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门,门,门
谭谈
送走了不知第几批客人,谢宏志制教授再次背起行装,准备出门。
他刚则走到门边,还没有伸手去开门,门就被人敲响了。
门开了。门口,毕恭毕敬地站立着一个穿民警制服的中年人。他仰头看看副教授,谦恭地笑了笑,很礼貌地问道:
“这是谢主任家吗?”
“对,对。”
中年人悬着的心落下来了。自己这两天在报批户口的报表堆里翻出的救命菩萨,终于找到了。看来,儿子这回升大学,有门了
总不能就这样对着客人站在门口说话吧,副教授不得不再次放下背起又放下、放下又背起的行装,谦和地道:
“请屋里坐。”
“您就是……”
“我老谢。”
“您就是谢大救授,谢大主任啊!我真是有幸,有幸啊!”
“你……”
“我是公安局户籍科的。”
客人的目光,在屋里扫视着,似乎在寻找什么。副教授想,客人该看到自己刚放下的行装,客人该早就发现自己正有事要出门。心里着急,嘴上却又道:
“有事情,请说,没关系的!””
“您夫人呢?”客问。
“上班去了。”主答。
“您母亲呢?”
来客这话一出口,副教授不由得奇异地看了对方一眼,一时没有作答。
客人在沙发上坐下了。接着,很谨慎地又颇激昂地抨击起当今的时弊来。
“唉,现今这‘公文旅行’,这机关的办事效率,真是害死人啰!你看,您三年前为老母亲申报户口的报告,左转右转,直到最近才到我手里。我看了报告,完全符合条件嘛,早就该解决嘛!像您这样有贡献的中年知识分子,尤其应该……”
“请喝茶。”制教授给客人递过来一杯热腾腾的香片茶。
“谢谢。”客人欠起身,双手接茶,“谢主任,是这样,办户口,有那么一些条条框框。我特意来,是想见见您母亲,看她身体如何,看是不是符合…….当然啰,这些框框条条,也是由人去掌握的!”
“她不在……”
“回老家去了?”
副教授举目望着窗外,一时无话。
“那没关系,就算我已经看到了她老人家就是。”
“你……还有事吗?”
“你们系,可是全国有名的啰!最近又被评为全国教育战线的红旗单位,你不知道,高考的许多考生,都希望进你们这样的名牌系深造啊!比如我那儿子,想要进你们系都快想疯了!”
“他成绩如何?总分多少?”副教授顺口问道。
“五百一十九。”
“不错呀。”
“上是上了重点大学的分数线,可你们学校要求更高呀!我不知道……”
“他叫什么名字?在哪个考区?考卷号码是多少?”
这时,副教授由刚才的心不在焉,变得神情专注了。穿民警制服的中年人,认真地把儿子的姓名、考卷号码、所在考区,一一报告了副教授。副教授则扭开钢笔,打开笔记本详细地把这些记下了。
“还有事吗?”写罢,副教授看了看表,忍不住再次询问对方。
“没、没了。过几天,我就把老人家的事办、办好。”客人恭维得有点口吃了。“很抱歉。那就请……我不能再待下去了,要去赶九点四十八分的火车。”
“好,我这就走,这就走。主任,你准备去哪呀?”
“招生。”
“您亲自出马?那、那太好了。”
副教授又焦急地看看手腕上的表,担心误了车。他顾不得客人了,匆匆背起行装,大步跨出门去。这位不知给他带来烦恼还是欢乐的客人,被他远远甩到了后面。客人则面有欣慰之色,一直微笑着目送副教授远去的背影。
一个星期以后,这位穿民警制服的中年人,又出现在刚刚招生回来的副教授的门口。自己的儿子终于被这所名牌大学的名牌系录取了。这自然是担任系主任的谢副教授起了作用。他很感激,特意登门将他在收到儿子的录取通知后亲笔批的,这位副教授三年前为其母亲申报的户口送来。这一次,副教授刚一开门,还未说声“请进”客人便一边往屋里走,一边兴奋地道:
“谢主任,这一次,真是太感谢您了。这是老人家的户口。”
副教授跟在客人后面进了屋。这时突然站住,摆了摆手:
“谢谢了!我母亲去年就去世了。”
“……”
副教授迈着沉重疲惫的步子,不觉返身从屋里走到门口。
(选自《人民文学》1986年第6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叙事欲擒故纵,逐层蓄势,反复写副教授急于出门的情态与民警的恭维、纠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中画线部分,主要描写了民警的心理,“悬着的心落下来了”“救命菩萨”等词语刻画出他心慌着急等心理。
C.谢副教授待人谦和有礼,爱惜人才,坚守原则;作者用较多笔墨塑造这一形象,意在揭示甘当伯乐为国选材这一主旨。
D.小说通过对话与心理描写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结尾出人意料,与前文构成突转,耐人寻味。
【小题2】小说结尾写谢宏志副教授的母亲已经去世,前文中有伏笔,请找出来并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门,门,门”为题,有什么好处?请从情节、主题两个角度,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16 09:16: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有多重要
孙道荣
