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揭秘城市生活成本:孩子教育占大头
上周,“中国十大城市生育成本排行榜”和“进口车国内售价远高于海外市场” 引发广泛关注。“算账”一时成为热词。
大城市生养一个孩子动辄需花费数百万元;一款同品牌、同款型的汽车在国内买要多掏几十上百万元——触目惊心的账本背后,是众说纷纭的观点对立。有人有切肤之痛,有人觉得言过其实。看来看去,都成了一本糊涂账。
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城市生活,都需要支付成本。不同的是,有的很透明,有的很朦胧。养育一个孩子、买一辆汽车,要求不同、标准不一自然会导致成本差异,尤其是在市场化的商品时代。但这不应该是生活成本糊涂化的理由。真正值得追问的,是我们为尚不富足的生活支付了多少不透明或半透明的“隐性成本”。
最近,网络上流行了一个“中国十大城市生育成本排行榜”,广州生育成本高达201.4万元。该排行榜说,按家庭年收入12万元计算,需要夫妻二人不吃不喝工作16.78年。
这201.4万元的账,是怎么算出来的呢?包括怀孕时的营养成本,一年2万元左右;产前产后及月子费用,1.4万元;学前日常用品成本,6年18万元;学前教育成本及学前其他成本,6年60万元;7岁到大学毕业的教育费用,如学校常规收费、择校费、补习家教费等,16年95万元;人情送礼花费及生活费,16年35万元。
即便如此,广州仅能名列第四。“最贵”的北京生育成本竟然高达276万元。上海生育成本达247万元,深圳达216.1万元,杭州183.2万元,南京170.1万元,武汉160.6万元,青岛152.6万元,西安142.5万元,长春131.5万元。
该榜单发出后,引发了网民大讨论。意见则呈现两极化。有网友说:“谁家养孩子这样养的?这不鬼扯吗?”也有网友认为“一点都不夸张”。
《人民日报》日前就此撰文,援引相关专家的说法称:“生育成本的下限是比较容易算出来的,就是考虑一些基本的需要,而生育成本的上限是无止境的,可以无穷大,不宜做此类比较。”
对于此榜单的科学性,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李丁博士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质疑:“网络上并没有给出计算的具体方法,不知道是调查而来,还是粗略的估测?该排行榜,不是很严肃。”
不过,研究人口与社会问题的李丁也提出,中国生育成本尤其是城市居民生育成本确实在上升。“我们统计发现,不管是高收入家庭还是低收入家庭,孩子教育支出都占据了很大的比例。更关键的是,有些成本是隐性的,无法量化衡量”。
公务员林女士的儿子今年7岁,下半年就要开始上小学。她看到这份榜单时笑了,觉得不可信,但也道出她的苦水,养儿不易、开销很大。“我们都说义务教育是免费的,可实际开销是多少呢?”
“我一朋友小孩,幼儿园就上好的,一年要好几万元。我儿子上的幼儿园只是小区的,已经让我觉得他输了,小学不能再输了。”她结婚时房子买在广州番禺区,为了儿子上学,把番禺的房子卖了,跑到越秀区买房子。“我问了中介,我们那房子光学位费就值30万元。”
专家们说,养育孩子不应该攀比。但林女士说,现在生育一个孩子,不仅仅是养活他,还要养好他。
我们要算出养一个孩子需要花多少钱,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投入,很多难以量化。但一个基本判断大致是准确的:要想养好一个孩子,需要付出越来越高的成本。这源于教育这种社会性资源也是分配不均的,是一种变相的“垄断”,迫使人们不得不花更大的力气去获取这些资源。
我们的“衣食住行”,已经基本市场化,但要算出生活成本,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专栏作家李俊就曾写道,有一些东西表面看起来便宜,但是我们要获得它,付出隐性成本却是非常高的。
导致这些隐性成本的重要原因就是垄断,这也是反垄断的意旨所在。
要破解垄断转嫁的成本,在于我们让社会一些并不是透明、开放的领域,变得开放透明。
【小题1】下列对报告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城市生养孩子的成本达数百万元,进口车国内售价远高于海外市场,表明我们为生活支付了许多“隐性成本”。
B.从怀孕时的营养成本到大学毕业的教育费用,中国十大城市生育成本均在百万以上,对此,绝大多数网友表示认同。
C.对于“中国十大城市生育成本排行榜”专家认为生育成本难以量化,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孩子的教育支出占很大的比例。
D.我们的“衣食住行”已经基本市场化,许多东西看起来很便宜,但生活成本既零碎又复杂,所以很难算出来,成了一本糊涂账。
【小题2】大城市的生育成本包括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分条概括说明。
【小题3】本篇报告揭秘城市生活成本中孩子教育占大头,实质要谈的是什么问题?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11 02:16: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近几年,以汉服圈为代表的古装文化实践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态势。在文化传播领域,例如方文山在2013年创办“西塘汉服文化周”,建构了一个以汉服文化为中心的文化场域。在产业资本领域,与汉服相关的新兴产业也成为资本青睐的对象。现在,身穿汉服的身影已经时常出现在大学校园、商业广场和地铁公交等公共场域,汉服进一步融入了日常生活之中。

