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无论是在书体演变期或个性风格翻新期,书法风格的表现形态都具有着意而为或随意而作的两大类型。这也是一对大的风格范畴,它是各种风格的概括和归属。一件书法作品,是着意型的还是随意型的,这是由书家在作书时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和观念形态所决定的。
在书体演变期,着意型的风格往往是在其实用的社会功用目的所造成的某种格式制约下产生的,即庄重场合、庄重用途对书家提出了庄重恭谨的作书要求。而这一要求又促使了日益追求端庄工整的书法审美观念的形成。大量的刻铸铭文所表现出的日趋工整的风格,就是在这样的用途要求之下形成的,如西周金文,从早期的仿效手写体形态逐步脱出,中期出现线条匀称、结体和章法端整的作品,而至春秋战国时的《石鼓文》,再至秦小篆刻石,形成工整端严的极端风格,即为一典型例子。
在手写体墨迹遗存中,因日常一般的应用目的而产生的书迹则占大多数。这一类书迹草率急就,不计工拙,从其实用意义上来说,只求能识能懂,起到记录语言、传达信息的作用即可,但在无意间却创造了有意追求而不可得的天趣妙境。今天从艺术欣赏的角度去看,它有着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如春秋末期的《侯巴盟书》、汉代大量的急就文书等等,均为此类。
在书体演变期中,着意型与随意型的风格表现,一般是实用的社会功用观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作者主动积极的审美追求必须服从于这一实用目的和由这一社会功用目的所生成的社会流行的某种审美理想。而在随意型的大量书迹中,我们才充分感受到先人们的艺术天性灵感自由喷发,因为这是一大片自由天地,不受任何特定用途的特定审美观念的制约。
在士大夫文人个性书风翻新期,书法风格的变化以士大夫文人书家的自觉追求为主旋律,各种书体体式、法度,在其基本形式法则的制约下,书家们竞相发挥各自的艺术天才和丰富的想象力,通过钻研前人书法,锤炼功底,融会贯通,发之以性情,力求创新风格。其崇扬个性、求新尚变的主体意识十分强烈。故在这一时期,无论是在刻铸铭文的书迹中,还是在手写体墨迹中,无论是为特定用途恭谨而书的作品,还是在随意所为,任情随性的书迹中,我们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书家的个性审美意识的作用,这一点在唐以后的书法创作中更是日益鲜明而强烈地彰显出来。
(摘编自徐利明《中国书法史的基本特征》)
【小题1】下列分别是关于书法的“着意”与“随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书体演变期,“着意”型书法一般在庄重场合、庄重用途时出现,这是由书家当时的精神状态和观念形态所决定的。
B.“着意”型书法在书体演变期促进了追求端庄工整的书法审美观念的形成,大量的各种刻铸铭文,如西周金文就是典型的例子。
C.《侯马盟书》属于“随意”型书法代表作品,它是在崇扬个性、求新尚变的主体意识十分强烈的情境下创作的。
D.“随意”型书法往往草率急就,不计工拙,但从中我们更能感受到先人们的艺术天性灵感的自由喷发。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书体演变期,实用的社会功用目的所造成的某种格式的制约形成了着意型这一书法风格。
B.日常一般的书法作品,因较少约束,只求能识能懂,于无意间却创造了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的书法风格。
C.无论是“着意”型还是“随意”型书法,在书体演变期,作者的审美追求都必须服从社会流行的某种审美理想。
D.在修改书风翻新期,书家们打破各种束缚,竞相发挥各自的艺术天才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各种书体体式、法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法的着意与随意只是一对大的风格范畴,在个性书风翻新期,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书家的修改审美意识。
B.西周金文书体作品风格是在庄重恭谨的作书要求促使日益追求端庄工整的书法审美观观念的条件下形成的。
C.“随意”型书法只和日常应用有关,不受特定用途的特定审美观念制约,给书者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发挥空间。
D.唐代以后的书法创作以士大夫文人书家的自觉追求为主旋律,较少刻铸铭文的书迹,因而个人的风格更加鲜明而强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29 11:15: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纵观中外戏剧史,每一个戏剧鼎盛时代,都是以戏剧文学的繁荣发展为基础;每一部精品力作,都是以杰出的剧本为依托;每一部经典戏剧首先都是经典文学。

然而,当下的戏剧出现了忽视戏剧文学价值、忽视剧本及剧作家的苗头.戏剧艺术漫长的演变历程及其自身逻辑告诉我们,戏剧脱离文学的支撑,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如果戏剧不尊重其文学价值,即便采用五花八门的剧场手段、新鲜绚丽的舞台技巧,也打动不了观众。那么,优秀的戏剧文学应该具备怎样的美学品格,剧作家应该如何把握戏剧的文学精神呢?

