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地域文化是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它一方面丰富着群众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通过与地域经济社会的融合,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要切实加强地域文化建设,开发、利用好地域文化资源,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响一方经济、造就一方社会风土人情。地域文化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窗口和品牌,是招商引资和发展旅游等产业的基础,是一个区域独有的宝贵财富。如何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县域综合竞争力,是一篇必须作好的大文章。
规划城市文化,彰显文化风格。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融入当地文化内涵和元素,是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手段。用发展和丰富地域文化的理念和思维,对城市景观、文化娱乐设施、历史文化遗迹保护以及文化产业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使地域文化形态化,促进城市建设和谐协调。
发展文化产业,彰显文化实力。文化经济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是21世纪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模式。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坚实基础。我们牢牢把握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规律,依托丰富的资源、特产优势,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出台优惠政策,加强技术研发、品牌培育,在产品设计、生产中注重文化融入,增加产品文化附加值,扩大市场占有率,形成优势特色产业。同时,通过政策引导、招商引资等形式,吸引各方投资文化娱乐行业,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保护文物古迹,彰显文化魅力。切实保护历史文物古迹,深入挖掘、开发本地历史文化,是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有效途径。恢复还原古景,开发建设新景,使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斥资保护、开发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民间传统艺术,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新建一批造型独特、设计精巧融合历史古迹和现代艺术的标志性建筑、公共设施,使城市外在形象与文化品位相结合。
发展旅游产业,彰显文化活力。旅游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它可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是彰显地城文化特色的“助推器”。我们发挥山区地理环境优势,选择一批自然风光秀美的乡村,发展以农家乐”为重点的生态休闲旅游项目,发展当地旅游产业。
