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狗是怎样成为人类朋友的
在与人类的关系上,没有哪种动物能比狗更亲密了。有人认为,这是因为狗一般都比较温顺。但仅仅温顺不足以说明人类为什么喜欢把狗养在家中。羊也很温顺,但是很少有人把它们当宠物喂养。
美国哈佛大学的布赖恩·黑尔认为,狗对人的社会暗示极其敏感,这使得它们能和谐地融入人类社会。大猩猩的智力通常被认为仅次于人类,黑尔博士因此决定通过实验比较一下狗和大猩猩的各种能力,以此验证自己的观点。
他在受试的动物面前摆放两只倒扣的杯子,接着把杯子藏到屏壁后面,在其中一只杯子的下面放了一小块食物,然后把屏壁拿走,受试动物必须选择看哪只杯子的下面放有食物。如果实验者不给任何暗示,这两种动物正确发现食物的比例都是50%,与预期的一样。但是,如果实验者以某种方式暗示哪只杯子下面有食物,狗每次都正确地找到那只杯子,而大猩猩不论重复多少次这种试验,都无法明白人的暗示。
黑尔博士对此感到满意,因为这至少证明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接着他又提出了下一个逻辑问题,即狗对暗示的敏感能力是如何形成的,他提出了三种假说:
第一,这种技能是从狗的祖先狼身上遗传下来的。不过实验又证明,在发现食物藏在哪只杯子下面这一点上,狼的能力并不比大猩猩强。第二,这种社会敏感性是狗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学来的。黑尔博士选择那些在狗房里长大且与人类接触极少的狗和爱狗族家里养大的狗进行同样的试验,结果发现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差别。第三,这种对人类暗示的敏感性是后来形成的遗传特性,这种特性是为了使狗进入新的生活环境,与人类共同生活。
在新几内亚岛生活着一种名叫“唱狗”的狗,因为这种狗不会吠叫,只会像人唱歌一样地嚎叫。唱狗的身材与普通的狗一样,而不像狼的身材,这表明它们被驯化过。但是新几内亚的唱狗现在完全是野生的,历史资料证明它们处于这种状态已经长达几千年了。黑尔博士推断,这么长的时间足以使这种动物淘汰掉对它们不再有价值的特性。
黑尔博士的这种推断得到了证实。即使那些从小被人驯养的唱狗,也同狼和大猩猩一样无法明白人类的暗示。因此可以下这样的结论:长期的野生环境从唱狗身上夺去了原先赋予它们祖先的能力——像理解同类那样准确理解人类的意图。
(节选自《自然与人》2005年11月12号)
【小题1】下面是关于狗“对暗示的敏感能力”形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种能力是狗为了适应新环境而形成的遗传特性。
B.这种能力不可能在完全野生的生活状态之下形成。
C.这种能力不是遗传而是在和人类共同生活中形成的。
D.这种能力的形成与狗的生活环境需要有密切关系。
【小题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实验证明,大猩猩的智力及对暗示的敏感能力比不上狗。
B.狗与人类特别亲密不是因为温顺而是因为对暗示的敏感。
C.实验结果否定了黑尔博士前一个假说,证实了后两个假说。
D.动物与人类关系的亲密程度,并不与动物的智力成正比。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羊也像狗那样很温顺,但是很少有人把羊当作宠物来饲养,可见,“温顺”并不是人类选择宠物的条件。
B.狗由于对人类的暗示极其敏感而成为人类的宠物,因此,动物成为人类的宠物,必须具有对暗示的敏感能力。
C.长期的野生环境使唱狗丧失了准确理解人类意图的能力,可见,环境是影响狗对人类暗示的敏感性的重要因素。
D.敏感性是狗为了与人共同生活而形成的遗传特性,因此,为与人类更和谐地相处,狗必然产生新的生活特性。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16 10:26: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这大概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回忆和温情。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题——这一点,《见字如面》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也正是有了一段简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流露。《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制片人董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这句话让身处中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网络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和经历过扎实基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是梦想。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目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中的事。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力的年轻观众,中老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朗读者》等一节目填补了这处空白。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当有意义。《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绝口。
(摘自《新京报》2017年2月23日)
材料二
在娱乐至死的年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清流涌现,文化类节目真的回暖了吗?
