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杜甫的文化意义
莫砺锋
杜甫的仁爱之心,除了爱自己的家人、朋友、同胞之外,还推而广之扩展到更大的范围。盛唐时期,经常发生边境战争,这些战争的性质很难确定,但是至少有几场可以肯定,唐帝国所发动的战争是非正义性质的,当时很多人,都被鼓起了一种谬误的爱国倾向。包括高适、储光羲在内。唯独杜甫是非常清醒地看到了,这场战争并没有正义性质,而且也只有他清醒地看到了战争对于人民的和平生活,带来的巨大的破坏。所以他写出了《兵车行》。他觉得外民族异民族的人也是人,我们的仁爱之心也要施及他们,我们应该跟他们之间保持和平。
爱人本来是儒家所主张的,仁就是爱人。杜甫除了爱人以外,他的同情心,他的仁爱心还推广到人以外的其他动物,推广到宇宙间的一切生命。我们在杜甫的诗中间无数次地看到他充满爱怜地描写动物、植物,不但是那些外形是美的,外形是刚强的坚强有力的,比如马、鹰、松树,这些能够使人引起审美感崇高感的那样一些对象,甚至是一些细小的并不那么美的东西,杜甫在写到它们的时候也充满了爱心。
杜甫也以他本人的行为和实践使儒学所提倡的那种仁爱之心变得更加切实可行。西方的博爱精神,于宗教的博爱精神,它本身当然是一种很可贵的价值观伦理观。但它的最初的起源,一个是服从于神灵的指点,是神灵叫你要博爱;还有一种是对于人类祖先所犯下的原罪的一种赎买;还有一种等而下之的,境界比较低的,就是生前做善事,是为了死后进天堂。但是中华民族的仁义之心强调,仁义理智根于心,都是从内心自然流露出来,自然生发出来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它是一种由近及远、由亲及疏这样的一种自然情感的流动。更符合人的本性,也更切实可行。而杜甫的诗篇,他的行为就很好地阐释了这样一种伦理价值观。杜甫他在诗歌中,有很多地方既写到他本人以及他的家庭所遭受到的一些不幸,他产生的一些痛苦,同时又延伸到普天下的百姓。当他自己在暴风骤雨之夜,他的茅屋被刮破了,自己不得安眠。这个时候他想到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所以他的仁爱之心是推广出来的。
最典型的作品是杜甫写的组诗《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这样一种仁爱之心的发扬,我觉得是最符合人的本性,也是最切实可行、最自然的。因此,杜甫堪称是儒家仁爱精神的一个杰出的阐释者。(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于“仁爱”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仁爱是儒家提出的主张,仁,就是爱人。无须外界的强加,是根于心,从内心自然流露出来的,自然生发出来的爱。
B.儒家提出仁爱的时候,其外延只限于人类,其关注的对象仅仅是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恻隐之心不施及其他动物。
C.仁爱不是狭隘的,它不是仅仅只对自己亲人的爱,它是由己及人,由近及远,由亲及疏的一种自然情感的流动。
D.儒家提出的仁爱,其内容与外延随着历史的变化可以不断地丰富与发展,仁爱之心是可以推广出来的。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兵车行》中可以看出,杜甫的仁爱之心,除了爱家人、朋友、同胞之外,还推而广之扩展到更大的范围,甚至推广到了敌人。
B.动物、植物,甚至是一些细小的并不那么美的东西,都曾得到过杜甫的爱,杜甫的仁爱推广到所有的生命,宇宙间一切的生命。
C.两方的博爱精神,虽然要服从于神灵的指点,要赎原罪,要为死后升入天堂作准备,但仍然是可贵的价值观伦理观。
D.杜甫对儒学,对传统文化的一个重大的贡献,是使仁爱之心得到发扬,让仁爱符合人的本性,使仁爱更自然,更加切实可行。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的文化意义在于,他不但体现着儒家的一些道德伦理观念,还用他的行为丰富了这种内涵,甚至使它变得更容易去做。
B.中国古代的仁爱、仁义精神与西方的博爱精神都强调要爱人,因此,从本质上来说,二者的价值观伦理观是一致的。
C.杜甫是儒家仁爱精神的杰出阐释者,最突出的代表是组诗《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它集中地体现了杜甫的文化意义。
D.杜甫的行为和实践启示我们,只要有杜甫那样的思考过程,那样的感情流露方向,儒学的仁爱在实践中并不难实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11-06 10:33: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工环境的发展,从最初的“避风雨,防灾害”的原始掩体直到形成村落和城镇以及现代化的大城市,主要目的是创造一个能隔绝自然环境并尽可能避免受其影响的生存空间城市的形成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人工环境”从此进入一个独立于自然环境的阶段。

