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敬畏经典、珍视经典,是践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题中之义。唯有文化上真正自觉,才能做到充分自信;而唯有自觉自信,才能走向文化自强。那种随意解构、颠覆的做法,只会营造出一种有悖于“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不良的精神“民生”氛围
譬如,戏曲《赵氏孤儿》是中外闻名的经典。西方人之所以早就关注它,乃是看重它承载着中华文明历来倡导的、以剧中人物程婴和公孙杵臼为代表的“大忠”战胜以屠岸贾为代表的“大奸”的道德观。此乃这部经典作品之魂。但现在据此改编的同名话剧和电影却偏偏横移搬用西方时髦的“人性深度”理论,说按照“现代人性观念”,原作讴歌的“大忠”是“小市民的愚忠”,于是以“创新”为招牌横加“解构”乃至“颠覆”。再如,“吴越之争”的经典传说早已深入民心,勾践卧薪尝胆作为民族精神象征的艺术典型,西施作为献身报国的伟大女性的艺术典型,范蠡作为反抗以强凌弱的知识分子的智慧典型,从精神上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但有一部描写“西施归越”的戏曲作品,偏要在“创新”旗号下“解构”并“颠覆”这些典型形象。改编者按“人性复杂”索骥,以一连串动作把活在人民心中的美的艺术典型勾践范蠡西施颠覆成了坏男人和坏女人。此种经典改编殃及精神“民生”,令人忧虑。
敬畏经典,本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高度自觉、充分自信的文明标志。经典作品中传承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诸如“天人合一”、“兼容和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民为邦本”、“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等等理念、主张,不仅为当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着强大的精神资源,也堪为21世纪面临经济危机、能源危机、生态危机、道德危机和精神危机的人类开出救治的文化良方。西方哲学家罗素就说过:“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
当然,经典作品也不拒绝真正的创新和与时俱进。改编经典,应视作传承和传播经典的一种有效途径。任何改编,总要注入改编者对经典的解读阐释,融入他们所吸收的所处时代的新鲜思维成果。这里的关键,在于循着经受了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经典作品所昭示的审美价值取向和道德伦理观念,顺势深化、丰富、发展,而要防止和反对逆势解构、拆卸、颠覆。逆势解构、拆卸、颠覆,往往是为了制造受众视听感官的刺激感和迎合所谓时尚趣味。殊不知,当一个民族视听感官的刺激感过度强化之时,便是这个民族的精神美感与反思能力弱化之时,这是民族文化建设的悲哀而非幸事。我们决不能乐此不疲、麻木盲目。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大厦,是靠历代经典作家、艺术家及其经典作品为根根栋梁支柱搭建起来的,倘若容忍将这些栋梁支柱一根一根被囫囵吞枣地用西方观念加以解构、拆卸、颠覆,那么,这巍巍大厦将坍塌下来,中华民族就将失去自立于世界民族的文化艺术之根!我们切不要一边天天呼唤经典,一边又不珍视经典,更不要把伪经典捧上天。
(节选自《敬畏经典》)
【小题1】下列表述,不属于随意“解构”乃至“颠覆”经典的危害的一项是 (    )
A.随意解构、颠覆经典的做法,只会营造出有悖于“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不良的精神“民生”氛围,从而有害于走向文化自强。
B.逆势解构、拆卸、颠覆经典作品,往往是为了制造受众视听感官的刺激感和迎合所谓的时尚趣味。
C.随意“解构”乃至“颠覆”经典,在过度强化民众视听感官的刺激感的同时,必然弱化我们民族的精神美感与反思能力。
D.囫囵吞枣地解构、拆卸、颠覆历代经典作家、艺术家及其经典作品,将会坍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大厦。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经典作品中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诸如“天人合一”、“兼容和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民为邦本”、“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等等理念、主张。
B.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理念、主张,为当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着强大的精神资源。
C.“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堪为21世纪面临经济危机、能源危机、生态危机、道德危机和精神危机的人类开出救治的文化良方。
D.戏曲《赵氏孤儿》和“吴越之争”的传说,都是中外文明的经典,很早就受到西方人的关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敬畏、珍视经典,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高度自觉、充分自信的文明标志。
