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信条,儒道释三家都有阐述,对各种文化现象的影响也十分深远。比如,天人合一的观点,影响到中医上,会认为人体本身便隐喻了自然界的组成元素,骨骼象征山脉,血液象征河流,穴位象征星斗,毛发象征草木等;而影响到音乐上,人们认为,一张古琴的部件组成里就分别代表着天地、山水、年月、龙凤等自然世界元素,而音乐中重要的美学观点更提出了“八音克谐”,也就是音乐演奏中的和谐美。可以说,天人合一的理念遍及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人们希望,天与物与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合为一。
而从今天的观点来看:天,可以理解为大自然,人,就是人类社会,人类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共同遵守同样的规律,这就是在精神上,在秩序上,在利益上,合而为一的统一体。这也是人与自然最稳定的相处模式,不是征服与被征服之间的彼此角力,而是供养与建设之间的和谐共处。
这样的和谐画面,在中国文化里,古人比今人体会更深,他们常常用很诗意的句子来描绘人与自然之间结成的美好情谊:
比如李白说:“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当他在人的世界里缺少知音的时候,能与花香中的一轮明月对话成知己。如果人们不曾善待花间的芬芳、天空的清朗,人与月就不可能有这样的彼此相亲。想要人与自然“相看两不厌”,就要把自然当作人类的朋友去善待。
再比如陶潜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当他官场失意的时候,是自然里的一丛菊花、一帘远山,给了他心灵上的无限慰藉。在人情世故里孤独的诗人,却有飞鸟在夕阳西下时与他结伴还家,热闹了他不寂寞的归程。如果人们不曾珍护山间的鸟兽、田园的青翠,人与鸟就不可能有同路而归的自在。人想要与自然形成“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彼此欣赏,那就要把自然当作自己的心灵一样去爱护。
如果说,古人把人体构造看作自然界山川河流的象征,那么,我们今人是否可以把自然界的山川河流看作人体骨骼与血液的延伸呢?倘若从这样的心理状态出发,人之于自然,便能够以珍爱生命之心,去尊重世间万物。
在当今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就是能够学习古人的一份赤子之心和敬畏之心,把大自然拟人化,去尊重它的健康状态,而它,就会还我们一份花落花开、云卷云舒的轻安自在。
(摘编自“光明网”,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天人合一”的相关阐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信条因被儒道释三家阐述而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B.“天人合一”对音乐的影响比中医深远,因为音乐中有“八音克谐”的美学观点。
C.“天人合一”的理念遍及中国文化各个领域,如人们希望天与物与人融合为一。
D.“天人合一”从今天的观点看,就是人类与自然之间、供养与建设之间的和谐共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天人合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之后,提出尊重大自然的健康状态的主张。
B.文章通过对比、举例等论证方式,得出在“天人合一”上今人应该向古人学习的观点。
C.文章引用陶渊明的事例,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尊重自然,自然会还我们一个轻安自在。
D.文章在说理的同时,引入了大量的诗句,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又使文章富有诗卷气。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与自然最好的相处模式是“天人合一”,共同遵守同样的规律,在精神、秩序、利益上合而为一。
B.李白之所以能够和花香中的一轮明月对话成知己,是因为他善待花间的芬芳、天空的清朗。
C.今人如果把山川河流看作人体骨骼和血液的延伸,就能够以珍爱生命之心去尊重世间万物。
D.人要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就要有一份赤子之心和敬畏之心,不与自然彼此角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7 09:02: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再有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了。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②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③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

④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小题1】第④段中的“此时”是指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将“装修”“改建”“扩建”填入文中空缺处。
【小题3】第③段中的“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是什么?这两件事物分别有什么象征意味?
【小题4】体会加波浪线的句子的深刻含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民间传统手工艺品是指民间的劳动人民为适应生活需要和审美要求,就地取材,以手工生产为主的一种工艺美术品。手工艺品的品种繁多,如宋锦、泥塑、剪纸、民间玩具等。由于各地区、各民族的社会历史、风俗习尚、地理环境、审美观念不同,各地的手工艺品具有不同的风格特色,充分地展示了中国手工艺术的风采。
几千年来,传统手工艺产品始终是代表中华民族的一大特色产业。传统的工艺品既是文化艺术品,又是日常生活用品,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时尚手工在现代都市如此红火并流行,确实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在追求个性化的今天,传统手工制作工艺科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装饰和实用的性能、手工随心所欲的乐趣,已经不可抗拒的在我们身边流行起来,带来巨大的市场前景。
当今科技不断发展,机器作为生产工具,已日益减少了人们的手工劳动。现代化的冲击,使传统的手艺正从我们身边悄然逝去。随之消逝的,还有人与物的沟通,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当今,日用品、工艺品琳琅满目,但却没有了制作人留下的体温和感情。
(摘编自《民间传统手工艺品》)
材料二:
图表一     图表二

