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铜石象棋
老 缺
老石爱棋,就像叶公好龙一样。叶公爱假龙,不爱真龙;老石爱棋,爱看不爱走。他是又爱又怕,想走,怕输,赢不了。可他棋艺太差,人们叫他臭棋篓子。他可以站在人家身后看一晚上,叫他走,他在板凳上坐下来,走一步,他就起来了说:“我不走了。”人家说:“光看不走,不准你看。”他笑笑,站在旁边,还不停地说:“走车,跳马,炮打过去啥。”
老石不会走棋,他有一副好棋。象棋见过不少,木的,象牙的,石头的,磁的,塑料的——各种各样,举不胜举。可老石一副棋真的很少见,棋身是磁的,包边是铜的,黄铜,一个个棋子磨得锃亮,金灿灿的。一方是白底红字,一方是白底蓝字,字是颜体,浑厚有力,还上过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好多人想买,还有人想买去巴结市长,老石不卖,他说这是祖传的,只能看,不能卖。
吴副市长好棋很有名气,他棋下得好,参加过市里象棋大赛,有名次,还是前十名呢。吴副市长爱棋,他还喜爱收藏象棋,据他秘书小毛讲,吴副市长的家真像个象棋博物馆,什么样的象棋都有。
这几天,市政府门前的桥上,突然冒出个棋摊子,不少人围在那里下棋。吴副市长的车开过来开过去也没有在意,小毛却很好奇,还把头伸出窗外看过好几回,就是不知道是干什么的,他叫门卫去赶过,门卫告诉他说,是摆棋摊子的。小毛就有点火了,竟有人敢在政府门前摆棋摊子,他挤进人群,当时眼睛就睁得像牛眼睛一般大,他棋见得多,从没见过这种棋,就更来气了,快走快走快走,这里不是你摆棋的地方。老石看了毛秘书一眼,不恼也不火,笑眯眯地收棋走了。
老石一走,小毛就后悔不迭,眼看到手的棋叫他轰走了,他每天看着大桥,桥上再也没有老石的影子。小毛心里不是滋味,跟市长这么多年了,知道市长爱棋如命,他要是把这副棋搞到手,他觉得他的地位和生活一定会改变。
小毛到处打听老石的下落,他跑遍了市里的棋摊子,有人告诉小毛说,那个臭棋篓子是山背石头湾的。石头湾吴副市长去过,是哪一年就记不清了,小毛也记不大清楚,因为路太难走,坑坑洼洼的,车子开得往左边倒,再往前走就往右边倒,去了一回小毛就不敢去了,生怕翻车掉进山沟。
老石住在石头湾,小毛要想得到这副棋,就得去石头湾。小毛去过三回,老石总是笑,什么话也不说,小毛嘴皮说破了,老石也不理,还幽默地说,不见鬼子不挂弦。他要见的是吴副市长,不是秘书小毛。
小毛没有办法,想要得到这副棋,只好请吴副市长出马了。石头湾是个穷村,市长听过石头湾的治贫方案,开完会,说去,但事情太多,一直没有去。听了小毛的汇报后,就很想去石头湾看看,到了石头湾,小毛带着吴副市长直接去了老石的家。老石很热情,烧茶倒水,递烟搬凳,就是不提象棋的事。小毛又是眨眼又是做手势,老石只说石头湾处处都是宝,完全不理小毛。吴副市长听得很仔细,不时地点点头。老石说得差不多了,最后说,他想跟市长走盘棋,不知市长敢不敢走。
小毛笑起来说:“你要和市长走棋,我和你打个赌,你要是输了,就把棋子交出来。”老石说:“我要是赢了呢?”小毛说:“这怎么可能呢?”吴副市长笑笑说:“那我就向你请教了。”老石起身就向山里走。
小毛急着喊起来,“你往哪去,不是说走棋的吗?”老石笑着说:“棋在山上。”路不好走,又窄又陡,一段石子路、一段泥巴路,走得市长浑身冒汗,小毛气喘吁吁。到了半山腰,出现了一个石料场,有各种各样的雕刻,目不暇接,吴副市长解开衣服,喘着粗气说:“原来这里全是宝哇。”老石站在一副石头象棋前说:“吴市长,咱俩杀一盘?”
吴副市长看着巨大的象棋,很惊讶,一个棋子足有四五十斤,棋盘有四五十米,他大脑里闪过很多画面,笑起来说:“我输了。”吴副市长再也不下棋了,三天后,石头湾开始修路了——吴副市长铲了第一锹。
三年后,不少人到山里来下巨石象棋,石头湾人开心地笑了。一天,吴副市长意外地收到一个包裹,一个红木箱子里装着一副铜石象棋,吴副市长拿着一个棋子,眼睛湿润润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设计精巧,善于铺垫。“他棋艺太差,人们叫他臭棋篓子”,表明人们对老石棋艺的评价,这种普遍的说法让老石难以承受,最后送出祖传的象棋。
B.小说情节个别地方设计不严谨。“他跑遍了市里的棋摊子”,以小毛的身份、工作特点,他不可能知道市里所有的棋摊,更不可能亲自去找。
C.小说善用俗语,增强了生活色彩、趣味。“不见鬼子不挂弦”,借广泛流传的电影中的台词来表明老石做事的底线,又使对方不至于难堪。
D.小说中人物多次用激将法但目的不同。小毛用激将法,是想得到老石的象棋;老石用激将法是想让吴市长感受石头湾人的辛苦。
【小题2】小说中“老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铜石象棋”为题目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12 05:17: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前,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国古代书院的优秀传统,尤其是其中的“成人”教育理念,对当今教育颇有启发意义。