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又来了。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也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在演戏全靠配音的流量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受众只能在这里找了。
《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再加上朗读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
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的方式去“言传身教”,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朗读者》第一个引起高度共鸣的朗读者是翻译界大神许渊冲。人民日报微博安利了一个许先生的《朗读者》片段,转发两万多条。
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面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
(摘自“中青在线”2017年3月9日报道)
材料三
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9个小时。这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人的生活。朗读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对着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时3分钟。据悉,继上海图书馆之后,朗读亭还将出现在上海另外两到三个地点。
此前,中新网2月21日报道,当天,一座朗读亭现身杭州街头,浙江杭州不少市民在朗读亭前排队等候朗读诗歌、作品等。
(摘自新华社2017年3月9日上海报道)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对于三者关注的《朗读者》节目,材料一分析得全面、深入;相较之下,材料二就显得略逊一筹,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
B.三则新闻材料中,材料一、材料二属于新闻评论,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材料三作为新闻报道体裁,时效性要求就很高。
C.材料一、二都认为《朗读者》中讲述的“背后的故事”能带动观众的情绪,使朗读更易引起共鸣,虽然有过度煽情之嫌。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影响问题,材料一多褒赞,材料二寓贬于褒,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无褒贬。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
A.材料一力图从多个角度剖析“《朗读者》热”的原因,材料二则虽然对此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回暖有很多期盼,却仍持怀疑态度。
B.三则新闻的报道的媒体不同,呈现出的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材料一严谨、理性,材料二新潮、活泼,材料三则朴实、稳重。
C.“高而不冷”、“流量们霸屏”、“安利”……写在“中青在线”这样的网络媒体上贴合其身份,而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
D.三家媒体的报道角度、内容各有侧重,这种取舍可能是对同一报道对象的认识、理解不同,更可能是为适应读者的阅读趣味。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假如《朗读者》节目改版,你准备给制片人董卿提些什么建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不仅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基本物质保障,而且也为人的精神生活提供重要环境。人生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可归结为家庭的幸福。因此,家庭是生命的摇篮、情感的港湾、文明的载体。中华文化强调人伦之道,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如尊老爱幼、父慈子孝、夫勤妇俭等,这些家庭伦理道德对维护家庭关系、家庭模式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