(摘编自金运成《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有删改)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域文化属文化范畴,其在招商引资、发展旅游、拉动经济增长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B.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形成地域与文化、经济互促式发展模式,需要多个方面的积极参与。
C.加强历史文物古迹保护、恢复还原古景、开发历史人文景观等是彰显地域文化魅力的重要途径。
D.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农家乐”等生态休闲旅游项目有利于改变我国山区落后的经济状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8 11:16: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一个农民走在田埂上
芦苇泉
(1)他终于直起腰。这是一片无边的稻田。他那样弯着腰,向左右扩展、向前移动的姿势,已经持续很久了。他长长地舒了口气。他朝远处看,远处是蒙河黑色的树林,那片树林子太大,太茂盛,就像一片黑夜。他的头发是湿的,大滴的汗顺着脸往下淌,一直淌进衣服的里面。他的左手臂抱着大把的青草和稗子。我们也许还不太了解他,不过是刚才的那条鱼,让他想起了一条大河。那条鱼打着他的左脚,快速地游走了,碰到稻子时弄出了“啪啪”的挣扎声。他没有去捉它,相反却站起了身。这条鱼显然是从河里和河水一起流进来的,只不过在刚进入这片稻田的时候,它比一条小蝌蚪也大不了多少。它几乎有两寸多长了,真是奇迹。好长时间,他的脑子里只有那片流水。他还听到了那种好听的流淌声。他还看见了一群鱼,像影子一样在水里一闪一闪的鱼。他想鱼的命运可真叫命运,如果不来到这片稻田,仍旧在河里,也许都见到海了。他重新弯下腰,向左向右向前移动……
(2)他今年五十四岁。不远处的村庄里,有他的一所房子,十一棵树,一个妻子,一个儿子,一个女儿。他不喜欢城市,甚至可以说他敌视城市。他一共去过两次城里,两次都是去卖西瓜。他的西瓜那么好,可城里人却说这个不熟,那个不甜,左挑鼻子右挑眼,一大堆瓜一个也没卖上好价钱。每一个瓜都是他的好孩子,都是他一眼一眼地看着长大的,没有一个次的。后来,为了避免和城里人打交道,他就把瓜直接批给那些瓜贩子,不再去城里受煎熬。城市是另一个世界,他在城里行走,要多么别扭有多么别扭,怎么走也走不好,走的总是和别人不一样。在城里,他是多余的,那种反差,和城里人的反差,让他生出了一种被追逃的错觉。在城里,他是逃出来的。回到村庄,他沉思了很多天,自己就这么没有出息?但没有办法。他始终没有消除那种对城市的恐惧。他清楚地记得,城里人目光的冷漠,他们把钱扔到地上抱走西瓜时的蛮横劲。那时他浑身哆嗦,就像一棵草独自站在一片庄稼地里,那么孤独和耻辱。他做错了什么?他不知道。他只想逃走。
(3)一会儿,他就在一条田埂上走着了。田埂上长满草,一只草叶子般的蚂蚱飞起来。他赤着脚,卷上去的裤腿湿了的部分,溅上了几星泥。他把草集中起来,然后坐在上面,掏出他的旱烟袋,抽烟。他黑红色的脸上,放着一种光芒,眼睛里像有一个世界。身体里藏着的力量在等待着什么。他给我们的印象是,没有一点苍老的感觉,就像二十岁的演员,扮演一位五十岁的农民,那种老也是掩饰着的老,是装出来的。他那么自然,一点也不孤独。一会儿看看自己的脚,一会儿看看稻田,远处的村庄就像不存在一样。其实,此刻他正在想着村庄,想着等到秋天把这片稻子弄回去时的喜悦场面。想起了粮仓,想起了妻子的手,想起了孩子们的傻笑。他笑了,那种笑是从里面一点点地笑出来的,好像从昨天就开始在深处或远方笑了,今天才笑出来。他磕去烟锅里的灰烬,重新把烟袋别到腰上,那姿势像极了一位将军在别一枝手枪,也有那番威武、尊严!我看到了他的尊严,这种尊严似乎是天生的,谁见了谁都会敬畏的。然而,在城里,他的尊严呢?他把尊严留在了村庄,留在了庄稼地里。这种尊严原来是带不走的,是只属于村庄和土地的。
