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总体来说,微信对文艺生态的重塑,目前还处于这种“几”“微”的状态,并且影响人类未来文艺生态建构的还有其他很多因素。从现状来看,在微信平台上,目前能体现大众文学创造力的信息可以说是屈指可数,“多佳句而少完篇”。一方面,碎片化有助于解构社会文化权力的垄断性,但是另一方面,人类文学创造力的整体提升,也需要某种程度的“聚合”,而随着相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微信“分享主义平台”也有望成为大众碎片化文学聚合、提升的平台。
从历史角度看,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文学创作的专业化,一方面,确实对大众的文学创造力形成一定压制,但另一方面,专业化也使本来碎片化、弥散化的文学得以聚合、强化和提升。当然处于文化更加民主化的今天,我们再反观人类文学史,就不能再过分夸大专业精英作家的作用:最早的口传文学总体来说是由大众创造的,掌握文字的文化精英的书面创作,显然对大众口传文学如民谣等有所吸收和聚合。当代“互文性”理论某种程度上就是对“聚合性”的强调,事实上,精英作家个体真正所谓“原创性”的东西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从中国文学史来看,词、曲等文学体式,本出自民间大众,文人使之雅化的过程,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就是使民间碎片化文学聚合、提升的过程;再如明清文人小说,与民间说唱艺术等有着密切的关联,或者说更能体现民间大众文学的聚合——这对当今如何利用微信平台聚合大众碎片化文学依然具有重要启示。当然,文学创作真正的“专业化”,是到了近代资本主义时期才出现的,并且“专业化”完成之后又走上越来越“市场化”的发展之路。市场或资本积累(集聚)具有更强的“聚合”冲动,并且也具有更大的“聚合”力量——对于物质生产和包括文艺在内的文化生产来说都是如此,在市场框架下,人类物质生产得以大发展,文艺生产同样得到了大发展,但是,诚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总是在矛盾、对立中扩张、发展的,这造成了现代社会生活的种种分裂,对于文艺生活来说,又突出地表现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分裂。“生产者”往往是专业人士,普罗大众主要是文艺产品单纯的“消费者”,大众本身所固有的文艺生产力、创造力相应受到一定程度的压制,而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重大时代意义,就在于将会使这种分裂状况有所改观,从而使文艺整体生态也将有所改观。
“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对于文学及其理论研究者来说,只有不囿缚于当下现实而具有长时段的历史通变观,才能“极数知来”,从而获得洞察“几”“微”的“先见”之明。
(选自刘方喜《文学性·碎片化·分享主义平台:微信的技术文化哲学分析》,有删改)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学碎片化有助于解构社会文化权力的垄断性,不过人类文学创造力的整体提升也需要某种程度的“聚合”,微信将在这种“聚合”中发挥重要作用。
B.文学创作的专业化,对大众的文学创造力形成了一定压制,但也使本来碎片化、弥散化的文学得以聚合、强化和提升。
C.精英作家个体真正所谓“原创性”的东西并不多,文化精英的书面创作,很多是对大众口传文学的吸收和聚合,所以不能过分夸大专业精英作家的作用。
D.文学创作到了近代资本主义时期才出现真正的“专业化”,之后又走上越来越“市场化”的发展之路,到了微信时代“专业化”又将被“大众化”取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13 09:35: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门,门,门
谭谈
送走了不知第几批客人,谢宏志制教授再次背起行装,准备出门。
他刚则走到门边,还没有伸手去开门,门就被人敲响了。
门开了。门口,毕恭毕敬地站立着一个穿民警制服的中年人。他仰头看看副教授,谦恭地笑了笑,很礼貌地问道:
“这是谢主任家吗?”