B.任何改编,总要注入改编者对经典的解读阐释,融入他们所吸收的所处时代的新鲜思维成果。
C.改编经典应循着经受了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经典作品所昭示的审美价值取向和道德伦理观念,顺势深化、丰富、发展。
D.目前,有些人一边天天呼唤经典,一边又不珍视经典,把西方时髦的“人性深度”理论等伪经典捧上了天。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13 02:52: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古人说,欲灭其国者,必先灭其史。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消亡了,其文明发展的根基也就动摇了。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将汉字教育作为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
清末民初以来,在日本“脱亚入欧”的影响下,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中华文化的根基——汉字产生了怀疑。“汉字落后”论者认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声称汉字的出路在于“拉丁化”;“汉字难学”论者主张汉字“拼音化”与“简化”;“儿童识字有害”论者主张放弃汉字教育。这些论调在近几十年仍有一定市场,比如20世纪80年代,有人就认为“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
当前,汉字教育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面临外语教育的挑战。现在,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英语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改变命运。受这种价值观影响,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二是面临信息化的挑战。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敲击键盘输入汉字的场合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在古人眼中曼妙婀娜、形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书写汉字的机会在变少,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从这些角度来说,汉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与拼音文字相比较,汉字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学习与理解汉字,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法。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这种方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这种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值得我们深思。
近年来,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适应汉字在海外传播的需要,不少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汉字教学的方法,合理借鉴我国传统汉字教学的经验。有的教学实验根据“形、音、义”三要素和儿童擅长“形象记忆”的特点,探索“从字形讲字义,从生活讲汉字”和“因形分类、因类施教”等汉字教学的新理念与新途径。通过这些方法,一些汉字教育工作者尝试把每个汉字的文化基因形象生动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汉字有兴趣、生爱恋、晓逻辑、会思考,甚至实现以字养德。这类教学实验,对完善汉字教育有积极意义。
加强汉字教育,除了不断创新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提升全社会对汉字教育的重视程度。我们要把汉字教育提升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来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古老的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才能把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植根于一代代中国人心中。
(摘编自王殿卿《汉字教育攸关文化传承发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末民初一些知识分子对汉字产生了怀疑,原因之一是当时国人的文化自信不足。
B.现在一些人鄙视汉语而重视英语,直接冲击和削弱了汉字教育,不利于文化传承。
C.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的创新,有助于实现以字养德,从而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D.汉字记录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基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用20世纪80年代某些人的观点,是为了证明汉字不能适应信息化的挑战。
