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献里的“科学与技术”是一个固定的词组,其中科学位于技术前头。但是,很多人却把它们看成是同样的东西,在实践中往往还把它们的位置颠倒过来。

科学,更明确地说,自然科学,指的是通过观察、实验、仿真和分析去研究大自然中各种事物和现象并探求其原理的学科总类,目的是认知世界;技术,则是解决各种问题的手段、形式、方法及过程的集成,它在现有事物基础上产生新事物,或者改变现有事物的性能和功用,目的是为人类社会服务。两者之间,科学为技术的发展提供基础和支撑,而技术进步则不断地向科学研究提出新的课题,反过来激励科学发展。

科学的进步一直是由人类试图认知世界内在基本原理的好奇心所推动,而不是出于人类自身生存的需要。许多科学发现都是之前不曾预测过或者从来都未有计划去实现的偶发事件,而且短期内往往看不出有什么用处。这样的例子俯首可拾。数学中的数论有3000多年历史,但它在成为现代信息保密手段之前一直被认为是个最无用处的。

显而易见,我们对科学发展和技术发展的推动不应该采取同样的做法;特别是,不应该简单地把发展技术的思路和措施直接搬过来为发展科学铺路,也不应该简单地套用管理技术发展的政策和方式来经营科学发展。但是,今天学术部门中常见的却是决策者们以“技术管理思维”去指引和管治科学发展,以为通过集中筹划、巨额资助、快捷升职等手段便可以刺激基础科学迅速发展并立即开花结果。这样一来,许多基础科学研究都被贴上“无用”的标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

在这里回顾一下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管理经验是有益的。亚历山大·洪堡基金会主席Helmut Schwarz最近刊文指出:“科学研究中大多数颠覆性的发现都不是事前就计划好的。相反,它们都像淘气的小妖精那样突然出现在墙角,因为它们都是科学家们满腔热忱地探讨未知事物所导致的发现和发明。因此,挑选优秀的研究人员并给予他们学术自由及充足的经费是一个学术机构成功的关键。”

值得指出的是,中文里的常用词“科技”是“科学与技术”的简写,但它往往导致一种错误的理解,即把科学与技术看成是同一回事,让许多人对它们作同等的分析演绎。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这一直是一个被不恰当地解释和处置的问题。无数的事件和事实表明,这种错误的观念很可能还是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主要原因。事实上,中国古代的进步着眼于具有实用价值的各种技术,但它们并没有演化出现代科学知识和基本理论。

不言而喻,只有问题的根本原因得到真正的理解和解决,中国才有希望能够很快地进入世界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最前沿。

(选自《“科学与技术”,不完全是“科技”》,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以认知世界为目的,人类试图认知世界内在基本原理的好奇心推动科学的进步。
B.文献里“科学与技术”是一个固定词组,现实中很多人往往对两者不加区分,混为一谈。
C.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许多人对科学与技术作同等的分析演绎。
D.技术以为人类社会服务为目的,人类自身生存的需要不断地推动着技术的进步。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述中提到了我国对科学与技术认识的现状及历史上存在的问题,有其现实意义。
B.文章通过数论的例子,论证了许多科学发现不仅是偶发事件,有时短期内还看不出有什么用处。
C.文章引用Helmut Schwarz的话批评了以“技术管理思维”去指引和管治科学发展的做法。
D.文章通过分析科学与技术的不同点,把论证推向了对如何推动技术发展的论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许多基础科学研究被贴上“无用”的标签是因为学术部门中决策者们没有分清科学与技术的不同。
B.只要挑选优秀的研究人员并给予他们学术自自及充足的经费,就能有颠覆性的科学发现。
C.只有真正地理解和解决了科学与技术的问题,中国才有机会进入世界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最前沿。
D.着眼于具有实用价值的技术并不能演化出现代科学知识和基本理论,所以技术进步意义不大。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31 01:01: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古人认知世界尽管有视野局限,却并不妨碍他们涵养天下观念、天下格局、天下气度。先贤居一国之内而能孕育出以整个世界为思考对象的政治意识,淬炼关于世界治理的文化体系,这种“天下观”是中国古人卓越的文化创造,是中华文化最有气象、最具格局的文化建构,亦是今天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中国主张、中国方案最深厚的文化渊源。

在古人眼里,“天下”不只是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政治概念。古人很早就确立“天下为公”的观念,同时认为“天下”可以建构为一个理想世界。如《吕氏春秋》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这种“天下为公”的认知,成为中华文化“天下观”一大基石。

