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谈书法
朱良志
卫恒《四体书势》中的“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以自然鸟兽外在紧张的动态形式特征来描绘书法,这里重在强调内在的“势”与内在的节奏。
书法中对于迟与速、燥与润、疾与涩都不能偏重一面,比如为了“燥”的效果而简单地使用渴笔或特殊的墨。书法的用笔及形态表现要燥中有润、润中有燥是非常清楚的,看起来笔下干裂秋风,却又有润泽如春的感觉,方能入妙。概括地从表象、形式的层面谈及迟与速、燥与润、疾与涩的对立统一关系都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书法只从这些表象和形式入手,从我们古代书论来讲,必然不是一个最好的路径。因为我们中国艺术的本质,包括书法,不是一种形式上的追求,它的节奏感也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节奏感,而是内在心灵的蕴藉,是在某种特殊的场合中的一种生命的反应。这种生命的反应跟人的情绪、情感、潜在的理性知识以及对某一问题独特的领会角度有关,其直觉和理性都在起作用,是一种整体的呈现。这不是把握形式上的节奏就能做到的,而是需要艺术家具有良好的修养、特别的情愫、内在的资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独特的感觉世界,这才是最根本的东西。所以像迟与速、燥与润、疾与涩的问题,是人的内在情性与外在的艺术形式如何契合的问题。
在书法与绘画中,我们讲“意在笔先”。著名音乐学家汉斯利克讲音乐是一种纯形式的艺术,音乐本身是没有感情的,音乐节奏本身也不是感情。但节奏必然要受感情、知识、理性的左右。所以,“翰逸神飞”必要“神融笔畅”,“神融”是关键,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讲“取会风骚之意”“本乎天地之心”,不是玄虚的东西,它要求必须有非常大的气度,像弘一法师早年与晚年的书法有很大的不同,绝非简单的形式感的变化问题,而是另外的哲学、思想、情感对他的影响,造成了他书法风格的变化。书法虽然被有些学人称为“形式之艺术”,但绝不能导向“技”的方面。中国书法之所以成为中国艺术最典型的表征形式,正因为它是“写意的”中国艺术的最典型的表达,它代表中国艺术的特点,不在于它的线条,而在于它重视情性。
书法不是形式之艺术,而是“表现”之艺术。从这方面来讲,黄庭坚的书法就有极高的价值。若没有黄庭坚在“苏氏集团”中的悠游,没有他对道禅哲学的领会,他书法风格的独特面貌也不会出现。
书法当观“韵”,“韵”不是形式感的问题,而是内在情性的东西。所以“意在笔先”“书在写意”是中国艺术的本质,中国书法体现中国艺术的特征也是在这里。
(有删改)
请结合文章内容,理解“书法不是形式之艺术,而是‘表现’之艺术”这句话的内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6 09:37: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爱的钥匙

星新一

在人们的头脑里,都暗暗地埋藏着一句话,绝对不能忘记,更不能告诉别人。即使没有什么重大的含意,却也非常重要。

那句话就是钥匙,是新型的钥匙。在皮包上,在汽车上,在身已的房门上,都没有像从前那样的钥匙孔了。有的却是象小耳朵形状的东西。只要你把嘴贴在那里,悄悄一说,锁就开了。例如有人说:“郁金香花开啦。”锁就开了。有的说:“必须牢固些。”它也能自动地打开,间或也有人说:“国王的耳朵是驴耳朵!”它就不开了。如今,像因丢失了钥匙而吵吵嚷嚷的事,是不会再有了。就是撬门锁的老手,也无能为力。倘若有人想去喋喋不休地乱说一通侥幸地打开门锁,更是枉费心机。这种锁和从前相比,是安全多了,除非你把这句话告诉了别人。有时突然患了健忘症,打不开了。只好在警官的监视下破门而入。但这事是很少发生的。如果是酒醉失言,把这句话说出去,也不必后悔、恐慌。回到家里,从里面把字调换一下,改成别的话就可以了。更不要怕记不住而神经紧张。其实这句话不难记住,只要你默诵几遍,蒙上眼睛也会出现在眼前的。实在怕忘,还可以写在纽扣里面。于是,想要打开别人家房门的人,就没有了。