书院“成人”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去功利化。宋代大儒朱熹曾经严厉批评当时的官学已成为学生追求功名利禄之所,仅仅培养学生在科举考试中取得成功,这种教学只会“促其嗜利苟得、冒昧无耻之心,殊非国家之所以立学教人之本意也”。曾经主持复兴岳麓书院的张栻也明确反对功利化教育,认为书院教育“岂特使子群居佚谈,但为决科利禄计乎?”他和朱熹一样主张通过创办书院恢复孔子的“成人”教育理念。古代教育家批评的功利化教育,同样存在于当代教育中。例如,片面鼓励学生以考上重点大学为唯一目标,大学只是偏重于知识技能的教育培训,使得学校教育不能突出以人为核心,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格、能力、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古代书院强调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南宋时期的《白鹿洞书院揭示》综合了早期儒家“成人之教”的教育理念,特别强调人格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从自我修身、待人接物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南宋理学代表人物陆九渊明确反对片面的知识教育,强调读书多少并不是衡量一个人品质高下的唯一标准;读书不多的普通人,只要心地纯正,也可以成为君子。他创建象山精舍讲学,就是为了实践其教育理念。当代教育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忽视人格教育的问题,出现了片面知识化、商业化的倾向。这实际上也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当今中国教育可以吸收古代书院重视人格教育的优良传统,努力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古代书院还将“成人之教”引向家国情怀培养。书院教育的“成人”并不是“独善其身”的自我人格完善,而是要求将自我人格的完善与家国天下的事业结合起来。史书记载:“长沙之陷,岳麓诸生,荷戈登陴,死者十九,惜乎姓名多无考。”宋末岳麓书院学生参加抗元斗争,大都壮烈牺牲,这正是“见危授命”的“成人”作为。2010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教育面向21世纪国际研讨会,将“学会关心”作为本世纪教育的基本方向,与会专家学者希望教育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和国家、关心人类的生存条件,等等。这正与我国人文教育传统相呼应。

(朱汉民《书院“成人”教育理念的当代启示》)

【小题1】下列对书院“成人”教育理念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书院“成人”教育的突出特点就是去功利化 ,不以培养学生在科举考试中取得成功为主要目的。
B.“言忠信,行笃敬”体现了儒家圣人孔子的“成人”教育理念,强调人格教育的重要性。
C.宋代大儒朱熹认为当时的官学不能成为学生追求功名利禄的地方,应该以立学教人为本意 。
D.宋末岳麓书院学生参加抗元斗争,大都壮烈牺牲,体现了自我人格完善的“独善其身”的教育理念。
【小题2】下列理解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A.我国高等教育中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需要借鉴采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
B.文章从去功利化、强调人格教育和培养家国情怀三个方面阐述了书院“成人”教育对当今教育的启发意义。
C.受到古代教育家批评的功利化教育在当今的教育中也普遍存在,使得学校教育不能突出以人为核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学会关心”作为21世纪教育的基本方向,“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和国家、关心人类的生存条件”等理念与我国人文教育传统相呼应契合。
【小题3】下列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教育功利化的问题不只是现在有,古代也同样有,一些有识之士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并主张教育去功利化。
B.我国古代的书院教育具有优良的传统,巳经形成了一整套系统成熟的“成人”教育理念和方法。
C.学校教育不能只强调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格、能力、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当今的中国教育也要发扬古代书院重视人格教育的优良传统,立德树人,培养高品质的人才。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卖烧豆腐的秋娘

