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传统绘画
(英)迈克尔·苏立文
两千年以来中国绘画源远流长,其语言不断地深化和拓展,变得越来越丰富,而另一方面。艺术家愈依赖于传统,愈受到束缚。它所表达的观念,除了佛教思想以外都是纯中国本土的;表现那些观念的形式和风格,也是中国本土的。大约1900年前后,如果有人进入一位中国艺术家的画室,甚至进入极少数有电灯的艺术家的画室,会发现在他们的画中没有外国影响的痕迹如果你对他说,他的画里还缺少些什么,例如:形不够准确;透视是错的;形体没有暗面,没有投影——简单地说,他的画是不真实的——他一定会感到吃惊、他可能回答说,这些技术手段对于真正的艺术是微不足道的,艺术是艺术家情感和个性的一种表现,是对于经验世界的一种普遍化的观点,在这个世界中,个别的事物只是作为一个统一体的不同侧面时才有意义。
事实上,中国艺术家不仅可能认为,对于一个文人来说,西方绘画的科学准确性并非是恰当的追求,而且还会说,如果由于描绘瞬间的偶然效果而破坏了艺术作品的一般的永恒的真实,
那么如此的准确性就是绝对有害的?他可能会发现,西方的观点是如此陌生,如可以通过由颜色和暗面所界定的相互关联的形体去构想出一幅画面;可以由多次前期的素描稿,将绘画的各种元素组织到经过深思熟虑地推敲出来的构图中:在传统国画中,所有这些使西方艺术家感到刺激和挑战,并使西方观众感到有趣和愉快的因素,与国画家所要达到的那种统一性以及和谐性相比,都似乎显得微不足道?
西方艺术家从未因被称为职业画家感到羞耻过。相反,在中国,尽管存在着职业画家的阶层,人们习惯于认为,那些未受过教育的人,不过是以画笔谋生而已r当受过教育的艺术家受委托作画,或将画作为礼品,或写题跋以及纪念性文章时,人们会采取极为谨慎的态度,决不直接地付与报酬,如此这样,他们作为业余画家的身份就没有改变。他们的绘画造诣与他们作为诗人和书法家的成就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书法是他们在习画之前很久就掌握的技巧。因此,他们的目标是将诗书画“三绝”统一在作品中。同时对艺术家来说,最重要的是深刻理解古人的画风以及继承传统,每一个艺术家至少都是传统的守护者,并进而通过他的笔墨和风格不断为传统提供参照。而事实上,却最终导致艺术作品失去了率真。
西方观众有时对中国画为数不多几个传统的主题——竹石、花乌、文人在亭阁中清谈或在溪边垂钓的山水画感到厌倦?但是这些题材通过艺术家最微妙的情感差别以及笔墨的个性化处理,成为传情达意的载体,并始终是使他们自己感到愉悦的传统主题。一个恰当的比较对象,不是西方美术而是西方音乐的演奏——一件为大家所熟悉的音乐作品由于演奏者的不同处理而被赋予新的生命,正像在传统中国画中,原创性并非美德,、这不是说原创性不受欣赏,但是,即使是最大胆的个性化的作品,也仅仅是在它们的技巧方面出新,而决不会去表达陌生的以至颠覆性的观念。和谐就是一切。从范宽和龚贤的纪念碑风格的山水画,到石涛和八大山人才华横溢的个性化作品,宋、元、明及清初大师作品的神韵,在几个世纪中回荡,激励和支撑着后代艺术家的创造,并确保传统的纯洁。
选自《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上下)》,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传统绘画”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虽然中国绘画源远流长,但是艺术家们却依赖传统.缺乏创新,观念陈旧。
B.中国传统绘画从不关心绘画里是否缺少什么,只关心艺术家情感和个性是否得到充分表现。
C.西方绘画注重科学准确性,中国传统绘画更讲究永恒的真实。
D.传统绘画的传统主题并不多,这些主题也并不被西方观众认可,因此传统绘画难以被西方接受。
E. 传统绘丽不注重观念的原创性,导致难以产生颠覆性的观念,也使作品的个性化更多只表现在技巧方面。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在传统绘画艺术家看来,真正的艺术是不需要技术手段的,技术手段会破坏艺术作品的一般的永恒的真实。
B.在中国古代,受过教育的人都不愿意成为职业画家,耻于以画谋生。
C.由于传统画家过于追求诗书面“=绝”统一在作品中,最终导致艺术作品失去了率真。
D.和谐就是一切的观念可以确保传统绘画的纯洁性。
【小题3】(小题3)根据文章,传统对我国传统绘画有哪些影响?(4分)
【小题4】试用文中的观点分析后人对八大山人的评价.(4分)
八大山人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臼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4-23 02:58: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敬畏经典、珍视经典,是践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题中之义。唯有文化上真正自觉,才能做到充分自信;而唯有自觉自信,才能走向文化自强。那种随意解构、颠覆的做法,只会营造出一种有悖于“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不良的精神“民生”氛围