不过,有的汉服爱好者却表达了不同的焦虑,“现在的汉服圈都很浮躁,很多人已经退圈,因为已经背离了初衷”。有人曾对汉服文化内部的构成做过普及:一是汉服爱好者,即已接触汉服,对汉服有一定了解,认同汉服复兴的主要观点与理念;二是汉服生活者,即将汉服生活化,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传统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三是汉服复兴者,主要进行理论研究或服饰考据,或负责引导社团,举办活动,较大范围地复兴推广汉服。显然,一种内部的阶层被呈现了出来。在公共场合身穿自制汉服的第一人王乐天等,同汉服生活者一起,他们构成了金字塔结构的塔尖和塔身。而汉服爱好者则是金字塔形结构的基座。汉服复兴者规定汉服文化的边界,而汉服生活者则以一种与世俗生活决断的决心进行实践。例外的是汉服爱好者阶层,他们的参与程度显然要低,远没有生活者“壮士断腕”式的决心。因而,在汉服文化越来越被关注的当下,汉服圈内部的焦虑情绪,也许可以解释为汉服爱好者同另两个阶层的脱节。而这种愈发不稳定的结构,则正是汉服文化在持续冲顶过程中的隐忧和未来可能遇到的发展壁垒。

汉服爱好者进入汉服圈的动力,往往来自动漫文化的影响。如果要进一步厘清这一群体的文化需求,则必须首先将他们从汉服圈中剥离出来,放置在青年亚文化实践的脉络中进行观察。汉服爱好者首先关注的是亚文化实践的满足,即通过挪用和拼贴符号,形成的对主流文化的仪式性抵抗策略和沟通尝试。

然而,汉服文化复兴者和生活者都强调汉服文化的正统性,这就造成汉服圈内出现了爱好者同“考据派”的二元对立。随着汉服文化热度升高,以传统影楼写真为代表的行业也开始介入古装拍摄。此时,为了维护亚文化内部的纯洁性,汉服爱好者又斥其为“影楼装”,拒绝承认其与汉服文化的关系。这种内部分裂导致的不稳定结构将制约其进一步发展。

如何尽快理解汉服文化金字塔基座的庞大人群的构成成分和文化诉求、保护他们的参与热情,是夯实传统文化复兴人群基础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方面。

