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叙史事和三代史诗
我们常常说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但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产生于商的先公示壬、示癸时期,据今约3700年左右,3700年前的史事就是靠一代代脑记口叙传下来的。即使甲骨文记载了相当丰富的社会内容,仍不可能反映丰富多彩的活的客观历史,许多史事仍然靠脑记口叙。所以口叙传播史事形式不仅在文字产生之前,在文字产生以后乃至史籍很完备以后,仍是一种重要形式。
在先秦,叙史事一直在史事传播中占有重要地位。《国语·周语上》说:“天子听政,使公卿列士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行事而不悖。”在国君周围的这些“列士”、“史”、“师”、“瞍”、“朦”等所讲的许多内容就是先祖的事。
传说的历史内容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人物被神化,如大禹(治水)、后稷(种五谷)、女娲(补天)等都被传说为神或半神式的人物。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低下,对许多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无法解释。二是所传说的人物都是改天换地式的英雄,这些英雄和后来的帝王将相不一样,他们不脱离生产,不脱离百姓,而是群众的利益代表者,上述的大禹、后稷、女娲都是这样的英雄人物。这两个特点,也充分反映了先民的历史观点。以今天的认识水平,不会相信那些神乎其神的事。我们进行历史研究所以重视这些神话,在于透过神话,窥探远古的社会内容。
当文字记载发展到比较成熟,书写工具比较方便的时候,口叙史事便被记载下来,有些则一直保存到今天。如:《庄子·盗跖》、《韩非子·五蠹》等所记先民居处情况和从茹毛饮血到取火为用的传说;《吕氏春秋》追记早期社会制度问题的传说;《左传》、诸子之书保存的改造自然、保护部族的英雄传说;等等。司马迁就是依据这些传说写出了《史记》开篇《五帝本纪》。
夏、商、周三代,还以神话故事、历史传说为主要内容编成史诗,传诵这些史诗的人,往往是瞽朦瞍一类的乐官。左丘明就是一个失明的人,做鲁国的史官。以失明之人传诵历史故事,不只在古代中国,在其他一些古国也有相同的情况,如希腊的荷马,也是一位失明者。以诗的形式传诵历史故事,容易记忆,便于普及,所以,传诵久远。当然,起初的史诗是很粗糙的,经长期的流传,不断加工完善,所以这些史诗都是众人的作品,并非少数乐官的创造。
在先秦,史诗繁多,孔子删《诗》时,尚可见到3000余首。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史诗主要保存在《诗经》中,共有305篇,分“风”、“雅”、“颂”三大部分。“风”是民歌,由政府派“行人”从民间采集而来,经过加工润色而成,以反映现实为主,但今天看来,也未尝不可称为“史诗”,比如:《豳风·七月》反映一年四季农业生产劳动,对我们认识西周社会,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雅”、“颂”,在当时就是史诗,多为追忆祖先,歌功颂德之作。比如《大雅·生民》说“厥初生民,时维姜嫄……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这是推尊周的祖先后稷之诗。后稷之母姜嫄踩了高辛氏之足印而生后稷,把后稷神化了。文王、武王的先祖即能非同常人,当然他们自己也就非同寻常了。非常之人才能做非常之事。这反映了先民们的思想认识特点。“雅”、“颂”还有些篇章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产、习尚、筑城、立庙、封邦、建国的基本过程。
“史诗”作为史料来说,它与历史传说一起反映着广阔的社会内容,对当时简略而缺乏关联的史官记录,起着联络会通、委曲细节的作用。对于后来发展起来的某些史体也有创始之意。如:歌颂英雄人物的篇章,上继传说遗风,下开历史传记的端绪;专咏一事的篇章,具有纪事本末的性质;歌颂先王伟业的篇章,又可以看作历史论、赞的远祖。
(选自《中国史学史纲要》,有删节)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
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有一千多年的史事是靠先人一代代脑记口叙传下来的。
B.甲骨文记载的社会内容不能反映丰富多彩的客观历史,许多史事仍依靠口叙来传播。
C.叙史事在史事传播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如天子听政时臣子们所讲的许多内容就是先祖的事。
D.传说的历史内容的显著特点是:人物被神化或者都是改天换地式的英雄,是群众的利益代表者。
E. 在古代,中外均有以失明之人传诵历史故事的例子,例如古代中国的左丘明,古希腊的荷马。
【小题2】下列关于“史诗”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史诗”是指以神话故事、历史传说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故事。
B.“史诗”主要由瞽朦瞍一类的乐官编写并传诵。
C.“史诗”以诗的形式来传诵历史故事,是由于诗容易记忆,便于普及,可以传诵久远。
D.“史诗”具有史料价值,并对后来的某些史体有创始之意。
【小题3】(小题3)根据文意,简要回答第3段所说的“先民的历史观点”的内容及其产生的原因。
【小题4】司马迁写《史记》时曾“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大量搜集民间口传的异闻传说等史料,如《史记》中记载了契的母亲呑食了玄鸟掉下的卵而怀孕生下了契,周后稷的母亲姜原在野外将自己的脚踏在一个巨人的脚印上,因而怀孕生下儿子等神乎其神的事。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如何看待司马迁的做法和《史记》中的异闻传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34: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中国传统美学所讲的“意象说”主张“美在意象”:美在“象”外之“意”,言外之情。任何一件美的文艺作品,其本身或为声色,或为言词,都是有“象”的(“在场的东西”)。能体悟到“象外之意”“词外之情”,就是一种美感。此种美不是低层次的感性美,而是深层次的意境美、精神美。