汽车进入了山区,山路崎岖不平,颠得人五脏六腑都要翻腾出来。车上只有十几个乘客,坐在后几排的乘客,因为颠得吃不消,都挪到了前排。
他却主动移到了最后一排,五个座位连在一起,正好可以躺下。他太需要休息了。这段日子,工作丢了,谈了好几年的女朋友也吹了,整个人完全处在心灰意懒中,连续十几天吃不下睡不着,他觉得自己走到了人生的绝境,自己是那么渺小,存不存在都不重要。此行,他想回老家看看父母,年迈的双亲培养出他这个大学生很不容易。他决定在了断自己之前,再看一眼可怜的双亲。
汽车颠簸着前进,乘客都昏昏欲睡。他也恍恍惚惚进入梦乡。
突然,在一阵剧烈的撞击后,汽车猛地停了下来。
所有的乘客,都被惊醒了,有人头撞在了前排椅子扶手上,有人被震碎的窗玻璃割伤,有人被抛出了座位,躺在后排的他,也被高高地弹起,又重重地摔了下来——出车祸了!
车厢里,立即爆发出一片惊叫声、哭喊声。一片混乱之后,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虽然都有不同程度的撞伤,但看来都无大碍。大家稍稍松了口气,探头窗外,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一看,让他们惊出一身冷汗:车子悬在路边的半空中,晃晃悠悠,而下面,是一个峡谷!大家这才发现,车头车尾不在一个水平面!车头向下,尾巴翘起。车内再次爆发出绝望的哭喊声,混乱之中,倾斜的汽车剧烈地摇晃,随时都可能坠落。
他看看身边,最后一排只有他一个人。窗户开着,他轻轻移到窗前,看看外面。还好,还有近半个车身挂在路牙上,只要从窗户跳出去,他就获救了,安全了。
他站起来,探身准备往外跳,可是,因为他的移动,车厢猛烈地颤动了一下。他突然意识到,如果自己跳下去,整个汽车可能因为重心失衡而坠落。前面的乘客发出惊呼:你不能跳,不然我们可就都完了!
是的,他不能只顾自己跳出去,那将置一车人于死地。可是,如果不马上跳出去,汽车可能随时坠落,那自己将与大家同归于尽。他不怕死,他这次回乡,就已经做好了死的打算,只是没想到会是这种死法。
他深深地吸了口气。
他冷静地判断了一下形势。中学时,他的物理成绩就很好,他知道,在现在这种情况下,车头和车尾重量的稍稍改变,都可能使平衡打破,而致车毁人亡。其他乘客都在汽车的前半部分,车尾只有他一人,他是这个平衡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他这一生,从来也没有这么重要过!
现在,唯一可行的自救办法是,他保持不动,维持这个平衡,让前面的乘客,慢慢往后移,再从窗户逃出险境。
他对大家说,我不动,你们一个一个从前面挪过来。千万不能挤,不要慌张,一个一个来!
在他的指挥下,离他最近的一位乘客,一点一点,向车尾爬过来。汽车轻轻摇晃着,每一次抖动,都揪着大家的心。
第一位乘客,成功地移到他身边,从窗户跳了出去。又一位乘客,爬了过来。十几位乘客都获救了。受伤的司机,也从驾驶室爬了出来。他最后一个从窗户跳了出来。汽车晃了晃,没有坠落。
惊魂未定的乘客们,都安全获救了。看着摇摇欲坠的客车,大家的脸上,流露出劫后余生的欣慰。等大家定下神来,才想起坐在最后一排的那个小伙子。如果没有他的沉着和勇敢,不敢想象,会是怎样不堪的后果。大家四处找他,要向他表达谢意,却没有找到。
他已经悄悄走了。他的家就在离此地只有几公里的山坳里,上中学时,为了省路费,他就常常一个人从这条山路步行回家。十年前,也是从这条山路,他走出了大山,他是他们山寨里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他曾经令多少人为之自豪啊。而眼前的挫败,相比以前,是多么微不足道。而他也终于明白: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很重要,即使是一粒微尘。
落日的余晖洒满山林。他拐进一条小路,这样可以早一点到家。归巢的鸟儿们,成群结队,从头顶掠过。他要从这里,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对山路崎岖难走的描述为下文车祸的发生埋下伏笔;车上其他乘客都挪到了前排则为后文车祸发生后车内的惊险状况做了铺垫。
B.车祸是小说情节上的一个转折,同时也是主人公人生的转折点。经历车祸后,他认识到先前挫折的微不足道,也重新发现了自己的价值。
C.小说中人物的行动、心理等描写除了刻画人物形象,也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并使作品更具真实而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D.文中“他深深地吸了口气”体现出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如果不及时跳窗逃生,自己会有性命之忧;如果跳出去,整车人将失去生还的机会。
【小题2】小说标题“你有多重要”有哪些含义与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的哲学