人类社会普遍城市化的过程经历了四五千年,但是直到18世纪近代大工业兴起之前,城市环境和其周围的自然环境大都是协调的,即是说这种人工环境基本上是依赖和适应自然的。18世纪后,由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物向高空发展,越高越经济,因此许多大城市高楼丛集……人们为自己改造自然的成就感到自豪和庆幸的同时却日益发觉这种伟大的“人工环境”虽然带来很大的便利,但是也带来精神上的压抑和枯燥。所以生活在这类大城市中的居民每当周末就竞相“逃离”城市返回自然,到郊野去享受自然界的阳光和空气。

应该看到像纽约、芝加哥、香港、新加坡、东京等高楼丛立的大城市,其地理位置还都很接近自然,尽管如此人们仍然期望改善城市环境,补救的办法主要是开辟城中心的绿地,模拟自然。20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中,许多现代化大城市都尽量地增加中心区的绿地,提高人均绿化面积的比例个体建筑也越来越关注与自然环境结合。

美国著名建筑师莱特的落水山庄原本是私人别墅,建成后却成为旅游景点,许多游人慕名来此参观。一个建筑群的规划设计,其艺术质量最终取决于是否最充分地考虑和利用了自然环境(地形和自然景观)。这是一个比较绝对的标准,因为环境是无法改变的,所以只能去适应和利用。只有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达到高度协调统一,才能使两者都获得高层次的艺术质量。

在旧城改造中能否提高环境艺术的质量,不在于是否新建了若干高楼大厦以代替质量低劣的旧建筑,更重要的是能否保持并改善原来的整体环境质量。像北京这样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旧貌新颜”内涵十分丰富,旧城的保护与改造既不是仅仅保存好一些重点文物就维护了“旧貌”,也不是拆除一些破旧的平房、建设一些新的高楼大厦或单元住宅就体现了“新颜”。所以改造旧城必须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把提升环境艺术的质量作为首要考量,而不能“源流倒置”。

环境艺术是个新生事物,一切仍在初始阶段。但是从近现代城市发展的史实来看,有一点总可以明确认识到的就是城市现代化的程度越高,人们“返回自然”的要求也越迫切:人工环境越发展,自然环境就越可贵。

(节选自陶宗震《安得返自然——环境艺术的一个核心课题》,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展人工环境的主要目的是创造出与自然隔绝并尽可能不受其影响的生存空间。
B.城市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让人们在精神上感到压抑和枯燥。
C.改善城市环境和提升建筑规划设计的艺术质量都要注重与自然环境的结合。
D.环境艺术是新生事物,其核心任务是让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得到协调统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指出了人工环境的发展特别是城市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B.第三段从多个角度论证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是环境艺术的追求。
C.文章以城市发展对人们的影响为立论基础,论述了   “返回自然”的必要性。
D.文章既有对典型案例的解读,也有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近代大工业兴起前,人T环境都依赖于其周围的自然环境,两者协调统一。
B.只有增加城区的绿化环境,提高人均占有率,才能避免人们“逃离”城市。
C.如果不考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就很难做出有较高艺术质量的建筑群规划。
D.旧城改造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自然环境,要因城施策,绝不能搞拆旧建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预付式消费是一种新型消费模式,具有“先付费,后兑现”“一次性付款,多次消费”和消费周期长、消费不连续等特点。它是一种典型的信用消费,完成整个消费过程的基础是经营者持续经营,并信守与消费者的各项约定。预付资金的本质是购买商品(或服务)的预付款。消费者在购卡享受各种优惠的同时,应当了解,预付款不同于“定金”,它只是提前支付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款项,对交易双方并无其他惩罚性约束作用,一旦经营者不能履行交易约定,消费者只能要求经营者退还预付款。

关于预付式消费的几点建议:冷静地分析哪些是近期会频繁发生的消费,针对这一类消费考虑办理预付卡;要控制消费冲动,尤其不要被经营者的大幅度折扣吸引。

(摘编自搜狐网《办了卡,商家跑路了怎么办?》)

材料二:

所谓预付式消费,即通过网上办理或实体店办理预付费的消费模式,一次性付款但分期消费,单次消费金额比不办预付消费要便宜。

对于怎样的商户可以发行预付卡、发行预付卡是否要有资金账户的监管,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对此没有相关规定,所以市场监管部门很难进行有效监管,只能亡羊补牢。预付式消费一方面有利于商家提前回笼资金、锁定客户,另一方面也让消费者获得实惠。但近年来预付式消费隐藏的问题越来越多,背后的原因引人深思。

对预付式消费应当制定一些规则,如明确具备相关资质才可从事预付式消费;预付费资金应有资金监管;从事预付式消费的企业应缴纳保证金;应保障消费者对预付费使用情况的知情权。

(摘编自《预付式消费乱象何时休》等,《法制日报》2019年6月13日)

材料三:

记者:最近,有关预付卡风险的话题再次受到人们关注。您对预付卡持什么态度?

