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揭秘城市生活成本:孩子教育占大头
上周,“中国十大城市生育成本排行榜”和“进口车国内售价远高于海外市场” 引发广泛关注。“算账”一时成为热词。
大城市生养一个孩子动辄需花费数百万元;一款同品牌、同款型的汽车在国内买要多掏几十上百万元——触目惊心的账本背后,是众说纷纭的观点对立。有人有切肤之痛,有人觉得言过其实。看来看去,都成了一本糊涂账。
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城市生活,都需要支付成本。不同的是,有的很透明,有的很朦胧。养育一个孩子、买一辆汽车,要求不同、标准不一自然会导致成本差异,尤其是在市场化的商品时代。但这不应该是生活成本糊涂化的理由。真正值得追问的,是我们为尚不富足的生活支付了多少不透明或半透明的“隐性成本”。
最近,网络上流行了一个“中国十大城市生育成本排行榜”,广州生育成本高达201.4万元。该排行榜说,按家庭年收入12万元计算,需要夫妻二人不吃不喝工作16.78年。
这201.4万元的账,是怎么算出来的呢?包括怀孕时的营养成本,一年2万元左右;产前产后及月子费用,1.4万元;学前日常用品成本,6年18万元;学前教育成本及学前其他成本,6年60万元;7岁到大学毕业的教育费用,如学校常规收费、择校费、补习家教费等,16年95万元;人情送礼花费及生活费,16年35万元。
即便如此,广州仅能名列第四。“最贵”的北京生育成本竟然高达276万元。上海生育成本达247万元,深圳达216.1万元,杭州183.2万元,南京170.1万元,武汉160.6万元,青岛152.6万元,西安142.5万元,长春131.5万元。
该榜单发出后,引发了网民大讨论。意见则呈现两极化。有网友说:“谁家养孩子这样养的?这不鬼扯吗?”也有网友认为“一点都不夸张”。
《人民日报》日前就此撰文,援引相关专家的说法称:“生育成本的下限是比较容易算出来的,就是考虑一些基本的需要,而生育成本的上限是无止境的,可以无穷大,不宜做此类比较。”
对于此榜单的科学性,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李丁博士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质疑:“网络上并没有给出计算的具体方法,不知道是调查而来,还是粗略的估测?该排行榜,不是很严肃。”
不过,研究人口与社会问题的李丁也提出,中国生育成本尤其是城市居民生育成本确实在上升。“我们统计发现,不管是高收入家庭还是低收入家庭,孩子教育支出都占据了很大的比例。更关键的是,有些成本是隐性的,无法量化衡量”。
公务员林女士的儿子今年7岁,下半年就要开始上小学。她看到这份榜单时笑了,觉得不可信,但也道出她的苦水,养儿不易、开销很大。“我们都说义务教育是免费的,可实际开销是多少呢?”
“我一朋友小孩,幼儿园就上好的,一年要好几万元。我儿子上的幼儿园只是小区的,已经让我觉得他输了,小学不能再输了。”她结婚时房子买在广州番禺区,为了儿子上学,把番禺的房子卖了,跑到越秀区买房子。“我问了中介,我们那房子光学位费就值30万元。”
专家们说,养育孩子不应该攀比。但林女士说,现在生育一个孩子,不仅仅是养活他,还要养好他。
我们要算出养一个孩子需要花多少钱,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投入,很多难以量化。但一个基本判断大致是准确的:要想养好一个孩子,需要付出越来越高的成本。这源于教育这种社会性资源也是分配不均的,是一种变相的“垄断”,迫使人们不得不花更大的力气去获取这些资源。
我们的“衣食住行”,已经基本市场化,但要算出生活成本,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专栏作家李俊就曾写道,有一些东西表面看起来便宜,但是我们要获得它,付出隐性成本却是非常高的。
导致这些隐性成本的重要原因就是垄断,这也是反垄断的意旨所在。
要破解垄断转嫁的成本,在于我们让社会一些并不是透明、开放的领域,变得开放透明。
【小题1】下列对报告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城市生养孩子的成本达数百万元,进口车国内售价远高于海外市场,表明我们为生活支付了许多“隐性成本”。
B.从怀孕时的营养成本到大学毕业的教育费用,中国十大城市生育成本均在百万以上,对此,绝大多数网友表示认同。
C.对于“中国十大城市生育成本排行榜”专家认为生育成本难以量化,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孩子的教育支出占很大的比例。