傅佩荣

天赋使命,就是依据内心指示以行善避恶。因此之故,天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许多哲学作品的主题。儒家主张“天人合德”,道家主张“天人合一”,即是典型的例子。

以上三点特色当然不能充分描述中国哲学,更不能拿来作为评析中国哲学各派各家优劣的唯一判准。但“哲学”一词是翻译过来的,那么中国自身有没有哲学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凡是人群聚居、形成社会,并且在历史上存在过一段时间的团体,都有自己的文化。文化会经历兴盛衰亡,其中的决走素是什么?若由“器物、制度、理念”三个层次的内涵来看,理念应该居于核心地位。换言之,科技水平低落的地区、制度规范僵化的社会,未必会被历史淘汰;但是理念若是模糊不清或违反人性,以致民众缺少一套合理的价值观与人生理想,那么这样的团体及其文化就失去继续存在的动力了。

理念以各种形式保存于文学、艺术、宗教中,但是只有哲学可以对它作清晰的陈述、批判、反省,去芜存菁,定期再生活力,进而使文化长存不替。根据英国史学家汤恩比的研究,人类历史上曾出现二十一种文明,其中十六种成了古迹,只有五种仍在发展中,而中国文明是其中唯一能劫后重生,进入第二度兴盛衰亡的轨道的。由此可见,中国文化中的理念应该有其独到之处,而中国不仅有哲学,而且有极富价值的哲学。具体而言,哲学是对人类经验作整体而根本的反省,由之获得启发,再指引实际生活。因此,我们可以把具有此一自觉,并且写下系统著作的人,都称为“哲学家”。以学派而言,古代的儒家与道家,魏晋以后的佛学,都有体大思精的著作与学说。以个人而言,则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直到宋明诸子,都是值得重视的哲学家。那么,中国哲学有什么特色呢?第一,以生命统合宇宙万物。凡存在之物,皆构成一个整体,整体相互感通有如机体,其中没有孤立隔绝的不相干之物质。换言之,生命的力量大化流行,无所不在,其灵秀在于人类。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并无真正隔阂,因此人生之道在于由个人推及人群,再扩及于万物。唯有人间获得安顿,宇宙的存在才能显发意义。中国哲学无不以“人”为其关怀焦点,但是它所表现的人文主义却常有开放的及超越的倾向,而不是自我中 心的人本主义。

