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个月不到,围脖就成了一个全民娱乐的话语场。新浪的“黑手”使劲儿推,微博迅速加入我们这个时代的微家族:微博——围脖、微软、微点公司、微星主板、台湾与俄罗斯合作的微卫星计划……
博客要当文章写,围脖只需随口说。MSN和QQ上的朋友再多,也没法像围脖上的粉丝那样,多到四五十万。织一条围脖,最短不过几秒钟;再长的围脖,也不超过140个字。它的缺陷是不能修改,但它并不像“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好在还能删除。配图配视频随便你,但互动、交流、分享的乐趣,才是织围脖的致命诱惑所在。你给出的是瞬间、是话语的碎片,围脖回馈你的是呼啸而来的数字生命流,呼呼冒着热气,背后是一张张真名实姓的脸。
围脖好写好玩,令人成瘾入迷,渐成不写不舒服的“围脖控”。有脖友自称创下连续26小时织围脖的纪录。“围脖控”有10个典型症状:每天织围脖好多下;每天看好几遍排行榜,找值得关注的人和自己的排名;见粉丝数量噌噌冒上去就心喜,关注却不超过200个;新评论、新粉丝、新转发的右上角提示,跳出来必点灭,根本等不及;与同事热议围脖;偶尔为发一条内容上去绞尽脑汁;开车开会都围脖;不爱写博客了;在MSN或QQ上推荐自己的围脖;在围脖上毫不吝啬地转发帮忙寻人的帖子、喜爱的明星的帖子、朋友的帖子,但最开心的还是脖友转发评论自己的帖子。
若说围脖只是娱乐场,则有点小瞧了脖友的素质。围脖上的黄段子、俏皮话的确不少,追星的、捧超女的也的确够多,但围脖的生态是多元的:有专业围脖、报刊围脖、时评围脖、帮教围脖、求助围脖……围脖织到现在,连杂志的封面和标题在围脖众议中生成的案例也出现了。
在围脖上,你能感受到社会并不如我们想象中冷血:人心未死,就算微博,也是媒体;就算微搏,也是心跳;就算微薄,也是力量。
据说,上午9点至12点是围脖的围观时间,下午是围脖的围困时间。简单、随意、新鲜,围脖使人际关系更加扁平化、更有人情味,并给了每个人被关注的感觉和成为明星的机会。你想不到,排行榜上的围脖女王会是演员姚晨,而无名草根的寻人启事能被数千人转发。
用手机还是用电脑织围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人都能发言,人人的发言都有人在听。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有删改)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围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围脖”,也就是微薄,即微型博客,长度在140字以内。
B.“围脖”可以通过电脑、手机上网更改内容或查看页面。
C.“围脖”无需标题及精心的构思,无需复杂的发布程序。
D.“围脖”的致命诱惑是互动、交流、分享所带来的乐趣。
【小题2】(小题2)下列关于“围脖”在当今社会得以盛行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围脖在今天成为一种娱乐的话语场,让普通民众也能够参与其中,表达内心隐藏的想法。
B.报刊围脖、时评围脖、帮教围脖等广为出现,著名演员不无名百姓都参与围脖编织之中。
C.人们可以利用围脖连接爱心接力的链条,以千里递证、转发寻亲启事等形式,急人之困。
D.草根一族在人生困窘之时,也可以从围脖中发现希望的曙光,为自己寻求到心灵的寄托。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围脖”能够将瞬间的灵感和思想表达的语言即时便捷地发布出来。
B.“围脖控”是指对微博极度喜爱的人,他们都已经不再写博客。
C.围脖的生态是多元的,雅俗共存,但主流是严肃的、有意义的。
D.简单、随意、新鲜的围脖创作,能够使每个无名草根成为明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55: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百家讲坛》对于讲座内容和讲师的选择,完全依照大众流行文化的口味,而非正统学术的观点。像清代这样一个不论文化还是经济都并非最重要最伟大的时代,可以成为长期话题,主要是因为流行多年的清宫戏为它笼络了广泛的观众基础。

其实《百家讲坛》的话题在学术领域屡屡引发争议,易中天、阎崇年、刘心武都处在一个有趣的位置,作为知识分子和学术研究者,他们首先被学术界质疑,被自己研究领域内的同侪批判,而跟他们的半生研究都没有关系的老百姓,这时却成了他们学术观点的拥护者。通过《百家讲坛》,一些没有定论的观点被讲师们传播开来,这让很多学者专家都感到不快,本来是学术界内部的讨论,某一方却成为大众普遍接受的观点,而重要的是,大众并不了解其它观点。但是对于老百姓来说,有人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讲述一些他们关心的话题,即便那附着了很强的个人观点,仍是一种解答,解答很多他们感兴趣但很难有渠道确定的问题。另外一个要素就是表现形式。讲座节目历来是最让观众望而却步的类型,40分钟的节目如果不听前5分钟根本听不懂后面内容。《百家讲坛》在节目形态上并没有贡献,影像上几乎没有美感可言。它的贡献在于改变了讲座节目的讲法。你听易中天的讲座,不就是评书连播吗?在拥有广大评书听众的中国,把学术话题讲得和评书一样,无疑是成功的捷径。有意思的是,易中天、阎崇年、刘心武这三位影响力最大的讲座者都曾经担任过中学教师,无疑他们更能掌握深入浅出的技巧。