譬如,戏曲《赵氏孤儿》是中外闻名的经典。西方人之所以早就关注它,乃是看重它承载着中华文明历来倡导的、以剧中人物程婴和公孙杵臼为代表的“大忠”战胜以屠岸贾为代表的“大奸”的道德观。此乃这部经典作品之魂。但现在据此改编的同名话剧和电影却偏偏横移搬用西方时髦的“人性深度”理论,说按照“现代人性观念”,原作讴歌的“大忠”是“小市民的愚忠”,于是以“创新”为招牌横加“解构”乃至“颠覆”。再如,“吴越之争”的经典传说早已深入民心,勾践卧薪尝胆作为民族精神象征的艺术典型,西施作为献身报国的伟大女性的艺术典型,范蠡作为反抗以强凌弱的知识分子的智慧典型,从精神上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但有一部描写“西施归越”的戏曲作品,偏要在“创新”旗号下“解构”并“颠覆”这些典型形象。改编者按“人性复杂”索骥,以一连串动作把活在人民心中的美的艺术典型勾践范蠡西施颠覆成了坏男人和坏女人。此种经典改编殃及精神“民生”,令人忧虑。
敬畏经典,本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高度自觉、充分自信的文明标志。经典作品中传承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诸如“天人合一”、“兼容和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民为邦本”、“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等等理念、主张,不仅为当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着强大的精神资源,也堪为21世纪面临经济危机、能源危机、生态危机、道德危机和精神危机的人类开出救治的文化良方。西方哲学家罗素就说过:“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
当然,经典作品也不拒绝真正的创新和与时俱进。改编经典,应视作传承和传播经典的一种有效途径。任何改编,总要注入改编者对经典的解读阐释,融入他们所吸收的所处时代的新鲜思维成果。这里的关键,在于循着经受了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经典作品所昭示的审美价值取向和道德伦理观念,顺势深化、丰富、发展,而要防止和反对逆势解构、拆卸、颠覆。逆势解构、拆卸、颠覆,往往是为了制造受众视听感官的刺激感和迎合所谓时尚趣味。殊不知,当一个民族视听感官的刺激感过度强化之时,便是这个民族的精神美感与反思能力弱化之时,这是民族文化建设的悲哀而非幸事。我们决不能乐此不疲、麻木盲目。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大厦,是靠历代经典作家、艺术家及其经典作品为根根栋梁支柱搭建起来的,倘若容忍将这些栋梁支柱一根一根被囫囵吞枣地用西方观念加以解构、拆卸、颠覆,那么,这巍巍大厦将坍塌下来,中华民族就将失去自立于世界民族的文化艺术之根!我们切不要一边天天呼唤经典,一边又不珍视经典,更不要把伪经典捧上天。
(节选自《敬畏经典》)
【小题1】下列表述,不属于随意“解构”乃至“颠覆”经典的危害的一项是 (    )
A.随意解构、颠覆经典的做法,只会营造出有悖于“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不良的精神“民生”氛围,从而有害于走向文化自强。
B.逆势解构、拆卸、颠覆经典作品,往往是为了制造受众视听感官的刺激感和迎合所谓的时尚趣味。
C.随意“解构”乃至“颠覆”经典,在过度强化民众视听感官的刺激感的同时,必然弱化我们民族的精神美感与反思能力。
D.囫囵吞枣地解构、拆卸、颠覆历代经典作家、艺术家及其经典作品,将会坍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大厦。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经典作品中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诸如“天人合一”、“兼容和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民为邦本”、“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等等理念、主张。
B.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理念、主张,为当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着强大的精神资源。
C.“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堪为21世纪面临经济危机、能源危机、生态危机、道德危机和精神危机的人类开出救治的文化良方。
D.戏曲《赵氏孤儿》和“吴越之争”的传说,都是中外文明的经典,很早就受到西方人的关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敬畏、珍视经典,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高度自觉、充分自信的文明标志。
B.任何改编,总要注入改编者对经典的解读阐释,融入他们所吸收的所处时代的新鲜思维成果。
C.改编经典应循着经受了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经典作品所昭示的审美价值取向和道德伦理观念,顺势深化、丰富、发展。
D.目前,有些人一边天天呼唤经典,一边又不珍视经典,把西方时髦的“人性深度”理论等伪经典捧上了天。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如今,一个尚未来得及收入《汉语大辞典》的新词儿——“自媒体”大热,由此产生一大批“自媒体人”。在中国古代,尽管没有自媒体一说,但以类似手段谋生的人并不鲜见。