麦家

秋娘是建水邻县石屏人。五十多年前,秋娘母亲病故,父亲用箩筐背着她进了当地狮子山林区,时年才六岁。秋娘15岁那年夏天,她没有了父亲,伐木工人,替秋娘找了一份烧饭的差事做。秋娘就这样活了下来。22岁那年,一个姓林的伐木工人娶了她,秋娘孤苦的日子终于走出头。秋娘为他生下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他用使不完的力气替秋娘撑起了一个方方正正的家。

苦难已使秋娘变得很容易满足,自从有了家,有了丈夫和孩子,她再也没有不满足过。可老天爷不长眼,秋娘的小儿子还没学会走路,丈夫却被一次突发的山体滑坡狠狠地埋没在大山里,秋娘连他的尸首都没瞅见一眼。

秋娘的命苦哦!

以后,秋娘又开始过上孤苦的日子,靠着山上的树、蘑菇、野菜、禽兽,和伐木工人的恩赐,拉扯着三个嗷嗷待哺的儿女。就这样,秋娘的苦日子总算又一天天熬过来。

九年前的一天,林场老场长拿着一张红头纸给秋娘瞧,说他们都得下山,以后就没伐木的事了。不出一个月,山上所有伐木工人都像候鸟一样纷纷飞走了。

一下子清闲下来,不知道日子怎么过,闲得心慌,便找事做。最后找的事就是摆摊卖烧豆腐。秋娘说,这是她的老本行,当年在山上给伐木工人烧饭,烧豆腐是天天要做的。

烧豆腐的器具是一只火盆,上面摆一张用细钢筋扎制的炕,炕下面是无烟的炭火。烧烤豆腐之前,要先在钢筋上抹上菜油,这样豆腐不会粘在钢筋上。豆腐烧烤时要随时翻动,以防烤焦。在豆腐被炭火烤得滋滋地冒发热气时,豆腐变成了精灵,颜色由灰白变为嫩黄,形状由四方膨胀成微圆,显得结实、饱满。更诱人的是,嗞嗞冒发的热气在空气中迅速转换成一股黄豆在爆炒中成熟的沉香,热烈,浓郁,扑鼻而来,驱之不散。

我第一次闻到秋娘烧豆腐的异香,想去尝尝口福时,发现她摊子边围满了人。我不愿等,继续往前走。走了半个小时回来,人并没有少,只好又走。又走了半小时回来,只剩下两个人,以为很快可以轮到我,结果还是等了半个小时:因为其中一人不但带了一只胃,还带了一只面粉袋,收走了四大炕的货。

就是这人,脸红扑扑的,定是刚吃足了酒,谈锋甚健。他是一家饭店的厨师,秋娘的烧豆腐是他们饭店天天要上的一道菜。得知我是外地人,他扯着嗓门,不无炫耀地告诉我,秋娘的烧豆腐是本地一绝。

把他一面粉袋的家伙倒出来,不会有一个焦或有一个生的,个个圆成一个形,焙成一个色。如果你吃的时候不计数,一面粉袋家伙全吃完了,吃到吐,嘴里还是香的,馋的,还想吃。她的烧豆腐每一个都熟到家了,没一个半生不熟的。就是说,只要有一个半生不熟,就会提前馊腐,然后像一粒老鼠屎,一烂二,二烂三,最后把“一锅粥”都整烂掉。

他分明被酒精乱了分寸,临走前有失体面地把我揽到怀里,对着我耳朵做出悄悄说的样子大声说:“你知道秋娘的烧豆腐为什么好吃吗?因为她在用卤水熬制豆腐时加了罂粟壳。”

秋娘听了,扬起火钳,威胁他,骂道:“你哄鬼啊!我天天做两大锅豆腐,哪里去找这么多罂粟壳。”

他笑道:“人家都是这么说的。”

秋娘骂:“放屁!我从来没听人说过,就听你说。”

他借着酒胆,照旧有恃无恐:“你得承认,我没说错。”

秋娘气得又扬起火钳:“你还敢放屁,看我打烂你的臭嘴!”