既然《百家讲坛》的话题由头都来自电视剧这些流行元素,那么在方式上自然也跟电视剧借鉴不少,最重要的就是设置悬念、讲究故事性。刘心武的《红楼梦》,连续十几讲,不断地探秘解密,所有观点必须辅以具体故事,完全是电视剧式的铺陈叠述。而阎崇年的讲座,其实就是历年清宫戏的疑点解释,出发点都依据近年清宫戏的剧情和人物关系,也就是电视观众最感兴趣的部分,因此一场学术讲座的受众,一下子从少数相关专业的研究者变成了数以百万计的电视剧观众,反响自然不同。

因此阎崇年的《清十二帝疑案》可以销售35万册,易中天成了畅销书榜首作家也就不难解释了。他们本来就是从流行中来,到流行中去。不论学术界质疑的声音有多大,都难以动摇他们广泛的群众基础。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家讲坛》的话题在学术领域屡屡引发争议,主要是因为相关话题的观点在学术界还没有定论。
B.《百家讲坛》的讲座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述一些老百姓关心的话题,并给予老百姓一定的解答。
C.《百家讲坛》在节目形态上没有什么贡献,在影像上也几乎没有美感可言,但这并不影响它的成功。
D.《百家讲坛》中部分学术讲座,能把受众从少数相关专业的研究者变成数以百万计的电视剧观众。
【小题2】(小题2)请分条概括《百家讲坛》成功的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如何看待道德价值导向和一般价值导向的关系
朱贻庭
道德价值导向不能脱离一般的价值取向问题,应该从一般的价值观来考虑伦理学的价值导向问题。这就在理论和实践上将“价值导向”问题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非常关注道德价值导向问题。即使在“价值”概念合法化之后,大部分的舆论都是集中在人生价值、个体道德的领域之内。这种情况在1991年之后,也延续下来。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提法和口号,但是基本的倾向没有变化。最初的阶段,主要的是“集体主义”,随着社会的变化,对集体主义不断地作出新的解释和界定。比如从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到界定为“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还有的学者解释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后来,源自中国文化传统的“义利观”的概念凸显,对此也不断地作出新的解读。科学发展观提出之后,“荣辱观”的概念一度凸显,,近年来则强调了个人的修为、修养等等,不一而足。
道德价值导向固然重要,但是,道德价值导向是不能脱离一般价值取向问题的。以义利关系而言,大都将传统的义利观盂局限于人生价值的领域。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提出了“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利观”,依然没有越出个体的人生价值的范围。
实际上,大量的史料表明,传统的“义利之辩”和“义利观”还有另一个层面,就是统治者的治国价格方针和社会价值导向:是“重义”还是“重利”;是“由义”还是“离义”。它通过制度、政策和统治者自身行为而体现为两种不同的治国,方针和社会价值导向。而选择何种治国的价值方针对于社会成员的道德价值取向,具有深刻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2001年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对人们价值观念影响的角度,就提出了这一问题,但是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现实和历史都表明,体现在治国和施政中的价值观念,能否得到社会成员的认同,是社会成员是否愿意遵循道德规范的一个必要条件。
总之,道德价值导向固然重要,但是体现在社会制度、各项政策、各种施政行为中的价值观念,以及整个社会文化负载的价值观念,也许更为根本。只有把涵盖着两者的一般价值导向问题抓住了,才能真正实施包括包括道德价值导向在内的“价值导向”的要旨。