“对,对。”
中年人悬着的心落下来了。自己这两天在报批户口的报表堆里翻出的救命菩萨,终于找到了。看来,儿子这回升大学,有门了
总不能就这样对着客人站在门口说话吧,副教授不得不再次放下背起又放下、放下又背起的行装,谦和地道:
“请屋里坐。”
“您就是……”
“我老谢。”
“您就是谢大救授,谢大主任啊!我真是有幸,有幸啊!”
“你……”
“我是公安局户籍科的。”
客人的目光,在屋里扫视着,似乎在寻找什么。副教授想,客人该看到自己刚放下的行装,客人该早就发现自己正有事要出门。心里着急,嘴上却又道:
“有事情,请说,没关系的!””
“您夫人呢?”客问。
“上班去了。”主答。
“您母亲呢?”
来客这话一出口,副教授不由得奇异地看了对方一眼,一时没有作答。
客人在沙发上坐下了。接着,很谨慎地又颇激昂地抨击起当今的时弊来。
“唉,现今这‘公文旅行’,这机关的办事效率,真是害死人啰!你看,您三年前为老母亲申报户口的报告,左转右转,直到最近才到我手里。我看了报告,完全符合条件嘛,早就该解决嘛!像您这样有贡献的中年知识分子,尤其应该……”
“请喝茶。”制教授给客人递过来一杯热腾腾的香片茶。
“谢谢。”客人欠起身,双手接茶,“谢主任,是这样,办户口,有那么一些条条框框。我特意来,是想见见您母亲,看她身体如何,看是不是符合…….当然啰,这些框框条条,也是由人去掌握的!”
“她不在……”
“回老家去了?”
副教授举目望着窗外,一时无话。
“那没关系,就算我已经看到了她老人家就是。”
“你……还有事吗?”
“你们系,可是全国有名的啰!最近又被评为全国教育战线的红旗单位,你不知道,高考的许多考生,都希望进你们这样的名牌系深造啊!比如我那儿子,想要进你们系都快想疯了!”
“他成绩如何?总分多少?”副教授顺口问道。
“五百一十九。”
“不错呀。”
“上是上了重点大学的分数线,可你们学校要求更高呀!我不知道……”
“他叫什么名字?在哪个考区?考卷号码是多少?”
这时,副教授由刚才的心不在焉,变得神情专注了。穿民警制服的中年人,认真地把儿子的姓名、考卷号码、所在考区,一一报告了副教授。副教授则扭开钢笔,打开笔记本详细地把这些记下了。
“还有事吗?”写罢,副教授看了看表,忍不住再次询问对方。
“没、没了。过几天,我就把老人家的事办、办好。”客人恭维得有点口吃了。“很抱歉。那就请……我不能再待下去了,要去赶九点四十八分的火车。”
“好,我这就走,这就走。主任,你准备去哪呀?”
“招生。”
“您亲自出马?那、那太好了。”
副教授又焦急地看看手腕上的表,担心误了车。他顾不得客人了,匆匆背起行装,大步跨出门去。这位不知给他带来烦恼还是欢乐的客人,被他远远甩到了后面。客人则面有欣慰之色,一直微笑着目送副教授远去的背影。
一个星期以后,这位穿民警制服的中年人,又出现在刚刚招生回来的副教授的门口。自己的儿子终于被这所名牌大学的名牌系录取了。这自然是担任系主任的谢副教授起了作用。他很感激,特意登门将他在收到儿子的录取通知后亲笔批的,这位副教授三年前为其母亲申报的户口送来。这一次,副教授刚一开门,还未说声“请进”客人便一边往屋里走,一边兴奋地道:
“谢主任,这一次,真是太感谢您了。这是老人家的户口。”
副教授跟在客人后面进了屋。这时突然站住,摆了摆手:
“谢谢了!我母亲去年就去世了。”
“……”
副教授迈着沉重疲惫的步子,不觉返身从屋里走到门口。
(选自《人民文学》1986年第6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叙事欲擒故纵,逐层蓄势,反复写副教授急于出门的情态与民警的恭维、纠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中画线部分,主要描写了民警的心理,“悬着的心落下来了”“救命菩萨”等词语刻画出他心慌着急等心理。
C.谢副教授待人谦和有礼,爱惜人才,坚守原则;作者用较多笔墨塑造这一形象,意在揭示甘当伯乐为国选材这一主旨。
D.小说通过对话与心理描写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结尾出人意料,与前文构成突转,耐人寻味。
【小题2】小说结尾写谢宏志副教授的母亲已经去世,前文中有伏笔,请找出来并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门,门,门”为题,有什么好处?请从情节、主题两个角度,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社会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空间是固定、具体的,而时间则需要通过某种办法加以测定和标识。人们测定和标识时间的参照最初是感知和观察到的物候和气候的变化。什么时间月圆了、月缺了,什么时候气候转暖,种子发芽、庄稼生长了……这些变化就被我们的先人用来作为早期测定时间的依据。
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人们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就要进一步选择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循环性的参照物。于是,太阳、月亮、谷物的成熟期等,就成为了优选的参照系。人类很早就学会观察日月星辰,用以测量时间。大约在纪元前五千年,人们利用指时杆观察日影。纪元前11世纪,已经有了关于日晷和漏壶的记载。详细记录时间的钟表的发明,大约是13世纪下半叶的事情了。