在汉代,宫廷文学侍从官得到重视,朝廷往往向民间征招“笔杆子”,优秀的还给官当。贾谊、司马相如、扬雄、东方朔、枚皋、张衡、蔡邕这些汉代辞赋名家,当初都是这样的“笔杆子”。可是,古代既没有稿费制,更无广告分成一说,玩自媒体靠什么获取报酬?靠“打赏”。成语“一字千金”便因打赏而来。

首开打赏先河的是汉代,如汉代四川才子王褒便屡被打赏。《汉书·王褒传》载,王褒文章文采飞扬,汉宣帝刘询听说后,将他征召入京,常将他和张子侨俩人带在身边,“所幸宫馆,辄为歌颂”。但文章并不是白写的,汉宣帝会根据文章的质量进行打赏,即所谓“第其高下,以差赐帛”。

唐代时,现代很流行的稿费制已出现,在打赏外,自媒体人又多了一条创收渠道。

稿费在古代通称“润笔”。在唐朝,不少文人已能获得很高的润笔。如当时的文化名人韩愈、李邕等通过为人撰写碑文便可拿到巨额稿费。尤其是韩愈,他最擅长写墓志、碑文,高的话一篇碑文就能拿到“(黄)金数斤”,时人曾讥之为“谀基金”。看来,为了拿到巨额润笔,韩愈在志文中未少用阿谀奉承之词。其实.关于“谀墓受金”,韩愈并非第一人,这一说法最早出现在关于东汉文人蔡邕的记载中,由此可见,润笔早在汉代即已存在。

“写软文”被一些现代媒体人视为一种心照不宣的创收手段,殊不知古代文人早就开始玩这一套了,到明清时手法已颇老到。

所谓“软文”,就是根据对方需要而创作、发布的带有形象宣传、广告、美言性质的文章。古代最早最出名的一篇“软文”,是出自汉代才子司马相如之手的《长门赋》。司马相如本人也没有回避此事,他在序中如实交代:“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恩。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亲幸。”这就是后世文人津津乐道的“千金买赋”的故事。