(有删改)
【小题1】下列从论述文写作角度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从中国历史经验和现实发展的角度,有力的论证了“应该从一般的价值观来考虑理学的价值导向问题,才能真正实‘施价值导向’”这一中心论点。
B.文章列举了“集体主义”“传统义利观”“科学发展观”和“荣辱观”等一系列口号和提法,表明了国家和社会对一般价值观的高度重视。
C.文中以“义利观”为例,既指出了把单纯解读为个体的人生价值范畴的局限性,也强调了统治者选择的治国价值方针对于社会成员的道德价值取向影响的重要性。
D.本文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从现象到本质,阐释了道德价值导向和一般价值导向的关系,此文章观点明确,论证有力。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从一般的价值观来考虑伦理学的价值导向,这就意味着把导向问题从伦理学提升为一般价值论的高度,从而解决长期困扰的“价值导向”的问题。
B.对人生价值和个体道德的探讨和思考,一直是舆论对于道德价值导向问题的关注焦点,在“价值”概念合法化前后,总体上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C.从传统的义利观到社会主义义利观,其义利观的内涵自然发生了变化,但两者都坚持在个体的人生价值范畴开始,没有实质的改变。
D.《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体现了统治者的治国价格方针和社会价值导向,对于社会成员的道德价值取向有着重要的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般价值观不起主导和决定作用,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无足轻重或毫无意义,他们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B.“重义”还是“重利”,“由义”还是“离义”,分明是传统的“义利之辨”和“义利观”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体现着统治者的治国价值方针和社会价值导向。
C.《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得到真正的落实,使国家的社会和经济政策影响到人民的价值观念,就必须在制定和实施时,考虑社会成员的意愿。
D.道德价值导向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价格导向不能归结为道德价值导向,必须从一般价值论的视角来把握价值导向。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购物狂欢”度量治理格局
盛玉雷
①“双11"来临之际,消费者、商家、快递公司、相关行政部门已经热起身来,积极准备。历经数年发展演变,如今的“购物狂欢”更趋有条不紊,社会也多了一份从容自信。
②从“促销日”到“狂欢节”,从一家独唱到百花齐放,随着时间的推移,“双11”的滚雪球效应愈加显著。背后的社会心态,也历经了从惊喜到挑剔、从紧张到平静的嬗变。“双11”概念初创之时,参与促销的商户仅有20多家,但活动所迸发的火花,却点燃了公众的消费激情,第二年就遭遇了快递瘫痪的尴尬。人们在实践中逐步懂得,线上购物节不只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那样简单,而是一项需要各方协同参与的治理课题。以“双11”为时间节点,梳理这些年来电商等行业的成绩与问题,能够清晰感受到社会治理层面发生的变迁。
③当“双11”成为现象级活动,它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成为一次综合大考。这场考试考核电商平台的经营水平,考验物流企业的承载能力,考评政府部门的管理绩效,也考查参与者的社会诚信。如今,快递瘫痪等情形也会发生,但应对已不像当初那般无力:物流业装上“预警雷达”,可巧借大数据手段排兵布阵;多部门主动作为,对消费陷阱强化监管……过去8年的“双11”,仅“天猫”平台交易额就实现了从5000万元到1200多亿元的跃升,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不断成长的社会共治力量。
④如果说“双11”发展至今形成的可观影响,有赖于对问题和挑战的及时破解,那么在新时代赢得消费市场,尤其需要社会各方面携手加强治理,积极主动谋划。从一定意义上讲,“双11”映照着社会运行机制的“健康度”,也度量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
