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   歌

侯发山

2006年11月21日。

南太平洋岛国汤加。

努库阿洛法机场候机大厅挤满了各种肤色的人,从他们叽里咕噜的声音中,可以分辨出他们来自世界各地,有美国人,有中国人,有朝鲜人,有菲律宾人……至少有一二十个国家。有的默默流泪,有的嚎啕大哭,有的瑟瑟发抖,他们的脸上一律挂着惊恐、不安。时不时从外面传来炮弹爆炸的声音,更加剧了他们的无助和绝望。

因宪政改革分歧引发骚乱,汤加首都努库阿洛法的政府机关和商业场所遭到上千名暴徒的冲击,市中心大部分建筑被毁,店铺被烧、抢……许多国外侨胞逃命似的跑到了努库阿洛法机场,希望能乘坐飞机离开这个鬼地方。然而,机场瘫痪,所有航班都处于停飞待命状态,而急着回程的各国侨民却一波波蜂拥而至。

就在大家悲观失望的时候,忽然,一阵由远及近的飞机轰鸣声传来。循声望去,隔着窗户,他们看到一架大型飞机徐徐降落,飞机机身前面绣有鲜艳的五星红旗,有“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字样——中国的飞机!在场的中国人都叫起来,跳起来,同时,脸上也都稀里哗啦淌满了泪水。

这时候,中国驻汤加大使馆人员也气喘吁吁地赶来了,安抚、组织同胞们返回祖国。

因为匆忙,不少人的身份护照之类的东西都丢失了,无法辨认这些人的身份,大使馆工作人员大钟灵机一动,大声叫道:“不要拥挤,一个一个来,会唱国歌的上飞机。”

大钟这么一嚷嚷,有十多个侨胞悄悄从人群中溜走了。可以看出,他们虽是黄皮肤,也会说几句中国话,却是亚洲其他国家的人。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每个唱国歌的人一张口,就哽咽着唱不下去了。

一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响彻在努库阿洛法机场上空。

听着熟悉的旋律,日本人山本一郎眼珠一转,走过去跟在了队伍的最后面,他要搭乘中国的飞机离开!轮到山本一郎了,他一点也不惊慌,甚至还对大钟说了声“您好”,然后张嘴唱开了:“……起来!起来!

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山本一郎顺利登上了飞机。透过飞机的眩窗,看到未上飞机的人绝望得嗷嗷哭叫,似乎要崩溃了,山本一郎心里五味杂陈,感慨万千。接过乘务员分配给他的水、食物和水果,狼吞虎咽后,开始闭目养神。说到中国国歌,他要感谢他的父亲。二战时期日本战败后,他的父亲留在了中国,准确地说,应该算是弃婴。在中国生活的那段日子里,听到当地老百姓经常哼唱《义勇军进行曲》,父亲无意中学会了。后来辗转回国,结婚生子。山本一郎幼年时跟其他孩子一样,免不了哭闹,为了哄他,父亲便随口哼唱《义勇军进行曲》。听着这首激扬的歌曲,山本一郎就渐渐安静下来。山本一郎长大后,学会了日本国歌《君之代》,他才知道父亲为什么不给他哼唱日本的国歌,因为《君之代》并不是用来赞美天皇的赞歌,而是一首哀悼逝世天皇的挽歌,也就是哀乐。歌中大都是与“死”相关的词语,如“墓石”“苔鲜”等,再怎么反复高声吟诵也感受不到喜庆、欢快的味道,很是沉闷和压抑……后来,从亚运会和奥运会的领奖台上,山本一郎,还有父亲才,知道《义勇军进行曲》成了中国的国歌,直到如今!