(摘编自赵宜《汉服文化实践:复兴及其内部焦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古装文化实践呈上升态势,商场及车站等公共场所常见身穿汉服的身影。
B.“西塘汉服文化周”的创办人方文山,是汉服生活者,属于金字塔形结构的塔尖。
C.汉服爱好者与汉服复兴者、汉服生活者相比,参与汉服文化实践的程度要低。
D.传统文化承继需要文化精英的引领,夯实金字塔基座的人群基础也非常必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服文化在文化传播与资本领域的突破,是汉服文化实践呈上升态势的证明。
B.文章区分了汉服文化圈不同构成人群的特点,对汉服爱好者的相关论述较多。
C.文章从汉服文化实践壁垒、汉服爱好者的诉求等角度论述了汉服复兴中的焦虑。
D.文章先交代汉服文化实践近况,再分析复兴中的焦虑,后指出根本解决之道。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服圈内的阶层分化与阶层之间的脱节,可能成为汉服文化实践的发展障碍。
B.汉服圈出现二元对立现象,源于对汉服文化礼仪正统性与纯洁性的理解不同。
C.汉服爱好者介入汉服圈的动力并非源于主流文化的吸引,而是源于亚文化实践的满足。
D.厘清汉服爱好者的文化诉求,保护他们的热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复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每个时期的历史题材创作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考验:既不能违背历史真实,同时也不能以同一种面孔面对不同时期的读者和观众。
历史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今天的我们端正姿容,昂首阔步前进。中国百年革命进程中,有许多恢弘的故事和人物,值得今人与后人永远铭记,并且能从中获得可贵的精神财富和继续前行的经验。革命历史题材创作重现惊心动魄的风云岁月,毫无疑问是当代民族精神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岁月的流逝,那些拥有精彩故事的历史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参与到历史“故事”的当事人,基本上很难直接与我们对话了。写好革命历史,宣扬好革命历史,成为我们文学工作当前与今后的一大艰巨任务。
要写好革命历史题材、塑造好历史題材中的人物形象,自己要有坚定的革命理想与信仰,半信半疑者是无法写出令读者信服的作品的。自己对革命历史题材的认识要有深度,浅层次地理解事件和人物,只是简单的历史记述,无法进行艺术的升华。“夹生饭”式的历史题材创作,不会受到广大读者和观众的喜爱,革命历史更无法以“夹生饭”的形式获得继承与传扬。与此同时,创作者还要具有表现历史的境界——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艺术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创作者本人的艺术表达水准是决定作品成败的关键。每一个时期读者的阅读情趣都有所不同,历史题材创作者必须考虑每一个“当下的”读者与观众的“口味”,作品出来后不被社会接受和传播,就不符合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根本目的与基本要求。正因为如此,每个时期的历史题材创作都会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考验:既不能违背历史真实,同时也不能以同一种面孔面对不同时期的读者和观众。
创作之所以叫“创作”,在于它是创作者的智慧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结晶;艺术之所以叫“艺术”,在于它是艺术创作者独有的艺术表达的本领和技术。创作,是在某种精神、责任和使命的激发下催生的灵感性劳动,它的艰苦性、艰巨性和卓越的贡献性,皆系于此。艺术,是创作者们长期磨炼、自成一派、独具风格的创造,是从生命与智能中勃发岀的能量,是最光辉的精神财富。革命历史要获得精神层面和价值层面的再生,就必须依靠先进思想引领下的创作艺术来完成。因此,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文学工作者和艺术界人士不仅应该继续以巨大的使命感拿出重要历史节点的纪念作品,另一方面,由于革命历史距离现实越来越远,继承和宣传革命历史精神的任务也将变得越来越重,创作革命历史题材的难度随之不断增加,要不断攻坚克难、创新表达,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迎接新要求、新挑战。
我们只有抱着对革命历史本身的尊重态度,对客观事实的忠诚度,对价值取向的坚定不移,坚持与时俱进的创作精神、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才能让越来越悠远的革命历史,闪着光芒活起来,永远照耀我们前行的道路。
(2017年08月17日《人民日报》何建明《让革命历史题材创作鲜活起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题材的作品,不可一味拘泥于史实,而要以鲜活的艺术形象面对读者和观众。
B.革命历史故事和人物,能让我们从中获得可贵的精神财富和继续前行的经验。
C.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是当代民族精神建设中的最重要的环节,具有重要社会意义。
D.精彩故事的历史离我们越来越远,使得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创作者普遍感到任务艰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论述了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意义和写好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方法、途径。
B.第2自然段第一层讲革命历史故事的意义;第二层讲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必要性、艰巨性。
C.第3段从理想信仰、认识水平、历史境界、艺术表达等方面谈革命历史题材创作者的修养。
D.第5段从历史态度、价值取向、理想追求等方面总结全篇,对创作者提出明确要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创作者只有充分考虑“当下的”读者与观众的“口味”,作品才能被社会接受和传播。
B.只有依靠先进思想引领下的创作艺术,革命历史才能获得精神层面和价值层面的再生。
C.面对创作革命历史题材的难度增加的现实,创作者要不断攻坚克难、创新表达。
D.只要创作者有正确的价值观,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就能写出好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也是家有高龄老人的人,他们的难点和关注点我都有切身体会。”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嘉兴学院院长盛颂恩说。他在深入调查、多方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个人的第一份提案《关于加快搭建网络大平台,大力推进智慧型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现有的养老资源和模式不足以满足老人的实际需求,要解决这个问题,只靠医疗服务和传统手段是不够的,而利用网络、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模式,充分调动、整合、优化配置社会现有资源和政策,把全社会相关的资源和政府的相关政策集成到同一个大平台上来建立一种新体系,应该是一种理想的解决方案。”

“养老问题如果没有顶层设计,没有政府的统筹协调、政策支持和监督保障,这样的平台是不可能完善的,老人们和子女们也不会放心。服务主体可以市场化,但公共资源和政策需要政府进行统筹配置和协调,还要建立相关标准体系,让平台运营、发展、管理、监督都有规可依。”盛颂恩表示。

(摘编自2018年3月4日《钱江晚报》)

