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化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大量人口以都市为中心会聚了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发展得越来越大,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都市文化在市民中形成了一股凝聚力。当一个城市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把居民凝聚成某种文化上的统一体时,城市本身的形象便形成了。历史上每一个伟大的城市可以说都有自己鲜明的形象:雅典以辉煌的卫城建筑、伟大的苏格拉底构筑起了这个城市的形象;“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是盛唐时代的长安形象。城市形象显示着城市的个性,也成为凝聚市民精神的力量。反过来看,靠着这种凝聚力,一个都市才有可能成为伟大的城市,才会有更加鲜明的城市形象。
有些建筑成为城市的形象标志。如巴黎的凯旋门和埃菲尔铁塔、北京的天安门等地标性建筑。这些建筑使得一个城市的形象变得鲜明具体。但这只是城市形象的一部分,这些“硬件”还远远不是城市形象的全部,甚至往往还不能算是城市形象的主要部分。城市形象的主要部分在于它的动态的、富于活力的“软件”部分,就是一个城市中的人文氛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只是杭州形象的不变的底色,而真正的城市形象却是在人文氛围中形成和发展的“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气象和风骨。那些最有生命气息,最能够感染人、影响人的“软件”部分,还表现在城市的娱乐文化方面。从古罗马的大竞技场到现代城市的大型体育馆、歌剧院、休闲广场等,都体现出娱乐活动在一个城市形象中所具有的突出地位。
一个城市是否繁荣,是否有内在的活力,就是看它的市民是不是为它感到自信和自豪,是不是真正与这个城市的传统、精神一体化了。小说《儒林外史》中有这样一个细节:两名卖粪的挑夫商量道,今天的货卖完了后就喝口水,上雨花台看落照去。后人感叹,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这就是说,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的气象已渗透到包括菜佣酒保在内的普通市民的精神深处。市民身上共有的气质决定了城市的文化气质,而城市文化也反过来感染着市民的整体气质。
随着新时期经济的发展,随着网络时代的快节奏、大信息量生活模式的到来,城市文化对城市市民精神趣味的引导作用似乎在逐渐消退。市民的生活方式变得时尚化,有了随机发展的趋势。由于其随机性,城市形象和城市文化必然发生改变,变得破碎和模糊。当市民对自己所生活的这个城市没有了一个完整、清晰的城市形象概念,只有不停地随波逐流变换风气的时候,对这个城市的爱必然逐渐淡漠,甚至无法对城市本身产生最起码的关注,冷漠与游离便是在所难免的事了。这个趋势,值得我们深思和警惕。
(摘编自《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许多伟大的城市都有着鲜明的城市形象,这是古代城市文化中特有的现象。 |
B.地标性建筑是城市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经常能成为一个城市的形象标志。 |
C.城市形象的内涵包括建筑、人文氛围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城市的人文氛围。 |
D.市民的共有气质对城市形象的形成有重要作用,甚至决定着城市的文化气质。 |
A.文章开篇从时空两个方面,通过正反对比论证说明了“城市形象”的产生过程。 |
B.文章阐述了城市形象与城市凝聚力的相互关系,指出了其相互影响的特点。 |
C.文章用“硬件”“软件”的说法,对其代表的建筑、人文氛围和娱乐文化进行了论证。 |
D.挑夫的故事显示了南京古城的文化底蕴,是市民气质与城市文化互相作用的例证。 |
A.随着城市的发展,当其特有的都市形象出现之后,特有的文化统一体也就形成了。 |
B.西湖山水的确是杭州形象的外在名片,但是其气象风骨才最能体现它的城市形象。 |
C.在城市形象中,最有生命气息,最能感染人、影响人的“软件”部分就是娱乐活动。 |
D.经济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可能使城市文化破碎和模糊,作者对此表达了不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