邱宝昌:预付卡消费,于消费者而言是一种相对比较新的消费模式,于经营者而言也是一种比较新的经营模式。这样的消费经营模式对消费者和经营者都有利,消费者可以节省费用,经营者可以克服经费不足的困难,解决资金周转问题。如果在正常经营的情况下,这种预付卡模式对经营者和消费者而言是双赢,所以法律没有禁止这种模式。

朱巍:办理预付卡可以享受折扣,为消费者省下不少钱,但在办理后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服务态度转变、存在霸王条款等。因此,办不办预付卡,要看具体商家的具体做法,看商家是否值得信任。

记者:退卡退钱商家不得拒绝,但有些风险是消费者无法预见到的,比如资金链断裂无法给消费者退款,或者商家卷钱跑路。遇到这种情况,消费者如何维护权益?这种乱象应如何规范?

朱巍:办理预付卡的钱应该由第三方监管,并非由商家直接使用,消费者每消费一次商家可以从账户中提取一次,这样可以避免预付卡资金的控制权直接掌握在商家手中,也避免了商家在监管部门监管范围以外将钱挪用。

当下,我们应该考虑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未雨绸缪。一是消费者要擦亮眼睛,尽量不要办这种卡,如果要办卡必须谨慎签订合同;二是引入第三方对账户进行监管,如果第三方监管不到位,让钱进入商家账户,消费者不用承担损失。

对于预付费模式,可以不禁止,但应该加以规范,给予必要的指导和规制,从而让这种新型消费模式健康发展,在保护好消费者利益的同时也避免经营者犯错误

(摘编自《建规立制推动预付式消费健康发展》,《法制日报》2019年6月13日)