说着立起身,冲上来,真的要打他,吓得他狼狈而逃,消失在黑暗的街头。秋娘举着火钳,对着黑暗,像个泼妇一样大声嚷了句脏话,回头对我说,“他喝醉酒了,你别信他。”

我不信,可我想知道,你的烧豆腐为什么成了本地一绝,是不是有什么祖传的工艺?秋娘淡淡地说,“有什么?没什么,就是做得多了。我从15岁开始做这东西,天天做,今年60岁了,烧掉的木炭堆起来比这县城还要大。”

很奇怪,秋娘的头发黑得不见一丝白,在昏暗的路灯下显得更黑,像乌鸦的翅膀那么黑,中间分开,用发夹牢牢贴在头皮上,斜斜地下垂,齐肩,刚好盖住耳朵,有点怪异的时髦。

我想一定是因为工作需要,别让炽热的炭火燎了乱发,也不让灰火落入耳朵。

(本文有删减)

【小题1】结合全文概括“秋娘命苦哦”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
【小题2】试分析“厨师”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小题4】结合秋娘的生平经历和性格特点,探究文章的主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冲击世界尖端,必须舍弃必须付出

“我干任何事情,我要有哪些牺牲,事先我都要想通了。我总觉得,我们搞的这一行,就是世界尖端,搞世界尖端的东西,就必须得舍掉些什么。如果我认为亲情、友情、金钱对我很重要,我就不干排球。我选择干,必须把这些全放下。我回来接手女排,放弃家庭,放弃女儿,一定要放掉,我想好了才回来干。我知道一旦回来,又回到从前,就是排球,一点一线:体育馆——食堂——宿舍,哪儿也别想去,等于没有生活。”

这种“等于没有生活”的生活,在郎平十七八岁、二十来岁的时候要去经历,要去承受,似乎还不是太困难,因为,在那个年代,大的环境是这样,大部分人的生活也这样单调和艰苦。但是,郎平回国执教是1995年,她在美国,已经有一幢三百多平方米、带两个院子的房子,而回到国家训练局,她这个主教练的宿舍和女排队员一样,一间十平方米的小屋,小屋里一张单人的、矮矮的小铁床,国家训练局运动员的洗澡房,竟然比一般工厂的浴室还简陋:外间有一排放衣服、放鞋子的铁架,而里间的淋浴设备,就是一圈水管上装着一个个水龙头。

郎平早有思想准备,回来就是“回到最初当运动员的生活”。她最初拿到的一套两室的房子,就是她当运动员时北京市委奖励她的,那房子被一片自由市场包围着,从早到晚闹哄哄,她的一扇防盗铁门也防不住盗,先后被撬了两次。女儿从美国回来探亲,母亲来帮郎平带小孩,一老一小经常睡地铺。1996年,郎平的美国挚友劳尔来北京,去郎平家做客,看到她住这样的房子,一连问了好几声:“詹妮,你就住在这里?就住这里?你回来工作,国家没给你房子?”

1998年,郎平才搬进新房子,房子大了许多,是广东丽珠药业集团解决了郎平的住房问题,也聊表这个企业对中国体育事业的支持。

“我刚回来,就有人提醒我,劝告我:‘你已经是“五连冠”功臣,你那么辉煌了,还回来干什么,女排是这个状况,你还是保住你自己那点名气算了,别把那点荣誉毁了。’这次世界锦标赛,打成现在这局面,似乎要被这些‘提醒’和‘劝告’说中了。”

“因为我有海外八年的生活经历,我已经把自己这个‘世界冠军’一脚一脚地踩到地上了,踩得很踏实,身上早就没有了‘五连冠’的包袱,倒是大家还在把‘五连冠’当一回事。我可以想象,如果我没有经历过出国后‘一文不名、一无所有’的生活,一直留在中国,我的心态肯定也降不下来。但我拥有起起落落、沉沉浮浮的感受,使我的心理承受能力又变强了许多,我不会再受外界干扰,去计较别人会怎么看我。这次冲击世界锦标赛就算不能如愿,我们可以从失败中学到东西,不能把我四年的工作一笔抹杀,我竭尽全力,也敢于向自我挑战,这不也是一种成功?”