中国这架接送华侨的飞机飞越9个国家和地区,航程一万多公里,飞行10小时30分钟,终于于2006年11月23日降落到厦门机场。

下了飞机,山本一郎心里悬着的一块石头也跟着落下了。他虔诚地跪在地上,用日语念叨了一句:中国に感谢します(感谢中国)。他明白,到了中国,就离家不远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三段场面描写,“挤满”让读者直观感受机场候机大厅的人员之多,“默默流泪”“嚎啕大哭”“瑟瑟发抖”写出了人们的恐惧与不安。
B.小说第四段交代宪政改革分歧引发骚乱是各国侨民到机场的原因,“机场瘫痪,所有航班都处于停飞待命状态”为中国飞机及时出现蓄势。
C.小说善于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眼珠一转”是山本一郎面对中国大使馆工作人员以唱国歌来辨认乘客身份时的心理活动的外化表现。
D.小说对比了中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和B本国歌《君之代》,因《君之代》是哀悼逝世天皇的哀乐,山本一郎的父亲讨厌日本国歌。
【小题2】小说中画线部分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没有生活原形或者现象就没有艺术创作的源头和灵感。”这篇小说就兼具纪实性与文学性,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06 11:34: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微信社交,我们是否被强关系绑架?
李光斗
过去,人们都说“谣言止于智者”、“三个臭皮匠凑成一个诸葛亮”,但是微信出现之后,谣言并没有止于“智者”。朋友圈里反而出现了很多似是而非的东西,有很多的谣言在传;微信时代,三个臭皮匠凑成之后,不仅没有出现“诸葛亮”,整体的智商反而比一个臭皮匠的智商还低。
微信是一个强关系应用,微信上互相加为好友、互相认识的人,至少都是你通信录上的人。你为什么会加入一个群?是因为有人把你拉进来,你们有共同的朋友,有交集才能成一个群。中国社会是一个面子社会,敢于当面指出别人错误的,对于成年时代的微信用户来说少之又少。微信就像一个秀场一样,当领导在上面引了首唐诗秀才艺的时候,尽管他引的是宋词,但是你不仅点赞,还会转。这就是娱乐化社会,大家抱着好玩的态度去面对,这种态度消解了人们对真相的追寻。熟人社会会进一步强化威权的力量,让人们不敢也不愿去质疑有社交优势的人。在微信时代,人们会发现海量的信息。比方说走失的小孩,一百个信息里头可能有99%是假的,只要打个电话就能核实,但是为什么不去核实,因为人们的思维变得简单了,尤其是看到好友转了的时候。
互联网时代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你把大脑思考让渡给别人。睡醒时第一个摸的和临睡前最后一个摸的都是手机,这也源于手机的及时反馈。由于微信的出现,人们平均的睡眠时间减少了40分钟,现在谁能保证在卧室里不放手机。因为有海量的信息,而且及时反馈,你可以进入到所有朋友的卧室。
微信时代,因为全都是熟人,或者半生不熟的人,它进入了一个强关系社会。这个时候,各种各样的谣言反而“不胫而走”,谣言不是变少了,而是变多了。按理说在强关系社会,出于互相的信任,人们不会传播谣言,因为这有损于自己的信用。事实上却截然相反,谣言反而更厉害了。
当然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它有好的一面,就是想粉碎谣言也变得非常容易,而不会像传统社会那样一个谣言会流传很久。谣言的流传时间不长,但是传播力也会非常强大。那么在这个时候就要呼吁大家要提防这种低智商社会的来临,我们还是要提倡独立思考,明辨是非,哪怕是熟人说的事,哪怕是权威说的事,哪怕你的领导说的事。我们以前讲“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就是要多打几个问号,这样才能够提高整个社会的智商,明辨是非。
互联网推动了进步,但是当你过于沉溺微信、沉溺于朋友圈的时候,就导致了一种社交变窄。当你的朋友圈里面天天都在传一些似是而非的心灵鸡汤,都在传似是而非的谣言,你就会陷入到一种精神焦虑,我们称之为互联网焦虑。所以到一定的时候,你是不是该清理一下自己的朋友圈了?
总之,我们不能靠微信来了解社会,也不能靠它来管理,更不能靠它来学习。微信只是一个工具,是打开世界的一扇窗口,而非这个世界的全部。
摘自《新华网》2014-12-23
【小题1】下列对文章中“强关系”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微信是一个强关系应用,微信上互相加为好友、互相认识的人,至少都是你通信录上的人。微信用户正是因为有共同的朋友,有交集才能形成一个群。
B.在微信时代,人们进入了一个强关系社会,谣言不仅没有变少,反而增多,并且谣言流传的时间也比传统社会长了许多。
C.微信社交的强关系应用特点,使人们的思维也变得简单了,消解了人们对真相的追寻,导致谣言泛滥。
D.微信社交的强关系应用,给人们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因此,要适时清理自己的朋友圈,以免被其绑架。
【小题2】(小题2)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述微信社交给人们带来了哪些不利的影响。(3分)
【小题3】请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我们如何才能在微信社交中不被强关系绑架。(3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世界上很少有国家间的关系像中日关系这样复杂。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在多个历史转型关口都离不开“他者的影响”。大化改新后的日本长期向往中华文明,古代中日两国实力对比的结果,并无太大争议。近代日本决定转向西方,明治维新前后,日本依然与中国互为镜像,只不过晚清的步调与现代文明渐行渐远,而日本比中国更早获得了现代性的体验,也更早完成了现代化的转型。
百年前的诸多国恨不能用简单的国运来解释,日本的现代化之路不止物质文明的发展,更在于政治文化与精神观念的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远学欧美,近看日韩,早期日本在中国的大量投资和技术支持,也促使了近四十年国家的变化。国人看待日本,增添了更多暧昧与含混的色彩,一些历史往事是永远无法忘怀的,但一些现实的处境和未来的可能却十分依赖中日两国的互利合作。尤其是当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后,国人看待影响的焦虑问题也多了几分理性,增了些许宽容。
时至当下,中国要寻求一个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最先要面对的,依然是处理好与日本的关系。这其中有无数历史的恩怨,也有太多现实的考量。一方面,日本经济形势见好,中国经济则亟待升级换代,中国对日本不再是过去“世界工厂”“廉价劳动力”之类的存在,而是要在高科技、品牌经济、前沿文化等诸多方面展开交流与竞争。在这个过程中,摩擦是在所难免的,但寻求共识、和平对话是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关键,理应得到更多的推崇与遵循。
另一方面,安倍连续执政,给日本带来了空前的政治稳定状态。此前,日本首相频繁更换,带来了政策持续性弱、中日关系走向不清晰的问题。安倍的执政风格也越来越稳健,越来越清晰,他在告别早期摸索状态的同时,实际上也让中日两国关系的持久稳定获得了可能性。与其说,我们渴望看到那些“破冰之旅”“融冰之旅”“暖春之旅”,不如说,我们一直都希望寒冬从未降临。
但不可否认的是,中日关系受到外部环境影响的因素依然很大。尤其是中美关系,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日关系,在中美贸易摩擦问题暂时无法得到解决的时候,保持良好的中日关系,既是为我们争取和平环境与历史机遇的必要前提,也是建立两国长期的有效沟通的良好契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上,中日关系能否顺利打开“下一个40年”,既要考虑历史的问题,更要兼顾当下的现实。用未来的光照亮现实的想象,中日这对互为镜像的关系,值得被赋予更多乐观的期待。
——《一衣带水,而又互为镜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化改新后的日本长期向往中华文明,古代中国的实力是超出古代日本的实力的。
B.因为晚清的步调与现代文明渐行渐远,所以日本比中国更早获得了现代性的体验。
C.日本的现代化之路不止物质文明的发展,更在于政治文化与精神观念的现代化。
D.中国要寻求一个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最先要面对的,依然是处理好与日本的关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了例证法,用两个典型历史时期证明日本受“他者的影响”的论断。
B.文章从经济和政治两个角度,论证了中国要不断处理好中日关系的原因。
C.文章运用引用论证来揭示中日关系的现状,表达自己对于良好中日关系的期许。
D.文章主观地论证了中国与日本的关系,既有历史的恩怨,又有发展的必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时至当下,中国再也不是“世界工厂”“廉价劳动力”之类的存在。
B.安倍执政的稳定期,执政风格稳健,中日两国关系获得了持久的稳定。
C.中美贸易摩擦问题无法得到解决,所以保持良好的中日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D.寻求共识、和平对话理应更多地推崇,当交流与竞争的摩擦在所难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雪猴子