《礼记》说:“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所谓“肥”,即健康、和谐、融洽。在我国先贤看来,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自己的责任,所有角色互相配合才能成为团结协作的整体。当然,家庭之中难免有矛盾,这就需要协调。协调得好,大家都心情舒畅,同心协力发展事业、发家致富,培养子女健康成长,这就是“家和万事兴”。
家庭关系的重要协调和保障机制之一是孝道。“百善孝为先”,孝道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得到普遍奉行。由孝道形成的浓厚的家族亲情,对家庭稳定乃至社会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孔子认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把“孝”的准则诉诸报恩的情理。饮水思源、知恩图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懂得报恩是一个有教养的人的必备品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华文化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主要通过家庭来培育这种品质,而不是像西方那样通过教堂培育。“立爱自亲始”“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强调从报父母养育之恩开始,再推广到报师长教导之恩、朋友知遇之恩、国家培养之恩等。亲情之爱犹如投进湖里的石子,荡开的层层涟漪由近及远。传统的孝道还要求子孙继承祖辈的志向、理想及其崇高事业,弘扬祖辈进取的精神和坚忍的意志。这是家族乃至民族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纽带。
家庭关系的另外一个重要协调和保障机制是夫妇之道。夫妇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对待另一方的态度是衡量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伦理道德的重要标准。历史上,男尊女卑的现象在汉唐时并不明显,宋朝以后比较严重,这当然是需要批判的。但即便在封建社会,也有许多忠于爱情、富不易妻的真君子。如东汉时期的宋弘,不娶皇族之女,不休患难之妻,“糟糠之妻不下堂”的典故成为千古佳话。汉代隐士梁鸿与其妻孟光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这些事例对今天的中国人仍有很强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没有稳定、和谐的夫妇关系,就不可能有稳定、和谐的家庭。对传统夫妇之道进行合理扬弃,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郭齐家《家和万事兴》)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家庭对一个人很重要,因为它能够提供丰富的物质、精神保障,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幸福。
B.家庭的每个成员都要担负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唯有如此才有可能使家庭和睦。
C.传统的孝道强调从孝顺父母开始,然后由近及远、推而广之,直至达到报效祖国的高度。
D.男尊女卑不是自古有之,而是经过了历史的演变,汉唐时出现,宋朝是最严重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总论家庭和睦的重要性,然后列举家庭和睦的表现,从而论证家和万事兴。
B.文章在论证父慈子孝时从父慈对子孝的作用这一角度切入,强调父慈是子孝的前提。
C.文章用引用和对比的论证方法来论证中华文化是通过家庭来培育“懂得报恩”的品质的。
D.文章论证传统夫妇之道时,较为辩证地提出对其合理扬弃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家庭只有每个成员间的关系和谐,才能保证家庭关系、家庭模式的稳定以及社会的稳定。
B.如果一个家庭充满矛盾,一家人不能同心协力发家致富,家庭就不会幸福。
C.西方通过宗教、中华文化通过家庭培育熏陶说明报恩思想在中西方的获得截然不同。
D.一代代人继承祖辈的志向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家族、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纽带。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昆曲年华
孙可佳
我的年华好像一直是浸透在昆曲里的。
说不上那是怎样的一种感动,在回眸浅笑低眉的瞬间,我感到了一种温婉的倾诉。音乐并不高亢华丽,曲笛缥缈,灵动若水,安安静静地把故事说给台下的人听。时光那么自然地被带回到故事里的年代,有着几分古中国的慵懒精致。故事也许平淡,却因这样一种讲述的方式变得动人起来。