“意象说”突破了美在声色之类的局限性,深刻地揭示了美之为美的本质内涵,不仅值得中国美学继承和弘扬,而且也值得世界美学借鉴。

但为什么要深入象外,才能达到此种美的境界呢?“意象说”没有做论证。我根据“万有相通”的哲学本体论,认为原因就在于,任何一件美的作品,都是作者凝聚了作品背后无尽的联系之网的结晶。这背后无尽的联系之网,说得通俗具体一点,就是指形成作品本身背后的人、事物和社会历史背景等。我们对一件作品的欣赏,不过是把凝聚在作品这一点“在场的东西”中无尽的内涵(“不在场的东西”)展现在想象中,点点滴滴地加以玩味;不过是回归到形成作品的母源,从母源中,我们对作品获得了一种“原来如此”的醒悟,从而产生了一种满足感。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美的愉悦”“美的享受”。这种愉悦和享受不是感官的娱乐或感性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满足,思想上的满足。

杜甫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为什么能引起美感?“山河在”是一点在场的东西,但形成此“在”之背后的东西,则是什么都“不在”。正是这什么都“不在”构成这“在”的内涵(此即司马光的解读:“‘山河在’,明无馀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我们欣赏这诗句时,就回归到这“在”的母源——什么都“不在”,自然备感凄凉。但这里的凄凉绝非现实生活中的凄凉可以比拟,它是审美意义下的凄凉,它超越了现实生活中凄凉的现实性,引发了欣赏者一种对“在”的内涵的醒悟,这种醒悟就定审美的愉悦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凡·高的画《农鞋》,为什么能引起人的美感?海德格尔做了生动的说明:是农鞋这点“在场的东西”引发观赏者回归到了其背后一系列“不在场的东西”——农夫为了面包而日日夜夜地在崎岖的道路上奔波,一年四季风风雨雨对农夫的摧残,以至社会的贫穷、落后、不公,等等,这些都是构成农鞋上几个破洞的母源。观赏者正是从这一回归中获得了某种醒悟,从而也得到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满足。我们经常爱用“玩味无穷”这样的字眼来形容我们对一件优秀作品的欣赏。“玩味”之所以能达到“无穷”的地步,其根源就在于隐藏在作品背后“不在场的东西”是“无穷的”。