以“天下为公”构建理想世界,就是“大同”。《礼记·礼运》谓:“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描绘了人类理想的生活与秩序图景。

如何与天下共处?古人观念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把全人类看成一个大家庭。如梁漱溟所言:“中国人是富于世界观念的,狭隘的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在中国都没有,中国人对于世界向来是一视同仁。”当代学者赵汀阳认为,中国人的天下观念从逻辑上“排除了不可化解的死敌、绝对异己或者精神敌人的概念”“任何具有外部性的存在都是需要化解的问题而不是征服的对象”。这样的天下观,显然超越国家观,其视野、境界与气象自非寻常可比,决定我们解决国际问题的思维与方法,着眼的都不是战胜征服,而是合作共赢。

如何建构这样的理想世界?古人的理念是“行大道”。如儒家“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等观念,道家“抱一为天下式”等主张,法家“为天下治天下”等观点,墨家“一同天下之义”等思想,莫不以治天下为对象来构建学说,为实现天下“太平”“大同”了提供文化理论支持。

发掘分析中华文化天下观,目的是为全球治理贡献更多中国智慧。有人借此以为中国要领导世界,便渲染“中国威胁论”,恰恰是没有读懂中华文化天下观的意涵,没有把握中华文化的内质。

(节选自陈家兴《传承中华文化“天下观”》,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天下观”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天下观是指立足一国有限的范围内,而能思考天下并淬炼关于天下治理的文化体系。
B.天下观“卓越”之处就在于它是中国古人的文化创造,是关于中华文化的文化建构。
C.天下观的现实意义是它能为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中国主张、中国方案提供文化支撑。
D.天下观中的“天下”更是一个政治概念,古人认为天下可以建构为一个理想世界。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的“天下观”就是在《吕氏春秋》“天下为公”理念上形成的。
B.引用《礼记》里的话,意欲说明以“天下为公”构建的“大同”世界很美。
C.如果没有“天下为公”认知,就难以出现“大同”世界的理想的生活图景。
D.“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观念,着眼的是合作共赢,显然超越了国家观。
【小题3】下面所列当今的一些看法,不符合文中“中华文化天下观”意涵的一项是
A.几千年来,中国人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
B.负责任的国家要推动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方向发展。
C.如果邻居家里出了问题,不能光想着扎好自家的篱笆,而应该去帮邻居一把。
D.凡是符合利天下、利人的行为就是义,而害天下自利的不义则危害天下的太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期待“博物”成为新时尚

刘华杰

人类历史上漫长的几千年时间里,积累了丰富的博物类知识。此类知识多为人类学所描述的“地方性知识”,具有极大的多样性、实用性。最近十多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博物学日渐进入中国大众读者视野,博物学图书连续多年成为中国出版界的热门板块。一批优秀博物图书被翻译引进,本土原创者也开始增多。

但与此同时,也有若干基本概念和理论问题困扰着人们。比如,博物究竟是怎样的一种认知活动?它跟自然科学之间是什么关系?有了成熟的科学还需要博物吗?古老的博物学未来该以什么形态存在?

早先的理解,倾向于使博物服务于科学,博物成果转化为科学的多少便是衡量某种博物好坏的标尺。北京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西方博物学文化》一书,对博物与自然科学的关系这类普遍性疑问作出新解答。博物认知与科学认知有交叉,但不能互相替代。人类进步的历史,尤其是工业化的历史,伴随着生态环境破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出现种种问题。在人为化、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的社会进程中,博物学和博物学家们一再提醒人们:人是自然界的一个普通物种,过分背离自然,人的日常生活和整体延续将变得不自然;不仅仅是专家,普通人也需要寻找重访自然、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的途径。

几乎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博物学,也都很有价值。如何建立、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古人非常重视的一个传统,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即说“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从《诗经》《楚辞》里的芳草珍禽到张华《博物志》、郦道元《水经注》,中国人通过一草一木、一花一鸟来认识自己生活的小环境和大环境。今天的我们,需要发扬和推广这个宝贵传统。

实际的人与自然的互动,二阶探究指对上述活动的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等层面的研究。一阶探究比较容易理解,相关出版物日渐增多,《与虫在野》《武汉植物笔记》《坛鸟岁时记》《初瞳》等都是国内近期非常优秀的作品,阅读它们确实能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比较而言,二阶探究的图书相对少了许多,《林奈传》《创造自然:亚历山大·冯·洪堡的科学发现之旅》《丛中鸟:观鸟的社会史》等是比较突出的二阶好作品,特别值得推荐。一阶工作者多阅读一些二阶作品,也会获得启发、提升境界,改进对自然的观察探究工作。