D.我们的“衣食住行”已经基本市场化,许多东西看起来很便宜,但生活成本既零碎又复杂,所以很难算出来,成了一本糊涂账。
【小题2】大城市的生育成本包括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分条概括说明。
【小题3】本篇报告揭秘城市生活成本中孩子教育占大头,实质要谈的是什么问题?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11 02:16: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近年来,多地加大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却在部分地区遭遇了“有戏没人看”“场馆没人去”的尴尬。戏剧的发展困境,一方面因为其自身形式和内容过于陈旧、存在创新惰性、脱离时代文化审美,另一方面也因为城镇化进程中,乡村社会的传统生活方式逐渐瓦解,进入城镇的青年群体相继转向了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等现代传播媒介,使得传统戏曲的受众群体不断萎缩。
(摘编自《传统戏曲困境还需创新求解》)
材料二:
戏曲没有赢得青年学生关注的原因主要有:
“听不懂”。戏曲唱词中大量的方言、典故,舞台上特殊的时间空间都会使平时毫无戏曲知识的青年学生感到一头雾水;对剧情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不甚了了,难以领会其中深层的意蕴,也导致他们对于戏曲兴趣的丧失。
戏曲的程式化。程式所赖以生存的耽古守常的精神氛围和耽溺故旧的审美情趣,在青年观众的身上已经荡然无存,程式的刻板、教条很难适应现代化的社会。
内容与现代生活太脱节。许多传统戏曲往往宣扬封建的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与现代观众的审美期望相去甚远。
认为戏曲是老年人的专利。一个青年学生表示:“我对戏曲其实并不反感,只是感觉它太过时,如果说喜欢会被同学嘲笑老土。”
(摘编自中国戏曲网)
材料三:
没有专业的剧场和舞台,却有独具特色的戏剧表演,行进在街道、咖啡屋、茶馆、书店或美食区,都能偶遇川剧变脸、古装小品、剧情再现、杂技魔术……
在四川乐山大佛景区可以看到,与之毗邻的特色文化街区散布着数十个小戏台,观众、游人摩肩接踵,人气、商气、财气异常火爆。
戏剧与特色街区结合,依托特色街区人文和“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通过创新剧目、创新演艺、创新运作等方式,推动戏剧在适应现代市场需求中得到传承与发展。
戏剧艺术表演与特色街区结合,主要以小景式演出为主,不拘形式、剧目、场地,采取多点位同步演出的方式进行,商业运营方免费提供演出服务,所有演出方均不收“门票”,观众和游客行走在街区随时都可驻足观看。
观众观看戏剧表演的同时,通过微信发图、发视频扩大宣传效应,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强大的人气。看似“不花钱”的艺术表演,其实却延长了观众和游客在街区活动的时间,增加了周边商业项目的经济消费量,免费提供演出服务的商业运营方,通过整个街区效益的增加而得到了回报。
(摘编自《瞭望东方周刊》)
材料四:
最近,“河南稀有剧种北京公益展演周”燃爆北京大舞台,多场大戏让北京观众过足了戏瘾。与此同时,全国各地近百万戏迷通过“戏缘”APP直播观看了演出盛况。
作为中国首个“互联网+戏曲”移动平台,“戏缘”上线两年多以来,已在全国建立300多个推广站,覆盖32个剧种,合作艺术家达280位,用户近300万。
目前,“戏缘”将戏迷、艺术家、媒体、戏曲行业等资源整合互联,围绕戏曲打造全产业链,无论是中国首个戏曲电商平台“戏缘商城”,还是与旅游结合的“戏缘号”,都在不断激活戏曲的崭新传播模式。
(摘编自《河南日报》)
如何推动中国传统戏曲的传承和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2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我叫田栀毓
庄学
夹河滩田村的田医生,爹妈给他的名字叫田栀毓,写着复杂,叫着也别扭,不够铿锵,不知是祖上哪一位有点墨水的祖爷爷给起的,改不了了。可是村里人都喜欢叫他田医生。