(4)在我们不注意的时候,他又在那片稻田里,用那种姿势移动了。那是一架机器,一点一点地向前,没有大的动作,也不会消失。在他站起身来的时候,又一堆草抱在了他身体的左边。他看到了那辆邮车。他竟能从邮车的速度上,看出了今天这辆车同往日的不同。他又躬下腰,但不多会儿,他就站直了,朝村庄看。他几乎不是在劳动了,也许他累了,或是饿了。但他仍能准确地把稗子从稻子中分辨出来,拔出来,一会儿又是一抱。村庄那边跑出一个人,像一只风筝,一晃一晃的,被风刮着。他早就认出来了,那是他的女儿,她考上大学了,肯定考上了。用一种优美的舞蹈跑在路上的人,一定是有了幸福装在心里的人。女儿告诉了他这个好消息。他只不过是笑了笑,并没有走出稻田。女儿站在田埂上扬了扬手中的信。他想,女儿真幸福。继而又想到,女儿要走了,就要失去她了。女儿的快乐和他的快乐,有些是一样的,有些却不同。他自然地想到了城市。但他却没生出一点痛苦或去阻拦女儿的感觉。他在心里替女儿高兴。
(5)“爸爸,咱回家。”
(6)他却摆了摆手,说:“干完这点,我就回去。”
(7)他又弯下腰,向前移动了。
(8)绿油油的稻田,无边的稻田,把他托起来,想让他飞,但他却紧紧地抓住那些草,抓住一棵,松开,再去抓另一棵,永远也不离开这片土地,永远也不飞起来。天黑了,那个移动着的影子,还在移动。接着,我们看到了大地上空的星星……
(有删节)
(1)第(1)段写“那条鱼”的相关内容,有何用意?
(2)第(2)段画线句运用比喻手法,形象贴切,富有表现力,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赏析。
(3)文中反复写“向前移动”这一动作,请分析其作用。
(4)文章表现的农民形象与主旨情感之间有着密切联系,请加以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各题。
幸福为何总在遥远的山那边
小时候曾听过一首外国民谣,不知何故,那头几句就一直印在脑子里。这两句是,在那遥远的山那边,人说幸福就住在那里……
后来年事渐长,每想起这两句词,就产生疑问,幸福为何一定要住在山的那一边?如果住在这边,住得近一点不可以吗?我一直有这疑问,但又不敢问人。怕问出来,人家会笑我傻。而且我隐隐约约地感觉,即便是拿出来问人,大概也得不到什么答案。
稍稍长大以后,我开始偶尔看到,并蓄意去注意看起来好像很幸福的人。我想,幸福的人必是幸福住在他们家,他们才会幸福。幸福肯住在他们家,他们当然与旁人很不一样。
看到一些幸福的人,果然是很不一样的。譬如,常看到一对夫妇从一栋白色的花园邸宅走出来,衣着华丽,大声嬉闹,不时发出阵阵哄笑。我想,他们都是幸福的。
当时,我们家很穷,父亲不在,母亲天天以泪洗面。我们几个兄弟姐妹都觉得我们是很不幸福的。凡是幸福的人,都是很陌生的人;凡是我比较熟悉的人,好像都不怎么幸福。我的二姑妈嫁到了一家很富有的人家,听母亲说,姑妈应当很幸福的。但二姑妈每次到我们家就向母亲倾诉婆婆待她不好,丈夫欺负她。有一次,我还看到她悄悄擦眼泪。自此,在我心目中,她那身华丽的衣服不再代表幸福。大姊也出嫁了,嫁的是很体面的人家。她每次回来,面带微笑。邻居们都对母亲说,你女儿嫁得好幸福啊。母亲与大姊都笑笑默认。但我好几次看到她们两人单独相对时黯然无言,神色悲戚。我不敢问,但我感觉得出,大姊并不幸福,而且非常不快乐。于是我开始有一点了解:幸福一定是在很遥远的地方,一定是住在山的那一边。因为遥远的人是美丽的,陌生的人是很遥远的。陌生的人走来走去,穿着华丽的衣服,微笑,结伴游湖,谈笑风生。你只看见他们的幸福,你并不知他们回家后不微笑、不谈笑风生的时间,是否擦过眼泪,是否神色悲戚。
母亲生了一场病后,脸色苍白,身体很弱。她要去菜市场,我有点不放心。我说要陪她去。母亲说,在家用功读书。但我再坚持,母亲便欣然同意,一路上母亲拉着我的手,我一手替母亲拿着篮子。我们买的不多,因为我们只有买一点青菜的钱。回途上,遇到一位从前的邻居太太。邻居太太拉着母亲的手大惊小怪,“哟,你的儿子长了好多了,上中学了?”她问。
“今年刚刚考上初中,省立初中。”母亲微笑着回答啊。
“好聪明的儿子,还会替你拿篮子!你真幸福!”
母亲没有回答,但母亲笑了笑,笑得很开心。我从未看过母亲笑得如此开心,我觉得母亲可能在那一刹那,是真正幸福的。我突然觉得,我和母亲都在一个很遥远很遥远的地方。(选自《台湾文学》)
【小题1】联系上下文说说“并蓄意去注意看起来好像很幸福的人”一句中“好像”一词的深意。
【小题2】如何理解“凡是幸福的人,都是很陌生的人;凡是我比较熟悉的人,好像都不怎么幸福”这个句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晨读

