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语文教材的经典性与当代性
汪政
任何一种母语的语文教材都是以自己母语中的经典作品和一定比例的其他语种的经典翻译作品来构成,因为传统经典代表了我们无法逾越的历史和必须接受的传统。经典是经过几代人 的淘洗筛选得来的,面对传统经典的阅读,其阅读与鉴赏的对象不管从时间、空间、抑或是从 文化、心理、审美上与我们都相距甚远,但我们依然必须了解它,因为它是我们的过去、我们 的历史。传统经典组成了人类的精神史,它是我们认识自身无法绕过的文化遗产,这也是为什 么教材历来重视经典的重要原因。教育的本质首先是面对历史,是接受,是传承,是将受教育 者变成有历史感、有深度的人,理想的教育结果是每一个人都是人类历史的载体。其次,从学 者对经典的定义来看,经典于人们对经典标准运用的结果。经典从来不只是它们自身,它 同时体现着复杂的价值、立场、趣味甚至权力,当某一作品所包含的信息、所传达的经典具有 普适性时,它成为经典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对经典的阅读,既是对作品自身信息的接受, 更是在了解和熟悉人类经典的标准,学习和验证这些标准。
虽然如此,语文教材是否纯然由传统经典构成还是有争议的,这自然涉及到语文教育的性 质,语文教育的属性很多,但当代性显然是其重要的品格,语文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让学生去 读史讲典,而是学会语文生活,要让学生毫无阻隔地融入到当下的语文生活之中,但语文是变 化的,古人与我们拥有不一样的语文生活,如何衔接彼此的经典与当下的语文生活显然是一个 难题,而最便捷的方式无过于将当代作品引入教材,它意味着将当代人的生活、精神与价值引 入课堂,将当代的文体、文风、语言状况与表达方式引入课堂。不过,当代作品与读者共处于 一个时态,文化氛围和价值系统之中,这种近距离的关系实际上是极不利于对作品本身的价值 或可能具有的价值予以认识和定位的,即当代作品无暇从容地从历时性的普适性的角度来确认 它的经典。
不过语文教材在教育功能之外另有职责,那就是参与语文经典的寻找与建构,语文教材一 直是作品经典文化及其传播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对当代作品的阅读与欣赏,不仅可以打通传 统经典与当代作品的血脉,而且可以看到它是如何转化,又是如何被“革命”的,体会到经典 标准的运用,更可以远距离地体验到当代文化精神,建立起对自我语文生活的主体性,树立当 下语文生活的信心,从面对经典的生活在别处获得现实生活的此岸性。
(节选自《名作欣赏》,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面对文章中“传统经典”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传统经典经过了历史的选择和时代的考验,是我们必须接受的传统文化。
B.没有传统经典,我们就难以认识人类自身,人类的精神史可能就会断裂。
C.作品能否成为传统经典,取决于它包含的信息、所传达的经验是否具有普适性。
D.阅读传统经典,能够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加深我们对经典标准的理解。
【小题2】(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当代性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品格,引入当代作品已成为当下人们的共识。
B.引入当代作品是当代人语文生活进入课堂教学最便捷而且最可靠的方式。
C.当代作品能打通传统与当代的血脉,让学生体会到当代作品的“革命”性。
D.我们有可能在当代作品中寻找到新的经典,并远距离地体验到当代文化精神。
【小题3】(小题3)假设你是语文教材编者,依据本文意思,你会如何对待当代作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9 03:31: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世界杯揭幕战开始,中国足球队缺席,但中国媒体并不缺席。为了利益,中国一些媒体人成为戏精段子手。如何极尽所能制造出戏剧性,如何把世界杯搞成肥皂剧和悬疑片,如何东拉西扯演绎戏剧性冲突,反倒成了刷屏利器。而之所以段子和戏精能在世界杯期间 ,以及对冰岛足球真正崛起原因的漠视,恐怕也不难看出中国足球水平之所以落后的根本所在,不难找出中国足球土壤之所以贫瘠的源头。
因为爱所以爱,没有   的辉煌,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所有足球强国的成绩都孕育于热爱足球的土壤,得益于强大的青训体系,需要有别于“盆景工程”式的炒作,( )。就像当点击量和有态度产生分歧时,点击量能带来短暂的狂欢,但有态度却能在 。媒体如此,冰岛足球如此,我想中国足球也不可能例外。
【小题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何东拉西扯演绎出戏剧性,如何把世界杯搞成肥皂剧和悬疑片,如何极尽所能制造戏剧性冲突,反倒成了刷屏利器。
B.如何东拉西扯制造出戏剧性,如何把世界杯搞成肥皂剧或者悬疑片,如何极尽所能演绎戏剧性冲突,反倒成了刷屏利器。
C.如何东拉西扯制造出戏剧性,如何把世界杯搞成肥皂剧和悬疑片,如何极尽所能演绎戏剧性冲突,反倒成了刷屏利器。
D.如何东拉西扯演绎出戏剧性,如何把世界杯搞成肥皂剧或者悬疑片,如何极尽所能制造戏剧性冲突,反倒成了刷屏利器。
【小题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对足球作为一个运动项目所产生的运动规律需要有着最起码的尊重
B.作为一个运动项目所产生的运动规律需要对足球有着最起码的尊重
C.需要对足球作为一个运动项目所产生的运动规律有着最起码的尊重
D.需要作为一个运动项目所产生的运动规律对足球有着最起码的尊重
【小题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大行其道   一挥而就   潜移默化   水滴石穿
B.盛行一时   一挥而就   耳濡目染   积羽沉舟
C.大行其道   一蹴而就   潜移默化   水滴石穿
D.盛行一时   一蹴而就   耳濡目染   积羽沉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匠人文化历史悠久,未曾间断,从古迄今,统纪清晰,技道分明,蔚为大观。中国工匠业自古以来就很发达,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陶器、青铜、染织、玉牙、漆器、建筑、雕塑、园林、城苑等皆能代表工匠的特长,为后人所仰慕,为世界所赞美。但反映工匠文化、工匠精神及匠籍制度的资料文献却凤毛麟角,零散琐碎,无系统说明,致使后人所知甚少。