古代文人创收的花样还有很多,除了传统的打赏、稿费,还可以直接“卖文”、代人“捉刀”、“卖版权”等。

(摘编自倪方六《古人如何玩“自媒体”》)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玩自媒体靠“打赏”获得酬劳,成语“一字千金”便因汊宣帝赏赐王褒而来。
B.店代已很流行稿费制,这样,在打赏外,自媒体人又多了“润笔”这条创收渠道。
C.由人们津津乐道的“千金买赋”的故事可知,古代文人已把“写软文”看作心照不宣的创收手段。
D.我国古代无自媒体一说,但以类似手段谋生的人并不鲜见,如王褒、司马相如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谀墓受金”最早出现在关于东汉蔡邕的记载中,为汉代已存在润笔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B.唐朝韩俞、李邕等通过为人撰写碑文拿到巨额稿费的例子,证明古代文人润笔很高。
C.司马相如在《长门赋》序文中的如实交代,证明了作品是根据陈皇后的需要创作的。
D.文章以“打赏”“润笔”“写软文”等为例,介绍了古人玩“自媒体”获取报酬的方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文人有时将“卖文”、代入“捉刀”、“卖版权”等作为他们的创收手段。
B.汉代的一些辞赋名家如贾谊、扬雄、张衡等都是朝廷从民间征招上来的“笔杆子”。
C.汉宣帝“第其高下,以差赐帛”,才子王褒、张子侨便因其文章文采飞扬屡被打赏。
D.如果不能拿到高额润笔,韩愈在墓志、碑文中就不会用那么多阿谀奉承之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个性主义与人性尊严
摩罗
①“个性解放”是五四时代的强音之一,虽然就整个时代而言,当时对“个性主义”的理解并不深刻,但少数代表人物(比如鲁迅)那里,无论是在理论表述上还是在人生实践上,都有了相当的发展。
②但在后五四时代,个性主义的血脉渐渐消隐,也许这不难找到原因,中国传统文化内太缺乏个性主义的基因,社会的急剧动荡又不能为此提供温床。可是,在如此漫长的精神受难之后,尤其是经历了“文革”时代非人的折磨之后,文化学术界仍然对个性主义如此漠视,如此无动于衷,这叫人有点想不通。
③这里说“漠视”,也许有点夸张。实际上,在所谓新时期中,有不少学人涉及到了个性主义问题。但是,除了极个别的人之外,大家都只是把它作为一个学术名词在使用,至多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来追究,而没有把它与我们的精神状态和生存状态联系起来。如果“个性主义”只是我们用来描述异域文明、研究历史人物时所使用的一个“概念”,而不是作为我们的文化目标,如果它只是我们用来建设学术文化的一件材料,而不是作为我们的精神尺度的价值标准,那怎么能说我们拥有了个性“主义”呢?
④有人说,人道主义的核心,就是个性主义。那么,个性主义的核心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尊严意识。我们缺乏人道主义和个性主义精神,根子就在于我们没有确立起人性尊严的意识。多少年来,任何别的东西都是重要的,唯有人不但不重要,而且是肮脏的,所以必须用别的东西来压倒人,讨伐人。有时也许是为了某个具体的需要而不得不采取漠视人的态度,比如为了战争的胜利,或社会的稳定,或家庭的延续等。可这样时间一长,竟然培养起一种“瘾”,对人的恐惧成了我们的基本心态,摧毁人折磨人成了我们的嗜好。我们既然对人所共有的基本属性怀有敌意,自然也会仇恨这种属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表现。于是,我们不但丧失了对于个人尊严和个人价值的尊重,还形成一种反人道反人性的文化气质。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要谈什么个性主义和人性尊严,似乎难免有点不着边际。
⑤可是,如果放弃了个性主义和人性尊严,人类还需要什么?还能拥有什么?我认为,个性主义和人性尊严乃是人类最基本的财富,也是最根本的财富。失去了这两者,人类的整个人文文化就失去了根基的依据,社会就处于失去人文精神的非理性状态。
⑥张扬个性和捍卫尊严本来不应该成为思潮,因为它不只是某个特定时代的主题,而是贯穿于一切时代的文化精神。我期待这样的思潮,只是为了借思潮的声势,来扫清一切非人性反人性的东西,为这种新的文化精神开辟出一条道路。
(选自《悲悯情怀》,有删节)
【小题1】【小题2】请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小题3】【小题4】为什么我们难以确立起人性尊严的意识?请根据第④段内容简要概括。
【小题5】【小题6】请结合文章,阐释最后一段中“我期待这样的思潮”的内涵。

