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谈情与理
朱光潜
①迷信理智的人不特假定理智能支配生活,而且假定理智的生活是尽善尽美的。第一个假定,是与现代哲学和心理学相矛盾的。现在我们来研究第二个假定。
②理智的生活是很狭隘的。如果纯任理智,则艺术对于生活无意义,因为离开情感,音乐只是空气的震动,图画只是涂着颜色的纸,文学只是联串起来的字。如果纯任理智,则爱对于人生也无意义,因为离开情感,男女的结合只是为着生殖。理智的生活是很冷酷的,很刻薄寡恩的。理智指示我们应该做的事甚多,而我们实在做到的还不及百分之一。所做到的那百分之一大半全是由于有情感在后面驱遣。纯信理智的人天天都打计算,有许多不利于己的事他决不肯去做的。历史上许多侠烈的事迹都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
③人类如要完全信任理智,则不特人生趣味剥削无余,而道德亦必流为下品。纯任理智的世界中只能有法律而不能有道德。纯任理智的人纵然也说道德,可是他们的道德是问理的道德,而不是问心的道德。问理的道德迫于外力,问心的道德激于衷情。问理而不问心的道德,只能给人类以束缚而不能给人类以幸福。
④比方中国人所认为百善之首的“孝”,就可以当作问理的道德,也可以当作问心的道德。如果单讲理智,父母对于子女不能居功,而子女对于父母便不必言孝。但是我们要知道真孝并不是一种报酬,并不是借债还息。孝只是一种爱,而凡爱都是以心感心,以情动情,绝不像做生意买卖,计算你给我二五,我应该报酬你一十。世间有许多慈母,不惜牺牲一切,以养护她的婴儿;世间也有许多婴儿,无论到了怎样困穷忧戚的境遇,总可以把头埋在母亲的怀里,得那不能在别处得到的保护与安慰。这就是孝的起源,这也就是一切爱的起源。这种孝全是激于至诚的,是我所谓问心的道德。
⑤把孝看成一种义务,于是“孝”就由问心的道德降而为问理的道德了。许多人“孝顺”父母,并不是因为激于情感,只因为他想凡是儿子都须得孝顺父母,才成体统。礼至而情不至,孝的意义本已丧失。儒家想因存礼以存情,于是孝变成一种虚文。像胡先生所说,“无论怎样不孝的人,一穿上麻衣,带上高梁冠,拿着哭丧棒,人家就赞他做‘孝子’了”。
⑥孝不过是许多事例中之一种。其他一切道德也都可以有问心的和问理的分别。问理的道德虽亦不可少,而衡其价值,则在问心的道德之下。孔子讲道德注重仁字,孟子讲道德注重义字,仁比义更有价值,是孔门学者所公认的。宋儒注仁义两个字说:“仁者心之德,义者事之宜。”这是很精确的。
⑦一言以蔽之,仁胜于义,问心的道德胜于问理的道德。生活是多方面的,我们不但要能够知,我们更要能够感。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理智的生活只是片面的生活,而理胜于情的生活和文化都不是理想的。
(有删改)
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6 09:37: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金庸武侠小说是一个独特的文学存在

龙其林

日前,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因病不幸逝世,引发社会各界集体缅怀。金庸作为新武侠小说一代宗师,引发了中国文学研究界的强烈关注与重新评价,拥护者认为金庸的武侠小说超越了时代、民族、地区、性别的限制,成为中国文学一个独特的文学存在;批判者则认为他的小说缺乏现代感,是农耕文明时代审美趣味的体现。

金庸武侠小说受众广泛、影响力深远,其文学价值与文学史地位也不断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但是对于这位早已被写入文学史的当代作家,质疑与批评的声音始终不曾消失。在批评者看来金庸的武侠小说乃典型的通俗文学,是市场经济大潮兴起的产物。这种现念看似冠冕堂皇,实则经不起推敲。通俗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一支,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的四大经典名著除《红楼梦》外,其他几部小说都是当时的通俗小说,但这并不构成对于一些通俗小说经典性的否定。以是否属于通俗小说来评判金庸武侠小说,无异于缘木求鱼。

至于批评金庸的小说具有农耕文明时代的审美趣味,因而认为其作品的精神价值、故事缺乏现代性则更是令人莫名惊诧。作为独立的审美个体,作家基于自身审美趣味,思想立场创作出具有特色的文学作品本是应有的创作自由。倘若依据作家审美趣味趋于传统,崇尚农耕文明,以判断作家思想守旧、观念落后、对于现代文明隔膜,显然是一厢情愿的揣测。且不说作家有选择自己独特创作题材与审美偏好的自由,即便是表现传统农耕文明趣味的作品,也丝毫不影响其作品的优秀。若简单地以作品是否具有农耕文明趣味作为臧否标准,则沈从文、汪曾祺、陈忠实、刘亮程、张联等作家都将被剔除出优秀作家之列。