昆曲之动人处,在于青春之美。你看杜丽娘是怎样“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又说着“你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你看春香和丽娘怎故作错拿了鸳鸯砚、薛涛笺戏弄老儒生陈最良,莲瓣踢裙,舞动腰巾,一派娇俏动人。你再看潘必正怎样“步虚声度许飞琼,乍听还疑别院风”,陈妙常怎样“岂无春意恋尘凡”,两个妙龄年华的年轻人那压也压不住的青春爱恋怎样舒卷开合……昆曲是唱给青春年华的恋歌,青春年华将永远不会老去。
欣赏昆曲是情绪在游走——情节之中抑或情节之外,缥缈浮动抑或寂然不动。水袖流转——翻袖,扬袖,磨袖,展袖,每一种动作附着不同的情绪。是谁说“世上真正的大问题都鸿蒙难解,过于清晰的回答只是一种逻辑安慰”,一千个人有一千种观法,即便没有舞台、灯光,没有曲笛、三弦,昆曲依然可以被敏感的心灵捕捉。很难说只有《惊梦》才是昆曲,一句念白就不是昆曲。曲由心生,曲由心起。
昆曲,总让我心生忧郁深邃的感叹。生旦们用精美的舞台语言讲述着他们的爱欲、别离、理想、现实……忧郁常在别离中,“秋江一望泪潸潸,怕向那孤篷看”,妙常赶至江边,横在她面前的是奔腾的江水和幽默风趣的老年撑船人,永远也追不上时间的脚步了;“你看他两分襟,不把临去秋波掉。亏了俺桃花扇扯碎一条条,再不许痴虫儿自吐柔丝缚万遭”,香君和侯生背向而立,从此隔断了宿孽情根,将爱情与撕碎的折扇、逝去的家国一同埋葬;或是“一点一滴又一声,和愁人血泪交相迸。对这伤情处,转自忆荒茔”,唐明皇在“林中雨声,檐前铃锋”中追忆着故都旧梦和皇朝霸业。岁月年华里停驻着多少只能回过头看,却再也不能抓住的美好!然而我们却不得不前行。昆曲也像国画,有着大块留白,从而让人牵挂惦念,衍生出灵魂的奔腾与情绪的放逐。
最为倾倒的还是《桃花扇》。那是一个忧患老人沉重的叹息,叹息之中还有一种妩媚和舒展。起初以为是花间词,“楼台花颤,帘栊风抖……今宵灯影纱红透”,一个秦淮歌姬,一个复社文人,绵密绮丽,花好月圆;然而再看下去,悲伤与痛苦便不可抑制地汩汩涌出。听左良玉“高皇帝在九天,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他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声声哭出血泪;看李香君“溅血点作桃花扇,比着枝头分外鲜”,守护着爱情的良知。一个王朝的覆灭,一段爱情的逝去,笙歌靡丽中故臣遗老在掩袂独坐,他追问着一个王朝三百年的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止于何地。能够回答他的不是斑驳的光阴,而是那彼此相爱的人,他们因家国不再无法生死相许,只得双双入道。内心的挣扎与外在的变迁,全由那一腔血染就的桃花扇自然地串联起来。《桃花扇》使明艳的昆曲变得厚重,原本轻盈的云步带着历史的沧桑。
痛苦与悲怆成全着美,美宣泄着痛苦抚慰着悲怆。年华易逝,多少青春年华、如花美眷、聚散离合都化作了岁月风云里的滚滚尘埃。然而艺术之美,令逝去的年华得到了纪念。
我喜欢昆曲。我喜欢在某个斜阳正好的黄昏里展开一本套曲。唱一曲悠长的歌……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08月11日)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设透”一词形象而生动,既突出了昆曲对“我”的浸润影响,也表达了“我”对昆曲的由衷喜爱之情。
B.不同的人欣赏昆曲的角度会有不同,即便没有舞台,没有灯光和伴奏,也不会影响观众对昆曲的体验。
C.首尾两段自然遥相呼应,突出“我”的感受,其有浓郁的抒情色彩,本文就是“我”献给昆曲的一首悠长的歌。
D.文中大量引用昆曲经典曲目中的唱词,具体展现了昆曲动人的艺术之美,同时也使得文章平添了典雅的韵味。
【小题2】昆曲有哪些动人之美? 请根据文中相关内容加以概括。
【小题3】文章为何要以“昆曲年华”为题? 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追着井说声谢谢
王开岭
①井,一个标准的象形字,犹如大地突然睁开了眼睛。
②若没有井,人类生活会是怎样的呢?恐怕仍是逐水而居,顺河沿一溜排开的格局吧。井,改变了栖息的习惯,结束了游荡和漂泊,使人过上了定居的小日子。有了井,才诞生了“宅”,“家”一词才有了“地点”的含义。渐渐地,井成了锚,成了根。远走他方又称“背井离乡”。
③建村落,筑城池,首要事即挖一眼井。有了井,家才有了据点,人生才有了地址。而后,才有街衢和商铺,才有社区景象。所以,“民间”有个代词——“市井”。
④据说,一些边寨至今还有这样的习俗:新娘进寨后第一件事不是入洞房,而是赴井挑水,并非解渴,而是认井——认井即认家,或者说让“井”认一下这位新成员。
⑤“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柳永和朱熹是老乡,同住闽西的五夫镇。那村子我去过,柳荷生烟,街心必遇古井,汲饮延今。少时我不懂“井饮”和“柳词”有何瓜葛,多年后才醒悟:“井”即人烟啊,这是在说一个人的知名度呢。
⑥北京乃胡同王国。称街谓巷的暂不算,直接叫胡同的,明代有四百,清代近一千,现今一千三百多。胡同之说,元代即有,元剧《沙门岛张生煮海》中,梅香说她家住砖塔儿胡同。砖塔儿胡同在西四南大街,至今未改名,但有件事一直折磨史学界:“胡同”怎么成为街巷名的?这个古怪的发音究竟何意呢?