【小题1】下列不属于“预付式消费”的特点的一项是(   )
A.消费者一次性付款但是分期消费。
B.预付式消费存在一定的风险。
C.预付式消费是一种典型的信用消费。
D.预付式消费周期长、消费不连续。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预付式消费有利于商家提前回笼资金、锁定客户,同时也让消费者获得实惠,对经营者和消费者而言是双赢。
B.预付资金不同于“定金”,它只是提前支付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款项,因此对经营者没有惩罚性约束作用。
C.对于预付式消费商户的资质等问题,目前我国法律对此没有相关规定,因此市场监管部门难以进行有效监管。
D.预付卡消费是一种较新的消费模式,尽管出现诸多问题,可以不禁止,但应该加以规范,给予必要的指导和规制。
【小题3】请结合材料,阐述如何解决预付式消费出现的问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建筑似乎一直在追求着曲线的性格:汉魏古拙,唐辽遒劲,两宋舒展,明清严谨,其间还有地方风格的差异。本来中国建筑的木结构是以逻辑结构和艺术构图的严整规划来显示其理性精神的,但就在结构最要紧的屋顶上又突出显示了奇特的浪漫情调。这一现象非常生动地表现出那种理性中有浪漫的传统美学精神,它说明精神可以注入物质,审美可以运用逻辑这样一种人的能动力量。同时也说明了中国人对诸如圆通、婉转、湿润、缱绻等品格的追求,总是在可能借助的审美对象中着意加以抒发,屋顶曲线就是审美意识的借题发挥。
理性与浪漫的交织,最典型的莫过于园林艺术了。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种种引人入胜之处早已蜚声世界。这里着重要说的是在所谓模拟自然、咫尺山林的诗画意境中的审美主导精神。传统园林不乏奇特而浪漫的造景题材:汉武帝的上林苑、建章宫,设牵牛织女象征天河;西汉梁孝王兔园中有百灵山、落猿岩、栖龙岫、雁池、鹤洲……清圆明园“移天缩地在君怀”,集中了江浙名胜;避暑山庄概括了江南塞北、长城内外的雄奇景物。私家园林虽没有这种气派,但也力求在不大的空间内表现出多种意境,经常在匾联中加以阐释。题材如此驳杂,画面如此变幻,但最终还是清醒的理性在指导创作。所谓意境如果没有游赏者参加共同创造,单纯的花木山水庭阁实在活力不大。它必须调动一切可能调动的因素,创造出诸如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涉门成趣,曲径通幽等多变而流动的画面,把游览者置于时间的推移序列过程中,只有达到“步移景异”,才能触景生情。造园的手法很多,《园冶》的作者声明“造园无格”,不过“得景随形”,“俗则屏之,嘉则收之”而已。
与日本园林相比,这一点就更加清楚。日本园林受佛教影响很深,常常追求静观内省的意境,精巧而素雅,富有出世感。中国园林则以《园冶》总结的“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说得最透,它体现了入世的进取力量。日本园林可居可悟,而中国园林更多的是可赏可游。这种入世的理性,以康熙皇帝御制《避暑山庄记》谈得最为切实:“度高平远近之差,开自然峰岚之势。依松为斋,则窍崖润色;引水在亭,则榛烟出谷……至于玩芝兰则爱德行,睹松竹则思贞操,临清流则贵廉洁,览蔓草则贱贪秽,此亦古人因物而比兴,不可不知。”
一切诗情画意,寄情托性,还得观赏者审美心理的再创造。这种积极进取的,既是理性分析的,又是浪漫想象的生动交融,才是中国园林的主导精神。因而充分调动一切自然的、人工的条件,尽量创造丰富而流动的画面,提供可供驰骋想象力的广阔场地,也才是中国园林的主要手法。
(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建筑在不同时代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如汉魏的古拙、唐辽的遒劲、两宋的舒展以及明清的严谨等,它们又是中国建筑对曲线性格追求的体现。
B.中国建筑的理性精神,一方面通过木结构的逻辑结构和艺术构图的严整规划来显示,另一方面则是借助屋顶的浪漫情调来表达。
C.中国建筑木结构的特色表明,精神可以注入物质,审美可以运用逻辑。
D.中国人对建筑品格的种种追求,总是在可能借助的审美对象中着意加以抒发。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理性与浪漫交织的特点,在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诗画意境中表现得最为典型。
B.中国传统园林的创作,题材丰富多彩,画面变幻无穷,其表现出来的浪漫特征最终还是在清醒的理性指导下完成的。
C.为了让游人能够步移景异,触景生情,中国园林创造出诸如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涉门成趣,曲径通幽等多变而流动的画面。
D.《避暑山庄记》对中国园林意境的创造方法做了详细而生动的解说,强调了游赏者在参与园林意境创造中的重要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都有各自的建造理念和不同的审美表现,但对理性与浪漫的和谐统一却是共同的追求。