B.文章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分析了汉字面临的危机,指出了加强汉字教育的必要性。
C.文章在论证汉字教学时,强调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借鉴传统汉字教学经验。
D.文章首尾呼应,论述了汉字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加强汉字教育提出了建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我们不进行汉字教育而使用拉丁化文字,则我们文明发展的根基必然被动摇。
B.汉字的形音义三要素,决定了汉字教育必须摒除拼音教学法,使用形象化教学法。
C.创新汉字教学法,提升全社会对汉字的重视程度,有助于让古老汉字焕发新生机。
D.日本“脱亚入欧”对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影响很大,有的人甚至提出废除汉字的主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一书中写道:“讽喻是这样一种艺术,它所意味的是与它所描绘的不同的某种东西”。这和昆提连所谓“言在于此而意在于彼”的描述大致是吻合的。但叔本华不赞成在除文学以外的其他艺术,尤其是绘画等造型艺术中使用“讽喻”,因为“讽喻”使人离开“直观的表象而转移到一个完全不同的、抽象的、非直观的、完全外在于艺术的东西上去。”对于诗歌,讽喻是“很可容许的”。诗歌使用的媒介是语言。语言是一种抽象的符号,读者必须借助自己的想象才能使其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在这一转化过程中,讽喻就可以发挥积极的功用。“在一首诗的结构中,可能有些概念和抽象的思想是不可缺少的,尽管它们自身直接地全无直观看到的可能,这就要用一个隶属于这个概念的例子使它可以直观地看到。”讽喻就属于这种隶属于某一概念的例子。
王国维在《叔本华之哲学及教育学说》中介绍叔本华的上述观点时,把“比兴”翻译为“讽喻”,他确信二者之间存在一种意义的等值性,如二者都具有某种譬喻的性质,都呈现出某种“文本与意义的双重结构”。于是,西方的“讽喻”借助中国的“比兴”从客方语言进入主方语言,完成了两种语言之间符号意义的交换。
在叔本华的美学里,“讽喻”惟一合理的功用是赋予某种抽象的观念以具体可感的形象。在讽喻的喻意和喻旨之间,一端是某一抽象和普遍的观念,另一端则是体现这种观念的个别的具体的形象。西方讽喻的“双重结构”主要是由这种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构成的,所以弗莱在《批评的剖析》中就依据这种关系来区分象征和讽喻。他指出:象征的特征是“从实际事物的意义开始并向外部的观念和命题发展”,而讽喻则相反,它“从观念开始,然后努力去找到一个具体的意象来表现它”。
王国维用“讽喻”的方式来理解“比兴”,认为在某一具体的意象背后必定寓含着某一普遍的观念和情感。在中国古代也有批评家企图把某种物象和它的意义固定下来,构成某种物象类型,但是这类书籍通常为诗人所不屑。在“比兴”中,物象与意义的关系既存在某种规范又是灵活多变的,如施补华便指出:“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三首诗都是借蝉托兴,但所托之意却是判然不同的。而要辨别同一物象背后所包含的复杂的情感,则只能通过对诗人特殊的历史语境和人生际遇的细心探求才能有所体察。王国维所理解的“比兴”,是一种“讽喻”式的比兴,这种“比兴”是一种强化诗歌形象性的艺术手法,但是这种理解却最终使王国维与中国诗歌中一些重要的传统和价值擦肩而过。在研究中国文学的时候,“讽喻”并不能取代“比兴”。
【小题1】下列对“对于诗歌,讽喻是‘很可容许的’”理由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须借助读者的想象使语言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对此“讽喻”可发挥积极的功用。
B.诗的结构中某些不可缺少的概念和抽象的思想,可以借“讽喻”使其直观地看到。
C.“讽喻”用个别、具体的形象来表现某一普遍的观念和情感,可强化诗歌的形象性。
D.“讽喻”呈现出一种“双重意义的结构”,有利于诗人寄寓复杂的人生际遇之感。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叔本华不赞成在绘画等造型艺术中使用“讽喻”,因为“讽喻”会影响其直观的真实性。
B.因为“比兴”和“讽喻”都具有某种譬喻的性质,所以王国维认为此二者之间存在一种意义的等值性。
C.“讽喻”是从观念开始去寻找表现它的具体意象,而“象征”是从具体的形象开始去发展其外部的观念。
D.用“讽喻”的方式来理解“比兴”,忽略了诗人写作时特殊的历史语境,难以对诗中所表现的复杂情感作出历史性的理解。
【小题3】结合全文,概括“讽喻”不能取代“比兴”的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城市为什么要有记忆感
冯骥才
①在当前中国城市地毯式的改造中,一个词汇愈来愈执著地冒出来,就是——记忆。这个并不特别的词汇放在城市的变革中便让人们感到异样、另类、不和谐、不解,还让那些恨不得把城市“推倒重来”的人颇为反感。城市难道不是愈新、愈方便、愈现代愈好吗?为什么需要记忆?记忆什么?有什么用?为了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记忆而把它破破烂烂地堆在那里吗?