陈毓

小雪这天无雪,有霾。微信朋友圈里一片雾霾爆表声。

舞阳想起十年前接母亲从陕南老家到西安小住。汽车翻越秦岭,临近城市的时候,会有一条蓝灰分明的天际线,呈圆形笼罩在城市上空,让舞阳的母亲吃惊。她惊叹平原上的那片暗沉为锅盖,她说这城就像在锅盖下盖着。后来舞阳每次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想起头顶的天空,觉得自己是在锅盖底下。但这几年,再从秦岭山区进入城市的时候,被母亲形容为锅盖的那层灰和蓝没分界了。天气特别恶劣的时候,她向南开车穿越十几个隧道,才能把那片深不可测的灰色抛在身后。

今天就是这样的天气,雾霾天。高速路封了,航班不能正点起落,私家车限行一半,中小学校停课,但这些并没使眼前这场霾消散,朋友圈处处乌烟瘴气。

停课,小学三年级的喜洲简直要欢庆,他冲到眉头紧锁的舞阳跟前说,我想放炮。

但第二天喜洲就不欢乐了,“停课不停学”,比霾重的是桌上的作业,作业比平时多出几倍。他几乎一天都埋头在桌前,写作业,写作业。

第三天当然继续停课,周末嘛!喜洲呆呆的。舞阳心里不安,她顺着喜洲的目光看,看见黑沉沉的天空,对面脏脏的屋檐,灰蒙蒙的别人家的窗子一律紧闭,死寂寂的。舞阳有点难过,她小声对喜洲说,作业可以稍后做,先过来和妈妈一起做个游戏好不好?