雅俗共赏。戏剧界长期存在着两个极端,有人以为戏剧是通俗艺术,要俗就俗到家;有人以为戏剧应该高雅,要雅就雅得彻底。其实,在一部作品中,雅和俗是水乳交融、不可割裂的,更不可理解为雅俗互伤,片面追求雅化或俗化都将影响戏剧的健康发展。戏剧艺术于民间,服务于群众,脱离了普通群众的审美趣味而一味追求“高雅”,最终会使戏剧变成极少数人的孤芳自赏,这对戏剧无异于死路一条。另一方面,戏剧也不能一味迎合民众,一味迎合会使戏剧始终在同一层次上徘徊不前,路子同样会越走越窄。我们要在普通民众喜闻乐见的基础上,引领和提升民众的审美素养和审美情操。这样的“俗”,就是通俗而不庸俗。

文质兼备。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同时又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可见文质兼备、文质相符的重要。有质而无文,就像一潭死水,自然索然无味;有文而无质,就像花朵离开树木,必然枯萎凋零。对于戏剧来说,质就是思想精深、情节生动、人物饱满、情感充沛;文就是艺术表现气韵生动、文采飞扬、形式新颖、美感强烈。一句话,“质”是内在精神,“文”是外在形式,离开了内在精神,形式就成了无魂的躯壳。

戏剧特别讲究继承与创新、古典与现代的和谐共生,做到古今交融。应自觉向中国古典戏剧的精神靠拢,以浓郁的情感、诗性的语言、诗化的意境乃至整体流露出的“剧诗”风格,体现对古典戏剧审美韵致的坚守;更应把握时代精神,以中国现代文学为基色,熔铸现代戏剧的人文意蕴,增强剧作的思想含量,提升人物的立体感和丰富性,实现戏剧的现代化。完全脱离传统,唯新是举,戏剧就成为无源之水;完全脱离当下语境,照搬传统,描摹古人,一味追求所谓的“古韵古风”,戏剧就丧失了生机和活力。以现代人而作“古曲”,则大可不必。

(陈涌泉《文学性是戏剧发展的引擎》,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没有戏剧文学的繁荣发展作基础,就不会出现戏剧的鼎盛时代。
B.戏剧艺术漫长的演变历程及其自身逻辑告诉我们,戏剧离不开文学的支撑。
C.戏剧要打动观众,不能只重视五花八门的剧场手段、新鲜绚丽的舞台技巧。
D.剧作家把握好了戏剧的文学精神,就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学剧本来。
【小题2】下列对“雅俗共赏”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戏剧界长期存在着片面追求雅化和俗化的情况,这两种做法都影响戏剧的健康发展。
B.雅和俗是水乳交融、不可割裂的两方面,优秀的戏剧文学作品应该追求雅俗共赏。
C.戏剧艺术于民间,服务于群众,必须重视普通群众的审美趣味,俗要高于雅。
D.戏剧如果一味迎合民众就成了庸俗,就会在同一层次上徘徊不前、路子越走越窄。
【小题3】下列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A.当前我国戏剧创作中忽视戏剧文学价值、忽视剧本及剧作家的严重问题亟待解决。
B.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必须同时具备,而一部好的戏剧作品尤其不能缺少内在精神。
C.古今交融指的是,中国古典戏剧的精神与时代精神在剧作中的分量应该各占一半。
D.优秀的戏剧文学应该具备雅俗共赏、文质兼备和古今交融的美学品格和文学精神。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阅读,是对精神的刷新
白 龙
真正热爱阅读的人是不需要理由的,从书本中获得的巨大愉悦,足以让人废寝忘食。一个角落、一本书,就能筑起一个完整而缤纷的世界。这也是阅读有别于其他文娱活动的根本特征,即它是不依赖其他感官的、高度个人化的精神活动。通过阅读,我们最终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并在这种周行而不殆的智识训练中使精神日益丰富。在这个意义上,阅读乃是每日必须进行的精神刷新。在一次次的刷新中,勤于阅读的人将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着丰富心灵层次、心智成熟的现代人。
古人讲“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这是在提醒自己,不读书就会让灵性蒙尘。那些带着墨香的书页在你指尖哗哗流淌,或记载着高深玄妙的思想,或传递着历史深处的信息,在你的脑海中排列为奇妙而华美的文字城堡。我们手捧书本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过程。我们在阅读中将重新发现自己,这也正是“人文日新”的真义。