第二,以价值贯穿人生行为。人的行为既然是自由的,就有价值取向的问题,因此正确的人生态度是不 容许随俗浮沉的,更反对自暴自弃。自由看来并无约束,但是人的内心对于价值(如真、善、美)却有自发是,相对于西方哲学与印度哲学,以及其他民族的哲学,我们却可以肯定中国哲学确实有自己的一套观点,具休而言,就是:以生命为中心的宇宙观,以价值为中心的人生观,以及对超越界保持开放的信念。这些观点也许在知识理论的构成上,仍须提出有效的论据,但是在指引人生之“道”,使人安身立命上,则一直发挥巨大的影响,维系中国文化于不坠。

第三,对超越界保持信念。一方面,延续传统信仰,相信鬼神界与天或上帝的存在,但是在理性上不去 详细辨明,也不能说得太多。另一方面,则以此一信念作为人生在实践价值时的终极依据,像孔子说“杀身 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就是因为心中存有对“天”的信念,相信人生目标不在苟且偷生,而在完成的向往。孟子所谓人有“良知良能”,可谓一语道破。因此,人类依其本性,无不渴望真、善、美,其中又以“善”的价值最受重视。因为“善”发乎个人内心,并以行为促成人际适当而和谐的关系。于是,人生成为动态过程,必须自强不息,日新又新,直到止于至善。果能如此,则个人人格臻于完美,群体生活的质量亦大幅提升。

——节选自《哲学入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哲学具有以生命为中心的宇宙观,虽然其以“人”为关怀焦点,但所表现的人文主义并不是自我中心的人本主义。
B.世界上其他文明之所以没有像中国文明那样进入第二度兴盛衰亡的轨道,是因为他们文化中的理念没有独特、有价值之处。
C.中国哲学具有以价值为中心的人生观,它以真、善、美为价值准绳,引导人们日日革新自己,不断完善自身人格。
D.作者认为中国哲学的一些观点在理论构成上还可进一步补充有效论据,但在指引人们安身立命、维系文化发展上影响巨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具有宏阔的视野,采取比较的立场,阐述了中国哲学相对于西方哲学、印度哲学以及其他民族哲学的独到之处。
B.文章思路清晰、结构完整,先论述理念之于中国文化、文明的意义,接着论述中国哲学的特征,最后以对特征和意义的概括收束全文。
C.作为一篇哲学入门的文章,作者意在导引读者观其大略,了解中国哲学的概貌,因此作者并没有博引丰富翔实的史料来佐证观点。
D.本文从宇宙观、人生观、信念三个方面抽象概括了中国哲学的特征,但这种求同存异的做法模糊了儒、道等不同流派哲学思想的区别。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哲学家总是能够对人类经验作细致而周到的反省,从中获得启发,并用它来指引实际生活,比如孔子、庄子和宋明诸子。
B.若是某种文化灭亡了,那就是因为决定该文化兴盛衰亡的关键因素“理念”模糊不清且违反人性。
C.若要文化长存不衰,就需要哲学对存在于文学、艺术、宗教中的理念进行清晰陈述,不断反省、批判、更新。
D.孔孟虽不否认天或上帝的存在,但在修身养性上主张遵照内心行善避恶,而不必顾及天的意志,按照天赋的使命去完善德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俞正声的发言: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地认识和平的珍贵。

