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面对如此残酷的伤痛记忆,莫言并没有使自己的小说变成“伤痕文学”,而是一种充满了民间性的“欢乐文学”。
我至今还记得,当初读到莫言的《欢乐》《粮食》《天堂蒜薹之歌》等小说时的情境。饥荒的年代,一位农妇偷偷将生产队的豆子完整地吞进肚子,回家后再将豆子呕吐出来,喂给饥饿的孩子和濒死的婆婆,自己“死蛇一样躺在草上,幸福地看着他们围着瓦盆抢食”。
读到这里,我的确忍不住要流眼泪,接下来的情节却让我忍俊不禁:农妇的“血骂”铺天盖地,将自己和辱骂的对象一起贬低为畜生和肉体器官,一股戏谑的民间语言的风暴扑面而来。当我正准备哈哈大笑起来的时候,天堂乡的盲歌手张扣的歌声又响了起来:“乡亲们种蒜薹发家致富/惹恼了一大群红眼虎狼/收税的派捐的成群结对/欺压得众百姓哭爹叫娘……”是这些充满伤痛的底层经验,充满民间智慧的叙事语言,充满想象力的叙事风格,刺激我写下了《文学与民间性——莫言小说里的中国经验》那篇长文。
我不认为莫言是什么“魔幻现实主义”,他笔下的中国乡村世界是那么真实,真实得极端残酷。我也不认为他的语言有什么“狂欢化”的特点,他的语言是悲伤的土地中蹦出来的带着泥土腐味的语言。如果说他具有“民间”色彩的话,那也是中国特色的民间,而不是巴赫金笔下的中世纪欧洲的民间。莫言的小说叙事,是中国土地上的语言奇迹,是白话汉语文学经历了100年的操练,在叙事文学中结出的最新果实。
更具有特色的是,面对如此残酷的伤痛记忆,莫言并没有使自己的小说变成“伤痕文学”,而是一种充满了民间性的“欢乐文学”。莫言的文体,是一种生长在真正的“民间”土壤上的“欢乐文体”。他对民间悲苦的生活的表达和讲述,既不是哭诉,也不是记账式的恐吓,没有给人制造压力,没有给人心灵投下阴影,而是给人一种“欢乐”的、继续活下去的力量。真正的文学形式,就这样既凸现了生活的残酷性和荒诞性,同时又消解了残酷生活带来的阴沉、死亡的气息,或者它的片面的“严肃性”,从而体现了文学的“民间性”中最本质的欢乐精神。这就是莫言的特殊意义。
此外,“莫言的获奖”也很有意义。它证明了只有尊重文学创作的规律,才能使得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获得更多的共鸣。
我希望“莫言的获奖”仅仅是当代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小小的序幕。(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土地上的语言奇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言小说的叙事语言充满着带有中国特色的民间智慧,莫言的文学是植根于民间的文学。
B.莫言小说的写作内容于中国民间底层的伤痛经验,其叙事风格充满了想象力。
C.莫言小说的叙事具有鲜明的中国特点,他的语言是悲伤的土地中蹦出来的带有泥土腐味的语言。
D.莫言小说的叙事语言,是中国白话汉语文学多年操练的产物,并成为中国语言奇迹。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莫言小说对残酷现实采取的不是“伤痕文学”的叙事形式,而是“欢乐文学”的叙事形式。
B.莫言小说“欢乐文学”的叙事形式,具有给人“欢乐”的、继续活下去的力量的文学作用。
C.莫言小说“欢乐文学”的叙事形式,消解了生活的残酷性,体现出了一种民间的欢乐精神。
D.莫言小说“欢乐文学”的叙事形式,尽管凸显出了生活的荒诞性,但符合文学创作的规律。
【小题3】(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言小说不是“魔幻现实主义”和“狂欢化”,而是一种植根于中国民间的文学土壤的“欢乐文学”。
B.莫言讲述的是残酷的伤痛记忆,但因采用了“欢乐文学”的叙事形式,让人读之有时却忍俊不禁。
C.莫言抓住了文学的“民间性”中最本质的欢乐精神,所以讲述的悲苦生活不会给人的心灵投下阴影。
D.“莫言小说获奖”拉开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序幕,当代中国文学将有更多的作家、作品走向世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11-06 10:36: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些电商平台会利用满减、红包、优惠券等活动,通过“先涨价再促销″的方式,以假折扣误导消费者。某些网店经营者为吸引消费者,不惜在商品标题或宣传页面中夸大甚至虚构部分产品功效或性能。许多商家以次充好,混搭销售劣质商品。还有许多商家把钱花在“刷单”上,很多消费者容易被虚增的部分好评或销量蒙蔽。网购不仅要看商品评价和成交量,还要注意销量突増或突减现象。不少网店经营者断章取义,利用声明、规则、通知等形式“秒杀”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并且常常利用合同约定,使用技术手段强行搭售,让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一些“网络专供款”不仅质量参差不齐,售后待遇也大相径庭,售后维权的成本较高、周期较长,这种既费时又费钱的等待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一种煎熬。部分不良商家针对消费者的兴趣爱好、消费习惯、消费层次等特征,定向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搜索结果,容易导致订同样的酒店、买同样的服务,苹果手机用户比安卓手机用户贵;同样的打车起点和终点,不同用户价格也不一样。