如果说和他人相处是一项必备的社会能力,那么与自己相处则体现一种可贵的精神定力。太多人习惯了众声喧哗,却无法和自己平静地相处片刻。只有阅读才能给人这种能力。我们在阅读中学着和自己对话,正如我们在终极的意义上独自面对人生一样。在某种意义上,阅读是对庸常生活的解救,让我们得以暂时跳脱出琐碎的眼前之事,对永恒之物进行片刻的凝望。而这,正是精神人格养成的过程。
阅读也是为了和这个世界更好相处。阅读不是为了逃避世界,而是为了更好地拥抱世界。从阅读中,我们不仅在与高尚人物的灵魂对话,更能见识到比眼前的世界更深邃、更辽阔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不仅包括人类已知的历史空间,也包括历代经典作品营造的精神空间。通过这种思接千载、神游八荒的精神活动,我们将学会谦卑,也将变得柔和、平淡;学着更深地理解他人与世界,更具包容心和同理心地看待这个世界上的诸种缺陷与不足。
阅读是一项几乎没有门槛的活动,人人都可领略文字之美;阅读又是一项由浅入深的精神历练,需要持之以恒才能登堂入室、窥其堂奥。这个世界需要书籍的火种来点亮,而一个追求内心丰富的人,也总有赖于阅读带来的精神刷新。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5年4月23日)
下列对文章中“刷新”一词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阐明了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自我教育、自我升华,达到内心丰富。
B.是学会与自己相处,在智识训练中重新发现自己,使精神日益丰富的过程。
C.是对庸常生活的解救,对永恒之物的凝望和思索,能促进精神人格的养成。
D.能见识到另一个世界:包括人类已知的历史空间和经典所营造的精神空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言谏制度在周取代殷之后就建立起来了。如果说《尚书·无逸》中周公对成王的告诫只是训诰之辞,那么,《逸周书·皇门解》载周公对群臣所说之辞就已经有了制度性安排。在《大匡解》里,周公不仅主动要求“冢卿、三老、三吏、大夫”对如何应对灾荒提出意见和建议,而且要求他们帮助自己去考察官吏、了解民情,如实报告,甚至规定了他们履职“告于庙”即向宫中报告的时间。这就将“献言”上升到了社会政治制度的层面。
周代言谏制度对周人的政治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邵公谏厉王止谤时提到 “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师旷也有“瞽为诗”之说,说明周代言谏制度中有“献诗”作为谏言的制度性安排,进入周代体制内的诗歌生产和消费是一种职务行为。
据《左传·昭公十二年》载:“昔穆王欲肆其心……祭公谋父作《祈招》之诗,以止王心”这可算是公卿列士献诗以补王政的一个实例。现存《诗经》中西周诗歌有主名或能落实主名的诗歌都是贵族所作,且都可以作为谏言来理解,证实了“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可信。
现传本《诗经》中有诗歌就是谏言的内证。如《大雅·民劳》云“王欲玉女,是用大谏”,不仅这些“刺”诗是谏言,颂美诗也同样可以理解为谏言。如祭公谋父谏穆王的《祈招》诗就内容来看,如果没有《左传》提示,我们一定以为它只是颂美诗,不会认为是谏诗。
出现如此巨大的认识反差,关键是对于谏言的理解。今人以为谏言一定是批评性意见,不能用赞美之词,但古人并不这么理解。古人所谓美颂,不是阿谀奉承,而是树立一个正面人物典型,让君主去学习他们;或者描绘出一种美政理想,要君主去仿效。周公对成王颂美文王、武王的其他诗篇均可这样理解,祭公谋父的《祈招》诗也可这样理解。事实上,古人正是这样理解《诗经》的。如《诗大序》云:“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这里虽是对《风》的解释,但其精神也适用于《雅》和《颂》。
当然,周代言谏制度对诗歌发展的影响并不仅限于社会上层,它其实已深入到社会下层,西周实行过的采诗之制,就是言谏制度的一部分。
周代言谏制度除有采诗、献诗等制度安排外,还有献书的制度安排。邵公所云“史献书”,师旷则云“史为书”,强调是史官之职责。而“史献书”和“列士献诗”一样,其实都是周代言谏制度的题中之义。
周代史官有记录周代时事之责,《尚书·周书》载周公告诫成王:“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周代史官之所以要记录整理《虞书》《夏书》《商书》,其根本原因即在于此。《逸周书·史记解》记有穆王要求三公将前代败亡的历史教训作为鉴戒,“朔望以闻”,便可以印证周公所倡导的这种“史鉴”已经成为制度。