(选自《2017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制造业报告》)
材料三:
由于手工工艺品主要以手工制作为主,既费时又耗力,所以手工工艺品大多都是以个人生产经营为主,生产规模相对较小。虽然有一部分的手工工艺品进入国际市场,但是我国手工艺品的整体发展水平还不是很成熟,其生产规模和经营手段的规模化、市场化以及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所以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也较低下。同时,我国传统手工艺的小作坊生产方式,体现了手工艺的个体性和家族传承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传统手工艺的传播范围和传播效果。
由于我国大部分的传统手工艺都是以子承父业、师传徒的形式传承下来的,所以缺少一定的策划意识,营销意识以及创新意识,没有形成一个独特的品牌标志,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器物的发展与进步。
目前,传统手工艺的生产和形式严重的脱离了人们的生活实际,使得传统手工艺品遥渐萎缩。手工艺的产生于人们的生活实践,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机械化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生产,同时传统手工艺品也逐渐被现代的新产品所代替。
(摘编自《中国传统手工艺在当今的传播应用》)
材料四: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消费者的审美越来越国际化、个性化、生活化,对那些造型老套、形象土气、材质普通、品相不佳的非遗手工产品提不起兴趣,这就倒逼手工艺术家们要从传统思维定式中走出来,要融入现代审美情趣、融合当代流行工艺、融汇当下时尚元素,打造出令消费者眼前一亮,而又爱不释手的好作品、好产品,徐州“手艺神”级的手工大师不少……都是手工艺走向生活走向百姓走向市场的鲜活的成功例证。
从非遗传承的视角来看,人们没有看到传统手工艺的生产背后深藏着的是一条漫长而脆弱的产业链,涉及从研发、选材、制作到包装、推广、销售等一系列环节。当然,在这个产业链中,传统工艺和传统材质是最核心的资源。活态传承,就是要让这条产业链动起来、活起来,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要让“手艺神”们专注工艺、专注创意、专注制作,而不能再像以往分心劳神于细枝末节。这个产业链应该更加尊重市场分工,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摘编自《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的困境与出路》)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手工艺品有不同风格,这与各地区、各民族的社会历史、风俗习尚、地理环境、审美观念的不同密不可分。
B.传统手工艺产品受到了现代机械化生产的冲击,正从我们身边悄然逝去,但若应付得当,也可重新焕发生机。
C.我国的传统手工艺大都是以子承父业或者师传徒的形式传承下来的,造成器物的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证的局面。
D.传统手工艺产业链涉及了研发、选材、制作到包装、推广、销售等一系列环节,其中传统工艺和传统材质是最核心的资源。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尚手工当前很流行,这得益于传统手工制作品有装饰和实用的性能、手工随心所欲的乐趣以及其所展现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B.民间手工艺品制造业位于上游产业与下游产业之间,近五年来,无论是营业收入,还是净剥润,均是一路上涨,且幅度大。
C.手工艺品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关系密切,但它以手工制作为主,既费时又耗力,这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竞争力低。
D.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更国际化、个性化、生活化,造成人们对一些手工产品不感兴趣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针对我国传统手工艺产品目前存在的困境,请你提三条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月下美人泪

肖建国

惠州城有两大养花高手,一个叫黄金,一个叫季献民。

称得上高手的,总得有点绝活。

先说黄金。

从黄金记事起,他家就是花匠。别人养花大都为了观赏,而黄金家是为了生活。他家以种花卖花过日子,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全靠花。所以黄金从小就跟着家人干养花的活。八岁,黄金去上小学。刚好学校的校园在翻整,墙角要种一排花。有员工过来问,种什么花?校长沉吟一会说,种白鹤仙吧,陆游不是说过“芳兰移取偏中村,余地何妨种玉簪”吗?