喜洲忽然说,扑鸽没来。三天了,扑鸽都没来。

舞阳喜欢在阳台空调板上放米放莱叶放馒头粒,所以有对扑鸽几乎每天都来。现在不见扑鸽的踪影,是因为霾的缘故吗?

喜洲站在窗前,自言自语,下雪后扑鸽就能回来了。

是的,雪一下就好了。舞阳说。

舞阳想把喜洲从窗边喊过来,她说喜洲过来我给你讲个故事。

这一说舞阳惊了一下,她有多久没给喜洲讲过故事了?

喜洲欢喜地走过来,舞阳就讲雪猴子的故事。

说有个镇子,镇子后面的山上有汪温泉,温泉附近的林子里住着一群猴子。冬天寒冷的时候,猴子就去温泉里待着。猴子待在温泉中,个个脸通红,它们红着脸,热腾腾地彼此嬉闹,捉虱子。猴子舍不得离开温泉,于是它们就会越来越热越来越热。热又使猴子们口渴,于是猴王率领众猴上到后山。猴王倒挂树枝,其余猴子一个牵着一个,倒挂半空,逮住一朵一朵浮在半空含着雪气的云朵,一朵一朵吃。

这样,那些含雪的云就不能飘到山下的小镇,小镇不下雪,镇上的人就不能看到雪花。

霾是不是因为不下雪才有?喜洲问。

要是能下雪就好了。今天节气是小雪,却没有一片雪,只有漫天霾。舞阳有气无力地回答。

喜洲又回到摊开的作业前,却很难集中注意力。他不安地扭动,回头喊舞阳,说头疼。舞阳走到喜洲跟前,摸摸喜洲的额头,不发烧,看看喜洲的眼晴,黑白分明,再看看窗外,觉得自己也头疼。舞阳走进厨房,榨一杯柚子汁给喜洲喝。

舞阳努力平定自己,她再不能把坏情绪带给喜洲。当初离婚的时候,舞阳得到喜洲的抚养权,就是因为喜洲的爸爸那暴烈的脾气让陪审团以为他会虐待孩子。

舞阳背对窗子跏趺而坐,调息稳定情绪,她想要画一幅画。离婚两年来,画画成为舞阳唯一的自修方法。

她在宣纸上画,笔尖落纸,一滴墨汁沁入纸中,她从那一滴墨生发,一路旖旎,一路葳蕤。不知不觉中,一尊尊菩萨像在舞阳的笔底浮现,最后舞阳在那片空隙处,在一尊菩萨的裙子边写下小小的一行字:等风来。

此时喜洲已做完数学作业,写完了一篇名为《桥》的作文。眼下他在画一幅画,画画从来都难不住他,今天他更有感觉,他的画就叫《雪猴子》。画面上,一群雪猴子被赶开,眼巴巴地望着温泉,温泉的两面各站着一个人,矮的分明是喜洲,另一个高大男人像是喜洲爸爸。温泉的上方,饱满的,饱含雪气的云一朵跟一朵,接踵向下面的镇子飘。

后来,舞阳和喜洲都看到了对方的画。他们嘻嘻哈哈,很快乐的样子,画画的乐趣使他们暂时忽略了窗外灰蒙蒙的天空。

这天夜里,在舞阳和喜洲的睡梦中,一场大雪纷纷扬扬地落下来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段插叙了舞阳的回忆,不仅交代了城市空气污浊、天色越来越暗沉的环境特点,也暗示了主人公焦躁、压抑的内心感受。
B.小说善于巧妙地表现人物,推进情节,如喜洲忽然说“三天了,扑鸽都没来”,不仅体现了喜洲的细心敏感,也引出了下文对雪的盼望和舞阳讲故事的情节。
C.离婚后独自抚养儿子喜洲,自修克制不良情绪,用心体察儿子身心状况,用积极的方式与之沟通,这些说明舞阳是一位坚强、尽职的母亲。
D.漫天的雾霾导致了生活不便、学校停课、人心烦躁,可见环境保护刻不容缓。小说借普通人家发生的平凡故事,旨在表达这一主题。
【小题2】小说中设置了雪猴子的故事和喜洲画《雪猴子》这两个情节,颇有艺术匠心,请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3】小说以舞阳母子的梦结尾,这样安排有怎样的好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日落地方的青鸟