材料二:


网友的多种养老观点占比

(摘编自2019年3月21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当前,我国慢性病负担占国家疾病总负担的比重达68.6%。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全人群的4.2倍,而且病程长、医疗费用高、难以治愈。但是,大多数慢性病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进行控制和干预,这需要从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角度,树立个人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的观念。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也要与这种理念相适应。树立健康管理理念,达到“未病先防、病后防变、瘥后防复”的效果,也是健康管理学科的职责所在。

随着“全民治疗”向“全民健康”目标的转移,医疗资源不断下沉,社区将成为未来全民健康的主战场。社区层面的多学科融合,能培育集社会知识、专业技能、人文关怀、运营管理为一体的复合型健康服务业人才,这将成为未来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专业人士要适应大趋势、大环境的改变,能走进社会,走进生活,适应变化,更加注重人文教育的融入、心理技能的提升、跨学科跨专业团队协同作战能力的培养。还要树立适应老龄化的理念,学会站在老年人角度看问题,以尊重为前提设计产品及提供服务。

(摘编自2019年3月25日《光明目报》)

材料四:

社区养老是目前英国大多数老人选择的养老方式,这体现出英国人“居家养老”或是尽可能地“如同在家养老”的理念。按照英国有关社区照顾的法令,几乎所有的社区都配备相关的辅助设施,提供面向老年人的服务和帮扶政策。与建设养老院、将老人集中起来看护相比,“去机构化”的社区养老可以更好地调动民间资源,展现养老服务的灵活性,也能够让老人最大程度地融入家庭和社区,尽可能让老人能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安度晚年。

“我们现在要求社区养老机构提供以用户为中心的护理。”美国圣路易斯市老龄化研究中心的爱德华·劳勒教授说,“这种护理,过去通常会外包给社会工作机构,但现在的新方案要求家庭成员或者配偶来照顾老人,然后政府适当给予这些人一些奖励。这个方案目前在美国的很多州都已经付诸实践,效果尚可。”

在技术领域,美国人正大力扶持远程医疗、远程健康类产品。尤其在农村地区,这种技术为当地人带去了极大帮助。这些项目的发展经费,并非全部由企业自筹,很多来自政府办的医疗保险、医疗救助中心。

(摘编自2019年1月15日搜狐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盛颂恩在提案中建议,要整合全社会的相关资源和政府相关政策解决当前的养老问题。
B.社区养老的方式在中国网友中认可度最高,这与英国大多数老人选择的养老方式是一 致的。
C.着眼全生命周期管理,树立个人是健康第一责任人观念,利于控制和干预大多数慢性病。
D.随着“全民健康”目标的完全确立,医疗资源不断流向基层,社区将成为全民健康的主战场。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现有养老资源不足,养老模式也不够丰富,无法满足老人们的实际需求,在解决这一问题上,政府还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
B.网络调查表明,大家对养老方式看法不一,没有一种想法超过半数,因此,我国在对待养老问题上要多措并举,以满足不同需求。
C.新的养老趋势对健康服务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成为文理兼备、跨多种学科的复合型人才,才能胜任将来的工作。
D.与建设养老院,将老人集中起来看护相较,英国“去机构化”的社区养老方式无论是从资源利用还是老人感受上,都优点明显。
【小题3】从材料一和材料三来看,要解决好我国的养老问题,今后需要做好哪些工作?材料四中英美两国的做法能够给我们提供哪些借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古典诗歌是极其精炼的语言艺术,言约而意丰是历代诗人共同追求的目标。因此古典诗歌中很少有泼墨如水的长篇巨制,相反,人们对那些一字千金的精简短章更为推崇。正如刘勰所云:“规范本体谓之镕,剪截浮词谓之裁。裁则芜秽不生,镕则纲领昭畅……一意两出,义之骈枝也;同辞重句,文之疣赘也。” 又云:“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这个原则虽然对各种文体都适用,但显然对于篇幅有限的诗体更为重要。而古典诗歌的篇幅相当有限,作者又希望在有限的篇幅内承载更多的意蕴,所以不能容忍芜辞赘句的存在。从意象的角度来思考这种原则,显然会导出对于意象密度的追求。