校长对古诗词有研究,这玉簪就是白鹤仙。

黄金一听,就说不行不行。这玉簪不能种墙根,炕都会炕死。少儿雌黄,校长哪放在心上。果然种上不多久,这玉簪全都晒死了。

校长对黄金刮目相看.黄金读到初二,辍学了。他成绩不好,整天就想着如何侍弄花草。校长说,你回去也好,花草有本心,说不定能让你黄金万两。

校长也真说对了。十多年后,黄金成了惠州城花卉行业的大佬。他不种一般的花,只种奇花异草。比如兰花走俏时,惠州城里的花匠都去养。春兰、蕙兰、建兰、寒兰、墨兰,你方唱罢我登场。朝京门的王胡子竟养出了猴脸小龙兰。一茎一花一雷公,粉面蒜鼻红头发。嘿,奇了。轮到黄金出手,养的是蝴蝶兰。品种虽一般,可花蕊里包含着一只展翅欲飞的白鸽!栩栩如生,绝了。

再比如,养昙花,也叫月下美人。

黄金能让昙花在白天开放。这个,稍有养花经验的人都会。将昙花用黑布蒙起来,不让其见光。到了晚上,则用射灯对着照,照得昙花“阴阳颠倒”。一个星期后,昙花彻底蒙了,不得不顺从人意,在白天开放。

虽然都会,然而都没黄金的昙花开得艳,开得大,开得多。黄金的诀窍在哪里?据王胡子说,黄金爱搞嫁接,不是一类的花,也硬要把它们“嫁上”。

黄金的昙花供不应求。为防假冒,他在每盆花上都系个标牌:黄金之花。王胡子有次在黄金家喝了点酒,对他说,你养花虽好,可比不过季献民。黄金心里咯噔一声。

季献民是教书匠,退休后回到家里,开始养花。他只养四种花,梅花、兰花、昙花、菊花。可能因为竹子不方便“院养”,就换成了昙花。他养的花不卖,只送人。

送人也看对象。王胡子同季献民认识多年,也只得到过一盆。

季献民养花好在哪里呢?黄金想去看看。

季献民家住在东江边,门前有棵木棉树,老干横枝,雄姿英发。据说每到春天,木棉花开,这树冠就成了燃烧的火焰山。

有同行来访,季献民忙迎出屋外。黄金开口便说,听说你的花种得很好,特来向你请教。按照黄金的想法,若季献民不愿意,稍稍皱下眉头,他寒喧两句便走。毕竟有技艺的都怕外露。

没想到季献民非常高兴,连说岂敢岂敢,今日你来得正好,晚上我有昙花盛开,正好一起品赏。

季献民的花种在后院,有三四个屋地大小,木架上按品种分类,养的全是花。有幼苗,有成品,有的正热热烈烈地开放。花香扑鼻。

黄金仔细嗅了嗅,这花香与他那里香得不一样。香得纯粹,甘甜。真是奇怪了。

再看昙花,黄金更为惊讶。有很多盆都是他家的,“黄金之花”标牌还在呢。季献民说,这都是别人丢掉的,我捡回来重新修整。昙花期短,可它命长。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救花一命,它知感恩。

这高论,黄金第一次听说。晚上,季献民刷牙漱口、洗面洗手,清理好自身,才进入后院.后院里没有灯,星月辉映,影影绰绰。黄金莫明地感到一阵心虚。

就这样赏花?

对。不过,你坐着,我还要做点事,来,看着这盆昙花,今晚她将为我们绽放。季献民边说边拿出一管笛子来.黄金发现今晚要观赏的,正是从前他的昙花。

笛声响起,婉转悠扬,伴随习习凉风,如清水般掠过黄金心田。黄金不懂旋律,更不懂诗文,但此刻,这如怨如慕的笛声让他觉得身心变空,身体在变轻盈,有一种想飘起来的感觉。

醉了,还是晕了?黄金想不明白。他只想随着这笛声向上走,向上飘,最好能飘到云端去,再也不回来。然而,笛声戛然而止。

昙花开了。

在月光的映照下,悄悄然,昙花的花蕾慢慢翘起。随着笛声的缠绵,昙花如同少女一般,很害羞地将淡紫色的外色慢慢打开。一层层,一片片,有序地展现洁白芬芳的玉体。当花心褪到最后一层时,忽地,满院飘香,如雪般的大花朵就这样猝不及防地绽放了。最让人惊奇的是,每朵花片上都凝聚一滴晶莹的泪,在月光下闪着温润的光,并当着黄金的面滴落而下。有的落到了黄金的膝盖上,沁人心脾的凉!