“输给了古巴队,我还是要求队员们去认真观看韩国队与保加利亚队的比赛,要准备下一场我们和保加利亚队的对阵。我还是重申这句话:进不了前四,也要争取第五!”

(摘自郎平、陆星儿《激情岁月——郎平自传》,有改动)。

相关链接

排球协会一个又一个的电传发到郎平工作的新墨西哥大学,郎平犹豫着。直到球类司司长给她发来电传:郎平,祖国真的需要你!

“作为一个人,我们其实都很渺小,但是,当有人代表国家对你说‘国家需要你!’,你还能无动于衷吗?”郎平说道。

和签约球队解约,赔偿了违约金,房子、院子、汽车都留给了丈夫和女儿,郎平发现自己忙了十年,忙得两手空空,只有两个装行李的箱子。在回国的飞机上,郎平把脸埋在美国好友送的玫瑰花束里,泪落如雨。

(选自《郎平的眼泪》,有改动)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郎平做事认真严谨,她在干一件事情之前,都要想通了,即使有所牺牲,只要想通了,就会果断做出决定,并全力以赴。
B.郎平舍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她在美国住在大房子里,回到国内和运动员一样住在十平方米的宿舍里,生活上也很不方便。
C.受大环境的影响,郎平在年轻的时候可以承受那种“等于没有生活”的生活,但是她1995年回国执教时就难以忍受这种生活了。
D.郎平得到朋友和企业的关心。美国朋友劳尔对她的住宿条件表示惊讶,广东丽珠药业集团支持中国体育事业,帮她解决了住房问题。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郎平回到国家女排队任主教练,又回到了最初运动员三点一线的生活,仍然居住在北京市委奖励给她的房子里。
B.中国女排输给了古巴队后,郎平要求队员观看韩国队与保加利亚队的比赛,准备下一场比赛,从而保证了中国队进入前五名。
C.有人劝告郎平,认为郎平已经是中国排球的大功臣,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再回来执教状态不佳的女排,会毁掉郎平的声誉。
D.排球协会给在新墨西哥大学工作的郎平不断发来电传,郎平有些犹豫,但是,她想到中国女排正处于低谷时期,毅然回国。
E.郎平认为,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应该有所行动。她回国时,舍弃了很多东西,在飞机上情不自禁地掉泪。
【小题3】面对人们的“提醒”和“劝告”,郎平为什么能够放下“五连冠”的包袱?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建设节约型社会离不开政府的努力。政府应以政策工具调控市场,以强大的市场力量逼迫市场主体选择节能环保的发展模式。中国是一个大的经济体,高能耗与低能效相叠加,使能源环境的矛盾变得更加突出。如果说目前这一发展时期能源需求高增长带有客观必然性,那么,能源低效率是不能容忍的。
降低能耗强度的根本途径是改善产业结构和提高能源效率。我们有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但不改变资源依赖型发展环境、速度导向型增长方式,就不能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机制。十一五《纲要》提出未来五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社会的行动,但各个市场主体的行为主要受经济力量的驱动。
面对能源环境的严峻形势,分解节能指标、严格政绩考核是实现节能目标的一种重要措施。但面对不同企业、不同产业、不同地区的极其复杂状况,以政府人员的判断层层下达指标,很难做到科学合理。重要的是政府的政策,包括价格、法规、技术标准、经济激励等措施,通过市场起作用,着重建立全社会的节能环保机制,取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市场主体的节能环保是一种经济行为;实现节能目标,要素价格和环境监管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生产要素价格通过市场充分地反映稀缺程度和严格的“环境成本内部化”监管,附以税费的激励,是实现节能环保目标最重要的经济驱动力。
【小题1】依据文意,不属于“节能环保”措施的一项是
A. 改善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从而降低能耗强度。
B. 实现未来五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
C. 通过分解节能指标,严格政绩考核,实现节能目标。
D. 政府的政策通过市场起作用,建立全社会的节能环保机制。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经济发展时期,能源需求高增长是不可避免的,能源的低效率是必须改变的。
B. 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机制,必须改变资源依赖型发展环境、速度导向型增长方式。
C. 以政府人员的判断层层下达指标,在复杂状况下,难以做到科学合理。
D. 市场主体的节能环保,带来了经历驱动力,促进了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含蓄即含而不露、隐晦曲折,它是中国古典诗词追求的一种美学境界。诗词的含蓄包括两层内涵:一是题旨即内容上的含蓄,一些题旨,诗人不愿明言、不能明言或不敢明言;另一种是手法上的含蓄,诗人采用借代、暗示或象征等手法,造成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读者从中获得无穷之意蕴。