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对于同时代人往往评价谨慎。盖棺定论的思维习惯,使得中国文学研究界在评价在世的、同时代的作家时不免较为保守,甚至极为苛刻。金庸武侠小说虽然经过数十年的历史检验,“金学”也日趋兴盛,但这并不妨碍同代学者的批评与苛求。而更值得反思的,或许还在于一些学者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一味追求。他们以激进的姿态否定传统文化,在文学现代性的憧憬中排斥古典文学,于是具有章回体小说结构、传统趣味、驳杂文化的金庸武侠小说长期摒弃在经典作家之外。

金庸的去世,让中国社会认识到其武侠小说所产生的广泛影响力,也使中国文学研究界越来越意识到以往对于通俗文学简单评价的缺陷,金庸的武侠小说在全球华人地区甚至英语世界都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国家形象与民族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之一。金庸是传统文化的坚守者,他通过武侠小说为读者们奉献了一批富于文化内涵、充满奇异想象和民族大义的优秀作品,赋予了中国当代文学以新的语言魅力和文化自信。

(于2018年11月5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选项中,不能佐证作者在本文第二段中的观点的一项是(  )
A.金庸的小说雅俗共赏,曾有“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说”的说法。
B.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文学史教材中,有专门章节探讨金庸小说。
C.《三国演义》、《水游传》、《西游记》在情节上都有重复累赘的弊病。
D.中外文学史中都有不少通俗小说属于经典,为读者与研究者所重视。
【小题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庸是新武侠小说的一代宗师,他的小说在中国文学中是一个独特的文学存在。
B.是否具有农耕文明趣味,并不能作为判断作家是否守旧、作品是否优秀的标准。
C.一味追求现代性有局限性,会导致产生激进的姿态,否定传统文化,排斥古典文学。
D.金庸武侠小说经过了历史检验,“金学”日趋兴盛,这证明金庸的小说不能受到批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文化语境,让人们习惯盖棺定论,不重视还在世的作家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
B.琴棋书画、诗词歌赋,金庸小说中的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的使用丰富了小说的内容。
C.作为通俗小说的金庸武侠小说成为文学经典,不代表其他武侠小说也一定都是经典。
D.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有其相通之处,对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也都可进行理性批判。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作为二十世纪最为成功的武侠小说家,金庸从不为武侠小说“吆喝”。在许多公开场合,金庸甚至“自贬身价”,称“武侠小说虽然也有一点点文学的意味,基本上还是娱乐性的读物,最好不要跟正式的文学作品相提并论”。如此低调的自我陈述,恰好与众武侠迷之“慷慨激昂”形成鲜明的对照。将其归结为兵家之欲擒故纵,或者个人品德之谦虚谨慎,似乎都不得要领。

请别忘了,撰写“娱乐性读物”的,只是文化人查良镛的一只手;他还有另外一只手,正在撰写“铁肩担道义”的政论文章。至于金庸本人,为何一面“自贬身价”,一面乐此不疲,因其另有崇高志向——具体说来,便是《明报》的事业。有了《明报》的事业,金庸便与其他无数武侠小说家拉开了距离。一个武侠小说家,不只是娱乐大众,而且可以引导社会舆论,在金庸奇迹出现以前,这实在不能想象。在金庸创作的高峰期,左手政论,右手小说。这种写作策略,使武侠小说家金庸一改“边缘”姿态,在某种程度上介入了现实政治与思想文化的发展进程。

晚清以来,文学的雅俗之争,有审美趣味的区别,但更直接的,还是在于社会承担:一主干预社会,一主娱乐人生。查氏起步之处在新闻,现代中国的新闻事业,恰好与武侠小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绝大部分武侠小说,都是先在报刊连载,而后才单独刊行的)。可是,同在一张报纸,头版的社论与末版的副刊,各有各的功能、几“不可同日而语”。金庸自办报纸,并且“赤膊上阵”,下午褒贬现实政治,晚上扬千古侠风。他有商业上的野心,但更有政治上的抱负。长期坚持亲自撰写社论,实际上认同的是新文化人的担当精神——这样才能理解金庸为何对作为一种“娱乐性读物”的武侠小说评价并不高。金庸曾表示,当初撰写武侠小说,固然有自娱的成分,主要还是为了报纸的生存。如此“动机不纯”,难怪其对于仅局限于此的同道,不太恭维。