⑤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要求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度过了廉价促销的早期发展阶段,今天的消费领域,更加注重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双11”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多可能性。夯实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激活“双11”的发展潜能,就能架起一座沟通生产与消费的稳固桥梁,共同做大市场、完善服务。
⑥其实,“双11”早已超越简单的买卖关系,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一个缩影。以“双11”为契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我们就能激发更多增长活力,凝聚更多发展动能。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双11”来临之际,消费者、商家、快递公司、相关行政部门积极准备,“购物狂欢”有条不紊、社会从容自信的局面已经形成。
B.“双11”初创就点燃了公众的消费激情,第二年却遭遇了快递瘫痪的尴尬,反映了社会心态从惊喜到挑剔、从紧张到平静的嬗变。
C.“双11"成为现象级活动,在一定意义上考验着社会治理水平,成为对经营水平、承载能力、管理绩效、社会诚信的综合大考。
D.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激活了“双11”的发展潜能,使其度过了廉价促销的发展阶段,进入更加注重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的阶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社会治理角度分析“双11”的发展演变,点明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意义。
B.文章列举“天猫”平台交易额的增长数据,证明了不断成长的社会共治力量对“双11"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C.第④段强调新时代要赢得消费市场,尤其需要社会各方面积极主动谋划,携手加强社会治理,把论述引向深入。
D.文章引用十九大报告,是为了从理论上证明,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目的是沟通生产与消费,做大市场、完善服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心态转为挑剔和平静,造成了“双11”从“促销日”到“狂欢节”、从一家独唱到百花齐放的滚雪球效应产生。
B.虽然快递瘫痪等情形在现在的“双11”期间也会发生,但社会各方面应对问题和挑战的能力已经有所提升。
C.提高社会运行机制的“健康度”以及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能够使“双11"更加有条不紊。
D.“双11”表现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要激发更多增长活力,需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北京正研究试点建设全市首条封闭式的自行车高速路,连接天通苑至中关村,起到保障居住在天通苑、回龙观等地区的上班族往返上地、中关村的自行车骑行通勤需求。与厦门的自行车高速路主要满足休闲、观光不同,线路连接的是工作区与居住区,首先要满足的是通行“刚需”。
多年来,一些城市新规划道路没有慢行系统,或配套设施不能满足公众所需,自行车道被占用等现象较为常见,骑车出行很不方便。但随着共享单车的大量出现,自行车又重新进入公众生活,骑车出行逐渐变得普遍。与之相对应的是,城市道路建设也日益重视慢行系統,新建道路多能确保自行丰的通行权。
“自行车高速公路”是指路面平坦宽阔、专门用于骑自行车的城区间交通线路。这些专用通道两边虽然不是全封闭,但全程没有交叉路口,因此不设红绿灯。该路段禁止行人行走及汽车行驶,这使得骑车人能以较快的速度在上面骑行。
自行车“高速路”对国人来说较为陌生。当前,一些城市的管理者更多地偏向于机动车,使得城市道路没有专门的自行车道,这往往会造成交通的拥堵。如果靠修建机动车道路去改变拥堵现状,提升出行效率,成本比自行车路要高很多。无论是技术还是成本,自行车高速路相对来说要求都比较低,而且灵活,工程量比机动化快速路小很多。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骑自行车出行,自行车“高速路”正好为这些人提供了方便,不仅能有效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还能缓解城市拥堵的压力。