(摘编自《市监督管理局发布消费警示:网购的八大“陷阱“》,《盐阜大众报》2019.03.15)

材料二:

不再“单纯”的微信朋友圈已发展为网络营销的一种常见方式和渠道,由此衍生出的购物纠纷事件也频频发生。微信属于社交媒体,通过微信朋友圈购物,卖家很分散,而且没有一个像阿里或其他电商这样的专业电商平台来规范买家和卖家的关系,没有对卖家资质的审核、验证以及信用评价,导致微信朋友圈的卖家质量和信用良莠不齐。从平台的角度来讲,作为社交平台,微信上很多信息都很私密,平台基于对用户隐私权的尊重,不能监控人们的日常通信,所以发在朋友圈的广告以及微信交易确实很难监管。

据统计,2018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为31.6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5%。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在激发市场经济活力、为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叶,也引发诸多消费纠纷——2018年,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共受理网络购物投诉168.2万件,同比增长高达126.2%,虚假广告、假冒伪劣、质量不合格、经营者拒不履行合同约定等成为投诉的主要问题。

(摘编自《微信“朋友圈”渐成“商业圈”网购还有多少痛点待解》,《光明日报》2019.04.22)

材料三:

针对网购行业的种种乱象,2019年1月1日起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明确了电子商务经营者的义务,同时还强化了经营者的举证责任,这无疑为消費者维权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也再次表明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无论是线上网店还是线下门店,任何生产经营活动都不能突破合规的基本框架。

无论是电子商务法对商家行为的规范,还是平台经营者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本质上都是对整个电子商务行业规则的重塑。当然,从缺少规则、野蛮生长向透明化、规范化过渡,可能会伴有转型阵痛,但从长远看,只有电子商务经营者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信的原则,来参与市场竞争,履行自身义务,整个电商行业才能走上更加健康的发展轨道。

要真正让网购环境清朗,必须构建起买卖双方和监管者共同发力的消费环境。盼望随着相关配套法律法规不断落实、监管部门的重拳整治、网购平台的自我净化以及消費者维权意愿的不断提升,未来的网购商品不仅能让人们买得放心,而且用得舒心。