协调和规范各民族或国家群体内部公共时间制度的,是各国的特定历法。世界现行历法最为普遍的有: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太阳历或称阳历,我国当今使用的公历就是这一历法,作为我们传统时间制度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的制定,实质上也是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还有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或称阴历;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后经汉武帝太初元年修订的兼顾太阳历和太阴历确定的历法是阴阳合历,即所谓“夏历”“农历”,或俗称的“阴历”“旧历”。这样说来,我们的夏历是既参照了对月亮的观察,又参照了对太阳的观察而制定的。
我们的民间传统节日体系,例如春节、元宵节等都是依据过去千百年来通行的阴阳合历而确定的。这种历法在我们的实践活动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正像我们对光华照人的月亮以及太阳倍感亲切一样,对使用了几千年的阴阳合历我们同样有着深深的钟情和依恋。
为了找到一个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要、又准确标识寒暑往来规律的计时办法,人们将一年365天平分为24等份,分别给予一个名称,如立春、雨水等,于是就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标识制度。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的名称与今或有不同,但在汉代刘安著《淮南子》中,就明确有二十四节气名称的记载了。各个节气都有明显的“物候”作为标志,即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我们的先人发明节气,把自然界的变化、动植物以及人体功能的状态和变化都反映出来了,而且相当准确:雨水,草木萌动;立秋,凉风至等。这些都是从人们对自然界的细腻感觉出发而形成的,体现出对客观规律的准确认知,相当科学。
以上在我们中国人生活中合并使用的阴历阳历时间制度,各有其科学依据、计算方法和历史发展进程。表面上看来似乎互不关联、彼此相悖,但在我们的生活中交错使用、互为补充,形成了协调并用、多元而统一的时间计算体系。这个多元而统一的时间制度就是我们中国人生产生活节律和节日体系的背景。
(刘魁立《中国人的时间制度》,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阴历”也称“农历”“旧历”,即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的“夏历”,是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
B.从感知、观察物候和气候的变化,到选择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性的参照物,人们测定和标识时间的方法不断改进。
C.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是以过去千百年以来通行的阴阳合历为依据为确立的,是我们民俗传统的一部分。
D.二十四节气都有明显的物候标志,作为一种时间标识制度,它有利于人们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
【小题2】下列对“时间制度”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各民族或国家群体内部公共时间制度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公共时间制度的实施靠各国特定的历法协调和规范。
B.历法是时间制度的重要内容,根据参照物的不同,世界上目前普遍分为太阳历或阳历、太阴历或阴历、阴阳合历三种。
C.作为传统时间制度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有不同的名称,这种情况在《淮南子》中已有记载。
D.时间制度中阴历阳历各有科学依据、计算方法和历史发展进程,中国人合并使用,构成生产生活节律和节日体系的背景。
【小题3】下列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人们制造出指时杆、日晷、漏壶等,作为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参数。