黄金彻底呆了。好久,他才醒悟过来。

月偏西,黄金告辞季献民回家。转身,他发现季献民家门口贴了副很显眼的对联:

相看何须尽解语

爱花最是惜花人

这联,进去时怎么没看到呢?黄金自言自语。

(选自《百花园》2018年第5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有意识地通过主人公的名字暗示其形象特点,取名“黄金”暗示他追求物质;取名“献民”表明他追求精神境界。
B.校长对古诗词很感兴趣,季献民是退休老师;但校长是故弄风雅,不懂装懂,目的是通过对比衬托季献民的养花的技艺高超。
C.标题“月下美人泪”中的“泪”至少有两层意味,其一是对黄金对昙花的践踏的一种无声的批判;其二是对季献民对昙花的尊重的感激。
D.小说最后,作者借黄金的自言自语,来暗示“黄金”在季献民家里收获了养花的技艺的精髓。
【小题2】“称得上高手的,总得有点绝活。”黄金的“绝活”体现在哪儿?请结合文章具体说明。
【小题3】王胡子认为黄金养花虽好,可比不过季献民。你从中悟出了哪些人生道理?请结合文意分析。

同类题4

母亲泪

我记忆中的母亲从来没有流过眼泪。

二姨曾经对我说过,你母亲心硬呢,你姥爷走的时候,都没有见到地流泪呢。

母亲是心硬。我大哥当兵那年,南疆战事正紧。我和母亲送我哥哥去车站。欢天喜地的鼓乐声震耳欲聋,说话都要大声吆喝。旁边的一个阿姨对我母亲说,正打仗呐,你舍得孩子去啊?母亲当着哥的面说,不打仗当兵干什么?老大牺牲了,俺老二继续上。母亲拍拍我的头。

大哥真的留在了战场上。

我听报告说,大哥他们是唱着《再见吧,妈妈》趟入地雷阵的。当兵六个月,大哥走完了他十八岁的壮丽人生。母亲没有哭,母亲说,孩子肯定是要让他的父母为他自豪,孩子不希望父母为他流泪。母亲把大哥的相片放在案头,不让镶黑边。逢年过节,全家聚会,餐桌上总是会多摆上一副碗筷,那是给大哥留的。

母亲很忙,家里的事几乎都是父亲在照应。有时,母亲看到父亲劳累的身躯总是很歉意地给他揉揉肩,按按背。然后叹口气,对我说,儿啊,你要是个姑娘多好啊,可以帮爸妈做好多事了。

二姨说,你妈心硬,连花啊草啊都不喜欢,哪能生养姑娘。再生啊,也还是你这样的和蛋。

母亲的双亲去世的早,母亲是二姨带大的。二姨比母亲大五岁,那时的日子很苦,糠菜年粮,每年种收的十几斤芋头就是家里的稀罕物。村里的女人坐月子才舍得吃。二姨隔三差五地就给母亲蒸几个芋头,自己啃菜窝窝。二姨总是哄着母亲说,我吃芋头反胃,你吃吧。母亲到了上学的年龄,二姨自己退了学,把母亲送进了学堂。每天做完活的二姨都要到学堂门口等母亲放学,不同的季节里就会给母亲一把酸枣,一只水萝卜或者几只小鸟蛋。二姨嫁人时,只有一个要求,要供养母亲上学。母亲成为村里惟一一个考入大学的女子。二姨说,你母亲进城里读书,我们都哭成泪人了,她一滴泪也没有,心硬着哩。