有一年,在西藏当兵十几年的村民田崇义带回了一种怪病,浑身酸痛.需要喝藏酒泡雪莲才能消除病症。可是内地哪有藏酒雪莲随时供他喝呢?就寻偏方,求到了本村田医生的名下。田医生与田崇义聊天过后,给他一瓶泡了切片茎块的酒。泡的是何物?田医生笑笑,小人参呗。田崇义严格按要求日酌二两,不出旬日,酸痛减轻并消失了。田崇义请田医生吃了喝了,田医生才把话挑明,啥小人参?萝卜片,做幌子的。田医生凑近了小声说,主要是信石,大热剧毒,一点点而已!田崇义听了,酒杯颤颤巍巍半天送不到嘴里。
后来,田医生凭着自己的大胆,出奇招,从阎王爷那儿拽回来几个乡亲,名声大噪。就凭这,田医生泰然自若地领受着村人们的目光仰慕和话语问候。田医生富态,领袖样的背梳头,身材高高大大,走在村街上不疾不徐,自然是昂首挺胸,有时目光也平视了,对迎面走来的人很随意地回应:嗯,嗯,都吃过了?
田医生好医,文革中参加过县里赤脚医生培训,也读过几本《开宝本草》《嘉祐补注本草》《本草纲目》的,回到村里开办了大队的医务室。田医生看病有趣,前堂坐诊,问问患者病情,然后踱到一块床单遮掩后的卧室翻看医书,照本宣科,对症下药,在方子上增增减减,病症重的,剂量就略大些,从未出过医疗事故。
日月如驹,大队医务室也从从容容地变成了“栀毓诊所”。
那年仲夏,村民豆娃家的小儿子腹胀如鼓,送县医院花钱若干也没查出病因,豆娃凄惶惶地把孩子抬回村里。有人建议叫田医生看看,豆娃有些不屑,讥诮地说,人家县医院都看不好,他田栀毓中球!说罢,豆娃稍一愣怔:田栀毓,天治愈?莫非真中?豆娃就把儿子送到了田医生处。田医生尽管询问着病情,心里却打鼓,说还是到省城的大医院看看吧。豆娃手里是灯草没有,那还上得起大医院?谚“噗通”一声给田医生跪下了。田医生无奈,先给病人开了几副正痛的药,然后品味自己拍孩子小山样的肚腹的感觉。田医生其实也昧默了,孩子的肚腹内如果有肿瘤状况,医院早就开刀取出了。不妨弄些泻药试试。医院都治不好,我就不能一试?田医生一时胆壮,随手在地里采摘了一些蘑菇做引子,将芒硝一同熬了叫孩子服下,不多久,那孩子疼得大汗淋漓呼爹叫娘满床打滚。田医生也汗流如注脸色苍白,说了声我回去取药,就慌慌张张跑回家中收拾了,脚如捣蒜般地往外乡躲。
田医生衣衫不整地跑到洛河边上,坐下喘息。夏阳聒噪的阡陌上草木葳蕤,洛河水莹莹灼灼,天色湛蓝,褐鸟翻飞成舞。好美的生命图像啊!田医生目光呆滞,脚步不曾再移动半步。回想自己一生,眼前晃来晃去的都是紧闭双眼惨死的恐怖面孔,自己的憨大胆与谋财害命何异!田医生对着“哗哗”奔流的洛河叹息道:时来信石益人,运退芒硝夺命。
远处村里一片喧嚣,豆娃带了几个人奔田医生而来。田医生身如筛糠般地抖个不停,嘴里讷讷不成句。豆娃又是一个“噗通”地跪下,连叩三个头,仰起脸时,尖尖的额头上一片灰土印记中渗出了丝丝血迹。豆娃涕泗长呼:神医呀!神医!
如此一声呼喊,田医生的脸色由苍到白,由白到润,由润到红,鼻子眼又都重新回到脸上,神态也自然起来。原来孩子痛后腹泻不止,生生地泻出了无数发硬发黑的血块。过后,孩子开始喊饿,没事了。就这么简单。
第二天,村里人照常到“栀毓诊所”看病取药,却只见大门紧闭,门上一纸公告告诉村人,诊所从此停业。寻找田医生,家人说是到普陀山旅游了。家人还告诉来者,以后不要再叫“田医生”了,就叫“田栀毓”吧,田医生出门的时候交代过的,说,我叫田栀毓!
(有删改)
【注】①信石:中药名,原名砒石,大热剧毒,加工制品为砒霜;②芒硝:中药名,由矿物提炼而成,有通便消肿功效。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叙事以口语叙述为主,同时大量引入方言,富有乡土气息。善用民间形象的臂喻,如“捣蒜般地往外乡躲”,活画出田栀毓急切、恐慌的情态。
B.小说善于在细微处巧妙地表现人物心理。豆娃两次“扑通”一跪,意蕴却不完全相同:第一次展示的是无可奈何之下的赌命一博,第二次表现的则是对田栀毓高超医术的信服。
C.小说巧妙地通过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心理。洛河边“阡陌上草木藏蕤,洛河水莹莹灼灼”“褐鸟翻飞成舞”,意在通过描写美好的生命图景,烘托出逃难中的田栀毓迫切的求生欲望。
D.小说用生动而轻松的笔调详叙田栀毓两次以奇招治病的故事,却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医者的生命伦理与民间就医心态严肃深刻的反思,言近而旨远。
【小题2】小说在塑造田栀毓这个形象时,重点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为什么以田栀毓停业、“正名”结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