有一位年轻美貌的姑娘,就住在带有这样锁头的房子里。若说她长得漂亮,那也是从她开始恋爱之后,是爱情使她更加艳丽了。她的爱情生活过得非常甜蜜,每周总有两三次和比她年龄大几岁的男朋友一起去餐厅进餐,去舞厅跳舞。在那美好的夏夜里,常常两个人乘小船去江心荡漾。共同享受着青春的欢乐。

可是,今天晚上她的情绪非常沉闷,是由于不值得的小事,他们吵嘴了。原因是在吃茶店的约会,她使人等得太久了。

“让我等了这么长的时间,你不觉得惭愧?”

“别那么生气好吗!”

“我好不容易才把工作放下出来的。”

“我打扮了一下才来赴约的。”

“约会的事,你不是早就知道吗?”

过去,谁的心请不好,对方说些安慰的话,也就好了。这次,却为什么如此争论不休呢?

“我要回去。”她边说边站起来要走。为了把气氛缓和下来,他想用手拉她,但未能搭在她的肩上却把耳环给碰掉了。

“那就回去吧!”

一切就这样开始了。

她在回家的路上感到有些后悔,认为从此再也不能见面了。她想:如果自己早点认个错,就不会这样了。可是自己为什么不能呢?其实,明知道现在认错也来得及,可就是办不到,这也许是有点任性吧!从明天起又要过着失去乐趣的生活了。可是年轻人,有谁肯先认错呢!

她迈着沉重的步伐来到自己的门前。如果不把嘴靠到门耳上说:“今天实在过得快活!”门是不会开的。可是这句话,对当时的她来说,是难以出口的。而不说,又进不去屋,只好暂时呆呆地站在那里,最后无可奈何的像背诵什么文章似的压低了声调轻轻地说了出来。门缓缓地开了,她从里面关上门,就想把这句话换掉。可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出适当的句子来,但又不能不换。当她琢磨出来时,字的排列是,“我错了,请原谅。”现在就只好这么说,我也太糊涂,从明天起只能用这句话来度日了。

第二天清晨,男孩子站在她的门前,又不肯当面认错,呆在家里苦恼,又想见到她,只好借送耳环之名来访问,以便取得她的谅解。他想按门铃,手却抬不起来。总之无论如何也还是不肯先认错,最后决定把耳环挂在门耳上就回去,便从衣袋里取出来按在门上了。

他不由得想起过去那些快活的日子,想起俩人并肩坐在公园长凳上卿卿我我的情景。他对自己昨天的任性,不能不感到很遗憾。那么现在怎么还不去说呢?于是在挂完耳环之后,下意识地把嘴靠在门耳说了。