②含蓄的手法,早在先秦诗歌中就有运用,如《诗经•蒹葭》,那种“宛在水中央”的朦胧,“所谓伊人”的隐约,都带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在先秦至六朝的典籍中,虽未具体提及“含蓄”一词,但已推许类似的手法,《文心雕龙》有《隐秀》篇,认为“情在词外曰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这为含蓄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含蓄”成为一种美学形态和诗学概念,大致起于中唐皎然的《诗式》,他在解释“辨体有一十九字”时,在诗学领域第一次提到“含蓄”。晚唐的王睿将含蓄正式尊为一种诗歌体式。含蓄风格也成为唐代诗人的一种创作追求,刘禹锡就深为“言不尽意”而苦恼。他说:“常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认为诗人应该在诗歌中营造“象外之象”,这样才会“言有尽而意无穷”。晚唐司空图的含蓄理论可以说是“言外之意”说的集大成者。他认为具体的“象”“景”“味”“韵”是有限的,要获得无限的意蕴,就要从中超脱出去,在“象外”“景外”“味外”“韵外”的更大的空间作无待的逍遥之游,以有“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③到了两宋,含蓄作为一个主要的批评标准被广泛运用。梅尧臣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现于言外,若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现于言外乎?”梅尧臣的话可说是对司空图的一种补充。之后,含蓄美已成为诗、文、绘画创作的一条基本准则,并推至艺术创作的最高追求之一。至南宋的严羽,他在《沧浪诗话》中把“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含蓄之美推至极致,还提出了“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等说法。
④降及明清,以含蓄评诗文更成为惯则。清代“神韵”领袖人物王士祯直承了司空图的含蓄说。他盛赞盛唐诗“蕴藉含蓄,意在言外”,认为“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认为诗要“神寄影中”,所以须“脱形写影”,认为谢灵运诗就是“多取象外,不失环中”。明人胡翰认为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就是以有限的语言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惟有“象外”“言外”才会“四表无穷”。
⑤以上论述,说明不同的时代都在强调含蓄所具有的笔墨寥寥、意溢千里的美学价值。崇尚深情绵邈、含蓄蕴藉,富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神韵天然之佳作,便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至今不衰。
(摘编自陈友冰《中国古典诗词的显隐》)
【小题1】请指出下列诗句含蓄类型不同的一项(   )
A.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滕王阁诗》)
B.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C.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D.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贾岛《暮过山村》)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手法上的含蓄,是指诗人采用借代、暗示、隐喻、象征等手法,造成弦外之音,使读者从有限的描述中获得无穷的意蕴。
B.先秦六朝典籍中,虽没有提及“含蓄”一词,但朦胧隐约手法的运用却受到推崇赞许,《文心雕龙》有《隐秀》篇为含蓄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C.到了两宋,含蓄美已成为诗、文、绘画创作的一条基本准则,而严羽的《沧浪诗话》将其推至艺术创作的最高追求之一。
D.明清时期,以含蓄评论诗文成为习惯准则。王士祯盛赞盛唐诗“蕴藉含蓄,意在言外”,唐人五言绝句“有得意忘言之妙”。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先秦诗歌中就有含蓄手法的运用,例如《诗经•蒹葭》中就有“所谓伊人”“宛在水中央”的朦胧之美,可知含蓄手法当时已得到人们的推重。
B.作者引刘禹锡的“常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证明了在唐代营造含蓄风格已成为诗人的一种创作追求。
C.梅尧臣的“含不尽之意,现于言外”的主张是对司空图倡导在有限的“象”“景”之外营造更大的空间,来传达“不尽之意”等的补充。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思路,以时间为序,具体论述了“含蓄”作为一种美学追求在不同时代的发展,以及为后人的创作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