(摘自《对网购乱象不能“自认倒霉”》,《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05.01)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电商平台的满减、优惠券等促销手段都存在着假折扣,还有夸大其词的宜传,购物时应多比较甄别。
B.微信购物不同于专业电商平台购物,卖家的资质审核验证等问题难以进行,卖家的品质和信用也很难得到保障。
C.政府相关部门出重拳、立法规,目的是告诉人们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任何经营活动都要符合规则。
D.当前电子商务仍处于野蛮生长期,制定法律法规去约束电商,从长远看,对电商平台也有益处。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平台上,商品评价和交易量是购物时重要的参考依据,但如果某商品销售量突增突减则是商家在“刷单”。
B.一些网络专供款商品的品质较差,其售后服务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消费者维权成本较高、周期较长,既费时又费钱。
C.当前我国网络购物市场增长迅猛,但实际上也存在诸多痛点,由网购引发的消费纠纷成倍增长,问题突出。
D.不只微信等社交平台购物容易出现消费纠纷,整个网络购物市场近年来都是消费者投诉的高发地。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规范网络购物市场的另外两点措施。
(1)政府部门:完善法律法规并执行好监管职责
(2)电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消费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假如有一天,地球真的在巨大的毁灭性灾难中消失,而人类有足够的能力到达火星,那么人类真的可以把火星改造成第二个地球吗?目前已经有科学家致力于这项研究工作。
科学家预测,如果全部完成的话,火星的地球化改造将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程。火星环境地球化的初级阶段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将整个火星改造为类似于地球的居住地可能需要数千年的时间。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像沙漠一样干燥的环境变成人类、植物和其他动物都可以生存的生机勃勃的环境呢?目前,人们已经提出了两种地球化的方法:一是利用大型轨道镜来反射太阳光,从而使火星表面升温;二是利用含有大量氨的小行星撞击火星来增加温室气体的含量。
美国宇航局目前正致力于开发一种太阳帆推进系统,该系统通过巨大的反光镜来利用太阳辐射,从而推动太空船在太空中的航行。这些巨大反光镜的另外一个用途就是:将它们放置在距火星32万公里处,利用这些镜子反射太阳辐射,从而提高火星的表面温度。科学家提议制造直径为250千米、覆盖面积超过密歇根湖的聚酯薄膜反光镜。这些巨大反光镜的重量将达20万吨,这意味着它们体型太大而无法从地球发射。不过,人们有可能利用在太空中找到的材料来建造这些反光镜。
如果把这样大小的镜子对准火星,它可以把火星小范围内的表面温度提高几摄氏度。想法是这样的:通过反光镜将阳光集中反射到火星两极的冰盖上,使那里的冰融化,释放出储存在冰内的二氧化碳。多年之后,气温上升将导致氯氟烃(CFC,这是一种空调或冰箱中存在的温室气体)等温室气体的释放。
太空科学家克里斯托弗·麦凯还提出了一个更加极端的方法来提高火星温度。他认为,用含有氨的巨大冰冻小行星猛烈撞击这颗红色星球,将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和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外太阳系的小行星上以某种方式安装热核火箭发动机。火箭将推动小行星以大约4千米/秒的速度运行,大约10年之后,火箭将停止运行,100亿吨重的小行星可以在无动力的条件下向着火星滑行。撞击时将产生大约1亿3千万兆瓦的能量。这些能量足够地球使用十年。
如果有可能控制一颗如此巨大的小行星撞击火星,那么一次碰撞产生的能量可以使火星的温度上升3摄氏度。温度的突然升高将造成大约一万亿吨的冰融化为水,这些水足够形成一个深1米、覆盖面积超过康涅狄格州的湖泊。50年内通过几次这样的碰撞,将会创造出温和的气候,还可以制造出足以覆盖星球表面25%的水。然而,每次小行星撞击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7万兆吨当量的氢弹,这将使人类在该星球上安家落户的时间推迟几百年。
虽然我们在21世纪内就可以到达火星,但是火星环境地球化这一想法的完全实现却可能需要几千年的时间。地球用了几十亿年的时间才变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星球,将火星环境改造得像地球一样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人类需要付出大量的智慧,并为此长期努力,才能创造一个适合居住的环境,并将生命送往寒冷干燥的火星世界。
(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火星环境地球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火星环境地球化是指将火星环境改造成适合人类、植物和其他动物生存的环境。
B.火星环境地球化的初级阶段工程巨大,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将整个火星改造为类似于地球居住地或许需要数千年的时间。
C.利用大型轨道镜来反射太阳光,从而使火星表面升温是火星环境地球化的方法之一。
D.和地球几十亿年的漫长演变过程相比,火星环境地球化肯定要容易得多。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为聚酯薄膜反光镜直径达250千米,覆盖面积超过密歇根湖,所以它们无法从地球发射。
B.反光镜是太阳帆推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可利用地球上的材料又可利用太空中的材料制造。
C.要让含有氨的巨大冰冻小行星猛烈撞击火星,需要在外太阳系的小行星上安装热核火箭发动机。
D.含有氨的小行星撞击火星将使火星的温度升高,经过多次碰撞之后,火星上将会形成温和的气候。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没有太阳辐射,那么人类即使研制并成功安置了巨大的反光镜,也不可能提高火星的温度。
B.火星两极冰盖上的冰融化,就可以释放出储存在冰内的二氧化碳,进而使火星的表面温度上升。
C.利用小行星撞击火星会使人类在火星上安家落户的时间推迟几百年,原因是撞击时会释放巨大的能量。
D.火星环境地球化尚处于研究阶段,要想真正把火星改造为第二个地球,还需要人类付出大量的智慧,并为此长期努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涛声