新加坡《海峡时批》关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深入报道百岁幸存者管光镜的故事。

美国华文媒体《侨报》报道:旧金山中华文化中心,来自各界的500余人,向80年前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默哀并献上白色玫瑰。  

韩联社称,中国选择在国家公祭日这天邀请文在寅进行国事访问,可能是为了在日本歪曲历史问题上,力争捍卫正义立场,实现中韩合作。

此外,新加坡《联合早报》、美国《世界日报》、印度新德里电视台、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等越来越多的外媒开始关注和报道中国的公祭活动,并重点转述中方立场。

日本NHIK新闻网、朝日新间等虽有报道,但都将此次纪念活动称为“南京事件”80周年,只有每日新闻社提及了“南京大屠杀”一词。

材料四:

以国之名,我们呼唤中华儿女勠力同心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从中国人民赢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开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铭记历史中砥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定信念,在缅怀同胞和先烈中凝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一定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在新征程上不断夺取新胜利。

以国之名,我们呼吁世界各国共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业,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中华民族经历了同胞惨遭屠戮,山河喋血的痛苦,更懂得和平“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更坚定“坚持和平发展,共同开创世界和平”的决心。从“一带一路”成为各国共同发展的合作平台,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付诸实践,中国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同各国一道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节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2月12日社论《不忘历史,矢志复兴》)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从国际惯例、他国做法等角度说明了我国设立国家公祭日的背景,并对我国国家公祭日设立的具体情况作了简要介绍。
B.材料二张宪文认为:对设立公祭日的解读应由灾难本身上升到国家民族高度,上升到世界和平与人类文明的高度。
C.材料三表明:越来越多的外媒开始密切关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活动,并大力支持中方立场。
D.材料四“以国之名”呼吁中华儿女和世界各国,共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业,一起为创造人类美好未来作出更大贡献。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是访谈,材料四是评论,它们均属于新闻体裁,因而也具有新闻真实性、生动性、准确性三大特征。
B.四则材料虽都以直接报道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为中心事件,但写作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C.各则材料或隐或显,均有对日本政府隐瞒事实、歪曲历史的批判和对日媒冷漠态度的谴责。
D.由材料可知,从首个南京大屠杀公祭日设立至今,已历经四个公祭日,此项举措向世界传递了中国人民牢记历史、维护和平的坚定决心。
【小题3】综合四则材料,说说我们应该如何以史为鉴,维护人类和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

金开诚

我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事实上,当中国文化开始以书面形式积累、传承时,也便有了书法艺术的萌芽。在其后的发展中,书法艺术不仅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还和整个传统文化一起延绵发展,同步相应。因此,通过书法艺术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种种精神与实质。

文字只是记录语言的工具,而文字本身又不过是由笔画、线条组成的符号。然而我国历代的书法家却能以汉字为材料,通过想象与加工,使之成为艺术形象,从而创造出一种土生土长、高度民族化的造型艺术。由于中国人民对美的执著追求和卓越的创造能力,所以整个书法艺术表现出千姿百态、争奇斗艳,既有深刻传承又有飞跃创新的局面。

世人皆知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人们往往直觉地认为这是由于文明古国历史悠久的缘故,却不能充分注意历代人民对文化创造的自觉而顽强的追求。书法是高度个性化的艺术, “笔为心画” ,人人都有独特的风格,因此在显示个人的创造追求方面具有极大的鲜明度。而且,这种在文化创造方面高度自觉的个性化追求,至迟在汉代“八分”书流行的阶段已有了充分的表现。因为大量“八分”名碑尽管在书写中都遵循了扁方横势、逆入顺出、波礫扬厉、“燕不双飞” 等模式要求,却仍然姿彩纷呈,各有风致。由此以后,在各体书法的写作中,对艺术创造与艺术个性的自觉追求更是蔚成风气,并且日益加深。所以中国书法虽然概括说来只有篆隶正草四体,但每种字体却都有难以计数的风格与流派,各白争奇斗艳,蔚为大观。虽然由于封建科举的功令限制,出现过千人一面的“馆阁书法”,但这种书法即使在封建时代也几乎遭到所有书法艺术家与理论家的一致批判。这一事实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传统文化的发展中确有某种去芜存精的内在机能。