长白山

一座大山下,有三间茅草房。

东屋住着明子爷爷,西屋住着明子爷爷的两个孙子:成龙、成虎。

结束了一个美梦,明子爷爷醒了。

明子爷爷知道,已经是早晨4点。这不是钟表告诉明子爷爷的,而是明子爷爷的生物钟发挥了作用。

明子爷爷梦见成龙在黑板上写着什么,孩子们都在认真看;梦见成虎戴着眼镜在纸上画着什么,一个领导模样的人在旁边笑。

明子爷爷在梦里说,俩孙子都出息了。

明子爷爷勇敢地把头从被窝里伸出来,一股寒气像鬼一样拍打着明子爷爷的额头、脸和没有几根毛发的头皮,甚至花白的胡子上还结了冰碴儿。

明子爷爷虽然老胳膊老腿了,但还是挺麻利地穿上了厚厚的棉衣棉裤。下了炕,明子爷爷就顺顺当当径直去了西屋。

明子爷爷对自己的房子太熟悉了,哪里是房门,哪里是锅台,哪里是炉子,他都了如指掌,摸黑都能准确找到,不差分毫,仿佛是白天一样。

其实,对于明子爷爷而言,白天和黑天没有什么两样,因为他双眼失明。

这是小鬼子报复的结果。

那年,他两个点射,就让两个小鬼子报废了。然后,一枚炮弹落到他跟前,他就昏过去了,醒来时,眼前一片漆黑,于是,漆黑就成了他的常态。

明子爷爷摸进了西屋,他先是把炉灰从炉子里取出来,然后,又在炉子里铺上豆秸,再在豆秸上铺土木袢子。当他摸木袢子时,心抖了一下,想,袢子不多了,得让队长帮助弄些木头来了。

明子爷爷小心地将豆秸点燃,炉子里的火被屋外的狂风吸得呼呼地响,顿时,屋子里就有了热意。

明子爷爷乐了,是乐在心里。

他想,再等会儿,屋子热了,就叫成龙、成虎起来读书。

昨天,俩孙子读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明子爷爷在心里又温习了一遍,自己觉得自己已经不是一个只会开枪打鬼子的武人,而是一个腹有诗书的文化人了。

想到这儿,明子爷爷心里美美的。有孙子真好啊。

成龙、成虎并不是明子爷爷的亲孙子,而是他抱养的弃儿。

八年前,明子爷爷上山去砍柴,听到婴儿的哭声。循着声音走过去,他摸到了成龙,那时,成龙还不叫成龙,是因为成龙的身边卧着一条小蛇,于是,就叫成龙了。

七年前,他又捡回了小虎,因为一将小虎抱回屋,明子爷爷家的猫就舔他的脸,于是,明子爷爷就给他取了这个名字。

刚抱来成龙那会儿,有人就嘲笑他:把自己养活好得了,还养什么弃儿。

明子爷爷大怒,少放屁!

屋子里已是热浪滚滚,明子爷爷想,该让孙子起来了。

于是,他喊,成龙、成虎起来念书!

他想,两个孙子一定会像往天那样说,好!爷爷!

但现实却与他的想象完全相反。

明子爷爷想,这个岁数正是贪睡的年龄!但转念想,不对,每天可不是这个样子啊!

成龙、成虎起来!

又是一阵可怕的沉默!

明子爷爷赶紧走到炕边,伸手一摸,被子紧紧贴着炕席:俩孙子干吗去了呢?

“咕咚”“咕咚”,是木头撞击僵硬大地的声音。

紧接着,门“吱嘎”开了,一股冷风随之进了屋子。然后,就是稚嫩的声音:爷爷,我们该背诗了!

成龙、成虎,你们去弄烧柴了吗?

爷爷,今天,我们背骆宾王的《咏鹅》。来,我念一句,您跟着念一句:

“鹅,鹅,鹅”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曲项向天歌!”