中国传统文化重含蓄之美,其实就是把作者的情或意隐藏在作品的表面形象或言词背后,让鉴赏者自己去领会、体悟,从而获得一种醒悟的满足感。

(摘编自张世英《美是“玩味无穷”的精神愉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艺作品的作者运用“万有相通”的理论,把形成作品本身背后的人、事物和社会历史背景等凝聚成结晶,创作出美的作品来。
B.“在场的东西”就是美的作品中的“象”,“不在场的东西”就是美的作品中的“象”外之“意”,言外之情。
C.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说”,在今天仍然有价值,不仅值得中国美学继承和弘扬,而且值得世界美学借鉴。
D.如果隐藏在作品背后的“不在场的东西”是“无穷的”,那么这个作品欣赏起来就可能给人一种“玩味无穷”的感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始揭示了“意象说”的内涵,并指出意象之美是一种深层次的美。
B.文章第二段点出了“意象说”存在的局限性,同时强调了其对中外美学的价值。
C.文章第三段中,作者解释了要深入象外才能达到深层次的美的境界的原因。
D.文章第四段举中外艺术作品的例子,进一步阐明了审美活动的实质,就是回归作品的母源,获得醒悟,产生一种满足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深入到美的作品的“象”外之“意”中,才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思想上的满足,即感受到“美的愉悦”“美的享受”。
B.有些美的作品中的凄凉与现实生活中的凄凉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前者具有审美意义,使欣赏者产生审美的愉悦感。
C.欣赏作品时,能够获得一种“原来如此”的醒悟,这“原来如此”就是指回归到形成这一件美的作品的母源上。
D.《农鞋》画里的农鞋上的几个破洞,之所以能使观赏者得到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满足,是因为“象”外有“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看莲要趁早

杨莹

①看莲要趁早,千万别过了八月才去,只剩下莲蓬头和枯叶。也千万别到了傍晚才去,莲会睡着在夜雾里。今日恰逢其时,正是莲花盛开的时节,一路听得到那花开的声音。非专程去看莲,也未想到会遇到莲,临时去参加一个会,中午休会,意外地听说我们被安排在一个荷塘旁就餐。

②常常,想见的人会偶遇在某个地方,这样的邂逅便带来如看莲般的喜悦。今天随意地走近了莲,莲花在湖面上轻轻地裂开,久违了的莲,总能令人心动,这内心的喜悦,又似意外地走近了一位想念已久的人。

③荷塘边总是一种令人晕眩的燥热,蝉鸣此起彼伏,柳枝一动不动,一股燥热往上冒,心底的烦恼再次无限地蔓延开来。这个季节里,我不自觉的染上了复杂而郁闷的情绪,陷入不想回忆的回忆。那么多的日子里,是什么使我满怀忧伤,又满怀希望呢?那些烦恼,如莲,是切肤的,是温暖的,又是不可言说的,那苦痛是属于自己的,是与出生连在一起的。

④心烦时喝茶,心静许多,那么,心烦时看莲呢?也许与喝茶同感。安静地度过余生地地方该是温暖的,什么回忆也打扰不了的。

⑤湖面骄阳当头,莲,勇敢地展示着自己的美,这本身其实就是一种无声的力量。静心观荷,无须任何语言。

⑥忽然飘来两句秽语,折杀了荷塘溢出的美,徒增使人心烦的噪音。在湖面上生出一片莲花之前,是一池污水,而花败时污水还是污水,所以,有的人就只看得见污水,就只看见了污水,看不到大美,便只有把看见的污水反复地传说,而污水,是骂不干净的。

⑦常常,我们周围的人,我们的同行者,都不是我们自己可以选择的,这是人的一种无奈。生活中常常忽然间就撞见了你不想见的人,为了和谐,你必须忍耐着。

⑧而那“大美”,美的时间又是那么短暂,所以,人们才记得,才惦记。在这样谁也逃脱不了的污水中,孤独着,等待着莲花一次次开放。每个夏天的花朵,都是寂寞的。在这样谁也逃脱不了的污水中,没有孤独感的人,应该是可耻的,不能品味寂寞的人,也是可怜的。

⑨北方的莲,因为少雨,所以少了几分南方的温润,烈日下,阳光一动不动地照在湖面的荷叶上。耀眼的一点,一点,形成一片,那绿泛着白光,令人晕眩,蝉鸣给空气带不来一丝波动,有几分印象派的味道。恍惚间,有种迷路的感觉。

⑩我感觉不到风,风都来自远方,我因此而失望。

一旁的凉棚给荷塘添了不少味道。远方ー位友人打来电话,我走到凉棚里去接听,一边听一边看着那池塘里的莲,眯起眼睛想这位纯净的友人,如坚忍静处一隅的莲,他的坦然却也令我联想到苟且处世的“活命哲学”来,整日被“非如此不可”驱使。

