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应该求真实还是好看
韩浩月
日前,BBC亲口承认了其2011年出品的纪录片《人类星球》存在“不准确的叙述”,但在“造假”问题上并没有明表态。在纪录片拍摄中,的确存在一大片模糊地带,创作者与观众对此有不同认识。
《人类星球》陷入“假”风波,网友们纷纷给表示“难过得哭出声”“仿佛心中的圣殿倒塌”,这种难过,一方面是不忍心看到豆瓣评分高达9.8的作品存在如此瑕疵,另一方面,是不相信BBC出品的纪录片竟也会“造假”。
正是因为BBC的纪录片镜头壮美、制作精良,常为观众带来震撼,其创作团队名声大振,出现“造假”后,才引起了如此大的反响。这客观上也说明,纪录片的拍摄存在“不准确的叙述”,在业内很可能是一种行业惯性,为了给观众呈现出更好的画面、更强烈的情节冲突,纪录片从业者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建立了一道信息屏障——让观众相信他们的眼睛,而非探究真相。
“造假”与否,关键点在于观众评判。如果观众意识到一些特殊镜头根本无法通过实拍呈现,而纪录片也通过相关字幕进行了“现场还原”提示的话,就不属于造假,而属于创作者与观众达成共识。如同BBC出品的《行星地球2》,里面有一段群蛇追逐围攻一只小鬣蜥的场景,被英国电影学院奖评为2016年“观众必须观看的一个瞬间”,这种利用多机位拍摄与剪辑技巧形成的画面,是为了帮助观众了解捕猎的精彩瞬间,不应对此过于较真。这次《人类星球》引起轩然大波的主要原因,是第4集讲述科罗威人的丛林生活,称其“是世界上唯一居住在树屋中的部落”,而当地人却对另外一部纪录片的主持人说,树屋“不是我们的家”,是被“委托拍摄的”,这位主持人也称:“(树屋)不是他们生活的地方,这完全是欺骗。”
“欺骗”,对BBC《人类星球》来说是一个严厉指控。假设过去科罗威人真的曾经在树屋上居住过,《人类星球》现在是否可以通过搭场景、请演员、造情节的方式进行拍摄?BBC的失误之处,就在于没有鲜明地指出画面是在描述过去,一切的元素,都指向当下的现在进行时,给观众造成了一个错误认识:迄今为止,科罗威人仍住在树屋上。因此,问题的症结一目了然。《人类星球》陷入“造假”风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对观众进行提示,作品给了观众实拍的印象,但实际上是摆拍的,甚至隐瞒了拍摄过程中科罗威人在树屋上的不适应性。
通过这起风波,可以讨论一下有关纪录片的老问题:纪录片究竟应追求真实还是好看?就纪录片这种体裁来看,真实性显然是其价值核心,但纪录片的性质也决定了,在其创作过程中难免要融入一些艺术手段。即便一部纪录片百分之百采用实拍,导演也一样可以通过镜头、剪辑、配乐等技术手段,呈现一个有情节的故事。除非有一种纪录片,它拍摄了重要历史时刻的片段,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如911事件飞机撞击双塔,只要被拍到,这段画面就记录了历史。但这样的记录,注定是震撼和短暂的,想要了解前因后果,恐怕还得通过从大量素材中,选出有用的片段,组成一个完整节目。多数情况下,真实事件往往冗长而乏味,观众不会想盯着一个摄像机监控画面,一动不动地看几个小时。但这也不意味着,观众喜欢故事,纪录片创作者就可以为所欲为地虚构、造假,把假的包装成真的来欺骗观众。
纪录片创作的首要态度是诚实,诚实决定了创作者的格局,也决定了观众是否会真正进入纪录片。在守卫诚实的基础上,纪录片创作者可以适当进行技术上的创新与创造,但一个很重要的前提,依然是观众的知情权要得到尊重。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4月14日)
【小题1】《人类星球》陷入“造假”风波,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A.BBC在“造假”问题上没有明确表态认错,引起了观众的不满。 |
B.BBC是有良好口碑的顶级纪录片创作团队,涉嫌造假,对业界冲击巨大。 |
C.拍摄克罗威人丛林生活实际是摆拍的,但没有对观众进行提示,给了观众实拍的印象。 |
D.在艺术片真实性与艺术加工的问题上,创作者与观有着不同的认识。 |
A.真实与否,关键在于观众评判。对于一些无法通过实拍呈现的镜头,如果以某种方式与观众达成共识,就不属于造假。 |
B.客观地说,为了更好的画面和情节,纪录片采用“不准确的表述”,在业内是一种行业惯性。 |
C.真实性是纪录片的核心价值,艺术手段的融入要以诚实的态度和保障观众知情权为前提。 |
D.即便是记录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的历史场景的纪录片,也允许通过剪辑等手段组成一个完整的节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