B.阴阳合历是我们确定传统节日体系的依据,这是因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的依据太阳历,有的依据太阴历。
C.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根据太阳、月亮一年内的位置变化及其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而制定的。
D.我国阴历阳历合并使用的时间制度,符合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性变化,能够反映寒暑往来的自然规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做哲学研究,关键是要面向哲学问题,提出理论去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哲学家要继续研究那些传统上仍未解决的重要学理性问题,也要直面当代社会现实生活的需要,从中提炼出相关的哲学问题,或者赋予旧问题以新形式,或者在新背景中探讨老问题,发展新的哲学理论。歌德说得好:“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
新探索必须从学术传统中寻求强大支撑。即使是一位原创的思想者,也需要从学术传统和学术同行那里获得激励,从而加强自己思想的论证力量。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即使是那些自称原创的学者,在阐述他们的思想时,也会把许多伟大的先贤和著名的同辈引为同道。例如,当代美国哲学家布兰顿(Robert Brandom)是“分析实证主义”的代表性人物,创造了“推理主义语义学”,但他按自己的理解,大量征引解说康德、黑格尔、弗雷格、维特根斯坦、塞拉斯、罗蒂、达米特以及他的同事麦克道维尔,把他们视为自己的先驱和同道。
新探索需要学术共同体的共同参与。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位独立的研究者要从他的学术同行那里获得反馈,不管这种反馈是赞扬、改进、批评,还是彻底的否定,由此产生相互切磋甚至是论战,从而促进相互理解,共同进步。但中国哲学界目前的状况是:各位学者埋头于自己的工作,对同行所发表的著述基本上不读不看,当然更不评论,实际上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术交流,这种情况必须改变。可以仿效国外学术出版机构的做法:在匿名审稿过程中,凡是不征引、不讨论当代学术同行工作的相关论著,都不接受发表或出版。循此办法,逐浙硬性地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共同体。
我要提倡的是:少一点排斥,多一些包容;少做空泛无谓的争论,多做翔实可靠的研究;关键不在于研究什么,而在于怎么研究,以至最后拿出什么样的学术成果供国内国际学术共同体去评价。一位学者不会因为所研究的论题“前沿”而变得前沿,不会因为其所研究的论题“重要”而变得重要,而只能因为其研究成果的“重要”而变得重要。由于多种复杂的原因,学术共同体或许在某个局部、某个时段不够公正,但有理由相信,它在总体上会是公正的,至少最后会是公正的。大浪淘沙,历史无情,泡沫和浮尘终会消散或被抹去,最后留下来的可能是金子。
(摘编自陈波《哲学研究——诠释与创新并重》,2017年第15期《新华文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哲学研究,从研究路径上来看主要是研究传统,其次是直面现实生活。
B.哲学研究,其研究的学术成果至关重要,而研究的论题却并不那么重要。
C.一个原创性的哲学研究者,须对相关的先贤、著名的同辈有足够的了解。
D.哲学研究应多做翔实可靠的研究,关键不在于怎么研究,在于研究什么。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首段强调中国哲学家应走入现实生活,对其问题可从哲学层面研究,或赋予旧问题以新形式,或提炼出新的哲学问题。
B.文章第三段分析了中国哲学界的现状,并提出解决之道:对哲学的研究,不可以一个人独立研究,而应当与其他研究者一道共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其学术水平。
C.文章论证了哲学研究应当把握的重点,强调哲学研究要诠释与创新并重,二者不可偏废。
D.文章围绕“哲学研究”的论题,灵活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手法,思路清晰,语言严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美国哲学家布兰顿的“推理主义语义学”是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经过消化吸收发展来的。
B.在现实生活中,哲学研究需要我们去原创。但原创并不意味着不可以抄袭前人的作品,因为可以大量征引解说。