博物相关出版物的数量和质量,影响到社会上博物活动的开展。这几年中国博物类作品出版取得一些成绩,但还有要补的功课。有些地区尚没有齐全的本地自然手册,很难找到反映本地山川、矿物、生态、蝴蝶、蘑菇、蜘蛛、作物、鱼类的图鉴,一些早年出版的植物志也有许多信息亟待更新。不了解一个地方的基本物种、生态信息,环境和生态建设根基就难做扎实;不了解周边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物产与地质信息,我们自己的基建、商贸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在实践中,我们倡导一种“百姓自己的博物学”,即普通人能亲自操作的博物学。博物学的定位始终不离审美和生活,更应关注发现自己周边的美。在日常生活中,不借助于价格高昂的设备和完善的博物馆美术馆,普通人如何做博物?回答是:走进大自然,未必是多么遥远的地方,在自己的家乡、小区,甚至校园、街道就可以做到,调动我们的情感和感官去亲自感受,恢复与自然世界本来应有的亲密关系。知识在博物学中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把知识运用起来去审美,跟我们周围的世界、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期待出现更多博物爱好者和优秀博物学作品,也期待博物成为社会新时尚。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近十多年中国大众读者愈加重视博物学,使得博物学图书连续多年成为中国出版界的热门板块。
B.从古至今,中国人通过一草一木、一花一鸟来认识自己生活的环境,即使现在时代不断进步,我们也要去发扬这个宝贵传统。
C.博物成果转化为科学是博物学的标尺,其与科学认知有交叉,但不能互相替代。
D.博物学中更重要是要把知识运用起来去审美,联系生活、联系自然。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首先提出了关于博物、博物学认知的问题,再根据一定的逻辑顺序,层层论述。
B.文章用大量的举例论证,使文章更具说服力,观点明确。
C.第6段以“没有齐全的本地自然手册”为例,有力论证了本段“博物相关出版物的数量和质量,影响到社会上博物活动的开展”的观点。
D.文章结尾总结全文,对博物提出了美好的愿望及期待。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不能过分背离自然,无论是专家还是普通人都要寻找重访自然、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的途径。
B.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述了民间“百草”,贴近百姓实际,是不可多得的二阶作品。
C.如果我们不了解周边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物产与地质信息,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就会受到一定的制约。
D.博物学的定位始终不离审美和生活,我们可以更多地借助于完善的博物馆、美术馆来发现自己周边的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气泡饮料对健康有害吗?
估计多数人都认为气泡水对身体有害,但这种说法真的有理可依吗?
还是先从胃说起吧。碳酸饮料是通过向水中加压充入二氧化碳制成的,因此含有一种弱酸性物质—碳酸。如果你大量摄入这种饮料,就会打嗝或消化不良。但如果适量饮用呢?它仍会伤害你的消化系统吗?
在一组小规模的双盲随机测试中,经常消化不良或便秘的病人在15天的时间内分别饮用白开水和气泡水。之后他们接受了一系列体检。喝气泡水的一组人的两种病情都有所改善,而喝白开水的一组则没有任何变化。
如果你饮用大量气泡水,或许会感觉胃胀。日本研究人员发现,我们反而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副作用,让它为我们所用。他们让一组女性禁食一晚,然后缓慢饮用白开水或气泡水。结果发现,只要饮用250毫升气泡水,就会释放出900毫升气体。意料之中的是,这些女性的胃部都略微膨胀。但她们并没有感觉不适,而由于气泡水会增加饱腹感,所以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避免饮食过量。