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亲属是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关系。血缘,严格说来,又指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事实上,在单系的家族组织中所注重的亲属确多由于生育而少由于婚姻,所以说是血缘也无妨。

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得大的社会,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社会的稳定是指它结构的静止,填入结构中各个地位的个人是不能静止的,他们受着生命的限制,不能永久停留在那里,他们是要死的。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作用——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父死子继: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那是职业的血缘继替;贵人之子依旧贵——那是身份的血缘继替;富人之子依旧富——那是财富的血缘继替。到现在固然很少社会能完全抛弃血缘继替,那是以亲属来担负生育的时代不易做到的。但是社会结构如果发生变动,完全依血缘去继替也属不可能。生育没有社会化之前,血缘作用的强弱似乎是以社会变迁的速率来决定。

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世界上最用不上意志,同时在生活上又是影响最大的决定,就是谁是你的父母。谁当你的父母,在你说,完全是机会,且是你存在之前的既存事实。社会用这个无法竞争,又不易藏没、歪曲的事实来作分配各人的职业、身份、财产的标准,似乎是最没有理由的了;如果有理由的话,那是因为这是安稳既存秩序的最基本的办法。只要你接受了这原则,社会里很多可能引起的纠纷也随着不发生了。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我们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左尊于右,南尊于北,这是血缘的坐标。空间本身是混然的,但是我们却用了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了方向和位置。当我们用“地位”两字来描写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据点时,这个原是指“空间”的名词却有了社会价值的意义。这也告诉我们“地”的关联派生于社会关系。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村落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多余的。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亲属和血缘原本是包含关系,但在单系家族组织语境中这两个概念完全可以替换使用。
B.血缘社会的稳定指社会结构的静止,而社会中个体是否静止又直接影响到结构的静止。
C.社会结构一旦发生变动,血缘继替原则就越显得不合理,就会被新的社会分配标准取代。
D.在乡土社会中血缘决定地缘,地域上靠近与否和方位上的尊卑都是血缘亲疏的投影。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提出了血缘社会的概念,并阐明了血缘社会的特点,为后文论证做铺垫。
B.文章通过列举血缘继替的三种类型,论证了社会变迁的速率对血缘作用强弱的影响。
C.文章通过分析地缘与血缘二者的关系,进一步论证了血缘在乡土社会中所起的作用。
D.文章采用对比、比喻、举例等多种论证方法,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乡土社会的特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社会只要长幼之间没有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无强制的权力,它就一定不是血缘社会。
B.现代社会虽然不是血缘社会,但也没有完全抛弃血缘继替,因为现在依然是以亲属来担负生育。
C.血缘继替是安稳既有秩序的最基本的方法,如果抛弃了这一方法,就无法避免社会纠纷的发生。
D.“地”的关联派生于社会关系,所以“村落”这样的概念在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中意义不完全相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建筑与西方建筑不同,以木结构为主,一般由台基、构架和屋顶三部分组成。