C.真正意义上的学术交流,须避免一厢情愿式的思考,应该思考你的观点遇到哪些不同意见,并做出一定程度的回应。
D.哲学研究中,后人的创造往往是建立在前人和他人工作的基础之上的,借助前人的研究方能站得高看得远。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一般认为,“创造性”概念起源于西方基督教文化。最早的西方创造性观念是《圣经》中的创世记述。在基督教传统中,创造性专属于神。人没有能力创造新东西。根据《旧约》中关于神的创世记述,圣奥古斯丁发展出一种为后世所有基督教神学家所遵从的教义,即神不是从一种业已存在的质料中而是从无中创造了世界。从无中创造是专属于神的特权,根据已有材料产生作品的人类艺术家远远不能与神性创造者相提并论。

现代的“创造性”概念始于文艺复兴时期,从那时起,创造开始被视为源于个人的能力,而不是神。但这一转变是逐渐进行的,直到启蒙运动时期才变得明显起来。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艺术家和诗人的成就开始受到更广泛的赞美,人们将“神性”与但丁和米开朗琪罗等人联系起来。但是说诗人(更不要说艺术家)在创造,这种讲法仍然罕见和异常。17世纪时,波兰诗人兼诗歌理论家沙比斯基开始谈到诗人的“创新”,可以说是第一次使用“创新”一词的人,不过,他还是把创造性视为诗歌独享的特权,认为其他艺术都只是在模仿和复制。关于我们现在所谓的“创造性”,西方思想中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18世纪。诗歌、音乐和视觉艺术第一次被归于美的艺术,美的艺术成为一门新学科,浪漫主义运动将艺术家的位置擢升到其他所有人之上。艺术家不再受理性或规则的指导,而是由感受与情绪、直觉与想象来支配。艺术家产生新颖的、原创性的东西,达到最高成就的艺术家是一位天才。然而,在18世纪的法国,创造性的观念遇到阻力。人们认为人类的心灵不能创作,它所产生出来的东西都带有其原型的烙印。

到了19世纪,“创造性”的概念才有了前所未有的彻底转变。从无中生有的要求被放弃了。创造性变成了新事物的制作,而不是从无中做出东西来。虽然并非每一种新颖性都称得上是创造性,但创造性最终是靠新颖性加以界定的。创造性进入了艺术语言,不仅如此,它也成为艺术的专有属性。“创造者”变得与“艺术家”同义,就如同过去“创造者”和“上帝”是同义词一样。到了20世纪,“创造性”一词开始被用于艺术以外的其他人类活动领域。

创造性概所以重要,不仅是因为这个概念反映了人类关于认识中的规则与自由的看法,更因为它是不断发展的、因时而异的和与文化相关的。时下,培养创造力的书籍和手册铺天盖地,研究创新机制、创新方法是最时髦、最来钱的课题之一,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国策。如此强调“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特有的现象,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它的种子在中世纪晚期现代性形成之初就已经埋下了。现代性的倡导者们竭力主张现代优于古代,强调抛弃传统,以把人类提升得更高。

(摘编自《文汇报》张卜天《“创造性”概念的历史》)

【小题1】与“创造性”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创造性”概念起源于西方基督教文化,这种文化认为神能从无中生有。
B.到了17世纪,与“创造性”类似的词语才在欧洲出现,且仅适用于艺术。
C.18世纪欧洲浪漫主义运动大大提升了“创造性”在艺术领域的影响力。
D.到了20世纪,人们才开始承认人类的一切活动领域都是有“创造性”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介绍了“创造性”一词出现的文化背景,为揭示人们在认识层面艰难摆脱“从无中生有”的束缚作铺垫。
B.第二段主要讲“创新”一词出现时的特定背景和特定含义,让读者感受到当时人们对艺术家的关注与敬重。
C.第三段紧承第二段,虽略写“创造性”适用对象的延展,但仍让人感觉到人们更新观念的迟缓,为后文作铺垫。
D.第四段介绍了“创造性”在当下的特点和意义,肯定了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国策,但也流露出一些焦虑。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18世纪的法国,创造性的观念遇到阻力,其深层的原因还是人们认为“创造”就要“无中生有”。
B.“创造性”概念是不断发展的、因时而异的和与文化相关的,就是这些特点让它的意义非同寻常。
C.随着历史向前推进,“创造性’’这一词语的适用范围由小变大,以至于能适用于人类的所有活动。