我尝试着不说话,看那些叶子。就这样默默感受着莲,无法躲避地触碰到了灵魂。心,高出那池浑水,高出天,那天然的魂灵无法将自己的心融入世俗的浑浊之中。每个孤独的灵魂都是高尚的。走近一朵静静盛开的莲,记下它在这一刻里的姿态,它似乎在说:我就是在这样的污水里生长着,我就是这样安心苟且地咀嚼着属于我的这份孤独,直到你的到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题目中的“看莲”,重在一个“看”字,所以作者并不直接描写莲花的色香味形,而是写看莲之时、看莲之思和看莲之悟。
B.作者写偶遇想见之人犹如看莲般的喜悦,又说走近莲花,如同走近想见之人。这样写既有以花喻人之趣,又有寓人于花之妙。
C.“忽然飄来两句秽语,折杀了荷塘溢出的美,徒增使人心烦的噪音”以声衬静,用噪音来反衬荷塘的宁静和作者内心的安宁。
D.作者写“我不自觉地染上了复杂而郁闷的情绪,陷入不想回忆的回忆”,为下文写静心观荷做铺垫,写出自己对生活的反思。
【小题2】结合全文理解第⑧段画线句子的深刻含意。
【小题3】文中写远方友人打来电话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从作者思想情感的角度,概括回答本文与《荷塘月色》的异同。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阳光的味道
林清玄
尘世的喧器,让我们遗忘了阳光的味道,味道是一样的纯净着,一样的微小,一丝丝,入心,入肺。甘甜,芬芳,怡人。阳光的味道很干净和唯美,像川端的小说,透明,简洁,历炼。行走在世上,许多靶子等待我们紧的箭矢去努力地命中,心里装满太多的世故与烦忧,幸福的位置,也就变得小了,或者卑微到忽略不计。
很向往年关过后的冬日,抱着一本书躺在黄河大堤南的草丛中晒太阳的时光。一大片一大片衰败的堤草向云海深处铺展延伸。有几个牧羊人躺在草丛中,他们丝毫不觉得冷。我便停止了脚步,眷恋着这片草,还有草上特定的阳光,这就是冬天的太阳,静悄悄的释放着能量。
我选了一片草色稠密的空地躺了下来。从黄河边吹过的风夹杂着些许凉意,我抱膝抬起头让脸感受阳光,紧闭着的眼前一片红色。渐渐我感受到了暖暖的光,不是隐隐的,是静静的暖。静静的,温柔的,使我沉浮的心也静了下来。
等待返青的草丛中慢慢流溢着阳光味,香香的,暖暖的,轻轻的,柔柔的,从我的发梢、肩膀、衣服,从我目光所触的护堤杨树上浓厚着,流逸着。我的心域泛起春天般明媚、柔和的气息,温润,甜美。小时候,就是这样静静地追着这片阳光,嗅着他们身上阳光的味道,温暖着,幸福着。
冬天的太阳这么美好,阳光下的一切都那么金灿灿的,暖烘烘的,更懒洋洋的,我终于卸下了尘土般的疲惫,让自己也变得懒洋洋的。和这水涟一起发呆,发笑。
临近中午了,我突然发现阳光变得眼耀眼,也变烫了。中午的阳光愈发的暖和,返白的草尖上闪烁着金灿灿的光芒,空气里回旋着温热的气息。阳光的味道最浓烈处就是这村庄的味道,乡情的味道,给予你身躯和血脉相牵的亲人的味道。
驱走一切发呆以外的多余的动作,竟然这么美妙,这么简单。就是晒晒冬天的太阳,只是这么简单,自然地翻几页书,或慵懒的像只蜷曲的猫儿,原来有时候异于人类的动物更会享受生活,忙碌的我们还是给自己些时间享受纯本的生活吧,也许会领悟到另一种幸福。
尽管冬日的阳光也只有短短的一个季节,也许你应该感恩于它对你的磨练,也许你应该感激它让你发觉了自己原来还有脆弱的一面。阳光的味道,磨练的味道,人生的味道。春天的阳光会融化你冷漠的心灵,夏天的阳光考考验你执着的深度,秋天的阳光透射生命的颜色,冬日的阳光告知还要重头再来。
在岁月面前,我无法在成功的喜悦中徜徉,却对失败的痛楚耿耿于怀。我看不见梨花黄昏后的一树辉煌与美丽灿烂,却看看见残景雨凄凉;我看不见晨曦清风醉,却看见梦里落叶飞。人生的秋天本是褪色的季节,心里眼里保持着原状原色的东西又能有多少呢?后来,我终于学会了在每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体味阳光的味道,我终于知道那种味道其实是一种自强、淡泊、宽容的心情。
我喜欢阳光的味道,我喜欢爱与被爱,因为阳光的味道和爱一样透明!
(选自《散文网》)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连用多个词语描述阳光味道,表露出作者对阳光味道的喜爱与向往,也能够引发读者美好的联想与感受。
B.“我终于卸下了尘土般的疲意”,“尘土般”一词生动形象而又深刻表现了作者人生路途中所经历的种种磨难。
C.本文写“异于人类的动物更会享受生活”,是用比较的方式提醒我们忙碌是幸福的大敌,我们该学会给心灵留点时间。
D.本文细腻地描绘了几幅画面,看似随意,实则是作者的妙思所在,温馨的画面中流淌的温情正是后文抒情感悟的基础。
【小题2】(小题2)结合全文,概括文中“阳光的味道”的含意。
【小题3】(小题3)本文的语官极富表现力,请结合全文赏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存形莫善于画”。造型,是绘画之所以为绘画的本质属性,中国画也不可能是例外。而所谓造型,即以客观为对象的物我交融,以形似为前提的形神兼备的形象塑造,所以,它的基础是客观形似。这就是所谓“写实”,其实质决非真实的再现复制,而是典型地拉开与真实的距离。唐宋时期的中国画,我们通常称作画家画,便是在这上面用功夫,是谓“画之本法”。要想成为画家,必须过造型这一关。