政论与小说,一诉诸理性与分析,一依赖情感与想象,前者需要“现实”,后者需要“浪漫”。如此冷热交替,再清醒的头脑,也难保不“串行”。只要对当代中国政治略有了解,都会在《笑傲江湖》和《鹿鼎记》中读出强烈的“寓言”意味。其实,小说家之追求普遍意义,与政论家的注重现实感慨,并不完全抵牾。说“影射”或许过于坐实,但对“千秋万载,一统江湖”的极度反感,毕竟包含着明显的现实刺激。即使小说家无意影射,政论家的思路也不可能严守边界,不越雷池半步。就在左右手交错使用之际,“串行”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有无影射,二说皆可。就像六朝人娴熟藻绘骈偶,即便无意为文的著述,在后人眼中,也都颇有“文章”的韵味。同时写作政论与小说,使得金庸往往感慨遥深。撰写政论时,自是充满入世精神;即便写作“娱乐性读物”,金庸也并非一味“消闲”。理解查君的这一立场,不难明白其何以能够“超越雅俗”。儒道之互补、出入之调和、自由与责任、个人与国家,在金庸这里,既落实在大侠精神之阐发,也体现为小说与政论之间的巨大张力。

(摘编自陈平原《超越“雅俗”——金庸的成功及武侠小说的出路》)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金庸是非常成功的武侠小说家,但他从没有为武侠小说唱过赞歌,认为武侠小说不算真正的文学作品。
B.金庸“自贬身价”称武侠小说纯属娱乐性的读物,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于金庸的谦逊低调。
C.在报纸上发表政论,使得金庸超过了其他无数武侠小说作家,因为他不仅娱乐大众,而且做了社会舆论的引导者。
D.金庸对武侠小说创作乐此不疲,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主要是为了介入现实政治与思想文化的发展进程。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宗明义,引用金庸的话,表明了金庸对武侠小说的态度,从而引出作者的态度,为后文的论述奠定了基础。
B.文章第二段提醒读者注意一个事实,即金庸曾同时写小说和政论,之后分析了这种写作策略对金庸的影响。
C.文章第三段以时间为经,向读者展示了文学雅俗之争的来龙去脉,帮助读者读懂金庸何以对武侠小说评价不高。
D.文章最后一段由政论与小说之间的差异入手分析,进而引出对金庸何以能够在创作上做到“超越雅俗”的阐释。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有雅俗之分,审美趣味上高雅,并且能干预社会、体现文化人的担当精神的作品应归为“雅”之列。
B.尽管政论需要诉诸理性分析,小说依赖情感想象,但如果头脑清醒,就可以在两者之间随心所欲地转换。
C.在金庸的《笑傲江湖》中读不出强烈的“寓言”意味的读者,可能与其对政府缺乏一些必要的了解有关。
D.金庸在撰写政论时能够充满入世精神,在写作武侠小说时不一味“消闲”,这可以说是“超越雅俗”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需要秋天的人    尹向东
长命的家门前有棵苹果树,结的苹果味道酸,没人喜欢吃,没人采摘。长命抬起头来,看树上又结出不少苹果,这些被人遗忘的苹果半青半红地坠在枝上,被虫叮,被鸟啄,似长了雀斑一样布满斑点,要多丑有多丑。它们的模样和此刻的长命很像,想到这个,长命的心就灰暗了。
长命的家在农村。他把自己这样的人叫城市的农民。这些年,他们都去城里打工。收入与在城里工作的亲戚相比高出不少,也比单位里的人更自由。不过长命仍然不喜欢农村人的身份,像这名字,村里边许多人叫得富、来富、富贵。
这些奇怪的想法是长命在工地上闪了腰后才出现的,腰给伤了,长命只能在家干些轻松的事。而养猪种菜却不为支撑家里的生活,干这些杂事儿,只为家人吃上安全食物,但长命总觉得自己没被派上用场,像城市的农民这个群体,生存和土地失去关系,丢掉主业后与千百年来农民的定义相隔甚远。但城里人不管这些,一样坚定地认为他们就是农民,长命常常为此觉得尴尬,虽然生活好了起来,他们却被城市和土地同时忽视。
养了猪,每日里就得去城里大小餐馆收泔水,这是长命最讨厌的活,得穿上油腻肮脏的衣服,骑上三轮摩托,拖两只大油桶改装的泔水桶穿越城市,这形象活脱就是在头顶顶上“我是农民”四个大字,让他特别难受。