门慢慢地开了,在屋里茫然的她,看见他象被弹簧弹起来似的扑过去哭了。她虽没出声,却在心里说着开锁的那句话。

门开后,被挂在耳形锁孔上的耳环,还在轻轻地摇动着。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星新一的小说大多具有科幻色彩,这篇小说也一样,“新型的钥匙”让人们生活更便利、更安全了。
B.小说的对话简洁,寥寥数语交代了人物之间的矛盾;心理描写细致,揭示了人物内心的矛盾。
C.小说开头两段与后面的情节关系不大,但如果删去的话会影响情节的完整性。
D.耳环在小说中多次出现,是小说的线索,“碰掉耳环——送耳环——挂耳环”构成情节主线。
【小题2】简析题目“爱的钥匙”的丰富意蕴。
【小题3】这是被誉为“日本微型小说鼻祖”的作家作品,结合小说,谈谈你对微型小说特点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没有可靠的农耕文明提供物质基础,整个中华民族在古代社会生死存亡的考验中,不可能有辉煌的文明记录.也不可能有现代的文明转型。一个文明还可能转型,是因为这个文明还有内力。转型,意味着以内力接引外力对它转型的催迫。内外呼应,才有新的中华文明形态。
虽然在工业文明的对照之下,农耕文明尽显它的落后,但对于古代文明形态来讲,中华文明能以农耕文明来坚实奠定自己的物质基础,其发明、创新、开拓,值得肯定。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有着领先世界的精细农耕技术,开发了很多有利于集聚经济财富的农耕技术,并创造性地融合从中东、南美传过来的种植技术,解决了人口庞大的黄土社会从古至今文明发展的经济需要和财富需求。值得强调的是,中华文明在农耕物质文明发展上的经济开拓,还吸收了游牧文明农耕化的养殖智慧,从而拓展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混合生产方式,促成古代东方辉煌的经济文明形式。   
我们不能因为有了工业文明就自贱,说自己什么都不行。在对待物质文明心态上,态度必须是两立的,一方面承认农耕文明的伟大,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只躺在历史的功劳簿上,因为我们面对新的处境,中华文明物质开拓的传统被迫中断了。因此,另一方面,中华文明必须由传统的农耕文明转型为现代的工商文明。到了全球化时代,经由工商文明的建构,文明形态的经济开拓形式或者物质手段的获取形式,抑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勾连发展的结构,实现了重大突破。这对中华文明经济开拓塑就的农耕文明形式,构成了根本性的挑战。
更重要的是,从农商文明转移到工商文明,对中华文明传统习性来说,也构成了两大挑战。
第一,按照日本经济学家所说的,西方在发生技术革命的时候,东方出现了勤业革命。西方出现技术革命,能工巧匠引导经济;东方人依靠奋斗和努力,也保有某种增长契机。但勤业革命最大的限度。是无法实现规模化的商业生产,财富积累的几何级数增长更无可期。直到今天,中国人其实还是以农耕文明的艰苦精神和勇于开创的干劲来进行工业建设的。我们的工业技术,以生产不出合格的圆珠笔呈现出某种内在缺失。事实上,包括工业精准性要求在内的工业习性,迄今还没有进入我们的民族精神。
第二,我们今天的商业活动习惯主要体现出的,还是农商文明的习惯。对西方人而言,上帝用六天创造了世界,第七天笃定要休息。但华人不会休息,我们没有那种基督教信仰,我们信仰的只是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结果侨民国家的同行把华人恨得咬牙切齿,说中国人不讲行业规则。其实这只是农耕民族的商业习性而已——以坚忍不拔的意志拼力换取微薄的收益。现代工商文明的经济开拓精神,把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创造突破和财富生产、现代商业规则意识与法治意识结合起来,实现了经济开拓的伟大突破。也唯有如此,中华民族的经济开拓才可望真正进入一种现代状态。
(节选自任剑涛《从农商文明转向工商文明,中国面临两大挑战》,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农耕文明为中华民族在古代的考验中创造辉煌的文明记录提供了物质基础,这种物质基础也为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B.工商文明胜于农耕文明,是因为农耕文明无法有效地突破文明形态的经济开拓形式,也无法突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勾连发展的原有结构。
C.以中国人为代表的东方人注重艰苦奋斗、勇于开创,可以大量增长财富,但这些品质不利于培养人们包括工业精准性要求在内的工业习性。
D.只要把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创造突破和财富生产、现代商业规则意识与法治意识结合起来,中华文明就能拓展出新的经济形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肯定了农耕文明对中华民族发展过程的重要性,并指出“它是现代文明可以转型的因素。
B.文章第二段以工业文明作为参照对象,辩证地分析了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的优点和不足。
C.文章后三段论述了从农商文明转到工商文明过程中,中华文明传统习性面临的两大挑战。
D.文末举华人吃苦耐劳不肯休息而遭批评的事例,旨在说明国人还保持着农商文明的习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吸收中东、南美传输过来的种植技术、游牧文明农耕化的养殖智慧,拓展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混合生产形式,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创新、开拓精神。
B.西方人注重休息,展现了西方人的基督教信仰.展现了西方工商文明的习性;而中国人不重休息、以坚忍不拔的精神赚取财富展现了农商文明的习性。
C.生产不出合格的圆珠笔,既说明我们技术不佳,也说明精准性还没有进入中国的民族精神;华人不会休息。说明国人不遵守工商文明的行业规则。
D.中华文明要实现从传统农商文明转向现代工商文明,需要培养两大现代习性:一是培养包括精准性在内的工业习性;二是培养包括法治性在内的商业习性。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8年7月以来,全国多个重点城市的房屋租赁价格持续上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城市房屋租赁价格平均涨幅超过20%,广州部分地段好、公共资源便利地区的房屋租赁价格涨幅甚至达到30%。