陆原

①在眼前摇曳的一望无际的绿色,是棉田的青春,婀娜娇媚,朝气勃发。饱满的激情在田野上张扬,这是江南浓烈的春之景!

②然而,这里不是烟雨迷蒙的江南,而是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北沿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七月的阳光,在没有白云的过滤下,恣意而为,热浪汹涌,极尽夏日的威力,仿佛要证明它的无穷能量。

③在太阳底下,无形的光线有如万千枚银针一齐刺在身上,焦灼的疼痛感从皮肤底下冒出来,使我极想躲到树荫下,以逃避阳光的暴晒。都说新疆夏季的阳光火辣辣 的,紫外线特别强,这次我真的领教了。难怪我看到台州援建第一师阿拉尔市指挥长蔡文富和副指挥长林杰,都是满脸紫黑。来援疆前,他们是江南典型的白嫩脸 色,没想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脸竟晒得这么黑,可见他们没少在援疆工地和援建的农业园区上跑。

④我站在棉田里,站在火烈烈的太阳下,心想,任何一种植物都经不起这样烈日的烤灼?

⑤但眼前绿色的棉花在无声地回答着它们的可能。嫩绿的棉秆,挺拔纵横向上伸展,连枝秆上毛茸茸的细管也笔挺不萎。一片片硕大的碧绿棉叶如掌托举,万千片棉 叶便像万千只奋举的手掌,让人感受到它们奋发的劲力、不屈的争取精神。这不禁使我心生感慨:棉花也是大自然里的一种生命,生命的力量是无穷的!

⑥辽阔的棉田,有红花和嫩黄色的花在绿叶下探头探脑,也有的在枝头上迎风摇动,给棉田带来无限诗意。

⑦经八团连队职工介绍,我才知道棉田里那些粉红、大红、紫红色的花,都是从嫩黄色的花朵蜕变而成。清纯的黄花无所顾忌地开放,如天真烂漫的孩童,惹人喜爱。当黄花经风经雨后,便成为娇艳的粉红色,展开的花瓣聚合而起,如青春少女,显得羞羞答答,仿佛知道世间荣辱美丑。粉红色的花朵逐渐变成大红色,然后再 变成深红色,于是凋谢于天地。棉花朵的色变,有如枫叶,待到叶红如丹,美丽的辉煌便是生命的顶峰。这像人生,大红大紫后,便走向沉寂,走向消亡。

⑧虽然,棉花朵的生命凋谢了,但它孕育了新的生命。每一朵深红色的花朵都留下了一颗绿色的棉铃,棉铃在时光里生长万千根银丝,这是棉花朵美丽的希望。

⑨风过处,棉田绿浪起伏。连队职工兴奋地介绍说:“再过十多天,整个棉田便会黄花盖顶,今年棉花丰收,已没有悬念了!”在兴奋之余,可他们又担忧今年的棉花价格继续走低。

⑩但在台州市援疆副指挥长王若嘉的眼里,看到团场棉花丰收的前景,没有担忧,只有喜悦。他不仅是为兵团职工能有棉花好收成而高兴,更是为台州产业援疆的正确决策而高兴。

⑾台州援疆指挥部副指挥长林杰,是我的老乡和朋友,每一次我从老家给他打电话,他都忙着。我想象不出援疆工作有这么忙?这一次我到阿拉尔,才见证了他的忙碌。我在新疆的这些天,他想坐下来陪我聊聊天的时间都没有。