春秋后期,诸子崛起,子书实为史书之旁衍,诸子“上说”也有“史献书”之遗意。老子本为“周守藏室之史”,其所著也是政教之谏言。孔子虽不是史官,其编撰《春秋》,代行史官之责,也有以史为鉴之意;其一生活动都以政教为中心。到战国诸子,尽管他们所进谏的已经不是天子而是诸侯,甚至是卿大夫,但政教谏言的思想内涵和精神气质仍然是与史官一脉相承的。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无逸》中周公对成王的告诫尚不能看作是周代言谏制度已经建立的佐证因素,这些训诰之辞还没有在谏言制度上作出安排。
B.依据《大匡解》记载,周公曾要求朝中各级臣子对如何应对恶劣环境提出谏言,而且对谏言的内容、提出时间作了一定的规定。
C.周代言谏制度多种多样,除了有采诗之制、献诗之制度外,还有献书的制度安排,周代后期的子书可看作是“史献书”的发展。
D.春秋后期,诸子进谏的对象虽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政教谏言的思想内涵和精神气质却还是与史官一脉相承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现传本《诗经》中能找到主名的诗歌都是贵族所著,这些诗歌内容都应当被当作谏言来对待,而不能作为颂美诗理解。
B.《诗大序》中对“风”有明确的定义,它对上有“谏、刺”的作用,对下有“教化”的作用,这同样适用于《雅》和《颂》。
C.周代史官有记录周代时事之责,将前代败亡的历史教训作为鉴戒,是他们记录整理《夏书》《商书》《尚书》等古籍的目的之一。
D.孔子不是史官,虽然没有“史鉴”的义务,但他确实是代行了史官之责,其所编撰的《春秋》也有“以史为鉴”的内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逸周书·皇门解》《大匡解》等大量的典籍资料说明,言谏制度不仅在周已经建立起来了,而且还有了具体的措施体现。
B.邵公进谏厉王时曾谏言天子要让公卿、列士等“献诗”,广开言路,说明在周代,对公卿、列士这些官员群体有“献诗”这一职务要求。
C.祭公谋父的《祈招》诗,通过描绘美好的内容来让周穆王去学习仿效,达到讽谏的目的,这种美颂之词也是谏言的一种。
D.周代言谏制度对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影响颇大,无论是诗歌的发展,还是史书、子书等文学的发展都曾受其影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音乐成功的秘诀:越和谐越受欢迎
运气、努力、才华、机遇……加上悦耳的和弦、耐人寻味的旋律和恰到好处的时间,这些就是歌曲征服人类大脑的秘诀。
西班牙《趣味》月刊2月号文章称,谱写一首成功、隽永且富有感染力的歌曲的基本公式是:使用“I-V-vi-IV”4个和弦,音乐的速度为每分钟120拍,采用二声部合唱,加入一两个不和谐的音符,选择四四拍节奏。
文章称,有的音乐能够迅速登上排行榜,有的却在电台播送了几次就销声匿迹了,这其中并非仅靠运气好坏。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有些歌曲注定就会大红大紫。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人工智能专家特尔·德比耶研发出一款能够预测一首歌曲能否成功的软件。
德比耶的软件基于对最近一个世纪以来英国的各项音乐大奖名单和音乐排行榜榜单的详细分析。要想评估一首新歌是否有机会成功,要考虑到23项特征:有些比较显而易见,例如长度和速度;有些则比较复杂,例如主旋律和伴舞性。总之,德比耶的软件能够精确地评估一首新曲能否为大众所喜爱和接受。
德比耶发现,人们对音乐的喜好在不断发展,并在研发软件时考虑到这一点。例如,在速度方面,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最受欢迎的是慢歌,但2000年之后快歌打了翻身仗。
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另一项研究显示,如果为主唱加上伴唱,那么歌曲登上音乐排行榜的机会将大大增加。在乐器方面,如果采用一两件乐器或者5件以上乐器,成功几率比较高。大多数歌曲都采用3至5件乐器,而打破乐器数量的常规,也能让歌曲脱颖而出。使用吉他、钢琴和电子合成器的乐曲效果并不好。反之,电子合成器和音色纯净的吉他的组成往往能够获得成功。
文章称,为什么同样是由音符组成,有的歌曲就悦耳动听,有的歌曲就难以入耳?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通过研究发现,这取决于所有音符在弹奏过程中是否具有和谐性。神经生物学家戴尔·珀维斯指出,人们之所以偏好和谐的音乐,是因为人类的语言就具有这种特性。从生物学角度出发,我们会受到类似于语言的音乐的吸引。