我国工匠历史,一般会追溯到商周,春秋战国时期《考工记》所载内容多涉匠人,这部先秦文献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悠久的历史传统,有利于形成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形成宏约广概的技艺系统。历史流传越久,文化积越多,经验积淀越丰富,博洽精密,能将历史传统和现实相结合,益于生成良好的氛围,相继而来的便是工艺文化的大繁荣。另外,中国地跨三带,疆域广阔,地大物博,民族众多,文化多样,习俗各异,匠人成长环境各不相同,技艺工种亦有差别。这样的历史传统、地理环境有利于形成繁复的工艺文化。若论匠人的人文精神与历史传统,我们中华民族固当首屈一指。

匠人制度在历史上的发展经历了许多变迁。商周至秦汉一变,唐宋更替又一巨变,宋时民间工商业兴起,宫廷制作散落民间。元明两代匠户有专门的户籍,元代的匠人社会地位非常低,近乎奴隶。明代在方式上有很大的调整,有轮班匠和住坐匠两种类型,方式灵活,匠人得到解放,获得自由之身。从明代中后期到清代,各行各业郝涌现出了技艺精湛、富有修养的能工巧匠,手工艺文明走向了一个新高峰。

传统社会里的工匠其实就是手艺人,是靠技能谋求生计的社会个体或群体。拥有一技之长,掌握了某项技术,都可称之为匠人或手艺人。匠是技术工种,也是职业区分,是技工的泛称,带有专业性和技能性的特点。匠人除却职业划分以外,还有另一层含义,指在某一领域具有精深造诣的人,如大匠、宗匠、巨匠等。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匠人是社会的特殊群体,与士、农、商都不同,国家为他们建立专门的“匠籍”,与其他社会民众相区别,拥有“匠籍”的匠人大多数是世袭的,代代相传。