B.中国传统园林艺术非常强调游赏者在园林意境美创造中的作用,一个园林缺失了游赏者的再创造,就会变得枯燥乏味,失去活力。
C.日本园林深受佛教影响,常常追求静观内省的形式,注重居住环境的精巧和素雅,强调人在其间获得的出世体验。
D.中国园林既是理性的,又是浪漫的,既注重自然环境的特点,也强调人工创造的能动性,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张尚洁
“你好,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她望着妈妈房里的表,时针和分针在凌晨两点的空气中纠缠,模糊不清。
床上没有一丝温度,被夜晚的风吹得冰凉。她看看空空的床,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却只传来忙音。借着手机屏上微弱的光,环视房间一周,精致的装饰品褪去了白天的招摇,隐在黑暗中,只剩下一个黑乎乎的影子。妈妈又走了,还是没有回来?工作越来越忙,应酬越来越多,妈妈已经很少回家,剩下她一个人,过着三点一线的高中生活。
她滑坐在地板上,眼泪突然就落了下来。生活什么时候开始起了变化呢?自从爸爸去世,妈妈好像突然变了一个人,从前温婉的小城姑娘突然变成了叱咤风云的女强人,支撑起了只剩两人的家庭,让房子越变越大,却让温暖越来越少。
她想起了小时候,房子不足五十平方米,晚上三个人只能挤在一张床上,中间挂着一块软软的棉布,她和妈妈睡在这头,爸爸睡在那头,她躺在妈妈温柔的臂窝里,听着棉布那头爸爸讲的故事睡去,心里是安稳的。而现在,妈妈很少回家,她们之间好像只是靠着每月信用卡上不断增加的数字来维持关系,让她还能感受到妈妈的存在。
“嘭——”她望向门口,是妈妈进了家门。看见她坐在地上,妈妈吃了一惊:“还不睡?”说着便走到镜子前卸妆,一下一下,露出了深深的疲惫。“学校最近还好吗?有没有什么费用要交的?”见她迟迟不出声,妈妈回过头来。“没有,我……”话音刚起,镜子前的新款三星手机闪烁起来,妈妈神情严肃地接起电话,“嗯”了几声,便抓起口红开始补妆。她望着妈妈,从来没有这么强烈地感觉到距离的存在感。“我走了,你自己……好好的。”妈妈深深地看她一眼,拿起衣服匆匆地、却又恋恋不舍地走出家门。
又剩了她一个人。
凌晨两点,又剩了她一个人。
“你好,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她望着机场的落地钟,时针与分针在下午三点的空气中分离,依依不舍。
一排排金属座椅在午后阳光的照耀下,明亮得让人无法直视。她低头看看自己的机票,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却只传来忙音。她又低头看看自己的机票,上面毋庸置疑地印着“墨尔本,下午两点”。她闭上眼睛,没有记忆中急促的脚步声传来。
她想起了小时候,学校开家长会,她孤独地在校门口等着妈妈的到来,却只看见一双双高跟鞋从看起来很高档的车上下来,从两边走过。她始终寻不到属于妈妈的自行车与老布鞋。正当她灰心想回教室,身后却响起了锁自行车的声音和急促的脚步声,转头,妈妈已在身前冲她温柔地笑。长大以后,自行车与老布鞋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汽车的鸣笛声与“哒哒”的高跟鞋的声音,没有一丝温暖。
这时,一条新信息传进她的手机。
“妈妈在开会,你自己……好好的。”
少年时的场景又一次袭来,冰冷的门撞上门框的声音似乎还回荡在耳边。尽管是午后,阳光温暖地洒在每个人的身上,但她依然觉得寒冷,刺骨的寒冷。
她猛地站起身,撕碎了机票,将碎屑狠狠地扔进垃圾桶。“两点飞往墨尔本的航班马上就要停止登机……”大厅中传来航班信息,却被她抛在脑后。
从来没有问过妈妈,为什么要这么努力地工作,努力到连家都不顾。生活可以漂泊,可以孤独,但心灵必须有所归依,难道家不是最好的依靠吗?明明是最亲的人,为什么还会有这么遥远的心的距离呢?
她冲出机场,拦下一辆出租车,在后座上泪水决堤。
又剩了她一个人。
下午三点,又剩了她一个人。
“你好,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她望着家门口超市的表,时针与分针在傍晚四点的空气中告别,清晰可见。
楼道里安静得很,只有她的行李箱行走在地上的声音。她看看家门,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却只传来忙音。妈妈一定还在工作吧,她苦笑了一下。良久,她掏出钥匙轻轻插进锁眼,门“咔嗒”一声,开了。她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回来,回到这个没有温暖的、似乎不值得留恋的家。她靠近妈妈的房间,房间里没有一丝声音。走进去,却看见妈妈蜷缩在床头,泪水簌簌地落着,在被单上印下深色的痕迹。
远处,是被摔碎的手机。
她蓦地愣了,心里竟泛起一丝久违的温暖。
“妈,我不走了。”开口时是微颤的声音。妈妈抬起红肿的双眼,惊讶又惊喜地望向她。她突然懂了,妈妈是有多爱她,尽管这爱是走的另一条路,但她们依然是最亲近的人。
她们两个人相拥在一起。
(选自《当代小说》2012年10期)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在机场,“她闭上眼睛,没有记忆中急促的脚步声传来”一句中“急促”表明母亲生活的忙碌和迟到的着急以及“她”想要远离母亲的急切。