明清时期勃兴的文人画也即“写意”画,它改变了中国画的造型本质,而以笔墨为中心,对于形象的塑造,它注重的是主观和神似,而不再是客观和形似,这样的形象,区别于“写实”,又称“意象”。文人画家则又称“利家”,以区别于专业画家的“行家”,他的用功,主要也不在“画之本法”的造型,而在“画外功夫”的诗文、书法。但问题是,过不了造型关,却拥有极高“画外功夫”的偏才实在少之又少。所以,就如用钱锺书等个别人的成就,来否定高考、取消高考,大学的教育一定沦于“荒谬绝伦”一样,一旦用董其昌、石涛等个别画家的成就,来否定造型、取消造型,中国画的发展也一定沦于“荒谬绝伦”。然而,文人画家们以其居高的话语权,却恰恰以董其昌、石涛为例,否定、取消了中国画的造型原则。他们认为,从上古绘画的不能形似,到古典绘画的高度形似,再到现代绘画的不要形似,是不断进步,讲求机械的“写实”,则“直如照相机,千篇一律,人云亦云,何贵乎人邪?何重乎于艺术邪?”所以主张“写意”,就是“不与照相机争功”——不想想,难道摩托车发明后,就得取消跑步比赛?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民国画家普遍拙于造型,并以拙于造型为荣,工于造型为耻。所以,不仅新文化人发起“美术革命”,对文人“写意”画的风靡提出严厉的批评;传统的国画家中如张大千、谢稚柳等少数有识者,对文人“写意”画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认为它不过是中国画传统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是池沼而不是江海。谢稚柳明确表示:“中国画是写实的。”张大千再三告诫他的学生:“要学画家画,千万不要学丈人画。”

反观坚守文人“写意”观者,把灵活性当作原则性,把特殊性当作普遍性,以钱锺书的成功为例坚决主张取消高考,“家家石涛,人人昌硕”,固然做到了“画之本法”的“形式欠缺”,又有几个具有“画外功夫”的“精神优美”呢?至以高考不过关就意味着具有偏才,以“形式欠缺”了就意味着“精神优美”,“逸笔草草”就意味着所抒发出来的就是“胸中逸气”,并斥高考过关者为庸才,“形式周密”者为“精神不美”,为匠气,在逻辑上也是完全不能成立的。

