也更困难的是文化上的交流和政治上的求同。
D.实现中国梦既要顾及海洋与陆地的平衡发展,也要顾及各个政治经济体在各种利益方面的诉求,更要树立和平崛起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