材料二:

在一线城市房租过快上涨的背景下,北京、深圳、上海积极出台稳租金的相关举措,进一步促进租赁住房市场的发展。

深圳市率先探索“稳租金商品房”,要求“年租金增长率不超过正负5%”。

同样作为一线城市,上海也在积极探索租赁住房相关政策。近年来,上海先后出让了“只租不售”的租赁住房用地,地价大幅度低于商品房用地,目前暂由国企拿地运营。

为加大租赁住房供应,北京市住建委多措并举,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快公租房供应分配工作。8月27日,北京市住建委公布,目前,西城、海淀、丰台三个区的近5000套公租房房源正在进行意向登记过程中,预计年底前还有近万套房源要启动分配。

除一线城市外,全国不少租金上扬的城市也都出台了相应的措施来平抑租金,包括增加房源供应、推进租赁合同备案、规范中介行为、严查租金贷等。由于我国租赁市场尚处于发展的初期,加之租房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所以我国应加快租赁住房立法并积极出台稳租金的长远政策。

(摘自2018“搜狐焦点网”)

材料三:

“房住不炒”正面临新问题,在限购限价房市新政的高压下,房租却暴涨,可谓“按下葫芦起了瓢”。数据显示,7月份中国十大城市租金环比均有所上涨。北京、上海、深圳的租金涨幅最大,北京7月份房租同比上涨3.1%,部分小区甚至涨幅超过30%。

表面上看,本轮房租上涨是由中介代表的资本驱动所致,其垄断房源,哄抬租金。北京市住建委联合银监局等部门于8月17日集中约谈主要住房租赁企业负责人,以打压炒作行为。其实,北京房租上升,资本驱动只是助推,主要还是供给减少,租房市场的底层供应量被大量抽掉,加之“共有产权房”“公租房”不能立马跟上,造成供需面突然失衡,“3个人争一套房变成了8个人争”。

供给减少,资本驱动炒房,刚需不得不接盘,这个上涨逻辑在北京以外的其他城市也成立,也与非理性炒作房价的逻辑如出一辙,无非是通过垄断房源,过去是抬高房价现在变为炒高租金,将成本转嫁给刚需用户从中渔利。打击中介资本炒作只能解决租金暴涨于一时,却难以建立抑制租金上涨的长效机制。要实现“房住不炒”,除了严控垄断炒作,还要完善法规保障租客权益,但关键还是在于保障供给,从平衡供求面上下功夫。

首先需要保障住房供给的基本面。导致北京租金上涨的直接原因是大面积拆违及其他行政法规导致的租赁面积的减少,但同时公租房、廉租房供应不能及时跟上,供需面失衡,为炒作者提供了渔利空间。数据显示,目前北京租赁人口为800万人,而租赁房源量仅为350万间,租赁缺口达400万间以上。

其次要保障租房一方的基本权益。本轮上涨中,中介吃差价、“二房东囤房”以及房东见利肆意违反合同哄赶租客等行为,必须以法律来进行限制和规范,保障租客权益。

实际上,租金上涨的管控在发达国家已有参照。德国通过《民法典》《租金额度规定法》等立法渠道,对维护承租人合法权益进行保护,并对一定期限内的最近涨幅做出限制。美国的法律还规定,房东不能随意涨房租,房租每年的升幅不能超过平均工资的增加幅度和通胀幅度;房东不能轻易毁约,更不能随意赶走房客,等等。法律最大限度保障了租户的利益,使房客享有充分的安全感,租赁市场才能有良性的发展。