但也有人对自行车高速路持谨慎态度,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学院副院长陈艳艳就认为,对于道路条件巳经基本形成的主体城区,就不适宜大规模建设自行车快速路。不仅如此,也有一些上班族心存疑虑,家住天通苑附近的马女士说,通行的很多自行车可能是共享单车高速路修成之后,在早晚高峰使用期间,会不会面临调度上的难题?此外,电动自行车能不能上路?自行车“高速路”会不会成为另一个拥堵路段?有专家表示,这其中的车辆调度、安全管理、运营维护等方面都需要相关部门做好功课。
修建“自行车高速公路”的初衷或许只考虑了环保、治堵等因素,但它在客观上也助推了全民健身。有社会学者也表示“自行车高速公路”建成投入使用后,其缓解交通拥堵、利于环保的作用会逐渐显现,与此同时,这样的“自行车高遠公路”还会最大限度地延展体育功能。
(摘编自《民生周刊》(2017年第20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北京建成的首条封闭式自行车高速路,大大满足了上班族的自行车骑行需求。
B.自行车高速公路是指路面平坦宽阔、专门用于骑行的城区之间的交通线路。
C.自行车高速路既可以满足通行的“刚需”,又可以满足休闲观光的需求。
D.多年来,城市中的自行车道普遍被占用,成为骑车出行很不方便的主要原因。
【小题2】下列不属于修建自行车高速路原因的一项是
A.共享单车的大量出现,骑车出行普遍,自行车高速路正好为骑行者提供了方便。
B.自行车高速路不仅能有效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还能缓解城市拥堵的压力。
C.自行车高速路利于人们绿色出行,能最大限度延展体育功能,有助于全民健身。
D.自行车高速路禁止行人行走及汽车行驶,这使得骑车人能较快速地在上面骑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自行车高速路有着诸多好处,但并不是每个城区、每条道路都适合修建。
B.城市道路既要注重机动车,还要注重慢行系统,两方面需齐头并进不可偏废。
C.不设交叉路口,不设红绿灯的自行车高速公路投入使用后,就能发挥积极效用。
D.仅仅依靠修建机动车道路去改变拥堵现状,成本较高不说还有可能收效甚微。

同类题5

材料概括分析题
“这人脖子可太细了,比擀面杖粗点有限,一把能攥过来,风大都怕给他吹折了。可这脑袋大 得非凡,像是擀面杖上顶个大倭瓜,晃晃悠悠的……”这是单田芳口中的人物角色房书安,生动鲜 活。那时电视节目尚未流行打字幕,评书又是一种偏重听觉的艺术形式,电视观众和电台听众如不 依赖文字和画面,光是听表演者的讲述,就足够收获一段好故事。“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 单田芳的评书来自生活,源自民间,用鲜活的人物形象和鲜明的大众语言获得了人们的喜爱。
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曾说过,评书艺术是想象的艺术,通过演员的表演带动观众思考和想象, 从而进入波澜壮阔的美学情景。评书的道具堪称简单至极,一人、一扇、一醒木、一方帕,无论千 军万马,还是浩瀚苍穹,全靠一张嘴来演绎,可谓张口刀光剑影,拂袖侠骨铮铮。一部书中,有上 千个人名,上千种兵器,要背熟就不容易,至于怎么登台、怎么抖包袱、怎么设置悬念,这都需要 从小苦练。而打好童子功后,还需要不断地积累和创新突破。
单田芳的大脑就是数据库,浑身上下仿佛满是按键,随便一按就是一段金戈铁马、美女英雄的传奇。单田芳评书的影响,不仅为几代人留下了美好的艺术享受,更让评书在剧场形式、广播形式一 度衰落后,再度通过电视与评书的结合繁荣起来。不仅如此,单田芳的评书使受众大大扩展,从大 家刻板印象中“评书是老人听的”,延伸到很多年轻人。单田芳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天京 血泪》,听众多达 6 亿人次,有人统计每 7 个中国人就有 1 个在听他的评书。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单田芳不仅为喜爱他的人留下了一个经典嗓音,也为人们 贡献了数量庞大的经典作品,相信若干年后,我们仍能看到有人热衷于模仿单田芳。当人们想起他, 除了激荡人心的故事,肯定还有余音绕梁的旋律:“行侠仗义抱打不平,两肋插刀笑傲人生,他的 故事被人们竞相传颂……”
(节选自蒋新军《大师走了,讲新故事的探索还应继续》)
【小题1】简要概括单田芳评书的特点。
【小题2】请理解“单田芳的大脑就是数据库,浑身上下仿佛满是按键,随便一按就是一段金戈铁马、美女 英雄的传奇。”的含意。
【小题3】结合文本,分析单田芳对讲故事做了哪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