中国传统文化极看重匠人职分,对他们的造物之功有极高的评价,与圣人等而视之。世界上其他民族没有一个将匠人推到如此高的地位,《考工记》中有“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的记载,《易·系辞》上也有类似的记载。“开物成务”,无此物创此物,谓之“开物”,做此事成此事,是为“成务”。“开物”与“成务”都是圣人之举。工匠之绩,则在于造物,有再造之功,与圣人同位。中国的工匠是道德的、信誉的、人格的、文化的。受到传统文化和习俗的影响,儒家思想讲究修身、立行、立言、德性、礼仪。在匠人的身上这些文化特质都能得到体现。匠人们在此种风气的熏染下,讲究和气生财,与人为乐,互利互惠。很多誉播四海的坊名使用了店主的名字,如张小泉剪刀,屹立百年而不倒,以人格做担保,以诚信获得尊重,兢兢业业,苦心经营。这种以人格为立身之本的匠人文化,将技艺人格化、精神化,有别于西方重契约的历史传统。匠人如果缺乏道德修养,品德有暇疵,即使身怀绝也难以立足。

中国历史文化中有一部分是赖借这些匠人的保养得以传承的。就历史事实而论,匠人们对民族文化的保存与绵延有极大的贡献。匠人文化,也绝不仅是靠几个匠人之力就能保泰持盈,而是依靠历代众多匠人及全民苦心经营、匠门雍睦、子弟循谨、师父嘉言懿行,维持技艺不哀,文物蔚起。匠人之功,尤不可没。

(摘编自《中国文化报》《中国工匠的人文精神》)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匠人文化历史悠久,从古迄今,统纪清晰,技道分明,有着丰富的人文积淀,流传至今。
B.历史上反映工匠文化、工匠精神及匠籍制度的资料文献凤毛麟角,零散琐碎,缺乏系统性。
C.匠人制度在历史上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但匠人地位低下,尤其在元代,近乎奴隶,之后越来越低下。
D.中国传统文化对匠人之功评价极高,与圣人等而视之,这是世界上各民族历史上给予匠人最高的定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总领全文,指出中国工匠业很发达,即使相关记载零散琐碎,但中国匠人文化历史悠久,未曾间断。
B.文章第二段从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这两个角度,条理清晰地阐释了我国拥有繁复的工艺文化的原因。
C.文章在论证中国匠人可与圣人等而视之时,指出中国匠人带有专业性和技能性,在某一领域具有精深造诣。
D.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有元代匠人与明代匠人的对比,有匠人与士、农、商的对比,有中国匠人与西方匠人的对比。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小泉剪刀之所以誉播四海,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以人格做担保,以诚信和信誉赢得尊重,兢兢业业,苦心经营。
B.春秋战国的《考工记》记载了有关匠人的内容,这说明我国匠人历史是从《考工记》成书时期开始的,有2000多年的历史。
C.我国匠人文化以人格为立身之本,将技艺人格化、精神化,在本质上与西方匠人的历史传统是一致的、相通的。
D.匠人对民族文化的保存与绵延有极大的贡献,因为中国历史文化全都是依靠匠人们的技艺和作品得以保养传承的。