再次要打击垄断炒租。不得哄抬租金抢占房源,更不得利用银行贷款等融资渠道获取的资金恶性竞争抢占房源;不得以高于市场水平的租金或哄抬租金抢占房源;不得通过提高租金诱导房东提前解除租赁合同等方式抢占房源。

“房住不炒”是增加百姓获得感的关键点。只有这样,才能构建更深层次的和谐社会。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8年7月以来,北上深广等城市房屋租赁价格持续上涨,平均涨幅超过20%,广州和北京有些地段房屋租赁价格涨幅甚至达到30%。
B.在一线城市房租过快上涨的背景下,北京、深圳、上海积极出台稳租金的相关举措,进一步促进租赁住房市场的发展。全国很多城市也都出台了相应的措施来平抑租金。
C.为了应对房租过快上涨的情况,北京市住建委多措并举,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公租房供应提速。
D.面对限购限价房市新政的高压,中介资本通过垄断房源,炒高租金,将成本转嫁给刚需用户而从中渔利。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2018年7月房租情况分析,深圳的房租环比涨幅最高,北京的月度人均房租最高。
B.我国应加快租赁住房立法并积极出台稳租金的长远政策,是因为租房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C.我们只有像德国和美国一样,通过立法,才能保障租户利益,使房客享有充分的安全感,租赁市场才能有良性的发展。
D.我们要构建更深层次的和谐社会,关键是以“房住不炒”来增加百姓的获得感。
【小题3】结合材料,简述房租暴涨的原因,并谈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观鹳雀

贾国勇

①若不是窥到了鹳雀眼中闪出的光,说不定你会误认为那是一团蓬蓬松松的芦花。

②正是芦花飞扬的季节,每一棵芦苇的头上都顶着一团硕大的缨穗。风吹来的时候,缨穗就散发出一团团芦绒,漫天里飞舞,落在观鸟岛上似白雪皑皑。那只鹳雀就站在一簇簇的芦花下面。她垂下了长长的翅膀,缩回了细细的长颈,头深深地埋藏在灰色的羽毛中,偷偷地观察着这个世界。如一只浅灰色的球体,隐身于同样是浅灰色的芦花中,浑然一体,若不是细心观察怎么看得出不同来?

③这个时候,我正坐在淮阳龙湖国家湿地的游客观鸟椅上,观察着水面上掠过的一只只蜻蜓。在我的身后,有一棵树皮斑驳陆离的老柳树,葱茏的树枝如一把密不透风的遮阳伞,为我掩映着厚厚的树荫。鹳雀就站在我前面的芦苇荡边缘,头上是飞扬的芦花,脚下是遮盖了水面的浮萍。浮萍圆圆的叶儿,厚厚实实,如翡翠样悬在水面上。有凉爽的风吹了过来,浮萍随风漂浮,散开来又聚拢到一起。鹳雀站在那儿犹如入定,任是风掠过水面芦苇摇曳,却岿然不动。是在享受这难得的清静吗?还是在为大自然中许许多多奇妙的秘密而思考?没有人回答我。

④在淮阳县,有“饿死干慌饿不死老等”的俗语。“老等”就是鹳雀的俗名,“干慌”指的则是鹭鸶。这句话的意思是鹳雀以等待见长,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鹭鸶则是慌里慌张地不停地寻食儿,其结果并不见得比鹳雀收获得多。今天我倒是要看看鹳雀能站多长时间,会有什么样的收获?

⑤很长时间了,柳树的树荫已经移去,温热的感觉一点点地袭了上来,直到感受到了炙热烘烤,我才明白应该挪个地方了。那鹳雀却依然动也不动。水色潋滟,波光粼粼,有翠色的鸟儿飞了过来,竟然落在了鹳雀的头上,伸出嘴去不停地为鹳雀梳理着羽毛。鹳雀如没有知觉的木桩,只是呆呆地站在那儿,任翠色的鸟儿在她的头上折腾。

⑥又有一群鹭鸶从天而降,落到了鹳雀的不远处。鹳雀头上那只翠色的鸟儿也飞了起来。显然,鹳雀对翠色鸟的骚扰有点儿不耐烦了,轻轻地摆动了一下头。也就是在翠色鸟儿飞起的瞬间,我看到了从鹳雀眼中射出的一丝光,那目光如闪电,似流星;又如利剑出鞘。这时的鹳雀更像是深藏于密林、时刻准备着出击的猛虎,虎身未动,目光早已经杀向猎物。