2006年,研究人员对2500名志愿者饮用的饮料类型展开了详细研究。他们发现,每周饮用3次可乐味碳酸饮料的女性,其髋骨的骨密度较低。其他碳酸饮料不会产生任何影响。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假设:这种影响很可能源自咖啡因和磷酸的作用,但后者尚未被人类充分理解。10年后,人们仍未就碳酸饮料影响骨骼健康的方式达成一致意见。由此可见,喝气泡水似乎不会对骨骼和胃产生不利影响。但牙齿呢?任何的酸性物质都会腐蚀牙釉质吗?可能未必。
欧文斯对比了不同碳酸饮料产生的影响。他认为关键不仅在于饮料本身的pH值,还在于在唾液和其他可能影响酸度的物质存在的情况下,这种饮料能够保持多高的酸性——也就是所谓的“缓冲能力”。一些碳酸饮料会破坏牙釉质的硬度。杰恩进行了另外一项实验:他将提取出来的牙釉质在不同的软饮料中分别浸泡6小时、24小时和48小时后,发现牙釉质开始腐蚀。
甜味碳酸饮料的腐蚀作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累积 。一项案例研究显示,一名25岁的银行职员的门牙在长期饮用碳酸饮料后被腐蚀了。他之前曾经连续 4年每天喝0.5升可乐,之后的3年将数量增加到每天1.5升,外加一些果汁。但这也取决于你喝饮料的方式。这位男士每次都会将饮料在嘴里含几秒钟,细细品尝味道后再咽下。瑞典研究人员比较了短时间啜饮、长时间啜饮、大口吞咽和吮吸几种摄入饮料的方式后发现,饮料在口腔里停留时间越长,口腔的酸度就越高。但如果你通过吸管直接将饮料吸入口腔后部,那么产生破坏的概率就低得多。
研究显示,气泡水的酸性只有甜味碳酸饮料的1%。所以,添加味道的气泡水不会像白开水一样无害。 2001年,伯明翰团队检测了7种不同品牌的气泡矿泉水,然后将其泼到离体牙齿上查看反应。他们发现,气泡水的pH值在5到6之间,而白开水的pH值为7,呈中性。换句话说,气泡水的确像很多人猜测的那样呈弱酸性。但这种弱酸性饮料的腐蚀作用却仅为其他一些碳酸饮料的1%。当然,口腔的环境与广口瓶不同,但目前看来,有关气泡水会危害人体健康的证据并不确凿。
所以,对于不想再喝白开水的人而言,虽然气泡水呈弱酸性,但目前为止还没有确凿证据显示它会对你的骨骼、胃和牙齿构成伤害。但如果你不想冒险,那就尽量不要让它接触你的牙齿,下次有人问你“白开水还是气泡水”时,或许你还应该要一根吸管。
【小题1】下列关于“碳酸饮料”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如果大量摄入含有弱酸性物质的碳酸饮料,人的消化系统就会受到一定的伤害,出现打嗝或者消化不良的现象。
B.一些女性的髋骨骨密度受到影响,原因是每周饮用的碳酸饮料相对较多,而饮料中的咖啡因和磷酸可能是诱因。
C.甜味碳酸饮料的腐蚀作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累积,饮料在口腔里停留的时间越长,口腔的酸度就会越高。
D.不同碳酸饮料对人体会产生不同影响,这既与饮料本身的pH值因素有关,也与这种饮料能够保持多高的酸性有关。
【小题2】下列有关“气泡水对人体影响”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喝气泡水对经常消化不良或便秘病人的病情有所改善,而喝白开水的病人则没有任何变化。
B.气泡水通过吸管被直接吸入口腔后部所产生破坏的概率低得多,是因为这样使水无法在口腔停留进而形成危害。
C.与甜味碳酸饮料相比,气泡水的酸性相对来说更低,由此可见气泡水对身体的影响非常有限,完全可以放心饮用。
D.没有充分证据显示呈弱酸性的气泡水会对人的骨骼、胃构成伤害,但为安全起见,应该尽量避免它接触牙齿。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言而喻,过量饮用气泡水会让人感觉胃胀,但是人们可以适当利用这种副作用来达到避免饮食过量的目的。
B.2006年研究人员对2500名志愿者就不同类型的碳酸饮料对其骨骼的影响展开了研究,但人们至今仍未达成一致意见。
C.决定牙齿是否被腐蚀,主要是取决于喝饮料的方式,采用短时间啜饮摄入饮料的方式对人产生破坏的概率低得多。
D.无论是甜味碳酸饮料,还是弱酸性的气泡水,对人都会有一定的腐蚀作用,白开水的pH值呈中性,对人体不会产生伤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社会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空间是固定、具体的,而时间则需要通过某种办法加以测定和标识。人们测定和标识时间的参照最初是感知和观察到的物候和气候的变化。什么时间月圆了、月缺了,什么时候气候转暖,种子发芽、庄稼生长了……这些变化就被我们的先人用来作为早期测定时间的依据。