同类题3

现代文阅读。
总有那一片蛙声
古清生
①在南国的时候,我的窗前有那么一块低洼的草地,春天的日子来临,它便会生长许多的小草,甚至开出一些小小的花朵,招引一些蜜蜂在那里抖着金翅嗡嗡地飞。许多小孩子,很喜欢在那块草地上采花或者玩一些他们认为好玩的游戏。这样的日子总是很温暖的,因为阳光、花草和小孩子们,足以把春天装点得美丽而又亲切,让人忍不住掩卷,心驰神往。但是在五月的时节,就会有一场场的雨水降临,雨水把草地旁的冬青树洗得很绿,那种很清凉的绿,并且注满整个的草地。于是孩子们用纸折起小小的洁白的纸船,来到草地那片水洼子上,启航他们的小小的梦想。
②唯有月夜,那块草地是完全属于我的。这时候夜安睡了,一轮皎洁的月儿来到水洼子上,映得那水好一片白。在白水之上,忽然有不知来于何处的小蛙,欢快地跌跌地跳跃,仿佛是要把那一轮月儿从水中端详个究竟,或者坐在月儿之上,让月儿浮托它走。小蛙们如同孩子,待它们游戏得尽情的时候,就一齐坐在水上唱歌。那就是在我的生命中离不去的蛙声了。惯于在夜里读书和写作的我,就极爱着那一扇窗,起起伏伏的蛙声,能让我的思绪飘浮,进入这样一个季节深处。
③但我却没有了南国的那一扇窗子,羁旅北京的日子长长,我的窗前,纵是也有这样一块草地,一簇绿柳,在春天的阳光里,还会有一树杏花装点。但是北国没有雨季,我看不到小孩子们折纸船的情景。北京是要到七月或者八月才会有雨,那是槐花开放的时节了。北京的雨会与槐花下了一街,一街的槐花雨把整个日子都流淌得芬芬芳芳,但即是这样的雨,仍不会积上一洼水,引来天使一般的小蛙,所以即使雨后有月,它们也在这芬芳里找不到栖落和梳洗的地方。
④我固执地想,如是北京的槐花雨能够积成一个洼子,这样一个清浅的弥漫着槐花芬芳的水洼子,有一轮皎月把水映得银银的白,有一群天使般的小蛙,它们围着月儿唱歌,那该是多么好啊。我常常在雨后的北京的夜里出走,我以为我是能够找到这样一个地方的,它就在某一扇窗下,甚至那窗前也有一个痴情展卷的学子,甚至水边,还留着孩童戏水的赤足的脚印。可是,我的出走,却并没有找到这样一个地方,我想终归是有这样一个地方的,是我没有找见它罢了。
⑤居京的月夜,于我它是散文化的时光,我在键盘上演绎着一个个的梦,情至深处,会忽然在某一段落,浮起一片蛙声,是南国的春宵里那天真烂漫的蛙鸣,初是浅浅低低的几声,孤独而悠远,渐渐地汇合起蛙的合唱,且愈来愈临近我的窗,仿佛就在那一簇柳下。此时人便恍惚地进入以往的时光,一颗羁旅中的心,忽然地一热,为之深深地感动。但待我有心凝神细细地聆听,却发现窗外是一片寂静,静得月的清辉飘落到柳叶儿上发生的细小的沙沙声都能够听到,只是没有了蛙声。哦,此时的我,这才感到深深的失落,原来那一片蛙声,它源于我的梦里,或者说,是那永远也拂不去的幻听了。
⑥春天的今夜,便又是这样,我打开了电脑,轻轻地敲出一段怀想的文字,不觉间室外就有了一片蛙声,是如许的亲切,如许的温馨,它拂动着春夜的暖风,沿了情感的脉络缕缕入心。然而我猛然地觉醒,却分明是,寂夜无边!人不由得发现,那暖暖的一缕情思,竟也就化成两滴浸冷的泪珠,冰凌般地挂在两腮。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部分描绘了一幅“南国风景画”,作用之一是与居京没有水洼子听不到“蛙声”形成鲜明的对照。
B.作者在羁旅北京时,对北国没有雨季感到遗憾。他渴望北国的雨季,主要是想要看看小孩子们折纸船的情景。
C.“我想终归是有这样一个地方的,是我没有找见它罢了”反映出作者很希望有水洼子和天使般的小蛙。
D.作者在一个春夜,打开电脑时终于从窗外聆听到了一片蛙声,在他看来,那蛙声亲切、温馨,缕缕悦耳入心。
E. 本文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体,运用了对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不乏生动、形象,很是耐人寻味。
【小题2】请写出文章标题《总有那一片蛙声》的作用并概括文章内容情感。
【小题3】第②段文字用来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小题4】本文第⑤段写到居京的月夜,“我在键盘上演绎着一个个的梦”。“我”为什么要在键盘上演绎一个个的“梦”?这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怀?请做探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要求。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强大后劲,都取决于包括科学素质在内的国民素质地不断提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经济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需要有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能工巧匠,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广大民众是基础和支撑。没有公民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庞大的高素质劳动大军,难以将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实力。
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是加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基础在公民科学素质。创新型人才深深植根于综合素质高、科学素质好的国民群体之中,植根于激励有章、赏罚得法的良好体制机制环境之中,如果没有热爱科学、关注科技、具有较高科学素质水平的宏大公众群体,就不可能形成创新型人才辈出的大好局面。
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面对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科学知识需求,我国科学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有利于促进科普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有利于广大群众充分享受科技发展带来的成果,有利于培育理解支持创新的优秀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摘编自《公民科学素质也是核心竞争力》)
材料二:
本课题组针对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进行了调查,调查采用答题的方式,题目包含三个领域: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能力。调查结果如下:

各地区分领域答对率   
(资料来自《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研究报告(2015-2016)》)
材料三:
科学素质是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是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前提。在科技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今天,科技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在当前是一个紧迫任务。2011年,日本发生的9.0级强地震引发核泄漏事故,在我国公众中掀起了一场抢购食盐风波,这凸显了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紧迫性。而2007年广东和海南等地“吃了得香蕉黄叶病的香蕉会得癌症”的谣传传闻满天飞,致使香蕉价格不正常地大幅下跌,蕉农损失惨重。这里面的原因比较复杂,但公民科学素质不高显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一些人理所当然地相信了缺乏科学依据的谣传。
(摘编自《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是紧迫任务》)
材料四:
新时期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问题和挑战依然严峻。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水平普遍较低,与发达国家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很不平衡,东部发达省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远高于中部和西部省份;城镇居民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远高于农村居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妇女和少数民族是最薄弱的短板。科普公共服务能力不高,基础条件薄弱,发展不均衡,机制体制不健全,科普能力发展不平衡。科普产业弱小,科普公共服务与群众需求脱节。科普经费投入不足,各级财政投入偏低,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形成。
(同材料一)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与调查的各省市公民在三个领域的答对率都超过了60%,答对率较高的是北京市和陕西省。
B.在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能力三个领域中,参与调查的各省市公民的答对率都呈依次递减的趋势。
C.从参与调查的公民来看,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呈正比例关系:科学知识越丰富,科学思想就越突出。
D.图表可以反映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省市,其公民的科学素质整体高于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省市。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国民科学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一个国家是否具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和强大后劲,提升我国国民的科学素质迫在眉睫。
B.当前,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科学知识需求,我国科学文化建设相对滞后,这会影响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C.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虽成效显著,但也存在公民的科学素质普遍偏低、城乡之间与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且目前没有可行的解决方案。
D.我国城镇居民的科学素质高于农村居民,这说明在提升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上,城镇的科普经费投入足,各级财政投入多。
【小题3】材料一和材料三都阐述了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迫切性,但角度有异,请分别加以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红楼梦》的开篇神话