⑦不愧被称为“干慌”,刚刚落到水面,鹭鸶就开始忙碌起来。大伙儿三三两两散开,如是围猎的猎手,不停地用嘴啄击着水面,似乎要从水下叼出些什么来。结果,失望得很,除了偶尔出现的一条细小可怜的小鱼外,几乎没有见过鹭鸶有大的收获。也正是在鹭鸶的啄击中,一条鲤鱼从鹭鸶围猎的缝隙中钻了出来,径向站在芦苇荡边缘的鹳雀游去。这条鲤鱼非常漂亮,银色的鳞片闪耀着熠熠的光辉。个头也相对大些,估摸着足可以让鹳雀饱餐一顿。相对于湿地的浅水区,深深的芦苇荡可以阻止鹭鸶的围猎,对这条受惊吓的鲤鱼来说非常重要。但是,由于急于逃命,这条鲤鱼根本没有顾及芦苇荡边还站着一只鹳雀。或许,鹳雀隐藏得太深了,在鲤鱼的视线内,那也不过是一团灰色的芦花……

⑧当那条鲤鱼刚刚游到鹳雀脚下时,她突然伸出了尖利的喙,一下子就刺入水中。速度之快,若雷鸣电闪,尖喙入水出水也就是瞬间的工夫。待我惊讶地站起身来准备细细地看时,鹳雀已经叼着那条鱼扑闪着翅膀离开了芦苇荡……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2月17日)

【小题1】作品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2】作品第⑤段波浪线的语句说“柳树的树荫已经移去,温热的感受一点点地袭了上来,直到感受到了炙热烧烤”,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赏析作品第⑥段中的划横线语句的表达特色。
【小题4】文中具体描写观鹳雀捕食的经过,蕴含怎样的深刻意蕴?请结合文本探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国气质指的是一个大国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它的气质是怎样的呢?

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而且,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而其他的文明,有的消失了,比较好的也只是接力赛。欧洲文明的发展就像是接力赛,第一棒是希腊文明,第二棒是罗马文明,第三棒是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接着是近现代欧洲文明。可以说,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史底蕴之深厚,是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这也使中国的大国气质更稳定,更具有持续性。

中国的大国气质包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极其丰富,中国哲学非常关注变易发展,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系等问题。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中庸”最早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来的范畴。《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执两用中,不走极端;二是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追求平和;三是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四是允执其中,保持平衡;五是有原则地折中。中庸的思维方式至今对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有序性与整体性密切联系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顺序而生循序而动是天人共有的规律,只有因循于此,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所以,有序性的发展趋向是与和谐性的价值理想相协调的。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是塑造其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大国气质隐含着中国人鲜明的行为方式。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它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国人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义,志以天下为芬”;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失信不立”“一诺千金”;强调“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都有重要影响,并体现在中国的大国气质中。

从总体上看,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大国气质是:以和为贵而不愿树敌,求稳而非激进,顺势而变而非逆势而行。

(摘编自熊光清《中国大国气质的基本禀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独特的行为方式催生出独特的价值体系,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B.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和传统中庸的思维方式联系紧密,是塑造中国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C.中国是所有国家中历史最长的国家,因此,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D.一个大国的气质必然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有其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别从历史底蕴、思维特点,行为方式等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论述了中心论点。
B.文章由“大国气质”这一概念说起,从而引出后文对“中国的大国气质”的分析论述。
C.文章用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了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中国大国气质的独特性。
D.文章善用引证,大量的经典名言警句,为作者论证其观点提供了充实而有力的论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一个大国没有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那么它就谈不上有什么大国气质。
B.只有遵循顺序而生、循序而动这一天人共有的规律,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
C.如果没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就无法形成中国的大国气质,更谈不上形成持续稳定的大国气质。
D.中国所表现出来的“以和为贵”的大国气质,源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行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