B.“长大以后,自行车与老布鞋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汽车的鸣笛声与‘哒哒’的高跟鞋的声音,没有一丝温暖”一句运用对比的手法,表明“她”对过去那种简单却幸福的生活的怀念。
C.文章插叙了小时候一家三口挤在不足五十平米小房子里的温馨故事和妈妈开家长会时“她”等待只属于妈妈的自行车和老布鞋的情节,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凸显了文章的主题。
D.文章几处环境描写都渲染了温暖的气氛,正面烘托了人物形象,使得人物形象鲜活,跃然纸上。
E. 文章通过三处精细的场景描写和对人物的动作心理神态等的生动描写,有力地表现了代沟的普遍与可怕的主题。
【小题2】标题“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划线句子“生活可以漂泊,可以孤独,但心灵必须有所归依,难道家不是最好的依靠吗?明明是最亲的人,为什么还会有这么遥远的心的距离呢”传达了作者对于亲情的怎样的体验?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阅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亲情体验的感受。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言语照明的世界
苏娅
①采访自己敬重的翻译家傅惟慈,是件困难的事,想不出更好的问题。关于他的志趣、性情和对世界的看法,答案似乎都隐含于他的译作《布登勃洛克一家》《月亮和六便士》《问题的核心》和随笔集《牌戏人生》中,任何时候读,总有一两个句子蹦出来呼应你的探寻,正像他所喜欢的穆旦的诗句:“用言语所能照明的世界”。
②第一次走进四根柏小院采访傅惟慈,是2008年初夏的事。那是一次为侦探小说家钱德勒的《漫长的告别》和《高窗》做的采访。傅惟慈开门见山地说,自己不是做文学批评的,很难说清楚一个作家怎么个好,很多时候是被小说的语言打动。然后,翻出《高窗》,给我们念了几段。
③后来听录音,才意识到自己是被他说的“我不是搞文学批评的,说不出怎么个好来”给迷惑了,实际上,在那些闲言般的点评中,傅惟慈举重若轻地勾勒了他所挚爱的作家的小说技艺,甚至这位作家在某一类型小说史上的位置。
④那年秋天,我们又做了一次采访,这次是为傅惟慈的钱币收藏,因为截稿时间紧促,采访临时安排在傍晚,他平时与朋友的清谈或采访通常在下午,上午是看报、读书和写作的时间。
⑤秋天傍晚的四根柏小院寂静安详,小屋书桌上放着为采访准备的老钱币和两摞相关的书,另外几摞放在桌子下的面板上,后来在采访中随时查看。交往多了才发觉,为每次和朋友的聚会准备话题、和话题相关的书籍与物件是先生的一个习惯。
⑥钱币收藏,是傅惟慈少时成长的一个印迹。但这个少年时代就有的兴趣,傅惟慈在临近晚年才重新拾起,很早他就清楚,搞收藏是需要闲暇、学识和一定的经济条件的。
⑦那天采访完,傅惟慈整理了十多枚珍贵的钱币,让我带回来拍照片用作配图, 揣着这些钱币走出胡同的感觉,至今印象清晰,路上行人稀少,和一位颤巍巍的老奶奶擦肩而过时,我头一回生出一种往来人世里默默已黄昏的怅然,但这个念头很快就消失了,我们眼里的傅惟慈依然身形健朗、心力旺盛。
⑧后来,为作一个人物特写的采访,我们交往多起来,可以聊一些相对深的问题了。他用小本子摘录读书看报时得到的信息,极限偶然想到的话和值得深入考虑的问题。傅惟慈的挚友蓝华在发来的哀悼信里写:“傅先生是一个极为勤奋博学的文人,也是我相识的人中最为慈悲的好人”。他是我见过阅读最勤力最驳杂的老人,总有一股劲让他通过阅读来拓宽思想视野,年近90了,还会为一个读到的句子震动。枯坐回味很久,在接下来的谈话中,我设法掏出一些自己的经历与之回应。
⑨永远会记得一次采访中遇到的小插曲,那天我们正聊着,家里的白猫轻柔地绕进来,徘徊,我弯腰抱起白猫,谈话停止了。傅惟慈忽然说:“我虽然也喜欢它,但从没主动抱过,我总以为克制情感是人的一种尊严。”我当时真尴尬,为自己没礼貌地从谈话中“走出”,碰巧这时,白猫纵身一跃跳上窗台看外面的风景,窗前树影婆娑,回来听,录音笔里留下很长一段沉默。现在想来,“克制情感是人的一种尊严”是傅惟慈先生对我最严厉的训诫。
(摘自2014年3月24日《第一时经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第⑤段的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丰富人物精神世界,使得文章古朴深邃。
B.傅惟慈虽少年时代就对收藏有兴趣,但因没有条件,临近晚年才重新拾起收藏古币的爱好。
C.第⑦段写颤巍巍的老人,是为了反衬傅惟慈虽年事已高,但其依然身形健朗、心力旺盛,仍对其事业和志趣充满热情。
D.第⑧段直接引用傅惟慈挚友悼念信里的话,不仅能体现人物性格特点,也能增强文章真实感。
E. 文章主要写了对傅惟慈的三次采访,以顺叙为主,辅以插叙,使得文章跌宕生姿,曲折有致。
【小题2】标题“言语照明的世界”有何意蕴? 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