母亲性格直爽,说话办事也是风风火火的。如果有个休息日,可以听到家里叽里咣当的声音。父亲说,你母亲做顿饭就像在撵老鼠。

母亲和父亲一动一静,相处得却非常融洽。只有一次,我听到过两个人起了高腔。父亲说,你就别犟了,领导都有了意图,按领导的意见办就是了。母亲说,领导的意见是错误的我也要照办啊?这事不能通融。父亲很无奈,说那是我老战友的孩子,你就别再坚持了。你不知道这后面要牵涉多少人啊,那帮人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母亲一点也不让步,我分内的事,你别管。

那些天,父亲格外的小心,母亲外出时,他总是找借口陪伴在母亲的左右。还是出事了。一辆违章的汽车把父亲撞入路边的深沟,送到医院抢救治疗了三个月,父亲余下的日子就永远与轮椅为伴了。

母亲没有流泪。母亲不请保姆,再忙,也要自己动手伺候父亲。母亲说,她知道那辆车是有意冲着母亲来的,父亲在一刹那间推开了母亲。

母亲闲暇的时间多了。她总是爱推着父亲的轮椅,到后山的花园里散步。母亲说那是他和父亲相识的地方,当时还只有一个小木桥,桥下有潺潺流水。

有一天,大成哥来到了我家。大成哥是二姨惟一的宝贝疙瘩,呵着护着惯着娇着。大成哥大学毕业进了一家企业,没有几年就当上了企业的老板。虽然我家和二姨家相隔千里,大成哥还是经常来家里看望我父母。父亲出车祸后,家里的积蓄全部用尽。父亲去北京的疗养,我上大学的费用都是大成哥给出的。我大学毕业后,也是大成哥四处托人找关系把我安排进了政府部门。母亲就说过,二姨家对咱家的恩情,这一辈子也报答不完啊。

大成哥这次来了没有急着走,安心地住下了。母亲每天都要做许多大成哥喜欢吃的菜。但是,大成哥吃得很少,烟抽得很凶,睡也不踏实。

母亲问,大成啊,今年多大了?

大成说,小姨,你忘了?我比小超大十岁,四十的人了。

母亲点点头,才四十啊,还年轻着啊,还有好日子过啊。那晚,母亲和大成哥谈了很晚。大成哥安安稳稳地睡着了,母亲就坐在大成哥的床边,轻轻地摇着一把蒲扇驱赶着蚊虫,直到天亮。

第二天一早,母亲陪着大成哥走进了公安局。

母亲回到家,把自己关在屋里,嚎啕大哭。

母亲已经退休了。母亲是位纪检干部。

(选自《小说月刊》2013年第7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叙事,“我”虽然不是核心,却有独特作用,我亲历,听闻了所有情节,小说故事由“我”叙述,显得真实。
B.大哥牺牲后,逢年过节,全家聚会时,母亲总会在餐桌上给他摆上一幅碗筷,从这个细节中可以看出母亲为送大哥当兵,感到有愧于大哥。
C.小说善于运用衬托的手法,比如父亲劝母亲要按领导的意思办事,并为母亲的安全担忧,衬托突出了母亲坚持原则、公而忘私的形象特点。
D.母亲爱推着父亲的轮椅到后山她和父亲相识的花园里散步,又成夜摇着蒲扇给大成哥驱赶蚊虫,这些说明母亲不只是心硬,也不缺乏
【小题2】小说标题是“母亲泪”,却用大部分篇幅写母亲没有流泪,只在最后部分写母亲流泪,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二姨家对咱家的恩情,这一辈子也报答不完啊”这句话对人物形象塑造、结构安排和主题表达都有重要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代

唐勇

能买这么好的房子要运气,还要财力。

对于女儿的眼光,当老总的父亲露出了赞许的微笑。“值,这样的地段这样的别墅,三百万元买来放着都会赚钱。”“关键是那一个一百二十平米的私家花园,赠送版,想一想不美都不行。”女儿刘诗涵高兴起来咯咯咯地笑出声。

“也不能空着,像得种点花草什么的。”妻子想了想又说:“小的水池、假山、葡萄架、亭子之类装饰一下吧!”