在历代书法创作与理论中有着鲜明的“以力为美”的倾向。胡小石先生说:“凡用笔作出之线条,必须有血肉,有感情。易言之,即须有丰富之弹力。刚而非石,柔而非泥。取警以明之,即须如钟表中常远之发条,不可如汤锅中烂煮之面条。”这段话生动明白之极,却不只是胡先生个人的见解,而是透彻地再现了历代书法中占有主导地位和普遍意义的经验总结。

但是,书法艺术 “以力为美”并不是指写字要用巨大的力气,张牙舞爪,霸气逼人:而是指书法的线条与形象要有内在的动力与活力。它的主要靠实践的功力与火候,这就叫“力由功来”。“以力为美”归根到底是要求在笔墨的运用上达到高度的艺术准确性,而这种境界若不靠深厚的功力是无法达到的:书法的“力”是练功练出来的,而不是使劲使出来的。

书法艺术“以力为美”、“力由功来”,体现了传统文化中一些更为内在而深刻的因素。传统文化的创造有无数品种与样式,而无论哪--种真创造都必然出干真功夫。所以中国人从做学问、创事业、练本事乃至养身体,都把“功到自然成”持为信念,同时也是力求达到的理想境界:而“功”也便成了中国特有的一个概念,对一切文化创造起着引导与保证的作用。

“功”的产生只有靠勤学苦练,这正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人民勤劳勇敢的气质。同时,中国人又历来强调“学无止境”,这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文化创造要求是始终篷勃而永无休止的,这是蕴含在传统文化中最为可贵的精神之一。这种精神在今天尤有发扬之必要。