D.“创造性”一词的演化历史,总体上体现着人类对自身认识的变化,也体现着对自身地位的提升。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成熟,应该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文学著作。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拓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来以人物为中心的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向人们展现了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廊。

②《史记》之所以能在历史与文学两方面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这一方面固然取决于司马迁个人的天才与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先秦时期已经产生了相当卓越的文学著作,这些著作对司马迁的历史观、文学观、审美观的形成及其具体的艺术操作,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左传》、《国语》、《国策》的许多章节,其叙事写人的方法,其描述用语及其人物辞令的巧妙,都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所不同的就在于它们还都不是以人物为中心,它们的写人仍然是为了叙事。先秦也曾有过名称上类似于传记的著作,如《晏子春秋》,可惜它的目的仍不是写人,而像是一本逸闻趣事的资料汇编,完全没有剪裁。因此,真正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文学的创始人,只能归于司马迁了。

③《史记》作为第一部传记文学的确立,是具有世界意义的。过去欧洲人称古希腊的普鲁塔克为“世界传记之王”。他著有《列传》50篇,这是欧洲传记文学的开端。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司马迁的《史记》要比普鲁塔克的《列传》早产生近两个世纪。

④从《史记》出现的西汉时期开始,到清朝被推翻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国产生了浩如烟海的传记与传记文学。在历朝正史中,被后人称之为“传记文学”的首先是《史记》,其次是《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新五代史》的若干篇章,其他“正史”在中国文学史上一般很少被人提及。《史记》是历史性与文学性高度结合的完美之作,这种完美结合在史学史上和文学史上都既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班固是司马迁的杰出继承者,也是古史传统的改造者。从班固开始,他在有意识地把“历史”与“文学”分开。从今天的观点看来,作为“史学”的品格,《汉书》无疑是更完美、更系统、更周密了;但从文学角度讲,《汉书》则无疑是在大踏步地倒退。 《汉书》毕竟因袭了《史记》的旧有成果,《汉书》作为一部“正史”,其文学性在我国古代散文中也是屈指可数的佼佼者。

⑤从传记发展的历史上看,两汉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辉煌的时期,这时其他形式的传记文学还大都没有出现或没有大量发展起来。从魏晋开始,随着“史传”文学的逐渐衰落,其他各种形式的传记作品则日益兴盛起来。应该说明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衰落”,并不是指《三国志》、《后汉书》等这些著作的“历史”价值与“文学”品格,我们所指的只是它们的“文学”水平与它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小题1】第②段中,“具体的艺术操作”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小题2】从文中看,《史记》不同于《左传》、《晏子春秋》的根本点是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第④段甲、乙两处应填入的关联词是(    )
A.而且……所以B.然而……因此C.尽管……然而D.不但……而且
【小题4】作者认为,司马迁的《史记》在传记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
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都是空前绝后的。
B.《后汉书》、《三国志》的文学品格在历朝正史中是比较高的。
C.《史记》开创了中国古代官修史书的先河。
D.因为史传文学的衰落,所以其他形式的传记作品兴盛起来。
【小题6】《史记》向人们展现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请以《鸿门宴》为例,从一个角度切入简析人物的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