①《红楼梦》是由一个神话故事开端的。说的是大荒山无稽崖下,有一块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石头,幻化为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浇灌三生石畔上的一棵绛珠仙草,后来仙草修成女儿身,愿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的情。因此一事,便引出一部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②故事虽然说来荒唐无稽,但是任何神话都有其尘根俗缘。曹雪芹编造的这个神话故事,毫无疑问也是有其现实的基础的。那么,《红楼梦》中的这块顽石,到底生于何方何地呢?作者说是本于“大荒山,无稽崖”,用脂砚斋评说的话来说, 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在我看来,这是作者和评批者有意让读者处于扑朔迷离之中,它应当是真有其处的。依据相关材料揆情度理,我认为,它应当是我国东北部的长白山。在远古时代,人们便称此山为“大荒山”。我国第一部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在肃慎之国。” 肃慎,位于我国东北的东北部;不咸,蒙语即神仙的意思;不咸山,即仙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一天豁峰,山峰形状奇特。山石巨大,其中最大的一块,便名曰“补天石”。“绛珠仙草”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它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人参。人参常被称为“神草”或“仙草”,长着对生的绿叶,绿叶中间挺立着一株长长的花柱,柱上结着一串串红宝石似的珠果,颜色绛红绚丽,形状如同南国红豆,晶莹剔透。这样看来,这个“绛珠仙草”不是人参又是什么呢?

③“神瑛侍者”呢?他似是“神鹰”的谐音。很早以前,满族人中间流传着一个神话:有三个仙女在长白山天池里洗澡,有一只神鸟(也有称说神鹰的)噙来一颗绛红的仙果放到最小的仙女佛库伦的衣服上,仙女吞下红果后生个男孩,便是清世祖先布库里雍顺。因此,神鸟(或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曹雪芹只不过是将其巧妙地改造了一番,且完全不露一点痕迹。

④为什么曹雪芹要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来牵引出这部百年望族的兴衰史呢? 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他们为清室开创基业, 屡立卓越功勋。因此曹雪芹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开篇,这与他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有着直接的关系。曹雪芹生于末世,当年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唯独他结庐在荒凉的西郊荒野村,穷困潦倒,怎能不产生“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呢?

⑤曹雪芹在一首《画中诗》中说:“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 堕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这里明明点出这块顽石的来历,它的根源本来尊贵,详溯其源当是出自太古的大荒山(即长白山)山巅,遥想当年是何等的荣耀,只是今日才蒙蔽尘埃,埋没于蓬蒿之中。现虽欲返璞归真,但又不愿去攀结那些豪门权贵,只能是“自怨自愧,日夜悲哀”而已! 并于万般无奈之中,才求诸笔墨文字,冀图得到诸如《红楼梦》中的空空道人之类的仙人去传述其一番历历可数的心迹罢了。

【小题1】下列几种说法中,不符合本文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 《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绛珠仙草”,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被人们称为神草或仙草的人参。
B. 《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当年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那块石头出自大荒山无稽崖下,“大荒山,无稽崖”,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
C. 《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神瑛侍者”,“神瑛”似是“神鹰”的谐音, 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
D. 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红楼梦》的开篇神话故事表现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念。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本文作者认为《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大荒山即是我国东北的长白山,是因为在远古时代,人们称此长白山为“大荒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块巨大山石名为“补天石”。
B. 满族人神话中神鸟(或神鹰)与绛红珠果的兰因絮果缔结在三生石畔的故事, 被曹雪芹妙若无痕地运用到了《红楼梦》中。
C. 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而曹雪芹虽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却穷困潦倒,所以让他产生“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
D. 本文作者认为“绛珠仙草”即人参,因为人参长着对生的绿叶,中间花柱头上结着一串串宝石似的珠果,与《红楼梦》描写的“绛珠仙草”很像。
【小题3】以下对于文章相关自然段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纵观全文,作者对《红楼梦》的开篇神话中涉及的主要事物一一作了考证,说明作者对满族历史及满族风情非常熟悉。
B. 在第②自然段,作者援引脂砚斋评说红楼梦的话,意在证明“大荒山”就是今天的长白山,引用《山海经》中的句子,是为了证明“绛珠仙草”就是人参。
C. 在第③自然段,作者引用满族人中间流传一个神话,是为了证明神鸟(或神鹰) 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
D. 在第④自然段,通过追溯曹氏家族兴衰,剖析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