⑿前几天,林杰的妻子利用女儿的暑假,俩人不远万里,兴致勃勃来新疆探亲。她们满怀希望林杰陪她俩在新疆玩一玩,但她们想不到计划一个月的探亲假,只用了六天,便让林杰给画上了句号。

⒀林杰跟我说,援疆指挥部工作太忙,实在没时间陪她们,不如让她们早点回去。

⒁可以想象,在机场送别的那一刻,林杰一家三口人的心情是何等的复杂,有愧疚、有无奈、有酸楚,也有强颜欢笑的理解。

⒂站在棉田里听他无意地聊起这段事儿,我仿佛听到了塔克拉玛干沙漠传来的涛声。这被谓为死亡之海的中国最大沙漠,难忘丝路上清脆的驼铃、黄昏里宁静的梵音、不同种族人们的悠扬歌唱,难忘沙漠变成桑田的美丽现实。

⒃像林杰一样,许多援疆干部都把援疆情谊置于亲情之上。这是因为他们自觉地把援疆工作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和重大的工作职责,他们把援疆的一汪情感浇灌在苍茫的西部边陲上,要让这里的沙漠变成绿洲,再让绿洲成为宜居的富民之地,要让新疆成为团结稳定、繁荣发展的新疆。

⒄我聆听着沙漠阵阵涛声,这涛声,是沙漠对绿洲的向往?是沙漠对繁荣城市的向往?是沙漠渴望深埋的矿藏早日服务于建设的向往?

⒅我相信沙漠也是有自尊、自强和奉献精神的,它们不愿意这么白白荒芜偌大的国土,它们也希望自己能为新疆美丽着、能让新疆骄傲着。

⒆我想,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呼唤,会成为现实的。被全国人民浓浓爱着和深深爱着祖国的新疆,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光明日报》2015.10.9)

【小题1】简析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赏析⑤段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小题3】文中为什么要写林杰的妻子、女儿?
【小题4】题目为“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涛声”,“涛声”在文中有什么含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日新者必日退

唐帼丽

程颐语道:“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程颐认为,君子学习一定要日新,日新就是每一天都要有进步。君子学习做不到日新,就是用心不够,有私心、懒惰之心。学习不用心、不精纯,必然退步。

何以不学习便退步?关键在于私欲的掺入,导致学习的中断。清人张伯行释道:“若不日新,便是心有间断,私欲相乘,非昏则倦,日退必矣。未有半上落下,能站得住,不进而不退者。”这里,揭示了“不日新者必日退”的深层含义:即学习者的求学初心和用心程度,决定其进步抑或落后,创新抑或保守。在笔者看来,“不日新者必日退”包含两层含义。

其一,用心思进,无我无私,“惟精惟一”。《大学》言天下大道学问与用心求道的关系,“明德”“亲民”“至善”是大道学问,须以“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的初心和用心程度去做学用实践。朱熹曰:“实其心之所发,欲其一于善而无自欺也。”这里,正心诚意是做天下大道学问的立场和出发点。做天下大道学问是做“无我”之学,不以私心私利求学问道、谋个人利益。陆九渊道:“人须是闲时大纲思量:宇宙之间,如此广阔,吾身立于其中,须大做一个人。”这里把一个个体的“我”和私心去掉,立身于国家、社会、宇宙当中,以无我无私之心,谋求天下大道。这个大道,是真正的为民为天下的学问大道,也是为民、为天下的用心、立场和态度。求学立本、用心、无我无私,以此立意做学问修养,才可能日省和日新,才可能真正在道德学问上下功夫,成就为民、为天下的事业。