人们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听到一首朗朗上口的歌曲之后,自己便不由自主地哼唱起来,甚至于一整天脑海中都回荡着这首歌,挥之不去。这种现象叫做“耳虫现象”。辛辛那提大学的詹姆斯·凯拉里斯表示,“耳虫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这段音乐持续刺激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这种不由自主的音乐记忆超出了我们的控制范围。不过幸运的是,英国雷丁大学的研究显示,要想摆脱“耳虫”的骚扰,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嚼口香糖。
调查显示,超过75%的人依靠听音乐提振情绪,50%的人为了集中注意力而听音乐。在听音乐时,如果是一曲欢快的乐曲,听者的脸上往往会露出微笑;如果是一首悲伤的歌曲,听者也会感到心情沉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提振情绪的时候不能选择悲伤的音乐,因为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员戴维·休伦发现,虽然看似矛盾,但在很多时候,一首催人泪下但旋律优美的歌曲更能令人士气倍增。他通过研究发现,听者在听到忧伤的音乐时,血液中的催乳素水平提高,从而使紧张的情绪放松下来。
文章称,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神经成像研究显示,音乐能够刺激大脑皮层,进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广告业者似乎深谙其道,几乎所有的广告片都有背景音乐。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达维德·埃纳尔认为,描写雄心壮志、离情别绪、痛苦迷乱的音乐往往能够抓住消费者的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运气、努力、才华、机遇、悦耳的和弦、耐人寻味的旋律和恰到好处的时间等,这些就是歌曲征服人类大脑的秘诀。
B.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有的音乐能够迅速登上排行榜,有的却在电台播送了几次就销声匿迹了,这其中并非仅靠运气好坏,人们是能够预测一首歌曲能否成功的。
C.德比耶的软件基于对最近一个世纪以来英国的各项音乐大奖名单和音乐排行榜榜单的详细分析,能够精确地评估一首新曲能否为大众所喜爱和接受。
D.研究显示,如果为主唱加上伴唱,采用一两件乐器或者5件以上乐器,用电子合成器和音色纯净的吉他组合,那么歌曲就能登上音乐排行榜。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研究发现,人们对音乐的喜好在不断发展,于是研发软件时也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以便让软件能更准确的评估新曲能否为大众喜爱。
B.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通过研究发现,音乐是否好听取决于所有音符在弹奏过程中是否具有和谐性,是否使用“I-V-vi-IV”4个和弦和选择四四拍节奏等。
C.专家指出,人们之所以偏好和谐的音乐,是因为人类的语言就具有这种特性,因此,我们会受到类似于语言的音乐的吸引。
D.“耳虫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这段音乐持续刺激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这种不由自主的音乐记忆超出了我们的控制范围,摆脱它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嚼口香糖。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调查显示,超过75%的人依靠听音乐提振情绪,50%的人为了集中注意力而听音乐。欢快的乐曲,往往让人露出微笑;悲伤的歌曲,听者也会感到心情沉重。
B.美国戴维·休伦发现,听者在听到忧伤的音乐时,血液中的催乳素水平提高,从而使紧张的情绪放松下来,因此,提振情绪的时候不一定不能选择悲伤的音乐。