同类题4

(三)
1973 牛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比较早,不避汉 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
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老 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 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 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二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黄帝书》不应更晚。至于《黄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入《黄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 德”,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之谓玄德。”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此例甚多,那么为《黄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 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时期。
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近来有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成“《老子》成书早于《论语》”。如《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无为而 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起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论 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 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
(摘编自李学勤《<老子>的年代》,有删改)
根据原文,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老子》成书时间早于《黄帝书》,且《老子》成书时间不会晚于战国时期。
B.《黄帝书》成书早于《申子》、《慎子》、《韩非子》,也就是早于战国中期。
C.《老子》一书的成书时间早于《论语》的成书时间,老子其人也长于孔子其人。
D.从《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可知《黄帝书》的成书时间也早于《论语》。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阶段,城市住宅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正向节约型发展。总的来说,设计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首先应该看其是否符合适用性设计原则,主要是看园林景观的设计方案是否具备科学性,看园林景观的设计功能能否与人们的需求相适应,并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例如,人们比较重视的园林景观的设计适用性问题,就是建设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问题。只有确保适用性,才可以恰到好处地处理经济问题。

创建生态城市,需要放弃传统的先建楼、再造景的小区设计思路。运用现阶段的建筑原理与生态城市的建设理念以及节能减排的新技木,创造一个适合小区生态环境发展的居住环境。同时,还要统一协调小区环境和地形基础条件,进行协调性地统一规划,并进行合理的布局。对住宅小区进行规划布局的过程中,要结合房屋采光、楼间距、空地绿化等多种因素,按照南北朝向,留出一定的楼间距,让人们能够享受到最大的空间。还要对非建筑地面实施园林建设,提升居民生活的适宜感,在此基础上,促进居民健康生活指数不断提高。

创建一个与生态城市相符合的住宅小区,还要注意人均资源的紧张现状,对可再生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促进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在综合利用并拓展新能源的过程中,将以煤和石油为核心的能源结构进行改变,对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多种新型能源进行利用。将二氧化碳的废气排放量降低,并对现有的大气环境进行改变,可以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生态功能优先,主要指的是利用建设功能对多样化的景观进行建设,还要注入与其匹配的一些自然生态的要素,例如花草树木、人工湖等风景景观,尽可能地组建完善的生态结构。选择植被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树叶面积较大、叶片宽厚、叶绿素含量较高的植物进行种植,促进光合效率不断提高,并对城市气候进行调节。至于污染比较严重的地方,人们就可以多选择一些较高耐污染性和抗污染性强的植被,对其功效进行充分发挥,达到降低污染和对环境进行维护的目的。

实现物种多样性是住宅生态景观在设计中的重要基础。设计上要具有非常强的品种意识,种植与区域环境相符合的植物,并对新型品种进行筛选和进化,创建一个彰显地域特色的城市绿化景观。此外,还可以引入国外的优良品种。现阶段在城市化的建设过程中,主要选择四季都可以种植的品种,因此,对植被种植的要求不断增高。

(摘编自姚海锋《城市住宅与生态环境互融的探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园林景观设计是否科学,决定着城市住宅建设能否长远发展,能否处理好经济问题。
B.创建生态城市,要对以往的小区建筑设计进行合理改革,并进行协调性统一规划。
C.建设多样化的景观,注入合适的自然生态要素,合力打造城市的生态优先功能。
D.住宅生态景观设计,要有强烈的品种意识,鲜明的地域绿植,以实现物种多样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举例的论证方法,以突出城市住宅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正向节约型发展。
B.文章指出创建生态城市可从三个方面入手,并就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论证。
C.文章在对创建生态城市及与之相匹配的住宅小区的论证中,层次鲜明、条理清晰。
D.文章认为在污染严重的地方,选择耐污和抗污性强的植物,是生态功能优先的体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房屋采光、楼间距、南北朝向等多种因素合理规划,人们必能获得居住生活适宜感。
B.创建生态住宅小区,促使我们要对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多种新型能源进行利用。
C.树叶面积大、叶片宽厚、叶绿素含量高是住宅生态景观植物选择最重要的考量依据。
D.只要大胆地对新品种植物进行筛选和进化,就能创建彰显地域特色的城市绿化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