其二,从心出发,学用一体,知行合一。程子道:“凡学之道,正其心,养其性而已。中正而诚,则圣矣。君子之学,必先明诸心,知所养,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谓由明而诚也。”这里反映了儒家“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的学问要义:无我无私,做利民利天下的学用实践。王阳明道:“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这里王阳明先生强调,要以“知行合一”恢复儒家思想的本体要义;其知行合一的内在之源,便是利民利天下的初心、用心程度和立场。站到这个立场上,从此心出发,知与行便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彼此互为本体,共为一体,由认识上的创新外化成实践上的创新。

儒家认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以为民为天下的大义初心关心天下社会,关心民生,思虑现实,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是真正的学问之道,也是创新的源泉,才是实现“日新”的真正路径。

(摘编自2018年05月09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程颐认为君子要想“日新”就要“日进”,否则就“日退”,“日新”“日退”是矛盾的。
B.程颐认为君子学习不能日新,就会产生私心、懒惰之心。学习不精纯,就必然退步。
C.张伯行认为学习者进步抑或落后、创新抑或保守和其求学初心、用心程度关系密切。
D.张伯行认为“不学习便退步”的关键在于私欲的掺入,这和程颐的看法大相径庭。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最突出的论证方法是引证法,在提出观点和论证观点时作者习惯引用前人的观点。
B.文章引用陆九渊的观点论证了“不日新者必日退”包含“无我无私”这层含义。
C.文章第四段论述君子之学要“从心出发”“学用一体”“知行合一”,而“从心出发”最重要。
D.文章先提出“不日新者必日退”的观点,接着阐释其内涵,最后指出实现“日新”的路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和朱熹均强调不以私心私利求学问道、谋个人利益,要正心诚意地做大道学问。
B.只要以求学立本、用心、无我无私立意做学问修养,就能成就为民、为天下的事业。
C.王阳明认为利民利天下的初心、用心程度和立场是恢复儒家思想的本体要义的关键。
D.“知行一体”,由认识上的创新外化成实践上的创新的一个先决条件是利民利天下的立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枕上诗书闲处好

孙守名

我抱着一摞书走下台阶,走出图书馆的时候,迎面走来一位熟识的学长。三两句寒暄后,他便指着刚与我擦肩而过的老者说,那位便是宋学大师刘乃昌先生。我颇为诧异,转过头去,只看到一个模糊的背影,灰呢子大衣,鸭舌帽,还有不疾不徐的步履。

这大概是二十七八年前的事了。那时的刘乃昌先生早已是颇有名气的学问大家,专攻两宋文学,尤致力于李清照、苏轼、辛弃疾的研究。只可惜,造化弄人,我竟没能亲耳聆听过先生的教诲。对于刘乃昌先生,我是只闻其名而未识其人。

第一次与先生接触是在一个春光融融的午后,我有些冒昧地轻轻地敲了三下门,然后双手交叉忐忑不安地立于楼梯旁,紧张兮兮地望着不断下楼行色匆匆的一些陌生老师。朋友筹划出一本有关中学诗文的课外读物,很想找一位全国知名诗词研究专家来写序文,自然就想到了先生。这样的事情最终落在我身上,义不容辞却又心中惶恐,担心先生会一口回绝。正当我大汗淋漓之时,门开处,温文尔雅的刘先生走了出来。先生将我让至家中,落座后,便仔细询问来访的缘由。待我语无伦次地讲明来意,先生竟满口答应,并约定一周为限。我转身告辞,温和的,满脸微笑着的刘先生一直将我送至楼下,才慢慢转身上楼。

再后来,似乎熟识了许多。一周后,将取来的序言以快件方式寄出后,我长长舒了一口气,为这件事做得圆满而暗自庆幸。不料,第二天一大早,刘乃昌先生竟找到西联教室来,着急地告诉我需要更动的三处,其中一处竟是标点。我暗自吃惊,不禁为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而肃然起敬。