何谓“意象”?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假如同样长短的诗句或诗篇中包含的意象或多或少,也就是意象的密度或密或疏,那么前者所承载的意蕴更加丰富,或者说所传达的信息量更大,如此更可能达到言约意丰的效果。例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这两句诗各用五个字营造了三个意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诗人只把六个意象连缀成句,除此之外不着一字。这样的写法真是干净利索,从意象营造的角度来说,也可以说意象的密度很高。它们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极其生动、丰满的早行图景:鸡鸣声声,乡村旅店的茅檐上方斜挂着一钩残月;一条板桥上积满浓霜,上面印着行人的足迹。句中虽无一字直接抒情,然而早行的苦辛、心境的寂寞皆渗透在那些物象之中,读来令人恻然心动。如果不是意象如此密集,恐怕难以在寥寥十个字中安置如此丰富的内涵。

但是,是不是意象密集的诗一定是好诗呢?或者说,是不是意象密度越大的诗就越好呢?下面以五律为例做些分析。“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后人的赞扬之词甚多。但是它也招致了一些非议,有人就说:“‘水声’、‘飞泉’、‘树’、‘松’、‘桃’、‘竹’语皆犯重。”其实正是指此诗意象过于密集。那么,为什么意象过于密集也会是一种缺点呢?简单地说,原因在于意象过密会妨碍诗歌意脉的流动,从而显得堆垛、板滞。

从上述论述可以得出两个貌似互相矛盾的结论:对于诗句来说,意象密集往往会产生精警的名句;对于诗篇来说,意象密集则是利弊参半的,有些作品因意象密集而见胜,有些作品却因意象过密而受损。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在于人们对于名句和名篇的要求有所不同。一般说来,凡是万口传诵的名句都具备某种独立的价值,也就是说,即使把名句从原诗中彻底剥离出来,它们的价值也几乎不受损伤。

由此可见,虽然不能说所有的名句都是意象密集的,但是意象密集肯定是构成名句的重要条件。因为名句的篇幅仅有寥寥数字,如果意象的密度太低,那就包蕴不了多少意义,要想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的名句也就难上加难了。诗篇的情形则与诗句大不相同。一首好诗,不但应该“状难写之景,如见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而且应有完整的意境和流畅的意脉。

那么,对于诗篇来说,什么样的意象密度才恰到好处呢?宋人范温的一段话颇有启迪意义,他说:“诗贵工拙相半,老杜诗凡一篇皆工拙相半,古人文章类如此。皆拙固无取,使其皆工,则峭急而无古气,如李贺之流是也。”范温所说的“工”与“拙”指诗歌艺术的精丽与朴拙,意即一首诗既应有精丽细密的部分,也要有相对朴拙粗放的部分,才能张弛有节,并突出重点。一首诗中的意象密度也是如此,整首诗的意象最好是“疏密相半”,也即有疏有密,疏密相济,才能恰到好处。事实上唐代的优秀诗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在创作实践中很好地贯彻了这种精神。他们对意象的密度是相当留意的。唐诗名句的意象密度大多较高,唐诗名篇的意象则以疏密相济为普遍规律。唐代的优秀诗人有意无意地把一篇作品内的意象密度控制在比较合理的程度,从而写出许多疏密有致的佳作。

(摘编自莫砺锋《论唐诗意象的密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刘勰强调语言要简洁,指出写作需字斟句酌,才能达到精炼。
B.对于诗篇来说,意象密集则利弊参半,有些作品因意象密集而见胜,有些作品却因意象过密而受损,这需要作者把握一个合理的度。
C.诗句或诗篇包含的意象越密集,所承载的意蕴越丰富,更能达到言简意丰的效果。
D.唐代的优秀诗人对意象的密度相当留意,把作品的意象密度控制在比较合理的程度,从而写出许多优秀的诗篇。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意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B.意象过密会妨碍诗歌意脉的流动,从而显得堆垛、板滞,所以意象密集的诗都不是好诗,密度过大是诗的一种缺点。
C.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虽然是一首千古传颂的名篇,后人的赞扬之词甚多,但是这首诗也因为写景意象过于密集而招致了一些非议。
D.意象密集往往会产生精警的名句,基本上万口传诵的名句都具备某种独立的价值,即使把名句从原诗中彻底剥离出来,它们的价值也几乎不受损伤。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典诗歌是极其精炼的语言艺术,言约而意丰是诗人共同追求的目标, 因此古典诗歌中很少有泼墨如水的长篇巨制。
B.如果古典诗词的篇幅不是有限的,作者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的需要来选择意象,表达意蕴,对遣词造句也就可以放松要求。
C.名句篇幅有限,意象密度太低就包蕴不了多少意义,要想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的名句,加大意象密度无疑是必要的创作手段之一。
D.整首诗的意象要“疏密相济”,恰到好处,唐代的优秀诗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在创作实践中很好地贯彻了这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