正值放学的时候,孩子们自校门蜂拥而出,散到街上,散到陡峭的坡边。长命的儿子也在这所小学读书。这时候有可能会碰上儿子,这不是好事,十二岁的儿子不喜欢在大庭广众中碰见拉泔水的他。他将头低下来,只看前面的路,快到街口,听见儿子叫他的声音,他有点惊喜,忙刹住车,看见儿子跑上前来,儿子不看他,也不看油腻的摩托车,只望着身边的人流,细声细气地说:“老师让买升学考试的模拟试题,记住了,数学和语文都要,就在新华书店里。”
长命把三轮摩托车停在一家面馆外。面馆里已经有两三桌客人,长命进面馆的时候他们都回过头来看他。长命熟悉他们的眼神,也就是嫌弃而已,没啥大不了。他直接去了厨房,长命提着桶出来,他看见临门的一个女人独坐一张桌,他走过时女人尽力挤向墙边,女人的眼神中不仅仅是嫌恶,明明白白地表达着讨厌。
长命骑着摩托车离开时心情糟透了,他不想再去拉泔水,长命忘不了女人隔着玻璃窗瞪他的那一眼,岂止是一个恶毒所能囊括的。
长命后来把车停好,准备给儿子买模拟题。他看见一个微胖的女人领着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女人蹲在书架边,翻着一本画册给小女孩讲,她的神态安详而恬静。长命觉得她周身都散发着一种气息,一种让人温暖的气息。长命有了一种强烈的渴望,他想听听女人在给孩子讲些什么,他把车推到边上,进了书店。
长命踱到儿童书柜的另一侧,他听见小女孩指着画册问:“这是秋天?”
她母亲说:“是啊,秋天,多漂亮的秋天。”
小女孩说:“秋天有什么用,秋天一来,气候就一天天冷,我们不需要秋天。”
她母亲短暂地停顿了一下,小声说:“不是这样的,我们不需要秋天,别人还需要。”
小女孩说:“谁会需要秋天?”
她母亲说:“你看,你对面的人,他就需要秋天。”
他看出小女孩的微笑中包含着对一个需要秋天的人的崇敬。他的心莫名地跳动起来,鼻子深处微微发酸、努力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买了模拟题,跨出书店时,严谨而和蔼地对那对母女笑了笑。他跨上摩托车,像背负一道使命,向远处驰去。一路上他想他是需要秋天的人,全世界的人都不需要秋天了,而他们需要。这是个沉甸甸的嘱托,这样的使命让他全身都暖洋洋的。他努力在脑子里搜索,要干点秋天的事,收获点什么东西,几亩地支撑不了他这个愿望,他继续想,总算从记忆的角落里将门前那棵被遗忘的苹果树想起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命认为“村里边许多人叫得富、来富、富贵”,包括自己的名字,这些名字太俗了,这是被城里人瞧不起的原因。
B.小说将面馆里那两三桌客人的眼神与那个独坐一张桌的女人的眼神进行对比描写,突出了那女人的眼神对长命的沉重打击。
C.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如长命路遇儿子,但儿子是势利眼,怕有个不体面的父亲而被人瞧不起,不看也不喊“爸爸”。
D.小说中的那个微胖的女人有一定的修养,她的神态感染了长命;她与女儿的对话,不仅教育了自己的女儿,也给长命以启发与激励。
【小题2】小说在刻画长命这个人物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需要秋天的人”作标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渐深

李娟

①秋天来了,秋分一过,晨起漫步江畔,白露满地。树叶、草尖上都挑着颗颗晶亮的露珠。节气和植物,犹如一对恋人,配合得默契贴心,情投意合。他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温柔的姿势,她都已心领神会。

②桂花开了,细碎的金色花瓣,宛若星星,人从树下走过,落花细细香满衣。起风的夜里,花香伴着虫鸣如流水般一潮潮地涌进窗来,花香袭人。忽然想起《红楼梦》中宝玉的丫鬟也叫袭人。贾政责问是谁取了这么一个鬼精的名字,宝玉说,她本姓花,有一句古诗“花气袭人知昼暖”所以就给她取名袭人。夕月一弯的秋夜,枕着阵阵花香入眠,无限花香染梦境。

③午后,走进寂静的山林,手里携一本德富芦花的《自然与人生》,他写道:“走在山间小路上,芒草、萱草牵吾衣,着实可爱。”我仿佛和他一同走进秋的深处。树上的叶子渐渐凋零,每一棵树变得疏朗透明起来。金黄的、褐色的叶子铺满树下,如同厚厚的花毯。远远看见一棵树,擎着深红的树冠,枝桠上挑着颗颗闪亮的红星星,走进了细看,原来是一树红灯笼似的柿子。