②首先说记忆。人的记忆分两种。一种是不自觉的,一种是自觉的。前者是自然的,松散的,不经意的;不论记住还是没有记住,不管日久便忘或历久难忘,全是一任自然,具有感性的色彩。我们在日常而平凡生活中的记忆大致如此。后者——也就是自觉的记忆,则是理性的,刻意的,是为了不被忘却。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中也都有这种自觉的记忆。
③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因为它有完整的生命历史。从胚胎、童年、兴旺的青年到成熟的今天——这个丰富、多磨而独特的过程全都默默地记忆在它巨大的城市肌体里。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把记忆留在了城市中。承载这些记忆的既有物质的遗产,也有口头非物质的遗产。城市的最大的物质性的遗产是一座座建筑物,还有成片的历史街区、遗址、老街、老字号、名人故居等等。地名也是一种遗产。它们纵向地记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衍,横向地展示着它宽广而深厚的阅历,并在这纵横之间交织出每个城市独有的个性与身份。我们总说要打造城市的“名片”,其实最响亮和夺目的“名片”就是城市历史人文的特征。
④当然,伴随着记忆的另一半是忘却。这也是很自然的事。在城市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它总是一边创造,一边销毁,还要不断地改造与扩大,再加上灾难性的变故(包括战争与自然灾害的破坏),记忆总是在不断地丧失。在传统的城市发展中,记忆与忘却都是随其自然,是不自觉的和非理性的;拆旧建新,随心所欲。因为那时人们只把城市看做是功能的、使用的、物质的,没有看到它的个性的价值与文化意义。
⑤但是,自从人类进入现代化社会,便对自己的城市产生一种理性记忆的要求,开始觉悟到要保护这些历史人文的记忆载体。应该说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著名的《威尼斯宪章》一出来,人们对城市的保护就非常自觉了。保护它,决不仅仅因为是一种旅游资源或是什么“风貌景观”,更是要见证自己城市生命由来与独自的历程,留住它的丰富性,使地域气质与人文情感可触与可感。当然,这些都是从精神和文化层面上来认识的。于是,文化保护便成了现代城市建设中最紧迫和最前卫的课题之一。记忆和遗产在高速发展的当今世界上变得愈来愈重要。其实遗产就为了记忆。
⑥应该说,城市本身没有自觉的记忆。这种理性的记忆,实际上是人赋予它的。为此,自觉的记忆是现代人类的文明要求与文明行为,而破坏记忆则仍是滞留在一种原始的非理性的惯性中。
⑦当然,记忆是有选择的。这里说的记忆不是个人化的,不是为了满足个人某种怀旧情绪的。它是一个城市的记忆,群体的记忆。那就要从城市史和人类学角度来审视城市,从城市的历史命运与人文传衍的层面上进行筛选,把必须留下的记忆坚决守住。这样,城市的保护就决不是简简单单留下几个“风貌建筑”,摆摆样子而己;更不会随手把许多极其珍贵的记忆大片抹去。
⑧对待一个城市的生命记忆,对待一代代先人的经历与创造,必须慎重,严格,精心。对待保留下来的记忆必须尊重它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任何随心所欲的涂改都会破坏记忆。就像北京南池子改造中将四合院改为四合楼——记忆己经无复存在。本质上仍是“建设性破坏”。
⑨我们强调保留城市的记忆是保护好城市的历史真实。能够体现真实的只有是实物。那么我们就必须尊重城市历史,无权对它们任意宰割,把阅历丰厚的城市最终变成亮闪闪又“腹内空空”的暴发户,变为失忆症的患者。如果我们真的这样做了,我们的后代便会在未来的变得千篇一律的城市里,一边茫茫然无所凭借,ー边骂我们这一代无知与野蛮。
(选自《冯骥才作品选》)
【小题1】第①段中的加点词“推倒重来”在文中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概括第③段的论述思路。
【小题3】下列对“城市记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记忆归根结底是人对城市历史、文化的记忆。
B.承载城市记忆的有物质遗产,有口头非物质遗产。
C.群体记忆会使城市记忆变得千篇一律,缺乏个性。
D.对保留下来的城市记忆须尊重其完整性与真实性。
【小题4】简要分析第⑨段画线句的含义。