⑦后研究出来了:“胡同”最初非汉语,乃蒙古语“忽洞格”的变音,而“忽洞格”的意思即“井”。建元大都时,北京一片荒野,紧挨“海子”(蒙语意“湖”)的地盘优先给了皇宫,百姓街区则掘井吃水,渐渐因井成巷,取名时自然也不离“井”字了。无井则无宅,无市,无城。井,代替江河,恩泽众人,聚拢着人气,繁荣了城乡。井之多少,决定了社会容积和人口数量。
⑧井水和现代自来水不同,它属于天赐,除了挖掘,没有后续成本,一经诞生,即和空气一样是免费的。好东西都是免费的。越贵重,越必需,越需要免费,越值得免费。免费是一种伟大的现象,也是一种伟大的思想。我常常觉得古代了不起,原因之一即是免费的事物多。山让你随便登,佛让你随便拜,桥让你随便走……多一种免费,即多一份自由,人生即少一份压力。
⑨说起免费,忍不住多唠叨一事。
⑩“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缕清冷的唐句,让寒山寺的名声响彻天下。这钟声我从未耳闻,但一直在心里收藏它,想象它,触摸那份美到极致的寂静。但从上世纪末起,媒体不断报道这一“创举”:在苏州旅游局主持下,千年古刹寒山寺公开拍卖新年钟声,预订者踩破庙槛,首撞权的角逐尤其激烈,第一撞要多少多少元,之后递减,逢八又涨……闻此,我第一反应是:那夜我若不幸过寒山寺,必捂耳猛跑,生怕那钟声追上来。免费的钟声死了,寒山寺,让人寒心。
⑪井有大德,厚泽,故苍生敬之,祭之。《礼记》载:“天子命有司祈四海、大川、名源、渊泽、井泉。”可见,井享有和山岳一样的威望。从远古起,百姓习俗中就有“五祀”说,即日常生活要感恩的五样东西。《白虎通义》中说:“五祀者,何谓也?谓门、户、井、灶、中霤也。所以祭何?人之所处出入、所饮食,故为神而祭之。”于井的尊崇,使人对之做了很多注解,传奇不必说了,一些建筑也傍井而立,比如井栏、井碑、井亭、井龛,乃至设以殿以庙,奉以香火。
为了生,人找到了井,并祈求它生生不息,恒如日月。大概人从未料想,有一天自己会主动弃之。无数的井荒了,被铲,被砸,被填,被掩盖得了无痕迹。大地,重又封闭成了一副严肃的面孔,似从未睁开过眼,也从未向人类笑过一般。是的,人不需要的东西,必定会死。但我不能落井下石,我要饮水思源,我要追着那背影说声“谢谢”。
⑬它帮过我们,救过人类,我要追着喊着哭着笑着大声说“谢谢”。
【小题1】文章第⑩段写“寒山寺钟声”一事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2】赏析文中第⑫段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小题3】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作者为什么要追着井说声“谢谢”。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对话红柯:杰作都是人生最悲惨最黑暗的时候写出来的
舒晋瑜:你哪年到的西安?当时心情如何?对西安是怎样的印象?
红柯:2004年底迁居西安,发现自己每居一地大约也就10年,完全成了游牧人逐水草而居。我对西安印象非常好,毕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2005年我去思源学院讲课才发现陈忠实老师小说中的白鹿原不是虚构的文学地名而是真实的存在,我专门写了《山河形胜白鹿原》一文。西安古长安的大街小巷以及周边的村寨寺庙包括终南山,全都是周秦汉唐古典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碑林里的《大秦景教碑》和化觉寺巷大学习巷广仁寺,让人想到盛唐时基督教、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情形,大雁塔与玄奘就更不用说了。迁居西安,再次激活了我西域10年的生活积累。
舒晋衡:你是从什么时候重新进入创作的?到西安时写的第一部(篇)作品是什么?
红柯:我从1983年发表作品至今,创作只中断过一次,就是1986年初到新疆断了好几年,以后再没有中断过,这与我的性格与读写习惯有关。大学时我很少在图书馆看书,都在野外看书,晚上在教室看书到天亮。越是干扰最多,压力最大,写作欲望越强烈,我不相信有天时地利人和,杰作都是人生最悲惨最黑暗的时候写出来的,都是带血带泪的,都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百强相遇勇者胜。2004年底我来到西安,2005年就写了中篇《军酒》,发表在《上海文学》2005年第11期。
舒晋瑜:从风格和内容上请你充分谈谈,回西安的创作和在新疆时比,发生了哪些变化或进步?
红柯:从1983年发表处女作到1996年9月《人民文学》发表《奔马》引起文坛注意,经过如此漫长的过程,说明我是个很笨的人,13年发表七八部中篇、五六个短篇,几十首诗、几十篇散文,没有任何动静没有任何反应,生长期如此漫长。大漠戈壁的植物都是这么生长的,红柯本是植物,来自大漠。水土太好是否对一个作家有利真不好说,反正我感谢大漠戈壁。 我在新疆写陕西,在陕西写新疆,相比之下更适合写新疆。祖父作为抗战老兵在蒙古草原8年,父亲作为二野老兵在康巴藏区6年,我西上天山10年。据说周人来自塔里木盆地,作为周人之后我西上天山应该是寻根之旅。到了大漠才知道大漠孤烟直不是烟是旋风,才知道高适岑参们不是浪漫主义是现实写真。
舒晋瑜:在新疆生活这么久,一旦决心离开,定有很多不舍。那么,你如何评价自己的这次迁徙?创作环境的变化是否会影响到创作?