近年来,我顺着文学发展脉络写过几篇人物散文,几次想动笔描绘一下那位“和羞走,却把青梅嗅”的才女李清照,但又踌躇再三,总是无法落笔。个中原因,似乎很多。脑海深处,还是怕看到李清照“寻寻觅觅”的戚容,“凄凄惨惨”的眼神,如若不将心沉入无底的暗夜,沉入到巨大的国破家亡的苦痛中,要想靠近她,那是断然不可能的。于是我又翻捡出刘乃昌先生的研究文章,从中苦苦品味那位让有宋一代大放异彩的才女的人生轨迹。也许,我想,刘先生的笔下,这位有着悲剧命运的旷世女神比我写出来的还要鲜活。

刘乃昌先生离开曲园转入山东大学文学院后,与我有过大概两次通信。其中一次是写毕业论文时,我先是选定了南宋词人辛弃疾,阅读了大量书籍后,感觉思路似有若无,断断续续,于是决定给刘先生写信。只是,刘先生的通信地址我是不清楚的,查阅了邮政编码后,冒昧写了封现在看来不知所云的信件,投入邮箱后,便苦苦等待起来。一周,两周,三周,再也等不得,只好转入现当代文学。待论文结构框架大致成形,先生的那封信却如雁般飞来,既惊喜,又苦涩,论文的事难以再向先生启齿,信也似乎不必再回。每每想到先生的鼓励之语,心里总是感到酸楚。

刘乃昌先生已然作古,他的音容笑貌时时浮现在我眼前,思之让人悲哽。先生一世,为人低调。有关他的生平材料公开发表的少之又少,这位师承夏承焘的文学研究大家,对于名,对于利,如同浮云一般。他只知道研究、教学和笔耕不辍,即便是晚年身患阿尔兹海默症,唯一的记忆还是宋词。

“谁把西风移画扇,淡了胭脂,冷了凝香腕”,宋词之美,美得让人心醉。重回青衫长袖、羽扇纶巾的古宋时代,思清新婉丽的晏几道,叹弱柳扶风的李清照,吟着哀愤的诗,听着古雅的曲,那是怎样的一种荡气回肠啊!无怪乎刘乃昌先生超凡脱俗,清古洒脱,那是他读透了宋词的精髓。

因编辑各类图书,自然会引用到刘先生一些有关宋代文学的研究成果,内心时常感到愧疚不已。总想当面再次聆听他的教诲,又怕打扰先生晚年的清修生活。先生驾鹤,令人痛心。感恩之情,时时萦怀。

想到李清照在《摊破浣溪沙》中的一句词,“枕上诗书闲处好”,破其意而解之,先生正是将诗书学问做到“闲处”,做到一种人生的大境界,所以他成了一位令世人景仰的宋代文学研究泰斗。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5年3月4日,有删改)

注:刘乃昌(1930-2015):山东滕县人,原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会长、山东大学教授、词学家、宋代文学研究家。先后出版《辛弃疾论丛》《苏轼选集》《苏轼文学论集》《姜夔诗词选注》《宋词三百首新编》《晁氏琴趣外篇晁叔用词校注》等专著十余部。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撰写毕业论文时,虽然向刘先生的求助没能得到及时回复,但“我”内心依然充满了对先生的敬意。
B.“我”对于没能亲耳聆听过刘先生的教诲而深感遗憾,因此后来多次找寻机会走近先生,也曾写信向他请教过有关学术问题。
C.“我”在撰写有关李清照的文章时感到难以下笔,只好借助刘先生的研究文章,这一细节表现了“我”对先生研究成果的高度信赖。
D.在作者看来,刘先生将诗书学问做到了“闲处”,成为宋代文学研究方面的泰斗,是深谙“枕上诗书闲处好”精髓的。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引用学长的话,表现出刘先生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为读者勾勒出一个精于学术、深受爱戴的人物轮廓,为下文做好铺垫。
B.文章多次引用李清照的词句,既看出刘先生对有着悲剧命运的旷世女神的偏爱,又表现我”对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
C.文章以时间为序,用“我”的耳闻目睹记叙了与刘先生的交往,对先生虽师承大家却为人低调、不慕名利且一心钻研的一生表达了景仰之情。
D.刘乃昌是宋代文学研究家,他出版的十余部学术专著涉及宋代文学的各个层次和方面,其研究面广,研究程度深,成果卓著。
【小题3】刘乃昌先生有哪些人格魅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