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人们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就要进一步选择具有普适性、学 科&网恒久性和周期循环性的参照物。于是,太阳、月亮、谷物的成熟期等,就成为了优选的参照系。人类很早就学会观察日月星辰,用以测量时间。大约在纪元前五千年,人们利用指时杆观察日影。纪元前11世纪,已经有了关于日晷和漏壶的记载。详细记录时间的钟表的发明,大约是13世纪下半叶的事情了。

协调和规范各民族或国家群体内部公共时间制度的,是各国的特定历法。世界现行历法最为普遍的有: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太阳历或称阳历,我国当今使用的公历就是这一历法,作为我们传统时间制度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的制定,实质上也是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还有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或称阴历;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后经汉武帝太初元年修订的兼顾太阳历和太阴历确定的历法是阴阳合历,即所谓“夏历”“农历”,或俗称的“阴历”“旧历”。这样说来,我们的夏历是既参照了对月亮的观察,又参照了对太阳的观察而制定的。

我们的民间传统节日体系,例如春节、元宵节等都是依据过去千百年来通行的阴阳合历而确定的。这种历法在我们的实践活动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正像我们对光华照人的月亮以及太阳倍感亲切一样,对使用了几千年的阴阳合历我们同样有着深深的钟情和依恋。

为了找到一个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要、又准确标识寒暑往来规律的计时办法,人们将一年365天平分为24等份,分别给予一个名称,如立春、雨水等,于是就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标识制度。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的名称与今或有不同,但在汉代刘安著《淮南子》中,就明确有二十四节气名称的记载了。各个节气都有明显的“物候”作为标志,即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我们的先人发明节气,把自然界的变化、动植物以及人体功能的状态和变化都反映出来了,而且相当准确:雨水,草木萌动;立秋,凉风至等。这些都是从人们对自然界的细腻感觉出发而形成的,体现出对客观规律的准确认知,相当科学。

以上在我们中国人生活中合并使用的阴历阳历时间制度,各有其科学依据、计算方法和历史发展进程。表面上看来似乎互不关联、彼此相悖,但在我们的生活中交错使用、互为补充,形成了协调并用、多元而统一的时间计算体系。这个多元而统一的时间制度就是我们中国人生产生活节律和节日体系的背景。

(刘魁立《中国人的时间制度》,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阴历”也称“农历”“旧历”,即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的“夏历”,是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
B.从感知、观察物候和气候的变化,到选择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性的参照物,人们测定和标识时间的方法不断改进。
C.二十四节气都有明显的物候标志,作为一种时间标识制度,它有利于人们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体现出对客观规律的准确认知,绝对科学。
D.二十四节气都有明显的物候标志,作为一种时间标识制度,它有利于人们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
E.所有的阴历阳历时间制度,都有其科学依据。互相关联,协调并用,多元统一,组成中国人生活节律和节日体系。
【小题2】下列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A.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人们制造出指时杆、日暑、漏壶等,作为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参数。
B.阴阳合历是我们确定传统节日体系的依据,这是因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的依据太阳历,有的依据太阴历。
C.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根据太阳、月亮一年内的位置变化及其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而制定的。
D.我国阴历阳历合并使用的时间制度。符合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性变化,能够反映寒暑往来的自然规律。
【小题3】依据原文,概括出中国历法有哪些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说:“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读者可以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上去理解。第二个层次是能够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结构、形象的使用、体类的传统中,从它的价值、作用等各方面去品评和欣赏作品。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

南唐中主的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王国维从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一种“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悲哀和感慨。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写的是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情,说是昨天晚上秋风把我楼前树上的树叶吹得凋零了,今天我登上高楼远望天涯,却看不见我所怀念的人。但是王国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王国维的这种感发正是中国诗歌中让人心不死的、宝贵的“兴”的作用。

(摘编自叶嘉莹《什么是好诗》)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作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既包括物象引发感动又涵盖事象引起感动。
B.子贡从切磋琢磨句中悟到做人的道理,无疑当在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之列。
C.读明月是明月,读清风是清风,从表面理解作品的,都是第一层次的读者。
D.王国维“为学”境界的读诗感发,证明了中国诗歌中的“兴”的重要作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兴”的作用,主要从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展开,且重点论述后者。
B.文章通过对东西方文学理论对比论证,突出了阅读中读者兴发感动的重要性。
C.文章援引古代经典中的言论,又以《诗经》及唐宋诗词为例,论证方式灵活。
D.文章段落之间衔接十分紧密,如中间四段的段首句都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对作品的理解越背离作者本来的意思,就越能体现读者具有生命感悟力。
B.就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表现在读者对作者及其诗歌作品产生感动。
C.孔子的“诗可以兴”不是说诗仅能感动一位读者,而是能感动无数读者。
D.陆游的《钗头凤》和晏殊的《蝶恋花》,这都是能够使读者产生感动的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