沧桑和稚嫩的声音混合在一起,从茅草屋中传出,温暖着屋外寒冷的空气。

(选自《小说林》,2017年第2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如“炉子里的火被屋外的狂风吸得呼呼地响”,交代了人物所处的生活环境非常艰苦。
B.小说运用多种叙述方式,叙写了老人的美梦、失明的原因、孙子的由来,使得小说内容充实,结构富于变化。
C.成龙、成虎早早出门拾柴,为爷爷分担家务,反映了他们小小年纪就能体会到生活的艰辛,懂事早、成长快。
D.小说用含蓄深沉的语言,叙写了爷爷与孙子三人之间那种超越血缘关系的亲情,字里行间流动着人性的温情。
【小题2】明子爷爷在叫孙子起来读书的过程中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是如何围绕“晨读”来展开情节的?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任务驱动型作文”源自于西方国家日常语言教学和写作教学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法”,这种语言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而提出的,其核心是在明确“任务”的前提下,完成语言交际口语或书面语表达。这种教学法,根据完成任务过程中所产生的互相影响把任务分成五类:拼板式任务,要求学生把散乱的若干信息拼成一个整体;信息式任务,给两个或两组学生有互补作用的信息,为了完成交际任务,双方必须协商以探清对方的信息;解决问题式任务,给学生一个问题及一系列信息,让其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做决定式任务,给学生一个可能有几种结局的问题,让他们通过协调和讨论选择一种结果,进行论述;交换意见式任务,学生参与讨论,交换意见,但无须达成一致。
国内一些学者在“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基础上,增加“驱动”一词,用于作文教学。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张开明确提出了2015年高考课标全国卷作文的两道题目均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并对其概念做出阐释:“试题往往是给学生创作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如今年作文中‘写信’‘权衡与选择’等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他认为,在材料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能“较好地解决材料作文的泛角度与阐释作文收缩性之间的矛盾”,是在承继材料作文“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又在避免套作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
与传统的材料作文对比,“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具有特殊性。首先,材料的内容思想紧扣“主旋律”。正如张开所说:“作文试题凸显考试对人才培养和价值引导的作用,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形成在作文育人方面的合力,实现高考作文试题独特的教育功能。”其次,材料具有真实性的特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是新闻事件、社会热点,与传统的材料作文的审议故事、名言警句、诗词歌曲、图片漫画等有很大的不同,这种真实性暗含了鼓励考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命题意图。第三,材料的价值取向具有多元性。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表现在:材料往往具有争议性,争议性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关涉的人物对象不是一个人,而是几个或几类人,这就保证“任务”的指向有多种选择;命题者对材料没有鲜明的感情倾向。这样的材料,能保证考生选择感受最为深刻的一点写作。同时,考生要把握好典型人物的特点和物质,这样才能避免一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立意的主旋律,但一定注意不要“贴标签”“穿靴戴帽”。在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的同时,还可从反面针砭时弊,揭露社会上存在的某些消极落后现象,在对比中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意义。
(节选自《语文周报》特邀专家:尤立增《怎样写好任务驱动型作文》)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内一些学者将“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直接引入作文教学中,拓展教学思想。
B.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法”,要求学生语言交际时完成核心任务。
C.“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中,学生的表达根据任务的指向采用不同的信息处理方式。
D.把任务进行分类,学生可以通过协商有针对地参与讨论,交换意见,但无须达成一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软实力”的概念最早是由哈佛大学学者约瑟夫•奈在其1990年出版的《注定领导:变化中的美国力量的本质》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面对前苏联、中国、欧洲、日本对美国霸权地位的挑战,美国可以少用“硬”而多用“软”,运用包括美国文化的吸引力、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在内的软实力,作为一种同化行为的权力,来继续维持美国在国际社会中的领导地位。
②今天,中国对于文化软实力的关注,同样是基于对中国文化在未来世界文化发展格局中的地位这一考量。从这一角度看,文化软实力就是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就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在与“他者文化”的遭遇中所彰显出来的创生力量。而一个民族文化的创生力与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密切相关。随着中国经济影响力的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也在增强。
③费孝通先生曾认为,文化自觉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自身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创建,对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就此来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指的是在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悠久历史和灿烂辉煌的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对未来中国文化在与世界文化交流融合过程中如何健康发展的自觉。文化自信的前提是要知道“我从哪里来”,即对我们民族文化传统有自知之明。中华民族在漫长岁月中所形成的核心价值系统,是我们面向未来创建新文化的“理由”。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就是“贵和持中,自强不息”。全球化时代我们强调文化的主体性、本土化,须知本土文化与我们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核心价值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④建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步入全球化发展时代的紧迫任务。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伴随着国家硬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也得到了全面而迅速的提升,但与发达国家之间仍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后,文化贸易和经济活动都面临一个和国外资本同台竞争的问题,如果不建构文化软实力,不仅我们自己的文化产品输出有问题,影响力受到限制,而且还会被别人占领本土市场,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文化安全。
(取材于邹广文《全球化时代文化软实力建构路径》)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文化软实力”内涵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文化软实力是相对文化“硬”实力而言的一种说法。
B.文化软实力可以确立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领导地位。
C.文化软实力是一种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D.文化软实力是由一个民族的文化创生力量彰显的。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