“爸妈,现在全世界都崇尚绿色、环保、低碳理念。我提议在咱花园里多种些树吧!像桃、李、杏、梅、樱桃、枇杷啥的,可以看花开,还可以吃无污染的水果。负氧离子也多,亲,健康有益。”读大二的诗涵接着说。

几天后,花园里便神奇地出现了几十棵树,像片小树林。有三棵樱桃树,两树葡萄,两棵杏树,两棵李子树,两株梨子树,三棵苹果树,两棵枇杷,一株柳树,两株黄桷兰,一棵白玉兰;还有一株罗汉松,一株丁香,两株红枫,一棵槐树,一株银杏树和一棵梧桐树。树大的如啤酒瓶粗,三、四米高;细的如撑衣棍,只有一米多高。共二十七棵树。

别墅三层楼装修好后三个月刘总全家搬了过来。正是春三月,花园里的果树也开花了,红的粉的白的,仿如云霞,花香四溢。附近的业主和前来聚会的朋友都赞不绝口,只有刘总从乡下来的老爹,似乎不大高兴,有时在花园里闷闷抽一阵旱烟,叹口气说:“可惜呀!”

没多久,刘总老爹回乡下去了,说在大城市住不惯。进个屋还要脱鞋穿鞋啥的,在乡下还有几块田地供他侍弄,就当锻炼身体。在这里,他除了和孙女一起给树松松土、浇浇水就没啥事儿,他歇不惯就走了。临走时他对诗涵说:“这树再长大些该挪窝了,不然可就可惜了。”诗涵笑着说:“爷爷,那叫移栽;行,我搬几株上快递公司给您寄过去,给您和奶奶解闷行不?”刘老爹摇摇头又叹了口气。在乡下,他曾在一大片荒山上栽种了核桃树和花椒树。

头一年,花园里死了六棵树,也没有虫蛀虫咬,慢慢干枯死了的。第二年又死了三棵树。这一年诗涵大学毕业,且顺利考取了研究生,她要念硕士课了。

父女俩坐在花园里,晒着暖暖的太阳。诗涵忽然对刘总说:“爸,我想到你公司去实习一下,不想死读书了。”刘总抬头诧异地问:“诗涵,你不念书啦!”“不是嘛,我想利用课余时间来学习学习,以后念完硕士还得出来工作嘛。增加知识技能,增加社会经验,增加工作能力。”诗涵说完后幽幽叹了口气又说道:“我现在知道爷爷为啥对树儿叹气了,他是有栽树的经验呀!”

刘总喝了口茶说:“这样,你先到公司总经办去吧,先熟悉熟悉公司情况,然后到几个部门去实习一下。对了,涵涵,咱花园里还有多少树。”

诗涵认真地数了两遍回答说:“还有十八棵。”

刘总问:“如果让你总结?”

女儿故作严肃地说:“爷爷会说,这是由于果树栽培和种植技术不过关造成的损失。”

刘总说:“那只是一方面,是否该请园艺专家给咱这花园规划、设计、施工一下,现在咱这花园还只是个小树林呀!”他接着问女儿:“用你的专业知识总结呢?”

诗涵是学财务管理的,她很快回答:“固定资产损失百分之三十;直接经济损失购树款两万元,间接损失人工费、运输费、挂果应得收益、管理成本等一万五千元;一共损失了三万五千元。”

“算得倒挺精细。”刘总看了看女儿,又看看树,接着说:“人才,用好了是资源,如果某部门用非所长,某部门所长之人过多就会闲置资源或引起相互间激烈竞争,当然会损伤浪费资源。就像这些树一样。”

父女俩一时沉默了。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中写妻子提议在私家花园里中上花草,既是为了表现妻子的生活情趣,又是为了与下文女儿的提议对比。
B.女儿想到父亲公司实习,是因为她理解了爷爷叹气的原因,觉得人长大也要“挪窝”,要尽快到工作岗位上磨炼自己。
C.父亲夸女儿“算得倒挺精细”,是觉得女儿的专业知识掌握得不错,的确没有死读书,能够胜任到自己公司实习的工作。
D.文章以“父女俩一时沉默了”收束全篇,表现了父女二人内心的沉重,文字简洁,语言朴实,深化了主题,也引发了读者的思考。
【小题2】文中三人各从什么角度去认识家里的小树林的?请分别加以概括。
【小题3】小说围绕三代人对小树林的认识展开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