C.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神经成像研究显示,音乐能够刺激大脑皮层,进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广告业者似乎深谙其道,所以所有的广告片都有背景音乐。
D.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达维德·埃纳尔认为,描写雄心壮志、离情别绪、痛苦迷乱的音乐大多能够抓住消费者的心。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林是一个隐秘的宝库,为隐士们供给了衣食住等诸方面的所需,以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活。但有时候,这并不足够。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隐士》里曾说:“凡是有名的隐士,他总是已经有了‘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的幸福的。”北宋时隐居龙山的孔畋,据称有田数百亩。还有一些隐士得到了官府的赏赐或官员赞助,也饶有资财。陈抟就屡次被皇帝接见,受到赏赐,他隐居的华山云台观也为官府修建。这些隐士,大抵可以过着超然世外的生活。但是大多隐士并没有这么幸运,特别是山林隐士,往往是清贫的,为了“讨生活”,他们还是需要从事一两种职业,以谋生计。
农夫是隐士们最普遍的职业。躬耕,作为一种直接作用于自然的劳动,被视为是符合隐士身份的。并且,隐士的躬耕,与求取什一之利的田舍翁不同,被赋予了一种修身的意义。在春耕秋收中,隐士们体会着自然的韵律在土地、植物和自身之上的响应,进而让身心达到与自然同步的境界。正如《高士传》中所言:“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从事躬耕的隐士代不乏人。上古有许由,春秋有老莱子,三国时的诸葛亮在出山之前,也躬耕于南阳,静观天下之变。
渔樵也是隐士从事的一种重要职业。不过,与自给自足的躬耕相比,渔樵因为要出售其剩余产品,不得不与人世发生联系。但一些决绝的渔樵者仍然坚持不在俗人前露面。如南朝人朱百年,以伐樵采箬为业,每次他将樵箬放在路边,自己走开,人们便自取樵箬,按价放钱。朱百年仍可隐藏自己的面目。而有一些渔樵者则选择性地出现,在人世留下雪泥鸿爪。屈原行吟泽畔时遇到的沧浪渔父,《庄子·渔父》中假托孔子所遇到的渔父便是这样的世外高人。渔父、樵夫来自隐士的世界,却对人世有着独特的见解,只言片语,拨醒梦中人。渐渐地,渔樵问答亦成为世外人看世内事的一种象征。除此之外,隐士还依托山林资源,从事其他职业,如安期生卖药,姜歧蓄养蜜蜂,范元琰种菜,傅山行医等,凡此种种,行于世间。
尽管隐士也在谋生,却无贪欲,所谋乃是最本源的生存需要,而在谋生过程中,他们也绝不放弃隐士的自尊。因此,隐士一般是贫穷的,甚至是赤贫的。而这种赤贫成就了一种高尚,所谓“士不穷无以见义,不奇穷无以明操”。正因为隐士们安于贫穷,不困于功名利禄的樊笼,他们才绝少欲望,无需对繁华世界阿谀取媚,才可昂起高傲的头,立于山林之间。
(摘编自《住在云山深处: 隐士的衣食住行及其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山林虽然为隐士们供给了衣食住等诸方面的所需,但并没有解决隐士生活的所有问题。
B.躬耕是农夫这一职业直接作用于自然的劳动,但隐士的躬耕却被赋予一种修身的意义。
C.有名的隐士能过着超然世外的生活,要么自己就拥有良田数百亩,要么靠官员赞助。
D.来自隐士世界的渔父、樵夫对人世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们能用只言片语点醒“梦中人”。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引用鲁迅《且介亭杂文·隐士》里的话以证明在古代有的隐士物质生活相当优渥,这属于引用论证。
B.文章论述隐士也要“讨生活”,但开篇先从不讨生活的隐士说起,继而笔锋一转,这属于假设论证。
C.文章用农夫、渔樵是隐士所从事的普遍且重要的职业来论证隐士也要“讨生活”,这属于举例论证。
D.文章在论述隐士从事的职业除农夫、渔樵外还列举了卖药、养蜂、种菜等其他职业,这样论证比较严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虽然有的隐士因生存所需而被迫谋生计,但他们的自尊却仍然被人们所认同,如朱百年。
B.在春耕秋收中,隐士们秉承道家“天人合一”之念,进而让身心达到与自然同步的境界。
C.隐士并不需要完全与外界隔绝,即便是不得已而有时与外界接触,也并不影响隐士的身份。
D.从某种意义上讲,隐士的贫穷生活成就了其高尚情操,因为安于贫穷也就无需迎合他人。