【小题5】综观全文,概括作者认为城市要有记忆的4个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类发展延续到今天,其所掌握的知识体系种类已经数不胜数,掌握、传承各种学问的学者 也随之数不胜数。如果以是否掌握、传承体系性的历史知识为基准来划分,则除了历史学者外, 其余学者都可笼统地称为非历史专业学者;而历史学者中又可细分为中国史学者、世界史学者、 某种专门史学者等。

各种历史学者,不言而喻,都重视对历史的观照,即具有“历史情怀”;至于非历史专业的学 者是否也对历史注意观照,即具有“历史情怀”,从实际情况说来,似是除部分人重视观照外,不 少人并不观照或观照较少,或虽然实际行动有所观照而对此缺乏清醒认识和主观自觉。在笔者 看来,非历史专业的学者也应该自觉地观照历史,要根据需要,给予历史以足够的观照。

一般说来,学者们所研究的对象千差万别,其所研究的学科名称多有不带“史”字者,这即是 本文所说的“非历史专业”。但是,非历史专业所研究的对象,实质上并非完全与“史”无关,因为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有产生、演变、最终消失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也总与其他事物 发生这样、那样的关联和相互影响。这些过程、关联、影响,岂不正是该事物的“历史”;研究这些 事物“历史”的学问,岂不正是这些事物的“历史学"。世界上除了人类以外,笼统说来其余即为 大自然。人为万物之灵,其既对本身进行深入的研究,也对本身以外的全部客观存在即大自然 不断深入地进行研究。鉴于这种情形,有人将人类的全部知识概括为人类史和自然史两大种。 这一概括是正确的。做出这一概括的着眼点,就是对人之外的客观世界(或称大自然)如实地以 变化之物和互相关联之物来对待。

由此看来,今天所谓“非历史专业"的学者,以变的观点观察自己研究的对象,重视了解、掌握其长期以来变化的历史及其中所体现的规律,由之很可能会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从而为解 决面临的学科发展新难题找到原来不曾想及的出路。另外,非历史专业的学者在增强“历史情怀”中,也可以选读一些与自己不同行的历史学者的研究成果,因为这些成果论述了人类认识和 改造自身及大自然的大量经验和教训,其中某些方面很可能使非历史专业的学者获得启示。如 果所选读的历史学者的研究成果所研究的对象主体,正与从事选读的非历史专业学者所研究的对象主体完全一致,例如研究历法某一专题的非历史专业学者,选读某一历法史学家的相应研 究成果,尤其易于获得有益的启发。

(摘编自南炳文《说说学者的情怀与史家的情怀》,《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4月8 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掌握、传承各种学问的多寡,学者可以分为历史学者和非历史专业学者。
B.历史学者都有“历史情怀”,与非历史专业的学者相比,他们都重视对历史的观照。
C.非历史专业所研究的学科名称大多不带“史”字,但实质上并非完全与“史”无关。
D.非历史专业的学者也应该选读一些与自己不同行的历史学者的研究成果,以获启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将学者分为历史学者和非历史专业学者,为下文议论说理做了必要的铺垫。
B.第二段对比分析了历史学者和非历史学者对历史观照的不同态度,进而提岀论点。
C.第三段抽丝剥茧,层层递进,指出非历史专业所研究的对象实质上也与“史”有关。
D.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论证严谨,条理清晰,突出了“历史情怀”对学者的重要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掌握、传承各种学问的学者数不胜数,所以人类所掌握的知识体系种类也因之数不胜数。
B.作者研究了非历史学者对历史的观照情况,对其“历史情怀”缺失状况做出了准确判断。
C.历史学是对人之外的客观世界的产生、演变、最终消失过程以及相互关联和影响的研究。
D.对《民法》感兴趣的非历史学者,可以阅读复旦大学叶孝信教授所著的《中国民法史》。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互联网金融的法律规制