郭雪波

(1)也许有人想当然,进盆地就是往下走,尤其是进入著名的柴达木盆地。然而,你们错了,我也错了。车进当金山口便开始爬坡,进入阿尔金山南麓,还是在爬坡,进入一望无际、白色茫茫的盐碱荒原仍在继续往高处爬坡。
(2)我终于疑惑了,低声嘀咕,盆地怎么会是高原呢?老黄给我补了地理课。柴达木盆地其实是海拔2000-3000米的高原,青海油田的最高井架在盆地海拔3400米处。西边的昆仑山,北边的阿尔金山,东边的祁连山,合围捧出这一个椭圆形平坦盆地。我茅塞顿开,为自己的无知和想当然而不好意思。
(3)一只孤独的鸟,伴我们飞行。它要去哪里呢?为何与我们飞驰的车为伴?它如此单薄而孤寂,没有其他同类伴友,难道它以为只有我们这靠轮子滚动的铁制家伙才是可信赖的伴侣?它比麻雀大,比猫头鹰小,像我们老家草原的百灵鸟,可翅膀长,颜色又微微发黑,有些铁青色,给人感觉十分坚毅和具有流线美。我叫不出它的名字,且叫它青鸟吧。因为,这里地处青海,只有这里的荒原才有这样的鸟。
(4)高原的风很烈,能把骆驼吹跑。青鸟巴掌大的躯体尽管抖抖闪闪却聪明地贴着地面飞行,躲开那猎猎大风;车轮子扬起的尘沙如浓烟滚滚,一时把它给吞没了,以为它停下了吧,却又从那一道尘幕中飞冲了出来,像一位从银幕后闪出的明星,风采依然。
  (5)它真是一只固执的鸟。抑或是它迷路了?误认为跟随人类乘坐的汽车便可找到能生存的家园?倘若是那样,它就错矣。老黄已告诉我们,我们去的地方可是“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的三绝地。
  (6)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判断也是错误的。青鸟不是一只笨鸟。它并没有显出惊慌的样子,也不像没有目的地乱飞,它的飞翔十分熟练且很有节奏,完全像一位高超的琴手在空中用双翅弹奏着一组组轻缓优美的旋律名曲。
  (7)那么,它,这只诗一般飞翔的青鸟,究竟奔往何方?谜底不久便揭开了。车队缓缓驶上又一层高地盐碱滩时,那只青鸟“啁”一声欢叫,便落下去了。准确点说是一个猛子扎下去的,就如一只鱼鹰从空中一个猛子扎进水里一般。
(8)路旁十几米远处,有一丛植物,灰黄色,十分显眼。任你举目望去,这片白茫茫的地带,只有这丛唯一的植物,有生命力的,活着的,灰黄颜色下略带浅绿的植物!
(9)青鸟的欢叫犹如唱着悠扬的歌,然后它便不慌不忙地叼起那从植物的草籽和嫩叶,还有依附在上边的虫豸。原来它是来进餐的!为了这丛唯一的植物,这么远距离的飞行。它,这只青鸟,简直是一只精灵。显然,它的心中十分清楚,这片恐怖的戈壁荒原上哪里长有可觅食的植物,哪里可以落脚。它精明,做事心中有数,而且坚忍不拔,不屈不挠。
(10)供青鸟食物的那丛植物叫骆驼草,也称骆驼刺,以耐旱、耐冷、又耐热以及生命力的顽强而著称。也就是这样的植物,才能在这片泛着白茫茫芒硝和盐碱的不毛之地扎下根,抽出绿叶,结出果子,完成一次生命的循环。它帮助那只不屈的青鸟生存,完成它的生命延续和繁殖。
(11)它冲我们车队鸣啼几声。似乎在告别,又似乎在警告,提示我们前边将连一棵骆驼草都没有了,鸟更不去,剩下的只有“风吹石头跑”了。
(12)我有些留恋那只鸟了,那只精灵。哦,青鸟。
(13)老黄告诉我们,前边的目的地———几百公里之外的“三绝地”尕斯库勒,也有一群青鸟,一群觅食的青鸟。它们在那个死亡地带寻找的食物叫石油。
(14)哦,前边的那群青鸟,在那遥远的日落的地方。我心中油然生出一种崇敬。

(选自《中国60年抒情散文100篇》

【小题1】第(1)(2)段写车子爬坡进入盆地,写 “我”疑惑的用意是什么
【小题2】第(3)(4)段画线的句子对青鸟的描写,写法上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
【小题3】第(10)段重点写了骆驼草,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4】纵观全文,文章蕴含着怎样的思想意蕴?请加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