它的设计重点不同于国外的外墙面重点装饰,而是将重点放于屋顶塑造上,对墙身的装饰较为平淡。中国古建筑屋顶同屋身比例几乎一样,古代匠师们充分运用木结构的特点,利用斗拱创造出各种起翘如翼的屋檐,于是巨大的体量和柔美的曲线使屋顶成为中国建筑中最突出的形象。加之屋脊适当的雕饰,檐口的瓦也进行装饰性的处理,使屋顶已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性标志,西方人称赞说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之冠冕。

中国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在古建筑中有明显体现。古建筑屋顶形式多样,以高级向低级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其次为单檐庑殿、单檐歇山顶,再次是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卷棚顶、半坡顶。

无论以上哪种屋顶形式,它的前后两坡屋面都不是直坡,而是一种越往上坡度越陡,越往下坡度越舒缓的凹曲面形式。在房屋的檐椽之外要增加一段飞椽,并贴附于檐椽前端向上并反翘,即飞檐形式。折曲的屋面与其相配合,外观上使屋顶显得更加舒展开阔,增加了建筑的美感。

早在1 978年,设计师皮尔卡丹先生首次来华后,便借鉴各种中国传统飞檐的形式创作了肩部高耸的女装,并取名为西安飞檐。2005年5月中旬,设计师胡晓丹在中国时装世界巡演系列活动中采用的设计作品《流动的紫禁城》,以紫禁城的中轴线为题材,将造型、走兽、屋脊、门钉移植在服装上,以服饰美反映中国建筑、历史、文化。在2009 ArmaniPrive(阿玛尼)高级定制秀场上,宝塔形圆领的夹克非常亮眼,服装中同样应用到中国建筑中的飞檐造型,整体呈现东方韵味。

色彩在建筑的造型装饰中起着重要作用,宫廷色彩强烈鲜明,江南园林色彩淡雅平和,一些地方祠堂、会馆的建筑色彩表现喧杂热闹,都有很强的感染力。

中国古建筑色彩受阴阳五行学说影响,红、黄、青、黑、白被认为是五种基本颜色,分别代表天地中的五个方位。黄色居中,它被视为大地之色,在农耕社会里,以土地为本,所以黄色被认为是最美、最正的颜色。宫殿的屋顶用黄色琉璃瓦以表示皇室的威严与神圣。

在封建礼制的社会里,处处讲究地位尊卑,等级划分.于是政府曾下令非宫殿禁用黄色琉璃瓦,民居只能用黑、灰、白为墙面及屋顶色调。不过一些远离京城的地区依然使用,成为城市的风景。

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时装周,NE.TIGER(东北虎)发布其高级华服系列,以“锦绣国色,华夏礼服”为主题,意在复兴华夏以礼传承的5000年服饰文化,重塑中华“礼传天下”的大国形象。中式的云肩领、月华裙、裥干裙以及由中国团扇、宫灯、如意和铠甲等形态演绎而来的设计形式在华服中美妙地结合,使得整个系列儒雅华贵。设计师以黄、黑、蓝、绿、红这五大国色为主色调,将四大名绣技巧融于衣身,色彩相互交叠,面料光泽柔和,形成鲜明对比,充分表现了中国天人合一、自由洒脱的思想。