在没有互联网金融的时代,融资者融资的基本方式除了正规的金融借贷,主要依靠的就是民间借贷与证券发行来募集资金。不论是哪种融资渠道,我国刑法均规定了非法集资的红线制度,确定了罪与非罪的界限。只要是这两种融資方式具备非法性、回报承诺性等基本特性,就构成了非法集资罪,必须接受刑法的制裁。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我国对属于新生事物的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似乎还是沿袭了上述两种融资方式的规制与监管思路。
在实践中,无论是P2P网贷还是股权众筹,其发生的风险问题基本上是平台的诚信问题。比如像英国就对互联网金融的运营成本、管理人员资格、内部风险控制及外部风險监管设立了准入要求。我国可以借鉴这方面的经验,设立合理的准入门槛,减少不良主体进入市场,規范互联网金融平台运作方式。当然,在实践中需针对不同的互联网金融平台类型设立不同的准入标准。此外,还可以借鉴英美等发达国家的经验,要求互联网金融平台在市场准入前就做好退出计划,如安排后续的接管人或是委托具备资金监管资质的企业托管,进而最大程度保障投资者的后续利益,保证其退出之后责任不终止。
为了防治互联网金融平台随意揶用授資者賁金用于其他的投资活动,必须引入第三方机构来对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资金流动进行全过程监管,如此才能防止投资者资金被随意揶用,进而降低投资风险。尽管中国人民银行在相关的法律文件中要求互联网金融企业委托给第三方机构来进行监管,但并没有明确具体的监管机构范围。中国证监会在其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办法中,明确提出了银行作为第三方来监管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客户资金,但也没有明确指出银行的权利义务与具体职责。而在实践中,互联网金融企业通常将第三方支付企业作为其客户资金存管机构。之所以会委托给第三方支付机构来存管客户資金,就是因为其门槛较低。而商业银行作为存管第三方,具有校高的门褴,会加大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委托成本。但第三方支付企业很难履行存管职责,实践中经常是存而不管。因此,当下必须明确商业银行作为互联网全融企业的客户资金存管机构,并落实其监管、报备职能,并明确互联网金融企业对资金无调度权。
要从根本上降低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建立真实、完整的信息披露制度至关重要。互联网平台作为融资中介机构,资金使用者作为融资方,均必须定期向授资者披露其经营的完整信息。具体披露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平台的运营模式、风险控制方式以及历史违约情况;二是及时向投資者披露融资方的经营状况、项目经营风险、历史违约信息等,特别是对于融资方融資成功后的资金偿付计划与能力要真实披露,保证信息的完整性。
(选自《人民论坛》,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到来之前,融资方式为正规的金融借贷和非正规民间借贷。
B.我们可借鉴英国模式,建立严格的准入机制,规范合理的金融平台运作方式。
C.只要中国人民银行有周密监管制度,明确监管机构范围,就能解决金融风险
D.作为融资中介机构的互联网平台的融资方要经常向投资者披露其经营的状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简要地论述了非法集资的红线以及当前监管互联网金融不到位状况。
B.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论述中西互联网监管方式差异,介绍规避风险的方法。
C.文章后三段有理有据地从三个维度论述了风险端的法律规制针对性改进路径。
D.文章由现实问题引出了观点,再逐层深人分析,各层环环相扣,层次清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法集资的界定标准为具有非法性、回报承诺性等特征,其行为必然受到刑法的制裁。
B.完善互联网金融的准人及退出机制,需在运营成本、管理人员资格、退出责任等下工夫。
C.完善第三方资金监管制度,可以有效防止投资者资金被随意挪用,减少了投资的风险。
D.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真实披露了融资方的经营状况、投资方向、资金偿付计划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