  (选自《艺术欣赏之旅》,有删改)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字只是简单的符号,书法家通过想象和加工让中国书法艺术千姿百态,争奇斗艳。
B.封建科举制度下优生的“馆阁书法”,遭到所有书法艺术家与理论家的致批判。
C.胡小石的评价,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点出中国书法笔画对“力”的崇尚。
D.书法艺术“以力为美”需要深厚的功力,而深厚功力的获得源自不断的勤学苦练。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通过书法艺术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特点,因为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一起萌芽,共同发展。
B.中国的书法概括为篆隶正草四体,但每种字体却有难以计数的风格与流派,这源于书法家对艺术创造与艺术个性的自觉追求。
C.八分书流行的阶段,充分地表现了书法是高度个性的艺术,“笔为心画”,书法家有着独特的风格。
D.“功”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一个概念,对切文化创造起着引导与保证的作用,书法艺术的“力由功来”便源于此。
【小题3】中国书法艺术蕴含I传统文化感些精神与实质?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梁启超
叶兆言
康有为是块顽固不化的老石头,他是个认死理的家伙,一意孤行,一条路走到黑。他的弟子梁启超正好相反,是灵活机动,说变就变,所谓见异思迁,看谁好就跟谁学。从运气上来说,梁启超也更好一些,他十七岁就中了举人,少年得意,而他的恩师中举却要晚得多。梁启超是识时务的俊杰,活到老,学到老,他拜康有为为师的时候,康还没有中举,在科举时代,一个有功名的人,能拜无功名的布衣为师,其好学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梁启超尊师,并不说明他没有自己的思想。早在戌戌变法前,他和康有为在学术上,就有一些分歧。到后来,分歧越来越大,他们的政治理想南辕北辙,但是他从来不敢忘本,仍然执弟子礼甚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两点都在梁启超身上得到充分体现。梁启超的书法不能和乃师相比,他的字出自张迁碑,拙而敦厚,明澈见底,和他为人一样。康梁的共同点,都是国学功底深厚,不排斥外国的东西,不仅不排斥,而且拼命吸收。
和同时代人相比,康梁对夷的关注,确实超乎寻常,说他们赞成全盘西化,未必有什么大错。我不知道梁启超的外语水平究竟如何,读他的文字,屡屡觉得他孜孜不倦正在学外语。
梁启超的虚心善学,在同时期实属罕见,尤其是在功名显赫的前提下,他仍然像一个好学的小学生。“五四”运动爆发的那一年,他已经四十七岁,去欧洲游历考察,在船上,他开始发愤学法语,这次出远门,是一年多的时间,他不仅学法语,而且学英文。
梁启超能给后人留下深刻印象,有多方面的原因,中国近代史上的几件大事,戊戌变法,护国反袁,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他都是最重要的领导人之一,或是台前活动,或是幕后奔走。多年来,很少有人提及他在“五四”运动中的地位,其实当年学生所以能闹起来,并且惊天动地,和正在巴黎的梁启超向国内致函报告和会消息有直接关系,青岛问题成了事件的导火索,梁启超警告政府,严责各全权代表,万勿在不平等和约上签字。
说到底,梁启超还是个书生,在政坛上,他不止一次有过机会,但是仕途得意不是他的人生目的。辛亥革命之后,也就是民国元年,他到达北京,“都人士之欢迎,几于举国若狂,每日所赴集会,平均三处,来访之客,平均百人”,在给女儿的信中,梁按捺不住得意心情,说自己“日来所受欢迎,视孙黄过数倍”。孙黄是指孙中山和黄兴,和这些职业的革命家相比,书生梁启超显得十分幼稚。在当时,革命党人和袁世凯既斗争又统一,处于中间位置的梁启超因此成为双方拉拢的焦点。凭他的资格和声望,捞个大官做不成问题,成问题的是他的性格不适合做官。作为国内温和派的代表人物,他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他的受欢迎也说明当时确实存在着深得民心的第三条道路,这条道路能否走通是另外一回事。梁启超当过司法总长,好像还当过财政总长,都是很快就辞职,官场之黑暗,不是他这种书生可以忍受的。
梁启超晚年是清华四大教授之一,他的兴趣广泛,学问渊博,各大学都竞相聘请他去讲课。一些学校为了竞争,竟开出千元一月的高价,按当时的生活水准,这是一个天文数字。特殊的人才,通常都有异秉,有人问梁启超信仰什么主义,他想了想,说:“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有人又问他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底,他回答说:“拿趣味做根底。”这种直率通俗的话,康有为绝对不会说。梁启超说自己做事总是津津有味,而且兴会淋漓,在他信奉的词汇里,什么悲观,什么厌世,一概不存在。他曾坦白说,自己所做的事,大都是失败,或者严格地说没有一件不是失败,然而总是可以一边失败,一边继续做,他不仅能从成功中获得乐趣,更能从失败中获得乐趣。人生不仅仅为了成功,他坦言自己生活的每一分钟都是积极的,向上的,因为积极向上,所以活得有滋有味。
(摘自叶兆言《陈旧人物》)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梁启超虽然与康有为在政治、学术上的观点有很大的不同,但这不影响他拜康有为为师,以及对他的敬重。
B.梁启超既精通国学又关注外夷,虽功名显赫却好学外语,体现了他兼容并蓄的学术品格和虚心善学的治学精神。
C.梁启超凭他的资格和声望,成为革命党人和袁世凯双方拉拢的对象,但他始终不为所动,可见他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
D.梁启超说“趣味”是他人生观的根底,体现他乐观的性格;而观其一生所做的事,无论成败,他都是乐在其中的。
E. 文章在选材上既不热衷于宏大的历史事件,也无意追求细枝末节,而是捕捉人物的意蕴,以自然轻松的笔调娓娓道来。
【小题2】文章的题目是“梁启超”,可行文中还写到康有为,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说“梁启超能给后人留下深刻印象,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原文看,有哪些方面的原因。
【小题4】文中说“说到底,梁启超还是个书生”,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