(所选文段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造型”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造型是中国画的本质属性,要想成为优秀的画家必须过造型这一关。
B.造型不仅追求“客观形似”,而且还要达到形神兼备、物我交融。
C.工于造型者,既注重照相机般的“写实”,也注重典型地拉开与真实的距离。
D.造型师与“写意”相对而言的,它“形式周密”,不重“精神优美”。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坚守“写意”、摒弃“写实”,是在否定画家画乃至中国画的传统。
B.“写意”画风的坚守者认为以“主观神似”取代“客观形似”是以先进取代落后。
C.民国画家普遍以拙于造型为荣,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可以与生活真实拉开距离。
D.力倡“写实”画风的新文化人、传统画家,都对文人“写意”画持否定态度。
【小题3】结合上下文,指出作者认为“否定造型、取消造型,中国画的发展也一定沦于‘荒谬绝伦’”的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与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更强调社会和谐、以和为贵,追求“和而不同”。

春秋时期的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形成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思想。“和”所具有的“和谐合一”的意义,在我国文明发展早期就有了。《尚书·舜典》记载,帝舜命其乐官通过诗歌音乐,达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说明我国古人已了解音乐促进和谐的作用,体现了早期智者对宇宙和谐的向往。我国古人反复以声乐之和比喻世界各种事物之间的和谐,从而成为一种普遍追求。如《左传》中说:“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可见,我国古人将音乐的和谐作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族群与族群、人与天地等关系的模型,对“和”的追求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

这一思想对儒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家经典《礼记·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这表明,人类的和谐在根本上于天地的和谐,即自然的和谐,和谐是一切事物的生成原理,没有和谐就没有万物化生,和谐的实现有着深刻的宇宙论根源。宋代哲学家张载曾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显然,张载强调:从对立到和谐,不仅是天地的法则,也是社会、人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

把追求永久和谐作为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这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同样源远流长。《尚书·尧典》提出:“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以后,“协和万邦”便成为中华世界观的典范。类似的说法还有“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周礼·天官冢宰》)。孔子把“和”作为同外部世界交往的原则,提出“‘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构建一个和平共处的世界,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持续不断的理想。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汉代以后被表达为“天人合一”,成为中华文化的价值理想。所谓“天人合一”,就是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合一,注重人道(人类社会法则)和天道(宇宙普遍规律)的一致,不主张把天和人割裂开来。“天人合一”思想不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不主张天人对立,而主张天人协调。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而应顺从自然规律,使自己的行为与自然相协调。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一方面注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注重人在自己身上体现自然的本性,致力于人与自然统一并与自然融为一体;另一方面主张人主动配合天地的生生变化,在与自然相协调的同时协助并促进宇宙的和谐与发展。这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对纠正无限制地征服自然、不顾及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观念,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中有一种冲突意识,总想用自己的力量,以自我为中心,克服非我,宰制他者。因此,在西方历史上宗教战争非常残酷,中国则没有出现过那样的宗教战争。可以说,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其文化根源都不在东方。总体来讲,同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和谐高于冲突。

(节选自陈来《充分认识中华独特价值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发展形成了“和而不同”的思想,其意义在中国文明发展早期就有了。
B.古人普遍认为《尚书·舜典》中所记载的声乐之和决定了世界各种事物之间的和谐关系。
C.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有利于纠正无限制地征服自然,不顾及环境与生态平衡的观念和行为。
D.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中的冲突意识使得西方宗教战争显得非常残酷,而中国则几乎没有出现过那样的宗教战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开门见山,直截了当,通过对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对比,提出论点。
B.文章主体部分引经据典,逐层分析,论述了中华文化和价值观中“和谐”思想的起源与发展过程,阐明了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对“和谐”的重视与追求。
C.文中大量引用古代文献,批判了西方的冲突意识,赞扬了中国文化与价值观中和谐高于冲突的思想。
D.作者提到西方的宗教战争,两次世界大战,旨在着重强调中华文化中“和谐”的价值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声乐之和”与“天人合一”不仅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产生了积极作用,而且对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旧具有重要意义。
B.“‘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体现出孔子认为与外部世界交往应该以和为原则,这种思想决定了中华文明一直将构建和平共处的世界作为理想。
C.儒家经典《礼记·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可见,重视礼、乐的一条重要理由是古人认为礼、乐合乎天道。
D.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和谐高于冲突,在当今世界处理国家、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时,这种“和谐高于冲突”的思想依旧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