(摘编自佟鑫、范铁明《浅析中国古建筑屋顶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建筑的屋顶体量巨大,舒展开阔,极具美感,为此主要采用了木结构。
B.中国古建的屋顶形式多样,几与屋身等高,屋面折曲,屋檐上翘,适当装饰脊瓦。
C.中国古建筑突出的大屋顶和飞檐形象,是古代匠师利用斗拱、屋瓦、檐头附件等创造出来的。
D.与外国设计师相比,胡晓丹服装作品中加入的中国古建筑元素不只限于屋顶。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和语言特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介绍中国古建的屋顶,主要是凸显屋顶的艺术美,为分析其与服饰的结合提供了根据。
B.文章在讲解建筑和服饰时,用词规范,精准专业,这样写有利于向读者提供丰富而权威的知识。
C.文章详细对比介绍了中外建筑在构造、装饰上的不同,突出了中国古建中屋顶的代表性。
D.文章最后介绍了一场国际时装周上的服饰系列设计,丰富了文章内容,进一步凸显主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宫的正门叫“午门”,代表了中国大门的最高形式,其门楼的屋顶形制就是重檐庑殿顶。
B.中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黄色属于皇家建筑的专利,达官贵人都不敢用,平民百姓更是没人用。
C.从建筑与服装的融合可以看到不同行业之间的跨界碰撞总能在设计领域擦出不一般的火花。
D.服饰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文化性,巧妙运用中国元素可以表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形象。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隋废九品中正,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唐承隋制,并增设明法、明字、明算诸科,而以进士、明经二科为主。进士科重文辞,明经科重经术。唐高宗、武则天以后,进士科最为社会所重,参加进士科考试被认为是致身通显的重要途径。进士科以考诗赋为主,此外还考时务策等。唐代取士由地方举送中央考试,称为乡贡。被举送应试的人通称为举人。唐人常说“举进士”,例如韩愈《讳辩》说“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意思是应举参加进士科的考试,这种人在唐代就称为进士。韩愈《送孟秀才序》说“京师之进士以千数,其人靡所不有”,就是指当时应举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说的。唐初设有秀才科,不久即废,但是唐人后来仍通称应进士科考试的人为秀才。 
唐代中央主持科举考试的机关是礼部,考官通常由礼部侍郎担任,称为知贡举。唐人进士及 第第一名称为状头或状元。同榜的人在长安慈恩寺雁塔题名,称为题名会。宴会于曲江边的亭子内,称为曲江会。又遍游名园,以同榜少年二人为“探花使”,探采名花。唐人进士及第后尚未授官称为前进士,还要参加吏部“博学宏词”或“拔萃”的考选,取中后才授予官职。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说,柳宗元“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其后以博学宏辞,授集贤殿正字”。白居易进士及第后,因为取中“拔萃”,所以授秘书省校书郎。韩愈虽然进士及第,但是由于应吏部考选未中,未能得官。为此,韩愈以“前乡贡进士”的名义三次上书宰相求仕。 
以上所说的进士、明经等科通常每年都举行考试。此外唐代还有所谓制举,这是由皇帝特诏举行的考试,据说是要选拔特殊的人才。无论取中进士、明经等科与否,都可以应制举。考期不固定,科目由皇帝临时决定,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文辞秀逸科,风雅古调科等等,前后达百十种。这些称为制科。唐代博学宏词科本来也是制科,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以后改为吏部选人的科目,每年举行考试。宋代制举恢复博学宏词科。 
宋代最初也以进士、明经等科取士。宋神宗时王安石建议废明经等科,只保留进士科。进士科不考诗赋而改试经义,此外仍考论策(后来也间或兼考诗赋)。礼部考试合格后,再由皇帝殿试复审,然后分五甲(五等)放榜,授予官职。 
(选自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隋代以前,统治者曾创设九品中正制品评人才,选人授官,至隋代设进士、明经二科,以科举取士代替。
B.在唐代,科举进一步发展,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秀才诸科都先后成为取士科目。
C.从隋唐至宋,科举考试科目屡有变化,但进士一科始终得到保留,而且在各代都一直最受重视。
D.隋唐进士科考查诗赋和时务策,宋代常考的只有经义,诗赋只是间或入选的兼考科目。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经地方举送到中央参加考试的人称为“举人”,其中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也通称为“秀才”。
B.唐代称进士及第后尚未授官者为“前进士”,《送孟秀才序》中的陈述表明,当时进士及第者甚众。
C.进士及第第一名在唐代称为“状头”或“状元”,后世科举中的“秀才”“探花”等称谓也可能与唐代有关。
D.柳宗元、白居易因分别取中“博学宏词”和“拔萃”而授官,而韩愈虽同样进士及第,却在这种吏部的考选中失利。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制举是唐代科举考试的组成部分,但从考期和考试科目不固定等特点看,只能算是进士、明经等常科考试的补充。
B.博学宏词科在唐代本是制举科目,后来改作吏部考选科目,宋代又在制举中恢复,可见唐宋制举也在发生演变。
C.地方举送,礼部考试,至宋代又增加皇帝主持的殿试,科举制度得以完善,跟后来的明清科举已无区别。
D.隋唐至宋,科举考试的资格、科目、内容和及第后的授官制度等在继承中变化,这应与各 朝代的时代需要和人才观念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