④榉树的叶子一日日红了,细细密密的红叶像一叶小舟,驶向秋之深处。踩着沙沙的落叶,偶然会听见咕噜咕噜石子落地的声响,其实那不是石子,是山中松子落。枝桠上蹲着几只鸟儿,坐在枝头阳光下说着悄悄话,让人想到“林静鸟谈天”。

⑤田野里,收割后的稻草一捆捆一簇簇相依在一起,一夜夜秋风袭来,秋深露重,它们只有依偎在-起取暖。

⑥艾草枯黄了,静静地立在山坡上。每年端年时,人们将它一丛丛抱回家,捆绑好立在家门前,或是用艾叶熬了水给孩子洗澡,等到夏天来了,孩子不会招蚊虫叮咬。《诗经》有云“彼采艾兮,一曰不见,如三岁兮”,原来艾草是伴着爱情从千年前的诗歌中向我一步步走来。那位布衣诗人走在山野间,看见青青的艾叶随手拈来握在指尖,思念就如潮水般涌起。他的诗句随风飘远了,落在《诗经》的泥土中,开出了深情、朴素的花朵,流传了千年。

⑦幼年时在乡下,秋意正浓的时候,奶奶带着我去山坡上采摘野菊花。一丛丛野菊花如邻家的小女孩,穿着金黄色的布衣裳,柢着两个歪歪扭扭的小辫,冲着我张开笑脸。她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在秋风里交头接耳地说话。奶奶说,将野菊花在太阳下晾干了,装在枕头里,可以清火、明目、安神。我的竹篮里只采了薄薄的一层,就嫌累了,蹲在草里找蒲公英。蒲公英一枝枝白了头,我拔了一枝,小心翼翼捏在手上,轻轻地吹一口气。蒲公英的孩子们就随秋风飞远了。我也是蒲公英的孩子,光阴的秋风一次次将我吹远了。望不见童年,望不见奶奶,望不见故园。

⑧我很喜欢作家汪曾祺先生一段话:“文求雅洁,少雕饰,如春初新韭,秋末晚菘。”一直不知道“菘”是什么样精致的蔬菜,是秋末的一味美食。那曰翻开《诗经》就看见它,原来是一棵青翠的大白菜。如同农家一个粗衣旧服的小闺女,一曰进了学堂,戴眼镜的老师问她叫什么名字,她说叫丫头,众人捂着嘴笑,老师就像随手给丫头取了大名“菘”,使得这个水灵灵的小丫头整个人一下子优雅、端庄起来。秋末,清炒大白菜时配上黄的姜丝和几丝红辣椒,盛在青花瓷盘里,分外悦目,爽口宜人。

⑨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几场秋雨,将天空洗得犹如碧玉一般明澈。所有的树木渐渐落尽繁华,疏朗的枝桠伸向晴空,大自然庄严、肃穆的季节来了。

⑩人过了而立之年,才渐渐懂得秋之深的韵味。就好像一个人的文字,年轻时姹紫嫣红开遍,分外艳丽妩媚。慢慢年长,才明白“文求雅洁,少雕饰,如春初新韭,秋末晚菘”的道理,文字到了一定的时候便开始做减法,简洁、干净、纯粹。将枝头的繁华一一卸下,沉浸在文字的泥土中,简洁不芜,气定神闲,沉静从容。文字有了山寒水瘦、千山鸟飞绝的意想,也有了秋水长天的开阔明朗。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删繁就简三秋树,将人生和文字站成秋天里的一棵树,那是生命的另一个境界。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运用巧妙的比拟总起全文,生动形象地揭示了节气与植物的依存关系,引出下文写秋渐深时植物呈现出的不同风貌,为后文的抒情做了极好地铺垫。
B.第④段采用了以静衬动、以声衬静的手法,刻画出了秋天树林中那种静谧而又不失生机与活力的状态,細了作者陶醉于自然之中的喜悦之情。
C.第⑦段采摘蒲公英是对幼年无忧无虑的生活的回忆,突出了作者对亲人、故园的深深的依恋之情,也为“秋渐深”的感慨做了铺垫。
D.文章描写细腻而生动,在充满温情的娓娓叙述中反映出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展现出了作者积乐观的人生态度。
【小题2】作者笔下的秋景独具特色,请选其中三种景物,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