红柯:1998年,我的第一本小说集《美丽奴羊》出版,崔道怡老师作序言《飞奔的黑马》, 这匹黑马从1998年到2000年发表30多部中篇近百个短篇几百篇散文,从2001年开始以长篇为主,《西去的骑手》《百鸟朝凤》以及最近马上出版的《太阳深处的火焰》等12部长篇。 迁徙对别人怎样我不知道,对我是极大的长进,是一种生命不断体验变化的过程。生命最忌讳封闭呆滞。周秦汉唐,穆天子西游天山,汉张骞通西域,唐玄奘西天取经,文人们壮游天下,宋以后就自我封闭了。小说本是动态,本是城市生活,本是对陌生地域的冒险,小说就不是熟人封闭的农业社会。中国四大五大名著很少是写农村的,西方更是如此。犹太人迁徙更甚,才有卡夫卡,居布拉克又不是捷克人,说德语又不是日耳曼人,多元交汇心灵极度动荡。
舒晋场:能否总结一下自己的创作经历都分哪些阶段?
红柯:大学时我发表诗歌、小说、散文,满足文学青年的虚荣心。新疆10年发表八十多万字中短篇小说,属于学艺,各种文学实验,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回陕西后1996年9月 在《人民文学》发表《奔马》标志着红柯形成了自己的风格,1998年李敬泽写了一篇评论《飞翔的红柯》,称红柯的速度感有别于慢速爬行的先锋文学。2001年我在《收获》发表长篇《西去的骑手》,李敬泽在《南方周末》撰文评论,总结这一年莫言的《檀香刑》、红柯的《西去的骑手》标志着中国作家从模仿欧美文学到本土化的完成,这是一个标志性文化事件。2010年我创作长篇《生命树》沟通了天山与关中。
舒晋瑜:你认为在西部作家中,自己的作品有何独特价值?
红柯:白烨老师1999年就评论陕西作家多写实,而红柯抒情,西部作家多是现实主义,而红柯是浪漫主义。我写过一个创作谈《在现实与想象间飞翔》。吴义勤、于京一在《神性照耀乌尔禾》(《小说评论》2008年第3期)中说:“红柯在《乌尔禾》中完成的是对先锋文学和世俗文学的双重颠覆与超越,它以质朴的形式,从先锋派乐不思蜀的玄奥空洞中返归清明蓬勃的诗性,实现了让文学从不堪重负的‘伪哲理化’向文学感性品质的回归,完成了从低俗卑琐的商业化写作向丰盈想象和诗意情感的升华,
备注:舒晋输,作家,《中华读书报》记者。
(选编自《中华读书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居到丝路起点西安,大街小巷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让红柯居住在西域十年的生活积累又一次被激活了,创作的热情不断被激发。
B.红柯说他自己就像沙漠里的植物,生长期是比较漫长的,同时他也认为条件的优渥反而不利于作家的创作,所以他始终感谢大漠。
C.红柯认为杰作都是人生最悲惨最黑暗的时候写出来的,即便再忙碌,他的创作也极少中断,迁居西安不到一年就有中篇问世。
D.红柯认为小说创作是动态的,对他来说,迁徙是极大的长进,是一种生命不断体验变化的过程。
【小题2】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红柯认为小说不是熟人封闭的农业社会,而是动态的城市生活,是对陌生地域的冒险,因而古今中外著名小说中很少是写农村的。
B.在西部作家群中,红柯的浪漫主义写作倾向与其他作家很不相同,他的小说《乌尔禾》兼具文学感性品质与丰盈想象,是诗意情感的升华。
C.作家红柯从开始发表作品到形成自己的风格,历经十余年。2001年红柯发表的长篇小说《西去的骑手》以及莫言的《檀香刑》被李敬泽视为中国作家本土化的标志。
D.红柯是一位非常勤奋且“髙产”的作家,1983年发表处女作《奔马》时,就已令文坛关注,2001年开始以长篇小说为主,作品有十余部之多。
E. 红柯感念新疆十年的生活,认为相比之下自己更适合写新疆。大漠戈壁的环境让他对髙适等人的边塞诗也有了更准确的理解。
【小题3】访谈能否收到预期的效果,通常取决于提问的质量。你认为本访谈的提问有哪些特点? 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